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22: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5
  
  
  
  
  
  
  
  
  
  ““冬季风暴”
   ——无畏亦无望
  
   顿河集团集群的任务自然是拯救第六集团军。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艾伯特·西顿的话说,“曼斯坦因的部队,尽管架子很大,却比不上 1941年德军的一个集团军”。竟称之为“集团军群”,真是误人子弟——这意味着,曼斯坦因要用不到一个集团军去跟红军三个方面军顶牛!
   因此,曼斯坦因向元首坦白了他的想法,即:救出保卢斯的机会不大,不要对他抱有过高期望。但他同时表示——可以试上一试。 就像曼斯坦因后来在回忆录中说的:“只要能使第六集团军的袍泽有获救的机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是义无反顾的”。
  
   此时,轴心国军队距被围困部队最近的阵地,是顿河大桥附近的齐尔斯卡亚(一译下齐尔斯卡亚)。尽管苏军到处横冲直撞,但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残部,还是在这里坚守着一个小小的桥头堡。如果从这里出发,至包围圈的直线距离仅64公里。因此,无论华西列夫斯基还是斯大林都一致认定德军绝对会走这条捷径实施救援。
   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曼斯坦因宁肯舍近求远。
  
   作为一名战略老手,曼斯坦因对这个问题作了周密的分析。他认为,齐尔斯卡亚这条路线虽然看似捷径,却有苏军围困部队重兵把守。所以曼斯坦因选择了一条更为“间接”的路线(见下图)。这条路线位于顿河下游,距第六集团军大约140公里。曼施泰因选择这条漫长的、出人意料的路线是希望达成战术上的某种突然性,以对付力量相较薄弱的第51集团军。(当时的估计是正确的,第51集团军的兵力不超过5个师,共计3.4万名士兵和77辆坦克)。

如图所示,曼斯坦因选择从遥远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而不是直线距离最近的下齐尔斯卡亚。这个出乎意料的选择历来饱受争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22: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了,曼斯坦因增援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霍特麾下只剩下第57装甲军尚可一战。这个军的力量原本很薄弱,只包括两个罗马尼亚骑兵师和第23装甲师,坦克仅存20辆。不过,霍特很快得到了从“A集团集群”借调过来的一个装甲师(第17装甲师)的增援。随后,另一个装甲师(第六装甲师)也从法国披星戴月的赶来——特别是第六装甲师,这个装甲师拥有160辆坦克和40辆威力巨大的Ⅲ号突击炮,是当时东线唯一个齐装满员的装甲师——能得到一个满员师,曼斯坦因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随着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曼斯坦因手上的坦克数量一下子激增到了230辆。于是,他再也按耐不住了。提出:“德军应不等增援部队集结完毕就实施救援行动”。这场救援行动的代号是:“冬季风暴”。
  
   后来,叶廖缅科又在回忆录中吹牛了。他说,他一眼就看穿了曼斯坦因的奸计,呼吁大本营派预备队增援上库姆斯基奇地域的第51集团军,却遭到了斯大林断然拒绝。结果,12月12日清晨“冬季风暴”一启动,第51集团军瞬间败下阵来,这次进攻显然使苏军受到了奇袭,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料到曼斯坦因的攻势来得如此之快、走位如此之风骚。况且,德军将3个装甲师集中在一个突破口上,令叶廖缅科压力倍增。他在回忆录中忧心忡忡地写道:“这是非常紧张的时期……假使敌人解救成功,我们之前全部的努力就付之东流了”。
  
  (2)
   总之,德军初期的进展非常顺利。第一天,他们向前推进了50公里!未遇任何激烈抵抗。在许多地段内,德军莫名其妙地发现那里的敌人已逃之夭夭。苏军形式顿时趋于紧张——虽说后来证明有点反应过头了,但还是鸡飞狗跳了好一阵子。叶廖缅科的第一反应是,严令第51集团军死守阵地,战至最后一人。紧接着,他又要通了第57集团军的电话……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包围圈分为两层。一个对内,负责围困保卢斯;一个对外,负责阻止德军解围。很简单的道理,一旦对外的第51集团军崩溃,内圈的第57集团军就会面临同样的威胁。因此,叶廖缅科立刻担心起了镇守合围圈西南角的第57集团军——这是叶廖缅科麾下最弱的一个集团军,人数最少。据赫鲁晓夫说,在保卢斯被围的最初几天,第57集团军甚至无力拉起一条绵密的战线。他曾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怪相:6~7公里宽的地段无人防守,一个兵都没有!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司令员托尔布欣少将无能。事实上,托尔布欣常常为此事焦头烂额,但又无能为力。
  
   现在,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正逐渐向保卢斯靠拢,进攻一直勇猛顽强地坚持下去。12月13日,大雨滂沱,地面出现了短暂解冻状态,士兵们在零度以下的气温中苦苦挣扎,靴子里灌满了冰水。尽管这样,每个德国士兵心里都怀着一个热切的愿望,无论如何也要援救斯大林格勒的同志。他们是否得到拯救,只剩下这一线希望了。那天,德军又前推进了20公里,曼施坦因当时叫嚣“毛子已经无法阻止我了!”并用无线电向保卢斯拍去了电报,这份电报是那样的振奋人心:“请相信,胜利就在眼前!”
  
