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TXT格式小说下载与最新连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09: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1]



崇祯感觉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来,搞得这么激动,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毕竟他从没打过仗,偶尔激动,以身报国,激动完了,回家睡觉,误会而已。



但崇祯生气了,生气的结果就是,他决定让刘首辅激动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师。



关键时刻,杨嗣昌出面了。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交情,实在是刘首辅太差,太没水平,让这号人去带兵,他自己死了倒没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里,能当督师的,只有一个人。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不想用。



杨嗣昌坚持,这是唯一人选。



崇祯最终同意了。



三天后,卢象升再次上任。



此时,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接连攻克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他依然按兵未动。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杨嗣昌讲道理,高起潜却不讲,阴人阴到底,调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条,卢象升很犹豫。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一个消息——高阳失陷了。



高阳,位处直隶(今河北),是个小县城,没兵,也没钱,然而这个县城的失陷,却震惊了所有的人。



因为有个退休干部,就住在县城里,他的名字叫孙承宗。



他培养出了袁崇焕,构建了关宁防线,阻挡了清军几十年,熬得努尔哈赤(包括皇太极)都挂了,也没能啃动。无论怎么看,都够意思了。



心血、才华、战略、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已经奉献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终将把报国之誓言,进行到人生的最后时刻。



清军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七十六岁,城内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更没有粮草,弹丸之地,不堪一击。



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派出使者,耐心劝降,做对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位超级牛人,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而孙承宗的态度,是这样的,清军到来的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墙,开始坚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百姓,无一人逃亡,准备迎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09: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2]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黄道周,想起后来的卢象升,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正如电影集结号里,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男主角叹息一声的那句台词:



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死心眼。



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失望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在坚守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



对于这位俘虏,清军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希望他能投降,当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绝之后,他们毫无意外,只是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此人。



按照寻常的规矩,应该是推出去杀掉,成全对方的忠义,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这么办的。



然而清军对于这位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崇拜到了极点,所以他们决定,给予他自尽的权利。



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他整顿衣着,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这就是气节。



消息很快流传开来,举国悲痛。



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听说此事的卢象升,终于下定了决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潜部向他靠拢,合兵与清军作战,但高起潜毫不理会。而从杨嗣昌那里,他得知,自己将无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粮草已极度缺乏,兵力仅有五千,几近弹尽粮绝。



而清军的主力,就在他的驻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锋芒正锐。



弄清眼前形势的卢象升,走出了大营。



和孙承宗一样,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礼。



然后,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作战多年,身经几十战,无一败绩,今日弹尽粮绝,敌众我寡,

而我决心已定,明日出战,愿战着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十二月二十一日,卢象升率五千人,向前进发,所部皆从,无一人留守。



出发的时候,卢象升身穿孝服,这意味着,他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前进至巨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部队,作战开始。



清军的人数,至今尚不清楚,根据史料推断,至少在三万以上,包围了卢象升部。



面对强敌,卢象升毫无畏惧。他列阵迎敌,与清军展开死战,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卢象升率部反复冲击,左冲右突,清军损失极大。



在这天临近夜晚的时候,卢象升明白,败局已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1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3]



他的火炮、箭矢已经全部用尽,所部人马所剩无几。



但他依然挥舞马刀,继续战斗,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然后,清朝官员编写的史料告诉我们,他非常顽强,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杀死了几十名清兵,



但他还是死了,负伤力竭而死,尽忠报国而死。



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却很年轻,死时,才刚满四十岁。



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一名亲兵为了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数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



我再重复一遍,这就是气节。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幽默



记得不久前,我去央视对话节目做访谈,台下有问观众站起来,说,之前一直喜欢看你的书,但最近却发现了个问题。



什么问题?



之前喜欢看,是因为你写的历史很幽默,很乐观,但最近发现你越来越不对劲,怎么会越来越惨呢?



是啊,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



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比较实诚的人,所以在结局即将到来之前,我想,我应该跟您交个底,客观地讲,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1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4]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历史的讲述终将继续,正如历史本身那样,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延续特长,接着幽默下去,不保证你不难受,至少高兴点。



忽悠



正如以往,清军没有长期驻守的打算,抢了东西就跑了,回去怎么分不知道,但被抢的明朝,那就惨了。



首先是将领,卢象升战死,孙传庭、洪承畴全都到了辽东,准备防守清军,我说过,这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办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无论是洪兵,还是秦兵,都调到辽东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东墙补上了,西墙塌了。



说起忽悠这个词,近几年极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说起这个词,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词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该怎么解释,随即有人发言,应该是cheat(欺骗)。



