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00: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风云变
(1)谁都不容易
经过山海关一战,小试牛刀的吴三桂赶跑了前同事唐通,重新占领这一军事重镇。
大顺军委派的各级官员一看,小吴虽然年轻,却实在太猛,自己留下来硬抗肯定没有好结果,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纷纷决定跑路,进京找闯王告状去,不信打不死你个小兔崽子。
大顺官员脚底抹油,比兔子跑的还快,吴三桂没有追,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首先是忙着戴孝。
夺回山海关之后,吴三桂立刻作哀恸状,通令全军给崇祯皇帝和皇后戴孝,由于崇祯夫妇还没有谥号,只能分别称为大行皇帝、大行皇后。反正人已经死了,叫什么也无所谓,就算你直接叫他俩的名讳——朱由检、周玉凤,谁也不能拿你怎么样。但吴三桂还是要做这个样子,仍旧要拿死人来骗活人,只是这个骗术实在不高明,充其量只是街头骗大爷大妈金戒指的级别。
皇帝皇后死了那么久,三七都过了,你才想起来给他戴孝,忽悠谁呢。去北京朝见李自成的路上,你怎么不给他戴孝?崇祯招你进京拉他一把的时候,你不磨磨蹭蹭比什么都强。
就像子女对待父母,老爹老妈活着的时候,他们想吃什么、想干什么,耐心带着他们去实现愿望,比人没了在殡仪馆里呼天抢地强多了。
虽然连傻子也不骗了,但这么一折腾,吴三桂顿时名声大作,几乎取得了和十几年前、带领二十家丁冲进后金骑兵阵相同的舆论效果,一时风头无两、粉丝无数。
可是吴三桂并没有站在山海关城楼上,向粉丝们挥手致意的兴致,因为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他重新占领山海关的举动,就像邻居家调皮的小男孩,闲着没事儿,去找马蜂玩儿,捅了人家的窝,却没有找好蒙面的盖头,最后被蛰了个满头包,只好回家找妈妈哭去。
从河北玉田折回山海关的一路上,吴三桂都坚信自己的判断:李自成不厚道,只有夺回山海关,自己才有安身立命的空间。等到这座城重新属于自己的时候,吴三桂才发现,自己仍旧会死得很惨。
当时除了山海关之外,附近所有的区域几乎都受大顺军节制,尽管管辖的基础还很脆弱,却无法忽略不计。
凭一个弹丸之地,要想筹措到足够的粮饷几乎是不可能的,吴三桂终于意识到,以前自己之所以能够从容镇守此地,因为后方有着地域辽阔的大明,就算大明只剩下悠悠一口气,好歹瘦死骆驼比马大,提供个粮草支持还是不成问题的。现在皇帝死了,靠山也没了,他吴三桂什么都不是了。
吴三桂意识到,李自成是最大的马蜂窝,而自己把它捅了。
和邻居家的小男孩不一样,小男孩捅马蜂窝图的是乐呵,而吴三桂必须捅这个马蜂窝,不捅他就不能生存,但他又不能回家找妈妈哭去,他亲娘早死了,父亲在李自成手里受尽折磨。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去找蒙面的盖头,那么谁来当这个盖头呢?
广大的江南地区尚在明军手里,那里有闻名天下的平寇大将军左良玉,还有掌握着南京精锐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但是太远了,要想穿过大顺军控制范围到达那里真是太难了。
而且就算顺利到达那里,顺利找到组织,又能怎么样呢?皇帝没了,江南现在是什么形势谁知道?即便形势大好,谁又能来救他?谁又敢来救他?就算有人够义气,星夜兼程地来了或者在自己的防区滋扰大顺军,能不能起到牵制作用难说,估计吴三桂早已经被李自成或者关外的多尔衮连着骨头吃掉了,菜名曰“骨肉相连”。
吴三桂的顾虑没有错,这时候的南京六部,正在为立谁作皇帝进行着殊死搏斗,左良玉也正紧紧盯着南京的动向,他吴三桂的死活实在是个不起眼的事情。
既然明朝的同事指望不上,就只能找别人了。
这样满清成了吴三桂唯一的选择。
小娃娃福临即位后,满清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叔父多尔衮不仅成了睿亲王,还成了摄政,全称为“大清国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字儿太多了,地位太高了,但这并不是多尔衮一生获得的最尊贵的头衔。
虽然多尔衮和皇太极不是一母所生,母亲的性格也大相径庭:皇太极的额娘孟古姐姐性格恬淡、一派安闲,而多尔衮的额娘阿巴亥相貌艳丽、工于心计,然而多尔衮却像极了皇太极,和自己的哥哥一样,他的能力出众,而且志存高远。
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可以说,结的梁子还不浅。这事我们以前提过。
