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洪荒妖孽——五胡十六国战记----电脑前的红椅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22: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15)
  
  石虎有十一个儿子,一个养子。养子叫石瞻,原名冉良,希望您还记得“两赵争雄”时刘曜于山西高候大败石虎那一仗。那一仗里,石虎死了一员骁将,就是石瞻,也叫冉良,他留了一个遗腹子,便是冉闵。
  
  养子不在了,只剩了“养孙”,那亲儿子们又过得如何呢?
  
  长子石邃,本是太子,但因为脾气太暴,杀人太凶,不讨石虎喜欢。他杀人凶到什么程度呢?他亲妈派人去劝他别老杀人,结果他把他妈派来的人也给一勺烩了,然后自己气得还不行,说我病了,不上朝了!石虎一听儿子病了,赶紧派人探望他,结果一进太子东宫,就被石邃一刀砍了,为什么,不知道。石虎火大了,就想废了他。石邃是胡人后代,随他爸,脾气燥,火气猛,喜欢直着来,既然老爹你不喜欢我,我就做了你。结果还没等下手,便被石虎查知,这疯老爹发了威,把石邃给宰了,且连杀大儿子家两百多口,鸡犬不留。
  
  所以说两个妖怪住一起,迟早出事儿。
  
  次子石宣,比老大石邃讨爸爸喜欢,大哥一死,他成了太子。这石宣脾气也不好,老瞅着弟弟石韬不顺眼,感情石韬最讨石虎喜欢,石虎经常有意无意的,露出点让石韬继位的意思,弄得老二石宣很不爽。不爽怎么办呢,这老石家的男人都一个模子,一不爽就杀人,石宣总想找个机会,把石韬做了。
  
  除了石宣和石韬外,其余的儿子,基本上相安无事。
  
  石韬受宠日甚,于太尉府造一大殿,竟用了九丈长的大梁!
  
  石宣一听什么?九丈?我身为太子都没用过九丈的,你敢用?他领着人怒气冲冲到了太尉府,一顿乱刀,就把造梁的工匠给杀了,把大梁也给劈了。我看你还造?
  
  石韬那火儿也呼呼的,有爹撑腰,我还怕你?他马上下令:造梁十丈!
  
  石宣气得脑袋发胀,好,你等着。
  
  回府之后,石宣开会,议题:如何杀石韬?
  
  手下人说杀他不难,问题是主上怪罪怎么办?
  
  石宣说没事儿,石韬一死,我爹肯定发丧,就在葬礼上,咱埋伏人马把我爹也灭了,然后我当皇帝,把石韬的封地都分给你们,好不?
  
  有何不好?手下都同意。同意就好,石宣把手一摆:下一步看你们的了。
  
  这位也是个妖怪。
  
  不久之后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石韬与幕僚饮酒于东明道观,喝了个烂醉,当夜就睡在观中,石宣手下杨柸、牟皮、牟成、赵生等人沿着楼梯摸进去,石韬的人都喝醉了,谁也不知道有人进来。杨柸等人到了佛精舍,寻到了石韬所在,没二话,干吧。
  
  咔嚓咔嚓几下,就把这石韬给杀了个血肉模糊,完事后这几个跑回去邀功。
  
  第二天有人惊见石韬被杀,便报告了石虎,这疯子一听什么?最喜爱的宝贝死了?嗝喽,晕死过去了。
  
  左右急救,掐人中抹后背,折腾好久,石虎才醒过来,痛哭不止,要去给儿子发丧,却被一个叫李农的大臣给拦住了。
  
  李农道:“秦公(即石韬)所在,谁能进入?杀他者一定是内部人,只恐凶手还在萧蔷之内,陛下若去,定有风险!”
  
  石虎很不简单,伤心是自然,但头脑尚清醒,一听李农所言极是,便打消了亲自去发丧的主意,转而派人替自己发丧,并注意观察现场人等的表现。
  
  葬礼开始了,文武大臣都来致哀,致哀嘛,都是一个人来,谁还带着家眷不成?唯独石宣来的时候,竟带来了一千人。幸亏石虎没到,这要是到了,估计当场就被石宣给做了。
  
  石宣见石虎没来,多少有些失望,他下了车,大步走向棺材。人家都哭,他边走边笑,走到棺材前,棺材盖子还没盖,他将覆盖尸首的布揭起,直眉瞪眼地瞧瞧血肉模糊的石韬,这个高兴劲儿,甭提了,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史书上这样形容脱他:直言呵呵、大笑而去。
  
  石虎哪怕是个二百五,听手下一汇报,也猜到是石宣干的,却苦于没证据,就在此时,无巧不巧,那位杀手杨柸家中有个仆从叫史科的,主动逃到宫中告密。
  
  史科为什么告密?因为他要是不告密,就可能被灭口。
  
  得来全不费工夫,石虎下令,收杨柸、牟皮、牟成、赵生入监。
  
  杨柸、牟皮、牟成三个早跑了,独赵生不幸被捕。
  
  被捕后此人自知难活,一五一十的就全说了,石虎听后又悲又怒,下令捉石宣。
  
  石宣再也笑不出了,他被幽禁宫中,不过他心中倒也不很怕,甭管咋说石虎是他爹,能亲手杀他不成?
  
  他可就忘了一点:石虎向来不是人。
  
  很快,石虎的手段到了,他令人将石宣捆绑起来,用一枚大铁环,穿透他的下巴,用铁链子牵着,强迫他低头入食槽,以猪狗之法饲之。
  
  羞辱完了,石虎拿起杀害石韬的凶器,以舌舔血,大放悲声,声震殿宇,嚎啕不止,哭罢多时,令在邺城以北,搭起法台,堆满柴禾,柴禾上面竖起一个辘轳,令人将石宣推去赴死。
  
  一路上,石宣受尽折磨,下颌又被穿透两个大洞,穿过两根麻绳,被牵到法台下面,然后石虎令石韬手下宠臣拔其发、抽其舌,将穿其下颌的绳子绕上辘轳,将辘轳摇紧,使石宣吊起,随后石韬手下宠臣断其四肢、刺瞎其眼、破腹断肠,之所以如此残忍,皆因石韬死时便是此状。
  
  折磨够了,趁着受刑者还差一口气,石虎令点燃柴禾,将亲儿子烧了个干净,又将骨灰洒向城门,让万人践踏。
  
  做完这一切,还不解恨,将石宣老婆连杀九人,石宣本有一子,才几岁,石虎素来喜爱,杀人的时候,这孩子挽着石虎的手叫爷爷,石虎心一软,刚想说把他留下,谁知手下人杀得兴起,将此子抓过去就是一刀,石虎想救已然来不及,疼得他大叫一声,自此一病不起。
  
  死了一个儿子就够心疼了,又杀了一个儿子,虽说是怒极而杀,可心里怎么也过不去,石虎于病中越加烦闷,遂废石宣之母杜氏泄愤,又将太子宫中各色人等杀尽,残肢投入漳水,最后把十余万东宫卫士调往凉州戍边。
  
  他可以杀儿子,他可以废老婆,他可以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尽情的屠宰,但,他不该将十余万人马发配到边疆。
  
  他还嘱咐管理这群兵的官员:请尽量折磨他们。
  
  十几万无辜的东宫将士走了,去往西凉。他们的马匹被收缴,粮食也不够吃,一路上受尽皮鞭棍棒,且一切辎重都要自己拉、自己背。
  
  公元349年,石虎为了避一避丧子、杀子的晦气,于邺城称帝,史称后赵武帝,称帝后,大赦全境,此时那十余万原东宫将士还苦哈哈的走在去西凉的路上,听说石虎颁布赦令,皆欢喜无比,认为可以回去了,谁知迎头一桶凉水:他们不在赦列。
  
  毛了,彻底毛了。
  
  为首一人,姓梁名犊,登石高叫:石宣杀人,我等何罪?
  
  众人齐和: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21: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16)
  
  太子宫中卫士,自与别处不同,其中有一万多人称“高力”,皆有万夫不当之勇。
  
  什么叫“高力”?
  
  高:多也。高力:多力,盖力大者也。
  
  十余万东宫卫士,有十分之一左右,都是“高力”,而“高力”之首,称“高力督”,便是那位振臂一呼的梁犊。
  
  其实十几万人,谁想造反?只是被逼无奈才上梁山。等真的举起义旗,大多数只是发一声喊,起哄完毕,就趁乱跑了,最后只剩了梁犊手下的一万多“高力”,成了铁杆义军,坚决要打回老家去。
  
  梁犊,史书上说他是定阳人。定阳,今陕西宜川县西北,可见他是陕西人。如此看来,之所以后赵兵力如此庞大,汉人参军的还不少,梁犊能做到太子宫中的“高力督”,可见后赵军中汉家子弟还是有一定的数量和势力的。
  
  记得我前面说过,后赵曾兵伐东晋,直打到竟陵郡,收获甚丰,掳掠七万户晋民往北而去,统帅中就有石宣一个。诸位请想,石宣征晋,东宫卫士岂能不去?也就是说,这梁犊当时也是其中一个,他手下的汉族兵,也参与了劫掠东晋之战,而且那时可以说是死心塌地的为后赵效力,否则后赵那场仗怎么打得那么顺?连江夏都取了。
  
  这也就表明,当时在北方的汉人,早已不认东晋为正宗,也没有光复中原这个念头,且把盘踞在北方的胡族政权当成了自己投效的对象。可惜啊,他们拿自己不当外人,人家可不拿他们当回事儿,一遇到这种政治激变,首当其冲的还是这群最底层的人。
  
  梁犊虽是汉人,他手下的这群“高力”,可哪儿的人都有。梁犊明白,这群人可不能再跑了,要都跑光了,回头后赵州城府县的官吏挨个儿锁拿,绘影图形的通缉,别人不说,至少自己这个振臂一呼的人物,届时无处可躲。因此他想给自己找个响亮的名头,以增加队伍的凝聚力。
  
  取个什么好呢?
  