我想了一下,觉得似乎对,但不应该这么简单,毕竟如此传神的词,应该有一个传神的翻译,苦思冥想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翻译:here and there



回想过去十几年,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曾翻译过不下两篇英语文章,虽然字数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暂的翻译生活,我认为这个词是最为恰当的。



这个词语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熊文灿先生。作为一个没有兵力,没有经验的高级官员,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先找这里,再找那里,属于纯忽悠型。



但值得夸奖的是,他的忽悠是很有效果的,在福建的时候,手下只有几个兵,对面有一群海盗,二话不说,先找到了郑芝龙,死乞白赖地隔三差五去找人家(所以后来有的官员弹劾他,说他是求贼),请客送礼,反复招安,终于招来了郑芝龙。



虽然后来证明,郑大人是不大可靠的,但在当时,是绝对够用了,后来他借助郑大人的力量,杀掉了不肯投降的海盗刘香,平定了海乱。



这种空手道的生意,估计熊大人是做上瘾了,所以到中原上任的时候,他也玩了同一套把戏,先here招降了刘国能,再用刘国能,there招降了张献忠,here and there,无本生意,非常高明。



但这种生意有个问题,因为熊大人本人并无任何实力,只要here不行,或者there不行,他就不行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1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5]



张献忠就是个不行的人,按照他的习惯,投降的时候,就要想好几时再造反,所以刚开始,他就不肯缴械,当然,这也有个说法,之所以不肯缴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要留着自己这几杆枪,为朝廷效力。



熊文灿倒是很高兴,表扬了好几次,后来他果真缺兵,去找张献忠要几千人帮忙,张献忠又说还没安顿好,先休整几天。



张献忠住的地方,就在今天襄樊的谷城地区,他老人家在此,基本就是县长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都要去县城里转一圈,算是视察,他手下的兵也没消停,每天都要刻苦操练。



与此同时,张县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有错误的,比如,每次打仗的时候,都用蛮力,很少动脑子,且部队文化太低,没有读过兵法。为了加强理论教育,保证将来再造反的时候,有相当的理论基础,他找来了一个叫做潘独鳌的秀才,给他当军师。



这位潘独鳌到底何许人也,待查,估计是个吴用型的人物,应该是几次举人没考上,又想干点事,就开始全心全意地给张献忠干活,具体说就是教书,每天晚上,在张县长的统一带领下,大大小小的头目们跑去听课,课程有好几门,比如孙子兵法等等。学习完后,张县长还要大家写出学习心得,结合实际(比如再次造反后,该怎么打仗),分析讨论,学习气氛非常浓烈。



但他所干过最猖狂的事,还是下面这件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的一天,谷城县令阮之钿接到报告,说谷城来了个人,正在和张献忠见面。



阮县令的职责是监视张献忠,加上他还比较尽责,就派了个人去打探看看到底是谁来了,谈了些什么。



没过多久,那人就回来了,他说谈了些什么,就不太知道了,但来的那个人,他认出来了。



谁?



李自成。



阮知县差点晕过去。



按照常理,自从一年前被打垮后,李自成应该躲在山沟里艰苦朴素,怎么会出来呢?还这么大摇大摆地见张献忠。



让人难以想象,这个来访者确实是李自成,他是来找张献忠要援助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就这么在谷城呆了几天,都没人管,又大摇大摆地走了。



其实不是没人管,是没法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10: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6]



张献忠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他手下还有几万人,而熊大人,我说过,他的主要能力,就是这里、那里的忽悠,要真拿刀收拾张县长,就没辙了。



而且更麻烦的是,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许多头领,在张头领是个异类,异就异在他不太像绿林好汉,反而很像官僚。



比如他在投降后,就马上马不停蹄地开始送礼,从熊文灿开始,每个月都要去孝敬几趟,而且他还喜欢串门,联络感情,连远在京城的诸位大人,他也没忘了,经常派人去送点孝敬,所以每次有什么事,他都知道得比较早。



此外,张县长还很讲礼数,据某些史料讲,他去见上级官员时,还行下跪礼,且非常周到,具有如此天赋,竟然干了这个,实在选错了行。



古语有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张县长的心,似乎也差不多了,从上到下,都知道他要反,只不过迟早而已,比如左良玉,曾多次上书,要求解决张献忠,还有阮知县,找熊文灿讲了几次,熊大人没理他,结果气得阮大人回家自尽了。



