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3 天前 |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0-8-4 14: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是坏小孩,谁造就了坏小孩(含结局与细节分析)
作者:Mandy王梦蝶
这部剧好到让我觉得超前点映的钱都花在刀刃上了,真值。
首先必须夸到飞起,本剧制作精良、剧情引人入胜、演员演技过硬,选角堪称完美,人物塑造极其鲜活,配乐和细节都值得拿出来反复分析玩味。如此水平,别说国内,美剧、韩剧、日剧近期也没有看到如此完整而风格鲜明的作品。
除了佩服制作团队,看到这么优秀的流媒体内容,简直开始相信爱奇艺能做东方Netflix了哈哈。
巧的是上一次为电视剧写剧评还是三年前的《无证之罪》,同为紫金陈的作品改编,主演都有秦昊,但《隐秘的角落》无疑更甚一筹。
于是我写了这篇长文,从结局分析到创作意图、题材解读,希望同样喜欢本剧的朋友能够一读。
先来说一说结局,已有不少人写了分析,也看到一些分歧,争论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严良和普普是不是死了,是什么时候死的;
2、朱朝阳的“黑化“程度,朱晶晶究竟是意外踩空,还是朱朝阳将其推下楼的;
3、欣欣这个角色是否真实存在,普普是不是才是全剧“大恶人”。
那么我来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会尽量避免和目前已有的热门影评重复。
1、严良和普普死了是板上钉钉的,普普死于哮喘病发,而我认为严良死于船上打斗,而不是火场。
最明显表达“严良已死”的一幕,是朱朝阳选择隐瞒一切以求重新开始,在开学典礼上,严良穿着一件白衣服突然开门走进来的镜头。
逆光中,严良进门,满屋的学生却没有一个人侧目,都没有看到他,很显然他并非真实存在。而他的表情则是明显的愤怒,只有朱朝阳转过来和严良视,片刻就扭回了头,不再看严良,严良则是又盯了朱朝阳一会,表情严肃而失望地转身离开了。
这里的表达意图十分明确,若严良还活着,他以虚拟形象出现违背常理。严良最后一次对朱朝阳说的话是“不要成为张东升”,而朱朝阳的选择很明显,他没有跟警察说实话,而是隐瞒了真相,这里的严良象征了“朝阳最后一丝对坦白真相的纠结”,而最后,他选择了幻想一个“童话”,自欺欺人地“重新开始”。
后续严良和老陈其乐融融的画面也符合这个和现实背道而驰的“童话”设定。前面的剧情严良将三十万扔到了老张家里,就算破案,依逻辑来讲他还是要进少管所,再者以他和普普的感情,他没有去哈市陪伴普普配型,就从老陈嘴里听这么随意的一句欣欣配型成功的happy ending?本剧一直都很注重故事完整度,绝无可能如此草率。
这个镜头总能想起《告白》
另外就是船上严良在船边落水前的段落。不少分析也有讲到,朱朝阳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在“借刀杀人”,他是故意引严良去找张东升。
这个观点我也是肯定的,首先朝阳明明没有复制影片,那就没有必要提到复制卡,还非选在环境逼仄张东升在场的麦当劳,其次在船上他也是故意引严良和张东升发生冲突,整个过程中他既没有过去帮严良对付张东升的意思,也没有流露出丝毫对严良安危的担心,甚至没有在多次和张东升同框时询问过一次普普的下落。
在最后一集中,朝阳也明确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给你们开了门”,在经历了一系列惨案之后,朝阳想要抹去一切重新开始的心早就大于了他对三人友情的珍视,而这个“重新开始”的前提就是抹去故事中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存在。
所以船上的严良和张东升打斗,张东升突然放开严良,严良又落水,这段的镜头的剪辑看起来并不连贯,并且很跳脱和别扭。严良落水前,朱朝阳也没有丝毫要拉他上来的意思,而是很平静木讷地听他说出了最后一句“不要成为张东升”,这个过程都不太符合常理,同时,这个镜头的色调也不真实感极强,前后变化很大。
当朝阳看着船边的严良时,天空是深邃而云彩密布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几集表达三人友情的“幻想飞船”的童话色调,而在此之前和当警察赶到后,类似的角度,天空是发白而万里无云的。镜头的差异之大,你们自己感觉一下。
