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军战斗机三个大队,以四大队和五大队最为抢眼,三大队战绩老是垫底,因此三大队的正副大队长挨老蒋的骂也最多。

  不过这个或许也可以叫爱之深恨之切,国家元首能跑到你面前训你,这待遇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也算一种激励方式吧。

  老蒋演白脸,身为“航委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就扮红脸。空战期间,她几乎每晚都要由人陪同,去宿舍找飞行员闲谈,用以鼓励士气。

  据老飞行员们回忆,宋美龄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倒是广东话、上海话、英语说得很溜,所以她最喜欢同粤籍和沪籍飞行员聊天,如果对方碰巧是华侨飞行员,那双方就干脆直接讲英语了。

  空军的待遇是最好的,几乎把能收集到的所有好吃的东西都给了他们。什么面包,牛乳,汽水,水果,都是那时最稀罕的玩意,因为知道这帮哥们在天上飞不容易,得消耗体力,没副好身板可不行。

  由于八月份打得棒,当月给参战飞行员们发了双工资,并且规定,今后飞行员们的伙食一律由国家供给——放开肚皮吃吧,能吃多少吃多少,只要你们能把日机给揍下来。

  在这种万民期待的氛围下,空军勇士们把“尽忠报国”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至,他们开始把陆军的活也接了过来。

  从“八一四”开始,地面上的阵地、黄浦江上的日舰,全都进入了空军的攻击范围。

  人的自信心上来,还有什么不敢做,什么不能做的。

  8月17日,在轰炸日军军营的过程中,又冒出了一位英雄。

  当天,五大队24队所属6架霍克,每架各携一枚五百磅炸弹,向位于天通庵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冲去。

  三千磅炸弹全部命中目标。

  如果一枚炸弹就有三千磅,弄个两三次,估计那司令部就撑不住了,遗憾的是没有这么大个头的炸弹,投弹时又不可能集中一处,只能分开来扔,所以暂时还奈它不得。

  尽管这样,司令部周围的陆战队阵地和陆战队员还是遭了殃。

  不幸的是,我们一架飞机也被地面的高射炮打掉了一只翅膀,更不幸的是飞行员在弃机跳伞后,被风一吹,竟然被吹到陆战队的阵地上去了!

  这个飞行员叫阎海文,时年仅二十一岁,和高志航一样,他也是东北人,一个东北流亡少年。

  流亡的隐痛都是一样的。

  很多年后,人们或许还能想起当年东北籍飞行员的表现,他们完全忘记了生死的界限,他们只知道要洗刷耻辱,要打回老家去。

  本来当天的出击名单上是没有阎海文的,小伙子还只是见习官,是新手不是老手。

  阎海文一看急了,不断请战,甚至流着泪请求给他一次杀敌的机会,他要用实际行动为三千万东北同胞雪耻。

  分队长拗不过他,这才把他的名字临时放入了名单。

  阎海文落地后才发现自己已身陷敌阵。

  很快,这个中国飞行员一动不动地卧倒在地,似乎已经死了,至少是晕了过去。

  (9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0: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军很高兴,他们希望对方是“晕”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抓到活的,开战以来,中国空军几乎是把他们给打懵了,如果能够生擒“支那飞行士”,那就太好了。

  陆战队员们越走越近,已经能看清楚飞行员那年轻甚至略显稚嫩的脸庞。

  忽然“死人”一跃而起,双手各持一把自卫手枪,子弹扫过,五枪打死了五个鬼子(一说为七弹打死七人)。

  阎海文是在“装死”。

  日军没想到面前这人如此之勇,哪里还敢轻易靠近。

  阎海文检查了一下手枪,里面还有最后一颗子弹,而四周围仍然不断响起要他举手投降的叫嚣。

  我是不会被俘虏的,也决不投降,永不!

  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对不起,我的故土,我的民族,今生再也不能为你尽力了。

  就是这最后一颗子弹,令他的对手大为震惊。

  日本海军后来专门在大场附近为阎海文建墓厚葬,上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这回不仅日军,就连日本媒体都瞪圆了眼睛,发出了一声哀叹。

  “原来今日之支那已非昔日之支那!”