  此时梁犊想起自己的所属人群来了,对呀,我是汉人,东晋为汉人政权,我就以东晋的名义起兵,为自己的队伍挂名。
  
  他自称晋征东大将军,给这一万多“高力”找了个虚的靠山。
  
  这就叫用得着了,才想起来。用不着的时候,他们是赵军,打东晋那是一点也不心疼,如今用着了,摇身一变,都成了晋军了。
  
  换了番号,这冒牌的晋大将军一琢磨,我们先得找个落脚的地方才可。此时他们已经走到甘肃,凉州是不能去了,一打听,附近有个城池叫下辩(今甘肃成县西),就先去那儿落脚吧。
  
  这一万多大力士,就奔下辩来了。
  
  下辩守军迅速出击,一接仗,惨败。下辩被夺,梁犊等在此落脚。
  
  后赵安西将军刘宁自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郡出击,梁犊迎战,赵军又惨败,梁犊等趁势向东而行,兵锋直指长安。
  
  怎么梁犊他们总是赢?
  
  因为他们都是大力士。
  
  别看他们的马被夺了,兵器甲胄全没有,只要有力气,便是浑不怕。一个大力士就够瞧的了,何况一万个?那打起仗来可不得了,没兵器,就抢老百姓劈柴那大斧子,全成了程咬金,还嫌斧子不够重,把斧子柄卸了,都换成一丈多长的木柄,这轮圆了谁受得了?一打仗就是一万多把斧子挥舞,而每一把斧子,竟能对付十几个敌军,神仙也拦不住。
  
  梁犊等一路走,一路劈,所向披靡,原来跑了的那些个东宫卫士,有没跑远的一看梁犊火起来了,便又奔回。梁犊等声势越加浩大,最后吃不饱的戍卒、被压迫的汉人、被欺凌的胡人,等等等等,全参与进来了,等走到长安的时候,兵马已超过十万。
  
  虽说是陆陆续续凑的,可十万人声势也够吓人,长安守将石苞,石虎之子,封乐平王,见梁犊来得凶猛,立刻尽出精锐,与之大战于长安城外,结果还是大斧子厉害,砍得石苞大败而逃,长安也丢了,梁犊等过潼关,直逼洛阳。
  
  再说石虎,他死了三个儿子一个孙子,大病一场,病好后犹自伤心不已,惊闻石苞大败,梁犊军到了洛阳,毛了,派谁去抵御?却想起曾提醒他不要参加葬礼的那位李农,当日不是他,我早为石宣所害,此人可用!遂下旨,封李农为大都督,率领张贺度、冉闵等将,起兵十万,与梁犊战。
  
  李农等走到洛阳洛阳西部的新安时,正遇梁犊军,大战一场,搞不定大斧子,败了。败到洛阳,又战一场,仍旧搞不定大斧子,洛阳也丢了,退保成皋(虎牢关)。
  
  败报传到邺城,大病初愈的石虎登时跌倒,沉疴复发。
  
  当老板不易,病归病,工作还得干。石虎带兵出征,令其子石斌为大都督,代其指挥,同时起用了两个人为前敌总指挥,此二人一个叫姚弋仲,羌族,拜冠军大将军;一个叫蒲洪,氐族,拜车骑将军。
  
  蒲洪后来改了姓,叫苻洪,他有个后代,叫苻坚。
  
  姚弋仲也有个儿子叫姚苌。
  
  苻坚后来建立了一个政权叫前秦。
  
  姚苌后来建立了一个政权叫后秦。
  
  再后来,后秦灭了前秦,姚苌杀了苻坚。
  
  这都是好多年之后的事儿了,而此时,他们的先辈,还在一起为石虎打工呢。
  
  怎个乱字了得。
  
  好啦,先说眼前的。姚弋仲、蒲洪领兵到了,蒲洪比较厚道,让干啥就干啥,没说什么,唯独这个姚弋仲,火爆脾气,来了就要先见石虎,这位谁的话都不听,就听石虎的,石虎在,他便帮着后赵打仗,石虎不在了,他能干出什么来就很难说了。
  
  石虎病得不轻,不愿见人,便给推了,同时赐姚弋仲一餐饭,意思是辛苦了,犒劳一下。
  
  姚弋仲求见石虎,却求出一餐饭,顿时不喜,道:“主上找我来击贼,当面授机宜,我岂是为了区区一顿饭而来?且主上不见我,我知道他是死是活?”
  
  姚弋仲脾气耿直,说话毫无顾忌,要放在平时,石虎早发作了,可今日大战在即,用人要紧,石虎强打精神,请姚弋仲进帐说话。
  
  姚弋仲进得大帐,一眼看见石虎形容枯槁,两眼一瞪,大骂道:“不就是儿子死了嘛,你发个什么愁!得个什么病!你儿幼时不择善类教之,终为逆子!既然已成逆子,杀之又有何愁!”
  
  劈面一番火炮,将石虎骂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2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17)
  
  姚弋仲累世为羌族之首,手下精兵数万,皆为羌人,蛮勇无比。老姚为人粗豪,不识礼数,遇文弱者则眼高于顶,遇强悍者则引为同类,呼朋唤友,更无顾忌。今日他对石虎如此讲话,却正表示其尊重石虎。
  
  石虎对姚弋仲的脾气很了解,他倒没生气,反倒是平日里谁都怕他,今日有人直言相告,他挺高兴,便继续听。姚弋仲又道:“你病成这个样子,活着的儿子们年纪又小,你要是倒下,天下必乱!你怕什么梁犊啊,你该先怕这个才是!梁犊虽凶,名声却差,所过之处,何等残暴!能成什么大事?待老羌我为你一平了之!”
  
  姚弋仲言辞粗狂,对石虎亦称呼“你”呀“你”的,更称自己为“老羌”,石虎觉着可爱,升他为征西大将军,赐铠马一匹。姚弋仲见马便喜,道:“你看老羌我能否破贼!”说着翻身上马,一路疾驰而出,连句“再见”都没说。
  
  梁犊军虽有十万,但人心不齐,为乌合之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胜则连胜,败则一发不可收。且因未加训练,军纪松弛,作战时各自为战,无法整齐划一,最为头疼。一旦遇到强劲的敌手,极可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李农等虽败,但余力不息,扼守虎牢不退,梁犊等进不得,这便麻烦了,十万人吃什么?便只有去抢,结果民心顿失。
  
  其实这也是历代义军的通病。
  
  兵贵神速,时间一耽误,军心便会涣散,梁犊怕部下懈怠,便转去荥阳。
  
  刚到荥阳,姚弋仲、蒲洪就追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虎牢关的李农等人。李农上次打了败仗,这次要图个表现,他将最得力的军队——冉闵军放在前面,与姚弋仲、蒲洪等人共伐梁犊。
  
  战斗开始了。
  
  姚弋仲的羌族军舍死忘生抢先展开攻击,蒲洪、冉闵不甘落后,皆率部奋勇死战,梁犊军骤遇强敌,顿感吃力,十万人大多数乃随大流者,见赵军今日分外勇猛,多数人便怕了,一怕就退,一退就走,竟至全军大溃,独独梁犊与一万高力死战不退,但好汉架不住群殴,在赵军优势兵力猛攻之下,高力们尽皆战死,梁犊被枭首。
  败了,终于败了。
  
  这一仗,成就了三个人,姚弋仲、蒲洪、冉闵。
  
  姚弋仲封西平郡公;蒲洪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诸军事、雍州剌史,进封略阳郡公;冉闵,什么都没封。但此战之后,后赵国无论胡汉,皆惧他三分,他得到的是人气资源。
  
  有人说梁犊是汉人起义,我看这个帽子戴高了。梁犊他们最大的目的,就是打回老家,娶妻生子。如果不是石虎让他们去戍边,估计他们能老老实实当一辈子“高力”,哪来的觉悟造反?且他的队伍中什么族都有,与单纯的民族斗争挂不上边。有人说梁犊打着晋朝旗号,这是号召汉人斗争的明证,我说这是偏执。梁犊本身就是汉人,他起兵不打晋朝旗号,打什么旗号?打羯族旗号?打匈奴旗号?打氐羌旗号?那能有说服力么?所以梁犊打晋朝旗号的原因,一个是无奈,一个是给自己做个虎皮,凭他一个“高力督”,哪能想到以正统观念引导民众这一深层次的东西?要是祖逖,我还相信。且梁犊他们打起事第一天起,就抢劫老百姓,斧子哪里来的?吃的哪里来的?就连姚弋仲都知道,梁犊“所过残暴”,凭这样的队伍能打出为汉人谋幸福的幌子?我是不信。
  
  只代表个人看法,不多说了。
  
  梁犊虽平,然后赵内乱仍未平息。自石邃、石宣、石韬死后,石虎病体日重,加上梁犊这一折腾,终至不治,公元348年,石虎病危。
  
  一场大乱在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22: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18)
  
  原谅我一直没再提慕容氏,快了,已经是公元349年了,他们就快争霸中原了,但在他们来到中原之前,我必须要说清楚中原的情况,以便大家能清清楚楚的看明白他们今后的对手从何而来,以及如此铁血的慕容氏为何最终会失败。
  
  石虎病危,他准备在临死前,对儿子们有个交代。
  
  他有三个儿子有继承帝位的可能:燕王石斌、彭城王石遵、齐王石世。
  
  燕王石斌在石虎眼中算是最能带兵的,彭城王石遵能力其次,最不好带的,就是齐王石世,年纪小,不懂事。
  
  石遵、石斌、石世三个人的母亲不是一个。
  
  石世他妈,是匈奴赵国皇帝刘曜的幼女。前赵灭亡后,刘曜家族男丁皆被杀,女的被配给后赵王族为妃,这刘氏当时年纪才十二,被配给了石虎,遂生了石世。
  
  那么石虎眼下都快崩噔了,立谁呢?他有心立石斌,但又有阻力。
  
  阻力何来?来自刘氏。
  
  刘氏尚在,而石斌、石遵他们的母亲,都不在了,也就是说,这两个在朝中不占人。不占人是个大问题,立谁为储,表面上石虎说了算,实际上影响他的人不少,而这些人基本上都会为己谋私利。若立石世为君,刘氏尚在,那么不少人都可以以刘氏为大树,借机辅政,得到大权,若立石斌、石遵为君,这些人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因此,朝中立石世为君的呼声倒是不低。
  
  最能奔走呼号的,就是张豺。
  
  张豺,估计大家都把他忘了,还记得前面我写到石勒刚刚占领襄国时候,晋幽州刺史王浚勃然大怒,派部下张豺、游纶,率众数万占据苑乡,虎视襄国么?
  
