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近卫内阁,杉山元由于代表军部,口气和架子一向都是最大的。既然自己派兵作战的意见,没有在军部会议上得以通过,那就到内阁会议上碰碰运气吧。

  以部下们的“永除法”、“新缓冲带论”作为引子,杉山元在阐述了一通他对“不扩大方针”的理解之后,开始直奔主题。

  交涉自然是要交涉的,“不扩大”也不是不可以,可是我们再真诚,如果中国人不真诚,也没有办法啊。现在支那军队的真实意图不明朗,又一直在朝我们进行“不法射击”,情况不容乐观。

  依某之见,第29军兵力比天津驻屯军多,而且抗日态度很顽固,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派出“适当的兵力”去支援。

  说到这里,杉山元注意观察了一下与会者的表情,然后昂起脖子,把早就憋在喉咙口里的话一古脑倒了出来。

  我建议,从国内抽调 3个师团,派赴“卢沟桥事件”现场。

  会场秩序有些乱了。

  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了近卫首相身上。

  近卫明为老大,其实哪有多少老大的威风和魄力,他小心翼翼地向杉山元提了一个问题。

  向支那增兵是件大事,倘若因此引起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却如何是好。

  杉山元打心眼里就从来没瞧得起这个首相。不过通过在军部的争论,他吸取了一个教训,那就是不要在众人面前说中国人会接招,那样说,比较麻烦,保不准又得像石原那样引出什么“泥潭”之类的“谬论”了。

  杉山元清了清嗓子。

  怎么可能发生全面战争呢,他们根本就不敢跟我们打。

  支那那个国家,从来都是一盘散沙,南京的所谓“中央政府”不过管管长江流域的几个省而已,华北、西北、西南的那些个省,谁服他?谁肯服他?

  这些地方军头,我们还不了解吗,成天都想着要保住自己的地盘,什么抗日啊,都是嘴上空喊喊的,一旦“大日本皇军”出现在他们面前,不吓得屁滚尿流才怪呢。

  说到这里的时候,杉山元很希望自己的“冷幽默”能引起反响,甚至阁员们会像他们这些强硬派一样,来个轰堂大笑,在笑声中再次嘲弄一下中国的“散”、“软”以及“可欺”。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内阁跟军部不一样,里面很多是文官,而文官的志趣和思维跟武将又多有不同。

  不仅没有人笑,还有人继续质疑。

  内务大臣马场瑛一是内阁元老,早在广田内阁时就做过藏相,很会算帐。

  他问自我感觉正极度良好的杉山元:你既然把这些地方军头说得这么不济事,那我倒要问一句,这宋哲元也是北方一军头,他为什么不肯好好与我们合作,而偏要不自量力地向“皇军”进行“挑衅”呢?

  杉山元愣住了,没想到马场平时不声不响,提出来的问题却如此刁钻。

  (8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场大臣的提问,实际就是在点他。

  你前面说军头怕我们,不敢跟我们打,可“卢沟桥事件”却表明,他们连“挑衅”都敢,怎么会不敢打仗呢。

  这就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杉山元很痛恨这老头,可是一时又想不到拿什么好的说法来搪塞,只好硬着头皮自欺欺人。

  其实……

  其实宋哲元原本是想同我们合作的,问题是我们嫌他不够资格,不想要他。

  这个回答真是无厘头得可以,属于公众场合会被人扔烂桔子香蕉皮一类的答案。

  马场当然极不满意。

  杉山元也意识到自己的话里面逻辑混乱,不值一驳,老脸腾地就红了。

  然而内务大臣还没打算放过他。

  我只想问一句,要是支那真的敢和我们打,你有多少胜算。

  轮到这个话题,杉山元重新变得神气十足,又拾起了武藤章的牙慧。

  3个月,他们要是敢于反抗,最多3个月,我们就能予以全部解决!

