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20: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论打小鬼子的热情,没有谁比他更高涨,在当时的国民党内,老冯是“最坚决的主战派”,别说汪精卫这些“低调俱乐部”的人,就连老蒋有时也自愧不如。

  民间甚至盛传,说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老蒋不主战,而老冯坚决主战,二人争执不下,后者郁愤之下,甚至欲拔枪自杀。

  后来老冯亲自出来辟谣,说根本没这一回事,但显然,这样的热点新闻,已使他在国内积累了很高的人望。

  另外,老冯还有一个好处,他会宣传,就是嘴巴子特能讲。

  汪精卫也擅于演说,不过汪氏讲的那一套主要是阳春白雪,是给上层小圈子里面的人听的。老冯则不同,他是下里巴人,嬉笑怒骂,随口道来,连一般老百姓都听得津津有味,激动不已。

  据说,当年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时,曾有一个日本记者慕名去采访老冯。

  你采访就采访吧,话说得还很不好听。

  你听听他都说些什么。

  说是他到张家口后,爬上一座山,四周一看,呵,景色跟“高丽”差不多嘛。

  何谓“高丽”,当然指的就是被日本人吞并的朝鲜。

  老冯一听就不乐意了,这孙子话中有话啊。

  他脱口而出:我想,你妈一定是个窑姐儿。

  什么叫“窑姐儿”,那就是娼妓。

  旁边的翻译一时没回过神来,以为自己听错了。

  没错。

  老冯说,我就是这么说的,这记者他母亲是个娼妓。

  你给我照直译。

  翻译没有办法,只好跟日本记者“实话实说”。

  对面的日本人一听,立刻跳了起来。

  冯将军,你这不是在骂人吗,哪有你这么说话的。

  老冯理直气壮:我就骂你了,怎么的吧。

  原因嘛,是你先骂我的。

  日本记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冯说,你刚才把我们中国比做朝鲜,不是在骂我是亡国奴吗,那我骂你妈是妓女,以一骂还一骂,公平合理,两不相欠!

  那记者方知失言,只得匆匆结束采访,狼狈而去。

  显然,这样的段子,虽然上不得大台面,但老百姓最爱听,那是比多少遍抗日口号和理论都更带劲的。

  可是老蒋既然让老冯去当最重要战区的一把手,当然不是只希望他去讲段子,而是要他“多多指教前方将领”,慨因老蒋很清楚,此时以黄埔为主的将领普遍太年轻,“勇敢有余而经验不足”。

  这时候大家想像当中的老冯应该很会打仗,别的不说,一个中原大战,麾下的西北军不是也曾经把中央军都打得连连后退吗。

  然而问题并没这么简单。

  德国顾问法肯豪森慕名来访,提出了在淞沪战场上将要实施的多种打法,其中就包括闪电战术。

  尽管我们根据闪电战术酝酿的“铁拳计划”功亏一馈了,但那是有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能就此认为德国人的战术差。

  可是老冯却一摆手,要那么多花花招干嘛,中国自有中国国情,我们老西北军就是靠大刀砍出来的,就是到几年前的长城喜峰口,29军的大刀还不同样奏效。

  敌有坦克,我有宝刀,何惧他乎。

  和法肯豪森一样,身为南京统帅部一员的白崇禧当时也去拜访过老冯。

  (97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2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战区长官部,他却没看到冯玉祥,起初小诸葛还以为老冯去视察前线了。

  第二次他又去,这次还没见到人,心里就有点不爽了,老冯这家伙是不是躲着我啊,难道对我有意见。

  一旁的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笑了,有什么意见啊,这个老冯,他是怕飞机。

  老冯这个病根还是中原大战那会落下的。

  那时候只有老蒋有飞机,西北军没见过这个新式玩意,特别怕。老冯为了让大伙不怕,就对官兵们打了个比方,说这世上乌鸦比飞机总要多得多,那乌鸦拉的屎也从来没有掉到过我们头上,难不成飞机“拉的屎”(炸弹)就正好会掉头上?