  没错,就是这个张豺。
  
  张豺为石勒所败,最后投降了石勒,那是公元313年的事了,光阴似箭,转眼在石氏手下已经混了三十五六年。这三十来年,张豺可不简单,混成了重臣,且和刘氏关系很好,他梦想着有一天,立石世为君,他好成为当朝第一摄政人物,所以他领着一群人叫得最欢,理由也最切中石虎的要害。
  
  什么理由呢?
  
  张豺说:“陛下之子,为何屡有祸乱?皆因他们的母亲都出自倡贱,没教育好孩子。石世之母刘氏,前赵贵胄,正所谓母贵子孝,若想有万世基业,当立此子。”
  
  石虎最怕人拿死了的三个儿子刺激他,一刺激就受不了,张豺看准了他的软肋,就拿这一点挤兑他,石虎就真的犹豫了。其实张豺所说,都禁不起推敲,怎么就母贵,子就孝呢?二者之间有联系么?但石虎心意已乱,况久病难支,头脑早就不清晰了,变为张豺所迷。刘氏见张豺得手,她也不甘寂寞,频频吹枕头风,最后把石虎吹得五迷三道,真个就将石世立为太子。
  
  立完之后,石虎便剩一口气了。趁着还有气儿,他命石遵为大将军,镇守陕西一带;命石斌为丞相,准备辅政;命张豺为镇卫大将军、领军将军、吏部尚书,与石斌一同辅政。
  
  张豺可不干了。
  
  费心尽力半天,还是石斌辅政?他当丞相,自然是辅政的一把手,届时我张豺什么都要听他的,那我辛苦为谁来?他就找刘氏商议。
  
  刘氏也正害怕呢。我儿年幼,石斌辅政,那还有好结果?回头等石虎死了,他找个机会废了我儿,我们孤儿寡母的岂非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她与张豺合计来合计去,最后决定,杀了石斌!
  
  这石斌,性好渔猎,老是玩儿,石虎对他这点不满意,平日里总训他,说你呀,总这样玩,我这江山交给谁去?所以石斌便不敢尽性玩乐。刘氏与张豺就根据石斌这个喜好做开了文章。当时石斌不在邺城,在襄国。刘氏派人诈称天使,假传石虎的旨意,说儿啊,我病体日渐沉重,一时管不了你,你可不要贪玩哟!
  
  石斌一听,心花怒放,哦你病了?没人管我了?那我还客气什么,玩啊!他便肆无忌惮的打猎不休,狂歌纵酒。这便中了刘氏等人的欲擒故纵之计。
  
  眼看着石斌中了道儿,刘氏等立刻向石虎告状,说你看他多没孝心!
  
  石虎大怒,但没说如何处置石斌,却难不倒刘氏,她趁石虎病重昏沉,派人将石斌由打襄国捉回,软禁在王府,令张豺的弟弟张雄率军五百看守,矫诏称石斌不孝,废其王爵。
  
  石斌倒台了,还有石遵呢,刘氏等人对他也不放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他也干掉算了,可石遵无把柄可抓,怎么办呢?只有先把他赶得远远的,以后再图之。
  
  于是刘氏等召石遵入京,给他三万兵马,假石虎之令,让他赶紧去关中镇守,滚得远远才好。石遵要见石虎,刘氏不准,说陛下已经让你快去戍地,见什么见!石遵无法,大哭而去,不过他比石斌要机灵些,率军走到河南,他不走了,屯驻于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静观其变。
  
  再说石虎,他病得一时糊涂,一时明白。忽而明白了,心说石世年纪尚小,石斌、石遵可要尽心辅佐。便传石遵觐见,谁知刘氏告诉他,石遵急于去卫戍边境,早已领兵走了。石虎长叹一声,说天意也,恨不能见之。
  
  那就见见石斌吧。
  
  岂料左右皆已被刘氏买通,扯谎说石斌病了,来不得。
  
  石虎大怒,召石遵,石遵走了,召石斌,石斌病了,岂能瞒得过他?此时他已料到有变,便强令手下将石斌接入宫中,并大叫道:“他病了,就用车拉来!我要将皇帝玉玺交与他!”手下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刘氏也毛了,张豺也傻了,正当不知所措时,真乃天意,石虎的病劲儿上来了,又晕过去了。
  
  可把刘氏等人吓出一身透汗,赶紧命人假石虎之命拟诏书两封,一封说杀石斌,一封说封张豺为太保、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为当朝第一辅政大臣,内外皆管,如汉之霍光也。
  
  可叹石斌死个不明不白,张豺一步登天。
  
  不久,石虎病亡。他这辈子恶贯满盈,死了活该,我看倒是死得太晚。
  
  石斌完了,石遵走了,石世继位,刘氏为太后,张豺当朝第一大佬。这张豺心里还不太平,总琢磨着谁还对他有威胁,思来想去,终于对上号一个——李农。
  
  李农可是石虎很信任的人,当初曾一言道破石宣阴谋,救了石虎一命,剿灭梁犊也颇有功劳,手下冉闵兵雄势大,他要是不服我,以矫诏之罪招兵讨伐,可就坏事。我啊,先下手为强。
  
  他找了个帮手叫张举,让他想个办法做了李农。
  
  他就不知道,张举有个最要好的朋友,就是李农。
  
  于是李农跑了,跑去哪里了,一会儿再说。
  
  再说石遵,他屯军河内,听说父亲死了,马上宣布起兵平叛,兵发邺城,走到河南李城(今河南省温县)这个地界,无巧不巧,正遇姚弋仲、蒲洪、冉闵等军,怎么那么巧呢?敢情这些位平了梁犊后,并未立刻回驻地,而是留在原地做了许多后续工作后才走的。石虎病故的消息他们已经知道了,刘氏张豺弄权,他们也素有耳闻,这几个心里不服,一路上正谈着,真巧,碰到石遵了。
  
  石遵说列位,我父病故前,本要我与石斌二选其一为储君,却被刘氏等人所惑,石斌遇害,我也被赶出,冤不冤呐?列位都是我大赵国股肱之臣,岂能不管?
  
  姚弋仲等人皆言:先帝有意于殿下,我等声张豺之罪,讨之!
  
  刘氏乃亡国之女,且前赵就是为这些人所灭,她掌权,姚弋仲他们当然不爽,支持石遵是必然的。
  
  于是合兵一处,往邺城进发。进发之前,石遵鬼使神差的对冉闵说了一句:“努力吧!如果事情成功了,我让你当储君!”
  
  冉闵说好!就冲这,我努力!
  
  再说邺城的张豺和刘氏。
  
  张豺干嘛呢?
  
  打仗呢。
  
  和谁打?
  
  李农。
  
  这李农可不简单,他不是跑了么?对,跑到河北广宗(今河北威县)去了。广宗有个地方叫上白(今河北威县南),这李农就在这儿,招了数万乞活军,可真有能耐,和张豺干上了。
  
  那时候的乞活军可不比西晋刚灭的时候了。西晋刚灭时,乞活军都打着恢复中原的旗号和胡人干,过了三十多年,第一代乞活军的后人们早已不再幻想,他们只为自己活,谁也不鸟。而这位李农,说来不信,竟是乞活军后代,他爹是第一代乞活军将领,名李撰,投靠石勒的时候,他还小,但由于家族渊源,自幼与乞活军的联系就没断过,因此今番张豺害他,他一扭头,跑乞活军里寻求保护来了。
  
  乞活军很念旧情,老领导的儿子来了,保护是应当的,便组织起来与张豺干,张豺将邺城精锐全部发到上白,一直打到石遵来了,上白也没攻下来。
  
  没攻下来也不能再攻了,再攻石遵就打进邺城了,所以张豺赶紧撤兵,跑回邺城,对付石遵。
  
  张豺是个汉人,刘氏是匈奴后代,这两个都非羯人,领兵打李农尚可,打石遵可不好使。
  
  石遵的人马到了荡阴(今河南荡阴县),张豺率军抵御,部队里的羯族将士一瞧是石遵,喊道:“天子他儿来啦!我们应该迎接,不要再为张豺卖命!”然后就铺天盖地的往石遵的阵营里跑,张豺斩了几个也拦不住,最后全军崩溃,他老哥儿一人跑回邺城。
  