  中国不一样了,所以才有这么多勇士。

  两天之后,也就是8月19日,作为轰炸机大队的第2大队自广德机场出发,轰炸长江口外敌舰。

  分队长沈崇海的座机中弹着火,他本来是可以选择返航,或紧急迫降的,大队长也示意他赶紧离开,但沈崇海和他的轰炸员任云阁却不愿放弃,而是继续前行,逐渐落在了编队后方。

  等到轰炸任务结束,人们再也没能找到沈崇海的飞机。

  当时地面有观战的百姓,他们告诉2大队,有一架负伤的中国飞机曾向日舰迎头撞击,以致粉身碎骨。

  查对下来,这架飞机只可能是沈崇海的那架。

  我知道,一直有人对日舰有没有被撞沉进行质疑。

  沈崇海驾驶的轰炸机载弹量有限,能把偌大的日舰撞沉的可能性确实很低,甚至很有可能,他那架受伤的飞机在还没撞到日舰前,就已被对方炮火击中落进了大海。

  可是这个很重要吗?

  就算撞沉一艘日舰,对于数量庞大的日本舰队来说也并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其实对手早就告诉你了,他真正害怕的,是你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那种誓与敌同归于尽的无畏气慨。

  据说,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有记载误为一二八会战时的白川)在召集部下讲话时,曾训斥这些家伙说,我们过去在日俄战争中很威风,可是现在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到哪里去了呢,我看,都被中国的勇士沈崇海、阎海文他们夺去了!

  空军光彩照人,海陆军自然相形见拙,于是短时间内竟然成了人家的配角。

  还记得“一二八”会战,也就是第一次淞沪会战时的那艘“出云号”吗?

  这破船已经是中国人的老冤家了。当初“美髯公”胡厥文曾组织水手用鱼雷进行袭击,可惜未能得手。

  五年过去了,如今,它仍然是第3舰队的旗舰,也仍然是我们擒贼先擒王的首要目标。

  (9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0: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军像个老大一样,首先发话,派出3架轰炸机光顾,炸弹投下去,也打中了,却并没将“出云”给炸沉。

  紧接着,海军赶紧出手——再不出手,除了沉船堵水道外,都没什么带劲的可讲了。

  不过,这支海军却不是陈济棠的中央海军,后者仍然在正经八百地干着水电工的活哩。

  其实更应该算是学校,它的名字叫做电雷学校,又称电雷系。

  有趣的是,电雷系并不隶属于海军部,而是归军政部直管,校长就是老蒋自己(当然是兼的)。

  在海陆空所有的中央系部队中,对于空军和陆军,老蒋基本都能做到一言九鼎,说一不二,惟独海军,因为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怎么弄都弄不熟,非得拿糖果好话给哄着骗着,有时甚至还得看对方脸色。

  到了一二八会战的时候,陈绍宽想不打就不打,弄得舆论一片哗然,老蒋自然也感到很难堪。

  儿子还是亲生的好啊。

  于是就有了几乎是照着黄埔套出来的电雷系。

  就像黄埔军校平时上课,但拉出来就能打仗一样,电雷系也合军队与学校于一身,并且有一个响亮的称谓:海军的黄埔军校。

  在陈绍宽的闽系中央海军看来,电雷系的这些人真是土得掉渣,连艘正经的大舰都没有,就只会捣估水雷鱼雷这些小玩意。

  更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这个学校教出来的学生简直就是一帮下里巴人,竟然连海军的基本礼仪都不会,船舰相遇,人家给他们敬个礼,他们连怎么回礼都不知道。

  那电雷学校练什么呢,简单,黄埔精神!

  电雷系平时理解的黄埔精神,就是抱着雷,嘴里大叫,冲啊,然后不顾性命地往前冲。

  听听他们给鱼雷艇中队起的名字吧,一共四个中队,分别以四个好汉的名字命名:文天祥、史可法、岳飞、颜杲卿(与颜真卿同时代同姓氏的一个硬汉子)。

  也难怪闽系的“英式绅士”们要耸肩无奈了:你们以为这是在陆地上吗?真够傻冒的。

  可是世界上的傻冒者往往是执拗者,而执拗者又往往更出色。

  就在“绅士”们只能叮叮当当凿船的时候,电雷系却架起高射机枪,打下了一架木更津航空队的轰炸机。

  这是海军打下的第一架日机,却跟中央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在空军轰炸未能得手后,电雷系派出两艘经过伪装的鱼雷快艇,相互掩护,乘夜袭击“出云”号。