  让杉山元感到悲哀的是,会场一片沉默,没多少人认为他说的是事实。

  会议无果而终。

  自从参谋本部向天津驻屯军发出“不扩大”的电令后,顶替田代当家的参谋长桥本群就忙开了。他安排松井去找秦德纯具体谈判,看能否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按照宋哲元“退一步”的要求,秦德纯与松井商定,两军各回原防,但宛平守军撤出,城内防务由保安队担任,人数限于300人,另外必须向日军“道歉”。这就是所谓的“秦松协定”。

  为了让29军高层相信,日军这次是真的准备罢手了,松井在签完协定后,还特地当着面向秦德纯表示自己的“诚意”。

  我们这次的条件真的是相当之宽大啊,虽然写着要你们道歉,究其实不过是面子问题,你们怎么道歉,由谁出来道歉,都可以由宋哲元自己决定。

  请放心,等卢沟桥由保安队接管之后,我们的“皇军”绝不会再动卢沟桥一个手指头,一定会主动撤退的。

  松井的“诚意”,果然打动了宋哲元。他似乎已经看到,形势转向缓和,日军既攻不过来,老蒋也无法再动渗透的脑筋了。

  宋哲元在自己的一篇“和平感言”中说,这次的“卢沟桥事件”实在是“东亚之不幸”,不过老天照应,一场局部冲突,这么快就“和平解决”了,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啊。

  发完“感言”,他又给老蒋发去电报,告诉对方:今天早上,所有日军都撤到丰台去了。“七七”事变,可告一段落矣。

  潜台词是,你也别派人过来了,用不着。

  然而,这个电报的内容并不真实。事实证明,日军没有履行协定的诚意,所谓“完全撤军”也不过是宋哲元个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8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至少有四次违约。

  第一次是撤军。

  日军说是要撤,炮弹却不想再拖回去,而是朝着宛平城就放,总计连放了70发。

  王冷斋打电话去问,说是“掩护撤退”,就这么着,足足“掩护”了一个半小时,炮声才停。

  第二次是接防。

  按照协议,宛平守军必须等保安队来接防才能从城中撤走。可是从北平赶来的保安队却在半路上遇到了“劫道的”,日军看见就打,没法过来了。

  王冷斋进行交涉,好歹放了50个人进来,说是可以“先行接防”。

  50个保安队员,就算再加上宛平城里的警察,看城门都嫌不够,王冷斋理所当然只能拒绝接防。

  再交涉。天津驻屯军那里总算松了口,说可以放全部保安队员进来。

  等人进城,王冷斋一查点数目,连200人都不满。原来日军放人不放枪,规定重武器不能带进宛平城。因此最后只好每3个人扛一挺机关枪返回北平,如此一来,人自然就少了。

  虽然离协议中的300人尚有距离,但已经能在城里布防了,王冷斋也就不再坚持。在保安队接防后,金振中便带队移出了城。

  接防之后,河边旅团长特地派出一个顾问、一个秘书以及一个翻译官,三个人,带着香槟酒来到宛平城,当着面要来慰劳王冷斋。

  王先生,辛苦辛苦。

  来,我们干杯,以庆贺“此不幸事件”能够短期解决,并祝愿以后永不发生。

  王冷斋举起杯,一饮而尽。

  看起来确实要风平浪静了。为了监视撤兵,中日双方当时都派了监督代表,中方的那位代表白天看着日军撤走的,现在就早早地回北平去了,大概他也认为,是时候回家洗洗睡个安心觉了。

  可是王冷斋并没有“酒酣壶醉抱诗眠”,等三个日本人一走,他就派人出去侦察,看日军是不是真的按协议所说撤走了。

  “探马”汇集的情报让他大吃一惊。

  城外不仅有还未撤走的日军,甚至去而复返的都不在少数,加起来达到了300人。

  我撤你不撤,这不还是想攻城池么?

  王冷斋赶紧通知已撤军的金振中准备返回,一出门,正好又看见一个日本人。

  这家伙也是监督代表,叫中岛,他想溜。

  哪里走。王冷斋一把揪住。

  今晚上我请客吃夜宵,你就不要回去了。

  中岛一个劲地摇头:不不不,我还是回去吧。

  王冷斋扳起了脸。

  你到底是不是监督代表?

  中岛不明究竟,只得点头:是啊,怎么了。

  是就好。我告诉你,现在你们城外的部队并没有全部撤走,你是监督他们撤退的,他们不走,你的责任就没尽到,当然不能走。

  王冷斋的脑子多清楚。原来的樱井已经被放回去了。多个人质多条路,身边有这么一个家伙,交涉起来会更方便一些,岂能让他这么溜掉。

  不出所料,凌晨2点,城外日军果然开枪,并攻城了。

  这是日军第三次背约,给我们玩偷袭。

  王冷斋早有防备,一把将中岛拖起来,让他跟日军指挥部联系。

  中岛电话一打过去,那边一听,坏了,原来中方已有准备,赶紧辨称:刚才打枪是哨兵误会了,我们并没有攻城企图。

  枪声停了。

  (82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冷斋意识到只要城外日军不撤完,事件就不能说得到了完全彻底的解决。因此,他决定带着中岛一起到北平去谈判。

  大家又重新坐到了一张谈判桌前。

  中方是秦德纯和王冷斋。日方是樱井、斋藤还有中岛。

  问:日军为什么不撤?