  刘氏哭得不行,抱着张豺问怎么办,张豺此时没咒念,只好让刘氏封石遵为丞相、领大司马、大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加黄钺、九锡,再增封十郡,以笼络他心,但不好使了,人家是来当皇帝的,岂能看上这个?石遵兵马入城,斩张豺,灭其三族,废石世、刘氏,皆杀之,石遵即皇帝位。
  
  石遵无子,立石斌之子石衍为太子,以兄弟石鉴为侍中,石冲为太保,石苞为大司马,石琨为大将军,以冉闵为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冉闵可就不高兴了,你不是说只要我努力,就让我当储君么?我也努力完了,你也当皇帝了,怎么着?给我个辅政大臣?石衍当太子?这不对吧?难道说你姓石的反得,我冉闵就反不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2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19)
  
  好了各位,不管您接不接受,我开始按照我的思路谈了。
  
  放着冉闵不高兴暂且不提,先说那几个姓石的。
  
  石冲被封太保的时候,他并不在邺城,而在蓟州,从心里来讲,他向着石世,不服石遵。石遵继位,之所以封他个官儿,也是给个甜枣吃,以防旧人不服,可惜,这个枣儿不够甜,旧人还是不服。
  
  胡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比武力,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因此石冲起兵奔着邺城就来了,走到常山,也就是赵子龙的老家,遇到了石遵派来的使者,给他带了一封信,严格来说,那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封诏书——赦免的诏书。
  
  闹了半天,石遵根本没拿石冲放在眼里,仗还没等打呢,竟先赦他无罪,看样子,已认定石冲要败。
  
  其实这也是一种手段,意思是我够给你面子了,最好别打,打了对你没好处。此乃以退为进,在心理上给对方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这招挺好使,石冲一看诏书,胆儿秃了,心说算了,就当一时激动犯个错误,我呀,回去吧。
  
  你说他混蛋不,说打就要打,说不打就要走。
  
  手下人可不干了,你吃错药了,就这么回去?事到如今,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今日退了兵,他日石遵缓过手来教训咱,就什么都晚了!
  
  大将陈暹站起,说要回你自己回,我率领部下和石遵拼命!
  
  石冲这二百五一听,打呀?那就打吧。
  
  他又领着兵继续往邺城走。
  
  这可说不得,你自己找死,怪不得谁。石遵立刻令冉闵、李农率军十万讨伐石冲,石冲这半吊子连打与不打都做不了主,能指挥得了军队么?部队一盘散沙,接仗就败,最后手下三万余人连同自己,都被俘了。他本人被赐死,三万余降卒全被坑杀。
  
  刚灭了石冲,石苞又出问题了。
  
  石苞镇守长安,他和石冲一样,不服石遵。你有兵就能当皇上?我也有兵,咱俩比比?他整合军队,就要去邺城争位,手下人可慌了,梁犊是谁灭的?姚弋仲、蒲洪、冉闵。现在这三个都在石遵手下,凭你?你连梁犊都打不过,去了不是找死?便劝他不要冲动。
  石苞这二五眼,比石冲好不到哪儿去,平常除了敛财、抢女人,基本上什么都不懂,他还生气呐,把劝谏的人杀了个罄尽,砍了一百多,然后吩咐发兵,我非要争这个皇位不可。
  
  长安一带的豪强可害怕了。这些个豪强有汉人,也有胡人,因为是本地的大户,所以经常和领导一起走动走动,他们知道,石苞这人是吃啥啥不剩,做啥啥不行,这次讨伐石遵非败不可,根据两代人的经验,只要己方军队一败,敌军必然跟着屁股撵来,然后就是屠城、抢劫、放火等等,豪强们都是有产业的,谁想跟着石苞倒这个霉?怎么办呢?有了。长安城离着梁州不算太远,梁州属于东晋管辖,我们呐,投了东晋啵。
  
  为了有人给兜着,这群豪强暗地里派人联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让他找个机会攻打长安,来个里应外合,将故都收复。司马勋一听,这主意好啊,他眼睛毛儿都乐开花了,长安失陷于胡几十年喽,要是从我这儿把它得回来,我……我万古流芳啊我!
  
  他这一激动,点兵往长安就走。
  
  您倒是算计一下时间再走啊,这司马勋太激动了,脑袋一热往长安冲,结果冲到长安附近一打听,石苞还没出发呢。
  
  石苞再傻,他也明白先来后到的道理,既然你司马勋先来了,我就先对付你吧。他点起兵将,和司马勋干上了。
  
  这司马勋,报国之心还真强,他与石苞大战几场,不分胜负,看样子,铁了心要收长安,石苞也愁得慌,晋军不退如何是好?正在发愁,石遵派兵来助战了。
  
  来人乃邺城车骑将军王朗,率精兵二万,来与司马勋火拼,石苞松了口气:你来了就好,我先歇会儿。王朗说交给我了!大战司马勋,还是不分高低,两军僵持。石苞乐得有人接班战斗,他便想回城中歇息,谁知走半路上,忽然一队赵军杀到,将他手下赶散,一拥而上将石苞捆了,连长安城都不进,直接送往邺城。
  
  这队赵军是谁的人马?
  
  王朗。
  
  帮你打仗是真,趁机捉你也是真!
  
  捉了石苞,王朗一心一意对付司马勋,司马勋见赵军兵势渐强,知道取长安已成画饼,本着保本儿的精神,他撤军了。
  
  东晋这次收复行动以失败告终。
  
  石苞被捉入邺城后可没被杀,被石遵软禁于王府。
  
  后赵大乱,石氏自残,有两股势力都想趁机灭了它,一股在南,一股在北,北者为前燕慕容氏,南者为东晋司马氏。
  
  慕容氏怎么还不发兵呢?
  
  皆因受汉化较深,燕王慕容俊还在给慕容皝守孝呢。根据孔夫子指示,守孝期间,哪儿也不许去,因此慕容俊便老老实实呆着,手下攒了二十多万兵,慕容恪、慕容霸、慕容评、阳鹜等大将皆拭目以待,只等一声令下便出击了。
  
  北面的慕容氏蓄势待发时,南面的司马氏早已没了耐心,谁的故土谁不心疼?因此司马氏出兵了。
  
  东晋总指挥大大有名,叫桓温,由于时间问题,咱以后再具体介绍他,反正此人特牛,志向远大,一慕刘琨,二慕祖逖,三幕陶侃,总想着建功立业,北望山河,这次后赵一乱,他便有了精神,令大将陈逵、褚裒(póu)率军北上伐赵。
  
  很快,陈逵收复安徽寿春,褚裒收复安徽彭城(今徐州),一时间晋军气势大增,兖州、青州、扬州、豫州的北方汉民纷纷归附,每天都来个千多口人,场面繁盛。
  
  可就急坏了石遵。
  
  石遵派李农率军两万,意图遏制晋军北进之势。
  
  李农不是在上白么?嗯,张豺、刘氏一死,他就被石遵解放了,回到邺城继续当他的官,手下颇有几个兵。
  
  李农得令后并不含糊,起兵就往安徽跑,横眉瞪眼的来找晋军拼命。
  
  可叹李农还是乞活军后代,竟无一丝故国之情。所以我告诉你,如这类自幼在胡人堆里长大的孩子,不要指望他们的头脑会发生风暴,因为他们对陌生的、从未在其中生活过的故国毫无感情可言,且这是必然,无法改变的必然,就好像一只狗,自幼被当猪养,它也就是一头猪了。
  
  当时有山东五百家汉民欲归晋,褚裒派人迎接,结果半路上被李农杀败,那五百家也没归成,接着李农真不客气,挥军直取寿春,陈逵这个粪叉闻听赵军来,仗都不打一场,直接焚烧粮草而去,寿春又丢了,褚裒听说陈逵败了,吓得他也不敢在彭城久留,直接回了江南,来得快去得也不慢。
  
  可见东晋军队之腐败。
  
  最可怜的,就是河北汉民,他们有许多人听说晋军进入安徽,便舍死忘生拖家带口的往安徽赶,想就此归故国,虽说故国南迁,但总比活在胡人铁蹄下好,可当他们到了安徽一看,晋军竟已回江南,顿时捶胸大哭。李农军见汉民投晋,分外仇恨,竟大开杀戒,汉民们一路上饥饿不堪,手无寸铁,如何当得?遂被杀达二十余万,死尸狼籍,布满四野,南朝士人无不扼腕叹息。
  
  一江之隔,竟成永诀。
  
  击退了东晋,石遵心情舒畅,内部也平了,外部也服了,太平盛世,不过如此,我啊,享福吧。
  
  忽有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义阳王石鉴入,告知有人欲谋反,石遵大惊,又是谁想做怪?答曰:都督石闵!
  
  石遵一惊:冉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2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20)
  
  冉闵要造反?
  
  对,他要造反。
  
  他之所以造反,不为别的,只为没当上世子。
  
  有人说不对吧?冉闵也算是乞活军后代,他父亲冉良也在乞活军里干过一阵子,乃西晋遗民,他要造反,还有点反胡人压迫的成分吧?
  
  我觉着这种说法是往他脸上贴金,且贴的还是白金。
  
  别激动啊,听我继续说。先说他如何造反。
  
  要造反,得有枪杆子才成,这个难不住冉闵,他扶保石遵继位,得了个辅政大臣的头衔,所有军政大权一人独揽(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事实上,他才是站着的皇帝。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既然军队抓在手里,想造反还不容易?
  
