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小马连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24 1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宗涤死了,王宗佶认为他是胜者,王宗佶死了,唐道袭认为他是胜者,而实质上,唯一的胜利者只有王建。利用下面的争斗,他成功除掉了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
   以臣制臣,帝王之术,古来如此。
   王建是一个高明的操纵者,但操纵权力无异于操纵火苗,初始看着热闹,稍有不慎,火势就会蔓延得让人无从控制。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对王建说过(可能啊):
   你不是别人,你此刻处在,你的脚步编织成的迷宫里。
  
  
   某日,阳光明媚,唐道袭大步走在上班的路上,没事老欺负他的王宗佶死了,唐枢密的心情自然是不错的。
   正走着,他就听到一个让自己火冒三丈的名字。
   “哟,唐道袭挺早啊。”
   见鬼了,不懂礼貌的王宗佶刚死,那又跑出来一个没家教的。
   回头一看,一个年青人大摇大摆的走过来,儒衣着冠,依然一成都文学青年。
   王宗佶欺负我也就罢了,你一个嘴上毛都没长齐的小子都敢叫我的名字。
   唐道袭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但普京同志告诉我们,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唐道袭虽然身为枢密使,但认真算起来,不过是王家的大总管,此人算是他的少东家。
   这位文青是当朝太子王宗懿。
  
  
   虽然王宗佶的那份建议大多在为自己捞兵权,但里面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国无储君,贼惦记。
   王宗佶死后,王建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要是下面的一百多位干儿子都有王宗佶这种不把自己当外人的精神,自己的江山还不会被这帮干货抢个稀烂。
   是时候立太子了,让这些人断了念想。
   公元九零八的六月,王建立第二的儿子王宗懿为太子。
   因为王建少时不努力,儿子没长大,王宗懿此时还只有十七岁。
  
   对了这位将继承自己事业的接班人,王建的要求复杂又简单,有一次王建将王宗懿叫过来,问一问学习情况。
   在听完王宗懿的学习汇报之后,王建突然拿出一本日记。
   ”拿出去好好看,你只要一切向我学习,就一定可以保住国家。“
   每一个成功人士都喜欢儿子走自己的路,复制自己的成功,在儿子的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实在是一件无趣的事情。世间已有王建,何必再多一人。
   接过日记,王宗懿表态一定好好翻阅,领会父亲创业的艰难,学习父亲奋斗拼捕的精神,将蜀国千秋万代下去。
   大致上,王宗懿还是比较有王建影子的,比如一样能骑善射,尤其善于打移动靶,一样多才多艺,一样聪明伶俐,一样的胆大,但有两样东西,他跟父亲的差距太大,第一样差距是忍。
  
   说起太子,大家第一感觉这是一个很牛的工作,皇位继承人,地位崇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重要还有未来可以期待,迟早会成为一万零一人之上。
   但实质上,太子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在你登上天下第二的位置时,就会有无数的天下第三第四第五盯着你,好找到你的破绽,将你捅下来,替代你的位置。
   兄弟要对付你,大臣要避着你,就连你的父亲也防着你会不会等不及。
   就算渡过所有的困境,你还得有命。
   不是每一个太子都能等到父亲下岗的,皇帝一日不死,你一日就是太子。要碰上个把身体健康的父皇,那就等吧,
   据我所知,清朝胤礽就是这么一位悲惨的兄弟,其父亲康熙同志锻炼身体,坚守岗位,一直让胤礽当了四十年太子,最终,多年的太子也没能熬成皇帝。
   照目前的情况,王建身体健康,斗志昂扬,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一时半会还没有下岗的迹象,估摸着没个十年八年,王宗懿也别想转正。
   这不是一个短的时间,每一天都是新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要知道,太子如果被废了,那是连一包汰渍洗衣粉都不如。
   唯一的应对是忍,跟父亲表明耐心,跟大臣拉好关系,跟兄弟搞好团结。
   而这正是王宗懿所欠缺的。
   王宗懿年少气盛,不但不夹着尾巴做太子,还主动出击,没事找事,欺欠上了一个不好惹的人。
   太子爷第一个找上的就是唐道袭。
  
  
   在回过头看清楚谁在指名道姓叫他后,唐道袭用幽怨的眼神飞快扫了王宗懿,马上转移视线,这里要说明的是,唐道袭并不是怕王宗懿,他是不敢看。
   王宗懿同学的长相是他跟父亲拉开差距的第二个地方,据史书记载,王宗懿同学长得有些惊世骇俗。具体来说,嘴跟猪相仿,还特别注明是公猪,本人翻阅了一下养殖方面的书籍,查到公猪的獠牙比母猪要更外翻一些。(野猪养殖)
   王宗懿的牙齿就外翻,他本人倒也爱护市容,一般情况下都用袖子掩住嘴,但刚才打招呼太兴奋就忘记了这一常规动作。
   更让唐道袭不能对视的是王太子爷的眼睛,那是一双透露着邪气,黑的发亮,还向外斜视的眼睛,有的史书直接以蛇眼来形容,更有的野史里称,王宗懿是蛇精所化。
   这样的人,除了性别,酷似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
   另外要说明的,唐道袭本人是相当英俊的,而帅哥被糙哥欺负,这是常有的事。
  
   看到这样酷似二师兄的人用白素贞的眼睛看着他,嘴角还透露着戏弄的余味,唐道袭不禁怒火中烧。
   但忍无可忍,收拾心情,重头再忍吧,唐道袭又拿出生平绝技,嘿嘿两声,紧走两步,甩开了王宗懿。
   但唐道袭低估了王宗懿的战斗力,找上了你,走是走不掉的。
   在数次上朝当中,无论唐枢密表达什么意见,都必然受到太子爷的冷嘲热讽。
   惹不起,躲还躲不起,唐道袭自我检讨,没发现自己平时得罪过这位太子爷,为什么他就咬着自己不放呢?
   实质上,不只唐道袭有这个困惑,很多朝中老臣也有这种困惑,受王宗懿排挤的人并非只有老唐。
   因为代沟的问题,王宗懿就是看这些老臣不爽,身受王建宠爱的唐道袭自然成为第一攻击目标。
  
   躲都躲不过,那还忍什么?唐道袭也不装了,毕竟大家都熟,在王宗佶事件中已经暴露了,再装,也没人相信。
   于是,唐道袭直接发起了攻击,经常在王建面前揭发王宗懿的不恭行为。
   两人小报告横飞,唇枪舌战,酣畅之极,只可怜王老爹面目淋漓,无比受伤。
  