  结果一颗“屎”偏偏就落他手下大将樊钟秀的脑袋上去了。

  至此,老冯自己反而得了心病,对飞机扔炸弹格外敏感。要说有防空意识也并不是坏事,可他却防得过了点头。

  老冯白天不在战区长官部,是钻防空洞去了。

  上海这里没有山,也没有防空洞,不过在旁边宜兴倒有一个张公洞,里面可以防空,他就到那里面去办公了。

  显然,要见老冯,必去宜兴。

  宜兴离上海150里路,白崇禧坐汽车2个小时就到那里了。一看,老冯眼光倒是不错,张公洞很大,里面藏个一到两千人都没有问题。

  去了以后,白崇禧弄明白了,原来老冯也不在张公洞里办公,大部分公事和私事都交给顾祝同去处理了,只有到晚上,天上没飞机了,他才会回上海去看看。

  老冯自己话里话外也透出了音,他说他要学日本的乃木希典,日俄战争的时候,乃木把事情都移交给参谋长,而自己只做两件事,一为“骑自行车和作几首歪诗”,一为等死!

  也亏老冯的,他其实说的是他自己,人乃木是带着三口棺材上战场的,两个儿子都陪进去了,能那么闲吗。

  更令人发噱的是,某天三战区开军事会议,开着开着,忽然日机来袭,警报大作,众人还未反应过来,就见老冯嗖地一声没了影,那动作绝对是少林武当的身手。

  可是屋外也没有遮蔽物,只能往田野里跑,一个不留神,“武林高手”滑进稻田,摔了个四仰八叉,那么大一高个,转眼之间就成了泥人。

  当时张治中等与会将领都在场,表面使劲憋着,暗地里却一个个捧着肚子笑出了眼泪水。

  如今的小年青真是不厚道啊。

  白崇禧把情况反映上去,跟何应钦一商量,觉得可能还是因为三战区多为中央军和南方部队,与老冯没有部属关系,所以才弄得这么尴尬。

  这时由于华北战场频频失利,外界呼吁老冯领导北方军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毕竟老西北军是冯玉祥一手带出来的,如今的29军、鲁军都可以算是其支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也应该是华北战场“最理想、最可能的将领”。

  何应钦此时正奉旨准备在北方再开辟一个新战区——六战区。一想,这么办吧。干脆,让老冯到六战区去,领着昔日弟子宋哲元、韩复榘他们干,这样他应该能得心应手了。

  得到老蒋的同意后,白崇禧又回头征询老冯的意见。

  (97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3: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战区无所事事,还让小年青们看了笑话,老冯其实心里也不痛快,现在听说可以重率旧部,自然高兴,当下便搭车北上。

  如果光就军事而言,老冯的问题其实主要还是出在不适应上,当然也不单单他一个人如此。

  直到抗战进行几年后,白崇禧说他到青海检阅部队时,仍然看到马家军在沿用当初在老西北军时的练兵方法:拿大顶,练单杠,舞大刀。

  不是说这样不行,但事实证明,这种战法,对付日本人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打仗如果对手不一样,那战法是大大不同的。