   截止12月19日,这支自称为“同死神赛跑”的援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条天然屏障——米什科瓦河,并且成功地在河北占领了一个桥头堡。这里距斯大林格勒只有45公里。第六集团军被围部队信心大增——他们已经听到远程火炮的轰鸣声了。每个人都确信,解放的时刻就在眼前。对于那些身陷包围圈的士兵们来说,能够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是希特勒的诺言:“他将竭尽全力解救他们”。实际上也是如此,正如安东尼·比弗所记载的那样,士兵们对口粮的急剧减少丝毫没有怨言,因为大家都相信希特勒。
   现在,大炮的轰鸣声既是明证!有一次,一名德国将军到前线去视察,看到一名哨兵正在侧耳倾听。“听啊,将军阁下,”他说,“那一定是增援我们的军队来了。”德国将军深受感动。“一名普通德国士兵的信念,居然如此温暖人心。”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论。按照计划,第六集团军由里边向外突围,撕开托尔布欣第57集团军的封锁(这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与霍特会师,但保卢斯将军决定,只有在援救部队接近到20公里时,他的部队才能开始突围。因此,他只能以焦急地等待外面的战斗早日结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3: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6
    
    
    
    
    
    
    
    
    
   近卫第2集团军
  
  
  
   曼斯坦因的救援,似乎可以嗅出点儿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在包围圈外,他非常紧张,为了填补前线的缺额,连警卫营都冲了,以致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连哨兵都没有,全换成了清一色的俄国人。(俄国人为德国人放哨……)
  
   在包围圈内,保卢斯却淡定得要死。在这命运攸关的时刻,最让人震惊的是保卢斯将军的无动于衷。事实上,他哪怕组织炮兵向苏军阵地打几发炮弹,也比干等着什么不做要强——显而易见的道理,这时保卢斯应当主动攻击苏军,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防止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来对付第57坦克军。当时,身处第51集团军司令部的赫鲁晓夫政委承认,在敌人进攻之前,他就没有组织一支机械化部队前去迎战,眼看两路敌军会师在即,倘若保卢斯不顾一切地向南部突围, “那么他肯定会冲破封锁……是希特勒的愚蠢帮了大忙!!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使装备精良、兵强马壮的保卢斯集群无所作为。他们在那儿坐等援兵,而这时我们采取措施,加固了包围圈”。
    
   终于…天枰上最后一根稻草压过来了。千钧一发之际,同时身处第51集团军司令部的华西列夫斯基迅速意识到叶廖缅科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他正好陪同赫鲁晓夫下部队视察……)。他认为,要想有效地粉碎敌人对保卢斯集团军的营救,就必须阻挡住霍特军队前进的步伐。为了不浪费一点儿时间,他决定先斩后奏——因为怎么也要不通斯大林的电话。于是他立即与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取得联系,命令他交出马利诺夫斯基第近卫2集团军前去支援叶廖缅科,以阻止曼斯坦因的进攻。
  
   这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令刚下火车的马利诺夫斯基大感意外,因为他最初接到的任务是:“配合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实施围歼保卢斯的“指环”行动”。 罗科索夫斯基对这样的安排非常不满,以致在很多年后,他不止一次的提及此事:“不论怎么说,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当时的意见是错误的。我和第2近卫集团军完全能够在曼斯坦因接近之前,就把保卢斯又饿又冻的几个师吃掉!”因此,他坚持不交出第2近卫集团军,甚至还试图说服斯大林站到自己一边来。
   12月13日,斯大林在同时听取了他俩的汇报后,无条件地站在了华西列夫斯基一边。他亲自打电话通知罗科索夫斯基,说他“完全赞同华西列夫斯基所申述的理由”——因为叶廖缅科的确无法单独击退敌人。并说,在目前情势下,用第2近卫集团军对付被围敌人的决定是大胆的,这个进攻过于冒险。因此,“指环”行动必须暂缓实施。斯大林在指令中强调:“近卫军团应以急行军的方式,迅速向南部转移,部署在第51集团军各师后方,迎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
  
  (2)
   现在,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翻身的机会终于来了!近卫第2集团军大约有90000名士兵,齐装满员。由两个步兵军和一个机械化军组成(近卫第1、第13步兵军及近卫第2机械化军)。在马利诺夫斯基将军率领下,强大的近卫军团开始了二战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乾坤大挪移”。冒着零下20几度的严寒,他率领部队以奇迹般的速度,星夜兼程,强行军240公里!抢在德军会师之前赶到了最后一条水屏障——米什科瓦河。此时,德军第6装甲师刚刚在河北建立了一个桥头堡,由于损失非常轻微,霍特将军感到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是可行的——算上直线距离,他们距被围部队不足40公里了!
  
   然而,近卫第2集团军的及时抵达毁掉了一切。12月19日,苏第51集团军在得到率先进入阵地的近卫第3步兵师和近卫第38步兵师的加强后,士气大增,立刻转入反攻。苏军不顾一切伤亡,用血肉之躯与第6装甲师硬碰。在德军高炮、地炮和坦克的火力下,苏军伤亡惨重,经9小时激战,他们被迫撤退。
   第二天,苏军再度卷土重来,德军也不顾一切地向前硬闯。可是,苏军的抵抗是那样的顽强,火力又是那样的猛烈,以致使它寸步难行。双方坦克在1500米的距离上对射——24辆装备75mm口径炮的Ⅳ号坦克与装备76.2mm口径的 T-34对抗。双方再度打成了平手,即:苏军无法撼动桥头堡,德军也无法前进一步。双方都蒙受了重大损失。
   不过,时间对苏军是有利的,因为近卫第2集团军的后续部队正在陆续抵达。换言之,苏军受到损失还可以补上,德军却无法补充。他们的兵力在减少,但毫无增援希望。据第6装甲师战史记载,光是第11装甲团就损失了35名军官和400名士兵。他们估计,第11装甲团要对付约400苏军坦克(实际为600辆)。而此时,他们只剩下153辆坦克了——其中75辆还是毫无用处的Ⅲ号坦克。这种坦克射杀苏联步兵还算不错,但一遇上T-34,就彻底瞎抓了。
  