   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友情,王建夹在中间像一块双面胶,一会提醒唐道袭要爱幼,一会提醒太子要敬老,可调解要是管用,还要法院干什么?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王建终于受不了了。
   调唐道袭为山南西道节度使,驻守兴元。
   两个人合不来,就将他们调开就是。
   儿子是自己的备胎,自然不能离得太远,那只好委屈自己的亲信了。
   接到命令,唐道袭也没有意见,毕竟天天跟王太子对视争论,对他个人的精神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领导也够意思,分了一块地盘给他。但在走之前,做一些安排也是必要的。
   清点了一下朝中人物,唐道袭推荐宣徽北院使郑顼接替自己的岗位,在他看来,此人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应该是一个知恩图报的。
  
   可这一回,事情就坏在郑顼太聪明了。
   没等行李打包完毕,唐道袭就听到一个让自己胆颤的消息,新接替自己的郑顼上班第一天就要查内库的帐,调查自己这些年的财务情况。
   当然,不查,唐道袭就是海瑞包青天,一查,只怕就是严嵩和坤魏忠贤。公物私用,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等,唐道袭不是道学先生,向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可郑顼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上任身上,这实在有点不正常。
   也许,在郑顼的背后,就有王宗懿的影子,但王宗懿到底是不是幕后指使者,史书未记,不肯妄下断言,除此之外,这极有可能的只是郑顼的个人行为。
   眼着着王宗懿跟唐道袭的较量已经分出胜负,是时候选边站了,现在选太子那就是选未来。
   但郑顼先生,方向虽然把握对了,但也得注意控制节奏,此时动手确是太着急了,虽说人走茶凉是普遍现象,但唐道袭还在成都,茶就成冰茶怎么也说不过去。
   接到消息后,唐道袭连忙入宫,不惜自己打倒自己,检讨自己前日的推荐有失察之处, “郑顼生事偏急,难当枢密使大任。”
   为了平复唐道袭的心情,也为了弥补自己为了儿子打发朋友的谦意,王建收回了命令,出郑顼为果州刺吏。
   这个安排很好,郑顼可以跟唐道袭一起结伴上路了,因为果州正是山南西道的下属州。(郑顼以后不怕没小鞋穿)
   拿下了郑顼,唐道袭马上又推荐宣徽南院使潘炕接自己的班。正是这个安排,埋下了日后冲锋的伏笔。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亲情最终战胜了友情,成都城内,王宗懿再也没有看不顺眼的了,自此,只要专心专意等父皇驾崩。
   而唐道袭放心的到兴元上任去了,天高太子远,也再没有人叫他的姓名了,保持距离总是化解矛盾的好办法,但这个世界上只有强者的地盘,没有躲避的余地。
   矛盾只是暂时掩盖,迟早都会大暴发,而兴元也并不是世外桃源。这里靠近李茂贞的势力范围。
  
  
   走亲戚
   王建是真心实意想跟李茂贞和平共处,为了让双方关系更紧密,他不惜将最心爱的女儿普慈公主嫁给了李茂贞的侄子李继崇。
   李继崇,时任秦州节度使,辖地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
   不知道李继崇给王建下了多少礼金,据我们对秦州的了解,那个地方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跟成都比较),自然拿不出多少硬通货的。
   但王建不差钱,不计较这些,为嫁女儿置办嫁妆,他下了血本,将国库都搬空了,据说出嫁那天,光行李都连绵一千多里。
   让自己的女儿风光的嫁入夫家,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钱,能花绝不省着。
   但再多的钱也比不上欲望。
   没多久,好女婿李继崇给老丈人来了一封信。
   丈人,你都当皇帝了,我就给你当个臣子吧。
   这个要求看似乎正常,其实上有点怪怪的,毕竟李继崇说到底还是凤翔李茂贞的人。
   据记载,李茂贞虽然没有跟风当时蔓延各地的称帝潮,但他把自己的老婆封为皇后,自己当不成皇帝,就睡皇后,这不知道是什么阴暗思想在作怪。
   自己的叔叔还没死,就想投靠丈人了,李继崇此举应该是照市场规律来办,老丈人比起越来越穷的叔叔自然更有经济价值。信的后面,李继崇毫不客气,提出了一个要求。
   “我下面六万军队的衣料就请皇帝给解决了吧。另外,我们这里没茶喝。”
   还特别注明,是春冬两季,衣服跟茶叶都是。
   王建有钱,可有钱也经不过这等敲诈。可对方已经开了口,总不能直接拒绝,毕竟王泰山还是要面子的。
   只好将参谋们请来,商量一下怎么对付这敲竹杠的女婿。
   有一个人拿起书信,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底气十足地说道。
   这样事情好办,不就六万份的布料嘛,给他就是。
   此人,真是一手促成蜀歧联盟的冯涓。
   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你当王建是民进党,要搞金元外交啊。
   但冯涓当场演算,没用算盘,就给王建算清了一笔帐。
   给他没问题,只有一样,得他自己来拿。
  
   得到答复的李继崇非常兴奋,这世界上那比有一个冤大头的富亲戚更让人赏心悦目。趁对方还没反悔,马上组织人力物力畜力到成都拉东西,据说调动了不少马跟驴还有壮丁,基本上家里能搬动东西的四条腿都出动了。对方难得开口了,当然得抓住机会,一趟搞光。
   在组团完成之后,李继崇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正所谓礼尚往来,空着大麻袋就上丈人家装东西是不行的,那不成吃软饭的小白脸了,毕竟连刘姥姥去大观园打秋风都知道去菜园子摘点时令蔬菜。
   翻了翻家底,发现也就有点盐跟山草药了,当然,这些东西蜀地也有,但上门也就表个意思,不在于礼轻礼重。
   装上盐巴,药材,李继崇的走亲团伙上路了,经历了大半年之后,这一支专程占便宜团光荣完成使命,载誉当然更重要载货回到了秦州。
   李附马带着无限喜悦和期待前来验收走亲成果,在仔细查验了东西之后,他黑着脸走了,临走丢下一句话。
   这种娘家,以后不回也罢。
  
   说实在话,这一次互通有无的活动还是比较团结的,秦州的马帮到了成都之后受到了热烈欢迎,王建也没有小气,慷慨的按对方开的军需单子备好了东西。而唯一的问题是,你得能运回来。
   冯涓先生虽然是轻视商学的儒家弟子,但他本人却对商业相当有研究,发现了一个不太容易被人发现的市场要素--物流。
   用青盐草药换蜀地的布料茶叶,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粗看起来,李继崇用自己的闲置物品换到了价值比较高的商品,是明摆着的占便宜,但因为李继崇承担了物流成本,所以这个买卖就大为不合算了。
   要知道那会虽然没有七里一处的路桥收费站,也没有只升不降的油价,但蜀道太难走,运输成本非常高,而且山路险要,一路上损失一大半的驴马,更有一些跑运输的人到了蜀地直接不回来了。
   等东西运回秦州,李继崇用小学数学都能算清楚,自己这一次连成本都没捞回来。
   仿若东海龙王借孙猴子镇海神针,区别是孙猴子搬得动,而李继崇比较惨死,人家让你随便拿,你都拿不回,命苦如此,何冤泰山?
  
