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TXT格式小说下载与最新连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1]



自打追缴张献忠开始,杨嗣昌就没舒坦过。



要知道,张献忠他老人家,原本就是打游击的,而且在四川一带混过,地头很熟,四川本来地形又复杂,这里有个山,那里有个洞,经常追到半路,人就没了,杨大人只能满头大汗,坐下来看地图。



就这么追了大半年,毫无结果,据张献忠自己讲,杨嗣昌跟着他跑,离他最近的时候,也有三天的路,得意之余,有一天,他随口印出一首诗。



这是一首诗,一首打油诗,一首至今尚在的打油诗(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打油诗都能流传千古,可见其不凡功力,其文如下: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

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



文采是说不上了,意义比较深刻,所谓邵巡抚,是指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是指监军廖大亨。据张献忠同志观察,这二位一个是经常来转转,一个是经常跟着他走,只有杨嗣昌死追,可是没追上。



这首诗告诉我们,杨嗣昌很孤独。



所有的人,都在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在黑暗中坚持前行的人,只有他而已。



在史书上,杨嗣昌是很嚣张的,闹腾这么多年,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



当年我曾很不理解,现在我很理解。



他只是信任这个人,彻底地相信他,相信他能力挽狂澜,即使事实告诉他,这或许只能是个梦想。



毕竟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能够彻底地相信一个人,是幸运的。



崇祯并没有看错人,杨嗣昌终将回报他的信任,用他的忠诚、努力,和生命。



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跟着张献忠转圈的杨嗣昌得到了一个令他惊讶消息:张献忠失踪。



对张献忠的失踪,杨嗣昌非常关心,多方查找,其实如张头领永远失踪,那也倒好,但考虑到他突遭意外(比如被外星人绑走)的几率不大,为防止他在某地突然出现,必须尽快找到这人,妥善处理。



张献忠去向哪里,杨嗣昌是没有把握,四川、河南、陕西、湖广,反正中国大,能藏人的地方多,钻到山沟里就没影,鬼才知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2]



但张献忠不会去哪里,他还有把握,比如京城、比如襄阳。



京城就不必说了,路远坑深,要找死,也不会这么个死法。而襄阳,是杨嗣昌的大本营,重兵集结,无论如何,绝不可能。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某某事情绝无可能,建议你给他两下,把他打醒。



张献忠正在去襄阳的路上。



对张献忠而言,去襄阳是比较靠谱的,首先,杨嗣昌总跟着他跑,兵力比较空虚,其次,他的老婆孩子都关在襄阳,更重要的是,在襄阳,有一个人,可以置杨嗣昌于死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创造了跑路的新纪律,据说一晚上跑了三百多里,先锋部队就到了,但人数不多——十二个。



虽然襄阳的兵力很少,但十二个人估计还是打不下来的,张献忠虽然没文凭,但有常识,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所以这十二个人的身份,并不是他的部下,而是杨嗣昌的传令兵。



他们穿着官军的衣服,趁夜混入了城,以后的故事,跟特洛伊木马计差不多,趁着夜半无人,出来放火(打是打不过的),城里就此一片浆糊,闹腾到天明,张献忠到了。



他攻下了襄阳,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就开始找那个能让杨嗣昌死的人。



找半天,找到了,这个人叫朱翊铭。



朱翊铭,襄王,万历皇帝的名字,是朱翊钧,光看名字就知道,他跟万历兄是同辈的,换句话说,他算是崇祯皇帝的爷爷。



但这位仁兄实在没有骨气,明明是皇帝的爷爷,见到了张献忠,竟然大喊:千岁爷爷饶命。



很诡异的是,张献忠同志非常和气,他礼貌地把襄王同志扶起来,让他坐好。



襄王很惊慌,他说,我的财宝都在这里,任你搬用,别客气。



张献忠笑了,他说,你有办法让我不搬吗?



襄王想想也是,于是他又说,那你想要什么?



