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3 天前 |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3-9-8 0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说法在武藏名护池同样适用。自从住到这里并开始在周围散步,我便意识到这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武藏野风景。在我的想象中,这里应该遍布着“武藏野特有的杂树林”,而实际上附近根本没有可称得上树林的东西。我到附近的理发店中理发时也向店主打听过。店主告诉我说杂树林早在开发住宅区时就被砍掉了,目前只有玉川上水道一带还保留着类似的景观。
即便如此,我依然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只要在休息日有闲心,我便会怀着希望在周围散步。但也并非每个周末都去寻访树林,其中也有两三个月没散过步。就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散步之中,有一天,我发现了那座西式的别墅洋馆。
跟此前的记述有些矛盾的是,那附近其实还留有一些类似武藏野的绿地。散步的时候,我总会沿着一些小路信步而行,所以常常遇到小片的栎树或橡树林,有时更会碰到大片的竹林。那其中明显有些是个人的私有土地、而且从面积上讲也没办法在其中漫步。然而,公园和植物园中那些被人精心管理的绿地,对我绝无半点诱惑可言。
散步的过程虽然收获很小,但也找到了一些令我中意的场所。其中一处被我命名为暗夜坡道,是一条通往沧浪泉园的狭窄坡道——所谓“沧浪泉园”,是由犬养毅①命名的一处别墅庭院。这座别墅曾经的主人是明治、大正时期历任过外交官、众议院议员的波多野承五郎,他同时也是三井银行的管理者。据说,沧浪泉园别墅中的庭院灵活利用了武藏野地区特有的湿地地形,将地面的溪水巧妙地融入在内,很有武藏野地区的特色。这座别墅直到昭和五十年左右时还保存完好。但别墅出售之后,里面的房屋被拆、庭院被当做宅基地征用,只剩下以前规模的三分之一。现在,这座别墅被指定为绿地生态保护区,被保护了起来。(①犬养毅(1855——1932),日本著名政治家。)
比起这个颇有来头的别墅,更吸引我的是别墅旁边的那条暗夜坡道。从车站到别墅,一路上都是毫无特点的普通道路。然而一旦走上被当地人称作“坂下”的斜坡之后,抬眼便可望见笼罩在阴郁气氛中的暗夜坡道。
顺便提一下,那个名叫“坂下”的斜坡是多摩川古时向东南流淌时冲积出来的,从立川一直延伸到世田谷一带,地质学上称作“国分寺断层”。有趣的是,国分寺断层本身就是一种储水的湿地,但当地人却将从断层流出的水汇集成泉的地方称作湿地。总之,从断层下的沙粒层中流出的丰富水源正是湿地特有的地貌特征,也是武藏野地区特殊地形的产物。
至于那条暗夜坡道,据说东京市内也有好几条类似的。其由来大多是因为坡道两边长满了阴森的树木,即便在白天也暗得像黑夜一样。我一听说类似的坡道便会慕名前去观看,但那些地方大多已变成了房屋,整条路被太阳晒得光灿灿的,连半点阴影也没留下。话说回来,这些坡道名字的由来也并不仅仅因为周围的树荫,它们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段故事。比如附近有古老的坟墓并挖出过人的遗骨,或者曾在这段路上出现残杀路人的抢劫犯,等等。正因为有这种负面的历史,人们才给这些坡道赋予了“暗夜”之类阴暗的名称。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所命名的那个暗夜坡道有没有这类阴暗的历史,但它在白天就暗得像黑夜一般,这一点可谓名副其实。只是坡道的距离比较短,而且从坡下走上来,其整体的四分之三只是极为普通的斜坡而已。两旁均是当地居民的住宅,连一棵能投下阴影的树木也没有。走过最初的一段,可见右手边有一户庭院相当开阔的人家,院墙内的竹林总算投出了些许阴影。而经过这家的院墙再往前走上一小段之后,暗夜坡道便如同张着黑暗的巨口一般竖立在我面前。这么明暗分明的坡道确实很少见。坡道本来就带给人一种分界线的印象,坡上和坡下被其一分为二。而明、暗这两种概念却与坡道无关,因为坡道只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连接点罢了。如果硬要给它一个颜色,也应该是灰色。然而这个坡道一眼看过去,已然将明暗分得一清二楚——从阳光普照的世界到阴暗的世界,就像突然从白昼到了黑夜一样。所以,这个坡道同时保有着明、暗这两种属性。
我从小就对黄昏非常好奇。小时候,我也知道一到黄昏太阳便会西沉,光线变得越来越弱,但外面仍然是亮的。在小孩子看来,只要还有亮光就没到晚上,就还可以继续在外面玩。结果玩了一段时间后,却突然发现周围已被夜色笼罩。
每当遭遇这种情况,我就觉得好像被妖魔施了障眼法一样,暗自寻思:“怎么回事?刚才明明还有微弱的阳光啊…”