朝阳看着严良时的天空,和警察赶到后的天空色调对比
因此可以推断,严良在打斗中被张东升捅死了,后面的部分是朱朝阳为了“重新开始”自欺欺人的“幻想童话”。
另一些分析认为严良在火场就已经丧生了,我不赞同,一个是朱朝阳对火场父亲和继母丧生最后给出的说辞是还是继母为了朱晶晶的事把他绑过去的,如果警察还发现了严良的尸体,这个说法在逻辑上就很难蒙混过关,另外如果前面严良就死了,最后的一整段对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整个过程要表现的是朱朝阳步步“黑化“的递进。父亲和继母的死是意外,朱朝阳为了私欲选择隐瞒事实;严良和张东升的死则是朱朝阳设计为之。
(我知道原著中爸爸和继母的死也是他设计的,但剧我认为就是改编了的。)
普普已死就无须多言了,“普普没死”这件事只有一个论据支撑,就是张东升在打斗中放开严良然后说“我早就送普普去医院了”,前文已经说了此处开始已经是朝阳的“童话想象”了,因此并不是真实的。
而且按道理说严良和朝阳都并不知道普普哮喘病发没有及时用药的事,张东升不是应该说“普普很安全”或“普普在xxx”之类的么?
还有就是警察出发抓人前说“岳普找到了,抓捕张东升”,那找到的是尸体就比较合情理了。再者这么严谨的剧,普普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也已经说明了一切。
可见普普哮喘病发身亡被张东升弃尸才是真相,“童话”幻想是基于这个延伸的。
2、朱晶晶不是意外坠楼,就是朱朝阳杀了自己的妹妹。
大家都知道本剧是由《坏孩子》原著改编的,原著中的三个孩子的黑暗程度远远大于剧中,设计杀人和对生命的蔑视表现的比较明白,朱晶晶就是朱朝阳杀的。
当然二者的剧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就不展开讲了,但总体来说剧的改编非常出彩,一个是对许多动机做了合理化,感觉更有血有肉,对“人性之恶”部分的表达也铺垫更足,相对隐晦的表达也更具电影的所谓高级感(原著情节还挺露骨,用词还挺粗鄙的。。);另一个则肯定有为了GDZJ能够GS而改编的,如果剧中直接演朱朝阳杀了妹妹,首先肯定是要让很多观众不适的,其次结局朱朝阳是必须被绳之以法的,那么这个“真相还是童话“的选择和最后这种震撼内心的感觉就没了。
最后普普留的信已经很明白了,“少年宫的那件事我从来没有跟严良哥哥提起过,也不会告诉任何人,我会永远替你保守这个秘密,不过我还是希望有一天你能有勇气说出来,那才能真的重新开始。”
“她把朱晶晶引到楼上杂物间,他们对峙吵架,然后朱晶晶失足摔下去”这个故事他们已经给严良讲过了,那还有啥事是严良也不能告诉的呢?也只有朱朝阳在晶晶言语相讥时,激动之下将朱晶晶推下去的事实了。
有人说是“见死不救、间接杀死”,最后严良落水那段是一种暗示,我觉得有点牵强,那意思是朱晶晶踩空和掉下去之间她在窗台上挂了一下,朱朝阳有机会拉她上来?我觉得这样剧情合理性挺弱的。
普普写给朱朝阳的信
而朱朝阳的黑化递进过程和心理变化这个我会留在后面整体分析时候讲。
3、我不认为普普是“大恶人”,以及其实欣欣这个角色其实不重要。
有一些分析搞些“细思极恐“的标题党,说普普看到朱晶晶唱小白船时出现意象,父母和弟弟在一起的照片出现,说明欣欣早就去世了。我觉得这个有点过度解读。
先别说在这个设定下,得普普自己编出来弟弟是什么病,还要配型,手术费三十万等信息哄着俩大哥哥团团转,中间还演过普普得到弟弟的病恶化了,着急想去哈市等信息,最重要的是“欣欣不存在”或者“早就去世了”这个信息对剧情其实起不到什么加强作用。要说严良是被普普骗出福利院,那实在也谈不上,严良本来就也想找他爸,也不想待在福利院。
另有一些人分析普普是个BOSS一般的存在,欣欣也不存在,她就是一路坑害团队,我觉得有点过度解读了,普普和严良其实还是有些工具人属性的配角,“恶”主要还是展现在张东升和朱朝阳这两个角色身上,普普的行为更多地是在推进剧情、推波助澜。
“欣欣“就是我前文所说的,书改编为剧的时候,对动机作出的合理化解释,他们敲诈勒索是因为“给欣欣治病”这样一个有说服力的动机。欣欣没死、存在与否在这部剧里并不重要,也不太值得纠结,对本剧内核没影响。
要说普普有啥问题,大概就是她严重缺爱、是非观不健全和有些表演型人格吧,跟严良的“憨、直“确实有很直观的差别。但说坏孩子指的是普普,最坏的就是她,我觉得故事的内核就很奇怪了,为什么要搞这么个设定呢?就为了故弄玄虚?