  樱井在宛平城里捡了条性命,心有余悸,加上中岛就坐在旁边,没法当面抵赖,所以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见樱井不响,斋藤只好站出来“解释”说,是有日军没有撤,不过他们留下来不是要攻城的,而是因为此前作战死了好些人,战后有两具尸体一直没找到,所以实际上是“搜尸队”。

  王冷斋笑了笑,你们搜两具尸体而已,需要那么多人吗,而且还带着枪炮,兴师动众,如临大敌,这哪是搜索,分明是准备打仗嘛。

  斋藤的反应倒还蛮快。

  这个这个……我们还不是怕你们从城头上开枪吗,所以多留了些部队,“以资警戒”。

  在谈判和辩论方面,秦德纯早已是此中高手。一看这场面,他也不跟日本人纠缠细节了,当即定调:原来是为了搜索尸体,这个容易,我们可以帮忙。

  斋藤的“搜尸”一说,本是为了抵挡王冷斋的质问,哪想到被秦德纯这么一提,却真的成了谈判所要讨论的主题,顿时就傻了眼,但坑是自己挖的,事已至此,也只能闭着眼睛往下跳。

  众人当场商定,双方共同组织搜索队,各派20个徒手士兵,去卢沟桥附近进行“搜尸”,而且限定时间,不管是不是发现尸体,到时候都得撤军。

  说好下午一点这个“联合搜尸队”就出发。

  可是还没等到下午一点,再找三个日本人,没了——这三个小子竟然乘人不备,偷偷溜走了。

  也难怪,真要照着这个做,他们回去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这是日军第四次背约。由此可以看出,“秦松协定”完全是个虚情假意的协定。

  后来日本人说,这都是一个叫做和知鹰二(陆大第34期)搞的鬼,他属于“地方上的强硬派”,而田代、桥本、松井还都属于“地方上的稳健派”。

  “稳健派”的确是想依照参谋本部的命令,“不扩大事件”的,可让和知这个家伙从中捣蛋,派他去现场调查,回来后他就乱汇报,结果把事情给弄糟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桥本发现和知从中作梗,一怒之下,就将后者分配到师团当了联队长。

  其实这不过是日本人的老习惯,出事了,就喜欢把责任推到某一个人,最好是下级的身上。

  和知不过是桥本的一个参谋。你桥本又不是远在东京,具体情形真的会不清楚?蒙谁呢。

  这时的桥本,不过就想装扮成“九一八”时的本庄繁、“河北事件”时的梅津,一副受部下“蒙蔽”后“可怜而无辜”的模样。在这方面,日本军政两界,从上到下,从天皇到将佐,都喜欢玩同一套把戏,虽然毫无新意,却还乐此不疲,其“超凡脱俗”的演技,怕是连现在日剧的当红明星都远远不及。

  说到底,一个萝卜一个坑。桥本松井之流又不是石原,用不着去为日本的全国性战略负责,更加犯不着去“小不忍”。他们要“立功”就得在中国人身上“立”,所以哪怕是脸上贴着“稳健”的标签,骨子里却还想着“强硬”二字。

  如此,他们怎么肯轻易地善罢甘休呢。口头协议云云,一方面是为了敷衍上面的指令,另一方面是要拖延时间,以等待援兵的到来。

  果然,秦德纯很快得到各方报告,从天津等地开来的日本天津驻屯军已陆续到达丰台,丰台至卢沟桥中间的大井村也被日军完全占领。

  兴师须有名,这回他们的“名”却是要“主动落实协定”。

  “秦松协定”上说了,双方要撤回原防。照我们的理解,“原防”就是原来的防区,大家应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日军该回丰台的回丰台,该回天津的回天津,而因战移防城内的29军则可从城上回到城下,继续驻守永定河东岸。

  可是日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要29军从东岸撤出,似乎这个“原防”应该是他们的。

  日军不仅没有撤回丰台,反而还更进一步,又添援兵,又占大井,这个消息让庐山的老蒋甚为紧张。

  (8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情绝不像宋哲元描述的那样易于解决,必须做好应付万一的准备。