   当然了,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也有难言之隐。他在回忆录中反复强调,我们的坦克虽多,但经过强行军后,储油槽里只剩下1/4的油了。怎么办才好呢?马利诺夫斯基灵机一动,下令所有坦克卸下伪装,把它们全部开到高地上去,整整齐齐地码成一排。马利诺夫斯基这样解释道:“我就是要让他们看看,如果执意前进会碰到些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22: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7
  
  
  
  
  
         
    最后的机会?
   —— 代号“小土星”
  
  
   于是,战斗再次打成了僵局。尽管苏联的文献资料狂吹马利诺夫斯基同志居功至伟,说他“在险恶的战斗中,成功地阻止了顿河集团军群的进攻……”。但事实上,在接下来的36个小时里,由于缺乏汽油,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什么也干不了。“米什科瓦河桥头堡”仍然被德军牢牢控制。
   可是,曼斯坦因不可能坚守这个桥头堡太长时间。当进攻在距斯大林格勒40公里处陷于停顿时,所有人都很快认识到,这次进攻就算到此为止了(除非有新的增援部队达到)。只有希特勒不以为然,他告诉蔡茨勒,“德军肯定还会继续前进的”,因为他相信曼斯坦因。实际上,德军没有再前进一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冬季风暴”的失败。只有40公里呐!!照理说,保卢斯应该积极配合,里应外合才是。
   但问题是,他为何没有这样做呢?据德国人自己的说法,第六集团军确实准备了一支由胡贝将军(第14装甲军军长)指挥的突围部队以配合“冬季风暴”行动。这支部队拥有70辆坦克,全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但是,他们的燃料情况十分令人不满——空运效率太差,致使这支装甲部队拥有的燃料只够开20公里。这意味着霍特的部队必须打到布西诺夫卡村附近的高地。只有这样,保卢斯才肯突围。(这也是为什么保卢斯强调救援部队在接近20公里时,才开始突围的原因所在)
  
   有些人肯定会说了,看吧,保卢斯还是优柔寡断。就算只能走20公里,也要试一试嘛。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想过没有,剩下的20公里怎么办?
   安东尼 比弗在他的著作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没有坦克掩护,他写道:“俄国人将会像猎兔一般地打死冻得半死的士兵”。因为第六集团军的士兵虚弱得根本无法徒步穿越雪地,更不用说冻得硬邦邦的冰层了 ——况且还要背上沉重的武器和弹药。
  
   因此,第六集团军司令部估计,考虑到重新系统地整编、从其他防线上逐渐撤下部队,以及采取必要的策略来迷惑敌人,大约需要5天的时间,第六集团军才能实施代号“雷鸣”的突围行动。此外,还需要空运大约1000吨的粮食和燃料。人们总说保卢斯怎么怎么,却独独忘了此时的曼斯坦因也很犹豫不决,他所撰写的回忆录矛盾重重,甚至有些无法自圆其说。在12月19日—22日这命运攸关的几天里,保卢斯日益感受到上面没有及时把正在发生的实情告诉他们。曼施泰因只是通过他的参谋长通知他,“整个形势没有变化……”
   12月19日,保卢斯询问他是否可以开始为“雷鸣”作准备时,曼斯坦因的回答就更加模棱两可了——他只简短地答复道:“等今晚联系再说……”12月23日,保卢斯再度询问“可否开始突围时”,曼斯坦因回答说,“今天我不能把全部权力给你,但我希望明天能作出决定。”
  
   总而言之,我们完全可以更加“不怀好意”地去揣摩曼斯坦因的心理,得出的结论是:他不敢承担责任,于是把决定权抛给了保卢斯。
   但是了解保卢斯的人都知道,以他的性格和特点,怎么敢违背元首和曼斯坦因的意志而擅自行动呢?值得指出的是,至始至终,希特勒都是反对突围的。他的想法乐观而又不切合实际。即:打通走廊后,物资源源不断流向第六集团军,坚持斯大林格勒桥头堡到来年开春。那个所谓的“雷鸣”突围,不过是顿河集团军群暗地里计划出来的产物(希特勒知道此事估计曼斯坦因要掉脑袋)。换句话说,突围成功了,一切好商量,希特勒也许会宽恕他们。一旦突围失败,希特勒会饶过他吗?曼斯坦因在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完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这样写道:“我要救出的是一个完整的第六集团军,而不是一个残渣!”
  
