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蒋说要战,大家也说要战,那是肯定要战了。但这时候国民党内及各派系的主流意见,仍是“以战避战”,或者说是“以战孤敌”,哪怕是战败后再讲和。

  不是每个人都像蒋百里那样拥有超人自信的,而且这位军事学家也说得太吓人了,他是要砸破锅底跟人干哪,要知道,自古以来,打仗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最后赢倒赢了,却锅碗瓢盆全砸得稀巴烂,再也无法收拾,那这样的赢也自动贬值了。

  毕竟大家不是在打电子游戏,这局结束马上就能重开一局。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战争说到底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没有一件事情比战争对国家和百姓的损害更大了。

  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一场仗打下来,战败国固然是一头倒地,即使是战胜国,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实际上很可能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客观地说,“蒋军事学家”和“胡博士”的论点都有一定道理,打是一定要打,而且要抱着赢的希望去打,但如果能够适可而止,“战而后安”,那就得喊阿弥陀佛了。

  不过在这之前,一定要像蒋百里说的那样,让对方明白,真的打起来,你也是要皮开肉绽的,那他就不敢再打下去了。

  老蒋对国防会议“未有之盛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甚为满意,认为是奠定了抗战“胜利之基”。

  与此同时,国共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二次合作的谈判。事实上,召开国防会议时,周恩来、朱德都在应邀之列,且已到达南京,但他们并未出席会议。

  这与双方在一些条件和协议上未能达成一致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当时国共合作在国民党内部遭到很大阻力,汪精卫对此尤为反对。

  过了一年多后,汪氏脱离重庆,叛国投敌,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不愿与共产党合作”。

  若论声望和权威,蒋早已远远压过汪,但后者在国民党内仍拥有一定的支持者。

  一边是汪的掣肘,一边是谈判进展不顺,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他为此时时感到头疼,“愤怒甚盛”。

  可是蒋之所以能在国民党内成事,就在于他不仅“威”,大多数情况下还能“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此前,他已经不顾汪精卫等人的阻挠,亲自干预“七君子”事件,下令把“七君子”都放了出来,并邀其来南京开会。

  这不仅兑现了他在“西安事变”时的承诺,也为国共谈判的顺利进行搬除了又一道重要障碍。

  谈判还在进行,只是谁再往后退一步的问题了。

  举国都在磨刀枪,举国也都在看华北,而此时的华北,狼烟正在继续蔓延

  (89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8日,日军举行北平入城式。

  “中国驻屯军”(即编制扩大后的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月率领大队日军,趾高气扬地进入北平。

  一位中国记者当时正在现场,他说他的心情,只有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才能形容。

  德国人打仗打赢了,法国的阿尔萨斯从此将归属德国。

  老师于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知道吗,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一定要经常讲,永远不要忘掉。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阿尔萨斯人本身讲的就是德语,小说家只是借此渲泻自己的爱国情绪而已。

  可是,北平不是阿尔萨斯。这里的人们一直说的是最标准的中国语言,它也许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可却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

  东北人民的苦难,如今开始轮到华北百姓来承受了。《嗛斋日记》记载,北平城里,虽然表面上还是由中国警察在“维持秩序”,但手里拿的却不是枪,也不是警棍,而是钓鱼竿。

  北平的“最后一课”,真是充满了悲凉和屈辱。

  悲凉需要用行动来扫清,屈辱需要用抗争来洗刷。对于中方来说,和战方略既定,第一步无疑就是要在华北与日军抗衡。

  还在平津未失之前,老蒋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宋哲元一退出北平,他马上就把应变方案拿了出来。

  他将华北划为第一战区,自兼战区司令长官,帐下召齐“新五虎上将”,除宋哲元外,另有刘峙、韩复榘、白崇禧、顾祝同,以五大集团军的阵容,组成了一道防守屏障。

  老蒋把阵势往前一摆,香月就立刻有了压力。

  他手上虽有一师三旅团,但仅仅对付一个29军,尚且还感到兵力不足,乃至天津“后院起火”的时候,都不得不向关东军大本营呼救。现在前面呼啦拉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部队,就不敢再等闲而视之了。