  他给宋哲元发去专电,要后者拿出点“决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出来,不要再麻痹大意了。

  如果先前给秦德纯的电报算是第一道金牌的话,现在直接发到宋哲元手里的电报就是第二道牌牌了。

  不是说不让你和日本人谈判,也不是说不能有一点退让,但是要提防此辈使用“奸狡之惯技”,尤其要以“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否则,是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的。

  这时孙连仲第26路军的两个师已抵保定,老蒋要求宋哲元即刻移驻保定,就近指挥孙连仲等各部队。

  有道是,“保定府美景盖世无双”,那里有的是驴肉火烧,一边吃着驴肉,一边指挥打鬼子,岂不是很带劲儿。

  可是宋哲元没动,不是驴肉火烧不好吃,而是说他对老蒋派孙连仲来做帮手有点意见:这兄弟还不如我们29军能打呢,上来了又能顶什么用。

  孙连仲的部队虽说是地方化的中央军,但论其战斗力,在国民党部队中却也居于中上水平,他都不行,你说谁行?

  要是胡宗南还差不离。

  在当时老蒋的嫡系部队中,胡宗南的确可算是精锐了。这宋哲元的眼光也真够毒的。

  那再把胡宗南派过来给你?

  不料宋哲元又是连连摆手。

  算了,说说而已,何必一下子把动静搞得这么大呢。29军若论步骑军还能跟日军对付,就是没空军,要是能派几架飞机过来就好了。

  这话说了等于白说。其时的河北乃至平津境内,压根就没有中方可掌握的军用飞机场,即算空军来了,又如何飞法?

  其实这都不是理由。宋哲元不过是在借故推托,他还是认为,自家的事自家解决,重要的是不能“引狼入室”,让你进来把我的地盘夺去。

  按照他的想法,援军应该从东面的津浦路上来,怎么从西面的平汉路过来呢,是不是要像中原大战时那样,抄我的后路啊。

  不过孙连仲来都来了,又都是老西北军里出来的,也不可能让人家马上打道回府,宋哲元就让秦德纯出面给了个说法。

  鉴于现在“形势已趋和缓”,为免兴师动众,反而扩大事端,因此北上各部队,还是“在原防集结待命”为好。

  如果我以后有什么需要,再来相烦各位吧,谢谢。

  宋哲元想的很好,几句话一说,你们大家应该都听出味儿来了,最好能知情识趣地给我自动离开。

  可自古道:请神容易送神难。援军的“神头”何应钦开腔了。

  获悉宋哲元不在保定或北平备战,却跑到天津去了,这位军政部长着实大吃一惊。

  宋哲元认为周围和平鸽飞扬,华北将重现往昔宁静,何应钦见到的却是卢沟桥情况“日趋严重”,天津城“遍布日军”,危机四伏,华北成了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

  当年宋哲元为了在华北称雄,不惜软硬兼施,把何应钦赶走,如今当对方也处于危险境地时,这位堪称君子的军政部长并没有计较过往,而是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赶快插上鸡毛信,发了一份“特急电”过来。

  我得到情报,老兄你的处境已是“万分危险”,赶快秘密离开天津,到保定去主持军事吧。

  宋哲元收到信后,把鸡毛一拔,然后复电一封。

  我可不是来玩的。你也知道,29军主力均在平津附近,此地为军事要冲所在,我到天津就是做军事部署的。

  部长大人你别急,等这边准备得有了头绪,我马上就去保定。

  发完电报,宋哲元却仍旧打算继续做他的“和平天使”,既未做什么“军事部署”,也没有离开天津一步。

  第二天,又有人追过来了。

  老蒋亲发电文,而且也是“特急电”。

  (8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哲元滞留在天津迟迟不走,想干什么,老蒋和何应钦心里都很清楚,但限于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何应钦不可能直接点破,而老蒋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宋哲元以为,靠一个“秦松协定”,就能“完美”地解决“卢沟桥事件”,老蒋却不是这么想的。

  依据国研所等机构送来的情报,以及老蒋自己这么多年来与日本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他判断事情决不会如此简单,而“卢案”(指“七七事变”)也必不可能得到这样轻松的解决。

  宋哲元说,协定上白纸黑字,日军要撤离卢沟桥。但老蒋说你不能光看日本人给你的“承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没事做,要跑到卢沟桥来跟你搞联欢活动,而是志在造成“第二冀东”。

  什么叫“第二冀东”?