  就拿老冯指挥过的中原大战来说吧,得算是国内最顶尖的战役了吧,但毕竟还是内战,弟兄几个水平都差不多,比的就是谁更狠一些,或者是谁更会撒银子。

  进入抗战就不一样了,光狠没有用,银子也没地方撒去,而且犹如练级一样,越往后面去等级越高,能够适应的当然水涨船高,适应不了的就没法在战场上继续玩下去了。

  偏偏老冯的作战思维和打法基本还停留在中原大战阶段。

  老冯说得没有错,直到长城抗战,29军还能凭借大刀杀得风生水起,但到后期不是也顶不住了吗,“七七事变”后,更是一度连大刀都拿不动了。

  凭心而论,大刀不是一点用没有,可是若光靠大刀,那还是砍不了对方坦克的,更无法对付飞机。

  冯玉祥走了,紧跟着张治中也走了。

  与老冯走时尚算心境平和不同,这位黄埔军校教育长却是带着满腹委屈离开的。

  淞沪会战,由张治中在上海市区第一个发起,最初战事局限在虹口和杨树浦时,实际上他就是会战唯一的前敌总指挥。

  事实上,老蒋对这个总指挥并不满意,认为“指挥失当”。

  在“十日围攻”结束后,他亲自来到南翔,当着张治中等人的面进行了讲评。

  为什么说你们指挥失当呢,因为攻击前不充分考虑,一个劲地督军前进,该避不避,以至“伤亡奇重”——这里面当然包括那两个可怜的战车连。

  伤亡大也就罢了,关键是成果太小。打了十天,想拿下来的据点还是没能拿得下来,日本海军陆战队仍在上海。

  张治中认为,打不下据点,是因为炮还不够好,或者是缺乏烧夷弹(即燃烧弹)的缘故,所以才需要化学兵联队来助战。

  后来陈诚去考察了一下战场情况,则提出是兵太少了,因此有增兵上海的计划。

  老蒋说都不是,是指挥者不动脑,炮兵被“分割使用”,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这样怎么能把据点轰开呢。

  你要是把炮兵全部集中起来,挨近了轰,我就不信那大楼下面长了根,它就不会倒?为什么一定要指望化学兵的燃烧弹呢。

  老蒋炮科出身,对使用炮兵多少是有些研究的,这番话应该说不无中肯之处。

  张治中是个颇具书卷气的儒将,在指挥作战方面也有一定水准,否则老蒋开始也不会授之以重任。

  但不知道是不是一直在课堂上授课的缘故,他有时作战确实过于拘泥于形式,对某些细节反而研究和总结得少。

  (97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身边的参谋回忆,淞沪会战开战之前,张治中就穿上了一身整齐的上将军服,胸前徽章和肩上领章都佩得一个不缺。

  不像是打仗,倒像是去为仪式剪彩的。但是张治中说,一个将军要是在战场上阵亡了,敌军官兵看到是要敬礼保护的,还会准许你将尸体领回,所以穿戴不能马虎,至少得让对方知道你是主将。

  看上去这些似乎也是细节,而且很富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但对于还未分成胜负的战场而言,这些细节其实并不太重要,

  重要的倒是老蒋提出来的,既然早知道要打城市巷战,就应该好好钻研一下城市战的特点,预先考虑如何攻坚,怎样才能打下据点。

  张治中在“一二八”会战中战绩相对较好,不过那时是在上海北郊,打的是野战,时隔多年,战场转移到了城市,如果还照搬野战那一套,肯定就有不灵的时候。

  老蒋的“讲评”毫无疑问不会让人感到高兴,但爱训人一向是老蒋的风格,跟他稍微疏离一点的还不高兴训你呢,所以张治中当时并未表现出过分的不快。

  真正让他心理不平衡的是陈诚的上位。

  自从上海派遣军登陆上海后,淞沪战场实际变成了三块,罗店一块,吴淞一块,市区一块,前敌总指挥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陈诚守罗店,张治中守吴淞和市区。

  后面这个变化,让张治中不能接受。

  实事求是地说,张治中自从主持淞沪会战以来,确实是殚精竭虑,整个人都扑了上去。他自己说,从战役打响,就从来没有安安静静地吃过一顿饭,睡过一个好觉。

  有了情绪,人就不得劲,于是就发生了“脱岗事件”。

  连着两天,南京统帅部都不知道张治中在哪里,打电话也找不到人。

  第三天终于找到了,原来在苏州。苏州是后方,并非前线。

  前线战事如此紧张,吴淞正被敌围攻,处于急在旦夕之中,前敌总指挥却跑到后方来了。老蒋知道了,当然要大光其火,而张治中心里正纠结着,遂也针锋相对。二人大吵一通,后者甚至中途就把电话给摔了。