   当然了,曼斯坦因马上就会意识到,不突围,其实也有不突围的好处(多亏保卢斯没突围!)——就在两军相聚40公里,而无法汇合的时候。苏联的“小土星”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1942年12月16日,在遥远的南方,沉寂已久的红军西南方面军的3个集团军,在350辆坦克的掩护下,扑向由意大利盟军掩护的狭长防区,同时猛烈打击齐尔河沿岸的第48装甲军。苏军大批坦克和步兵部队冲入意军防线,打开了一个150公里宽的突破口,并通过这个突破口,迅速向南面的罗斯托夫推进。意大利人怎么会是俄国人的对手呢?他们鼓起勇气打了两天,崩溃了……22万意大利官兵仓皇溃逃,将顿河集团军群的翼侧完全暴露在苏军面前。
  
   至此,一切营救行动都是枉然了…随着三支苏军部队对顿河集团军群后方的进攻,“小土星”行动已彻底撕碎了轴心国的南俄战线。曼斯坦因完全清楚(尽管他的良心备受煎熬),第六集团军已经完蛋了。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能不能拯救第六集团军了,而是自救。据曼斯坦因估计,红军用以围困第六集团军的有90个大单位(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合计49个师)。假使第6集团军突围或者投降,那么这49个师就会像潮水一样被释放出来。届时,顿河集团军群和整个南翼的处境将不堪设想。如果真这样,完蛋的不仅仅是第六集团军这么简单了:顿河集团军群、包括深入高加索地区的德国“A集团军群”就将整个被包围。
  
   所以,第六集团军更不能突围了。他应该牺牲自己,挽救别人。为争取而后的胜利奠定基础。空军上将里希特霍芬的言论一针见血,他说:“对第六集团军而言,这意味着抛弃和谋杀”——她是一个被曼斯坦因出卖的集团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22: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怎么说,“小土星”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计划(见图)。这完全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功劳。当曼斯坦因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正面上去的时候,他就可以放心地捶打顿河集团军群的侧翼了。而曼斯坦因的反应简单而又有效,即:弃车保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22: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8
  
  
  
  
  
  
  
  
        
   悲催的叶廖缅科同志
  
   第六集团军就这样被迅速抛弃了。 12月23日,曼斯坦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被迫将劳斯将军的第六装甲师和克诺贝尔斯道夫指挥的第48装甲军抽走。并派它以强行军的方式,向西北推进,以堵住意大利人留下的缺口。另外,里希特霍芬的轰炸机中队也从解救攻势中调转头来支援意军。
   可以预料,此次调动意味着什么——就像笔者在前文说的那样,整个“冬季风暴”救援行动都是围绕着第六装甲师展开的。这个师都走了,所谓的“救援”行动,顷刻间失去了所有意义。
  
   但是,曼斯坦因是何等的聪明。他完全知道,自己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第六集团军来说,都必须要有一个交代。尽管第57装甲军剩下的两个师已经成了空架子,但他还是刻意地装出一副竭尽全力的救援模样——的确,有些话是不能对保卢斯说透的。
  
   更令人惊异的是,直到此时,保卢斯仍无条件地信任曼斯坦因,丝毫没有怀疑他的忠诚。他天真的以为,救援行动仍在努力地进行着……
  
   苏军自然是不会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的。现在,叶廖缅科又开始集结他的军队了。就在第六装甲师被抽离前线的第二天(12月24日)。波波夫指挥的第5突击集团军在顿河以西集结,位于马利诺夫斯基第2近卫集团军的右翼,特鲁番诺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残部兵力在其左翼,又恢复了正常的油料补给。于是,苏军郑重其事地开始进攻了。此次进攻的兵力对比是:苏军超过600辆坦克对阵削弱后的57装甲军的35辆坦克。
   据马利诺夫斯基自己说,他原以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结果,德军迅速撤退,被逐出100~120公里,丢失居民点130多个。终于退回了原来的出发阵地。苏军的这场胜利等于是宣布了“冬季风暴”的破产,也对斯大林格勒这个大口袋里的22万名德国士兵敲响了丧钟。从此,马利诺夫斯基重新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被迅速晋升为上将,并授予他与叶廖缅科共同荣获苏维埃最高荣誉:一级“苏沃洛夫勋章”。
  
   然而,此次“决定性的胜利”还是暴露了苏军指挥系统的诸多问题。在国防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斯大林强调,在“指环行动”实施之前,必须先解决叶廖缅科和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之间存在的矛盾。
   换句话说,现在应该确定究竟让谁,来负责歼灭保卢斯的最后任务了。由于叶廖缅科在基辅会战和布良斯克战役的失败给斯大林的印象太深,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罗科索夫斯基。与会者所有人都表示赞同,只有朱可夫念及老同学之情为叶廖缅科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说: “我认为两位司令员都能干,如果把消灭第六集团军的重任交给罗科索夫斯基,那么叶廖缅科必然会委屈的……”
  
   “我们不是高中小女生,”斯大林反驳道,“我们是布尔什维克,现在不是谈论委不委屈的时候,我们应该让能够担此重任的人去指挥战斗!”于是,朱可夫受命将这个不愉快的消息通知叶廖缅科。
  
   有意思的是,叶廖缅科顷刻间就怀疑是朱可夫在故意捣鬼,剥夺了本属于他的荣誉。特别是听说竟然要将托尔布欣第57集团军、崔可夫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第64集团军,这3个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劲旅都划拨给顿河方面军,顿时就火冒三丈。他在日记中直接开骂了:“朱可夫,这个篡权者和流氓!他踩着所有的肩膀人往上爬,可是我是最倒霉的一个。他要是不放过我,把我惹急了,我马上就跑到中央委员会或最高统帅那儿告他一状。我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了。想当年,他算个什么!他是一个阴险而又愚蠢的家伙,是一个厚颜无耻的野心家……”
  