  不能进,当然也不能退,只能先守。

  香月将主力全部收缩于平津,一面防备对手反攻,一面等待援兵,也就是国内动员的那3个师团。

  与原先预想不同的是,即将开来华北的,将大大超出上面这个数字。

  在这之前,为什么杉山元还觉得有点争不过石原,为什么所谓的强硬派和稳健派看上去还能够势均力敌,不是说大家真的被石原老师的“宏阔远见”所震慑了,而是对能不能在短期内全取平津乃至华北尚无百分百的把握。

  可是实践证明,从香月奉旨出发,到平津沦陷,连一个月都不到,这使强硬派的尾巴一下子就翘到了天。

  如今的杉山元乐得牙都快碎了,他再也不屑于与那个叫做石原的小年轻去白费口舌了。

  (89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人就得有个军人的样,看看这家伙,一天到晚没个正形,就喜欢靠一张嘴得不得。怎么样,支那有你说得那么难打吗,平津还不是轻轻松松就被我们给拿下来了。

  平津一战,使石原身上“民族英雄”和“唯一战略家”的光环大为褪色,后者关于“陷入中国泥潭”的预言在军部也几乎沦为了一则笑谈。

  中国军队有什么呢,我们还没花太多力气,他脚下的地就在抖,他身边的水就在流,最后他也必将一无所有。

  在日本国内,从关东军到参谋本部,从普通军人到议会政客,从一般国民到皇室成员,都被“胜利的光茫”搞得晕头转向,完全不知西东了。

  在临时议会上,一下子通过了军部提出的 33 个提案。这些提案里面,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都有,反正一个目标,都是奔着侵华战争去的。

  这标志着此时的日本国内,已由准战时体制向战时体制进行过渡。

  作为元首的裕仁当仁不让,自己给自己戴了顶帽子,呼为“海陆军大元帅”,并建立了统帅部。

  当然,统帅部只是一个名义,具体操持还得杉山元等人来。

  这个时候,近卫首相来找杉山元谈话了。

  他此行的目的,不为别个,说穿了,就是想再投机一把。

  眼看平津已经拿下,便宜也占得差不多了,这位就想,为什么不趁此时让中国人站出来讨个饶呢,这样又有好处又有面子,岂不乐哉。

  跟杉山元一说,后者也频频点头,对啊,我们原来持的就是“不扩大方针”嘛,只要中国军队自己退出河北,见好就收也行。

  不过“停战”这码子事,当然不能由“得胜”的“皇军”主动提,得由中方提。

  如何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中国人,这是个问题。因为不能通过公开渠道,只能走秘密渠道

  平津沦陷之前,近卫曾派西园寺的孙子来华探听风声,这次他决定继续让“民间人士”发挥作用。

  出马的是船津辰一郎,时任在华日商纺织业公会会长。看上去是个生意人,不过他以前在上海天津都担任过总领事,实际上有着一定的政府背景,也有外交经验。

  根据国研所当时得到的情报,近卫是打算停战与“调整邦交”同时进行。

  中方先提出停战:我打不过你,我认栽了。

  然后将中央军全部撤出河北,再然后,对伪满予以承认或默认。

  这个是实的,是日本准备让中国政府这么干的。后面还有虚的,即所谓“调整邦交”。

  什么“淞沪协定”、“塘沽协定”、“秦土协定”,甚至于一纸便条的“何梅协定”,我们都废除,政委会和伪冀东自治政府也全部撤消。

  船津秘密来到上海,他要见的人是高宗武。

  (89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宗武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他也是“低调俱乐部”中的一位活跃份子。

  胡适在未离开美国之前,曾一再叮嘱老蒋,谓外交路线不可断,而从事对日外交的人选,他又属意高宗武。

  老夫子这句话不要紧,一下子抬高了高宗武的份量,结果形势这么紧张,蒋汪还都抽出时间分别约谈这位司长,可见期望之甚。

  船津到上海的时候,高宗武也在那里。

  他在干什么呢?