张献忠又笑了: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脑袋。



在杀死襄王的时,张献忠说:如果没有你的脑袋,杨嗣昌是死不了的。



此时的杨嗣昌,刚得知张献忠进入湖广,正心急火燎地往回赶,赶到半路,消息出来,出事了,襄阳被攻陷,襄王被杀。



此后的事情,按很多史料的说法,杨嗣昌非常惶恐,觉得崇祯不会饶他,害怕被追究领导责任,畏罪自杀。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无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09: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3]



如果是畏罪,按照杨嗣昌同志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败仗次数,阵亡人数,估计砍几个来回,都够了,他无需畏惧,只需要歉疚。



真实的状况是,很久以前,杨嗣昌就身患重病,据说连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按照今天的标准,估计早就住进高干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坚持,不能行走,就骑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击张献忠。我重复一遍,这并非畏惧,而是责任。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弹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一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



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时的,一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选择,没有选择



杨嗣昌死了,崇祯很悲痛,连他爷爷辈的亲戚(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非但没追究责任,还追认了一品头衔,抚恤金养老金,一个都没少。知己死了,没法以死相报,以钱相报总是应该的。



其实和崇祯比起来,杨嗣昌是幸运的,死人虽说告别社会,但毕竟就此解脱,彻底拉倒。



而崇祯是不能拉倒的,因为他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一个更麻烦的问题。



崇祯十三年(1340),崇祯正忙着收拾张献忠的时候,皇太极出兵了。



虽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这一次很不寻常。



因为他的目标,是锦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09: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4]



自打几次到关宁防线挖砖头未果,皇太极就再也没动过锦州的心思,估计是十几年前被袁崇焕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症,到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进攻的时候,都要不远万里,跑路、爬山、爬长城,实在太过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终于爆发,决定去打锦州。



但实践证明,孙承宗确实举世无双,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历经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腾皇太极。



皇太极同志派兵打了几次,毫无结果,最后终于怒了,决定全军上阵。



同年四月,他发动所部兵力,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甚至连尚可喜、孔有德的汉奸部队,都调了出来,同时,还专门造了上百门大炮,对锦州发动了总攻。



守锦州的,是祖大寿



事情的发展告诉皇太极,当年他放走祖大寿,是比较不明智的。因为这位仁兄明显没有念他的旧情,还很能干,被围了近三个月,觉得势头危险,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据说祖大寿的求援书,相当地强悍,非但没喊救命,还说敌军围城,若援军前来,要小心敌人陷阱,不要轻敌冒进,我还撑得住,七八月没问题



但崇祯实在够意思,别说七八月,连七八天都没想让他等,他当即开会,商量对策。



开会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要不要去,二、派谁去。



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一定要去。



就军事实力而言,清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辽东能撑二十多年,全靠关宁防线,如果丢了,很没戏了。



第二个问题,也没什么疑问,卢象升死了,杨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畴。



问题解决了,办事。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洪承畴出兵了。



得知他出兵后,皇太极就懵了。



打了这么多年,按说皇太极同志是不会懵的,但这次实在例外,因为他虽然料定对方会来,却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多。



洪承畴的部队,总计人数,大致在十三万左右。属下将领,包括吴三桂、白广恩等,参与作战部队除本部洪兵外,还有关宁铁骑一部,总之,最能打的,他基本都调来了。



本来是想玩玩,对方却来玩命,实在太敞亮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09: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5]



考虑到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兵力,皇太极随即下令,继续围困锦州,不得主动出战,等待敌军进攻。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很晕。



因为洪承畴来后,看上去没有打仗的打算,安营、扎寨,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再不就是朝城里(锦州)喊喊话,兄弟挺住等等。



晕过之后,他才想明白,这是战术。



洪承畴的打算很简单,他判定,如果真刀真枪拼命,要打败清军,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守在这里,慢慢地耗,把对方耗走了,完事大吉。



