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TXT格式小说下载与最新连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1]



自打辩论会上掉进温体仁的大坑,被赶回家,钱谦益已经在家呆了八年。八年里,除了看人种地(他是地主),主要的娱乐,就是写诗。



这些诗大都收入他的文集,可以找来看看,心理效果明显,心情好时看,可以抑郁,心情不好时看,可以去自杀。



诗的主要意思,基本比较雷同,什么我很后悔,我要归隐,我白活了,我没意思,反正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是走了黑道。



毕竟家里蹲了七八年,有点怨气很是正常,但钱谦益同志还是说错了,他走的黑道,还没有黑到头。



崇祯十年(1637),在家看人种地的钱谦益突然听说,有一个叫张汉儒的当地师爷,写了份状子告他。



要知道,钱大人虽说在上面混得很差,但到地方,还是比较恶霸的,小小师爷闹事,容易摆平。



然而没过几天,他就迎来了几位从京城来的客人——几位来抓他的客人。



在被押解的路上,钱谦益才搞明白,原来那位师爷的状子,是告御状。



这个世上,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但凡斗争,就有谱,包括政治斗争。一般说来,把对手弄到偏远山区,回家养老,也就够本了,没必要赶尽杀绝,但这事,也因人而异,比如温体仁,就是个没谱的人。



要么是他太过得意,或者太恨钱谦益,总之他没打算按着谱走,某天突然心血来潮,想起在那遥远的江南,还有个没被整死的钱谦益。



没整死,就往死里整。



但他毕竟位高权重,如果要自己动手,传出去实在太丢面子,而且容易留下把柄,所以他决定,借刀杀人。



他借到的刀,就是张汉儒。



之所以找到张汉儒,因为这人是个衙门师爷,小人物,无论如何,跟内阁首辅,都是扯不上关系的,而且张师爷长期在法律界工作,对拍黑砖之类的工作非常熟悉,且乐此不疲。



果然,接到工作指示后,张师爷连夜工作,写出了一份状子。



所谓小人物,在写状子这点上,是不恰当的。当年大人物杨涟告魏忠贤,总共二十四条大罪,而张师爷告钱谦益的罪状,有五十八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2]



这五十八条罪状,堪称经典之作,包括贪污、受贿、走私、通敌、玩权、结党,总而言之,只要你能想到的罪状,他都写了。



但钱谦益倒没怎么慌,因为这份状子写得实在太过扯淡,都赶回家当老百姓了,还贪污个甚?玩权、掌控朝政,基本就是胡话,崇祯这么精明的人,是不会信的。



可是他到北京,就真慌了,因为他在朝廷的朋友告诉他,他的罪状,皇帝已经批了,即将定罪。



其实钱谦益同志应该有点思想准备,要明白,温体仁是首辅,所有的公文,都是他票拟的,底下送上来,他签个字,皇帝都未必看,要收拾你小子,小菜。



钱谦益不愧是当过东林党领导的,虽然回家消停几年,威望依然很大,他被抓过来,很多人出面,什么给事中、郎中、尚书,包括大学士,都帮他说话,说他很冤枉,情节很曲折。



全无作用,皇帝知道了,也没理。



因为温体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八年前,兵强马壮的钱谦益,没能干过势单力孤的温体仁,是因为温体仁同志精通心理学。



他很清楚,说话人再多都没用,说了能算的只有崇祯,而崇祯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拉帮结派,帮忙的人越多,就越坏事。都八年了,钱大人还没明白这个道理,实在毫无长进。



所以外面越是起哄,皇帝就越不买账,钱谦益同志的脑袋,就离鬼头刀越来越近。



温体仁已做好庆祝准备,等待着钱谦益被杀的那一天。



对此,钱谦益颇有共识,他虽在牢里,消息很灵通,感觉事情不太对劲,就亲自写了几封信,托人直接交给皇帝,为自己辩解。



但结果很不幸,皇帝大人压根没看,很明显,他对钱谦益同志,是比较厌恶的。



钱谦益终于走到了绝路,帮忙没用,辩解没用,找皇帝都没用,找什么人似乎都没用了。



等着他的,只有喀嚓一刀。



有句俗语:万事留一线,将来好见面。这句俗语,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没必要逼人太甚。



被逼得太甚的钱谦益,在阴暗的牢房里,终于使出了杀手锏。



关于钱谦益同志,之前介绍的时候,漏了一点,这位仁兄除了是东林党的头头外,还有个关系——他中进士的时候,录取他的老师,叫做孙承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3]



