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2: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战中的另一面,德军占领下的哈尔科夫。(摄于1943年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3: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66







  我叫丘吉尔

  我叫丘吉尔,今年66岁,身高1米6,体重130斤。人们都说我又矮又胖,咳咳…我承认我很矮,但是我不允许你们这样说我!你们还说我很胖,是的,我喜欢一切美味佳肴,吃也是门艺术,不是吗?另外,我警告你们,不允许说我长得丑…没错…我是满脸横肉,但这不是我的错,年轻时,我丘吉尔爵士可是帅哥一枚,足以迷倒万千少女。

  什么?有人竟然说我小时候是个流氓?!放屁!难道考试倒数第一就是流氓了?谁小时候没被老师体罚过!我只是不愿意读那些无聊的学科罢了,那个叫做阿道夫·希特勒的混蛋不也是个差生,为什么就没人说他是个流氓?反正,我不喜欢读书,而是喜欢寻找任何可以冒险的地方。于是我选择了当一名战地记者,在我25岁那年,我独身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但不知道为何,霉运总是与我相伴,又挥之不去。
  是的,确实有点儿背运了……刚踏上南非土地不到两周,就在保卫火车站的战斗中被那些布尔人给抓住了。我说我不是英国士兵,是报社记者。该死的布尔人不信,非说我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拒绝放人。后来我才知道,抓我的那名军官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南非总理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真是不打不相识啊!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时我只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活下去。于是我选择了越狱,在翻墙逃出监狱后,我设法上了一列火车,躲在煤袋中。从火车上跳下后,又沿着铁路狂奔,经过60个小时的逃亡,我终于安全了,尽管我很虚弱,但我自由了!!

  我不否认,我很奢侈;我不否认,我渴望成功。辗转回国后,阴差阳错,我居然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战斗英雄。打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当一名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政客。自从1901年第一次坐上下院的席位后,下院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成为了我精神上的寄托。由于父亲的门第关系,我的仕途极顺,虽然偶遇挫折,但没有什么能比当政治家更棒了!1911年10月,我获任为第一海军大臣,成为了海军本部的最高领导者。那一年,我才37岁。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真是名留史册的天赐良机,感谢上苍给了我这个机会。
  第二年,两面三刀的土耳其人竟然背叛了我们,与德国人串通一气。是该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亚洲人的时候了。没错!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我是倡导者,这个字是我签的,但我的初衷是好的啊,战争打成那个样子怎么能全推在我头上呢?这个卓越的计划是在实施过程中被笨手笨脚的陆军搞糟的,不是我的错啊…真不是我的错啊…那些保守党的政敌们以此为把柄,要挟我下台,好吧,好吧,我滚就是了,但是,这真不是我的错啊……

  1922年,我发现自己已经47岁了,我想复出,想为帝国贡献自己的余热。但不知为何,他们还是不肯原谅我。我知道,我这样说时,会有无数人笑话我是在找借口。他们会说,看啦,这就是那个让英法联军损失4.5万人的达达尼尔远征军统帅。真是气煞人也。我当然知道,狡辩是没用的,你越是解释,他们反而越来劲。于是,我选择了沉默。这一年,我还患上了阑尾炎,当从手术台上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又失败了…什么都没了,这是我22年以来第一次不当下议院议员。转瞬间,我发现自己丢了官,丢了议席,丢了党籍。甚至连阑尾也丢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呀。莫非我就注定一生失败吗??
  不!我要奋斗,我要抓住一切的机会往上爬,让那些小瞧我的人知道厉害!

  感谢上苍,又给了我一次机会。1924年,斯坦利·鲍德温组阁的消息传到了我耳朵里,真是太棒了!鲍德温果然没忘记我,还为我谋得了一官半职,那一天,我走路都是飘的,可是…可是…他怎么任命我为卫生大臣呢?这个卫生大臣是干什么的?我真不知道耶…天呐,他竟然任命张伯伦这个家伙当财政大臣,真是暴殄天物!于是我对张伯伦说,我们换一换吧,我当财政大臣,你当卫生大臣。没想到张伯伦竟然欣然接受,哈哈,我真是爱死这个没有上进心的家伙了。
  好了,好了,财政大臣是二把手,权利仅次于首相。现在是我证明自己的时候了!可是…可是…为什么偏偏这么倒霉,担任财政大臣第4年,就碰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当1929年大萧条袭击欧洲时,那时我不幸正在台上,国内天天罢工,人民都在诅咒我、辱骂我……为什么,为什么努力办好一件事这么困难!下野后,我不得不拼命写书,搞创作,来忘掉我人生中那些不愉快的经历。

  感谢上苍,我最终还是熬过来了!!1931年在美国遭遇的车祸并没有将我撞死。有时我常常在想,假使我在那一年不幸死去,那又会怎样呢?人们会怎样评价我呢?是不是会把我当做英国历史上最倒霉的政客——一个可悲的人虫,我的墓志铭将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哎,无奈的人生。


  再次感谢第二次世界大战,感谢那个战争狂人希特勒。1939年3月13日,德国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宣告了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我早就提醒张伯伦了,希特勒是一个言而无信的臭流氓,现在他后悔了吧?1939年9月1日,就在战争爆发后的数个小时,张伯伦召见了我,再次任命我为第一海军大臣……后来的经历你们都知道了,我在65岁那一年成为了英国战时内阁的临时首相,为什么是临时首相呢?也许他们还不完全信任我吧,管他的,临时就临时吧,反正我现在是首相了!!