  不过后赵军队如此之多,总得先拉一部分心腹才可,除了自己从前作战的老队伍,他还拉了太子宫中的“高力”。“高力”不是都随着梁犊战死了么?那是老黄历了,如今太子换了,“高力”也换了。“高力”个头大,生猛,所以冉闵为了使他们今后能死心塌地的帮助自己,把一万多人,全封为关外侯,每人赐宫女一个,折腾大发了。
  
  这么个封法,谁不怀疑?所以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义阳王石鉴三个才来找石遵,说此人这是要反呐。
  
  石遵还不信,说不能啊,冉闵在李城的时候,对我挺忠心的,我封他那么大的官儿,他还造反?敢情他把答应人家做世子的事儿忘一干净。
  
  孟准等人头摇得如同拨浪鼓:陛下,他确实要反!哪有把一万多“高力”都封为侯的?如此拉拢军心焉能说无二心?
  
  石遵将信将疑,真的啊?我问问太后如何处理。
  
  这位在心理上还没断奶,要问他妈。
  
  他妈叫郑樱桃,便是往日杀人如麻的大太子石邃之母。老太太因子获罪,又因子得福,一辈子几起几落不容易,听大伙儿说冉闵要反,她不信。她说儿啊,你在李城起兵,谁尽力最多?棘奴(冉闵的字)也!岂可有错便杀?
  
  母亲不同意,谁说也没用。石遵将郑樱桃的话转达给孟准等,说行了,此事休提。
  
  别人都没再干什么,唯独这石鉴脑子短路,他就琢磨,冉闵要反,板上钉钉,然石遵与太后皆不让杀之,与其等日后冉闵反了将我等杀光,还不如现在就投靠冉闵算了。
  
  脑袋进水。
  
  他说干就干,真就派人,大臣们怀疑冉闵造反这件事,告诉了冉闵。
  
  冉闵一听,崩噔仓!这还了得?我还没动手,他们倒想害我?他立刻点本部兵马欲废石遵,又一想不可,尚有一人对我不利,李农也。
  
  李农素会打仗,这次去安徽又立了功,军中有些人望,若他不服我,一会儿闹将起来是个麻烦。于是冉闵趁夜派人突至李农家,把李农给绑架了。
  
  李农糊里糊涂,你绑我作甚?
  
  冉闵说很简单,石遵要害我,你若与我一同起兵,咱还是兄弟,你若不同意,我就把你如何如何。
  
  石氏子孙自相残杀,李农早已见惯了,就这个事儿啊,没说的,我扶保你就是。
  
  同意了。
  
  李农手下也很有些军队,他与冉闵一道点起三千铁甲,令将领苏彦、周成带着直扑宫廷,宫中宿卫皆为冉闵管,谁人敢动?东宫“高力”尽被冉闵收买,也没人吭气,石遵就这么被顺利拿下。事到如今,他也无话说,敢情我们老石家一个赛一个,往日我怎么拉人家下台的,今日人家怎么拉我。
  
  不过临死之前他还问一句:我之后,谁当皇帝啊?
  
  周成说你死之后,立石鉴!
  
  哦,石遵笑了,是我三哥啊,嘿嘿,三哥哎,我尚且如此下场,你又能当到几时呢?
  
  此次政变,冉闵、李农掌大权,杀石遵、石衍、孟准、王鸾、郑樱桃等,立石鉴为帝。
  
  石鉴这两面派,出卖了弟弟、老娘等等,换了个皇帝当,等坐上宝座,他也不踏实了,其实皇帝这玩意不好玩,谁当谁受罪。
  
  石鉴心说冉闵专权,今日杀我弟而立我,他日杀我又不知立谁,不可束手待毙,我得找个机会做了他。
  
  他找了几个心腹,分别是石苞(被放出来了)、中书令李松、将军张才,让他们趁月黑风高,领人偷袭冉闵、李农,想趁其不备杀之。冉闵、李农是干什么的?这点小把戏岂入他等法眼?二人早已布置好精兵强将自保,结果那晚将石苞等人打了个铩羽而归。
  
  石鉴听说石苞等人败了,可吓毛了,为了脱去干系,当天晚上就将石苞等三人暗杀,然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日子照样过。
  
  这种掩耳盗铃的手段能骗过谁?冉闵心中遂有废石鉴之意。还没等动手呢,又一波姓石的打上门来了——石祗(zhī)。
  
  石祗何人?
  
  石虎之子,镇守襄国,闻听冉闵杀石遵,石祗大怒,由襄国发兵直取邺城,他还带了两个帮手——姚弋仲、蒲洪。
  
  姚弋仲与蒲洪自打李城起兵后,和冉闵就不对付,这两个总觉着自己是老臣,又是功臣,怎么他冉闵反倒做了辅政大臣呢?所以他俩各带本部人马,不大听冉闵的。冉闵也不吃素,你不听我的,我就让你滚远点。他就总在石遵面前说这二人的坏话,最后把这两个气跑了。姚、蒲二人咽不下这口气,正好此次石祗起兵,便来与之会和,共讨冉闵。
  
  冉闵、李农立刻派兵七万,抵御石祗等。
  
  话说到这里,我不知有多少人还认为冉闵造反,是为民族大义。
  
  记得有人说,我写晋书很认真。这句话揶揄本人也好,夸耀本人也罢,都无所谓,可既然如此说,就证明我没说瞎话,我所写的一切,史书上都有记载,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没断章取义。
  
  天知道石遵为何当初会说出“以你为储君”的话来,如果他不说呢?冉闵会不会反?我看也难说,后赵局势动荡至此,哪个有兵的不想分一杯羹呢?如果石遵真的兑现了诺言呢?我看冉闵也保不齐要反,拳头大的为王,他拳头也不小,我就不信他不想为王。
  
  但这都是猜测,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就是:没当上储君,他反了。
  
  有人说这只是表面,其实他骨子里是为了汉民谋幸福呢!
  
  我说别瞎猜。历史最讲究依据,抛开他后来如何杀胡不说,单就他造反的起因而言,不要瞎猜,史书上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看。
  为什么我这么固执?非得捧着史书照本宣科?
  
  非也,我有我的判断。
  
  首先我们看冉闵的出身,我前面说过,他父亲叫冉良,出身于乞活军,后来投降了石勒,被认作干儿子,取个新名儿叫石瞻,后来随石虎与刘曜作战时战死了。
  
  冉良投靠石勒的时候,才十二岁,还是个娃娃。也就是说,除了幼年以外,他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石勒军中度过的,他在石勒手下领兵打仗、娶妻生子。我想问问热血青年们,这种环境下出生的冉闵,他能打小就明白反对民族压迫的道理?有人说那可不一定,兴许他爹从小就教育他,长大了要为汉民谋幸福呢。
  
  真有人要这么抬杠,我也没办法。
  
  冉良是怎么死的?是在与前赵的战斗中战死的!战死之前,他为后赵可谓屡立战功,最后终于壮烈在山西高候。这么死心塌地为后赵打仗的人物,会教育他的孩子自幼树立民族精神?杀了我也不信!
  
  有人可能要继续抬杠,说冉良那么做,也是迫不得已,人家自幼出身乞活军,可能在胡军中暂且待上一时,兴许以后时机成熟就会反胡呢,只是时机还没到,人家就战死了。
  
  如果有人真敢这么说,我佩服他,那是天下第一杠王。
  
  冉良出身的乞活军,是谁的队伍?
  
  蓬关乞活陈川!
  
  还记得祖逖么?祖逖的北伐军刚入中原的时候,是谁先帮他们,而后又为了私利打他们?陈川!是谁因为打不过祖逖便投靠了石勒?陈川!
  
  明白否?冉良当时就在陈川军中,却随陈川一同投降了石勒,也就是说,当他投靠石勒的时候,祖逖的北伐军就在对面!
  
  冉良那么有爱国心,他怎么舍了陈川,去投祖逖呢?陈川和祖逖可是打过仗的,冉良当时完全有机会战场上投效北伐军,他怎么没这么做呢?
  
  只能说他心中没有什么家国观念。
  
  一个没有家国观念的孩子,在胡人中长大,他会教育自己的儿子为反民族压迫而战?
  
  你信么?我不信。
  
  而冉闵的表现,也恰恰说明了,他确实没这个意识。
  
  还记得石虎打东晋那场仗么?冉闵也是一路。他真要有民族意识,怎么能连下东晋关隘,与石宣、张贺度他们一路打到竟陵,还掳掠汉水以东七万汉民北去?
  
  石虎死后,诸子争位,后赵大乱,东晋桓温趁机派陈逵、褚裒北上,北方父老争相投之,当时石遵封冉闵为辅政大臣,手握重兵,他为何不趁机举兵向东以配合晋军?晋梁州刺史司马勋夺长安,他为何不举兵向南以配合晋军?后赵军队中有大量的汉、氐、羌等族的士卒,皆受羯族压迫,他为何利用掌中大权领他们于动荡之际猛插后赵一刀?
  
  李农领军阻止北方汉民南投,杀戮重矣!身为军队总督的冉闵那时为何于邺城坐视二十万汉民被杀而不理?我相信,以他的胆略和权力(说废皇帝就废皇帝),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这个意识。
  
  好了,就说这么多,同不同意的,您自己掂量。
  
  一直到石祗发兵攻过来了,冉闵还是一名利己主义者,他当时所想的,只是打败石祗,自立为王,但是,就在此时,邺城内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使冉闵由一名利己主义者,在一天之内,就变成了民族主义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23: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21)
  
  一天之内就改变了人生态度?
  
  是的,毫不夸张。
  
  看看冉大将军是如何改变的吧。
  
  公元349年12月,当冉闵、李农的七万大军在前方与石祗、姚弋仲他们拼命的时候,作为总指挥的冉闵、李农在后方却遭遇了一系列袭杀。
  
  先是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三个,暗地里谋划杀冉闵等,东窗事发被杀。此三人均是羯人,冉闵杀他们三个时,只当此三人不服他管而作乱,还未多想。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容他不多考虑了。
  
  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二人,埋伏三千人于胡天殿,欲杀冉闵等。
  
  龙骧将军这个官儿有多大,我并不清楚,孙伏都、刘铢是何人物我也不想查,问题出在这三千伏兵身上。这三千人,均为羯人。
  
  更要命的是,这三千羯族军此次的行动,是自发的,不是石鉴搞的鬼。
  
  有何依据呢?
  