   俗话说,亲戚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才能长久的友好相处,在大规模走亲戚事件结束后,李继崇倒是稍停了一会,可看到侄子吃了哑巴亏,李茂贞坐不住了,在考虑到侄儿血淋淋的的教训后,李茂贞决定要一样自己拿得动的。准确的说,这个东西不需要去拿,只需要去入据。
   他要的是不动产,王建管轄的巴、剑二州。
   李茂贞还真开得了口,巴州是山南西道的交通交通枢纽,剑州是整个东西川的大门,剑门关就在此地。
   要把这两个地方交给李茂贞,无异于把自己家门钥匙送到对方手上。
   接到这个让人瞪目结舌的请求,王建苦笑了。
   “我对茂贞也算是殷勤到极点了,但他现在要跟要地,答应了他,是要弃自己的子民啊,这实在是办不到。”
   什么事都能扯到人民,那就不会缺少拒绝的理由,最后,王建决定让一步。
   “给他一点钱吧。”
   据记载,王建大手一挥,送出丝,茶,布,帛七万。这回没有让人家自提了,专程送到了对方的家门口
  
   坐拥三川,还拥有三十万大军的王建却要向病老虎李茂贞示软,这太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一般来讲,谁的拳头硬谁就收保护费,魏州的罗绍威为了给朱温交保护费,家底都掏空了。
   造成这一倒挂现象的原因很简单,王建的女儿在李家当媳妇。
   王建很爱这个女儿。他也像所有嫁女的父亲一样,女儿幸福是他最大的愿望。
   准备丰厚的嫁妆,没事给亲家送东西,逢年过节送问候,王建难得的保持了低调和友善,他的目地称不上单纯,但亦出自父爱。
   巴结一下亲家,让他们对自己的女儿好一点。
   当然,据我看来,贿赂亲家,讨好女婿在短期内是有明显效果的,但就长期来看,于事无补,毕竟婚姻的核心还是两个人的事。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王大闺女的幸福最终得看李继崇是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公元九一一年的春节,成都城内来了一个人,此人叫宋光嗣,岗位是普慈公主的陪嫁太监,这一次回成都,应该是代表普慈公主来向娘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
   进成都后,宋光嗣找到了太子爷王宗懿,在寒喧之后,宋光嗣从帖身的兜里掏出一块帛布递了上去。
   王宗懿看完,面色凝重,小心又折好这块帛布,然后进宫找他爹去了。
   不一会,宫里像炸开了锅,哭声一遍。想来普慈公主的人缘实在好。
   这封帛书是控诉书,是不是用血写的不知道的,反正字里行间都透着血和泪,据普慈公主哭诉,老公李继崇天天喝酒,喝醉了就打老婆,还经常杀贤良,眼瞧着秦州治理越来越差,兵力越来越弱,自己要还呆在秦州,只怕再也见不到爹妈的面了。
   这一封信可能有些夸张,但基本上还是靠谱的,毕竟中国人的传统是报喜不报忧,要是没有家庭暴力,公主应该不至于向娘家人哭诉。
   一般来说,碰到这样的,都会给女儿灌输三从四德思想,以逆来顺受为指导方针,能过一天就算一天。
   好在王建以前读的儒家经典比较少,受封建思想毒害较浅,在看到这封信后,王建彻底愤怒了,自己对女儿大声说话都舍不得,却被你李继崇当沙包使。
   愤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普慈公主接回来。
  
   接回来,是一个难题,不像现在,小两口吵架了,女同志抓两件衣服就可以回家,也不能像普通人家,组织大小舅子上门揍女婿,更没有居委会,妇联这样的贴心单位可以依靠。
   在召开家庭会议,商议结果之后,王建同志智慧超群,别出心裁,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向秦州报丧,就说皇后去世了,让公主回来参加葬礼。”
   皇后就是王建的元配夫人顺德皇后周氏,她老人家活得好好的,竟然也不忌讳,对这个方案提赞成票,这实在是一个慈爱的长辈。
   没多久,普慈公主以参加母后追悼会的名义堂而皇之的回到成都,一住下,就不回去了。
   根据中国传统, 要是出嫁的女儿在没有老公陪同下自作主张回了家,那也就代表着被休了。当然,按目前情况来看,应该是普慈公主休了李继崇。
  
   老婆回娘家了,李继崇也不急,老实说,夫妻之间的事情不能单独指责某一方,普慈公主本人心高气傲,还聪明伶俐,据我所知老婆聪明伶俐实是夫妻生活一大害(黄蓉郭靖似乎例外)。
   李继崇决定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要知道,秦州(现在的天水)这个地方虽然土地贫瘠了点,但盛产美女,民间有语“秦安的褐子清水的麻,天水出的白娃娃。”,很多年后,蜀二代还专门派了一位太监节度使到秦州去挑选秀女。
   没有了普慈姑奶奶,以后纳妾总是要方便一些的。
   李继崇想得开,李茂贞可受不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别说王家公主了,就是仙女下嫁,也是李家的人了。怎么可以一回娘家不复返,再一打听,人家皇后吃饭蛮香,身体倍棒。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拐骗妇女嘛,此事要传出去,自己还怎么在枭雄班混下去。
   为了挽回荣誉,消除影响,找回面子,李大哥在歧蜀边境集结部队,大有冲进成都抢人的势头,但到了边境线,他们及时停了下来。李茂贞打过招呼,要注意尽度,控制火候,保证雷声大而又雨点小,特别要注意不能进入到对方的管辖区域。
   毕竟只是军事演习, 表达一下严厉遣责、强烈抗议、十分愤慨、相当不满。让大家知道李茂贞也不是好欺负的就行了,千万不能擦枪走火影响了大局。
   但李茂贞很快就囧了,他收到消息,蜀国大军已经杀将出来,据报来势汹汹,有十二万之众,声势浩大,旌旗连锦数百里,阵容跟当日普慈公主出嫁有得一拼。
  
   惊愕之余,李茂贞也火了,拐了人,连台阶也不给下,实在是欺负到家门口了。遥想哥哥我当年,也是豪杰一员,曾经凤翔府里斩昌符,长安城里走遍,雄姿英发,力拼独眼龙,羽扇纶巾,独挑朱全忠,虽然早生华发,但真要多情应笑我,那就看谁家强虏灰飞烟灭吧。
   也不要管擦枪走火的事了,集结的歧军演习变实战,越过边境,直接攻击兴元。
   兴元城内,是刚到任没多久的唐道袭。
  