  现在,战争旷日持久地打了下去…时间是1941年,我叫丘吉尔,今年66岁,身高1米6,体重130斤。法国政府因为前途无望而退出了战争。伦敦正在饱受空袭。3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了,我们大英帝国还没有在陆地上胜过一次,挪威、法国、敦刻尔克、希腊、克里特岛、北非,我们一次次地被希特勒击败,一次次地在国际社会上丢尽颜面。难道德国人都磕了药,是无法战胜的吗?我不信!绝不!我绝不接受失败的命运!我丘吉尔一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胜利者。该死的隆美尔!这个无赖竟然在我远征希腊的时候背后捅刀,害得我们丧地千里。好吧,我再也不幻想什么反攻欧陆了,现在,我要集中大英帝国的所有力量,将这个小小的德国陆军中将一掌击毙。

  1941年6月,丘吉尔首相直接给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发去指示,实施“战斧”行动。丘吉尔说了,“用一次排山倒海的攻势来毁灭隆美尔的小小的非洲军团”。
  不为别的,只为打一次胜仗——隆美尔就是那个最软的柿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3: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67









  代号“战斧”

  现在,让我们从极寒入骨的东方草原跨越重洋,回到酷暑难耐的利比亚北非荒漠。

  时间是1941年5月,那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英国远征军先后在希腊和克里特岛打了大败仗,被德国撵出了欧洲。尽管丘老先生心里一万个不服气,但也不得不低下他那高贵头颅。
  不过,随着英国远征军像潮水一样退回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丘老先生心中那蠢蠢欲动的“进攻精神”又复活了。常言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子在欧洲斗不过你,难道在非洲还斗不过你吗?因此,丘吉尔又动了歪念,计划通过一次排山倒海的攻势来毁灭隆美尔。

  丘吉尔这样做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英国有一个间谍打入了德军高层。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我们有一个间谍同隆美尔的总部保持密切接触,他供给我们珍贵的情报,隆美尔虽有实权,但地位很不稳固,困难极大。”(笔者按:这个间谍极有可能是指德国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
  其次,丘吉尔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他的声望了。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命令韦维尔无论如何也要在7月份前采取积极行动,在北非获得一次“决定性胜利”,以消除英国人民日益滋生的反战情绪。

  就这样,丘吉尔又开始不顾一切起来。他不计成本地向埃及提供军事援助。他的军事顾问提醒他说,远东的防御可能更重要,尤其是新加坡,因为在那里,霓虹帝国蠢蠢欲动。但丘吉尔置之不理,尽管他明明知道英、日大战已有一触即发之势,可丘吉尔目光狭隘,只顾眼前利益,哪管今后洪水滔天。所以在1941年6月以前,北非英军再次获得了充足的物资补给。

  1941年5月,五艘英国运输舰在萨默维尔海军上将指挥的H舰队的护卫下,以一次堪称自杀性的“航运”,横穿直布罗陀海峡,向韦维尔运去了295辆坦克。虽然有一艘运输舰在途经西西里海峡时中水雷沉没(载有57辆坦克),但其它四艘都在5月12日安然抵达了亚历山大港。那天中午,丘吉尔毫不掩饰自己得意心情,并把《圣经》中的一段引用给了韦维尔的电报里:“看吧,现在就是拯救之时!”不过据李德·哈特的说法,韦维尔可不那么乐观,运来的坦克呈现出一付寒酸模样:制动箱被压碎、履带无法转动,发动机甚至都没来得及安装滤尘器——滤尘器在沙漠战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6月中旬“战斧”行动展开之前,韦维尔告诉伦敦,他对打垮隆美尔不抱任何幻想,不过他还是希望通过一次有限的胜利,把敌人逐出埃及。

  无论韦维尔怎样悲观,英军此时的实力确实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敌人。现在,他手上共有300辆坦克可供调遣,其中135辆是威力凶猛的“马蒂达尔”。另外还有116架战斗机和128架轰炸机提供空中支援。而隆美尔仅有一轻一重两个装甲师的150辆坦克和6个没什么作用的意大利师,连一直占据优势的德国空军也因为苏德战争即将爆发的缘故,被抽走了……因此,整个轴心国军队仅存60架战斗机和79架轰炸机在北非作战。隆美尔抗议自己受到了“非人待遇”,却遭到了总参谋长哈尔德的痛斥,并提醒他切莫轻举妄动。