  因为这三千伏兵埋伏好之后,孙伏都才率领其中的三十多人,入宫劫持了石鉴,并逼着石鉴同意他们杀冉闵等。
  
  石鉴只有同意,现在后赵,最没脾气的,就是皇帝。
  孙伏都等人得到了石鉴的首肯后,热血沸腾,本来准备在胡天殿打一场埋伏仗,这么一沸腾,忍不住了,索性埋伏也不打了,直接冲出来,奔冉闵、李农的指挥部,要明着拼。
  
  冉闵、李农二人皆出身军旅,区区三千人能将其奈何?孙伏都等人打了一阵,拼不过,便退往凤阳门,冉闵、李农缓过手来,率军数千毁金明门而入大内,扑杀孙伏都等,石鉴吓得尿裤,怕冉闵杀他,不断说“孙伏都反,卿宜速讨之”,以脱干系。
  
  石成等人的暗杀与孙伏都等人的“明”杀,令冉闵大为恼火。
  
  最恼火的,就是这两次袭杀的主谋和主导者,均为羯人。
  
  特别是第二次,三千伏兵竟全是羯人。
  
  可怕么?
  
  如果在战场上,没什么可怕,但如果在后方,在肘腋之下,就太可怕了。
  
  冉闵本以为,凭自己总督中外军事的身份,以及父子两代人在后赵军中的威望,还有自己伐东晋、灭梁犊、废石遵、立石鉴的本事,登高一呼之下,令这些羯族人服从自己,是很简单的,可今天他才知道,一点也不简单,非但不简单,而且很复杂。
  
  三千羯族军自发组织起来与自己斗,是什么概念?这段时间以来,石宣杀石韬、石虎杀石宣、刘氏杀石斌、石遵杀石世,杀成一团,有谁听说过哪支羯族部队自动自觉的组织起来攻杀谁?从未有过!军队都是跟在某位大人物的屁股后头打仗,甭管谁上台,扶保的都是姓石的。
  
  可今日这是怎么了?怎么我冉闵上了台,羯人竟自发攻我?
  
  残酷的事实令他不得不考虑一个他从前几乎没考虑过的情况——民族归属。
  
  他的父亲是冉良,他是汉人。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
  
  此时的冉闵才意识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国家是羯族人建立的。
  
  羯人所立之国,焉能容我汉人冉闵为王呢?
  
  怎么办?把权力还给羯人?那自己骨肉无存矣,况骑虎难下已成定局,唯有撑下去,撑下去,撑下去!
  
  此刻,冉闵顿感孤立,他心中是痛苦的,在胡人环立的四周,他仿佛一片海洋里的孤舟,无依无靠,痛苦的冉闵无奈之下,怀着最后的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做了一件事,以判断情况是否真如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
  
  他先派人囚禁了傀儡皇帝石鉴,然后对全邺城的所有人,注意,是所有人,无论胡汉,无论官阶,无论男女,宣读了一个告示:“从今以后,与以冉闵为代表的官府同心者,留在城中,不同心者,任其去留,城门日夜不关!”
  
  宣读后,冉闵便忐忑不安的观察城里的动静。
  
  第一个结果是不出所料的,也是令人沮丧的——城中胡人皆弃城而去。
  
  第二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却是令人振奋的——城中汉人非但没走,方圆百里之内的汉人竞相入城!
  
  冉闵终于明白有了一种感受,一个他出生以后一直没有过的感受:信任!
  
  带兵已久的冉闵在汉民这里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感受。
  
  但冉闵不是个政治家,他只是个将军,拿刀的将军,面对归附自己的汉民和弃城而去的胡人,这个军旅出身的当权者毫不犹豫的按照战场上的规矩,下了一道很直观的命令:胡人不为我用,杀之!
  
  这道命令传达到汉民中的时候,它的面目已经变了: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这是一道屠杀令。
  
  无论对错,无论身份,什么都不论,只要他是胡人,杀之有功。
  
  报仇的日子到了。一日之内,斩胡首数万。
  
  自八王之乱以来,北方汉民苦甚!
  
  司马氏当权,汉民苦于兵祸,死者数十万,而后四夷皆起,关中有匈奴,关东有羯族,北方有鲜卑,西北有羌氐,汉民或被杀戮,或掠之为奴,乃至男被戕害女被奸食,纵使朝堂衣冠之辈、豪门大族亦不免为胡所劫掠,天理何在?天日何在?
  
  祖逖北伐,兵半进而还,冀豫鲁淮之父老望南而哭,谁怜之?何处申诉?
  
  桓温北进,一触即溃,二十万汉民冤魂何处申诉?
  
  自八王之乱始,至今四十余年矣,数百万汉民之血泪,何处申诉?
  自洛阳陷落,至今三十余年矣,南渡流民之悲欢,乞活北地之挣扎,何处申诉?
  
  羯胡掳掠之数万民女,杀食之比丘尼,乃至屠城时无辜遇害之无数冤魂,何处申诉?
  
  无处申诉!
  
  无声血泪,无处申诉!
  
  四十年了,无处申诉,无处申诉,便化为手中钢刀,以血洗刷之。
  
  无处申诉,变成了无需申诉。
  
  无需申诉,但掌中刀尔!
  
  群体性的报复是极其可怖的,一瞬间,邺城成了罗刹地,无论是汉民,还是冉闵本人,只做着一件事:杀人,杀胡人。
  
  无论老幼贵贱男女皆杀之。
  
  不知杀了多久,杀了二十余万,尸体丢弃城外,任豺狼野狗分食。
  然后是军队大清洗,羯族军人大多被杀,史载“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这次杀胡有两个后果,第一个是直接导致了羯族的灭亡。注意,不是政权的灭亡,而是族群的灭亡。剩下的羯人,不足以延续这个族群,面临着随时被同化的的危险。
  
  第二个后果,群胡尽反。
  
  邺城尚存万余胡人,皆奔襄国。石祗在襄国,石琨在冀州,张沈据滏口,张贺度据石渎,段勤据黎阳,杨群据桑壁,刘国据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蒲洪据枋头,总共数十万兵马,兵锋均指邺城。
  
  此时的冉闵,已变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民族激进主义者,二十万人都杀了,还怕你不成?此时有消息传来:冀州石琨与张举、王朗领兵七万来取邺城。
  
  迎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21: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22)
  
  从冉闵的政治手段来看,说好听点儿,叫做直观,说直接点儿,叫做简单:杀就是了。
  
  但这种思路一旦放到战场上,威力是无穷的。
  
  当石琨和王朗领着七万军队来到邺城脚下,他们看到了对面的冉闵。
  
  冉闵带了一千人。
  
  骑兵一千。
  
  石琨他们笑了,一千,七万,比例决定胜负,这一仗,无悬念。
  
  确实无悬念,不过不是对石琨而言,而是对冉闵来说。
  
  没有计策,没有阵法,只有冲锋,只有掩杀,冉闵领着一千人马向对面的七万人展开了攻击。
  
  当战斗打响的时候,石琨才明白为什么冉闵的大名会那么响亮,因为他的七万人打不过这一千人。平均下来,七十个打一个,打不过。
  
  头一个打不过的,就是冉闵。
  
  冉闵一马当先,手执双刃矛,宛如霸王重生,哪里人多往哪里冲,一千人紧随其后,石琨军仿佛一群羊,冉闵军活像一头虎,冉闵为虎头,冲到哪里,哪里登时摧陷,就这样反复冲杀,左一个“摧陷”右一个“摧陷”,石琨、王朗竟然败了。
  
  这一仗冉闵军损失了多少我不清楚,石琨军光被斩首者就有三千。
  
  一个民族一旦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便无论如何再不舍得放弃,为了这种自尊,他们可以抛却生命,这就叫凝聚力,我想,冉闵这一千人之所以如此勇猛,原因就在于此。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统帅不是一般的强横,这股强横就我看来,只有西楚霸王可比。
  
  胜了,就要庆贺,怎么庆贺呢?
  
  拿石鉴祭刀。
  
  石鉴不是被冉闵囚禁了么?
  
  没错,所以他趁冉闵出去打仗的时候,偷偷派宦官出去联系四外的胡人,怂恿他们攻打邺城。
  
  但是宦官同志知道眼下形势不对路,所以在答应石鉴以后,一扭头,就告诉了冉闵。
  
  杀红了眼的冉闵毫不客气,羯人不助我,我尽杀之,剩你一个石鉴,还不老实?一不做二不休,杀光算球。
  
  公元350年2月,冉闵屠石氏一族,杀石虎子孙三十八人,想当初石虎攻城拔寨,滥杀无辜,民无遗类,杀人何止千百万?今日孙辈尽亡,宗族烟灭,种群不存,当知报应不爽。
  
  虽杀败石琨等,然邺城仍处于胡军包围中,石祗于襄国遥控指挥,姚弋仲、蒲洪打头阵,距离邺城越来越近。
  
  往后怎么办?
  
  冉闵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要称帝。石祗坐镇襄国,俨然是新主子,必须要有相对的政治态势与之对抗,否则人们以他为尊,自己岂非失了道义?本着谁先出声谁有理的平民原则,冉闵称帝了。
  
  当然,和所有的准皇帝一样,称帝以前,姿态是要做的,他说我本晋人,而晋朝还在,岂能称帝?我想把晋朝皇帝接到洛阳,我们都做他的下属,如何?
  