  由于中央海军在长江口到处沉船,使本来快速精悍的鱼雷艇都受到极大束缚,拐了好多弯,绕过许多障碍,才潜入了黄浦江。

  随着鱼雷射出,“出云”猝不及防,尾部受到很大创伤,可是它仍然没有沉。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中国海军第一次主动攻击日舰。有此一举,已足以把“绅士们”给比下去了。

  海空军都玩过了,陆军竟然也开始琢磨起了“出云”号。

  为什么都要打它的主意呢,其实也没什么不可理解的,因为黄浦江内的敌舰炮对陆军进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孙元良手下骁将黄梅兴就是死在炮火之下的。

  如果能将“出云”号给搞掉,不仅可以使陆战队失去指挥中心,而且能够有效地威慑其它炮舰,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冤有头,债有主,陆军的操刀手还是孙元良师。

  (92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策划者,则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人物——谢晋元(黄埔4期),时任旅参谋主任。

  这个时候的谢晋元展示的是出谋划策的水平。

  他发现黄浦江还没有被封锁起来,民船照出照进,便想到可以复制当年“美髯公”的民间打法,即弄一只小火轮进去发射炸弹。

  方案很好,可惜真正实施时还是出了点偏差。本来是要求离“出云”三四百米的距离发射的,但这东西也没法现场排练,结果距离远了些,并未能打中“出云”,只炸掉了码头上的一些日军设备。

  这“出云”能三番五次地逃过追杀,也算是有点狗屎运气。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吨级重巡洋舰,我估计就算是小火轮上的炸弹不偏不倚打中它,充其量也只能像电雷系发起的偷袭行动那样,予以部分击伤,要想完全打沉,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饶是如此,对日本海军陆战队的震憾却不小。

  想想看吧,海陆空全都来招呼了一遍,说不定还会来招呼第二遍,第三遍,虽然不一定能把“出云”掀个底朝天,但钻上两个洞还是有可能的。

  “出云”是旗舰,一干海军指挥官都在上面,所以不是闹着玩的事,再说老在外面袭来袭去,长谷等人就是涵养再好,也静不下心来研究攻守之策了。

  搬家,躲着你们还不行吗,不仅长谷把指挥部给移走了,就连黄埔江内的其它日舰,也跟着转移了位置,惟恐自己成为下一个袭击行动的目标。

  这样一来,舰炮也休息了,我们地面部队承受的压力减轻不少。

  “出云”现在大部分时间只能停泊在黄浦江中间,因为它如今成了“唐僧肉”,两岸都不敢靠得太近——浦西这边海陆空想“咬”它,浦东那边还有炮弹随时恭候。

  此谓“浦东神炮”。

  淞沪会战打响后,老蒋随即组建第8集团军,并任命张发奎为集团军总司令,以屯守浦东,守备杭州湾北岸。

  张发奎曾经是北伐中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一二八”会战中声名赫赫的第19路军那时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师,而蒋光鼐、蔡廷锴,包括叶挺,都曾是他的部下。

  但是给张发奎的兵马实在太少,是苏浙边区军调过来的,一开始仅为一个步兵团加一个炮兵营,不过这也难怪,浦东那里本来也没什么日军,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负责站岗放哨。

  浦东原来有海军陆战队的后方基地,遗有粮库、煤库、弹药库和材料库,且门口都有卫兵把守。

  等到打仗的时候,浦西的陆战队自己都被逼到了海军司令部楼下,自然没能力再增援浦东,而看仓库的那几个毛人,与步兵团相比,连塞牙缝都嫌不够,所以很快就被干掉了。

  干掉了敌人,自己却苦闷起来,因为他们只能隔岸观火。

  浦东和浦西虽仅一江之隔,距离却不近,最难受的是没法通过无线电向外联系,更谈不上协同作战。

  幸好还有一个炮兵营。

  (9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炮兵营拥有12门德造“卜福斯”山炮。按照炮兵自己的统计,“卜福斯”先后击中过20艘以上的日舰,其中,老冤家“出云”是光顾次数最多的,最猛的一次,“出云”推进器都被打坏了,停了三天才修好。

  遗憾的是,“卜福斯”毕竟是山炮,而非重炮,它的口径小,火力弱,炮弹炸不穿日舰上的装甲,至多只能在甲板上开花,间接造成杀伤,而不能将其完全击沉。

  那么,为什么叫它们是“神炮”呢?

