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07|回复: 0

[历史] “华莱士线”那端的珍禽——中世纪中国对大洋洲的记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10-11 15:45
  • 签到天数: 4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0-6-27 18: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郝翼青


        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曾长期致力于南洋群岛动物分布的研究。丰硕的研究成果促使他最终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1858年,华莱士与达尔文在林耐学会上分别宣读了各自独立完成的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达尔文的论文即后来著名的<物种起源>之一、二卷,华莱士的论文名为<变种与原种永远分离的趋势>。公平的讲,两人都没有论证进化论理论只是点到生物进化的机制。但是,达尔文的论文早于华莱士的启笔且观点更加深刻】。出于对达尔文学术研究的尊敬与崇拜,华莱士提议,将生物进化论定名为“达尔文主义”,而他自己只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华莱士之让”。
        华莱士的另一个成果是对动物的地理分布的研究与修正,因此他被誉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华莱士发现在龙目海峡两侧的龙目岛和巴厘岛,望加锡海峡两侧的苏拉威西岛和加里曼丹岛的动物区系【生物学界将地球上的物种分为6大动物区系:古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澳洲界、新热带界。其中,以起源于劳亚古陆(古代北方大陆)、拥有先进的动物群的东洋界与起源于冈瓦纳古陆(古代南方大陆)、拥有古老的动物群的澳洲界之间的界线最令人感兴趣】有很大差异,海峡以西的巴厘岛和加里曼丹岛上的动物是典型的东洋界动物,以东则出现西边无法见到的袋貂、葵花鹦鹉、冢雉等澳洲界物种,同时物种也比西边贫乏。这条分界线后来被命名为“华莱士线”,代表澳洲界动物的最西界。此后,英国另一个博物学家和进化论者赫胥黎将“华莱士线”进行了修正,把巴拉旺岛以外的菲律宾群岛划到了线的东侧,这个修正线代表物种丰富的大陆型动物群和物种贫乏的岛屿型动物群的分界【加里曼丹岛虽为岛屿,但是曾经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因此动物群的大陆性很强,拥有猩猩、长臂猿等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此后,莱德克在印尼东面贴近新几内亚岛划了一条“莱德克线”,这条线是很多东洋界动物如飞蜥等向东渗透的边缘。“莱德克线”以东的新几内亚岛就基本上是典型的澳洲界动物了,以有袋类动物占优势,还有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针鼹和鸭嘴兽,也是极乐鸟、食火鸡和白鹦鹉的故乡。韦伯则在“华莱士线”和“莱德克线”之间找到了一个东洋界动物和澳洲界动物的平衡线,被称为“韦伯线”,大体在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之间与帝汶岛和东南群岛之间。这条线更多的被用作东洋界和澳洲界的分界线。
        与其他动物区系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候差异、地理屏障不同,东洋界与澳洲界的气候条件几乎完全相同,地理差别也不明显很多地方仅由海峡隔开。虽然,这条物种界线后经多位学者补充、更新,但是学术界依然使用“华莱士线”命名。