   李茂贞还是做了一些功课的,知道唐道袭刚来上班,环境还不太熟悉,估计根据一些小道消息,他也了解了唐道袭的过去。
   这是一个靠着拍马屁上位的人,实不足畏了。
   我们常有这种错觉,以为拍马屁的都是没能力的人,实际上,你要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会拍马屁的人里,也有不少能干事的,毕竟拍马屁大家都会,拍干结合才能脱颖而出。
   唐道袭虽然靠着善解人意上了位,但他并不仅靠这个,我们要相信王建是比较挑剔的,他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只掌握一门技巧的人是没有多大空间的。
   唐道袭除了能说,能当参谋,还能指挥大军,在没当枢密使以前,他是亲骑马军使,亲骑军,是王建的王牌部队。
   等歧军兴冲冲的准备到兴元捡便宜时,唐道袭做为东道主,为远方来的客人热情准备了箭矢,刀片,飞石,杆枪等等,并在他们表示消受不起,准备回家时,又极其真诚的要为他们打包以上物品并送行。
   而没过多久,王建更亲自出成都,抵达利州,坐镇指挥。
   蜀王重现江湖。
  
   这是自公元902年,王建指挥攻克兴元后第一次亲临前线,此时,已经过去了九年,九年里,王建从未亲临江湖,但江湖依旧流传着他的传奇。
   听闻王八兄再次出山,歧军纷纷后撤,蜀军士气大振,连连取胜。
   在印证自己威名犹在后,王建心满意足,放心的离开利州,回到他的成都。
   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干儿子们去干吧。
   每一次都全力以赴的王建难得轻敌了一次,而上天总不会放过教育轻敌者的机会,就在王建退回成都不久后,又一次部队从秦州出发,奔向了兴元。
   从秦州出来的,自然是李附马李继崇(还没办离婚证,只是异地分居,所以还是附马爷)。据我们所知,李附马连老婆都打,算不得历害人物。但这个人的身边,有一位蜀军从未见过的人物。
   未见其人,但早闻其名,真正可怕的人正是这位前来助拳的人。
  
   公元911年8月24日 兴州 青泥岭
   一百七十年前,诗人李白抵达青泥岭,尝过青泥漫道,山斜路滑的艰险之后,他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山的千古名篇。
   难,便是唐道袭此时的感受。
  
   这一天的早些时候,蜀军在这里布下阵势,唐道袭并不是一个人,在他的身边,是王建义子王宗侃和王宗贺,他们跟唐道袭一起被王建任命为三招讨使。
   王宗侃我们认识,他是被乱世书生王先成签定为诸子最贤的兄弟,当然,最贤不是最利害,王宗贺,号称无敌将军(所向皆捷),事实将证明,无敌也不是一个绝对值,大多是没有碰到真正的对手。王无敌就将碰到另一个号称无敌王的人。
   在青泥岭山脚,三位招讨使见到了酒风不好的李附马,而在李附马的身边另有一人。
   此人身材挺拔,国字大脸,梭角分明,肤色则呈健康的青铜色,尤其面部仿佛永远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更称奇的是此人手中拿着一把长剑。
   在仔细搜索了记忆之后,唐道袭们并没有想起歧国中还有这等人物,而综合最近中原的人才流动情况,他们大吃一惊,呼出其名。
   刘开道刘知俊!
   没错,此人正是从后梁投奔到歧国的无敌王刘开道刘知俊。
  
  
   虽然没有预料到刘知俊会跟李继崇在一起,但来都来了,总不能回去重做方案。
   久仰威名,就在青泥岭见识一下中原大将的风采吧。
   事实证明,中原来的同志确实历害啊,仿佛是重量级的选手降级打低规格的比赛。交战之后,三下五除二,蜀军溃败,纷纷后撤,逃向兴州,
   在兴州的城西县,有蜀军的营寨兴远军。而想顺利回撤是不容易的,刘知俊外号刘开道自然善于打通道路,追击敌人。
   蜀军中一位叫王宗浩的马步使跑的太快,一不小心冲到了嘉陵江直接喂了鱼,这是王家班为数不多牺牲在战场上的成员。好在王宗侃,王宗贺在混乱中站稳了脚跟,收集散兵退到了安远军。
   唐道袭朝兴元方向撤走了,那里是他的工作地点。
   正是这个分兵撤退避免了被一窝围的境地。刘知俊李继崇紧围而来,将安远军里的十万蜀军围了起来。
  
   兴元
   大败,从所未有的大败,这一支部队自从随王建入蜀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的大败。在失败面前,所向披靡的他们也不禁害怕起来。
   回到兴元后,许多军将找到唐道袭,要求放弃兴元,撤回成都。
   不远外的兴州,刘知俊正趴在那里,李茂贞的凤翔兵也正以落井下石的心情急速赶来。
   听到军将的建议后,唐道袭那张英俊的脸突然狰狞的可怕,扭曲的五官倒有点像太子爷王宗懿,他用近乎疯狂的声音吼道。
   没有兴元,安远军的大军怎么办?一退,整个利州就会被敌人占据。
   我那里也不去,要死,也死在兴元!
   军将们沉默了,他们第一次对这个舞僮出身的人有了新的认识。这个看似乎文弱的人却有一颗坚强的心。
   在当日唐道袭去兴元上任时,王建曾经亲自在大安楼设宴送行,还赋诗一首以宣别情。据我本人估计王建嫁女,王建都未必写了诗。
   今天,唐道袭用他的坚强回报了王建的信任,从而为被围在安远军的主力送去了坚持的信心,也为王建赢来了应对的时间。
   蜀王再临江湖。
  
   王建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尝到被挑战的滋味,此时的他,没有畏惧,只有兴奋,没有惊慌,只有迫切,廉颇能饭我能饭,青山不老我常青。
   六十四岁的王建将工作交给太子,重新披挂上阵,当铠甲回到身体的那一刻,久违的雄心再一次回到身上。
   诸义子,抖擞精神,随父再去前线,去守护我们曾经用鲜血夺来的领地。
  
   在利州,我又见到了王建,他挺拔的身形跟当年第一次被打发利州一般,让人怀疑时间似乎在他身上停止了脚步,最终,我还是看到了区别。王建先生两鬓霜白,远望去,就像薄薄洒了一层细盐(应该是私盐)。
   他正骑于大马之上,不动而有风卷之势,手握刀柄,未出鞘便已杀气横溢,我们已经说过,此件管制用品相当有名,别号赫雷。这么一个人,如此威风的站在这里,确有一股屠牛客的味道。
   大家不要怪我又揭王建老底,因为此时王建内心就有屠牛的心情。
   刘知俊面黑如漆,巧合的是生宵属牛,又称刘黑牛。
   刘黑牛碰上了王屠夫,只能怪命运太过坎坷。
  