  随着战事的延续,张陈都交上了新的成绩单。

  张治中这边,吴淞失守,连累旁边的宝山也守不住,部队只得撤往江湾和大场,原来搞不定的市区现在依然搞不定,只是由对敌包围变成了相互对峙,谁都奈何不了对方。

  陈诚那头,虽然罗店的中央部位已被敌所占,但自此之后,即使台湾旅团加入,罗店至月浦一线也照样守得坚如磐石,日军再未能向前跨上一步。

  要论所统兵将,张陈所部同属中央军精锐,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各师均为处于中国军队中最高等级的整理师,但张治中的部队则又是整理师中的老大——德械师。

  孰高孰低,人人都有一张嘴。张治中不久即递上辞呈,十几天后获准离职,自此以后,他一心从政,再未染指兵事。

  随着双方争相向上海调兵遣将,新一轮陆上大战即将开始,但是与陆战相比,此时中国空军的情况却已难以为继,并正逐步丧失对华东的制空权。

  (97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3: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蒋的担忧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能作战的飞机越来越少。

  对此,最希望能得到飞机支援的陆军颇有感触。他们说,空军开始作用还挺大,但后来就不行了,每次只能飞来一两次,每次仅两三架,就在租界上空盘旋,而且一遇到日军的高射炮阻击即行返航,怕再有损失啊。

  如此,对地面支援的作用基本为零,有时甚至还帮倒忙。

  有这样一件事,某次轰炸机去炸日舰,结果被高射炮打中了,飞机因此面临着坠毁的危险,无奈之下,飞行员在返航时只好决定将所携炸弹弃下。

  当时正好经过南京路上空,他是打算将炸弹投进一块空地里面去的。要命的是,由于时间仓促,一紧张,没测准距离,结果炸弹扔到大世界门口去了!

  死了好几个路人,自此上海市区的上空,就再也见不到我们自己的一架飞机了。

  白崇禧说他此后去上海视察,开车的时候,要先把吉普车的车篷取下来。干什么?监视天空啊。还不能只看一个方向,比如白崇禧自己盯着前面,其他人就得注意左边、右边、后面。

  别看很累,但绝对有必要。因为京沪两地,尤其是上海,天空中已到处布满日机。日机还挺鬼,它藏在云层里,一个俯冲,说下来就下来了。

  有一回,亏得他们靠这样的方式及时发现,又及时跳车,跑到公路两旁的稻田和树林中去了。

  刚一离开,车身即被日机扫射命中。

  被日机压在下面,空军并不甘心如此。

  9月18日,这是一个多么特殊和敏感的日子,特别是对于东北籍飞行员,从六年前开始,每年都要经历这么一次,每次都要让伤口继续流血和疼痛。

  三个战斗机大队在机场集会,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雪耻。

  夜晚,他们出现在上海市区的上空。

  鬼子们已经许久见不到中国飞机出现了,一个个望着天空还傻乐,以为是自家飞机跑过来助兴哩。

  等到炸弹像下饺子一样纷纷落下来,才发现大事不妙。

  包括汇山码头在内,日军在上海的据点没有一个不挨炸的,就连停在黄浦江里的都遭了殃,有两艘军舰被炸得直冒火,差一点就嘴里泛着泡,咕噜咕噜直接到水下学潜泳去了。

  第3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给气坏了。

  自己的航空队穷忙了半天,末了仍然遭到陆军的嫌弃和替换,这已经够让人丢脸和郁闷的了,现在又冷不丁地挨了这么一下,整张脸都歪了。

  你们不是“精锐”吗,给我把压箱底的拿出来。

  海军航空队一咬牙,一跺脚,果然拿出来了。

  这就是96式舰载战斗机,日本最好,也可能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战斗机。

  作为“最新科研成果”,96式其实早就研制出来了,只是受“战斗机无用论”的影响,一直放在仓库里没动。

  现在眼瞅着,没用的不是战斗机,而是以为可以万能的轰炸机!