        16世纪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家的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王世贞,曾为友人赏玩的一种珍禽作赋,<弇洲四部续稿&#8226;白鹦鹉赋>:“<北户录>、<桂海虞衡志>皆称:白者[鹦鹉]稍大于鹦鹉,冠有五羽若萱华,作轻黄色,怒则张,尾截于鸽,外粉内蜜。余从友人徐子与所见之,果尔。而灵慧秀俊,依人可怜。”此种体型较普通鹦鹉稍大的白鹦鹉,曾随郑和四下西洋的通事马欢同样在其地理学专著<瀛涯胜览&#8226;爪哇国>中有过描述:“奇禽有白鹦鹉如母鸡大,红绿莺哥、五色莺哥、鹩哥,皆能效人言语;珍珠鸡、倒挂鸟、五色花斑鸠、孔雀、槟榔雀、珍珠雀、绿斑鸠之类。”【<瀛涯胜览校注>马欢{明}著 冯承钧校注 中华书局1955年第一版p37】张之杰<《瀛涯胜览》所记动物初考>一文根据体形“稍大于鹦鹉”“尾截于鸽”、外观“五羽若萱华,作轻黄色”“外粉内蜜”,考证“白鹦鹉即凤头鹦鹉(英名cacatoo,凤头鹦鹉科之通称)”。可知,“白鹦鹉”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凤头鹦鹉科凡6属21种:Cacatua alba、Cacatua ducorpsii、Cacatua galerita、Cacatua goffini、Cacatua haematuropygia、Cacatua leadbeateri、Cacatua moluccensis、Cacatua ophthalmica、Cacatua pastinator、Cacatua sanguinea、Cacatua sulphurea、Cacatua tenuirostris、Callocephalon fimbriatwn、Calyptorhynchus banksii、Calyptorhynchus baudinii、Calyptorhynchus funereus、Calyptorhynchus lathami、Calyptorhynchus latirostris、Eolophus roseicapillus、Nymphicus hollandicus、Probosciger aterrimus 郑光美<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科学出版社】。由于王世贞并未亲自饲养“白鹦鹉”,故赋中描述颇简无法确定它的种属,仅就头冠为黄色判断,很可能是Cacatua galerita(中文学名:葵花凤头鹦鹉)【<鸟&#8226;非雀形目>:“葵花凤头鹦鹉,身长三十五厘米。冠羽直立,喙有力,羽色纯白,腿足短而强健,尾短圆。在农田等开阔的地面觅食种子、嫩芽、叶片和果实,或用喙掘食根、快茎和球茎,因而雪白的羽毛上常沾有泥土。常集成大群,发出尖厉的鸣叫,晚上栖宿在树上,炎热的中午也在树上休息。地理分布: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南部沿海]】属下的某个种。
        15世纪的马欢,于<瀛涯胜览&#8226;爪哇国>中不仅记载了“白鹦鹉”,还提到另外一种稀有珍禽“倒挂鸟”。可惜,马欢并无一字描述。同行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8226;爪哇国>着墨颇多:“其倒挂鸟,身如鹊大,披五色羽。日间焚香于其傍,夜则张尾翼而倒挂,张尾翅而放香。”【<星槎胜览校注>费信{明}著 冯承钧校注 中华书局1954年第一版p44】事实上,此“倒挂鸟”尚有一名曰“绿毛么凤”,宋代朱彧<萍洲可谈>:“海南诸国有倒挂雀,尾羽备五色,状似鹦鹉,形小如雀,夜则倒悬其身。畜之者,食以蜜渍粟米、甘蔗。不耐寒,至中州辄以寒死,寻常误食其粪,亦死。元符中,始有携至都城者,一雀售钱五十万。东坡梅词云倒挂绿毛么凤,盖此鸟也。”对“倒挂鸟”“倒挂雀”亦“绿毛么凤”描述最传神的还是这位创作上强调“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的王世贞,<弇洲四部续稿红&#8226;倒挂鸟赋>:“丁丑之春,余栖弇园,有自郡来者,言客携红鹦鹉求售其直,为六金,余杀其五镮得之。至则非鹦鹉也,其体量小十之六,首尾红色如猩血,而两翅各一二茎如翡翠,腹毛隐隐作鹅黄,觜差类鹦鹉而小,色亦黄。其音婉丽轻细,极驯,扰出入人怀袖间,竟不能辨为何鸟。而时时挂一足于架,倒悬,移晷尺不动,则意其为倒挂鸟也。居一岁死,葬之先月亭后土冈丛条下……余所得此鸟,稍大于燕或不类。而峭洁婉丽,时时倒挂,又有不可晓者……荧惑之精,瑶光之星。锺自南服,命之帝庭。曰尔为赤而不为乌?又弗肯与燕雀徒。