  奉蒋之命,警告日本大使,如果战争在上海爆发的话,中国一定打到底,决不会再中途妥协,跟你签什么“塘沽”或者“上海协定”。

  后者答应转报政府。

  由于事先得到了国研所的情报,船津还未开口,高宗武对前者身上所负使命已经大致了解。会谈结束后,他即返回南京向蒋汇报。

  至此,双方都给对方带了口信。

  这两个口信,都互有说法。

  先说船津的那一个。

  日本要中国停战,并且“不扩大”,把战争限制在华北,这个老蒋信,但他同时也相信,所谓“不扩大”,是其不能也,非不欲也。

  日本陆军的常备兵力,仅有17个师团,其中,关东军占去4个,朝鲜军占去2个,那就只剩下了11个。他总不能不留人看家吧,所以这次国内只能动员3个师团来华北。

  “不扩大”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早在日本的年度计划里就规定得清清楚楚。上面说了,不能在华北、华中同时出兵,而只能一个个来。比如华北打仗了,那么华中就应采取缓和态度,而不能从华北“扩大”至华中,相反亦然,华中打仗,就不能“扩大”到华北。

  已经派了3个师团去华北,在华北战事未最终见得分晓之前,华中等其它地方就应暂时“不扩大”。这才是近卫和杉山元见好就收的真实用意。

  另一方面,老蒋对“调整邦交”那个段子则完全不信。

  日本人那种性格脾气,尤其是在打“胜仗”的时候,他是肯主动把咽下去的肉再吐出来的主吗?

  早在“河北事件”前后,就让他们撤废“淞沪”、“塘沽”两协定,甚至不惜以“共同防俄”来作诱饵,但结果怎样,两协定不但没废,还又多出了另外两个协定,成了现在的“四协定”。

  那尚是29军能够控制华北的时候,如今平津都让你们给占了,却说愿意把“四协定”全撤掉,这不明白着是在忽悠人吗?

  再说那个什么政委会和伪冀东自治政府,谁不知道你们又弄了一个维持会,到头来换汤不换药,华北只会变成真正的“华北国”。

  近卫“诚意”到如此程度,就可想而知他的“船津工作”会有什么结果了。但老蒋为什么还让高宗武私下与船津接触呢,就是因为胡适留下的那句话,“外交路线不可断”,谈归谈,打归打。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高宗武带给日本大使的那个口信,里面究竟有什么玄妙呢?

  (89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前所述,日本原本从政府到陆军都没有在上海再开辟一个战场的打算,老蒋其实早就明了这一点。

  可是海军会不会另开一席,这个事情得考虑,因为当年的“一二八”可就是日本海军先扯出来的旗子。

  要观察这一点,只要看一个信号。

  那就是日侨撤没撤。

  我们不能否认,一个近现代国家真正强大与否,还得看它对侨民有没有保护能力。

  为什么要说是近现代国家呢?

  看看我们中国就知道了。几千年来,古代王朝对不在自己疆域内的“化外之民”似乎都没有什么保护意识。特别是到满清一代,朝廷之上,那些所谓的“主子”,视老百姓个个如“奴才”。别说华侨,即如对待国土之上的民众,又哪里肯负什么保护之责。

  在一定意义上,民国是我们进入近现代的一个标志。里面那么多的优秀外交家,对国际惯例是知道也是尊重的。

  可问题是,我们想保护,却没法很好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能力很好保护。

  “七七事变”后,中国外交部曾一再讨论,要不要对日本宣战,最后的结论是既不宣战,也不绝交。

  除了担心一旦宣战,外援军需无法输入外,在日华侨可能会遭驱逐或拘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没有那么多船,没有办法把他们接回来,即使接回来,战火就在国土上燃烧,我们能保护他们吗?