  手下说不行,晋朝衰微,远在江南,如何驾驭北方局势?还不如将军你德高望重,我们看,你理应登基!
  
  从这里来看,冉闵并不愿归晋,他是想把晋朝皇帝接过来,置于险地。此公明知危机四伏而不离其地,不离其民,看来,北地称王的打算早已根深蒂固,所谓接晋帝于洛阳,姿态尔。
  
  公元350年,冉闵建元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石祗听说冉闵称帝,登时毛了,我本石氏贵胄,让他抢先,这还了得?马上于襄国称帝,号令诸胡,令姚弋仲、蒲洪等加快进度。
  
  但没法儿加快。
  
  事到如今,拥兵者自重,所谓尊王者,只是口号罢了,谁不想趁此机会扩大领地,裂土称王?所以还没拿冉闵没怎么样呢,老姚和老蒲自己先打起来了。老姚说关中一带至关重要,若破冉闵必先据关中,老蒲说我也正有此意。都有此意,各不相让,窝里反了。
  
  你别说,老姚虽勇,却一根筋,论脑力,比不过老蒲,还打败了,结果姚、蒲这一路人马合作破裂,对邺城的军事行动算是无疾而终。
  
  没办法,军事上的分裂,导致政令上的无效,这是混乱年月的必然法则。
  
  紧接着还有更乱的:慕容鲜卑突然进入中原,对后赵发起了进攻。
  
  慕容俊不是在守丧么?
  
  不能再守了,中原打得这么热闹,还不趁此机会捞上一笔,太对不起祖宗,因此就算孔老二再世,慕容俊也说不得,终于发兵了。
  
  这是慕容俊登基以来第一次对后赵作战,结果如何,我先不说,这里打个伏笔,先说冉闵。
  
  冉闵这边也不太平,虽然姚弋仲、蒲洪暂时消停,可内部出了问题,他和李农干上了。为什么,不知道。史书没说。结果就是:李农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也死了,是被冉闵杀掉的。其实李农这个人不算什么好人,在举兵反羯这件事上,他比冉闵的动机还糟,纯粹是被绑架的结果,先是被迫上了船,后来发现羯族人也来杀他,索性便跟定了冉闵,那么如今姚弋仲、蒲洪也不来了,慕容氏也给石祗背后插了一刀,邺城这边的局面暂时平静了些。很可能这么一平静,权力之争就开始了,要知道,李农也有实力,人家背后站着几万乞活军呢。争来争去,估计他不够冉闵手快,便被杀了。
  
  由于史书上没写,我只有猜,好在李农这小子见风使舵的也不是什么好人,当初石遵派他阻止汉民南渡,他一口气杀了二十万,而后冉闵屠胡,他又帮着杀了二十万,英雄乎?狗熊乎?反正他死了,死得好,这是个随风倒,没啥可惋惜。
  
  杀完了李农,冉闵觉着这么下去不是一回事儿,毕竟只有邺城一地,四周围尽皆胡人,这仗打不过来啊,寻思一阵,他再次想起了东晋。
  
  公元350年5月,冉闵郑重其事的给东晋去了一封信,信中要求东晋派兵与他共同作战::“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各位,无论冉闵起兵的动机如何,无论他屠胡对与错,无论他的政治手段高低,这次他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这与后世宋室南渡后,北方的八字军要求宋室北返,共逐金兵是一个道理,是一种民族大义的体现,也许作为一个军阀,他的头脑中仍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在这种顾虑之下,还是做出了写信给东晋王朝的举动,这说明,此时的冉闵,已经由一个民族激进主义者,变成了一名反民族压迫者。
  
  利己主义者,到激进主义者,到反压迫者,其实,他在不断的进步,促使他进步的,就是他整日面对的战局。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但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往往在不该开玩笑的时候,开个无比巨大的玩笑——东晋竟不愿派兵来。
  
  其实这笔买卖对东晋来说,获利巨大,他上阵打仗,你接收地盘,有何不可?退一万步,就算合作后闹了摩擦,也不是没得谈嘛,毕竟双方都有利益点,且彼此依仗,有什么问题到时候再商量么,总比看着中原陷于胡人好吧?于国于民,于情于理,都该支持冉闵。
  
  可惜,人家就是不来。理由有三:
  
  我是正统,你称帝作甚?即已称帝,就是反贼,我如何与反贼同流?迂腐之气,气煞人也。
  
  其实呢,这只是个表面理由,东晋君臣的实际想法是:打吧,打够了,我趁机进兵中原。竟想收渔翁之利。
  
  还有第三个想法,就更混账了:冉闵为汉人,称帝了,我要是帮他平了诸胡,回头他统一北方,打过江南来,他也是汉人,江南也都是汉人,彼此间无仇恨,到时候江南人等会不会就不支持我司马氏了呢?
  
  如此朝廷,岂能成事?
  
  东晋桓温北伐的时候,冉闵坐邺城而不理,冉闵屠胡的时候,东晋司马氏坐建康而不理!搞笑否?残酷否?不搞笑,却太残酷了。
  
  晋军不来,胡军却回。
  
  那位被冉闵打得屁滚尿流的石琨,又去而复返。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5-10 21:45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23)
  
  石琨又来,冉闵此时已称帝,按规矩来说,不好亲自出征,便派手下刘国、王泰二将领军于邯郸迎战,石琨是见仗就败,就被狂扁一顿,损失一万多人,跑回冀州。
  
  石祗见石琨又败,气急败坏,再派胡将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四军进攻邺城,与冉闵军于苍亭见面,四将敌不住冉军勇猛,又大败而走,死两万八千人,俘虏无数,这一仗打完,邺城周围武装尽附冉闵,从军者众,史书上说,自此冉魏有兵三十万。
  
  三十万军队,打仗不是问题,吃饭才是问题。
  
  冉闵虽深知军事,却不谙政务,胡臣既已屠尽,只有用汉臣,他便寻找尚留在北方的西晋旧臣,意图让他们帮自己治理国家,不料西晋故臣竟都不来,一人作书云:物极则反,致至则危,大王(注意,不是陛下)功业已成,应归顺东晋。作书人遗书冉闵后,怕冉闵相逼,竟绝食而死。
  
  那个年代,正统的力量是很可怕的,晋帝犹在,士大夫阶层不赞成其他汉民称尊,这也是冉闵孤军奋战的悲剧所在。
  
  冉闵本是武人,治国不成,打仗抓得却紧,他急于灭掉石祗,于公元350年11月拥十万大军攻打襄国,这十万人马中,有一千人,是胡人。
  
  胡人不是杀光了么?
  
  嗯,这一千人,是上次打张贺度他们俘虏的,留着未杀,用做炮灰。
  
  他手下有个汉臣叫韦謏(xiǎo),官至光禄大夫,一看怎么军队中有胡人?忙奏了一本:“胡羯皆我仇敌,今来归附,只是苟活性命尔,一旦有变,后悔不及,请杀这批降胡,防微杜渐!”
  
  按理来说,韦謏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你刚杀了二十万羯人,又用胡人?一旦为祸,如之奈何?他怎么都没想到,这句话竟给他招来杀身之祸,话一出口,冉闵说将他推出斩首!
  
  即便是错了,至于斩首么?
  
  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从韦謏从前的表现来看,还算是比较有才干,就是喜欢直谏,是否因为这个被冉闵借故杀之,不得而知,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冉闵是个很粗暴的人,同时也是很自负的人,胡人我要用就用,要杀就杀,谁能奈何?
  
  自负、粗暴,行事简单,好战,决定了他的帝国的命运。
  
  命运是后来的事,先说眼前。
  
  十万大军到了襄国城外,石祗失魂落魄,派一路败一路,如今人家来到眼前了,如何是好?他一着急,派使者对冉闵说别打我,我尊你为帝还不成?我去皇帝号,称赵王如何?冉闵根本不理这茬,你爱称什么称什么,赵国地面上有我无你,攻城。
  
  这位,浑不吝。
  
  魏军攻城甚急,连打百余日,掘地道挖土山,眼看着襄国不保,就在此时,姚弋仲之子姚襄、冀州石琨、慕容鲜卑大将悦绾三人,合兵十余万,来救襄国。
  
  谁找他们来的?
  
  石祗。
  
  其实石祗心里明白,除了石琨,其余两个,都信不过,姚弋仲乃羌王,自立西北已久,慕容氏更甭提,趁着冉闵之乱在后赵脑后猛下家伙,不是好东西,可如今事情紧急,石琨又没用(见仗就败),只好饮鸩止渴,且打退了冉闵,再作计较。
  
  三方联军杀到,气势汹汹,姚弋仲的羌兵历来精锐,慕容鲜卑更是剽悍,冉闵连派两路人马,均被打败,而且败得特惨,去了几万,只回来一个——指挥官。
  
  冉闵何曾打过这种窝囊仗?一怒之下,他要亲征。旁边的将军王泰给拦住了,说陛下不可,姚襄等三路人马击我,这是要和城内的石祗形成夹击之势,您亲自出马,胜了倒好,一旦败了,我大军士气可就全完了,还不如您在这儿围城,我们帮您去打。
  
  王泰出的是个保本的主意,打赢了自然是好,打输了我大本营也不丢,本是个稳妥之计,冉闵虽很自负,却也觉着没错,刚想采纳,一个人阻止了他,此人是个道士,叫法饶,平时专门算卦看相,问吉凶,那时侯军队里总得有这么一号,属于人肉型的预测设备,能否战胜敌人全看他了,这老道掐指一念,说今日太白入昴(专业术语,不懂),当杀胡王,百战百克,机不可失!
  