既俊而翾,洵美且都……其穿叶也,若頳鳞之的的;其栖枝也,若丹荔之离离。远则熠耀之曳篲,迩则金梭之透机。若乃蜂蜡点唇,鹅黄裹肚,穿衵入亵,敛羽就辅。如恋如昵,或歌或诉。又如娇女需责乳哺,岂青雀之入怀。宁饥鹰之暂依?忽倦栖而思奋。翘一足以累累。夫孰不困于倒悬?汝乃敛息而乐之。抑千岁之伏翼,脑初重而下垂?将挂藤之渇猿,俯以窥夫深池尔。”体形“状似鹦鹉,形小如雀”、外观“首尾红色如猩血,而两翅各一二茎如翡翠,腹毛隐隐作鹅黄,觜差类鹦鹉而小,色亦黄”,且“时时挂一足于架,倒悬,移晷尺不动”的“倒挂鸟”,显然是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风鸟科(Paradisaeidae)【风鸟又称极乐鸟,该科凡17属44种。多已灭绝,目前幸存者:Lycocorax pyrrhopterus、Manucodia atra、Manucodia jobiensis、Manucodia chalybata、Manucodia comrii、Manucodia keraudrenii、Paradigalla carunculata、Paradigalla brevicauda、Astrapia nigra、Astrapia splendidissima、Astrapia mayeri、Astrapia stephaniae、Astrapia rothschildi、Parotia sefilata、Parotia carolae、Parotia berlepschi、Parotia lawesii、Parotia helenae、Parotia wahnesi、Pteridophora alberti、Lophorina superba、Ptiloris magnificus、Ptiloris intercedens、Ptiloris paradiseus、Ptiloris victoriae、Epimachus fastuosus、Epimachus meyeri、Epimachus albertisi、Epimachus bruijnii、Cicinnurus magnificus、Cicinnurus respublica、Cicinnurus regius、Semioptera wallacii、Seleucidis melanoleuca、Paradisaea minor、Paradisaea apoda、Paradisaea raggiana、Paradisaea decora、Paradisaea rubra、Paradisaea guilielmi、Paradisaea rudolphi 郑光美<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科学出版社】。羽色“猩血”足以证明王世贞饲养的是Cicinnurus regius(中文学名:王风鸟)【<鸟&#8226;非雀形目>:“蓝极乐鸟,身长二十九至六十三厘米,栖息在雨林的山麓,觅食水果和昆虫。求偶的雄鸟,选择空旷的栖木倒挂身体,把腹部及双胁的蓝羽毛展成扇形不断地抖动,并有节奏地伸缩尾端那片深红棕色羽毛,发出无变化的抖音,雌鸟便走近停在雄鸟的腿足间观赏演出,等雄鸟将身体荡回她的身边。”案,蓝极乐鸟拉丁种属名:Paradisaea rudolphi体型较Cicinnurus regius稍大】关于极乐鸟的分布,陈鹏<世界各地珍奇动物&#8226;热带森林地带>载:“极乐鸟是澳洲【澳大利亚】和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上的一些颜色极其鲜艳的鸟类。它们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人们只能看见它们在空中飞翔,因此当地传说极乐鸟是住在天国极乐世界,以天露花蜜为食的神鸟。”【顺便说一句,极乐鸟因其优美的外型被选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鸟,她那婉转的歌喉成为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8226;麦考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的灵感来源】
        17世纪,崇祯朝进士、与侯峒曾率嘉定居民守城抗清的黄淳耀,著词追忆大明鼎盛之国力,<陶庵集&#8226;宫词>:“日南天北拱长安,一统车书际会难。驯象火鸡新入贡,宫监传写画图看。”