   说干就干,叶廖缅科头脑一热,马上就给斯大林挂了个电话,没有人知道他俩在电话里说了什么……但据赫鲁晓夫后来追述,放下电话的那一刻,叶廖缅科又哭了,他伏在赫鲁晓夫的胸前,几乎成了个泪人儿。赫鲁晓夫试图安慰他,可惜没用,叶廖缅科抽泣道:“赫鲁晓夫同志,您不明白,您是个文职人员,您不知道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您忘记了在战场初期我们是怎样想的,我们想我们倒霉了。您还记得,斯大林曾如何询问我们是否再固守3天?您还记得,那些来自大本营的人像赶婚礼一样全都往我们这儿赶,后来又跑得精光……他们以为德军肯定会占领斯大林格勒,我就留在这里当替罪羊。但是现在你瞧!我们开始胜利了,却被他们一脚踢开。您是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我预见到,整个斯大林格勒的荣耀都会归到罗科索夫斯基一人身上!而我们,将会被历史遗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23: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9
    
  
  
  
  
  
  
  
   罗科索夫斯基的抉择
  
    就这样,罗科索夫斯基成了总指挥,负责实施对第六集团军最后的围歼行动。(简直就像捡到宝一样!)供他指挥的共计7个集团军,47个师,25万人。
   不过在数据上,苏联人不乏自相矛盾之处。譬如,崔可夫第62集团军拥有作战人员5.2万人。这样算起来,莫非其余6个集团军平均只有3.3万人?如果真是这样,编制和实额相差得实在有些离谱。
  
   起初,叶廖缅科还试图阻止顿河方面军司令部派去的联络官。罗科索夫斯基派去接手57、62、64集团军的军官得不到实权,被晒在一边,座起了冷板凳。直到斯大林亲自打电话把叶廖缅科痛骂了一顿之后,这样的情形才得以好转。
  
   身经百战的罗科索夫斯基当然清楚,要想一口吃掉兵力几乎对等的保卢斯集群绝非易事。
   特别令他头疼的是,属于顿河方面军的坦克数量实在太少了……整整7个集团军呐!!坦克169辆…坦克第四集团军在他刚接手的时候只剩下微不足道的4辆坦克。以至于一名军官一本正经地问他:“是否因为坦克第四集团军只有4辆坦克,才称其为坦克第四集团军?”而战士们则怀着苦涩的心情把自己的集团军称为“4辆坦克集团军”。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搞得罗科索夫斯基哭笑不得,强烈呼吁将马利诺夫斯基近卫第二集团军转隶给他,可是没有成功。
  
   诚然,时间是对苏军有利的。在包围圈内,德军没有炮弹,没有食物,没有被服,迟早会被冻死饿死。换句话说,苏军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德国人活活拖死——罗科索夫斯基确实是这样打算的。
   但是,斯大林没有耐性再等下去,因为从战略角度考虑,保卢斯拖住了同样数量的苏军,致使这些军队无法参与而后的进攻战役。美国学者小乔治 尼佩的分析结果言简意赅,他说:“斯大林和他手下的主要将领都认为,只要再给德军一次更大的打击,希特勒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他们都想尽早地从这场“必胜”的战役中解脱出来。苏联人特别无法理解,第六集团军已经丧失了获救的希望,为何还要固执地再打下去?罗科索夫斯基派人到处零敲碎打,希望通过这种战术来渐渐拖垮敌人。他们相信,只要每天进攻,德军就会因为得不到休息而崩溃掉。
  
   可是,德国人的顽强出乎意料。从11月底到12月初,苏军几乎每天都会集中兵力对被围德军进行激烈的挤压和围歼。但是战局并没能象罗科索夫斯基所预想的那样顺利结束。德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组织好了严密的环形防御工事,他们坚守着每一码被占领的阵地,丝毫没有崩溃的迹象。
  
   截止12月4日,德军依然牢牢地控制着东西长53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保卢斯在前沿地区布置了13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和一个坦克师,另有两个坦克师和一个骑兵师做总预备队。旷日持久的战斗并未使他们遭受重大损失,反而有种愈战愈勇的味道。有一次,罗科索夫斯基打电话督促第65集团军的战术进攻。他在电话里询问巴托夫(第65集团军司令员),“进攻有无进展?”
  
    巴托夫回答说:“部队在向前推进!”
  
    罗大喜,忙问:“怎样推进?
  
    巴托夫答:“爬行。”
  
    罗问:“爬行多远了?”
  
    巴托夫答:“爬到哥萨克土丘的第二等高线了……”
  
    罗科索夫斯基非常懊恼。他说:既然你的部队不得不爬行,而且只到达某个想象中的等高线,所以还是把部队带回出发阵地吧……后来,罗科索夫斯基干脆将这段岁月称作他“战斗生涯中最艰苦的时光”。他完全清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现在都集中在他的顿河方面军身上。而国内的宣传机构早在莫斯科保卫战时就将他打造为一名经天纬地的大英雄。这样的“大英雄”竟然在1、2个月内毫无进展,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多次失利之后,罗科索夫斯基不由得佩服起他的敌人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包围圈中的敌人把被控制的高地和村庄变成了一个个顽强的抵抗枢纽,周围敷设了密集的雷区,还把铁路路基、被毁坏的坦克、铁车皮和机车用作防护……”不管怎么说,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令人钦佩的。第57集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少将半开玩笑地道出了他的遗憾。他说,“这都怪我……当初我指挥修建斯大林格勒近郊的防御工事时太卖力气了,现在都不知该如何攻破了”。(应当说,他当年修建防御工事的确很卖力,但是也不能成为理由。不然,德军是怎样打进来的呢?)
  