  这都是个问题,所以“不宣战”也是对华侨的一种保护。

  日本对日侨的保护当然也很上心。

  散处长江沿岸的各地日侨,总计有29230人。人多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散,一旦上海这里打起来,直接派兵四处保护,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他只能在动手之前,进行大规模撤侨。

  观察哨的任务,老蒋也把它交给了国研所。

  根据国研所的观察,截止七月下旬,米内海相都站在稳健派一边,除因为华北局势紧张,把正在台湾海峡演习的第3舰队撤回上海进行警戒外,并未采取任何撤侨措施。

  上海的日本海军也一直没有动弹,无兵力增加迹象。

  这说明,日本海军不会像“一二八”那样轻举妄动。

  可是自7月28日以后开始,情况就不对了。

  日侨突然像下雨前搬家的蚂蚁一样,蜂拥着往外跑了。

  最早是汉口的日侨。当时本来有一只日本商轮停在那里,准备装着货走路的,忽然接到命令,把货全部卸掉,只装人,而且迅速撤出武汉。

  这之后,日侨就像疯了一样,拼命往船上挤,大多数人连身上的衣物都没来得及带,有的人刚刚还在吃着饭,扔了碗就跑。

  其惊惶失措之态溢于言表。

  真是太让人吃惊了,怎么会这样呢。

  这个吃惊的人里面,就包括老蒋。

  老蒋吃惊,不单是认为日本有在上海动武的可能,还暗含着另外一个心事。

  完了,一个重大的计划流产了。

  (89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计划,就是一直在酝酿并实施当中的长江封锁计划。

  近卫说要停战,老蒋也曾经有此一念,但正如他先前对胡适说过的,这种停战,一定要有调解人或者砝码才能得到真实履行。否则,“船津口信”中的什么“四协定废除”啦,什么“不干涉内蒙”啦,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以前的停战谈判都可以找到调解人,作第三方保证。比如“一二八”淞沪会战的时候,找了英美,最后就实现了停战。

  如今调解人是找不到了,所以必要的砝码一定得有。

  我们能找到什么砝码呢?

  老蒋找到的这个砝码,就是封锁长江航道,将长江内的日舰以及沿岸各地的日侨,全部关在家里,一并俘虏。

  好了,现在不是我主动要求停战,而是你要哭着喊着请我停战了。

  这么多日舰和日侨,都在我手上,你说怎么办。

  我看,华北也不用打了,你们先把日军全部撤出河北再说吧。

  这个设想很大胆,但同时也具备很大的可操作性,如果不是中间出现意外的话。

  当天汉口日侨急于撤走,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北方正好发生了“通县事件”,日侨及所谓的“在乡军人”多有伤亡记录。