孙承宗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了,很有本事,除了能打仗外,也能搞关系,魏忠贤在的时候,都拿他没办法。



但问题是,孙承宗已经退休好几年了,说话也不好使,让他出面,估计也很麻烦。



钱谦益并没有幻想,他所以找到孙承宗,只是希望孙老师帮他找另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曹化淳。



曹化淳,是知名人士,我依稀记得,在金庸的小说《碧血剑》里,他是个死跑龙套的,且跑过好几回。



但在崇祯十年的时候,他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崇祯的亲信。



在当时,能跟温体仁较劲的,也就只有他了。



但问题是,这位太监同志跟温体仁无仇,钱谦益也并非他的亲戚,犯不上较这个劲。



但钱谦益认定,这个人,能帮他的忙,救他的命。



凭什么呢?



就凭十年前,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其实这篇文章,跟曹化淳并没有丝毫关系,但钱谦益相信,看着这篇文章的份上,曹化淳是会帮忙的。



因为这篇文章是王安的墓志铭。



我讲过,很久以前,魏忠贤是王安的亲信,但我没有讲过,当时王安的亲信,还有一个曹化淳。



这似乎是个比较复杂的关系。大致是这么回事。



钱谦益去找曹化淳帮忙,因为他曾经帮王安写过墓志铭,而曹化淳是王安的亲信,所以看在死人的面子上,多少要帮点忙。外加他的老师孙承宗,面子比较广,托他出面,还有点活人的面子,死人活人双管齐下,务必成功。



成功了。



曹化淳得知消息,非常吃惊,加上这人跟着王安,还有点良心,感觉温体仁太过分,就答应帮个忙。



当然,找完了人还得听消息,钱谦益找了个人,天天去朝廷找人打听情况,连续找了三天,都没人理会,毫无消息,第四天,他得到准确的口信:可安心矣。



可安心矣的意思,就是这事已经搞定,收拾行李,准备出狱。



钱谦益也是这么理解的,他相信曹化淳已经解决了一切。



曹化淳原本也这么认为,他上下活动,估计再过几天,事情就结了。



可是偏就没有结。



因为温体仁又来了。



温首辅以为钱谦益必死,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连曹化淳都折腾进来了,这样下去,事情就黄了,既然干了,就干到底,所以他决定,连曹化淳一起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4]



他先散布消息,说钱谦益跟曹化淳合伙,然后还找了个证人,让他出面,指证钱谦益给曹化淳行贿,最后为万无一失,他还请了假。



每次但凡要整人时,温体仁就会请假,回家呆着,这意思是在我请假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我既不知道,也不在场,事完了,拍拍屁股再去上班。



其实对温体仁而言,钱谦益死,还是不死,都没多大关系,反正就政治地位而言,钱地主已经是个死龙套。



可做可不做的好事,最好做,可做可不做的坏事,最好不做。可惜,温体仁同志没有这个觉悟。



在他看来,钱谦益已经是个平民,而袒护钱谦益的曹化淳,不过是个司礼太监,作为内阁首辅,要办这两个人,是很容易的。



可惜他不知道,曹化淳这个人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因为曹化淳非但是太监,还有特务背景,他原本在东厂干过,到司礼监后,跟现任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是哥们,关系很铁。



而今温大人竟拿他开刀,实在是搞错了码头。曹公公勃然大怒,立刻跑到东厂,找到王之心,商量对策,毕竟温体仁老奸巨猾,无懈可击,要彻底搞倒他,必须想个办法。



商量半天,办法有了。



先去找皇帝,主动报告此事,说事情很复杂,后果很严重,于是皇帝大人也震惊了,下令严查,事情闹大了。



接下来,就是去抓人,温体仁是没法抓的,但张汉儒一干人等,随便抓,抓回来,就直接丢进东厂。



据说东厂的刑罚,总共有上百种,花样繁多,能够让人恨自己生出来,比什么测谎仪好用多了,所以但凡丢进这里的人,都很诚实。



张汉儒之流,似乎也不是什么钢铁战士。按史料的说法,进来的头天晚上,曹化淳去审了一次,就审出来了,除了交代本人作案情况外,连幕后主使温体仁先生的诸多言行,也一起交代了。



曹化淳拿到口供,立马就奔了崇祯,崇祯看过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了四个字:



“体仁有党!”