  当然,隆美尔的反应是积极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所要遭遇的困难,也绝不会坐以待毙。据隆美尔传记学者威廉·图特说法,6月14日,隆美尔的无线电监听员获悉,每一支英军部队都从电台里接到“比特”将于次日开始的通知。尽管隆美尔不理解“比特”意味着什么,但还是清晰地回忆起了这个代号在五月中旬英军的一次反击之前也同样使用过。由于围困托卜鲁克使他缺乏防御用的步兵,油料储备也不充足,也就腾不手来接受这次会战,所以他决定利用手头现有的兵力进行机动防御。
  后来,有些西方学者试图算上六个意大利师,以此证明隆美尔的实力绝对不弱,实际上这是一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因为六个意大利师至始至终都有没参加战斗,并不是隆美尔不信任友军,而是他的油料储备只够两个装甲师,而无法全军兼顾。因此隆美尔的具体做法是:留下意大利军队继续围困托布鲁克港,将一轻一重两个德军装甲师抽出,迎击英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3: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68









  “战斧”折戟

  6月15日凌晨2时30分,英军兵分三路,气势滂沱地向轴心国军队发起进攻,分别攻击埃及边境的西迪欧麦尔、卡普佐小道和哈尔法亚隘口,他们的意图很明显了,只要在这三个点上任意打开一个缺口,就可以长驱直入,一下子钻到德意军队的后方。换言之,隆美尔要么选择逃跑,要么接受一次正面的会战,没有第三条选择。
  久经沙场的隆美尔当然知道,只有88毫米高射炮才能够对付“马蒂达尔”坦克。因此,他在哈菲德山脊和哈尔法亚隘口,这两个英军必经之路布置了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他把一组(四门)部署在哈尔法亚,另一组(八门)部署在哈菲德山脊,等待着英军的大驾光临。

  果不其然,6月15日清晨6时许,驻扎在哈尔法亚隘口的德军首先听到了英国坦克的轰鸣声,该营营长是50岁的维尔赫姆·巴赫少校。战前,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师。不过一上战场,牧师也变成了杀人魔王,透过野战望远镜,“巴赫牧师”密切监视着杀气腾腾的英军坦克直逼而来,它们就在数公里以外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开火,”巴赫告诫他的部下,“让他们过来再说”。英军坦克一边推进,一边盲目射击。然而,德军仍旧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按照预定计划,进攻哈尔法亚隘口的是第4印度师和第22装甲旅(各一部)。可是,这里的情况静得出奇,他们已经落入了隆美尔的圈套而毫不自知。上午9时15分,英军无线电机突然传来了麦乐斯少校惊恐万状的呼救声。当时,他指挥的坦克正处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我的上帝!他们竟把大口径炮掩藏在了地下,我的坦克就要被撕成碎片了!!”这是他的最后呼喊。沿着隘口处的悬崖峭壁,4门德军88毫米口径高射炮一轮齐发,首当其冲的13辆英军中的12辆便像火炬一样燃烧起来。德军越打越尽兴,越打越Happy,英军连续五次试图强行突破隘口,巴赫的高射炮连续五次把他们给打了回来。英军试图呼叫榴弹炮压制德军火力,可是指定支援任务的英军榴弹炮陷在了沙里,根本无法提供支援。经过一天混战,英军损伤惨重,不得不宣布这个地点实在太坚固,无法攻下。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条进攻轴线,整整一个联队(两个装甲旅)的马蒂尔达坦克却占据了上风,这支由90辆坦克组成的纵队穿过沙漠高地向卡普佐堡进发,一路没有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部署在这一线的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达坦克失去了作用,结果很快败下阵来。面对这一威胁,隆美尔反应迅捷,马上命令第15装甲师的80辆坦克投入反攻。
  然而,他的进攻却没有扭转局面,由于英军牢牢地掌握着制空权,他们的两个装甲旅把第15装甲师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当天黄昏,英军攻下卡普措堡,大有迂回哈尔法亚隘口后路的危险。第15装甲师被迫退出战斗,因为八十辆坦克仅剩三十五辆可以运转了!!
  关键时刻,隆美尔命令第5轻装甲师——他手中最后的预备队,攻击这支敌军的侧翼,谁知在西迪欧麦尔,迎头撞上了有着“沙漠之鼠”之称的英军第7装甲师!!现在,英军的数量优势终于发挥了作用,尽管隆美尔指挥若定,但他手中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预备队了。如果英军此时不顾一切地集中兵力,隆美尔将不得不放弃多托布鲁克的包围,撤回利比亚。

  但是,隆美尔毕竟是隆美尔,他非常清楚集中兵力的原则,虽然在整条战线上已处于劣势,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心再赌上一把,他把赌注压在英军指挥官小心谨慎以及侧翼明显感到不放心这一点上。晚上12点35分,隆美尔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惊险刺激的决定之一,他电告第十五装甲师,“立刻撤离卡普佐堡正面阵地”,只留下最少量的步兵和反坦克炮兵监视英军——就像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强调的那样:“在会战中出其不意地调动兵力,往往会决定战役的胜负!”