  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称为“第一冀东”,现在他们要把平津复制成冀东政府的老二。

  我还告诉你,接下来,他们肯定会宣布,冀察是“不驻兵区域”,而且这里的政府机构和人事任免都要得到其同意。

  老蒋之所以那么惹日本军人恨,在于他常常能把日本人的心思猜透,就像对方肚子里的蛔虫一样。

  老蒋问宋哲元:你会做这个“第二冀东”的傀儡老大吗?

  不需要对方回答,老蒋这里自有答案:当然不会,即使你想做,我也绝不答应。

  所以,无论你宋哲元做出什么让步,只要日本人“第二冀东”的目的无法达到,他们就会得寸进尺,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决无已时”)。

  对宋哲元说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老蒋此前与日反复争斗的经验之谈。

  他向宋哲元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我决定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此来保持“国家与个人之人格”,而你宋哲元,也赶快趁这段时间把“预定之国防线工事”给筑好,一分钟都不要耽搁,星夜赶筑,限期完成。

  老蒋虽然没有明着要求宋哲元跟自己一起赌咒发誓,但却举起金箍棒,给宋哲元划了一个圈子。

  那就是不管和战与否,你都必须与中央保持“共同一致”,决不能“单独进行”。

  短短几天之内,老蒋已连发三电,犹如三道金牌,而且一道比一道急,使得宋哲元不能不为之动容。

  为了从侧面更有效地说服宋哲元,老蒋还从庐山专门给秦德纯打来一个电话。

  他提出了处理“七七事变”的两个核心原则,就是两个“不能”。

  一,不能让出华北尺寸之地,二,不能接受日方的任何条件。

  假如日本人就是不让步呢?

  没有二话,“牺牲到底”。

  蒋何都言之凿凿,加上秦德纯在旁边进言,宋哲元对日本人能否真正遵守“秦松协定”,进而和平解决争端也起了疑心。

  他不是一个没有军事常识的人,此时如果集中力量,及早向丰台日军出击,在以众敌寡的情况下,一举全歼对方都是有可能的,但他下棋不能只看一步,而是至少得看两步。

  下一步,吃了亏的日本人会善罢甘休吗?

  这是宋哲元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到这一步,如果想不依靠“外人”帮忙,由29军独当其冲的话,他手中可称得上法宝的,就只剩下了一个“品”字阵攻防体系。至于老蒋提到的那个国防工事,根本连个影子都没有,临时抱佛脚似乎也不现实。

  对于其时的宋哲元来说,和也好,战也罢,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必须从一个人那里得到明确的态度。

  (8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就是在“品”字阵中占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张自忠。

  可是张自忠自从“秦松协定”签定后,就前往北平观察形势,尚未回转。

  怎么办呢,看来卢沟桥的那点事真的不易解决。

  他把29军副参谋长张克侠召来,询问对方有何意见。

  张克侠说,要不我们把兵力集中起来,改守势为攻势,把丰台日军歼灭或赶走,以求完全彻底地解卢沟桥和宛平之围。

  宋哲元点点头,好,你先做一个计划。

  计划刚刚做好,张自忠却从北平回到了天津。一到天津,他就公开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已经和平解决,不用再打仗了。

  张自忠仍倾向于“和”,宋哲元就无法再说“战”了,自然张克侠的用兵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

  正在举棋不定之时,宋哲元听到了一个新的消息。

  新任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月到达天津,正式取代那个奄奄一息的田代。

  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日军的每一次走马换将背后,一般都包含着一个重大行动的开始。

  这次也不例外。

  行动发起者:陆相杉山元。

  一个军部会议,一个内阁会议,杉山元的派兵方案起先都没能通得过,他也只好面对现实,选择暂时接受“不扩大”,这一方面是迫于形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从“河北事件”以来,就形成了一个固定印象和投机心理,即中国人畏日如虎,只要稍稍吓一下对方,就可以捞到意想不到的种种好处。

  杉山元虽号称“傻瓜元”,却不是真傻,他是傻进不傻出的。如果靠很少的兵力,就能获取很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要知道,当初“河北事件”爆发时,任参谋次长的他,不就是靠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绝活,让酒井这个“更傻的傻瓜”冲在前面,帮自己尽取全功的吗。