这四个字的意思,用江湖术语解释:温体仁,是有门派的。



崇祯是不喜欢门派的,作为武林盟主,任何门派他都不喜欢,像温体仁这种人见狗嫌的家伙,虽然讨厌,但用着放心。



然而这件事清楚地告诉他,温体仁同志也有门派,虽然门派比较小,但再小都是门派。



然后,他拿来了一封奏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5]



这封奏疏是温体仁的辞职信,按照他的传统,为了彻底表示自己的清白,他写了这封文书,说自己身体不好,估计也帮不了皇帝了,希望让自己回家养老。



类似这种客气信件,崇祯也会客气客气,写几句挽留的话,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然而这一次,在这封奏疏上,他只写了三个字。



奏疏送到温体仁家时,他正在吃饭,他停了下来,等待着以往听过许多次的客套话。



然而这一次,他只听到了三个字——放他去。



放他去的意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滚、快滚、从哪里来,滚哪里去。



据说当时就晕了过去。



温体仁终于倒了,这位聪明绝顶的仁兄,从顶上摔了下来,他落寞地回了家,第二年,死在家乡。



明代最后的一位权奸,就此落幕,确实,最后一个。



天才的计划



温体仁下台,最受益的人,应该是杨嗣昌。我查了一下,他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温先生的脾气,像杨嗣昌这种牛人,不踩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温体仁走了,杨嗣昌来了,不久之后,他就将进入内阁,实践自己天才的计划。



按照杨嗣昌的计划,要实现十面张网,现在的人是不够的,必须再增兵十二万,



要增兵,就得给钱,按杨嗣昌的算法,必须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以上。



这个计划极为冒险,因为这笔钱杨嗣昌是不出的,崇祯也是不出的,唯一的来源,只能是找老百姓要,具体说来,就是加租。



比如原先你一年交一百多斤粮食,全家还能丰衣足食,张献忠、李自成打过来的时候,你可能会出门看热闹,然后回家吃饭。然后官府告诉你,加租,每年交两百斤,结果全家只能吃糠,再打过来的时候,你就会出门,帮李自成叫声好,让他们往死里打,帮你出口气。



再后来,官府告诉你,再加租,每年交四百斤,结果全家连糠都没法吃,不用人家打上门,你就会打好包袱,出门去找闯王同志。



为了搞定西北民变,崇祯已经加过几次租了,如果再加,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多大臣坚决反对。



但是崇祯仍旧同意了,因为他相信,杨嗣昌的计划,能够挽救危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6]



最后,杨嗣昌说,要实现这个计划,我必须用一个人。



崇祯同意了。



杨嗣昌推举的这个人,叫熊文灿。



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布政使、两广总督。



杨嗣昌之所以推举熊文灿,只是因为一个误会。



不久前,两广总督的熊文灿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崇祯的一名亲信太监来到广东探访,干啥不知道,虽说来意不明,但对这种特派员之类的人物,熊总督心里是有数的,专程请过来吃饭。



既然是吃饭,就要喝酒,吃饱喝足,再送点礼,这位太监也很上道,非常高兴,一来二去,也就熟了。



既然是熟人,也就好说话了,双方无话不谈,从国内形势到国际风云,什么都说,但只有一件事,熊总督始终没有套出来。



你到底来干什么的?



几天后,这位太监要走,熊总督决定再请他吃顿饭,最后套口风。



这顿饭吃得很满意,双方临别,喝得也多,喝着喝着,就开始说起民变的事。



熊总督估计是喝多了,外加豪气干云,当时拍着桌子大喝一声:



“诸臣误国,如果我去,怎么会让他们闹到如此地步(令鼠辈至是哉)!”



他万没想到,有个人比他还激动。



太监立即站了起来,他流露出多年卧底终于找到同志的表情,热烈地握住了熊总督的手,说出了熊总督套了很多天,都没有套出来的话:

“我到这里来,就是来考察你的!回去我就禀报皇上,让您去平乱,除了你,谁还能扫清流贼!(非公不足办此贼)”



酒醒了。



熊总督到底是多年的老官僚,听到这话,当时酒就醒了,脑筋急速运转后,凭借二十余年的功底,立即提出了五难,四不可。



所谓五难,四不可,大致就是九个条件,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熊总督才能勉为其难地上任。



大致说来,这就是一篇公文,就算让专职秘书写,也得写个一天两天,熊总督转眼就能完工,实在用心良苦。



然而太监也并非凡人,只用一句话,就打碎了熊总督的如意算盘:



“你放心,这些我回去都会禀报皇帝,但如果皇帝都答应,你就别推辞了。”



就这样,熊总督的一片报国之心穿越上千里路,来到了京城。



崇祯知道了,杨嗣昌也知道了,在那遥远的南方,有一个叫熊文灿的忠义之士,愿意为国付出一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7]



当然了,熊总督的那些条件,自然不在话下,关键时刻,有人肯上,就难能可贵了,怎么能够吝惜条件呢?