  在夜幕掩护下,第15装甲师的35辆坦克悄然撤离了卡普佐堡,留下了他们仍在阵地的假象……不谙机动战术的英国人,到现在还没弄明白自己已成了瓮中之鳖,他们集中装甲兵力和作战物资在卡普佐以北,计划在次日天亮后,再对第15装甲师发动排山倒海的最后一击。
  可是,第15装甲师早就通过急行军加入到第5轻装甲师的行列。此时此刻,第5轻装甲师正与英国第7装甲师打得难分高下。第15装甲师的突然介入扭转了这个局面,它与第5轻装甲师的前沿平行向南推进,猛然插入英军侧翼,英军果然对冲向自己的德军感到惊恐万分,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发出惊呼,“一支相当强大的部队,据说配备有一百辆坦克投入战斗……”

  6月17日上午7时45分,英军第7装甲师再也抵挡不了德军的猛攻了,阵地上已经有指挥官向开罗的英军总部请求援助。这意味着英军的前线指挥官对于局势失去了控制。隆美尔的电台监听到英国第七装甲师报告弹药告罄,“形势危急”的求救信号。见策略奏效,隆美尔立即催促第5和第15装甲师继续向前推进,“将网收紧”。英军高级指挥官匆忙磋商了一下,就慌忙下令部队赶紧跑路——事实上,占领卡普佐堡的印度第四师师长梅塞维少将不待韦维尔下令,便擅自做出了撤离卡普佐堡以免被围的决定。
  不消说,英国人在撤退方面一向很有一套,堪称撤退专家。他们连忙烧毁辎重,扔下伤兵不顾,几乎是死里逃生——而不是丘吉尔吹嘘的,“全军的撤退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秩序良好……”

  后来,梅塞维少将在机场上与板着脸的韦维尔撞了个正着。当时,韦维尔一言不发地盯着他好几分钟。“我想我的军事生涯肯定是完蛋了,”梅塞维少将追述说。但是,韦维尔终于开口说话了:“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撤退,你是正确的。但是,你不应擅做主张。”到第4天早晨,英军已后退50公里,回到了开始进攻时的那条战线。

  现在,随着英军全线退回到埃及境内,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行动破产了…… ,四天之内,英国人又回到了出发阵地,他们有一百多辆坦克遗弃在战场上,969人战死沙场。而隆美尔仅仅损失了12辆坦克和678人,因为战场是在德军主宰之下,其损毁坦克大部分可以修复再用;而英军在匆忙撤退时,受损的坦克只能被弃置在战场上不能带走。此种不成比例的损失即可证明英军遭到了多么惨痛的失败。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悲哀地写道“17日这天一切都糟糕透了”,他独自一人郁郁不乐地徘徊于幽谷之间达数小时之久,闭门不见来客。
  当然了,隆美尔此时却沾沾自喜,对于这次难忘的胜利欣喜万分。他迫不及待地向柏林报告了战果,并将英国人的损失夸大到了180~200辆坦克。几天后,他大笔一挥,又将这个数字改为250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3: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图所示,隆美尔的反击可以说成是典型的普鲁士式的“手肘弯击”,腓特烈大帝最善于使用此道。不过隆美尔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放弃了正面的卡普佐堡,将仅有的两个装甲师迅速移动至英军侧翼。而做为他的对手,英国人还没有领会机动攻击的真谛。这一次,他们十足闹了一次正面强攻,结果打得十分狼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3: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点儿隆帅的酷图。前文有朋友说,北非战场完全是浪费,还不腾出手来干点其它有用的事情。但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事实是,隆美尔靠着微不住道的部队拖住了盟军整整两年时间,使人人皆知的诺曼底登陆推移到了1944年。试问,二战史上谁能做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2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69








  华丽的休假

  “战斧”行动打得有声有色,意大利海军却被坎宁安海军上将摁在家门口痛日了一顿,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将第4航空军的一半抽调到了俄国。为了补给利比亚,意大利海军在装备和人力方面独自挑起了重担,虽然意大利海军中校布拉加丁在《意大利海军作战史》中描绘得声泪俱下,说他们海军多么多么悲壮。但就事实而论,意大利海军是很不称职的。在1941年前半年中,轴心国向北非输送了大约2372000吨物资,其中损失了80000吨,损失率为3.4%。可是德国空军刚刚拍屁股走人,意大利人就扛不住了,他们在后半年中输送了1750000吨物资,却损失了将近400000吨,损失率为22.7%。 到了7、8月份,轴心国的补给和增援中有35%沉没在地中海内。到了十月份,这个比例竟达到了75%!!希特勒的脸上再也挂不住了,才开始采取措施,不顾海军的反对把20艘“U”型潜水艇从大西洋调到地中海来。于是情况立即改善,扭转了地中海的不利局面。