   现在,德国人充分利用了苏军以前修建的工事。罗科索夫斯基面临的是如何攻克的难题,而兵力显得尤为不足……但是,跟历史上的所有堡垒一样——最坚固的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克的!!截止12月中旬,第六集团军的末日终于到了。
   因为,他们开始断粮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2: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50
  
  
  
  
  
  
  
  
  
  
   被出卖的集团军
  
  
   在令人沮丧的气氛中,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仍然充满自信心。
   可是这一次,仅仅有自信心是不够的——平心而论,帝国元帅没有食言。他想尽一切办法,硬是搞到了他所许诺的飞机(还把轰炸机当运输机使……)。尽管明明知道斯大林格勒被围部队的命运悬于他的手中,但戈林很快就心满意足了。还特地跑去参加了1942年12月12日,为庆祝曾被炸毁的柏林国家歌剧院重新揭幕的仪式。
  
   都什么时候了?他居然还有心情看歌剧??——戈林甚至对希特勒说:“斯大林格勒的局势根本没那么严重……”
   曼斯坦因马上就尖锐地抨击说:“既然帝国元帅一口咬定斯大林格勒的形势不严重,那他怎么不亲自出马指挥这个集团军和所属的机构?”里希特霍芬更是大胆地指出,合围圈已成了最好的减肥场所。戈林最好应该亲自去斯大林格勒前线看一看,看一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由于受冷空气和恶劣气候(主要是大雾)的影响,戈林所承诺的“空中桥梁”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140架“容克大妈”中,仅有15架;140架“亨克尔he111”中,仅有41架,20架“FW200”中,仅有1架在工作……
  
   是呀,这些数据列举出来是那样的可笑,却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戈林同志呢,他竟然跑去看歌剧以及筹备他的50岁“寿辰”。他真以为,只要把足够的飞机派发给里希特霍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真怀疑他是不是斯大林同志派过来的王牌间谍)。
  
   现在,第六集团军平均每天只能收到116吨补给——与戈林承诺的每天500吨相去甚远。随着气温日益下降,飞机发动机的寿命越来越短、同时在地面,引擎也变得越来越难发动了。大雪常常让基地的工作陷入瘫痪,人们不得不从厚厚的积雪中将每架飞机挖出来。暗淡的前景使大本营所有人都忧心忡忡。据蔡茨勒记载,他每隔24小时便会向希特勒提交一份报告,列举前24小时内向第六集团军空运物资的确切吨数。
   譬如:11月23日,75吨;24日,110吨;25日,35吨;26日,30吨……这些难堪的数据让帝国元帅颜面尽失。一开始,他还可以借口天气恶劣,下雾、下冻雨或者暴风雪为自己辩护。在同希特勒的每日会晤中,戈林保证要改善空运状况。他声称空运工作不完善是因为“刚刚开始”的缘故,几天之内一切都会顺利运转起来的。
  
   希特勒又信了。他不仅信了,而且还向别人重述了这些托词:“帝国元帅已向我作了保证;帝国元帅正着手更好地组织空运;帝国元帅正调集更多的飞机……”
   但是,事实就摆在那里,向斯大林格勒空运的物资怎么也提升不上去,而戈林对蔡茨勒的仇恨却与日俱增(因为蔡茨勒坚持每天汇报)。发展到后来,戈林再也不去“狼穴”工作了。最后连希特勒也丢掉了幻想,说话差不多到了尖酸刻薄的地步,他骂戈林“这家伙是个脑满肠肥的肥猪!”11月27日,菲比希空军中将在他的战斗日记中写道:“提到这些天的天气,简直令人沮丧到了极点。本算打算试着飞一下,但是空军基地不断受到暴风雪的袭击,根本无法飞行”。
  
   尽管如此,还是有12架飞机顶风冒雪,强行起飞。它们冒着发动机结冰的危险,靠仪表飞行了220公里,卸下24吨燃料… 然而,对一个四面楚歌的集团军来说,这点儿微不足道的补给算得了什么呢??一名德军上校写道:“我们夜复一夜地蹲在掩蔽部里倾听飞机的引擎声,试图猜测飞来了多少架德国飞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补给品。从一开头,我们的补给情况就非常之差,但是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饥饿会成为常事”。
  
   在包围圈内的各个飞机场上,地勤人员与劳工饿得虚弱不堪,但他们还必须从飞机的弹仓里卸下粮食和弹药箱,连返航用不完的汽油也从副油箱里吸出来——左机翼油箱分给守卫机场的战斗机;右机翼油箱分给坦克和卡车。到最后,他们甚至连清除飞机场上薄如地毯的积雪的力气都没有了。饥饿和寒冷,让那些地勤人员只能躺在掩体内来节省体力——掩体是大家都不愿意离开的唯一避难所。经常,士兵们的大脑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因为寒冷的天气阻碍了血液的流动。香烟已不再是男人们的抢手货,因为饥饿诱发的胃部抽搐像心绞一样难受。一闻到尼古丁的味道,士兵们便会上吐下泻,痛苦不堪。
  