  要论火力,日舰上都是重炮,只要一排重磅炮弹落到炮兵阵地上,这些“卜福斯”就得全完。

  可是“卜福斯”打得着日舰,日舰却打不着“卜福斯”。

  原因就在于这种德制火炮的射程有够远,最多可达到9千米,张发奎的炮兵就利用了这一特点,扬长避短,把阵地设在离江岸较远,日舰够不到的地方,然后想什么时候轰它就什么时候轰它,而自己却始终一无损失。

  那这位要说了,你把炮兵阵地搬得那么远,怎么还可能射得这么准?

  神,就神在这里。

  炮兵营设置了两座观测所,其中一所设在江边一所高楼的楼顶上,楼底下就装着有线电话与炮兵阵地进行联系。

  当时浦东岸边的高楼几乎都遭到了日舰和飞机的轰炸,唯独这座高楼独存。

  再往楼下面看,你就知道了,那个“出云”舰有时就躲在离此不远的江面上。由于这里是炮兵阵地的死角,它怕“卜福斯”轰它,所以才拿高楼做掩护,孰不知对方的观测所就在自家脑壳上方。

  看过“浦东神炮”,我想诸位肯定还是不爽。

  陆军,你们得把风头夺过来啊,难道就玩个“小火轮”,隔着江打一下“神炮”?

  着急的还有浦西这边的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自第一次总攻中途夭折后,他一直在酝酿第二次总攻,但对如何才能取得更大战果,心里也没底。

  此时,老蒋给派来了高参,这就是以法肯豪森为代理团长的德国军事顾问团。

  如果说美国人陈纳德帮了我们的空军,那么,德国人对陆军的贡献则着实不小,如果没有他们,朱培德等人在整军备战和修筑国防工事上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现在淞沪战场上的88师、87师几乎都是由其一手训练出来的德械师,看着弟子们在前面打仗,德国老师们早就按捺不住了。

  我来也。

  这些老外打仗是真有一套。他们提出,如果还象先前那样“硬啃”堡垒,可能是费了半天劲,仍然成效不大。

  怎么办呢?

  用我们的最新成果。

  陈纳德有“陈氏空战理论”,德国顾问们则有“闪电战理论”,当然,“闪电战”不是他们的独创,而是当时德国军界上层的普遍共识。

  两年之后,德军把这种理论正式付诸实施,在欧洲战场上摧枯拉朽,无人能敌。

  这时的日军阵地有如一字长蛇阵,德国顾问说,我们把火力集中起来,“闪击”它的腰,将其拦腰斩断,然后顺势一刀,戳到心脏部位,给它来个透心凉。

  如此,敌必崩溃矣。

  好计。

  张治中决定,由孙元良88师具体负责实施该方案,并定名为“铁拳计划”,同时抽调王敬久87师加入战团。

  在淞沪会战打响前,87、88两师都接到了进驻上海的指令,但王敬久师的行动速度更快。

  (9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械师训练过程中,王敬久师是机动摩托化作战的试验单位,所以他们接受过远距离机动训练,说白了,就是会开车。

  一接到命令,立刻紧急征用300多辆汽车,连夜开赴上海。

  他们驻防的区域为吴淞一带,即“一二八”淞沪会战时的野外作战地点。这里原本有吴淞炮台,可是因为有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大炮都被拆掉了,只留下了炮座的痕迹,所以王敬久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像当年翁照垣那样保卫炮台,而是阻止日军从此登陆。

  “八一三”枪声一起,得知孙元良师已经和日本海军陆战队干上了,而他们却只能搓着手,远远望着干着急。

  幸好,河南的钟松师来了,总算把他们给置换了出来。

  对于这个钟松师,我们应该不陌生。爆发“虹桥机场事件”时,负责驻守虹桥机场的就是钟松手下的补充旅。

  早在一周多前,在接到张治中的调令后,钟松师就奉命往上海赶,可是陆军不是空军,这么多部队,却没有那么多车皮可用,就算你急得跳脚也是一样。

  为了保证不违军令,大多数部队不得不采用一种折中办法,即优先输送一个旅、一个团,甚至是一个营或一个连,让他们扛着番号到目的地报到,其他部队则在后面继续赶路。

  所以,这样的情况一点都不用奇怪:在上海作战部队的序列表上,钟松师老早就榜上有名,其实那就是一个旅而已,大队人马还没跟过来哩。

  8月17日,凌晨,第二次总攻开始。

  初看起来,两次总攻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孙元良仍把主力用于对陆战队司令部的进攻,“啃”不动大楼,就朝四周边打。