  无论怎样,隆美尔在非洲的有限胜利还是震惊了整个欧洲。在英国国内,当收到韦维尔简明扼要的失败陈述时——“非常抱歉,‘战斧’行动未获成功”。某些在伦敦的老先生开始坐不住了。外交部常任次官亚历山大·加登甘爵士总结了当时广为盛传的一种观点:隆美尔等人智勇双全,“韦维尔之流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还有些幸灾乐祸的“绥靖派”几乎是喜欢上了这位个子不高的德国将军。因为他神出鬼没的把戏触发了英国人的幽默感,将他奉为“军事天才”。这种吹捧敌国将军的行为无疑是宣布了韦维尔将军的死刑。

  早在战役之初,韦维尔就提醒首相此次战役不一定成功,并暗示放弃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怪只能怪丘文豪的瞎指挥。二战史有一个定律就是,丘吉尔插手的战役没一个是成功的,反而是他放手不管的战场往往都大获全胜。
  不过,丘吉尔没有涵养,为了洗脱骂名,在“战斧”失败后的第4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解除了韦维尔中东总司令的职务。韦维尔曾以不足4万英军全歼意大利30万大军,挫败意大利在非洲建立殖民帝国的企图,战果辉煌。结果到头来却为丘吉尔背黑锅。据《北非的角斗》一书记载,韦维尔当时正在开罗的寓所里刮胡子,脸上堆满了肥皂泡,手里拿着剃刀。他的参谋长走了进来,宣读了一份刚从丘吉尔那里发来的电报:“我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任命奥金莱克将军接替你指挥中东军队,将符合公众的最大利益……”

  韦维尔顿时目光呆滞,他绝想不到丘吉尔会落井下石。但是作为一名绅士,他克制住了自己的冲动情绪,平静地说:“首相完全正确!在中东许多问题上,需要新眼光、新方式,我预祝继任者的成功!”随后,他若无其事地继续刮胡子。可见韦维尔的心胸之开阔。连隆美尔都非常敬重这名对手,在回忆录中毫不掩饰地说“韦维尔是一名很伟大的英国将军,他具有伟大的战略勇气和善于取舍的决心”。可惜的很,他们缺少一名心襟开阔的首相。



  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是一个倒霉蛋,但是无论李德·哈特还是隆美尔都对他推崇备至,说他是英帝国最有才华的将领之一。他在1940年非洲以4万兵力大破意军30万,俘敌13万的赫赫战功足以荣登二战名将榜之列。但因为丘吉尔的瞎指挥,而数次败于隆美尔之手。转任驻印度总司令又因实力不济败给了日本南方军寺内寿一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23: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69








  代号“十字军”

  当然了,让丘吉尔这样的牛脾气屈服是很困难的。英军失败之后,1941年的这一场夏季攻势被他们自己宣称为一次“侦察搜索”, 丘吉尔决心继续向非洲增派更多的援军,企图再兴攻势。
  丘吉尔认为,德军主力已深陷苏德战场,如果苏军击退德军,斯大林就可以认为全是自己的功劳。如果德军打垮苏军,就会调过头来在北非和地中海发动大规模攻势。那时美国尚未参战,单靠英国怎能抵挡希特勒的百万大军呢??特别是在基辅会战结束后,丘吉尔和他的将领们大都认为苏联离被击溃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因此,丘吉尔决心在希特勒从苏德战场腾出手来之前彻底打败隆美尔。

  从7月到9月,英国先后向北非增调了3个师,10个坦克中队以及大量的航空兵,并将北非部队统编为第8集团军,下辖第30装甲军和第13军。共有7个师,坦克924辆,飞机1311架。此外,他们还可以随时从马耳他岛出动10个航空中队进行支援。

  与此同时,隆美尔却没有交上好运。在“战斧”行动结束不久,希特勒就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维埃俄国发起了全线进攻。
  此时,隆美尔终于明白了,过去总参谋部何以三番五次地拒绝把大批装甲师和给养送往北非。据戴维·欧文《狐狸的踪迹》一书记载,当非洲军获悉元首已入侵苏联,个个都大惊失色,曾经战功赫赫的施维林上校私下对自己的部下说:“没什么可说的,这场战争我们是输定了!”然而隆美尔却是一如既往的乐观,沉浸在书籍大卖和被晋升为陆军上将的兴奋中——撰写的《步兵攻击》在国内热卖。不要看隆美尔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将领,他本人可贪财了,隆美尔在写给妻子的信件中写道:“《步兵攻击》一版就卖了5万本!”
  他亲自拿笔做了一番计算,发现自己户头上一下子多出了2.5万帝国金马克,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

