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5 1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十一月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和西路军主帅粘罕在分别攻破了真定和太原城后,继续兵分两路,向黄河北岸进军。
太原、真定失守的消息传到汴京城中,赵桓同学又一次吓的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召开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题自然还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主战派的重量级人物李纲已经离开了朝廷,因此这一方的力量无法再与主和派抗衡。
兵部尚书吕好问要求赵桓同学像去年一样立即发动全国性的勤王计划,要求全国的军队再次到汴京城下集合,争取再次打退金国的进攻。
然而,这次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坚决不同意吕好问的要求,认为这反而会激怒金国人。
他们要求赵桓同学立马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以平息金国的怒火,不要再进兵汴京城。
天胜负的天平开始向主和派倾斜,赵桓同学终于决定向投降派靠拢了,于是,他再次派遣康王赵构到金兵大营进行河北三镇的割让交接。
我们的康王也真够倒霉的,刚逃出虎口,又要被自己的亲大哥再次送入虎口,不过赵构也没办法,谁叫他摊上这么个昏庸的大哥呢?
皇帝想投降,那是皇帝一个人的意愿,全体宋国军民可不想做投降派,因此,诸路勤王大军自发地组织起来向汴京城下集合。
老将种师道闻听金兵再次南侵后,心急如焚,不顾重病在身,带领西南两道大军向汴京城进军。
可叹宋国军民真的是非常的忠君爱国,在皇帝昏庸无能的情况下,还能自发承担起勤王的责任,这比起后来明朝崇祯皇帝临死前的处境不知道要强上百倍。
但关键时候,朝中的投降派再次坏了大事,唐恪、联南仲等人严令各路勤王大军原地休息,不得向汴京城进军,理由是怕激怒正在进军之中的金国大军。
所以说,“文人误国”这句话说的没错,有时候文官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往往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结果。
正在向汴京进军的老将种师道闻听朝廷不许勤王大军进汴京城的命令后,几乎都要急疯了。
眼看金国大军就要渡过黄河,而宋国在黄河两岸的防守形同虚设,为了宋国的江山社稷考虑,种师道决定再次上书赵桓同学,要求朝廷提前迁都长安,避开金国的锋芒。
但就是这样一个下下之策,都未能被赵桓同学所采纳,老将种师道闻迅悲痛欲绝,终于在郁郁寡欢之中重病而亡。
一代名将种师道在宋国遭受耻辱的前夕病故。的确是宋国的一大损失,种家军在宋国三世为将,从种世衡到种种谔再互种师道、种师中,为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就是如此的残酷,种家军的第三代杰出人物种师道和种师中也未能挽救危局之中的宋国,但他们也许是幸运的,因此他们无法亲眼目睹宋国所将遭受的奇耻大辱。
就在宋国皇帝和一群大臣们昏招送出、一错再错时,金国的十几万大军可就要笑纳大礼了。
十一月底,东路军完颜宗望的军队渡过黄河,相继攻破黄河两岸的临河县、大名县,德清军、开德府和胙城县。
而西路军粘罕也是连连告捷,相继攻破威胜军、隆德府、泽州,兵临洛阳附近的孟津。
但在孟津港,粘罕碰到了一些小麻烦,因为当地的船全部被宋军带走了,整个大军无船渡河,这对以北方人为主的金兵来说的确是个大难题。
难道合围汴京的计划要再次落空吗?粘罕不信这个邪,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个中原的自然天堑!
关键时候需要英雄人物出现,完颜娄室的儿子完颜活女再次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这位年青人自从在太原城下击败种师中后,已经获得了金国许多高级将领的赏识,这次主动请求率兵渡河自然使粘罕非常高兴。
完颜活女亲自带领手下三百名勇士乘夜渡过黄河,并打到了渡口和船只,于是粘罕的西路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这次金兵能渡过黄河,可以说完颜活女立下了头功。
十一月底,同时渡过黄河的粘罕和完颜宗望终于实现了战前预期的目标,两路路大军会师于汴京城下,完成了对宋国都城汴京城的第二次包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