  (2)
   起初,德国士兵每日的面包供给量是两百克。蔡茨勒上将为了表达对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官兵们的崇敬之情,坚持把自己每日伙食标准降到了第六集团军的水平。据施佩尔回忆录记载,“他在两周内体重下降了24斤”。可见,如果一个人一天不做体力劳动,并不至于饿死。
   可是到了1942年12月下旬,每人每日的口粮又锐减为一百克。圣诞节以后,每日口粮减到五十克。后来,只有处于最前线战斗的士兵每天才能领到五十克的面包。冯·梅林津将军写道:“团司令部以上机关根本就领不到面包,其他的人只能喝点清汤,为了使汤浓一些,人们想出办法用马骨来熬汤”。于是人们又开始拼命地饮水,圣诞节这一天算是款待,集团军司令部允许把现有的马杀掉4000匹。但是,装甲师是很不利的——因为没有马可杀。而且根本不指望步兵师的人会大发慈悲,把马肉分给他们……
  
  
    现在,被围的士兵只能静静地等待俄国人的最后一击了。他们都渴望战死,以结束这份痛苦。只有在12月9日,第六集团军的士气才变得高涨起来。那天,他们正式得到通知,曼斯坦因将于次日实施援救性的进攻。在那个星期之内,被围部队的信心大大提高,“曼斯坦因来了,我们就有救了!”每个人都这样互相打气、互相安慰——甚至有谣传说,不但有一支党卫队装甲军正在向合围圈挺进,而且甚至是一个师的兵力将会通过空运进入合围圈中,以加强防御。但是到了12月24日,这种互相“自慰”的勇气也消失了。位于马利诺夫卡突出部的士兵亲耳听见了重炮的轰鸣声,这种声音由远至近,最后又渐渐地归于平静……
   于是,“我们被出卖了!”“戈林是头猪!”之内的言论逐渐取代了人们的口头禅。到了后来,士兵们连骂娘的力气都没有了,一名叫做施瓦兹的德国少尉写道:“吃的越来越少,每人每天一片面包,十五个士兵分食一公斤土豆……”士兵们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饥饿诱发的死亡如同“家常便饭”——因为马肉总是要被吃光的。士兵们已经没有力气来掩埋战友了……连以往瓦砾中到处乱窜的老鼠和猫狗也不见了踪影。由于严寒,药品的缺乏,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施瓦兹少尉就是因为发了善心,射杀了一名一心求死的伤兵,被上级解除了少尉军衔。
  
   可是,解除就解除呗,现在一切都无所谓了。我们“或是慢慢在这里冻死,或是被苏联人征服”。施密特将军的首席副官贝尔上尉写道:“毫无疑问,这里的事情正在接近尾声,”距收场的日子已不远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51
  
  
  
  
  
  
  
  
  
  
   被出卖的集团军(Ⅱ)
   ——劝降第六集团军始末
  
   德国人非常抓狂,为何苏军不发起总攻?合围圈以外的德军指挥官们一直都在猜测苏军下一步的动向,菲比希空军中将在与里希特霍芬进行一番长谈之后疑惑地问道:“为什么俄国人没有像捏碎一颗熟透的水果一样摧毁合围圈呢?”
   这种心情好比濒死之人,总希望刽子手手起刀落,来一个痛快。现在,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想方设法地拖延“指环”实施行动,不仅让德国人非常纳闷,还引起了斯大林的不快。他埋怨罗科索夫斯基办事磨磨蹭蹭,但又不得不承认顿河方面军缺少实施总攻的必要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情报工作方面,苏联人一开始就酿下了一个大错——据他们最初估计,德军被合围人数大约在85000~90000人之间。这个数据一度让红军情报部门非常尴尬,直到大本营全权代表炮兵主任沃罗诺夫亲自提审了俘虏,才得知被围人数接近30万。
  
   毋庸置疑,这还是自战争开始以来陷于合围的最大规模德军重兵集团。而苏联人对包围这么多德国人还远远没有准备,甚至不敢相信竟困住了这么多的敌人。从12月中旬起,就开始有德国兵陆陆续续跑过来投降了。起初是一两个人,后来是成群结队。逃亡者大都是一线士兵,部分原因是他们开小差的机会相对多一些。随着投降人数愈来愈多,罗科索夫斯基逐渐萌生了劝降第六集团军的想法。在迎接1943年的新年酒会上,他对同僚们说:“我们应当学学古代的骑士!给敌人一个生存的机会嘛……”结果,那晚大家都喝醉了,谁也没有把罗科索夫斯基的设想当回事儿。
  
   可是,这个不经意蹦跶出来的念头却得到了华西列夫斯基的鼎力支持。几天后,大本营来电话说,斯大林对这个想法也很感兴趣。俗话说,先礼后兵,试一试总是无妨的。
  
   1943年1月8日清晨,3名“打扮得像新郎一样”的红军青年军官打着一面白旗,来到了斯大林格勒的前沿阵地。尽管苏联人的大喇叭不分昼夜地吼了几天几夜,让德国人做好“迎接苏军特使”的准备。但他们还是遭到了德军的袭击——起先是打冷枪,后来则用机枪扫射乃至用迫击炮射击。三名特使连滚带爬,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
  
   罗科索夫斯基非常震怒,打了半辈子仗,还从未见过败军之师有这么嚣张的。他激动起来,顿时就要诉诸武力。但冷静下来之后,还是接受了大本营的建议,即:从南面托尔布欣集团军所属地段再作一次派遣军使的尝试。
  
   而这一次,他们成功了!!1月9日晨,三名特使踏过中间的无人区域,将一份最后通牒递交到德国人手上。这份文件在历史上广为人知——最后通牒提醒保卢斯:你的军队已陷入绝境,解围无望,已经没有冲破包围圈的任何可能了。因此,“体面地投降”将保证所有德国士兵的生命安全。获得充足的口粮,保护伤员。当然,最关键的一条是,所有武器均不得损坏。通牒要求保卢斯于24小时之内答复。
  