   不久后,前蜀数路大军闻诏前来救援,大败李茂贞的外围部队,而最终的关键在于解兴安军之围。
   要救兴安军,就得面对刘知俊。
   在将自己的一百多位义子数了数后(王建应该会百位加减法),最终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王宗弼。
   如果大家还记得,这位王宗弼正是当日破坏王建鸿门宴的人,后面,跟东川作战被俘又经不过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主要是利诱),成了顾彦晖的人。顾彦晖自杀后,他翻墙逃走了,这位哥们胆大皮厚,竟然又回到了王建的身边。
   据记载,王宗弼当日泄漏军机一事,王建知道,但他并没有责怪王宗弼,依旧让他领兵攻打东川,在从东川回来之后,王建依旧没有追究这位义子的背叛,重新给他安排工作,而且还让他在部队干。
   史书上说王建仍雄猜之主,据我所见,经常猜忌下属的人其实必先是愿意信任他人的领导。刘邦如是,曹操如是,朱温如是,王建同样也是如此。
   先有用人不疑,后至疑人不用。
   王建原谅了王宗弼的所有过错,那是因为他相信这位义子总有一天能回报自己的信任。
   他叫来王宗弼,给他下达了救援兴安军的任务,还交待他,先绕到背后才发起攻击。
  
   史书上关于王宗弼与刘知俊之战的描写非常简略,但分析一下就可能得知胜负早已经注定,一面是孤军深入的刘知俊,一面是数面合围,领导亲自出马的蜀军,刘知俊就算是无敌王也找不到胜利的机会。
   王宗弼领着部队抄到兴安背后,猛然发起攻击,一击得手,打破了刘知俊不败的神话,乘胜进攻,连拔歧军十六寨,各地蜀军捷报频传,而王建本尊从利州抵达兴元。
  
   兴元,蜀军数路大军云集。
   紫色的中军旗再一次飘荡在沙场之上,数十年来,这是蜀中最具震撼力的象征物,今天,依旧如此。
   王宗侃见紫旗如见王干爹本人,精神为之一振,立马敲锣打鼓,搬开栅栏,打开营门,杀将出来。
   刘知俊无疑是英雄级的人物,但英雄不是万能的,至少英雄需要用武之地,显然这里不是他的用武之所。
   在自己的军寨接连被攻破之后,刘知俊终于选择了撤退,逃向了凤翔。
   行至秦岭的要道斜谷,一位帅哥等他多时,蜀中帅哥不多,王建是一个,可惜已经老了,现在这位自然就是唐道袭。
   当日,欠了我的就请还回来吧。
   幸亏刘知俊叫刘开道,善于开辟道路,乱战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引着不多的部下逃回了凤翔。
   这证明江湖俗语:强龙毕竟压不过地头蛇。
  
   蜀军能反败为胜,并大败中原一等大将刘知俊,跟王建的英明领导,果断指挥是分不开的,也依赖于各位同事团结一致,努力拼搏,除此之外,还要感谢李茂贞的积极配合。
   刘知俊的攻蜀之战并没有得到李茂贞的有力配合,这位从淮河南岸一路奔来的大将实在是一位悲剧人物,能用他的用不着他,比如朱温,要用他的不敢用。比如刘知俊的第一任老板时溥,李茂贞属于后者。
   回到凤翔,刘知俊被解除了兵职,要是追究大军败绩,只怕难逃一命,关键时刻,有一个站出来为刘知俊说了话。
   “刘知俊背叛梁朝投奔我们,我们不应该这样对他。”
   说好话的是王建的附马李继崇,照此看来,李附马不像一个只会欺负妇女打杀忠良的恶棍,普慈公主的控诉必有夸大之词。
   李继崇将刘知俊招到自己的秦州住下,而一年以后,王建的兴师问罪大军开到秦州,附马爷没有犹豫,干脆投降将户口身体迁到成都,当了上门女婿。这是件好事,宁拆七家庙,不破一桩婚,只要李继崇写份深刻检讨,谨守夫德,应该可以破镜重圆,重新跟普慈公主一块起床。
   李继崇投降时,刘知俊还在外地出差,听闻自己的朋友已经弃暗投明,在一个夜晚,他率领亲信,斩关而出,逃奔成都,完成了职业生涯第三次跳槽。
  
   蜀歧之战尘埃落定,李茂贞本想占王建的便宜,不想赔了侄子、折了兵、割了地、走了大将,实在是丧国辱权,自此一战,他真的开始考虑退体事宜了。
   在李茂贞掉入人生的低谷时,王建终于到达他人生的最顶峰,此时,外无强敌,唯我独尊,彊域广阔,北至秦州(甘肃境),东达峡州(湖北境),南靠遵义,西至大渡河。
   要不是南诏国比孟获还不服管理,王建的前蜀在疆域上就将赶上前辈刘备的蜀汉。
   据史书记载,远在汴州的朱温都专门写信过来,老老实实叫王建一声大哥,祝贺他在打击李茂贞上的伟大成就。
   但,人生顶峰绝不是一个可以尽情欢呼的地方,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后,不可避免的要走上下坡路,回归到微小的自我。
   公元九一三年的春天,王建又召回了唐道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24 11: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成都的唐道袭又接着干枢密使,前两年就当下乡锻炼了,可回到成都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狂风骤雨般的攻击。
   太子爷王宗懿显然不是一个健忘的人,在唐道袭回来的第一天开始就搜集证据,组织材料,在这个方面,王宗懿的文学功底显然要比父亲王建强一些,没多久,一封内容扎实,条目清楚的控诉信递到了王建面前。
   内容不详,估计当日清泥岭大败一事是主要攻击方向。
   这还有完没完了,唐道袭郁闷到了极点,要在以前,他决不认输,回击是必须的。但此刻,他选择了沉默。
   今天的太子爷,他已经惹不起了。
   据记载,不久前,下面有个人献了一块铜牌上来,应该是古董,上面第一个刻着王建的大名,后面还有王元膺等字。王建如获至宝,立马将太子王宗懿改名为王元膺,以照应铜牌预言。
   王宗懿的接班人身份已经被古铜牌认定,王建同志信迷信,老天爷早就安排好的事情,不听是不对的。
   王宗懿统管六军,开永和府,招聘员工,设置官职,还创建天武神机营,更在这两年趁唐道袭不在的时间,拉扰军将,组建小团伙,就等着顶父亲的岗了。
   而唐道袭因为刚从地方回来,很多人事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在看清楚自己的实力后,唐道袭只好选择了退让,好在,王建还坚持的保护着他。
   对于儿子精心写就的大字报,王建看都没看,直接扔进了废纸篓,过两天,他用实际行动做了答复。
   加唐道袭为道袭为太子太保,这个官职是从一品的大官,官大倒无所谓,关键在于官职,这个职位跟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为东宫三师。
   王建真不护短,用实际行动给儿子敲了警钟。
   别老挑唐道袭的毛病,人家可以当你的老师。
  