    入贡之“火鸡”,于郑晓所撰明洪武至正德间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吾学编&#8226;四夷志>中亦有记载:“火鸡,大于鹤,颈足亦似鹤,软红冠,锐嘴,毛如青羊色,爪利,甚能伤人腹致死,食火炭。”描述最为详尽的非亲眼所见的马欢莫数,<瀛涯胜览&#8226;旧港国>:“又出一等火鸡,大如仙鹤,圆身簇颈,比鹤颈更长,头上有软红冠,似红帽之状,又有二片生于颈中。嘴尖,浑身毛如羊毛,稀长,青色。脚长铁黑,爪甚利害,亦能破人腹,踢出即死。”【<瀛涯胜览校注>马欢{明}著 冯承钧校注 中华书局1955年第一版p69】冯承钧注云“火鸡casoar”,此“火鸡”又称“食火鸡”,即是鹤鸵目(Casuariiformes)—鹤鸵科(Casuariidae)【<鸟&#8226;非雀形目>:“食火鸡体形健壮,无飞行能力的大型鸟类。生活在植被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羽毛质地麁糙,且有些羽毛尖端特化成长长的发状吸丝。翅膀短掉,在飞羽著生处祇有羽翮。头部裸露,颈部有红蓝色的垂肉,垂肉颜色会随著年龄发生变化。当鹤鸵受惊时,常把头低下钻入密林中,这时,头顶的角质冠,便产生了保护作用。利用狭窄的喙取食掉落在地面上的果实,也吃绿色植物、种子和小型动物”。“脚爪强壮而锐利,用于搏斗。是已知唯一能致人于死地的鸟类。”】一种。马欢所记“火鸡”“又有二片生于颈中”,似鹤鸵科体型最大一种的双垂食火鸡。
        “白鹦鹉”亦凤头鹦鹉、“倒挂鸟”“倒挂雀”“绿毛么凤”亦风鸟、“火鸡”“食火鸡”亦鹤鸵地理分布区域均在“华莱士线”以东以南即今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北、东、南海岸地区。15世纪初,这些“华莱士线”另一端的珍禽或为其提诗作赋,或载入笔记。其中之一的风鸟,进入中国士人的视野更早,似乎尚可提前若干世纪。



        17世纪之前,关于“白鹦鹉”、“倒挂鸟”、“食火鸡”的故乡亦今大洋洲地区,尚未被西方航海家发现。在西方的地理学体系中,只存在一个概念模糊的“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出于南北半球重量对称原则设想出来的大陆】。然而,中国史料以及马来—印尼传说中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有趣记载。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8226;麻那里>:“界迷黎之东南,居垣角之绝岛。石有楠树万枝,周围皆水。有蚝如山立,人少主之。土薄田瘠,气候不齐。俗侈。男女辫发以带捎,臂用金钿。穿五色绢短衫,以朋加剌布为独幅裙系之。地产骆驼,高九尺,土人以之负重。有仙鹤高六尺许,以石为食。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容仪可观,亦异物也。”【<岛夷志略>汪大渊{元}著 苏继庼校释 中华书局1981年第一版p294】此“麻那里”之今地,著说颇多。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著作<岛夷志略校注>中指出:“麻那里大约不出阿剌伯南岸、阿非利加东岸,而其名则殆有谓误”;美国汉学家柔克义(Rockhill)则认为“麻那里”可能在“东非洲”。但是,两人均未提出任何立论理由。苏继廎先生著<岛夷志略校释>时,赞同藤田丰八的观点,并从对音入手提出“麻那里”在东非海岸,具体是“马林迪”。此后,麻那里东非说相当盛行,虽有部分新说【沈福伟<简论汪大渊对印度洋区域贸易的考察——古里佛、甘埋里、麻呵斯离、麻那里札记>一文论述了古里佛、甘埋里、麻呵斯离、麻那里四个印度洋重要的贸易中转港,并认为:“古里佛的对音是南印度西岸的Kollam Pantalayini(在卡利卡特之北),附近的下里是Chaliam。甘埋里不是哲朗岛,而是卡伊斯岛(Qais ben’Umaira)。麻呵斯离并非内陆城市摩苏尔,而是阿曼的马斯喀特(Masqat Shihr)。此地古称‘甘露王如来’,原音是‘卡尔马特极端派’。麻那里位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古称翁古贾,译作‘垣角’,与澳大利亚无涉。”  <中国史研究> 2004年02期;许永璋<“麻那里”考辨>继承沈福伟桑给巴尔岛说,并特别指出“麻那里”的对音是“桑给巴尔”的旧名“松戈&#8226;姆纳拉”(songo manara)的简称manara。 <郑州大学学报> 2009年01期】但范围不出非洲东海岸。需要注意的是,东非说主张的地区无论“马林迪”、“桑给巴尔”亦“松戈&#8226;姆纳拉”都是阿拉伯人出于商贸目的开拓的殖民据点,派遣官吏管理,日后更出现地方坐大甚至自立建国的情况。政治上与“人少主之”的“麻那里”有本质区别。同时,“马林迪”是个城市绝非“周围皆水”,“桑给巴尔”亦“松戈&#8226;姆纳拉”虽是海岛,但是“桑给巴尔”的词源是波斯语zanji,汪大渊使用“层摇罗”亦“层拔罗”作为它的转写。对于同一西文名,汪大渊并未有两名或多个中文转译的别例。因此,“麻那里”非“马林迪”或“桑给巴尔”。另一个重要假说即“麻那里”为今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地区,由韩振华先生提出。韩的依据是:“麻那里”的词源是manani【manani,马来语女王之意。从对音上看,manani比manara更加贴合“麻那里”】,即“女人之国”或“女王之国”。“迷黎”的词源同样是马来语miraj【miraj,死亡之意】,即“死亡之地”。“楠树”是澳大利亚特有的火焰树【火焰树或火焰木,梧桐科—瓶木属,Brachychiton acerifolius。植株高可达12米,春夏开花,花开满树,色彩鲜红,是一种相当好的观赏树种】。“高六尺许,以石为食。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容仪可观,亦异物也”的“仙鹤”,显然是澳洲鹤【澳洲鹤,Grusrubicunda。留鸟,仅见于澳大利亚东部、北部和新几内亚低地。它属大型鹤类,仅次于赤颈鹤,高约1.55米,体长约1米。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六尺约1.9m,略高于澳洲鹤平均高度】。持相同观点的廖大珂先生在<从郑和航海图谈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一文中认为是“垣角”乃“坤角”【罗盘24字指代圆周360度,分别是:东“甲卯乙辰巽巳”,南“丙午丁未坤申”,西“庚西辛戌乾亥”,北“壬子癸丑艮寅”,坤字角位于217.5-232.5度之间】之误写,此地位于以中国福建泉州为出发地的西南方向航线目的地。据此,“麻那里”是一个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地区,位于被马来人称为“死亡之地”的“迷黎”的东南,从泉州出发取西南针位“坤角”可以到达。就政治、气候、物产、方位而言,均与今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相符合。但是,疑问是难免的,甚至是致命的。“麻那里”“地产骆驼,高九尺,土人以之负重”,14世纪的澳大利亚并无骆驼,今天澳大利亚饲养的骆驼是西方航海家东来之后带来的;“以朋加剌布为独幅裙系之”,“朋加剌”为今孟加拉当属无疑,14世纪澳大利亚土人普遍以孟加拉布裹身当属稀奇。对此,韩振华的解释是:西人运骆驼至此,宋元之中国人同样可能办到;朋加剌布为南洋贸易的硬通货,被澳大利亚土人接受也属正常。
        汪大渊<岛夷志&#8226;麻那里>所载母系社会“麻那里”亦“女人之国”,或为赵汝适笔下之“女人国”。<诸蕃志&#8226;阇婆国>:“阇婆国又名莆家龙,于泉州为丙巳方【150-165度】,率以冬月发船,葢藉北风之便,顺风昼夜月余可到。东至海,水势渐低【古人没有洋流概念,认为海水东流是因为地势西高东低之故】,女人国在焉。愈东则尾闾【尾闾,语出<庄子&#8226;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是上古中国人观念中海水所归之处】之所泄,非复人世,泛海半月至昆仑国【首先,<诸蕃志>无昆仑国记载,有昆仑层期国。其次,泉州冬季发船一月可至“阇婆国”,向东可到“女人国”。“女人国”泛海半月到“昆仑国”。若此昆仑国乃昆仑层期国之省称,则从“女人国”出发并且依据原文之意航向应为自西向东半月可到昆仑层期国即今马达加斯加】。”【<诸蕃志校注>赵汝适{宋}著 杨博文校注 中华书局2000年第一版p54】<诸蕃志&#8226;海上杂国>:“[沙华公国]又东南有女人国,水常东流,数年水一泛涨,或流出莲肉,长尺余,桃核长二尺,人得之,则以献于女王。