  从9月19日开始,日军轰炸机旁边多了一个保镖,96式护航来了。

  霍三搞得掂轰炸机,对付96式就有些难了。

  (97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7 23: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霍三为双翼机,上面一对翅膀,下面一对翅膀,最大时速为380公里,而96式是单翼机,最大时速可达420公里,速度要比霍三快得多。因此,在直接交锋时,除了少数顶尖飞行员凭借个人技术尚不落下风外,总体上空军又陷于了沉寂。

  有了96式护航,海军航空队三天两头轰炸南京,这窝囊的。此时统辖空军的老蒋眼望青天,不过他这回念叨的不是上帝,而是天神。

  天神正在住院。

  “八一五”空战,高志航胳膊中弹,之后一直躺在汉口的医院里。

  事急矣,赶快召唤吧。

  高志航伤还没好透,老蒋就提升他为中国空军驱逐司令,并命令其火速赶回南京组织空中反击。

  天神归来,空军将再次迎来他们的机会。

  高志航一到南京,即捉摸起了对付“96”的办法。

  “96”很牛,但是只要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不是完全没有解决的可能。

  高志航既称空军天神,在战机这个行当自然是触类旁通,有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敏锐。

  问题还是出在速度上。

  跟日本轰炸机有类似之处,霍三原本也是战斗轰炸双用的,身上绑着一大炸弹,既蹿不高,又跳不远。

  高志航的办法就是减负。

  索性把机翼下的炸弹挂架拆掉,不带炸弹了,什么副油箱之类也统统拿掉,减弹减油,轻装上阵。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改变,它意味着霍三成了完全单纯的战斗机,速度和灵活性大大提高。

  不要轰炸了,你的任务就是斗,把96式斗倒斗死为止。

  中国空军的变化,日本海军航空队却并不知道,还以为他们是东方不败哩。

  9月26日,木更津航空队又兴致勃勃地到南京来逛夫子庙了。

  在轰炸机旁边眉飞色舞的,就是“96”。

  高志航把轰炸机交给他人,自己带着四大队径向“96”扑去。

  一般小兵,现在都不配和天神较量,最能体现价值的,正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对决。

  通过对外观机号的辨别,高志航找到了带队机,随后两机开始了“斗老牛”。

  日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水平也很高,可是再高也高不过天神,最终受伤迫降于苏州,并被当地军民擒获。

  高志航当时还不知道,他击落的是日本航空兵中的顶尖高手、航空队分队长——山下七郎大尉的座机。

  山下七郎位列日版“四大天王”之二。

  日本航空兵的这种评选比我们还早,“七七事变”前就搞了,陆军的,海军的,都放一块,一口锅里炒,经过各种技术竞赛,什么玩特技,组编队,格斗射击,层层刷下去,最后刷出四个人,名之为“四大天王”。

  其实,早在一周前的太原空战中,“四大天王”的老大三轮宽少佐就已在华北上空,被来自广东的华侨飞行员陈其光给干掉了,后者随后也受了重伤。

  三轮宽有“驱逐之王”、“攻击能手”之称,但他属于陆军航空队,所驾驶的座机不是96式,而是97式。

  光看飞机种类的名称,你没准还会以为“97”是“96”的升级版,其实大谬不然,海军认为不错的东西,陆军从来都是不屑一顾,更无互通有无一说。

  “97”与“96”,连制造公司都不一样,在飞机速度、爬高和格斗性能上,“97”更明显逊色于“96”,要说占优,也仅一个“7”比“6”大而已。

  山下七郎的中箭被俘,对于日本海军航空队来说实在是个不祥之兆。

  (98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21: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此一战,木更津航空队不仅多架轰炸机折戟,96式也损失掉了3架,一时之间威风大减。高志航至此不仅被中国人认为是军神,连日本人也对之神化了,称其是“中国空军最有价值的飞行员、指挥员”,连航空兵们出发前都要暗暗祈祷一番:不能再做亏心事,否则出门就见高志航。