   当然太子太师只是象征意义上的老师,唐道袭不会紧箍咒,王宗懿却比孙悟空还横,想让唐道袭亲自上课,不如叫他给自己起坟上香。
   到了这时,王建才明白,靠自己的一本日记就想教育好儿子有些异想天开,于是,为了弥补儿子教育上的空白,他又重新找了一位重量级的老师。
   这位太子家教叫杜光庭,一般人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实质上,此人是我在历史上见到最历害的家庭教师,理由如下。
   此人曾经是儒生,学识渊博,考过进士,没中。当然,唐朝考不上进士不丢人,宋明之后考不上才丢人,现在有的考上的才叫丢人。
   考不上进士之后,这个兄弟进山学道,一不小心就学成了道教宗师,道教资料汇编《正统道藏》里收录其论述二十七篇,这相当于你是搞科研的,而美国《科学》杂志收编了你二十七篇论文。
   此人还是一位作家,更称奇的是,他不但写诗,还写小说,还是武侠小说,其作品《虬髯客传》被考证为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考证者金庸)
   除了会写武侠,他本人身体力行,是一位武术大师,在青城山修练当中,自创白鹤刀,六合双刀,仙鹤拳。
   除此之外,他还是思想家,哲学家,医学家、书法家等。
   有这么一位历害的老师,别说王宗懿了,就是阿斗也得教育成诸葛亮。
  
   杜老师受王建重托,深感责任重大,积极备课,早早上班,到了东宫,却发现白忙活了。
   王同学根本不见他。听报以后,也不跑出来叫老师好,也不准备学习用品,更过份的是,连老师的工作餐都没给安排。
   要是在学校,碰到这样的活宝学生,直接站操场,第二天领家长一起受教育。但学校教师跟家庭教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唯老师命从,后者以学生为主。家庭教师拿人钱财,替人打工,学生不学,也不能打掌心,更不能让王宗懿去请王建开家长会。
   搞了二回,杜老师都明白了,陪太子读书真不是容易事,孺子不可教也,以后备课也省了,天天来东宫报个道,中午自带盒饭,没带的回家吃,也不是不可以。
   可惜了,王宗懿别的不学,什么白鹤刀,仙鹤拳还是应该学的,他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需要这样的技能。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已经二十的王宗懿世界观,价值观已经成型,要再想给他灌输什么思想,打造成四有新人是不现实的。
   事情就这样了,王宗懿一如既往的将唐道袭视为人生中的斗争目标,唐道袭节节退让,王建夹在中间,这个奇怪而又充满火药味的关系重于迎来了爆发的一天。
   爆发的日子选的很不是时候,这一天是公元九一三年的七月七日,这个日子比较特殊,恋爱中的人是绝不敢忘记的,这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
   选择这个日子动手,不是因为唐道袭跟王宗懿不谱风情,也不是这两人对牛郎织女有什么看法,实在是因为事发突然。
  
   情人节前一天,王宗懿请客吃饭,唐道袭亦在邀请范围之内,注意,这不是我们常见的鸿门宴,这确是一场宴会,具体来说,这是一次工作会餐。
   在今天,七夕节因为受到洋人情人节的冲击,除了商家比较热心之外,国人已经不太买帐,但在古代,七夕是个非常重要而具娱乐性的节日,在那天,皇室会举行针钱大赛,参赛人员都是后宫的嫔妃,经常要搞通宵。
   王建虽然快七十的人了,也要过情人节,准备在那一天出宫游行。
   为了将这个即将到来的七夕节办好,体现盛世风彩,已经管一些事的王宗懿召集朝中重量级人物,准备边吃边商议节日安排。
   唐道袭来了,据我估计,王宗懿给他发请柬是走个程序,意思意思,最好别来。
   不该来的唐道袭来了,可该来的没来,集王王宗翰、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毛文锡没来。
   这就太不给太子爷面子了,但经过分析,王宗懿断定这不仅仅是个面子问题。
   这三个人同时缺席肯定有鬼。
  
   原因出在集王王宗翰身上,此人是王建外娚,蜀中实力派人士,而且还一直走中间路线,从来不明确表态站在那一边。
   而潘峭,毛文锡,在王宗懿的眼里,这是唐道袭的人。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日唐道袭被下放兴元,最后推荐的枢密使人选叫潘炕,潘峭正是潘炕的弟弟。
   而毛文锡与王宗懿早就有过节,这个事说起来不怪毛文锡。
   有一回王宗懿校场骑射,百步之外,射中铜钱,箭术实在精湛,为记念这一事件,毛文锡专门写了一篇赋,歌颂太子爷的英明神武。本意不过是拍拍马屁,日后老弟上位了别忘了我。可没想到王宗懿满身都是马屁股,一拍就中招。
   读完表扬自己的赋文,王宗懿呵呵冷笑:
   “穷措大畏此神箭否?”
   所谓穷措大就是指穷酸书生,这个意思是你个穷酸也知道俺的神箭历害。
   狂,真是狂到没边了,据查档案,人家毛文锡是官宦子弟,爷爷辈是做过大官的,本人也很争气,十四登进士,也就这些年中原太乱,才跑到成都避避难。论起来,人家爷爷在长安阔时,老王家还在河南舞阳县烙大饼呢。
   人家好心表扬你,你非但不谦虚,还鄙视嘲弄人家,关系就此破裂。
  
  
   三人不来,必有我敌也。王宗懿大胆推理,王宗翰不来,就是潘峭,毛文锡私底下动了手脚,打了招呼。
   不来就不来,不等他们了,开饭。
   这顿饭是吃不痛快了,尤其是唐道袭,他很快明白过来,王宗懿骂的是潘毛两人,其实归根到底还是针对他。
   酒席间,有一个军将出席,端起酒杯,要轮番敬酒,端到唐道袭面前时,此人突然怒目圆睁,直将唐道袭吓得差点握杯不住。
   此人姓徐名瑶,说起来,他曾经是唐道袭的部下,以前是亲骑军的,当然,亲骑军的军官大多升了官,换了岗,徐瑶最近看清局势,押宝太子,自然眼里就没有老首长了。
   而徐瑶能一眼盯着唐道袭发毛是有原因的,我们已经说过亲骑军的士兵大多奇形怪状,被称为鬼兵,而徐瑶外形尤其突出,被称为鬼魁,鬼中的霸主。
   一边是鬼魁的杀死你眼神,一边是王宗懿那让人不寒而粟的蛇之瞳,唐道袭如坐针毡,主菜都没上,就起身告辞。
   出太子府,唐道袭才发觉自己出了一身冷汗,得亏出来的早,再下去,只怕得躺着抬出来。
   这样不行,明天一大早得找皇上说个清楚,大不了辞职不干了。
   回家路上,唐道袭下了这个决定。
  