  日侨撤离,日舰也在争先恐后地往长江下游溜。

  老蒋急了,立即下令给海军部部长陈绍宽,要后者封死吴淞口。

  但还是慢了一拍,这几十艘军舰此时已经大部分冲过封锁线,逃到吴淞口外的内海去了。

  此后整个计划都失去了执行的可能。

  由于人多,船不够用,一直到8月9日,最后一批,约1千人的日侨,才在海军陆战队的护卫下撤至上海。

  老蒋怒不可遏。

  傻子都知道,一定是计划泄密了。

  查,一个个地查,究竟是谁泄露了军机。

  负责追查此事的是首都警备司令部外事组。

  对于外事组来说,这是个相当棘手的任务。因为知道这一军事机密的,大多是朝中重臣,你怀疑谁好呢。

  天下的第一破案高手是时间。

  做过贼的人通常都不会只做一次,做了这一次,一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只要等待。

  大约一个月后,老蒋到中央军校讲话,警卫在听众中发现了两个陌生人。

  这时候的老蒋已成为日本人想暗杀的首要目标,仅仅是几天前,日本为了将其暗杀,甚至不惜动用飞机袭击英国大使的车子,乃至导致那位大使都受了重伤。

  原因也在于有人泄密,把老蒋可能藏身车内的情报泄露了出去。

  大家立刻进行戒严搜查,但由于军校太大,还是被这两家伙给跑了。

  不过事情至此,狐狸尾巴已经露了出来。

  二人是坐车进校的,而每一辆进出的车子都必须登记,就在登记册上,前来侦查的外事组看到了一个人的名字。

  (90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浚,字秋岳,行政院机要秘书。

  其实在此之前,外事组已经盯上了他。

  在英国大使受伤案中,老蒋为什么一开始想挤英国佬的车呢,就因为他认为日机胆子再大,也不敢向中立国大使馆贸然进行攻击。

  本来他是在劫难逃了,可是吉人自有天相,临走时忽然又打消了这一主意。

  事后,老蒋自己都觉得这事不对劲。

  日本人是怎么知道我可能会坐英国大使的车的呢,要知道,这在当时也属最高机密。

  了解这一机密的,还有一个汪精卫。

  于是去问汪,汪精卫一拍脑袋,对了,我的秘书曾仲鸣也知道。

  外事组再查曾仲鸣,曾仲鸣同样摸了摸脑袋,说还有一个人知道。

  这最后一个人就是黄浚。

  在民国文坛,黄浚这个人还是颇有些声名的,称得上是诗文俱佳。以诗而论,他是著名诗派“同光体”的后期代表人物之一,连国学大师陈寅恪都对他的诗句念念不忘,赞赏不已。以文而言,他留下的民国笔记,更被认为是此间的第一流著作。

  民国文人,尤其是知名文人,所能享受到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据说黄浚光给人写一寿屏,就可得大洋五百。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生活好的一点的人家,也得用上一年才花得完。

  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平时尽管悠游山水之间,品读丘壑之美,于人于国皆有益处,有何不好,怎么会跟汉奸这样的恶名挂上钩呢。

  外事组将黄浚逮捕归案后,一切真相大白。

  原来这位老兄缺的恰恰就是钱。

  黄浚自认名士,平时花钱如流水一般,像前面那个五百大洋,有时也不过是他打赏舞台歌女的一点小费。

  他原在北洋政府里厮混,北洋倒台后,茫茫无所去处。时任南京政府主席林森便将他介绍给了汪精卫,汪氏也是一个诗人,因此对黄某很是赏识,不仅让他担任秘书,而且一些重大的会议都让他负责作记录。

  公务员的薪水再多,对黄浚来说也是有限的,别的不说,光他小老婆的日常花费,就够他伤脑筋——后者号称北京八大胡同的第一名妓,这祖宗岂是一点点香火能供得了的。

  于是黄浚也像当年的徐诗人一样,为了钱四处抓狂。只不过后者付出的代价只是生命,而黄诗人不仅丢了小命,连个人声誉也丧失得一干二净。

  把他带上这条不归路的是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

  这须磨本来是个悭吝小人,要不也不会为了一架照相机的钱,死乞白赖地去求高宗武了。

  可是这钱得看怎么花,为了把黄浚收买为“特务”,他是肯花钱的,而且他花钱还有个技巧,就是走的是文人路子。

  直接塞钱那多俗啊,人家是以汉学爱好者的身份,去向黄诗人求教汉诗的,“教”来“教”去,后者就不由自主地拿钱做了汉奸。不但自己下水,黄浚还鬼使神差地把他在外交部供职的儿子也一齐带了进去。

  后来须磨因为没搞定“藏本事件”,被日本政府召了回去,但是黄浚父子已经牢牢上钩,并不断把剌探到的情报交给日本人换钱。

  (90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7日那天上午,陈绍宽在行政院作了一个封锁长江的内部报告,要求各部门采取配合行动。会上作记录的正是黄浚。当晚,他就把有关内容捅给了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后者紧急通报东京方面,这才有了第二天日侨和日舰的夺命狂奔。

  淞沪会战结束前夕,黄浚父子同被处决。

  然而国家损失已无法弥补。这两父子帮日本人做了多年卧底,不仅卖情报,还卖地图。南京的飞机停泊地点共有13处,但在淞沪会战期间,被日机炸中的倒有11处之多。原因就在于日本人是按黄浚提供的地图下手的。当然,那些地图也价格不菲,一张就喊价150万呢。