  虽然史书上没记,但从这一仗的结果来看,我很怀疑这老家伙是对方的卧底。
  
  冉闵挺迷信,听老道一说,精神来了,对手下说谁也别劝我,我意已决,动摇军心者,斩!
  
  他这一句话,谁还敢多嘴?打吧,就出去了。
  
  冉军一出,迎面正遇姚襄、石琨,三支军队杀在一处,石琨本是个粪叉,幸有姚襄在,他算没打败,正杀得难舍难分,忽然慕容鲜卑军打后面攻上来了,冉军与姚、石二军杀得凶猛,忽闻背后声响,回头一看,不好!也不知有多少鲜卑军,尘土漫天,冉军猝不及防,三面受敌,阵脚大乱,冉闵竭力想组织有效抵抗,谁知襄国城门忽然大开,石祗趁乱杀出,冉军大败,打仗人多不见得是好事,彼此间讯息南通,一处败处处败,十余万人或被杀或被俘,全军覆没。
  
  冉闵跑了。
  
  还有那个王泰也跑了。
  
  还有一个,就是道士法饶,看来他的法号应该改改,叫发烧。
  
  冉闵跑回邺城,第一件事,就是将法饶一家处死,所以说算卦这碗饭不容易吃,要想吃好,就得学学街边的先生,话说得模棱两可,肯定性的答案一般不要给,风险太大。
  
  甭管胜仗败仗,打完了就得休息,冉闵打算在邺城休养生息之后,再伐襄国,但石祗岂能给他这个机会?未等冉闵回过神来,石祗派将军刘显,领兵七万杀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慕容(24)
  
  冉闵本有三十万人马,襄国一败损失十万,还有三分之二,刘显误以为冉闵一败即溃,领七万军直扑邺城,谁料冉闵突然自城内冲出,将入虎豹军如蛟龙,全不似败军之将,将刘显杀个大败,刘显一退再退,退无可退,最后请求投降。
  
  冉闵岂能由他降了?定要灭之,刘显实在没招了,放出这么一句话:你若放了我,我将石祗的脑袋献给你。
  
  就是这句话,救了他一命,冉闵退兵了。
  
  第一次攻打襄国的教训很深刻,所以冉闵认为,能利用刘显最好,即便利用不了,反正我仍旧兵强马壮,不怕你回来。
  
  刘显千恩万谢的走了。
  
  然后襄国就真的出事了。
  
  第一个令冉闵没想到的是,刘显回到襄国立刻发动政变,还真的杀了石祗,这回姓石的算彻底断了根,后赵宣布灭亡;第二个令冉闵没想到的是,刘显杀了石祗后,并其人马,收其降臣,而后再度攻打邺城;第三个令冉闵没想的是,这次打邺城失败后,刘显竟于襄国称帝。
  
  上当了,灭了一个,又来一个。
  
  后赵,灭亡了,冉魏,极不太平。
  
  后赵立国的时候,至少四周都是降服的,冉魏立国的时候,北有慕容鲜卑,西有羌氐,政令传不过邺城,四周原后赵官吏多有不服者,中原实际上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那么既然有了主心骨,中原的汉民为什么不团结起来,与冉闵一致抗胡呢?
  
  想团结所有的中原汉民,这个难度实在太大。
  
  主要困难有两点:一个是正统观念。豪门大族基本上对冉闵的行为表示抵制,他们认为江南司马氏才是正统,你冉闵既然杀胡,就该归晋,不归晋,则为叛臣,所以他们不帮着冉魏,士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不帮着冉魏,其行为导向也促使许多百姓对冉魏政权无好感。
  
  另一个原因,就是没粮。
  
  不是缺粮,是没有。
  
  冉闵自立国以来,无月不战,您别看我才写了几个战役,那是没办法,若个个都写我也就累死了,实质上冉魏政权自打出现,仗就没停过,胡人无时不攻,而冉闵靠的是汉民,他自打屠胡之后,军队中以汉军为主导,因此对汉民青壮年劳力的消耗量极大,而汉族恰恰是农耕民族,月月打仗,谁来种地?
  
  冉闵也曾想过一个办法,那就是将青、雍、幽、荆四州的汉民全部迁到邺城周围,人口多了,有打仗的,有种地的,至少压力会小点儿,谁知这个命令在下达的时候,出了差错,除了迁徙汉民之外,连同当地的胡人也一同迁徙,大概冉闵想借此削弱四周胡军的征兵土壤,但这么一来,坏了,汉胡同路迁徙,摩擦不断,最后迁徙者互为杀戮,偏此时后赵刚灭,一片混乱,路途中各路胡军也趁机屠戮,一时间汉民、胡人、胡军、汉军打成一片,数百万迁徙者无法到达邺城,只有各回老家,而经过路上的杀戮,能回到本土者,十之二三而已,大多数胡汉百姓于路上自相杀戮而死。
  
  邺城无月不战,所以没粮,而青、雍、幽、荆四州百姓又由于政策的失误而伤亡数百万,北方大乱,无人耕种,粮食绝种,从此刻开始,无论是各路胡军,还是老百姓,纷纷开始吃人。
  
  冉闵所处的位置是尴尬的,为了政权生存下去,他必须这么做,但这么做的结果,却是如此凄凉收场,从个人成长和环境逼迫来看,他此时确实是一个反民族压迫者,有人说你一开始说他是个利己主义者,马上又说他反压迫,是不是太快了?不快,一点不快,不是我变化太快,而是环境变化太快,环境逼着我给他戴高帽子,当时四周胡军林立,作为扯起大旗的汉族政权,他不反压迫,还有谁反?但是其政治眼光和治理能力却不敢恭维,可以这么说,此时中原百姓的人口损失,比石虎时代要大。
  
  冉闵是北方汉民的解放者么?
  
  是的,因为他打起了“反胡”这面旗帜,这面旗帜给了他这个身份。
  
  但有了这身份,不见得就真的能做好这件事。
  
  他真的让北方汉民日子过好了么?
  
  没有,因为他没有能力结束战乱,且让战乱更甚,而战乱是不可能让黎民过上好日子的,战乱只能让强者更残暴,而弱者更凄苦,无论这个战乱的起因有多么伟大。
  
  那么冉闵做得对么?
  
  反抗是对的,至于运用的办法,任人评说。
  
  就在冉魏政权艰难挣扎的时候,慕容鲜卑的身影,已经越来越近。
  
  前面说过,早在冉闵刚刚称帝的时候,慕容俊就开始发兵中原,此次入中原的规模是很宏大的,慕容霸、慕舆于、慕容恪、鲜于亮均为前驱,兵出三路,燕主慕容俊亲自坐镇中军,留世子慕容晔于辽东把门。
  
  一开始,慕容氏进军速度非常快,一路所向披靡,连下河北重地,拿下蓟州后,慕容俊累了,遂回辽东修养,诸将在慕容恪的率领下,秣马厉兵,准备继续南下,就在此时,发生了冉闵围攻襄国的事儿,这才派悦绾参战。
  
  冉闵虽勇,对慕容氏却很忌惮,他曾经派使者去慕容俊那里,企图说服慕容俊与他合作,一向习惯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他能做出此举,可见慕容氏之威。
  
  但慕容俊显然不愿意与冉闵合作。
  
  他是这样问冉闵派去的使者的:“冉闵,石虎养孙,负恩作逆,凭什么称帝?”
  
  使者是这么回答的:“夏桀不杀商汤,周武反伐殷纣,方有商周之业,曹孟德为宦官养大,也建曹魏之基,这一切若非天命,岂能成功?由此推彼,何必多问!”
  
  使者的回答,明显是在回避慕容俊的问题,封建道德害死人。
  
  慕容俊继续道:“我听说,冉闵初立,用黄金为自己铸像,说铸成即成功,不成即失败,结果像没铸成,有这回事儿么?”
  
  使者道:“没听说。”
  
  慕容俊说:“南来的百姓都这么说,你干嘛骗我?”
  
  使者说我们魏主手握玉玺,哪里要什么金像?
  
  慕容俊说:“玉玺在邺城么?有人告诉我在襄国!”
  
  使者道:“杀胡之日,胡人乱跑,有侥幸逃了的,为了得到你们的庇护,什么谎不能扯?何况玉玺?”
  
  慕容俊见使者始终强硬,便堆干柴于地,说你投降吧,否则烧之。
  
  使者大怒,道:“想当年石虎伐你燕国,志在必取,我们魏主剪除了石氏,虽不是为你而作,可你不该报答么?从我一来,你就一个劲儿的审问我,你不觉着太过分么?我愿赴汤蹈火,灵魂到天帝那里告你!”
  
  慕容俊也是常读圣贤书的,闻听此言半晌不语,最后说了一句:“忠臣也,就算冉闵有罪,他有何罪?”挥挥手,将该使者押回辽东,好生养老。
  
  此使者可谓不辱使命,自衣冠南渡以来,鲜有汉人如此不卑不亢,刀斧加身而不惊,有气节,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常炜。
  
  佩服归佩服,中原是不能不取的,石虎在则打石虎,石遵在则打石遵,冉闵在则打冉闵,公元351年下半年,慕容俊一直在考虑如何挺进河北腹地,他知道冉闵猛虎一头,极难对付,若伏虎,必要集数人之力方可,因此,他让慕容恪、慕容评做好准备,打算两路夹击灭掉冉魏,兵马都已完备,只欠时机。
  
  351年8月,冉魏突然大乱,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牧张遇、洛州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竟于此月,同时归降了东晋。一时间冉闵或南或东,军队频繁调动,欲阻止而无力,暴跳如雷。
  
  机会!
  
  慕容氏南下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8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