  现在,隆美尔已经是纳粹德国的二级上将了—— 一个只有49岁的上将!在希特勒本人的倡议下,隆美尔的非洲军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 享有集团军的编制——不过就事实而论,“非洲装甲兵团”仍然是处于一个被人漠视,放任不管的尴尬处境。
  1941年连同1942年上半年,除了原有的两个师外,没有更多的德军开往非洲。不过隆美尔把那里的几个独立单位混搭成了一个师,这个师的番号叫做“第90轻装师”。它没有坦克,只有四个步兵营,但是它的火力相当强大,一共有3个野战炮兵营、1个战防炮营和1个88MM高射炮营!!同时,第5轻装师改称第21装甲师,不过组织和装备没有任何变化。他和第15装甲师一样,都只有2个坦克营和3个步兵营。这样,加上意大利的军队,这支七拼八凑的“非洲军团”共有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隆美尔的装甲实力一共是德国坦克260辆、意大利坦克154辆。在德国坦克中,15辆是Ⅰ号,40辆是Ⅱ号,55辆为Ⅳ号,150辆为Ⅲ号。
  但是据拜尔林将军的说法,Ⅲ号坦克中的一半还是装着毫无用处的37mm炮。意大利造的坦克就更不必说了,简直就是移动棺材,装甲护盾往往只有几厘米,德国人都搞不懂墨索里尼将这样的武器交给军队是怎样一种心态。有的人更是毫不客气地调侃说意大利的薄皮坦克简直就是“害死人不偿命的烂货”。

  综上所述,直到1941年11月中旬,英军三度发动攻势,其代号为“十字军”(也称冬季攻势)。这次英军享有的压倒性优势远比“战斧”更为凸出——装甲方面,比隆美尔多出2.5倍;空军方面,比隆美尔多出整整5倍!此外,隆美尔除极少数正在修理的坦克外,没有后备力量。而英军却有500辆左右的后备军正在运输途中。照理说,其能击败隆美尔应属毋庸置疑。他们完全有理由自信:隆美尔非洲装甲兵团的末日到了!


  意大利人的萌坦克。据说当初打塞尔维亚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坦克。塞尔维亚人用长矛和弓箭,愣是摧毁了5辆意大利坦克,弓箭射下了3架轰炸机。意大利人就这样的水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70







  通向“十字军”的道路

  隆美尔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英军的夏季攻势。可是在另一方面,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每时每刻都在困扰着他。这个梦魇大家都了解,那就是后勤。而改善后勤的唯一途径,就是攻下托布鲁克港(详见51页连载235和55页连载239)。可是,非洲军包围了这个港口足足6个月,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还赔上了一个将军的性命,却怎么也攻不下它。
  有人肯定会产生疑问了,托布鲁克对后勤的影响究竟在哪里?为何楼主三番五次地提到它?
  实际上,我们看一看地图就会明白,利比亚第一大港班加西在480公里以外,而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则在1600公里以外,中间没有铁路相连。

  
  意大利人与德国人不同,德国人在俄国作战是军队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这大大缓解了后勤方面的压力。隆美尔初到非洲,对补给问题也不感兴趣,还说什么“我只负责作战,后勤都是你们总参谋部的事情”。但是经过一番角逐后才明白,后勤问题才是举足轻重的大问题——有时甚至比作战还要重要。他建议意大利人修一条铁路,但意大利人秉承了其民族特性,对这一合理要求漠然处之。即:不答复,也不拒绝。

  总的来说,意大利人缺乏民族自信,他们担心一旦战败,修好的铁路便会落入到英国人手里。这种“鸵鸟思维”使非洲军团的后勤问题永远都得不到改善。所有物资都必须费力地在意大利进行包装,然后通过海运,最后用卡车跨越上千公里的不毛之地送到前线去,沿途还要不断遭到英国空军的骚扰。本来经意大利运来的物资就少得可怜,经这么一折腾,就更微不足道了。
  据《战争与后勤》一书的说法,仅仅是为了运送这些物资, 30-50%的燃油要浪费在运输途中,35%的载重卡车常常处于失修状态。在这种条件下,“非洲军团补给的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隆美尔必须拿下托布鲁克。因为这个港口距前线最近,只有130公里——这足以弥补非洲军团没有铁路网的困境。英国人当然知道托布鲁克的重要性,他们把这里建设成一个要塞,屯兵数万。根据丘吉尔的说法,托布鲁克的防空力量已经变得非常坚强,和马耳他岛的防空力量差不了多少。
  换句话说,隆美尔唯有强攻,没有其它捷径。但是,仅凭德军是远远不行的——由于德军是装甲兵团,缺乏步兵,所以必须要仰仗意大利士兵配合攻坚1941年8月底,在希特勒大本营中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凯特尔说,如果对非洲军的运输顺利,用于攻坚的德国军队可于9月中旬准备就绪。他询问参加会议的意大利国防部长卡瓦勒罗将军,你们的步兵何时准备就绪呢??卡瓦勒罗将军回答说,“意军在9月中旬不可能完成战备。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大概要到9月底才能准备好”。