于是,我不止一次想亲眼看到白昼变为黑夜的那一瞬间。但每次当我回过神的时候,四周已然被夜色笼罩。若干年后,我听说了“逢魔时刻”①一词。当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也许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东西故意让人们无法看到世界从白天转为黑夜的一瞬间吧。至于为什么会这么想,我自己也不知道。但这种不为人知的东西肯定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一下子就把白天变成了黑夜。(①逢魔时刻:日本人对黄昏的一种称呼。他们坚信这是一段被诅咒的时间,所有妖物都会纵横空中。)
我第一次登上暗夜坡道的时候,便唤醒了儿时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坡道似乎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自那之后,每当穿过坡道上白昼与黑夜的分界线时,我都会感到一种庄重和严肃,好像在进行什么仪式似的。
一旦穿过分界线,眼前瞬时一片漆黑。虽然这只是从亮处走到暗处的一种正常反应,但由于发生在室外,所以让我感觉非常奇妙。
就像真的踏人另一个世界一样。
随着眼睛逐渐适应黑暗,可以看到坡道两旁被覆盖得严严实实,就像整个被包起来似的。这些遮盖物不仅有树木,还有岩石。坡道两边裸露着巨大的岩架,就像天上的巨魔用巨大的手掌——应该说是巨大的手指——沿南北方向将山挖去了一块。所以,坡道两边形成了高高的岩壁,将坡道包裹在其中。坡道中黑夜的部分可以说就是一条穿过崖壁的隧道,而繁茂的树木则作为隧道的顶棚,将天空遮挡得严严实实。不得不说这个隧道的构造实在巧妙。
树木的巨大根系露在岩石表面,看上去异常怪异。虽然岩壁有一部分是沙土层,但并未发现崩塌的痕迹。这肯定是因为顶棚的树木为岩壁遮挡住了风雨,庞大的根系又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
我常常会伫立其中,呆呆地望着这幅阴郁、丑陋而透露出些许荒凉的风景。虽然它透露着荒凉,但一看到那些水润平整的岩石,我就不禁感到这番风景有着一股巨大的包容力,甚至能将人类所有的善恶全部包容进去。而这种养分终将转为美丽的泉水,我似乎都能看到泉水流淌出来的样子。于是我想:“弄不好还能以此为题材写一篇怪奇小说呢。”如果按照江户川乱步的“怪谈入门”分类,这应该算植物怪谈吧。
实际上,从春天开始我频繁到周围散步,就是为了写一部一百页左右的恐怖小说。
有一本名叫《迷宫草子》的怪奇幻想类小说杂志在关西地区发行。虽说是杂志,尺寸却和图书一样,而且页数颇多,甚至比某些乏味的文学杂志还要畅销。《迷宫草子》最初是季刊,每年发行四册,发行时间不固定,有时也会突然增加一期增刊之类的。看上去,这似乎是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杂志,但据说其中也有不少期收益颇丰。渐渐地,《迷宫草子》不再区别正刊和增刊,变成了一本双月刊。
我在书店注意到这本杂志,并时常从中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特辑购买。比如英国怪奇小说或幽灵住宅小说特辑、谜题小说特辑,或者是江户川乱步、斯蒂芬·金之类的作家特辑。不知不觉之中,我开始每期必买这本杂志了。
我最初只是一名普通读者,仅仅作为一名爱好者阅读里面的文章,并没打算投稿,只是偶尔回答一下关于杂志特辑的调查问卷罢了。没多久,我开始在《GEO》杂志社中负责策划《伦敦推理之旅》和《欧洲幽灵之旅》这两个特辑。因为我在学生时代和刚参加工作时分别去英国旅行过,其间游历了英国推理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场所。所以我一直计划将这些写成杂志的特辑。特辑完成后,我有些犹豫地把一部样刊寄给了《迷宫草子》的发行方。然后没过多久就收到了他们的感谢信。但问题是这封信除了表示感谢外,还委托我为他们写稿子。将自己编辑或创作的书刊互相赠送,这在出版界是常有的事情,并不稀奇。但是,无论赠书一方对推理小说多么了解,对方一般也不会委托他写稿子的。但这一回问题好像在我这里。
之前我也说过,拙作《雾之馆》曾被光文社选进《本格推理》系列,《迷宫草子》的发行人好像读过这部作品。而读过《雾之馆》的读者或许记得里面出现过一本名曰《迷宫草子》的杂志。当然,这是我借用了真实的《迷宫草子》的名字。那位发行人在书中看到这名字后肯定会很吃惊吧。而且,我在《雾之馆》中还用了自己的本名——三津田信三。说实话,我的名字真不常见,所以那位发行人才会把记忆中我的名字和寄送特辑的编辑的名字联系起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