所以在这关键时刻,杨嗣昌提出了熊文灿,而崇祯也欣然同意了,他们都相信,他能圆满实现这个天才的计划。



于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熊总督接到了调令,他即将前往中原,接替无能的前任总督王家桢。



熊文灿原先的辖区,是广东、广西两个省,而他现在的辖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按说,他应该很高兴,高兴得一头撞死。



两广总督,虽说管的都是不发达地区,盗贼也多,但好歹图个平安,也没人来闹,现在这五个省,动辄就是几十万人武装大游行,且都是巨寇、猛寇,没准哪天就被抓走,实在比较刺激。



但既然来了,再跟皇帝说,其实我是忽悠您的,那天是喝多了,估计也不行,想来想去,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后世有很多人,对熊先生相当不屑,说他没有能力,没有气魄,但在我看来,熊总督并没有那么不堪。他自幼读书,当过地方官,也到过京城,还出过海(出使琉球),见过大世面,总体而言,他只有两样东西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虽说熊文灿能力比较差,比较怕事,比较没有打过仗,但他能够升到两广总督,竟然是靠一项军功。



这项军功的具体内容是,他搞定了一个许多人都无法搞定的人,此人的名字,叫郑芝龙。



郑芝龙,是福建一带的著名海盗,有个著名的儿子——郑成功。



熊总督招降郑芝龙后,又用郑芝龙干掉了其他海盗,成功搞定福建沿海,最终搞定自己,获得提升。



但熊总督长年以来的表现有目共睹,骗得了上级,骗不了群众,所以他去上任的时候,许多人都认定,熊总督是壮官一去不复返了。



崇祯十年(1637)十月,熊文灿正式来到湖广上任,迎接他的,是下属左良玉。



刚开始的时候,左良玉对熊总督还比较客气(没摸清底细),过了几天,发现熊总督黔“熊”技穷,除了天天开会,啥本事都没有,索性就消失了。没办法,像熊总督这种熊人,左总兵是看不上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09: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8]



熊总督也急了,他本不想来,来了,将领又不听使唤,自己手下的兵力,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人,又要完成业绩,无奈之下,只好使出老招数——招抚。



当时在他的辖区里,最大的两股民军,分别是张献忠和刘国能。其中张献忠有九万人,刘国能有五万。



熊文灿决定招抚这两个人。



虽然在朝廷混得还行,但论江湖经验,跟张献忠、刘国能比,熊总督还是很傻很天真,他不知道这二位的投降史,也不了解黑道的规矩,更何况,他的兵还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要想招降,是很困难的。



但熊总督最头疼的问题,还不是上面这些,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发通知。



因为张献忠和刘国能从事特殊行业,平时也没住在村里,以熊总督的情报系统,要找到这两个人,似乎很难,情急之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熊总督派了几百个人,以今日张贴医治性病广告之决心,在村头乡尾四处贴告示,以告知朝廷招安之诚意。



对此,左良玉嗤之以鼻,连杨嗣昌听说后,也只能苦笑。



总之,在当时,熊总督在大家的眼里,大约是个笑话,笑完了,就该滚蛋了。



然而这个笑话,却以一种无人可以预料的方式,继续了下去。



过了不久,熊总督就得到消息,民军的同志们找来了。



先找上门的是张献忠,他表示,自己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很想投降,很想为国效力,但鉴于投降程序很麻烦,所以需要准备几天。



这是鬼话。



类似这种话,张献忠说的次数,估计他自己都数不清,这也是张头领看熊总督是生人,专程忽悠一把,要换了洪承畴、卢象升等一干熟人,拉出去就剁了。



但张献忠派人上门,除了逗人玩,还有客观原因。



自打崇祯九年围剿风暴以来,经济形势是一天不如一天,高迎祥垮台了,众多头领环境都不好,随时可能破产裁员,包括李自成在内。



高迎祥死后,孙传庭就放出了话,只要搞定了李自成,他就退休回家。



李自成在陕北对付洪承畴,已经很吃力了,又来了这么个冤家,两下夹攻,连吃败仗,没办法,陕西没法呆了,只好掉头进了四川。



偏偏年景太差,又赶上杨嗣昌开始搞十面埋伏工程,只能接着往前跑,前有追兵,后有堵截,实在没办法,只能以掩耳盗铃之势窝在原地,动弹不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08: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39]