  在这份材料中,意大利人强调了自己的补给困境,也得到了德方的充分谅解。可是,他们在9月底并没有准备好,在10月里还是没有准备好,在11月里仍然没有准备好……隆美尔等到花儿都谢了,意大利人还说没有准备好……
  到了11月初,意大利北非军司令巴斯蒂科将军干脆说,英军正在计划进攻。他说:“敌人的进攻不止是牵制性的,而是一种决战性的大举进攻。”他确信,一旦非洲军进攻托布鲁克,埃及方面的英军就会从背后插刀。这一行动将与德军攻打托布鲁克同时进行。据此,他极力主张,让隆美尔打消攻打这个要塞的念头,等到来年再发动攻势。
  意大利人的畏缩不前激怒了隆美尔。他说,无论怎样,他一定要攻打托布鲁克。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是否愿意配合,将决定这次战役的成败。(我们都知道,攻坚战必须依赖步坦协同,没有意军是万万不行的)。鉴于英军随时可能发起进攻。隆美尔认为不能再拖了,再拖延下去只会助长敌军的嚣张气焰。逐将总攻日期定在了11月20日。隆美尔的如意算盘是:抢在英国人动手之前,先发制人,拿下托布鲁克。

  一定要拿下要塞!

  一定能拿下要塞!
  即便是11月20日那天砸冰雹、下刀子也要动手!


  但是,隆美尔怎么也想不到,他的计划还是慢了半拍。因为英国人也在将自己的计划偷偷地付诸实施。况且“十字军”的总攻时间是11月18日,刚好比隆美尔的总攻日期早了两天。11月上半月隆美尔正在德国家中。他回国的目的是想和妻子露西一起欢度他的50岁生日(11月15日)。这还是隆美尔第一次于敌人总攻之前不在战场上——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因为在3年后的诺曼底,他还是跑回国庆祝生日去了。


  如图所示,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位置距离埃及都太遥远。而托布鲁克正好濒临埃及边境(红圈处)。如果攻下这里,非洲军团的后勤系统就会得到改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0: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71









  “战争的迷雾”

  11月17日夜里,英军特种兵发动了一次极大胆的突袭,作为攻势的前奏曲——根据英国情报人员的说法,隆美尔本人就在贝达里托里亚——距前线约320公里的一栋别墅内。11月17日天黑后,两艘英国潜水艇在狂风骇浪中来到贝达利多里亚,浮出海面。上岸的30名英国特种兵迅速分为两组,一组去割断电话线和电报网,另一组则在凯斯中校率领下去直奔隆美尔的住所。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刺杀或者生俘隆美尔,把他带回潜艇。

  深夜12点30分,六个模糊的身影摸向了那栋情报中所指向的别墅。他们静悄悄地、飞快地前进着,雨声掩盖了他们的脚步声,他们来到别墅的正面,回答了德军哨兵的盘问。尽管他们答错了口令,可是哨兵没有起疑,而是把他们当成迷了路的德国兵。从外表来,英国人没有露出一点敌人的痕迹。
  突然,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抽出匕首,杀死了那名德国哨兵。另外5人迅速冲向小楼,一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们,并试图发出警报,英国突击队员迅速射出一梭子弹,未打中,德国人跑回楼上。一名德国军士打着手电,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又一梭子弹立即将他掀翻在地。这时,凯斯中校注意到门后有光。他一脚踹开门环,看见十来个戴着钢盔的德国人,他用手枪向他们打了两三发,另一名英国突击队员将一颗手榴弹扔进了那间办公室。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德国人开枪了,一颗子弹正好打中凯斯的心脏。

  枪声惊动了正在楼上开会的装甲兵团总工程师巴泰尔少校和隆美尔的军需主任威兹上尉,他们拉响警报器,锁好机密文件,抓起左轮手枪。这时,楼下的枪声响成一片。
  警报器凄厉的叫声在大院中回荡着,但枪声很快停止了。巴泰尔少校顺着走廊来到那间被炸毁的办公室,用手电照着屋内,看到一片惨状。墙壁和地板上到处黏着血肉,四名德国军官倒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两名躺在血水中呻吟,不一会儿就断气。
  巴泰尔少校迅速冲院子里,发现了一名德国军官的尸体。在雨水刚淋过的草地上,还有一具尸体。巴泰尔揭开他的雨披,从肩章上认出是一名中校。在中校旁边有一名负了重伤的英军上尉,后来才知道他是被自己人误伤的。其他英国突击队员已不知去向。

  此次突击行动可看成当代“斩首”行动的杰作。可惜的很,隆美尔当时并不在那里,而是在罗马同妻子庆祝生日。夫妻二人沉浸在温柔乡中,根本没想到丘吉尔如此阴险,会对他本人下毒手。当隆美尔听到英国人刺杀他的行动之后,非常平静,仅说了一句话:
  “怎么能设想我会在离前线那么远的地方指挥战斗呢!”