  打完“9.26”空战,高志航旧伤复发,疼痛难忍,但他把飞机停于镇江机场后,就交待身边的人:我现在要休息一会,你们暂时不要向上报告我的行踪。

  可是空军自己不报,人家会报,蒋氏夫妇一天到晚都惦记着,当天南京空战取胜后,就连忙查询是谁在率队作战。

  一查,是高志航,而且还突然“失踪”了,众人高兴之后,随即又慌乱起来。

  把高志航带伤召回,老蒋的本意并不是要他本人亲自上阵,只是希望其以“中国空军驱逐司令”的身份指挥人马出征。

  在中国空军中,如今的高志航早成天皇巨星,巨星是要派大用场的,怎么能随随便便在作战中损失掉呢。

  高志航同样明白这一点,但一个天生的空中猎手不可能不打猎,他选择的办法只是,打完猎就藏起来。

  这一藏,却苦了老蒋,后者又急又悔,立即派人四处寻找。

  得知高志航在镇江后,马上派出专车,把他接回南京。之后,老蒋就打定主意,在没几架好飞机的情况下,再不能让自己的巨星冒临阵折戟的风险了。

  高志航如果继续呆在南京,一旦手痒起来,那谁都挡不住,于是老蒋索性交给高志航一项新任务,带着四大队的部分人员到兰州去接收苏联飞机。

  这次空战结束两天后,日军增援的三师一旅团及其配属部队全部登陆上海。

  手里又有粮了,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松了口气。

  真正打仗,其实没有那么多花花草草,管用的始终是固定的几招。

  截断陈诚的后路?

  虽然自己的人多了,但对方的人也不少,所以这个还不符合条件。

  还是分割包围吧。

  首先得到松井格外“关照”的仍然是罗店。这个罗店,虽然中央区域已被日军占领,但守军又进入了外围,仍然是死缠烂打,仍然是绝不后退。

  彼此的攻防重点一确定,“血肉磨坊”再次发出了恐怖之音。

  罗卓英(保定8期)称得上是“土木系”的二当家,他是陈诚派驻于罗店的前敌总指挥。据他说,在罗店战场,自己的部队曾经一个营一个营地与战场“同殉”,最令他难忘的一幕,是有18名士兵自动将手榴弹捆绑全身,然后趴在地上。

  等待,等待日军的坦克车开过来。

  坦克车一到,拉响手榴弹,人车同毁。

  在罗卓英看来,这是古今中外所未有的壮举,却也是“空前的惨剧”。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只能用这种中世纪的战法才能与敌相持。

  用手榴弹炸坦克的事,尚在罗卓英手下当团长的胡琏(黄埔4期)也干过,而且十分搏命,只是侥幸未死而已,淞沪会战结束,他就由团长直接升任旅长,开始在“土木系”诸将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玩命,别说坐交椅,堂下站站的资格都没有。

  在战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连陈诚自己都差一点倒在罗店。

  (98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21: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诚个子不高,但胆子挺大,空袭时从不肯进防空壕,你再劝也没用。但是有一次敌机来袭时,随从副官们眼看不对劲,还是一齐上去把他拉出了屋子。

  一颗炸弹下来,屋子整个塌了。假如陈诚再晚一秒出屋,不光是他,大家都得完蛋。

  由于罗店一线的基干部队折损严重,将官们提出来能不能换下去歇一歇。

  陈诚说,不能换。

  老部队有经验能打仗啊,知道怎么跟鬼子说“不怕”,若是全换了新兵部队,“怕怕怕怕”,没准换防之时正是阵地失守之日。

  不管伤亡多大,白天还是得挺住,到晚上,等日军炮火减弱时,再从调拨来的部队中抽调兵员补充。

  当时很多新上来的部队,特别是地方军,在战斗力和作战经验上很难马上达到一线中央军的水准,像湘军91团能干掉一个日军中队,运气成分实在很大。

  很显然,如果让后者贸贸然独当一面,等于直接把阵地给交代了,但是如果保持主力部队框架,再拿新兵去补充,那就大不一样了。

  在罗店血战中,陈诚之所以一直能撑住,主要就是通过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不断“输血”,才维持住了部队的元气。