  观黄浚一生,只一个可悲可叹可耻了得,文人能做到这种寡廉鲜耻的地步,也真是死不足惜了。

  现在我们应该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老蒋要着急慌忙地让高宗武去上海给日本大使“带口信”了。

  他在继续观察日本海军的动静,看对方会不会因此先己一步动手。

  中国海军的封锁长江计划尽管失败,但给日本海军造成的剌激不言而喻。

  第3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是现场目击者,他认为中国军队可能已做好了在上海作战的准备,因此要求东京同意增兵,同时将已集中在上海的日侨分批输送回国。

  但是,封锁长江与上海开战并不能全然划等号。这一点米内海相要比长谷看得更清楚,所以他没有立即同意后者的请求。

  尽管如此,米内仍然暗中将海军陆战队和航空队调集起来,随时待命,以应对长谷所说的那个可能性。

  日本暂时还不想在上海另开战场,老蒋其实也一样,这时候他的注意力尚集中在华北,即如封锁长江之举,也主要是想通过俘虏日侨和日舰来迫使日方在华北让步。

  不是说他对在上海开战完全没有心理准备,长城抗战后,把朱培德、蒋百里、唐生智这些人召集到一块,穷数年之功,着力打造淞沪防线,还不就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吗。

  但上海是什么所在,那是国际大都市,各国都在此处,不是你想打马上就能打的地方,而且中国自己也有通过它保持与国际社会联系的打算。

  既然日本海军面对“封锁长江行动”都还能忍住不出手,那我们更没必要急于上去捅破它了。

  此前,一位大将已来到南京。

  他就是曾参与指挥过“一二八”会战的张治中(保定第3期)。

  “七七事变”时,这位黄埔军校教育长尚在青岛养病,一听到卢沟桥那边打了起来,马上一跃而起。

  国难当头,军人岂能安然躺于病榻之上。

  正是用人之时,大将来到身边,老蒋自然高兴,马上授之以京沪警备司令一职。

  不过他也知道张治中此行的目的,人家来了就是要打仗的,你让他在家里“警备”如何坐得住。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给我记住,千万不要在上海滩主动给我惹事啊。

  (90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治中答应一声,就去上任了。

  当时为了备战,中国已在上海区域全面布防,仅从市内闸北到虹口的各个街道,就布满拒马、铁丝网等障碍物,而且还建筑了简易工事,设有岗哨,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情形让日本人看了当然很是不爽。

  你还带信给大使,说要我们不得在上海动武,可你们自己却在加紧布防,这也太过分了吧。

  日本海军武官本田辅少将“气不过”,便向来带“口信”的高宗武提出抗议,认为构筑这些工事有违“淞沪停战协定”。不过高宗武并没理他这一茬,转过屁股就打道回南京了。

  另一名少佐武官干脆直接去找上海保安总团。

  无事不登三宝殿,我要参观一下你们的工事,看看是不是符合“停战协定”的相关规定。

  刚刚开口,马上遭到断然回绝。

  让日本海军郁闷的事还在后面。

  张治中上任了。

  他以京沪警备司令的身份在上海转了几圈后,觉得光弄这些工事还不够。

  张司令面陈老蒋,如果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我们怎么办?