昔常有舶舟,飘落其国,群女携以归,数日,无不死,有一智者,夜盗船亡命,得去,遂传其事。其国女人遇南风盛发,裸而感风,即生女也。西海亦有女国,其地五男三女,以女为国王,妇人为吏职,男子为军士。女子贵,则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生子从母姓。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出与大秦、天竺博易,其利数倍。”【<诸蕃志校注>赵汝适{宋}著 杨博文校注 中华书局2000年第一版p130】“沙华公国”,今地不明。根据<《大德南海志》中的东南亚地名考释>一文的观点:“苏华公即沙华公、须华公的同名异译。旧有菲律宾的巴拉望岛(Palawan I.)、苏禄群岛、棉兰老岛西南的三宝颜(zamboanga)以及加里曼丹岛东南面的塞布库岛(sebuku I.)等说。按本书所记,应在苏拉威西岛附近,疑指萨拉邦卡群岛(salabangka Is.)或锡马坦岛(simatang I.)一带。”苏拉威西岛紧贴华莱士线南侧,其东南为澳大利亚。此说颇可信,或可支持韩振华先生假说。
        马来—印尼人的地理观念中,最南的一个岛屿被称为lusa-su,直译是最末后的岛。韩振华认为“罗婆斯”可与之勘同。汪大渊<岛夷志&#8226;罗婆斯>:“国与麻加那之右山联属,奇峰磊磊,如天马奔驰。形势临海,风俗野朴。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如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虽然饮食宫室节宣之不可缺也,丝麻絺纻寒暑之不可或违也。夫以洛南北之地,悬隔千里,尚有寒暑之殊,而况于岛夷诸国者哉!其地钟汤之全,故民无衣服之备,陶然自适,以宇宙轮舆。宜乎茹饮不择,巢穴不易,相与浮乎太古之天矣!”【<岛夷志略>汪大渊{元}著 苏继庼校释 中华书局1981年第一版p373】韩的观点是,此“罗婆斯”应作“罗娑斯”,是lusa-su的中文转写。方位、地貌,“与麻加那之右山联属……奇峰磊磊,如天马奔驰”。“麻加那”,仅见于此处,地望无考。居民,“风俗野朴。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如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澳大利亚大陆上的土人尚未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狩猎为生。这与巴布亚人存在区别。地貌则“形势临海……悬隔千里,尚有寒暑之殊”,存在明显的纬度跨度。若记载无误,可推测,“罗婆斯”亦“罗娑斯”似在今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此地颇合马来—印尼人的地理观念中的lusa-su。



        汪大渊笔下“麻那里”、“罗婆斯”亦“罗娑斯”分别似在今澳大利亚北部、东部,赵汝适笔下却有关于大洋洲岛屿的确切记载,<诸蕃志&#8226;苏吉丹>:“苏吉丹即阇婆之支国,西接新拖,东连打板,有山峻极,名保老岸,番舶未到,先见此山,顶耸五峰,时有云覆其上。其王以五色布缠头,跣足。路行蔽以凉伞,或皂或白,从者五百余人,各持鎗剑镖刀之属。头戴帽子,其状不一,有如虎头者,如鹿头者,又有如牛头、羊头、鸡头、象头、狮头、猴头者,旁插小旗,以五色缬绢为之。土人男剪发,女打鬃,皆裸体跣足,以布缠腰。民间贸易,用杂白银凿为币,状如骰子,上镂番官印记,六十四只准货金一两,每只博米三十升,或四十升至百升,其它贸易悉用是,名曰‘阇婆金’,可见此国郞阇婆也。架造屋宇与新拖同。地多米谷,巨富之家,仓储万余硕。有树名波罗蜜,其实如东瓜,皮如栗壳,肉如柑瓣,味极甘美。亦有荔支、芭蕉、甘蔗,与中国同。荔支晒干可疗痢疾,蕉长一尺,蔗长一丈,此为异耳。蔗汁入药,酝酿成酒,胜如椰子。地之所产,大率与阇婆无异,胡椒最多,时和岁丰,货银二十五两,可博十包至二十包,每包五十升。设有凶歉寇扰,但易其半。采椒之人为辛气熏廹,多患头痛,饵川芎可愈。蛮妇搽抹,及妇人染指甲衣帛之属,多用朱砂。故番商兴贩,率以二物为货。厚遇商贾,无宿泊饮食之费。其地连百花园、麻东、打板、禧宁、戎牙路、东峙、打纲、黄麻驻、麻篱、牛论、丹戎武啰、底勿、平牙夷、勿奴孤,皆阇婆之属国也。打板国东连大阇婆,号戎牙路。或作重迦卢。