在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多尔衮眼睁睁地看着额娘被生殉,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皇太极直接参与了此事,但由于他是整件事情直接的受益者,被怀疑实在不冤枉。多尔衮一直认为,受益者即为嫌疑最大的策划者,从这一点来看,睿亲王倒也颇具现代法学的理念。
多尔衮是怨恨哥哥的,而不幸的是,皇太极也知道这一点。但皇太极却不愿意杀这个弟弟。尽管拜父汗所赐,他的弟弟很多,可以组成一个加强排,可他还是不愿意让多尔衮死。因为多尔衮有门手艺——他会打仗。
由此看来,人在江湖飘,学门手艺很必要。
从十六岁开始,多尔衮便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
十七岁那年,也就是明崇祯二年,在彻底报销袁崇焕袁督师的“己巳之变”中,多尔衮奉哥哥的命令,在蓟州(今天津蓟县)截击从山海关而来的援兵,并获得胜利。
十九岁时,在著名的大凌河,战胜了明朝总兵、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
二十三岁时,招抚察哈尔部十万兵马,并获得元朝传国玉玺,这枚传国玉玺是当年朱元璋求之而不得的宝贝。
二十四岁,受封和硕睿亲王。在满清的皇室贵族制度中,公主分为两个等级:固伦公主(皇后所生)、和硕公主(妃嫔所生),亲王却以和硕最为尊贵。
二十五岁,率兵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投降。
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多尔衮奉命进入明朝境内抢劫,在山西及保定一带,击败身经百战的明总督卢象升。这一年,卢象升三十八岁,多尔衮二十六岁。
我惊异地发现,这两位冤家,不仅都是少年早慧、天赋异禀,而且都属鼠。一只年轻的鼠小弟,击败了另一只能征善战的鼠大哥,正是明廷和清廷的缩影。
一年后,卢象升在对清军的战斗中殒身,一代名将归于沉寂。
令人痛心的是,直到崇祯自尽,他都没有赐给这个忠心耿耿的将领一个谥号,尽管这是卢象升应得的。倒是整天不知所措的朱由崧将卢象升谥为“忠烈”,和东林硬汉杨涟所得谥号相同。
后来满清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也为了否定朱由崧的合法性,把明末官员的谥号改了个面目全非,卢象升的谥号由此变为“忠肃”。个人觉得,满清打仗的水平强过弘光,但起谥号的水平还远远不及后者。
希望之星多尔衮将继续他的战斗。令人想不到是,他活得还没有卢象升长。不知道这是不是少年成名的孩子们的宿命。
多尔衮三十一岁那年,皇太极死了。对多尔衮来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哥哥熬死了,终于轮到自己了。
不过多尔衮很快发现,这皇帝,还是轮不到自己。
睿亲王的经历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如果一开始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人在职场,千万不要相信老板们今后怎么怎么样的话,皇帝都没法预料的事情,老板怎么会知道。
睿亲王当不上皇帝,归根到底还是赖皇太极,因为皇太极不是绝物器(东北话,绝后的意思),他是有儿子的,大的、小的、出身好的一应俱全。
大的就不用说了,豪格是老大,战功也多,跟多尔衮的竞争最激烈,缺点是出身不好,生母身份太低;
小的,福临,六岁,生母永福宫庄妃,年龄小点,还在上学前班;
出身好的,博穆博果尔,皇太极幺子,生母是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地位要高于福临的母亲庄妃。
经过暗箱操作,豪格竞争失利,福临登基,多尔衮摄政,博穆博果尔封了个和硕亲王。大功告成。
其实论地位,博穆博果尔地位最高,他的母亲是贵妃,在任何一个朝代,贵妃的身份都是高于其他妃嫔的。但这是个性格恬淡的男孩子,登不登皇位对他来说,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他的母亲,也不像《孝庄秘史》里演的那样追名逐利,皇太极死后,她便孤寂的生活在宫廷中,直到康熙十三年才死去。
博穆博果尔很尊重他的皇帝小哥哥,并且像所有满清贵族一样,他很尚武,小小年纪便能打仗。福临对他十分爱护,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赏给他,非常有大哥的样子。
只可惜,博穆博果尔后来娶了一个漂亮媳妇,正是这个女孩子使他和皇帝哥哥的关系迅速恶化,并最终使博穆博果尔为此丧了命。
这个小媳妇姓董鄂,她最后的谥号为端敬皇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