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2 2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混乱年代(1)
冉魏亡后,中原一片大乱,主要城市如邺城、襄国等自然都在前燕手中,但周边地区自立为王者数不胜数,且基本上,都是后赵的故旧官吏。燕王慕容俊一面遣慕容恪、慕容霸、慕舆根等大将各自兴兵,一一剿灭这些武装;一面准备正式称帝。
怎么他还没称帝么?
对,在此之前,前燕首领一直都在称王,古人对名分这东西看得十分重要,没有一定的实力,是不敢称帝的,但凡心里有一点儿数的君主,都明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谁也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出头鸟。冉闵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冒冒失失称帝,结果立刻处于孤家寡人的形势下,得不到各方的承认。诸胡恨他屠杀,定要灭他;东晋嫌他自立为帝,也不帮他;北方士族欺他国弱,并不投靠他;北方百姓见他孤立,也不信任他,后赵大乱时,数百万百姓宁可结伴归乡,也不投靠冉魏,结果路上胡汉相互杀戮,损失惨重。除了邺城周围的汉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方是站在冉闵一头的,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一个人,做了事,却不被理解,更不被接受,没有援助者,只有看热闹的,悲剧至极。
因此基于冉闵的教训,慕容俊一开始,并不敢贸然称帝,直到他确认中原一带确实已经没有对手了,且周边较大的武装已经对其不再构成威胁,他的军队已经足够强大,才考虑称帝的问题。
那么粮食呢?冉闵的公司之所以倒闭,和没粮有直接关系,要知道,羌氐就在关中一带,那一带,可不缺粮,他慕容俊要是也没粮,估计称帝不久,也就让羌氐给一勺烩了。
不要紧,慕容俊是个考虑周全的人,此刻的慕容鲜卑,可谓兵精粮足。
打冉闵的时候,慕容鲜卑没有粮。
粮呢?
在辽东没运过来。
那年月交通差,且慕容鲜卑都是骑兵,运动很快,估计运粮车赶不上部队的速度,因此当慕容恪大战冉闵及后来几路大军围攻邺城的时候,慕容氏照样半饥半饱,这才导致了围攻邺城时吃人惨剧的发生。
闲扯一句,有人说围攻邺城时,那些宫女都是邺城内部的人吃的,其实不然。“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什么是“邺中”?邺中,就是包括邺城在内的方圆好几里地的范围,当年石虎修了许多宫殿,有的修在邺城里面,有的修在邺城外面,这些宫殿所占的地界,统称邺中,那么既然邺中地区宫殿内的宫女都被吃光了,肯定包括城内宫殿里的宫女和城外宫殿里的宫女,城内的就是冉魏军队,城外的就是慕容氏军队,吃人的,有胡人,也有汉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老大别说老二,都差不多,饿了,就得吃。
那么当冉魏灭亡后,慕容鲜卑的军粮也姗姗来迟的运到了中原,这下粮也有了,兵依旧强大,真正达到了“高筑墙、广积粮”的程度,墙也高了粮也广了,慕容俊再也憋不住了,一脚把“缓称王”踹到了爪哇国,谁也不刁,准备称帝。
他要称帝,可就紧张坏了一个国,哪个呢?东晋。
东晋大士族阶层糊涂着呢,怎么你慕容俊要称帝了?你祖上慕容廆,与我晋朝关系一向良好,你老爹慕容皝虽说曾投靠石虎,但那也是为了一己私利,总的来说与我晋朝关系还不错,都尊我们为正统,因此只称王不称帝,怎么到了你这辈儿就不听话了呢?再者说了,传国玉玺在我晋朝,不在你慕容氏手中,你是受命于天么?第三,你慕容氏打冉闵时,我东晋也算帮了些小忙,我们没趁机兴兵北上给你捣乱吧?冉闵手下投降了我们的那些个官吏,我们接受了他们的城池后没趁机攻占后赵的其他地盘吧?也算没给你慕容氏增添后顾之忧吧?后来蒋干守邺城,向我们晋朝呼救,我们几乎没派什么兵救他,这也是给足了你慕容氏面子吧?你如何翻脸不认人,与我晋朝皇帝分庭抗礼?