  然而,这次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全师火炮都被他集中起来,对着日租界内的虬江路进行猛烈轰击,顿时,日军阵地火光冲天,烈焰熊熊。

  毫无疑问,虬江路才是真正的“铁拳”所向。

  紧跟着,“铁拳”挥出。

  挑选出来的五百壮士,由营长刘宏深(黄埔5期)率领,杀入了日军阵地。

  起头很不错,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德国的“闪电战”也不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进行的。

  开路的大炮大多准确命中目标,但碰到坚固建筑,仍无法将之彻底摧毁。其实德造火炮性能都还可以,如果抵近直射的话,未必不可以解决问题,只是当时竟然无人想到。

  这样一来,通道依然被堵塞,日军照样可以躲在破破烂烂的建筑和工事后面,甚至利用坦克战车作为活动堡垒,向你不停地射击。

  “闪电战”的精髓是什么,就是要奇袭,在最短时间把对方打倒在地。

  现在奇袭不成,又变成了“啃”堡垒,“铁拳”打在了铁门上。

  厮杀之中,刘宏深阵亡倒地,突击队无法再突入,其它区域也被迫进入强攻阶段,其中仅打一个法学院,就损失了一个营。

  在此情况下,孙元良师的“铁拳计划”只得被迫中止。与此同时,王敬久师却进展神速。

  (9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为近卫师出身,“德械师”中的王牌,又一道打过“一二八”会战,87、88这两个师明里暗里,一向都有些竞争关系,双方从师长到一般官兵,在内心里也互不服气。

  轮到我们给各位开开眼了。

  王敬久(黄埔1期)虽未实际参与到“铁拳计划”中去,却也像模像样地组织了一支以团为单位的突击队,孙元良一拳砸向虬江路,他则往北四川路里面钻。

  王敬久更具头脑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为这支突击队配备了步兵、炮兵、通讯兵,还别出心裁地安插了一个工兵爆破队,颇有点现代化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意味。

  此前,大家都是用步兵去爆破,还真没谁想到过要发挥工兵在这方面的潜能,而这也不是王敬久在临战之时才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战前,孙元良派人侦察上海市区,王敬久也一样,不过侦察重点还有所不同。

  孙元良主要考察的是自己的民房,然后在民房里修秘密工事,所以侧重于“守”,而王敬久紧紧盯住的却是日军的据点,他打算“攻”。

  德国顾问们没有白训练,王敬久师连以上军官不仅会开车,还会画图。他们穿着便装,分批潜入市区,想办法把陆战队的那些街垒和地堡都一一画下来,然后按顺序统一编号,标志在五千分之一的地图上。

  除此之外,又另外编一本册子,在这本册子上,详细说明每个据点通道的位置,射击朝向,有多少兵力,里面可能配什么武器,全都记得十分具体。

  这种细活,日本人最喜欢干,而且干得很好,我们如果照此认真做一遍,就知道好处在哪里了。

  册子印好后,每个团发一本,平时当小人书翻来复去看。

  结果,到“铁拳计划”开始后,反而是王敬久师的突击队更神。

  因为突击队只要按照地图和“小人书”操作即可。

  他们围住一个地堡后,先用步兵“清场”,解决周边的陆战队员,接着炮兵轰地堡,要是炮弹轰不了,再用工兵爆破队去炸,十八般武器全使上,反正非把你这个地堡清除掉不行。

  8月17日那天,突击队一口气打下了近10个地堡,吓得日军都不敢呆在小地堡里了,纷纷缩到大据点里面去,有的连头都不敢露一露,惟恐被流弹所伤。

  王敬久还挺鬼,除了听通讯兵报告推进情况外,他要求各部队每占领一个据点,就要将街道门牌号码拆下。

  拆这些小零小碎干什么?

  作为凭据啊,这跟地堡要编号是一个道理,都是德式训练出来的思维。

  最后一块门牌没法交,因为突击队已经打到黄浦江边了!