居民架造屋宇,与中国同。其地平坦,有港通舟车往来。产靑盐、绵羊、鹦鹉之属。番官勇猛,与东边贼国为姻,彼以省亲为名,番舶多遭劫掠之患,甚至俘人以为奇货,每人换金二两或三两,以此商货遂绝。贼国丹戎布罗、琶离、孙他、故论是也。打纲、黄麻驻、麻篱、牛论、丹戎武啰、底勿、平牙夷、勿奴孤等国在海岛中,各有地主,用船往来。地罕耕种,国多老树,内产沙糊,状如麦面,土人用水为圆,大如绿荳,晒干入包,储蓄为粮。或用鱼及肉杂以为羹。多嗜甘蔗、芭蕉,捣蔗入药,酝酿为酒。又有尾巴树,剖其心,取其汁,亦可为酒。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剪发跣足。饮食不用器皿,缄树叶以从事,食已则弃之。民间博易,止用沙糊,准以升■【豆左斗右】,不识书计。植木为棚,高二丈余,架屋其上,障葢与新拖同。土产檀香、丁香、荳蔲、花簟、番布、铁剑、器械等物。内麻篱、丹戎武罗尤广袤,多蓄兵马,稍知书计。土产降眞、黄蜡、细香、瑇瑁等物,丹戎武啰亦有之。率不事生业,相尚出海,以舟刼掠,故番商罕至焉。”【<诸蕃志校注>赵汝适{宋}著 杨博文校注 中华书局2000年第一版p60】
        宋之“阇婆”为今之爪哇,当属无疑。“阇婆”之属国“麻东”,杨博文注云:“为baton之对音,地当今苏拉威西岛(sulawesi)之东南,今作布敦岛(butung palau)”。“麻篱”,“<岛夷志略>作彭里,<元史&#8226;史弼传>作灭里,皆为bali之对音,今作巴厘岛”。“勿奴孤”,谢方注云“今马鲁古群岛,又名摩鹿加群岛、香料群岛,<岛夷志略>作文老古,<东西洋考>作美洛居”。“底勿”,杨博文注云:“<岛夷志略>作古里地闷,‘古里’(或作‘吉里’)为keraeng之音译,系一尊称,布吉斯语(orangbugis)义为‘王’。实为帝汶岛,timor为马来语,意为‘东’”。据此,“阇婆”为今爪哇岛,其属国“麻篱”为东面的今巴厘岛。两者均位于“华莱士线”东洋界一侧。紧贴“华莱士线”,位于其以东以南一侧的今苏拉威西岛东南布敦岛,是“阇婆”属国“麻东”,“勿奴孤”位于今苏拉威西岛与新几内亚岛之间的马鲁古群岛,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的帝汶岛地区则是“底勿”。需要注意的是,“麻东”、“勿奴孤”、“底勿”虽然位于澳洲界,但是并非“白鹦鹉”、“倒挂鸟”、“食火鸡”的栖息地。为获取这些珍禽,必须从“底勿”亦今帝汶岛出发横跨帝汶海至“麻那里”亦今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地区,或者从“勿奴孤”亦今马鲁古群岛向东到达新几内亚岛。
        马鲁古群岛在人种分布上是马来人与巴布亚人的过度区域,东边的新几内亚岛无马来人,以西则没有巴布亚人居住。“土人壮健凶恶,色黑而红,裸体文身,剪发跣足”,颇类巴布亚人。而“多嗜甘蔗、芭蕉,捣蔗入药,酝酿为酒”至今在新几内亚岛东部地区依然普遍。



        1497年葡萄牙人达&#8226;加马绕过好望角,并最终到达了印度。1511年,葡萄牙人征服中西贸易中继点满剌加。1526年葡萄牙探险家若热&#8226;德梅内泽自马六甲【明代所谓之“满剌加”】借季风东来发现新几内亚岛,1545年葡萄牙人奥尔蒂斯&#8226;德雷特斯在新几内亚岛北部登陆。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8226;简士的杜伊夫根号(Duyfken)成就了首次“有记载的”在澳大利亚的登陆。直到1770年,英国航海家著名的库克船长(James Cook)才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这是西方人记载的大洋洲发现史。
        1584年,居住在广东肇庆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8206;,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向中国士人展示了<山海舆地全图>,此图一再修正、放大,于1602年以<坤舆万国全图>之名进呈明神宗。两图均于地球南极附近绘有一个面积极大的大陆。但是不同的是,该大陆正对今爪哇岛的那部分海岸线在两图中存在明显的走向区别,在<坤舆万国全图>上这部分海岸线与今澳大利亚北部今阿拉弗海、今帝汶海海岸惊人相似。此时,西方航海家尚未到达该海域。