  
   七月七 清晨 唐道袭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天不亮就起了床连忙入宫,等他急匆匆进宫后,看到一熟悉的身影朝他走来。
   这个人正是王宗懿。
   自己来迟了?
   按理说唐道袭是闻鸡起床,不可谓不早了,但他没料到王宗懿更变态,据记载,王宗懿这个人是个夜猫子,经常玩通宵(通夜不寐),估计天没亮就在宫外排队等叫号。
   早起早睡是有好处的,至少告状都能告到前面。
   王宗懿见到唐道袭,少有的没有直呼其名,只是不怀好意的笑了笑。
   快进去吧,有你好瞧的。
   唐道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去之后,果然,王建的脸色相当不好看。
   “太子就算有唐突之处,你身为东宫太师,怎么不为太子着想,反而离间太子兄弟之间的感情!”
   听到这一句诉责,唐道袭腿一软。
   完了,王宗懿已经恶人先告状了。
   告状之事,都是先声夺人。迟来一步的唐道袭就是长一百张嘴都解释不成。好在唐道袭同志也不白给。
   时间上抢不过你,那就在危言耸听上压倒你。
  
   唐道袭猛然往地上一跪,一时间哭得比孟姜女还梨花带雨,在将宫殿地板洒透之前。唐道袭揭露了一个惊天的阴谋。
   太子意图谋反!
   围绕这个中心,唐道袭将最近的事情结合起来,经过认真编排,严密推导,最终得出结论,昨天太子召集文武大臣,就是准备将大家都关押起来,然后起兵造反。
   听到这个消息,王建的脑子一阵震荡,之后一片浆糊。这位蜀中之王已经六十六,智力多多少少都要受点岁月的影响。
   儿子说对方搞党派。亲信说自己儿子要造反,还一前一后,两个重磅消息连番轰炸,确有点欺负老年人。但王建毕竟是王建,虽然一时分不清谁在忽悠他,但经过分析,马上抓住了问题的的利害处。
   太子就算说的是真的,也不过是企业内部矛盾,死不了人,而如果唐道袭说的是真的,那就是你死我活的大件事了,
   想到这一点,王建疑惑的问道:你说的是真的?
   一问,就上了唐道袭的道。
   唐道袭起身,上前两步,咒诅发誓,保证此事非虚。
   “现在成都宫内全是太子的人,必须马上召屯营兵入宫防守。”
   王建叹了一口气,说实话,他还不想在情人节这天就下岗。
   好吧,那就召屯营兵入宫中。
   这证明,有理不但不在声高,更不在先后。
  
  
   很快,宫里有人的太子爷马上收到了消息,成都城外的屯营兵进城入宫,宫内已经换了守卫,成都更是全城戒严,父亲也取消了七夕出游的计划。
   这注定是王建一生当中最不快乐的情人节,同样,情窦初开的太子哥也无心风月。
   唐道袭已经召兵入宫,这一定是对付我的。事不宜迟,先下手为强!
   先把潘峭、毛文锡两个王八蛋抓过来!
   这是王宗懿下的第一个命令,看来他虽然年轻,却也知道掌握关键证人的重要性。
   潘峭、毛文锡实在是没有搞清楚状况,只是没去参加一次工作聚餐而已,却不想搞得成都天翻地覆。
   一大早起来,刚刷完牙,宫里就来了传命的,通知他收拾收拾,你已经被贬到外地了。刚打包行李吧,又冲进来了伙凶神恶煞的大兵。不由分说,架起就走。
   两位被“请”到王宗懿的家里,饱尝了一顿揍,打了个半死,最后还丢到柴房里关了起来。
   这是赤裸裸的非法拘禁,这两位此时才明白,不去赴宴,后果很严重。他们应该早就想到,在中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请客吃饭却是革命。
   不知道这两位有没有屈打成招,但这两位就算真是唐道袭的人,也不是过操盘手,擒贼要擒王嘛,于是,太子爷的天武军士又跑了一趟,冲到了唐道袭的家。
   一去扑了空,唐道袭根本没回家,一直呆在宫里。
   对唐道袭而言,皇宫无疑是现在最安全的地方。
  
   得知唐道袭躲在宫中装乌龟时,王宗懿顿时手足无措,毕竟皇宫那个地方神圣威严的紧,他老子还坐在里面,指不定唐道袭就呆在父亲的身后。
   可不把唐道袭抓起来实在后患无穷,自己明明先告的状,唐道袭进去一会,天就变了颜色,要再让唐道袭在里面住上个把月,成都还不得姓唐啊。
   进不得,不能退,这个本该眺望牛郞织女的日子,王宗懿全用在眺望皇宫去了。
   这个沉闷紧张的七夕过去了,王宗懿终于下定了决心。
   不能等了,现在就动手,不是唐道袭死,就是我亡。
   领着忠武军,王宗懿走向了皇宫,不久,号称鬼魁的徐瑶也领兵前来汇合。
   别说唐道袭在皇宫里,就是在玉皇大帝的殿里,也得把他抓出来。
   这一动,又中了唐道袭的计。
   唐道袭躲在皇宫不出来,除了要保命,更重要的是设一个局给王宗懿钻。
   想抓我?有本事你就领兵进宫。可你一进宫,造反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年轻人,还是沉不住气啊。
  
   在听闻王宗懿领兵向外面闹事时,唐道袭又恢复了神勇,主动站出来领着屯营兵杀出宫城。
   事态完全按照唐道袭的设计在走,现在太子爷在宫门外舞刀弄枪的,还大叫要人,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现在杀出去,当场击毙王宗懿,不但没事,还能立功。
   唐道袭仿佛又看到了王宗佶事情的重演,唯一算漏的是王宗懿不是王宗佶,当初的王宗佶手下不过一些混黑社会的,而王宗懿是六军指使,本人也是练家子,擅长箭术,组建的天武军的全称是天武神机营。所谓神机多指配有像箭,强弩这样远程杀伤武器的特种部队,明朝禁军三大营里就有配火枪的神机营。
   唐道袭光想着自己心计的成功,忘了打仗这种事不是心算加减乘除,是死是活总归要拉出来试一试的。
   领着部队杀出来没多久,唐道袭身上就中了箭,真算得上出师未捷,再跑二里地,被人从后面追上,直接身先死了。
  