  当然了,这也是淞沪会战时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彼此都不介意,若是平时,抽人家这么多兵试试,非跟你急眼不可。

  “磨坊”的门面越开越大,陈诚第15集团军的雪球也越滚越大,除“土木系”外,俞济时74军等后来名震一时的劲旅亦相继加入战团。

  俞济时虽是74军的老军长,但74军之所以出名,却与另外两个人有关。

  我不说你可能也知道了,他们就是王耀武和张灵甫。

  罗店时代,胡琏和张灵甫都是小荷刚露尖尖角,只能在舞台上跑跑龙套。

  胡琏才不过是个团长,“土木系”诸将,数半天也数不到他,如果当时就一不留神战死沙场,可能不会比死守宝山的姚子青更出名。与之相比,张灵甫虽然同为黄埔4期生,但境况更惨,他连团长暂时都还做不上呢。

  已经能算个角,而且名角的,是王耀武(黄埔3期)。

  民国年间,军校遍地,武人到处都是,要想在军队混出名堂,就得有点自个的绝活,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道是也。

  比如有的人靠资历,某某年起就做革命党人,或者给孙总理他老人家做过卫兵,又比如有的人靠关系,投了哪帮哪派,正好投的这帮这派得了势,再不济的,还可以靠运气:子弹老是打不着你,但却专门朝着你的上司脑袋上撞……

  王耀武,听着名字就气势不凡,人家耀文,他耀武。

  但这名字却实在没有起错,王耀武一路升职,并成为俞济时的得意之将,的确什么都不靠,就靠战功。

  内战时期,老蒋出兵“围剿”红军,连陈诚都吃尽苦头,王耀武却从中尝到了甜头。

  就是这个王某,红军中一等一的名将寻淮洲、粟裕都曾败于其手下,寻淮洲更是当场战死。那时候的寻淮洲,比粟裕的地位还要高得多,若是能活到建国,封印拜帅完全不成问题。

  (98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21: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耀武进入淞沪战场时,已是师长,这是很不简单的。要知道,他要资历没资历,要关系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关系,横过来竖过去,不过是个黄埔3期生。

  在黄埔学生中,高一期就要压死人,多少黄埔一期两期的还在下面慢慢爬哩,但是你还千万别嫉妒,并不是谁都有本事跟粟大将这样的牛人走上两个回合,还可立于不败之地的。

  王耀武善战,不过还不够,如果能再给他配一个搭档,那就绝了。

  仿佛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好的,张灵甫来了。

  国民党陆军将领,要评帅哥,张灵甫位列第一。要命的是,他在其它方面也很出众。

  有一段相声,逗哏的说:我是北大的。

  北大者,北京大学也。

  捧哏的浑身上下打量了他一遍:说清楚,你是哪个大学的?

  逗哏的起初王顾左右而言其它,被逼急了,冒出一句:我是北大的,怎么了,又没杀头的罪过。

  不过他最后还是承认:我是北京大兴县的,简称“北大”。

  这段相声告诉我们,北大是个很牛的单位。其实就是他不说,我们也知道,考大学难,考重点更难,考北大则难上加难。

  上溯八十年,整个中国一共也没多少北大学生。张灵甫一不小心就考入北大,而且还是历史系。

  上溯八十年,凡是识文断字的,一手字大抵都能看得过去。张灵甫的字却不是看得过去这么简单,他研习魏碑已到一定水平,连书法大家于右任都推崇不已。

  上溯八十年,书生论政十分流行,秀才们雄辩滔滔乃至上街游行。张灵甫在北大不但是学运健将,而且慷慨热血到半途休学,像比尔.盖茨那样,只读了一年就直奔自己重新选定的目标——只不过不是开公司,而是报考黄埔,实现“匡济时艰之志”去了。