总之,无论谁说张献忠要反,熊文灿都表示,这是没可能的,张献忠绝不会反。



对此,许多史料都奋笔疾书,说熊大人是白痴,是智商有问题。



我觉得这么说,是典型的人身攻击,熊大人连忽悠都能玩,绝非白痴。他之所以始终不相信张献忠会反,是因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时此刻,熊文灿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样一番对话,对话的时间,是两年前,熊大人刚刚接到调令,在以找死的觉悟准备赴任之前。



对话的地点,是庐山。对话的人,是个和尚,叫做空隐。



熊文灿找到空隐,似乎是想算卦,然而还没等他说话,空隐和尚就先说了:



“你错了!(公误矣)”



怎么个错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贼的士兵吗?(自度所将兵足制贼死命乎)



“不能。”



“有能够指挥大局,独当一面的将领吗?(有可属大事、当一面、不烦指挥而定者乎)



“没有。”



按照上下文的关系,下一句话应该是:



那你还干个屁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0: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7]



但空隐毕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似乎也没太委婉):



“你两样都无,上面(指皇帝)又这么器重你,一旦你搞不定,要杀头的!”



熊文灿比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一句话:



“招抚可以吗?”



然而空隐回答:



“我料定你一定会招抚,但是请你记住,海贼不同流贼,你一定要慎重!”



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玄乎,但出自正统史料,并非杂谈笔记,所以可信度相当高,空隐提到的所谓海贼,指的就是郑芝龙,而流贼,就不用多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却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问题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陆空一起来,他也只能招抚。外加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无论如何,死撑都要撑下去。



死撑的结果,就是撑死。



张献忠之所以投降,不过是避避风头,现在风头过去,赶巧清军入侵,孙传庭和洪承畴两大巨头都到辽东,千载难逢,决不能错过。



于是,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正当崇祯兄收拾清军入侵残局的时候,张献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县令阮之钿真是好样的,虽然他此前服毒自尽,没有死成,又抢救过来了,但事到临头,很有点士大夫精神,张献忠的军队攻入县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里等着,让他投降,不降,杀身成仁。



很明显,张献忠起兵,是有着充分准备的,因为他第一个目标,并非四周的州县,而是曹操。



以曹操作为外号,对罗汝才而言,是比较贴切的,作为明末三大头领之一,他很有点水平,作战极狡猾,部下精锐,所以张献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罗汝才效率很高,张献忠刚反,他就反,并与张献忠会师,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



顺道说一句,张献忠同志在离开谷城前,干的最后一件事,是贴布告,布告的内容,是一张名单,包括这几年他送出去的贿赂,金额,以及受贿人的名字,全部一清二楚,诏告天下。



不该收的,终究要还。



我没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计熊文灿同志的名字,应该名类前茅。但此时此刻,受贿是个小问题,渎职才是大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8]



熊文灿还算反应快,而且他很幸运,因为当时世上,能与张献忠、罗汝才匹敌的人,不会超过五个,而在他的手下,就有一个。



在众多头领中,左良玉最讨厌,也最喜欢的,就是张献忠。



他讨厌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太闹腾,他喜欢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闹腾,却比较好打,他能当上总兵,基本就是靠打张献忠,且无论张头领状态如何,心情好坏,只要遇到他,就是必败无疑。



所以左总兵毅然决定,虽说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张献忠份上,还是要去打打。



几天后,左良玉率军,与张献忠、罗汝才在襄阳附近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惨败——左良玉。



所谓惨败,意思是,左良玉带着很多人去,只带着很少人跑回来,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嚣张,瞧不上张献忠,结果被人打了埋伏。



这次失败还导致了两个后果,一、由于左良玉跑得太过狼狈,丢了自己的官印,当年这玩意丢了,是没法补办的,所以不会刻公章的左总兵很郁闷。



二,        熊文灿把官丢了,纵横忽海几十年,终于把自己忽了下去。



一个月后,崇祯下令,免去熊文灿的职务,找了个人代替他,将其逮捕入狱,一年后,斩首。



   代替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逮捕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推举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



    从头到尾,左转左转左转左转,结果就是个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一个选择。



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杨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来,所有出征的将领中,派头最大的,估计就是他了,当时他的职务,是东阁大学士,给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还跟他喝了好几杯,才送他上路。



崇祯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激动到十几年里,能换几十个内阁大学士,此外,他的疑心很重,很难相信人。



而他唯一相信,且始终相信的人,只有杨嗣昌。在他看来,这个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对于崇祯的厚爱,杨嗣昌很感动,据史料说,他当时就哭了,且哭得很伤心,很动容,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当然,光哭是不够的,哭完之后,他还向崇祯要了两样东西,一样给自己的:尚方宝剑,另一样是给左良玉的:平贼将军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09: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59]