这是个老谋深算的计划,也是最好的计划。对这一招,皇太极也没办法,要走吧,人都拉来了,路费都没着落,就这么回去,太丢人。



但要留在这里,对方又不跟你开仗,只能耗着。



耗着就耗着吧,总好过回家困觉。



局势就此陷入僵持,清军在祖大寿外面,洪承畴在清军外面,双方就隔几十里地,就不打。



当然,清军也没完全闲着,硬攻不行,就开始挖地道,据说里三层、外三层,赛过搞网络的,密密麻麻。



但事实告诉我们,祖大寿,那真是非一般的顽强,而且他还打了埋伏,之前跟朝廷说,他可以守八个月,实际满打满算,他守了两年。



就这样,从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到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六月底,开战了。



洪承畴突然打破平静,出兵,向松山攻击挺进。



这个举动大大出乎清军的意料,清军总指挥多尔衮(皇太极回家)没有提防,十万人突然扑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败。



消息传来,皇太极晕了,一年都没动静,忽然来这么一下,你打鸡血了不成?



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于是他立即上马,率领所有军队,前往松山。



但是,有个问题。



当时皇太极,正在流鼻血。



一般说来,流鼻血,不算是个问题,拿张手纸塞着,也还凑合。



但皇太极的这个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流量大,还没个停,连续流了好几天,都没办法。



但军情紧急,在家养着,估计是没辙了,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一边流鼻血,一边就这么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09: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6]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据说到地方时,接了几十碗。



反正我是到今天都没想明白,拿这碗干什么用的。



会战地点,松山,双方亮出底牌。

清军,总兵力(包括孔有德等杂牌)共计十二万,洪承畴,总兵力共计十三万,双方大致相等。



清军主将,包括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精锐将领,除个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畴方面,八部总兵主将,除吴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于战斗力,就不多说了,清军的战斗力,大致和关宁铁骑差不多,按照这个比率,自己去想。



换句话说,要摊开了打,洪承畴必败无疑。



但洪承畴,就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1641) 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突然发动攻击,率明军抢占制高点乳锋山,夺得先机。



他十分得意,此时他的军中的一个武官对他说了一件事:



占据高地固然有利,但我军粮少,要提防清军抄袭后路。



然而洪承畴似乎兴奋过度,把那个人训了一顿,说:



我干这行十几年,还需要你提醒?



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这句话,就是他失败的最终原因。



因为就战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进攻是最差的选择,而更麻烦的是,当时的洪承畴,在进攻之前,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无论如何,只带三天的粮食,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结论是,一贯英明的洪承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战败。



我原本认为,这个结论很对,洪承畴很蠢,起码这次很蠢。



后来我想了想,才发现,洪承畴不蠢,起码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谬的行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极为精明的打算。



其实洪承畴并不想进攻,他很清楚,进攻极为危险,但他没有办法。



因为有个人一直在催他,这个人的名字叫陈新甲,时任兵部尚书,而这位陈尚书的外号,叫小杨嗣昌。



杨嗣昌同志的特点,是风风火火,玩命了干,能得这个外号,可见陈大人也不白给。



自打洪承畴打持久战,他就不断催促出战,要洪督师赶紧解决问题,是打是不打,多少给个交代。



但洪承畴之所以出战,不仅因为陈尚书唠叨,像他这样的老油条,是不会怕唐僧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09: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7]



他之所以决定出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字——没钱。

               

我查过资料,明末时期的军饷,以十万人计,吃喝拉撒外加工资、奖金,至少在三十万两白银以上。



要在平时,这也是个大数,赶巧李自成、张献忠都在闹腾,要是洪承畴再耗个几年,崇祯同志的裤子,估计都要当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畴不愧为名将,所以在出发前,他想出了一个绝招:只带三天粮食。



要还没明白,我就解释一遍:



带上三天粮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机会,就猛打一闷棍,打完就跑,也不怕对手断后路。