  可是随后从中国传来的消息却让他陷入了气急败坏之中。原来卢沟桥的29军竟然敢于反抗,并且发动夜袭,夺回了铁桥。

  反了,反了,中国人要造反了,宋哲元要造反了。

  29军为什么会如此“胆大妄为”,毫无疑问,是受到了早些时候傅作义百灵庙大捷的影响,觉得日伪军并非不可战胜,所以就把枪杆子举了起来。

  想想看,如果放纵这种思想的继续蔓延,以后他们如何还会再把“大日本皇军”放在眼里。

  一定要好好地教训一下宋哲元,非把他赶走不行。

  7月11日,近卫召集五相会议(首相、外相、海相、陆相和藏相)。杉山元在会上再次提出了自己的出兵方案。

  要是还不出兵,平津的那些兄弟们就要完完了。

  论点还是原来的论点,但是论据变了,杉山元不知从哪里弄了一堆真真假假的情况出来,摆在案头。

  看,孙连仲到了保定,万福麟已至北平以南,卫立煌、关麟征、刘峙、汤恩伯的中央军部队都在“蠢蠢欲动”,这么多的部队一拥而上,非得把我们本来就不多的天津驻屯军包围起来并消灭不可。

  杉山元带来的“情报”顿时令与会人员陷入了紧张与不安之中。

  看到与会人员已经意有所动,杉山元马上提高了“要价”。

  现在看来,3个师团已经不够用了,谁叫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呢,如今至少得用5个师团!

  给杉山元这么一说,几个大臣面面相觑,早知如此,何必当初,3个师团就能搞定的事,如今5个师团都不够了,看看这事给弄的。

  杉山元已经准确地抓住了内阁这几个人患得患失的心理脉搏。

  虚晃一枪之后,他又缓和口气,故弄玄虚地发表“权威专家言论”。

  不过依我的判断,只要我们派兵的动作够快,用3个师团再配18个飞行中队,还是来得及的。

  听说还有机会“以小搏大”,众人的眼睛立刻都发亮了,包括首相近卫在内的一班人都对杉山元奉若神明,就差拿香把他给供起来了。

  五相之中,惟海相米内光政仍持有异议。

  (83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提醒近卫,如果真的派兵,就不是局部战争,而极有可能演变为两国的全面战争,因此万万使不得。

  日本海陆军历来都是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对劲。米内不一定真的认同陆军稳健派的主张,他就是不愿意跟陆军坐在一条板凳而已,在他的认识中,管你们是强硬还是稳健,反正一个德性,都是吃大蒜的,我们海军喝的是咖啡,怎么能跟着你们瞎起哄呢。

  再说了,华北一向是陆军的势力范围,像“九一八”那样,就算立功,海军也分不得半点,凭什么要为他人做嫁衣裳。

  为了给首相施加点压力,米内摊开双手,告诉近卫,如果真要开战的话,海军可没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

  言下之意,你们硬要打,我不参加,看你们怎么办。

  “吃大蒜”的杉山元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

  就知道海军会不同意。这些人除了会装孙子,屁事都干不了。别的不说,就说当年的“一二八”吧,点了火就跑,软蛋一个,后来还不是我们陆军去给他们擦屁股的,亏他们还有脸在这里作清高状。

  给米内这么一逼,近卫却有些为难了。他本来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这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见此情景,杉山元嘿嘿一笑。

  诸位,少要担心,休要害怕,这回打仗,根本就不需要海军参与,甚至都不需要动用国内兵马。

  那派谁去呢?

  关东军和朝鲜军。

  我告诉你们,这还不是我“硬性摊派”,是他们“主动请缨”的。

  杉山元的这番话,让近卫转忧为喜,内阁会议也自此完全走上了被杉山元牵着走的基调。

  向华北派兵这一决策在会上得以顺利通过,中间还修改了两个词,原来叫“事件”,现在叫“事变”,表示事态严重。原来叫“出兵”,现在叫“派出”,却是欲盖弥彰。

  日本政府要“举国一致”,全副武装地来“处理华北事件”了。

  下午4点,首相、陆相、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长先后进入皇宫,奏请裕仁天皇出兵中国。

  这个裕仁,平时一副不理国政的无为模样,其实骨子里跟那些躁动的日本军人相比并无不同,一样的鼠目寸光,一样的缺乏远略,一样的喜欢见到小利就上,能够称得上区别的,只是他平时装得更加道貌岸然,做事更缺乏担当而已。