东晋立刻派使者到前燕,亲自质问慕容俊。
等使者走到蓟州的时候,很不幸,慕容俊早已称帝完毕。他封爷爷慕容廆为高祖,老爹慕容皝为太祖,并高声宣布:传国玉玺,在我这儿呢!
有人不明白,说传国玉玺本在冉闵手中,冉闵死,蒋干为求救兵将其给了东晋,怎么到了你手?慕容俊说瞎话不打草稿:蒋干给东进的是假的,真的玉玺在冉闵老婆手里,我俘虏了冉闵一家,他老婆把真玉玺给了我!
脸皮可筑城墙。
不久东晋使者到了,拿出大国派头,说我们天子对你这种行径严厉谴责,强烈不满。
慕容俊白眼一翻:“你给我滚!告诉你们天子,我上承天命,被中原百姓推举,是皇帝了!”下一句没说,那意思,不服你就放马过来。
使者哪敢道半个不字?鼠窜而去。
要说这东晋,确实够粪叉的。
冉闵大杀四方的时候,中原乱成一锅粥,鲜卑、羌、氐、汉打成一团,东晋君臣都想趁机夺回中原,一开始,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叫殷浩的人身上。
殷浩是个什么人呢?
这人是南方士族子弟,他爹叫殷羡,做过豫章太守。此子自幼读书,最好老庄,擅长玄谈。东晋的社会风气与西晋一脉相传,谁说得玄之又玄,谁就是老大,至于真本事,无所谓。这殷浩乃士族子弟,玄得邪乎,整日介吹,就连王羲之都吹不过他,把他看得跟个宝似的。王羲之这类人物都将他引为知己,更何况他人?由此殷浩名气大涨,渐渐被人看成了国之栋梁,先被封为扬州刺史,后加封中军将军,假节钺,都督扬、豫、徐、兗、青五州诸军事,俨然成了前线总司令。
这叫做行行出状元,吹牛亦有道。
可就气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可了不得,论真本事,十个殷浩也强不过他——桓温。
桓温我以前交代过一次,匆匆照了一面就过去了,现在仔细摆摆他的本事。
桓温,字元子,也是士族子弟。他爹是宣城太守,叫桓彝。东晋苏峻之乱的时候,桓彝不屈战死,留下五个儿子,老大,就是桓温,当时才十五岁。
十五岁的桓温很有一股游侠气,他知杀父仇人为谁,只是武艺尚未精熟,便整日勤习,意图日后替父报仇,谁知十八岁那年,武艺也精了,仇人却病死了,人间最郁闷的,莫过于此。
就这么完了吗?
不,仇人死了,他儿子还在,父债子还,天经地义,桓温对仇家的孩子便下了手。
话说这仇家的孩子有三个,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知道桓温会来找晦气,哥三个一边守孝,一边暗藏利刃,预备着桓温来了便当场做了他。
桓温知道仇家有准备,也不着急,他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吊孝的,上门去哭灵,由于哭灵的太多,没人注意他,他便进了灵堂,一眼,正望见那哥仨,那哥几个也看出来了:桓温!