如果没有机会,看情形不妙,立马就能跑,而且回来还能说,是粮食不够了,才跑回来的,对上面有了个交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责任,真是比猴还精。



精过头,就是蠢



如果换了别人,这个主意没准也就成了,可惜,他的对手是皇太极。



皇太极不愧老牌军事家,刚到松山,还在擦鼻血,看了几眼,就发现了这个破绽。



八月二十日,就在洪承畴出发的第二天,他派遣将领突袭洪军后路,占领锦州笔架山粮道。



“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洪承畴彻底休息了。



当然,当然,在彻底休息前,洪承畴还有一个选择——突围。



毕竟他手里还有十几万人,要真玩命,还能试试。



于是他找来了手下的八大总兵,告诉他们事态紧急,必须通力合作,然后,他细致分配了工作,从哪里出发,到哪里会合,一切安排妥当,散会。



我忘了说,在这八个总兵里,有一个人,叫做王朴。



第二天,突围开始。



按照洪承畴的计划,突围应该是很有秩序的,包括谁进攻,谁佯攻,谁殿后,大家排好队,慢慢来



可还没等洪承畴同志喊一二三,两个人就先跑了。



那两个先跑的人,一个是王朴。



如果没有重名,这位王朴兄,应该就是八年前,在黄河边上收钱,放走诸位头领的总兵同志。



照此看来,他还是有进步的,八年前,收钱让别人跑,现在撒腿就跑,也没想着找皇太极同志拿钱,实在难得。



而另一位带头逃跑的,史料记载有点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是吴三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09: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8]



无论如何,反正是散了,彻底散了,全军溃败,无法收拾,十余万人土崩瓦解,被人杀的,被踩死的,不计其数,损失五万多人。



洪承畴还算是镇定,关键时刻,找到了曹变蛟、丘民仰,还聚了上万人,占据松山城,准备伺机撤退。



可是皇太极很不识相,非要解决洪承畴,开始围城,劝降。



洪承畴拒不投降,派使者向京城求救。



可他足足等了半年,也没有等来救兵,他很纳闷,为什么呢?



因为他糊涂了,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援兵是绝不会到的。



要知道,他老人家来,就是救援锦州的,能带的部队都带了,可现在他也被人围住,再去哪里找人救他?



其实洪承畴同志不知道,皇帝陛下也在等,不过他等的,不救兵,而是洪承畴的死亡通知书。



按史料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围之后不久,京城这边追悼会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家属慰问,发放抚恤,追认光荣,基本上程序都走了,就等着洪兄弟为国捐躯。



其实洪承畴原本也这么盘算来着,死顶,没法顶了,就捐躯。做梦都没想到,他连捐躯都没捐成。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二十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松山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打开了城门,洪承畴被俘。



几个月后,无计可施的祖大寿终于投降,这次,他是真的投降了。



自崇祯十三年(1641)至崇祯十五年(1643),明朝和清朝在松山、锦州一带会战,以明军失利告终,史称“松锦大战”。



除宁远外,辽东全境陷落,从此,明朝在关外,已无可战。



消息传到北京,照例,崇祯很悲痛,虽然这几年他经常悲痛,但这次,他尤其激动,连续几天都泪流满面,因为他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洪承畴。



按目击者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抓之后,非常坚强,表示啥也别说了,给我一刀就行,后来英勇就义,眼睛都没眨,很勇敢,很义气。



所以崇祯很是感动,他亲自主持了洪承畴同志的追悼会,还给他修了坛(明朝最高规格葬礼),以表彰他英勇就义的精神。



洪承畴没有就义,他投降了。



当然,他刚被俘的时候,还是比较坚持原则的,没有投降,结果过了几天,由于平时没有注意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时刻没能挺住,还是投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16: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69]