  对四位将相的上奏,他无一不核准,因为他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到中国割肉的大好机会。

  在接见的过程中,裕仁还特地问陆相杉山元:若出兵的话,卿以为多长时间可以结束战事。

  杉山元本来想说3个月,话刚到嘴边,一想,天皇问这句话的意思,分明是希望速战速决,3个月是不是太长了。

  那就1个月吧。

  启奏陛下,1个月即可。

  裕仁“龙颜大悦”,准卿所奏,钦此。

  在得到天皇允许派兵的“圣旨”后,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即刻发令,命关东军和朝鲜军按照原先承诺的兵力,将人马开赴华北,受天津驻屯军司令官一体指挥。

  由于考虑到天津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实在病得不行,立马翘辫子都有可能,肯定无法再担负如此重要的使命,载仁又从天皇那里请得“圣命”,宣布由教育总监香月清司中将(陆大第24期)接替田代的职务,马上前去天津履职。

  此时,天津驻屯军司令部情报参谋专田盛寿(陆大第38期)正在东京。这位老兄是被桥本群派来接受领导指示的。

  载仁同时召见了他和香月,并当着香月的面,告诉专田:当地交涉已没有必要,解决“中国问题悬案”,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

  他的意思很清楚,天皇都“钦准”派兵了,说明这个赌注大得惊人,那就不是赚点小零小碎的问题了,如果可能,最好把中国洗剥干净,一个子儿都不要给对方留下。

  可以到一个什么样地步呢?

  载仁说,就算你们天津驻屯军已与中方达成了协议,也可以予以撕毁!

  这里面当然包括“秦松协定”。

  (83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田奉命向天津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做了转述:“卢沟桥事变”是一个转折,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华北问题”。

  怎样“根本解决”呢?

  就是要把“何梅协定”发挥到极至,让河北的中国军队,管他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一律滚蛋没商量。

  如此一来,当然也不用拿所谓的“和平谈判”出来装样子了。

  可是桥本群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天皇已经下令派兵,但关东军和朝鲜军就是再快,赶到华北还是需要时间的。

  在这段时间里,光靠天津驻屯军自身的实力,真要大动干戈,滚蛋的极可能是自己。

  桥本很想立马就把“秦松协定”撒掉,可又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此还挺为难的。

  此时松井就在旁边“献计”:谈还是要谈的,最起码可以拖延时间,协议什么时候不能撒啊,等到援军来了,我们再撒,宋哲元能奈我何?

  好聪明的人啊。

  桥本群听得心花怒放,恨不得把这个特务机关长抱起来亲上一口。

  于是,在香月到任之前,桥本就采取了模棱两口的做法:既不撒毁协定,又不立即执行这一协定。

  7月12日,香月到达天津。

  香月此行,对华北和29军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宋哲元并不清楚,他必须摸一下底。

  这个摸底的任务,宋哲元决定交给张自忠。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此时此刻,宋哲元能依赖的,也只能是自己29军的兄弟了。

  初次会面,香月态度平和,即使对华北局势也未发表什么个人意见,完全是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

  倒是那个“著名的强硬派”、天津驻屯军参谋和知鹰二插了句嘴:据我所知,北平历史上从来没有驻过中国军队。

  和知又不是历史学家,这厮不过是闭着眼睛在胡说八道而已,关键还是看香月本人怎么说。

  香月什么也没说,

  中国人最讲含蓄,也常常爱用这种习惯来揣度别人。

  什么也没说,其实就是什么都说了,这也是一种态度。

  听张自忠回来一讲,宋哲元一颗心落了地。

  在他看来,香月没说话,就是不支持和知(当然,你反过去理解也可以)。此前虽然有了一个“秦松协定”,可日军的态度一直处于暧昧之中,让人极不放心。现在来了一个“和颜悦色”的香月,人家是正职,在华北说了是算数的。要是他支持“和平解决”,事情就好办了。

  宋哲元想到要释放一下“善意”。

  第一个“善意”是开禁:解除北平戒严,宣布北宁铁路正常化。

  第二个“善意”是放人:释放开战以来抓到的日军俘虏,把这些人全部送回丰台日军军营。

  释完“善意”,宋哲元开始期盼着对方也能够同样报之以“诚”。然而,跟日本人相比,这位29军首脑实在有够天真,他不知道,他即将得到的,绝不会是“诚”,而是一轮又一轮的算计。