况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航海发现、地图更新在西方国家都是被严格保密的。利玛窦与中国士人如徐光启等,交流颇多,在完善<坤舆万国全图>的过程中借鉴并糅合中国地理学观点的地方是相当明显的。比如,使用中国知识体系中的地理名词“小东洋”、“小西洋”、“西南海”、“狗国”、“流鬼”等标注此图。当时西人尚未探明而中国人已经熟知的那部分世界,在该图中相当详尽【一般认为,<坤舆万国全图>参考了<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罗洪先<广舆图>、喻时<古今形胜之图>、徐善继徐善述<地理人子须知>一书所附的<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以及<杨子器跋舆地图>】
        关于中世纪中国抵达大洋洲的可行性航线,20世纪80年代,致力于研究郑和航海史的郑一钧在<论郑和下西洋&#8226;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中这样分析:“郑和船队在东北季风时节南下至满剌加,其时赤道以南附近部分正盛行西北季风。所以船队南航经过赤道后,风向即由东北转向西北,其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四周,及爪哇以东直达新几内亚各岛之海域。船队抵达东爪哇的杜板、新村以及吉里闷(卡里摩爪哇群岛)等地后,即可利用此风继续航行至新几内亚各岛。当赤道以北东北季风停止,西南季风开始之时,赤道以南上述地区又刮起东南贸易风,其范围更向东西两方扩展至新几内亚以东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西端之马达加斯加岛。船队此时顺风而行,向东可通过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并在同一东南风季节内,自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各岛返航爪哇。船队在返航中,渡越珊瑚海,穿过托雷斯海峡,经澳大利亚北之阿拉弗海、帝汶海西行至爪哇。自爪哇出巽他海峡西航,直趋马达加斯加。按<郑和航海图>所示之航路,由爪哇、吉利闷【即吉利地闷,今帝汶岛】可延伸至澳洲及马达加斯加,正反映了郑和船队在第六次下西洋中,其自满剌加东航的分■【舟左宝右】,在船队绕爪哇岛航行的过程中,又向东南越过赤道,在爪哇岛东南海域进行探索的情形”【<论郑和下西洋>郑一钧著 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p226-227】。<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含20页航海地图、109条针路航线和4幅过洋牵星图,涉及地名超过500个。相较之下<岛夷志>列举地名仅200个。完成于第六次下西洋之后,明末茅元仪编入<武备志>一书240卷】第50号地图上,标注了一条自满剌加起航的航线,该航线在吉利闷分航,向南的航线继续出现在第52号地图上,沿一处名为“石城山”的岛屿向西延伸。地名“石城山”左侧注“有人家”【<郑和航海图>茅元仪{明}编 向达校注 中华书局2000年第一版】
        要之,出于贸易以及获取包括珍禽在内各种异物的目的,郑和船队于冬季利用东北季风航行至满剌加【今马六甲】,越过赤道后借西北季风,向东南方向抵达杜板、新村【均位于今爪哇岛北部】,继续向东到达吉里地闷【今帝汶岛】。在此航线分道,向南的航线到达今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然后利用东南贸易风再向西到达今马达加斯加岛。该航线与赵汝适所载“率以冬月发船,葢藉北风之便,顺风昼夜月余可到……东至海……女人国在焉……泛海半月至昆仑国”相合【从风向角度分析,自澳大利亚北部到马达加斯加岛航线方向应该是自东向西,据赵汝适<诸蕃志&#8226;阇婆国>载则自西向东。从赵言,则已实现环球航行,非是】。另一条航线,自帝汶岛继续向东,到达今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甚至进入太平洋。而“华莱士线”那端的珍禽,以及她们栖息的土地,早在西人东来之前,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