至于他投降后的种种传奇,就不说了,可以直接跳过,说说他的结局。



清朝统一中原时,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委以重任,担任要职。



清朝统一中原后,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剥夺一切官职,光荣退休。



后来他死了,死后追封爵位,三等阿达哈哈番,这是满语,汉语翻译过来,是三等轻车都尉。



如果你不清楚清朝爵位制度,我可以解释,高级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每个爵位,又分一到三等,一等为最高。



男爵再往下一等,就是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是轻车都尉中的最低等。我查了一下,大致是个从三品级别。



我记得洪承畴活着给明朝打工时,就是从一品太子太保,死了变从三品,有性格。



后来又过了几十年,乾隆发话,要编本书,叫做贰臣传。



所谓贰臣,通俗点说,就是叛徒,洪承畴同志以其光辉业绩,入选叛徒甲等。



在此之前,似乎就是乾隆同志,还曾发话,说抗清而死的黄道周,堪称圣人,说史可法是英雄,要给他立碑塑像。



我又想起了陈佩斯那个经典小品里的台词:



叛徒,神气什么!



好像还是这个小品,另一句话是:



你说我当时要是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吗?



絮絮叨叨说这几句,只是想说:一、历史证明,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敌人也瞧不起。

二、黄道周挺过来了,我敬佩,卢象升挺过来了,我景仰,洪承畴没挺过来,我鄙视,但理解。



咬牙挺过来,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不接受,但我理解。



气数



现在的崇祯,基本已经焦了,里面打得一塌糊涂,外面打得糊涂一塌,没法混了。



但他还是要撑下去,直到撑死,因为最能折腾他的那位仁兄还没出场。



据说打崇祯十二年起,崇祯同志经常做梦,梦见有一个人,在他的手上,写了一个字——有。



这是个很奇怪的梦,而且还不止一次,所以他把这个梦告诉文武大臣,让他们帮忙解释。



大家听说,都说很好,说很吉利,我想了想,有道理,因为有,总比没有好。



然而有一个人却大惊失色,这个人叫王承恩,是崇祯的贴身太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16: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770]



散朝后,他找到了崇祯,对他说出了这个梦境的真实意义,可怕的寓意——大明将亡。



按照王承恩的解释,这个有,实际上是两个字。上面,是大字少一捺,下面,是明字少半边。



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祯不信,不敢信,大明江山,自打朱重八起,二百多年,难道要毁在自己手上?



个人认为,崇祯同志过于忧虑了,因为毁不毁,这事不由他。



但这个梦实在比较准,我查了一下,他做梦的时间,大致就是那个毁他江山的人,出现的时间。



崇祯十二年(1639),一个人从深山中走出。



他的随从很少,很单薄,且很不起眼,无论是张献忠,还是皇太极,他都望尘莫及。但命中注定,他才是最终改变一切的人,五年之后。



这人我不说,你也知道是李自成。



李自成在山里蹲了一年多,干过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他出来之后,进步很快。



一年多时间,他又有了几千人,占了几个县城。



但就全国而言,他实在排不上,有时经济困难,还得找张献忠拉兄弟一把。



鉴于生计困难,崇祯十三年(1640)初,他率军进入河南,新年新气象,他准备到那里碰碰运气。



通常来讲,这个想法没啥搞头,因为之前他经常全国到处出差,河南也是出差地之一,跑老跑去,没什么意外惊喜。



但这次不一样。



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大旱。



这场大旱,史料上说,是两百多年未遇之大旱,河南的景象,借用古人的话: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大旱也好,没有鸡叫也罢,没有牛,没有猪都罢,有一样东西,是终究不会罢的——征税。



不征税,就没钱打张献忠,没钱防皇太极,必须征。



这么个环境,让人不造反,真的很难。



至于结局,不用想也知道,劳苦大众,固然劳苦,也是大众,劳苦久了,大众就要闹事,就要不交税,不纳粮,于是接下来,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之前我说什么来着?气数。



没错,就是气数。



其实气数这玩意,说穿了,就是个使用年限,好比饼干,只能保质三天,你偏三年后吃,就只能拉肚子。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0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