  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张自忠所做的“摸底工作”完全失败。宋张二人并没有能够摸到香月的“底”,自己的“底”反让香月给摸着了。

  此时在故作矜持的香月背后,早已是杀气腾腾。

  与一惯“强硬”的杉山元不同,香月一开始倒还是主张“不扩大”和“现地解决”的,即使在受命出京后,他也还没有最终拿定主意。

  手里两张牌,一张叫“软”,一张叫“硬”,究竟甩哪一张合适呢,尚在考虑之中。

  他本来应该在11日当天就到天津的,可是坐的飞机上天后,碰巧天气忽然变坏了,并导致发动机出现故障,于是只好临时在朝鲜的汉城耽搁了一个晚上。

  这个晚上并不寂寞,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来了,来了就一直不走。

  (83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2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月不是在犹豫吗,小矶帮他下了决心。

  事到如今,还软什么软,应该硬到底。

  “华北工作”都推了那么久,容易吗我们,现在出了“卢沟桥事变”,天皇又恩准“派出”部队,正是一揽子全部解决的时候。

  一众说客中,除了朝鲜军,还有关东军。

  关东军专门派战斗机到汉城来接香月了,一路上,都有飞机护航,把面子和排场搞得要多大就有多大。

  香月前脚刚到天津,今村均、田中隆吉后脚就跟来了。

  这帮人自然也是吹风来的,说的话翻来覆去都是一个意思。

  香月君,新官上任三把火,您一定要“排除万难”,一“硬”到底啊。

  “众望所归”之下,原本其实也野心勃勃想“闯一番事业”的香月果然就迸不住了。

  对于“暴虐的中国人”,除了严惩,别无它法;对于“伤害帝国威信的中国军队”,除了发起“惩罚性讨伐”,还能如何?

  香月告诉自己:没人让你来当和事佬,你的角色就是来组织打架的。

  到得天津,这小子满脑子都是打仗的事,根本没有一点息事宁人的打算。

  为此,香月还拟定了一个“三步走”的军事计划:先克平津,再占保定,次攻石家庄,则大事可成矣。

  第一步是灭29军,第二、第三步则是要和中央军决战。这其实就是一个要在华北与中国全面开战的布局。

  不过香月也面临着和他的参谋长桥本群一样的难题。

  他需要时间,关东军和朝鲜军到达华北的时间。

  只有等到这一强有力的后援,方能稳操胜券,所以还得用缓兵之计。

  在如何使奸耍诈方面,日本人是很有些天赋的。较之以前的松室孝良,香月的功夫也堪称“出色”。

  张自忠初次上门拜访时,香月使的那招叫做“假痴不癫”。他在真人面前装痞,让宋张都摸不清他的准确态度,甚至一脚踩不实,陷到自己设定的误区之中。

  宋张都以为香月也是“主和派”,上了当后却还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香月:“主和”都是你们瞎猜的,我可没说过我想“和”。

  这还不算,接下来他还将展示一个日本人的“传统绝活”。

  以华制华。

  从与张自忠的接触中,这位天津驻屯军司令官已发现了对方在29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宋张之间的微妙关系。

  乍一看去,似乎宋哲元和张自忠都是“主和派”,但宋其实是在附和张,以便能与张联成一气,一致对外。

  打个比方,宋哲元要把29军“团体”做成一根韧性极大的弹簧,一旦事急,虽乏它器,亦可凭此起到保命的“杀手锏”作用,,因为它打在人身上仍是疼的,而要维系这根弹簧,其关键所在就是团结张自忠。

  在这一设想中,宋哲元以“不战不和”的姿态居中,“主战”的冯治安居于一端,“主和”的张自忠居于另一端,宋在中间玩平衡,若战,就遣冯治安,若和,就用张自忠,如此来维持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局面。

  香月要做的,就是一面不惜代价打压宋哲元和冯治安,另一面拼命把张自忠往自己这边拉,即“压宋拉张”,逐渐加大力量,最后可促使这根弹簧瞬间崩断。

  当然,现实世界很难做到这一点,谁有这么大的力,可以立马把一根弹簧给搞坍呢?问题是,此弹簧本非真弹簧,里面原本就存在着散架的可能。

  松室当年通过离间萧宋,差点使“华北自治高潮”修成正果,香月继之而起,他要以离间宋张的办法,使29军陷于内斗,从而对外失去还手之力,在反间计的使用上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一片“和平气氛”中,香月突施冷箭。

  (834)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6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