  尽管丘吉尔不够骑士风度,但隆美尔还是从罗马打去电话,命令用全部军礼为凯斯中校和死去的德国军官共同举行葬礼。他还细心地命令他的随军牧师去为死者作弥撒,害得牧师在黄尘滚滚的公路上奔波了36个小时。
  作为骑士气概的体现。最后,隆美尔还拍摄了墓地照片,通过中立国寄给了这个青年突击队员的父亲——凯斯海军上将。
  可见,隆美尔故意用这个高调的行动来回击丘吉尔对他的阴险刺杀。但是他并没有领悟到此次刺杀正是英军大规模进攻行动的前奏。

  (2)
  “十字军”并未受刺杀行动失败的影响,于1941年11月18日正式开始实施。当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可是,英军的攻势没有引起隆美尔足够重视,他把英军的行动看着是一次“威力侦察”,只让第21装甲师(原第5轻装师)迎敌。无处不在的冯·梅林津将军在他的《坦克战》中写道——当时他任“非洲装甲兵团”情报处处长:“我问隆美尔,是否敌人会来一次大规模的围攻?”隆美尔回答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敌人害怕德意部队切断他的退路”。

  由此可见,隆美尔一心想攻克托卜鲁克,根本不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此外,也许是天命使然,11月18日那一天,因为疾风骤雨,德军所有机场都浸泡在泥泞中。“空中侦察完全停止了”。
  冯·梅林津在他的著作中忧心忡忡地写道:“狂风持续了一天,接着雨又不停地下了一昼夜,前所未有的大雨冲刷了昔兰尼加。桥梁被冲跑了,道路变成了河川,我们所有的机场都被水淹没……那天晚上,我们的每日敌情简报称:‘全部英军无线电静默’。因此探查不出英军的番号,更不知道他们的调动。第二天,我们再一次得知,英军继续保持全部的无线电静默……”

  总而言之,英军这次攻击完全是获得了战术上的奇袭!德国情报部门根本没有发现敌人的集结和展开行动。所以打了隆美尔一个措手不及。一直力挺隆美尔的李德·哈特爵士也在他的二战史中承认,“隆美尔丝毫没有发觉‘钢铁风暴’即将临头”。他仍在醉心地研究攻打托布鲁克的计划……

  此时,英国装甲部队兵分三路,直向托布鲁克地区挺进。11月18清晨5点30分,德军第21装甲师侦查营与英军交火,被迅速击败。他们的营长韦切马中校惊慌失措地向隆美尔汇报说:“遭遇英军主力!足足有200辆装甲车!
  但是,隆美尔仍不相信。那天晚上,非洲军军长路德维希·克鲁威尔来看望刚刚抵达北非的隆美尔。现在,隆美尔已是“集团军总司令”啦!!。所以军军长一职暂由体格粗壮的克鲁威尔将军接任。他认为这是一场类似“战斧”的主要行动。故建议隆美尔放弃攻打托布鲁克际的计划。隆美尔听了克鲁维尔的陈述后,怒火冲天。挖苦克鲁威尔“简直就是惊慌失措的失败主义者”。而后,三言两语便把他打发走人了。

  11月19日一大清早,忧心忡忡的克鲁维尔又来到了隆美尔司令部,再次苦口婆心地恳请隆美尔采取对策。他说,情况是严重的,敌人坦克正在向托布鲁克猛烈地扑过来。这可不是侦察行动,而是主力进攻。隆美尔却轻蔑地哈哈大笑,接着说:“这些都是谎言和夸张!”

  此时,英军仍在迅速推进。德军在哪里?“狐狸”究竟在干什么?一路上,他们只遭遇了意大利军队的抵抗,由于意大利阵地坚固,伪装巧妙,英军先头部队(第30军第22警卫旅)遭受了惨重损失,160辆坦克损失了40多辆。但是他们始终找不到德军的踪迹,以致英军第8集团军指挥官坎宁汉将军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中东总司令奥金莱克将军更是在回忆录中坦言“战争的迷雾笼罩着整个战场……”

  看来,隆美尔的行动失误反而使他的敌人大为惊异,搞不搞清楚德军的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