   不消说,这些条件是体面的。但是苏军会不会遵守,就很难得说了。在第一时间,保卢斯便将最后通牒的全文以电报的形势发给希特勒,他首先问元首:“我现在该怎么办?是否可以便宜行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可不可以投降?
   说实话,保卢斯确实动心了……他似乎非常满足苏联人提出的条件。据蔡茨勒说,这种软弱的态度令希特勒相当恼火。现在,元首亲自指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他对涉及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桩事,都要亲自过问。保卢斯问他该怎么办?元首的回答就是坚决的一个“不”字,他对蔡茨勒说:“同俄国人打仗决不能投降!”希特勒甚至许诺,他还会组织实施第二次营救(至少对国外是这样说的)。但许多人都清楚,这不过是蒙骗保卢斯的一种托词罢了。事实上,他比任何都人清楚没有任何希望。
  
   当然咯,保卢斯也不傻,他愈来愈感觉自己被出卖了……说好的“冬季风暴”,“空中桥梁”没一个是兑现的。难道第六集团军就活该满足元首的战略全局而成为牺牲品吗?他动辄开罪起空军来,说就是因为你们的承诺我才愿意留在这里的。“你们空军自己保证说需要六百吨就给运六百吨,可现在连1/6都没有完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3: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52
    
  
  
  
  
  
  
  
    
    
   被出卖的集团军(Ⅲ)
     ——绝不投降!
  
   现在,保卢斯抓准了希特勒的死穴。他完全可以说,我不是为了自己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将士们不必要的牺牲。他心里清楚,照空军这样“运输”下去,第六集团军别说作战了,就连维持活命都非常够呛。
  
   1月13日,保卢斯在他的地下掩体内接见了第六集团军的首席副官温里奇?贝尔上尉。当时在场的还有总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将军。保卢斯向上尉口头传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秘密使命:飞出合围圈,督促希特勒同意第六集团军投降!保卢斯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建立空中桥梁,进而获得更多补给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如今只剩两条路,要么改变这种状况,要么只好投降”。因此,他希望元首授予他行动自由。(投降的意愿很坚定嘛!)
  
   贝尔上尉无条件地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此时,苏军发起的总攻已进入第二天,仓促之间,他将第六集团军的战争日记包好,放入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中,然后匆忙地赶往皮托姆尼克机场。机场的跑道现已处于苏军重炮的火力之下,在跑道的两旁,飞机残骸堆成了两座小山。贝尔摸出通行证,好不容易挤上一架装满伤员的亨克尔HE111型飞机。就在这时,贝尔上尉看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宪兵们拿着冲锋枪,正在极力阻挡数百名不顾一切地冲向——甚至是爬向飞机的伤兵。有的伤兵——尽管缺胳膊少腿,但还是为了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
  
    总的来说,第六集团军的“空中桥梁”是安全的。由于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红军那些初出茅庐的战斗机飞行员几乎无法对防御良好的德军运输机构成威胁。那些登上飞机的幸运儿,等于是拿到了一张通往天堂的门票。飞行大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最终降落在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塔甘罗格(俄罗斯西南部重工业港口城市)。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个靠近南亚速海的地方比斯大林格勒还要寒冷。一辆小轿车正在机场迎接他,他被直接带到了冯?曼斯坦因元帅的司令部。曼斯坦因叫来了另外一些军官,一同听贝尔汇报战局。贝尔汇报了几乎所有的事情:伤员没有隐蔽所,没有床铺、口粮、药物,甚至连绷带都没有。士兵们的心力交瘁、躺在雪地里等死……他还告诉曼斯坦因部队是如何英勇地作战,对最后的胜利仍然充满了信心……
   这些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曼斯坦因感动极了——连他最后也承认,“第六集团军除了投降别无它法……”但是,曼斯坦因还是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对贝尔说:“把你刚才告诉我的一切,一字不漏地全都告诉希特勒吧。”然后又说了一通客套话,就把贝尔打发走了。这个举动令贝尔相当不满,以至许多年后仍尖锐地批评“曼斯坦因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
  
   第二天,贝尔登上了飞往“狼穴”的飞机,与之随行的还有汉斯?胡贝将军。元首正在那里等候着他们的到来。 
   与往常一样,这个独裁者一开始就企图把来访者争取过去。他说他完全知道“堡垒”内条件极为艰苦,而且空运还不完全顶用。
   然而,他继续说道,他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3个精锐的党卫军师正在赶赴东线的路上”,他甚至还提到了一种新理论,——新型的“虎”式坦克。第一批“虎”式坦克刚刚出厂。希特勒就打定注意把这种重型坦克编成一营(德国国防军第503重装甲营)投入战斗。他认为,这个营一定能打破俄军的重重包围。他的计划使他万分激动,简直为之陶醉了。希特勒也许真的相信,使用这么一个营,一夜功夫就能救出整个第六集团军了……希特勒侃侃而谈,说了足足一个钟头。他企图以这种方式打消贝尔可能提出的任何论点。完了,他对贝尔说:“上尉先生,请你在回去之后把这个计划转告给保卢斯将军,并且告诉他,我的心和我的希望将与他和他的第6集团军共存亡!”可是,贝尔早已对希特勒的这种“小把戏”有所准备,他十分清楚,自己绝对不能一言不发地就打道回府。于是他对希特勒说道:“我敬爱的元首,既然你说完了,再来听听我的发言吧!”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2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