  虽然打到江边,但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堡垒都被攻破了。突击队曾先后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和操场,但对沪江大学、公大纱厂、引翔港镇等据点的进攻,仍然未能得手。

  原因跟孙元良师“刘宏深突击队”的情况其实差不多,还是缺乏有效的攻坚办法,工兵爆破队炸小地堡行,对付大一些的据点同样一筹莫展。

  第二次总攻至此结束,虽未克竟全功,却也收获不小。

  (93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8日,英国人跑出来劝架了。

   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建议,那就是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由各国向日本担保上海日侨安全,并向中国担保日方不利用公共租界为根据地,在此条件下,中日军队共同撤出上海。

  倘若这一建议能付诸实施,等于淞沪停战协定至少部分失效,所以老蒋一口答应。

  可是日本人却吃不了这个亏,长谷坚决不同意,而不同意的背后,则是援军的陆续到达。

  就在张治中发动第二次总攻的前一天,即8月16日,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向海军军令部连发两份急电,要求速派援军。

  那时,孙元良的“铁拳”还没砸过来,王敬久也没撬掉他十个地堡,可是经过第一次总攻的伤亡后,长谷已感得难以坚持。

  他在电报中告诉军令部,中方正不断调派援军,如果己方再无动作,恐怕就真的只好撤出上海了。

  在军令部之前,其实米内海相已经腆着脸,向杉山元请求陆军支援,后者也答应了。但是往上海派陆军参战,不是杉山元说一声就能过,还是得报统帅部待批。

  8月15日,在看到中国军队在上海发动第一次总攻,而陆战队又打得咧咧咀咀的时候,日军统帅部才正式作出决定,向上海增派由2个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

  这仍然没有超出日本既定之计划。

  按照长城战役的经验,当时只用了关东军的2个师团加3个旅团,还没有全部发挥作用,就把一切都搞掂了。

  参谋本部据此认为,即使中日全面爆发战争,所需调动的国内师团也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他只需用2到3个师团占领华北,1到2个师团打上海,再派1个师团奔广东福建,满打满算,6个师团,够得不能再够了。

  在“七七事变”发生后的二十天之内,主要还是关东军和朝鲜军在出力,由于前有29军的拒不屈服,后有中央军大批北援,才把华北的份额用完了,接下来就是用上海的了。

  但是“上海派遣军”也不可能一天就到达上海,军令部只得自己先想办法。

  本来准备用于北方作战的海军被调回南方。陆战队两个大队此前正在旅顺口待命,计划登陆青岛,接到命令后于8月17日出发,18日早上正好赶到上海。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佐世保陆战队两个大队接茬出海,于19日夜间抵沪。

  手中直接掌握的陆战队一下子猛增到10个大队,兵力多出2400人,更何况2个陆军师团已在路上,有这么多的牌,长谷自然不肯言撤,不仅没撤,他还扩大了防线。

  见日方拒绝了中立国建议,老蒋即刻下令恢复攻击。

  如果光从表面上看,此时的淞沪战场形势尚好,起码是我们压着对方在打,可是老蒋的心情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空军虽勇但只能越打越少,陆军无法一劳永逸,海军呢,不提也罢,作用竟然仅相当于几道需要让别人抬抬腿的门槛。

  国研所传来的情报则清楚地表明,日本海陆援军即将大举登陆上海,其国内的所谓稳健派已经威风扫地,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有点儿乱,得重新捋一捋。

  (93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他一道儿“捋”的是陈诚(保定第8期)。

  在国民党内,陈诚向有“小委员长”之称,其人的坚忍自律和军政才能几与老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以保定资历出任黄埔教官,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屡立战功,乃至位列早期国民党中央军五虎上将第二位,仅次于卫立煌。

  这还不算什么,毕竟这个榜单越到后面越让人大跌眼镜,其中的蒋鼎文、刘峙都掉价掉得厉害,渐渐地不是虎而是犬了。

  令人惊奇的还是陈诚中后期的表现,依靠一个第十一师,他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土木系”。这个“土木系”可不是某理工科大学里的土木工程系,而是一个出将星的窝,在它后面,跟着一大串“优等生”的名字——罗卓英,夏楚中,黄维,胡琏,……

  之所以被称为“土木”,缘于“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是也。

  老蒋是很相信陈诚的,一些觉得老头子偏心眼儿的就在背后说,那是因为两人都为浙江人的缘故,其实老蒋在军政部门的浙江同乡多了,你肚子里要没点真货色,如何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淞沪会战打响时,陈诚尚在庐山,在抗战问题上,他是个积极主战派,甚至跟何应钦都素不相能,常常是针尖对麦芒,所以他索性选择了窝在山里搞训练。