就跟功夫片似的,当场操家伙就动了武把抄,灵堂成了战场。桓温练了三年可真没白练,这三个硬是打不过他,没几下子噗嗤一刀,把仇家老大给宰了,老二、老三扭头就跑,桓温追上几步,噗噗两刀,都结果了,算是替父报仇。这件事当时在东晋士族阶层传为美谈。
那年月复仇合法,所以桓温在手刃仇家以后,就当了驸马。驸马爷不能是白丁,他便又当了官,封为男爵,不久,由于熟悉军旅,升为荆梁四州诸军事都督、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实就是总督西线部队。
桓温出身将门,自幼性情强横,有了兵权,便想为国做事,首先,他把眼光对准了西川的巴氐成汉政权。
我这篇文刚开始的时候,仔细交代过成汉开国的过程,那么到了公元346年,成汉君主早已不是李雄,而是李势。
简单交代一下成汉巴氐李氏这几十年的动向。
自打公元306年李雄称王以后,到346年,时间整整过了40年,李雄于334年去世,侄子李班继位,继位后,便和李雄之子李越、李期打起来了,后被刺杀,李期称王。时李雄堂弟李寿领兵在外,趁机挥军成都,杀李期,自立为帝。称帝后,兵役徭役极其繁重,蜀民苦不堪言。他死后,长子李势继位,继续苦役不止,民怨沸腾,眼看着巴氐政权开始摇摇欲坠。
就在此刻,桓温来了。
桓温明白,东晋欲自强,必要拿下四川,此战略要地至关重要,西出,可攻长安,可入中原,封其大门,可做东晋西面之门户,亦可作东晋后方之粮仓,此处岂可为他人占有?于是他向有着四十年国运的成汉发起了攻击。
李势面对桓温的攻击做了这样的准备:派将军李福、李权、昝(zǎn)坚三个,各自率军,去阻挡桓温。李福、李权的意见是,在必经之路上设伏,一举打败桓温;而昝坚的意思是,设个龟儿子伏,冲上去和他干。闹分歧的结果就是,李权、李福继续设伏,昝坚光膀子冲了上去。
谁知桓温不走大路,从小路直插成都,无论李福、李权还是昝坚,都没拦住他。
由于昝坚冲上去的方向和桓温正好相反,所以不知道这老兄冲到什么程度才能明白过来,因此先得到风声的李福、李权二人决定分兵去救成都。李福途中被桓温的辎重部队拦住,竟然战败而逃;而李权运气好点儿——正遇桓温,被打得抱鞍狂逃,而那位昝坚同志早已不知冲到哪里去了。
桓温乘胜进军,开始攻打成都。
开始,一路取胜,一直打到成都南郊,正在此刻,那位瞎冲的昝坚回来了。桓温见敌援军来,刚想分兵迎敌,谁知昝坚人马冲了好远,没遇到桓温,本已丧气,今日一见桓温军攻到成都南郊,误以为成都城不保,竟全军不战自溃。
没说的,继续攻打成都。
成汉君主李势见状大急,忙引城中守军冲至护城河的桥上,与桓温军激战,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道一夫舍命,万夫难敌,节骨眼上一拼命,桓温军还真就打不过了,眼看要败,桓温在后面一瞧,不行,损失太大,干脆,先撤兵,日后再计较。便传令:退兵。
古代战场上敲鼓,就是冲锋,敲锣,就是撤退,他传令退兵,意思就是鸣金,也就是敲锣。就在这一刻,谁没想到,千古难觅的事儿发生了——传令兵敲错了东西。
本该敲锣,这位敲成了鼓。
闻鼓必进!
桓温的士兵们听到鼓声,以为主帅不满,敦促自己舍命,便真个舍命前进,这一舍命可了不得,竟然大破成汉军,攻入成都城,桓温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灭了成汉。
等到公元351年,也就是冉闵围攻襄国石祗的时候,整个四川已经被桓温收复了5年了,收复四川后,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北上,收复中原,为此,他着急,他失眠,他给朝廷上表,说甭管冉闵对错,人家在北方打起来了,我们怎么不动啊?!
表上了几道,愣是没动静。
耶?桓温就奇怪了,派人一打听,哦,原来朝廷里有个叫殷浩的吹牛学家,做了前线总司令,他怕我取代他,竟将我的奏章全部压下,没给皇上看!可恼也!
西线司令员桓温点起五万大军,自荆州顺流东下,直取建康,他要问问殷浩,你到底要怎么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