其实我觉得“坏小孩”这个词的意思是:朱朝阳是一直是家长、老师眼里的“好孩子”,最后他做的所有事都是希望能重新开始,再次变回一个“好孩子”,但他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小孩”。严良和普普两个人则本来就是表面“坏小孩”(福利院偷跑出来、说谎成性、父母是罪犯),这两个人物的剧情张力没有朱朝阳那么大。
第十集开头狐狸请三只小鸡来家里做客的动画,也将谁是“坏小孩”表达得很明确了。当其他人都死了,朱朝阳拥有了“重新开始”的权利,也成为了另一个张东升。
仔细看人物特征都是很明确的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没必要把所有逻辑点都和原著对比,强行引申解释,虽然有因为审查而隐晦表达的部分,但书和剧还是不一样的,剧中“坏孩子”坏的程度、坏的动机和原著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以上就是对结局的解读了,在看懂这些的基础上,我想聊一聊这部剧到底在讲什么。
首先是这两个人:朱朝阳和张东升,朝阳东升,本就是镜中人。
而在结局时刻,张东升死了,朱朝阳则成了另一个背负真相、活在谎言中的张东升。
张东升是个什么样的人:寒门贵子、痴迷数学、老实本分、万事隐忍,为了妻子定居在无亲无故的城市,做了上门女婿,却没混上个真正的教师编制,只是个少年宫老师,秃顶,清贫,开车向妻子借,妻子家的亲戚都瞧不起自己,生育能力有问题,妻子出轨且准备离婚,岳父岳母早就认为他配不上女儿。
朱朝阳是个什么样的人:全班第一、痴迷数学、性格内敛,班上的同学孤立他觉得他“假正经”,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过着拮据的生活,母亲自以为对他无微不至,实则只停留在“吃得好“、“考第一”两个简单的层面,父爱则是基本缺失,他努力去够的父爱在同父异母的妹妹那里则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
除了性格和背景的相似性,对“重新开始”的执念,让朱朝阳最终成了张东升。
张东升两次杀人前都问了一个问题:“我还有机会吗?”第一次在岳父岳母那里得到否定答案,他杀了他们,其实比起泄愤,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他们的死能让已经漠视自己的妻子能和自己再次交心,结果也是如此,妻子伤心过度,先是捶打他,再是伏在他怀里哭泣时,他满足极了。
但这种满足并没持续多久,他又发现妻子早就有了外遇,打定主意离开自己,送妻子走的时候他又问,“我还有机会吗?“,再次得到否定答案之后,他送妻子上了黄泉路。
连对几个孩子也是这样的,他在麦当劳给普普挑玩具的时候流露的怜爱也并不是假的,因此当他发现孩子们的“背叛“时,愤怒是那么真实。但这些奇怪扭曲方式获得的片刻的感情,注定都会被推翻。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致的人,连“勒索自己的人”都算是少有的“和自己有联系“的存在了。
张东升“短暂地得到过妻子和孩子们的爱”,就像朝阳“短暂得到过的父亲爱”是一样的。
前期朝阳爸爸的父爱一直是奖励式的,朝阳考了第一名他就带朝阳吃饭、买鞋、边打麻将边对牌友炫耀,但朝阳真正需要什么,开不开心,他从来不曾关心。女儿死后,面对疯疯癫癫的妻子,他填补空虚将关注给了朝阳,则是出于愧疚和补偿。
但朱朝阳是如何得到的这种关注呢?他是发现父亲偷偷放了录音笔之后利用了父亲的愧疚,说了一番“我应该替妹妹去死”的话。这份爱本来就基于谎言,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只能制造更多谎言。父亲给他量身高,带他游泳,和他用心地聊天,这用谎言换来的关心,能持续多久呢?(虽然他爸听到录音里的拉链声,但也会立刻就认为朝阳杀了妹妹吧,我觉得他应该会觉得朝阳看到他录音还没揭穿而更内疚。)