  “一二八”打响的时候,闸北好歹还驻有一个19路军,可是按照“淞沪停战协定”,如今的上海市内,只有保安总团,这个保安总团,虽然经过秘密设计和扩充,但也仅下辖两个团,大约只相当于一个步兵旅,在装备训练和作战能力上,更无法和主力正规部队相比。

  你拿他们去与海军陆战队对打,可能很快就会顶不住,太吃亏了。

  老蒋觉得有道理。

  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张治中胸有成竹。

  当然有,咱给他来个“偷梁换柱”即可。

  具体来说,就是以化装后的陆军正规部队,来代替保安团,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既增强了兵力,又不会受到“淞沪停战协定”的影响和限制。

  这招其实并不新鲜,宋哲元在守北平时就用过。张治中算是无师自通。

  得到老蒋首肯后,张治中便急调驻河南的钟松第61师。

  但是中国的运输能力和速度非常有限,不能说你一个命令过去,人钟松立刻就蹦哒着跑到你面前。

  首先赶到上海的是钟松师的一个补充旅,其中一部分穿上宪兵服充宪兵,另一部分穿上保安服扮保安。

  老蒋同意“偷梁换柱”,但同时在场的何应钦却隐隐有些担心。

  何部长毕竟比张治中要老成得多,他认为这件事可能还是瞒不过日本人,弄不好,会“闹出事来的”。

  果不其然。

  日本人马上嗅出了味道,好哇,工事的事还没解决,你又要添兵,真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既然武官不起作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本季正就亲自登门,找上海市长俞鸿钧讨要说法。

  你们在上海究竟增加了多少保安队,筑了多少工事,你得给个数字我。

  (90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9: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俞市长是民国时的政经专家,擅拨算盘珠子,但他同时又是教会大学出身,做过记者,搞过宣传,英语极佳,口才很棒,遇到这类事几乎都是轻轻巧巧,四两拨千斤。

  保安总团又不是正规部队,连我都没有这类明细册。

  至于防御工事,拜托冈本君你回去翻翻“停战协定”的全部条文,有哪条说不让建了。

  只要对照一下“停战协定”,就知道,中方无论是保安总团还是防御工事,都不成其为敌对行为

  冈本无言以对。

  俞鸿钧趁势反戈一击。

  据我所知,“一二八”的停战协定线是八字桥,你们海军好象已经过线了,有没有这回事,那才是标标准准的“敌对行为”呢。

  冈本赶紧走了。

  日本人肯这么跟你“讲理”,是因为日侨和日舰还没有全部撤完。

  到8月9日这一天,撤完了,他们的态度又重新变得嚣张起来。

  跟支那人费什么话,我们直接去看看不就得了。

  当天,陆战队驻沪西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军曹决定探探“虎穴”,他要去的地方是虹桥军用机场。

  说是剌探军情,大山却不愿意“偷偷摸摸”。

  他既不爬围墙,也未钻狗洞,而是带上一个一等兵斋藤与藏,两人骑辆摩托车(一说为汽车),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地就直奔机场入口处而来。

  驻防机场的就是改装成保安队的补充旅。这些官兵都是正规部队,作战意识很强,门口的哨兵看到日本人闯过来,马上举起了枪。

  此乃军事重地,擅闯者格杀勿论。

  随着一声枪响,大山头一歪,倒在了车里面。一旁的斋藤见势不好,脸都吓白了,赶紧开着车想溜。

  驻防官兵喝叫停步,但斋藤哪里敢停,就听见后面子弹嗖嗖的,无奈之下,他只好弃车往田野里钻。

  到底是正规野战军,枪法还是有些准头的,斋藤跑着跑着一头栽倒在地,也翘了辫子。

  在验尸时,补充旅从大山的衣服口袋里搜出两张名片,明确了死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身份。

  此即虹桥机场事件(日方称“大山事件”)。

  听说了一下子打死了两个鬼子,这消息着实把俞鸿钧市长吓了一大跳。

  虽然这时距离“一二八”已相隔5年之久,情势也大有不同,但因为是和日本人打交道,俞鸿钧仍然不敢稍有怠慢。

  这事恐怕瞒不住日本人,而且今后肯定还要引起外交纠纷。

  为了交涉时对我们有利一些,俞鸿钧眉头一皱,随即从监狱里弄了一个死囚犯出来,让后者穿上保安团的衣服,然后将他打死在虹桥机场门口。

  于是,整件事情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为:大山军曹要强行冲进机场,而且是他先开枪,把保安队员给打死的,我方纯属自卫。

  (904)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6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