环境如此,张献忠混得也差,留个后路是必要的,所以找到了熊总督,当然,投降是不会的,先谈条件,过几年实在不行了,再投降。



但他万没想到,过几天,他就会乖乖投降。



因为几天后,一个消息传来,刘国能投降了。



刘国能,外号闯塌天,在当时的诸位头领中,他大概能排到前五名,是个相当棘手的人物。



他得知熊总督招降的消息后,也找上门来,表示自己虽兵强马壮,但是很想投降,鉴于投降程序很麻烦,需要准备几天。



其实刘国能同志的台词,跟张献忠的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他准备了几天,就真的投降了。



崇祯十年(1637)十一月,刘国能率五六万大军,向仅有一万人的熊文灿投降,服从改编。



小时候,我读《水浒传》的时候,曾经相当厌恶宋江,觉得他替天行道,开始造反,很是英雄,最后却又接受招安,去征讨方腊,很是狗熊,同样的一个人,怎么前后差别那么大呢?



后来我才明白,造反的宋江,和招安的宋江,始终是同一个人。



为什么要造反?



造反,就是为了招安。



当年的宋江,原本是给政府干活,而且还有职务,根据水浒的说法,日子过得很不错,除了拿工资,还勾结黑社会(如晁盖等人),吃点外快,还经常结交江湖兄弟,给钱从不小气(宋江:你当及时雨的名号是白给的?),只是一时手快,在被检举之前,干掉了自己的小妾,所以才被迫流落造反。



刘国能的情况比较类似,跟张献忠不一样,他原本是读过书的,据说还有个秀才的功名,但后来不知一时冲动,还是懵懂无知,竟然造了反,好在运气不错,这么多年没被干掉,还混得不错。



但造反这活,混得不错是不够的,毕竟工作不太稳定,危险性大,刘国能又是个比较孝顺的人,希望在家孝敬父母,所以趁此机会,准备投降,换个工作。



刘国能这一投降,就把张献忠吓懵了:投降,还有抢生意的?



眼看问题严重,他立即派出使者,去找熊文灿,表示近期就投降了。



但是熊总督也硬气了,没有盛情挽留,反而表示,关于投降的问题,还要研究研究,才确实是否接受。



原本投降是供不应求,现在成了供大于求,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麻烦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08: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40]



但张献忠不愧是在朝廷里混过的,非常机灵,立刻转变思路,决定,送礼。



而且张献忠明智地意识到,熊总督的道行很深(两广总督是个肥差),单是送钱估计没戏,所以他专程找了几件古董玉器(反正是抢来的),派人送了过去,只求一件事,让我投降。



捞钱之余还有政绩,如此好事,对熊总督而言,不干就不是人。他马上接受了投降,并且命令张献忠等人就地安置。



张献忠投降的时候,手下有七八万人,而他的驻地,在谷城(今湖北谷城)。



消息传来,崇祯极为高兴,认定熊总督是旷世奇才,大加赞赏。



杨嗣昌也很高兴,高兴之余,他提出了一个想法。



客观地讲,这是个比较阴险的想法,以致于后来很多人认为,如果照这个想法办了,天下就消停了。



这个想法的具体内容,是让张献忠在投降之前,办一件事——打李自成。



这就好比黑帮团伙,每逢拉人入伙的时候,都要让新人干点缺德事,比如砍人放火之类,专用术语,叫沾点血,今后才好一起干。



但崇祯同志实在很讲道义,他表示人家刚来投降,就让人干这种事,似乎有点过分,所以也就这么算了。



对崇祯的信任,谷城的张献忠先生如果毫无感动,那也是很正常的。作为投降专业户,他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再造反,以及造反之后,什么时候再投降。



实际情况,似乎也是如此,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张献忠同志已经难能可贵地投降了十个月,很明显,他也不打算打破自己以往的投降记录,开始私下联系,蠢蠢欲动。而以熊总督的觉悟,估计只有张先生的砍刀砍到他的枕头上,才能反应过来。



然而,就在以往场景即将重播之际,一个消息,彻底地打乱了张献忠的计划。



三个月前,陕西的李自成呆不下去,跑到了四川,刚到四川时,李自成过得还可以,后来洪承畴调集重兵围剿,他就退往山区,双方僵持不下,李自成瞅了个空,又跑回了陕西。



以往每次李自成跑路的时候,洪承畴都礼送出境,送出去就行,确保他别回来,并不多送,但这次李自成发现,洪承畴开始讲礼貌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