朱朝阳同样是“重新开始“了两次,第一次是朱朝阳期望妹妹死了,他就能重新得到父爱了。之后事情失控酿成一系列惨剧后,他执着于再次“重新开始”,而终极“重新开始”的办法只有,抹去普普、严良、张东升这些人的存在。以后他就可以继续扮演好学生,照顾妈妈,“正常”长大。
父亲在冷库中濒死时的遗言是“忘掉今天的事,重新开始”。其实我对他爸爸到底有没有说过这话也是质疑的,因为前面的剧情中朱朝阳根本没有来得及解释发生了什么,“朱晶晶死的时候我在五楼”这句话也是爸爸死了之后才喊出来的,在当时的情形下爸爸说快跑或者报警之类的都会比重新开始要合理。
不管他爸是不是这么说的,总而言之这里表达的也是朱朝阳对于“重新开始”的执念,和解释他后面的所有行为。
对于“重新开始“和“童话”这两个概念,本剧可以说是首尾呼应地反复点题了。朱朝阳和张东升都讲过笛卡尔的故事,张东升死之前也说了一句:你可以相信童话。
言下之意,你可以“重新开始“,方式就是掩埋真相,编造“童话”,自欺欺人地过完一生,而这一刻,朱朝阳成了张东升。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剧最厉害的地方,是对现实题材的刻画。
近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的影视作品真的不少,但有很多都是隔靴搔痒、生搬硬套,斗殴、早恋、堕胎、自杀、明目张胆的校园霸凌,大部分国人的青春未必有这么激烈而出格。(当然也有不错的,比如《狗十三》)
但和父母的隔阂、沟通断层,深刻的敏感和孤独,是绝大部分人真实经历过的青春。
剧中的朱朝阳就是90后的年纪,时代背景造就,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且因为和父母的成长背景差异巨大,很难做到真正的沟通与理解。
前面说了朝阳父爱缺失,那母亲呢?
从第一集开始我们就看到,老师向她反应朱朝阳虽然成绩好,但不爱与人交际,本来是很善意的,但朝阳妈妈直接阴阳怪气、夹枪带棒地讽刺老师,强调“孩子就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
而她所坚持的“好母亲”的标准是,一心一意照顾好他的身体,感动自己式地牺牲幸福,她固执地坚持着“朝阳必须把奶喝了才能睡觉“,“我必须等朝阳成年了才能谈感情”这些“好母亲信条”。
但在这“无私奉献的母亲”的表象之下,则是另一种“自私”,她固执地相信“孩子只能是孩子”,不应该懂得大人的复杂感情,将离婚的缘由也粗暴地简化作“你爸爸抛弃我们母子”,她完全没想过幼年的儿子对这些也是有记忆、有自己的理解的。
如果你质问这样的母亲一句“你为何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她势必回以“我已经辛辛苦苦拉扯他长大,你还想要我怎样。”
这是这个时代亲子关系的普遍矛盾,也不能简单地说谁错了,但往往就是悲剧感扑面而来。父母和孩子都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从来没有过平等的对话,也没有人是真正快乐的。
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未来在亲密关系中也很容易“爱而不得“、“爱无能”,这一切也源于家庭关系里的孤独。
也许很多人的原生家庭是大体美满的,没有这么戏剧化的分崩离析。但是我想每个人的少年时光里,大概都有向父母长辈“隐瞒真相”,给他们粉饰出他们期待中孩子应该有的“童话”模样的时刻吧。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说,父母是真真正正了解你的呢?
其实,理解这一切才能避免悲剧继续发生,接纳自己、面对现实、表达自我才是情感与关系稳定的基础。
我想比起展现一个环环相扣的“少年之恶”悲剧,这才是本剧最后的字幕“献给童年”的真正含义。
希望我们都不是下一个张东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