  从儒雅书生到剽悍战将,看似距离很远,但民国时代的很多人都是轻轻一脚跨过,黄维是如此,张灵甫更是如此。

  不打仗时他会闲居书房,读书挥毫,有时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然而一拿起枪便杀气腾腾,宛如虎豹,完全是一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职业军人本色。

  其实在淞沪会战前的好几年,张灵甫已经是胡宗南第1师第1团的团长了。胡宗南手下,黄埔一期两期的一大堆,能够把四期的张灵甫拔上来并放到这个显要位置,除了眼光,当然与他自身的表现无法截然分开。

  可惜,这么好的前程,却差点让他自个给毁掉。

  这位老兄回去探个亲,竟然把老婆给杀了,这就是民国有名的“团长古城杀妻案”。

  杀人的过程十分简单,杀人的原因却很复杂。张灵甫自己提供的说法是,老婆偷了他带回的军事文件,又拒不交出,一怒之下,便失手将对方给打死了。

  不管什么原因,自古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都是应有之义。前程远大的张帅哥转眼间便沦为死囚,等着秋后问斩了。

  然后不知道是张灵甫在狱中递交的申诉起了作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在吃了一年牢饭后又被放了出来。

  (98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21: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竟是民国,要现在,既杀了人,再怎么减刑,怎么说也得在牢里呆个十几年。不过这段经历对张灵甫倒是一个不错的提醒,原本他勇则勇矣,却往往伴随着易于冲动的一面,经过牢中面壁思过,渐渐地却开始冷静起来,后来在抗日战场上屡次上演险中求胜的好戏,不能说与此全无关系。

  出了监狱,重见阳光,张灵甫却又再次傻了眼,老长官胡宗南不要他了。

  天下第一师,那是多牛的部队,怎么还能容纳一个刑满释放的杀人犯呢。

  难道我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还不成吗?

  不成。

  绝望之际,张灵甫去投了王耀武,从此张王两个人的命运便走到了一起。

  张王二人堪称绝配,或曰“最佳拍档”。张灵甫除了打仗,与场面上的事几乎一窃不通,王耀武却长袖善舞,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摆得平。一个出任先锋官,一个坐镇中军帐,这才造就了74军日后在抗日战场上虎贲之师的荣誉和辉煌。

  不过刚上淞沪战场时,张灵甫还只是王耀武师部的一个高参,并不是说王耀武不想重用他,而是因为团营长位置都满了,不得已就授了这么一个官。

  王耀武到罗店后,马上就给俞济时,同时也是陈诚,好好地挣了一把脸。

  这一仗,王耀武用的先锋是邱维达。

  与张灵甫一样,邱维达也是黄埔4期的,亦十分勇猛善战。他之所以不太为人所知,某种程度上却是缘于后来的张灵甫过于耀眼之故。

  邱维达首先发动夜袭,在日军防线上撕开口子,但是很快他又显出力不从心的模样,撤了。

  日军哪里肯舍,紧紧追赶,却不料邱维达玩的是拖刀计,一个漂亮的埋伏打下来,把一个中队的日本兵都给送进入了火葬场。

  74军一战成名,连《大公报》上都登了王耀武的照片。

  大家都很高兴,张灵甫当然也不例外,但他同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高参高参,有什么可参的,哪有像邱维达那样上阵冲杀过瘾。

  张灵甫的苦闷,王耀武也看出来了。

  陕西有个保安团已改编为补充团,马上要开来淞沪归74军指挥,到时老兄你就充任团长吧。

  天下第一师的团长,如今只能到小小补充团当个团长了,真是掉价,但张灵甫不在乎,他只要有仗可打就行了。

  于是朝也盼来暮也想,就等着那个补充团到上海。

  终于来了。

  保安团是什么成色,大家都清楚,平时维持维持地方治安,也就比警察稍好一些。

  可是这个保安团上阵后的作战能力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们不仅在防区内挡住了日军进攻,还多次像邱维达团那样向对方发起夜袭。

  邱维达干得漂亮还情有可由,毕竟那是王耀武的老底子,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团也能如此,这是最让人惊异的地方。

  (984)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0-7 0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