  战事紧张,急需用人,老蒋在会战开始第二天即电召陈诚:速来京相商。

  到了南京之后,老蒋给了他两条选择,或去华北战场,或去淞沪战场。前者负责指挥,后者前去考察。

  陈诚去了淞沪战场。

  去了以后他发现,在这一战场上的部队虽多,却还是不够用,看看据点大多被我们包围了,但是包围的密度不足,空隙太多。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人是对方的两倍,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和它打一仗,是他的五倍,就可以攻它的城了,但是攻了半天还是拿他不下怎么办,这时候就要围,而要达成围的目的,没人家的十倍人马通常是搞不定的。

  陈诚希望的,不光是十倍,最好是二十倍,三十倍,如此才有把握“围而歼之”。

  几天后,他向老蒋进行汇报,一同考察并且汇报的还有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保定2期)。

  熊式辉看了战况,说不能打。

  到底是老江湖,就算自家部队风头正盛,也知道情形不妙,这仗很难打赢,既然打不赢,为什么还要打呢。

  对于这种就事论事的论断,老蒋并不感兴趣,他何尝认为淞沪会战能一定打赢,但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

  他扭头转向陈诚。

  陈诚说,现在不是能不能打,而是要不要打。

  哦,有见的,老蒋的眼睛立刻亮了。

  具体说来听听。

  陈诚首先提到的却是华北战场。

  (93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中日双方正在南口对峙,华北战事继续扩大是一定的。一旦战事不利,日军完全可以沿平汉路快速南下,直取武汉。

  武汉一失,中国战场即从纵向被剖为两半,那样的话,实在于我不利。

  唯今之计,莫不如集中力量,继续扩大淞沪战场的规模,把日本原拟调往华北的兵力一点点诱到上海来,这样尚可收稳扎稳打之效。

  陈诚的意思已经放在面前了,“沪战”不仅要打,而且要大打,把全国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到这里来大打,为此哪怕是削弱华北战场的兵力亦在所不惜。

  老蒋豁然开朗,只不过并不是陈诚启发了他,而是“小委员长”搔着了“大委员长”的痒处。

  陈诚这番论述,集中兵力以“围歼沪上之敌”才是真正的论点,所谓“诱敌南下”、“防敌直取武汉”只是用以支持论点的论据。这是站在一个战将立场上的考虑,

  可是老蒋俯瞰全局,要“欲穷千里目”,所以必须想得更为深远一些才行。

  在他那里,同样的论述,论点和论据却倒了过来,“诱敌南下”变成了论点,“围歼沪上之敌”反而成了“诱敌南下”的一个饵。

  这些天来,盘旋在老蒋脑子里,其实一直是这样一个问题,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只是需要一个人来支持这个答案,坚定他的决心罢了。

  所以,在听完陈诚的话后,他才会表现得激动不已,连说了好几个“打!打!一定打!”

  蒋纬国在书中记述,在谈到淞沪会战的前景时,他的父亲曾明确地向他表白过:这一仗打起来,上海、南京都不能守。

  熊式辉知道的,老蒋也知道,淞沪会战确实不容乐观。

  对着自己的爱子,他说出了心里话:中日之战,是老师与学生的对垒!

  当年那些在士官学校教我的日本老师们,如今个个身负重任,他们不是在统帅部运筹帷幄,就是在侵华前线亲自统兵。

  老蒋在日本真正上完的军校,是日本振武学校,属于陆士的学前班。从那里毕业后,他便进入了第13师团任士官候补生,也就是其津津乐道的“给军马擦身子”阶段,然后正好辛亥革命爆发,他便赶回国内当革命党去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拿到过陆士的毕业证书。

  所谓他的陆士老师,能查证到的就是时任第13师团师团长的长冈外史(陆大1期)、联队长飞松宽吾。

  可老蒋读书的时候还名不见经传,在部队侍候军马时更不过是个二等兵,长冈、飞松这些人怎么可能给来自中国的二等兵亲自授课呢,更何况,抗战全面爆发时,在前线吆喝的也并不是这些人。

  所以老蒋在这里,其实是一种虚指,“日本老师”指的应该是同样出自陆大、陆士的杉山元、板垣之辈,而“中国学生”则包括了毕业自陆士、保定、黄埔、云南讲武、东北讲武,甚至纯粹草根版的那些国内将领。

  老蒋对小蒋说,我们千万不能小看“日本老师”,他们对我们国家的战略战史是有研究的,有时研究的比我们中国人还深刻。

  所以老蒋说他很害怕。

  (934)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