然后,杨嗣昌离开了京城,离开了崇祯的视线,此一去,即是永别。



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杨嗣昌到达襄阳,第一件事,是开会。与会人员包括总督以及所有高级将领。杨嗣昌还反复交代,大家都要来,要开一次团结的大会。



人都来了,会议开始,杨嗣昌的第一句话是,逮捕熊文灿,押送回京,立即执行。



然后,他拿出了尚方宝剑。



明白?这是个批斗会。



总督处理了,接下来是各级军官,但凡没打好的,半路跑的,一个个拉出来单练,要么杀头,要么撤职,至少也是处分,当然,有一个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张,因为他的罪过很大,败得太惨,按杨大人的标准,估计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杨嗣昌始终没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处理完毕,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说,有样东西要送给你。



左良玉很激动,因为杨嗣昌答应给他的,是平贼将军印。



在明代,将军这个称呼,并非职务,也不是级别,大致相当于荣誉称号,应该说,是最高荣誉,有明一代,武将能被称为将军的,不会超过五十个人。



对左良玉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之前他把总兵印丢了,这种丢公章的事,是比较丢人的,而且麻烦,公文调兵都没办法,现在有了将军印,实在是雪中送火锅,太够意思。



杨嗣昌绝顶聪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战绩,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现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这位仁兄,所以必须笼络。先用大棒砸别人,再用胡萝卜喂他,恩威并施,自然服气。



效果确实很好,左良玉当即表示,愿意跟着杨大人,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干到底。



对于杨嗣昌的到来,张献忠相当紧张,紧张到杨大人刚来,他就跑了。



因为他知道,熊文灿只会忽悠,但杨嗣昌是玩真格的,事业刚刚起步,玩不起。



张献忠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对实力有足够的认识,可惜,跑得不足够快。



他虽然很拼命地跑,但没能跑过左良玉,心情激动的左大人热情高涨,一路狂奔,终于在四川截住了张献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1 09: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0]



战斗结果说明,如果面对面死打,张献忠是打不过的,短短一天之内,张献忠就惨败,败得一塌糊涂,死伤近万人,老婆孩子,连带那位叫做潘独鳌的军师,都给抓了,由于败得太惨,跑得太快,张献忠连随身武器都丢了(大刀),这些东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带走,送给了杨嗣昌。



消息传来,万众欢腾,杨嗣昌极为高兴,当即命令左良玉,立即跟踪追击,彻底消灭张献忠。



左良玉依然积极,马上率军,尾随攻击张献忠。



局势大好。



士为知己者死



十几天后,左大人报告,没能追上,张献忠跑了。



杨嗣昌大怒,都打到这份上了,竟然还让人跑了,干什么吃的,怎么回事?



左良玉回复:有病。



按左大人的说法,是因为他进入四川后,水土不服,结果染了病,无力追赶,导致张献忠跑掉。



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在追击过程中,张献忠派人找到左良玉,说你别追我了,让我跑,结果左良玉被说服了,就让他跑了。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在杨嗣昌看来,基本是零,毕竟左良玉跟张献忠是老对头,而且左大人刚封了将军,正在兴头上,残兵败将,拿啥收买左良玉?无论如何,不会干这种事。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左良玉很得意,张献忠很落魄,左良玉很有钱,张献忠很穷,然而张献忠确实收买了左良玉,没花一分钱。



他只是托人,对左良玉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你还能如此得意吗?



所谓养寇自保,自古以来都是至理名言,一旦把敌人打光了,就要收拾自己人,左良玉虽说是文盲,但这个道理也还懂。



然而就凭这句话,要说服左良玉,是绝无可能的,毕竟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一句话就想蒙混过关,纯胡扯。



左良玉放过张献忠,是因为他自己有事。



因为一直以来,左良玉都有个问题——廉政问题。文官的廉政问题,一般都是贪污受贿,而他的廉政问题,是抢劫。



按史料的说法,左良玉的军队纪律比较差,据说比某些头领还要差,每到一地都放开抢,当兵的捞够了,他自己也没少捞,跟强盗头子没啥区别。



对他的上述举动,言官多次弹劾,朝廷心里有数,杨嗣昌有数,包括他自己也有数,现在是乱,如果要和平了,追究法律责任,他第一个就得蹲号子。



所以,他放跑了张献忠。



这下杨嗣昌惨了,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又没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带兵,进入四川,围剿张献忠。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14: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