   确认完唐道袭的死,王宗懿终于心情为之一畅。要接下来要干什么?
   庆功!
   召集部下,下令到西边的球场集合,那里地方宽,最适和搞表彰大会了。
   可是,事情还没算完,这个事件的至始之终,王宗懿都忽略了王建的感受。
  
   真相
   王宗懿杀了唐道袭,将国家正式部队屯营兵打得编制不全的消息传到宫内,王建彻底迷糊了。
   难道儿子真等不及,要我交接工作了?
   此时,有一个人上前,给王建说明了真相。这个人因为牵扯进王宗懿与唐道袭之争,对此事的根源非常清楚。
   “唐道袭没有挑拔太子与诸王的关系,王宗懿也没有造反的意思,他们只不过是争权而已。”
   一语道破这起流血冲突根由的人是潘炕,正是那位经唐道袭推荐过的兄弟。此人却真不是唐道袭的人,而且也是个厚道人,自己的弟弟潘峭被太子爷打得半死,现在还在人家家里关着,潘炕并没有趁机说王宗懿的坏话。
  
   真相原来是群众内部矛盾,这实在有些难堪,而且更不好办。
   现在唐道袭已经死了,死了也不能白死,毕竟一品大员,总得有个交待,而凶手太子爷还在球场搞大阅兵,也不能把他抓起来抵命。
   当然,这种事情总是难不倒天生就是政治家的中国人。经过一番讨论,王建示意,众臣认可,这一起乱子的根源在那位徐瑶身上,是他挟持太子做乱,此时当调兵诛杀徐瑶,救出被挟持的太子。
   原来是临时工徐瑶的事。中国的政治智慧果然博大精深,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弃卒保帅吧。
   很快,王建的义子们率兵平乱,要论蜀军的主力还得靠这些义子们,一出马砍翻数十个,天武神机营就立马歇菜。徐瑶被当场砍死,总算一了百了,省得留着活口又要审讯节外生枝。
   可打扫战场,发现“人质”王宗懿不见了。
  
  
   王宗懿没有及时体会自己已经是人质,而不是犯罪头目,一看不妙,撒腿就逃跑了。摆脱追兵之后,太子找到了一条船,赶紧到里面趴着躲了起来。
   躲是没前途的,毕竟人是铁,饭是钢,总是要吃饭的,躲了一夜之后,王宗懿饿得受不了,悄悄的钻出船,向附近的船夫讨饭吃。
   因为王宗懿外表突出,辩识度太高,船夫马上就认出了这个衣着华丽的青年正是当今太子爷,估计王建同志找不到着儿子,也相当着急,满城贴告示在寻人。
   可能有重酬,船夫马上向政府报告,发现了太子。
  
   儿子还没死!
   王建按纳住喜悦的心情,连忙派了一个人前去接人。
   这个人是集王王宗翰,这是一个相当神秘的人,在整起事件中,因为他的缺席而暴发,而现在又将因他而结束。
   没多久,王宗翰回来复命,太子已经被卫兵杀死了。
   船夫还说好好的,能吃三大碗,让你去接个人,却接个尸体回来。
   关于王宗懿的死是个谜,没有答案,也许,他要是会点仙鹤拳什么的可能就不会死了。
  
   自己宠信的唐道袭死了,自己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也死了,王建可能有想死的心。
   在听到王宗懿的死讯后,王建痛哭不已,王建的泪腺是比较发达的,很多年前,他被陈敬瑄田令孜调戏进不了成都时,就大哭过,在当日称帝时,他亦朝长安方向哭过。
   此刻,真正需要泪水洗刷悲伤时,王建决定不哭了。
   因为宰相张格帮他起草了一份告蜀中人民书(慰谕军民)。
   不杀叛逆之徒, 最终将危险江山社稷。
   是的,这两天成都百姓看的心惊肉跳,还死了这么多人,连太子跟枢密使都火并了,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合理解释。
   王建擦干眼泪,下诏:
   太子谋逆,废为庶人,唐道袭平乱救国,英勇献身,追赠为太师,谥号忠壮。
   为了江山,为了坚守自己的事业,王建将儿子划为逆子,所谓帝王,原来要人前无情。
   我相信,王建并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在深夜里,他常常会想起从小就跟随自己唐道袭,更会想起自己的儿子。在人之后,他经常流泪,最后,还因此患上了眼疾,看物不清。
   蜀中之王终于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24 11: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建的身边有很多人,这些人形式多样,特点鲜明,比如忠诚铁杆的晋晖,深谱王霸之道的周庠,能征善战的王宗涤,飞扬拔扈的王宗佶,能言善辩的唐道袭,熟知规章的韦庄,但只有一个人得到过王建的高度评价。
   建蜀之后,王建任命了一位同平章事(宰相),并评价道:“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受表扬的人正是上面提醒王建除了父亲更是蜀帝的张格,提起这位兄弟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要是说起他父亲那可是如雷贯耳,正是当日围攻太原的总指挥张浚是也。
   张浚前辈因为跟青州王师范来往,在朱温的地盘搞恐怖活动,被朱温派刺客收拾了,而张格因为收到风声,逃到了成都。
   为人正直,不贪污不受贿,还很谦虚,宰相的不二人选,这就是王建对张格的评价,但实际上,王建一生阅人无数,看走眼的也不少,这就是其中一例。
   张格确实不收礼,收礼就收二千金。
  
   一天,张格的府上来了一个人,此人是当朝飞龙使唐文扆,飞龙使,管御马的,唐文扆不好好的给马上草料,跑到宰相府上,当然是有事的。
   进来后,唐文扆开门见山。
   “张相公,我是受贤妃娘娘之托,前来走这一趟。”
   如果只是个弼马温的角色,张格同志也就打发一点,奉茶送客了,可要是贤妃的代表那就不能小视了。
   贤妃徐氏,王建最宠爱的妃子之一,据史书记载,国色天香,但不算王建后宫部队里最漂亮的,最漂亮的那位叫小徐,是贤妃的妹妹。
   表明了靠山,唐文扆也不兜圈子,直接提要求。
   “请张相想办法扶持贤妃的儿子王宗衍登上太子之位!”
   果然上门没好事,听完唐文扆的来意,张格沉入到严肃认真的思考当中,这个事情风险太大,前些日子同事唐道袭卷入太子(前任)事件,活活壮烈牺牲,毛文锡跟潘峭也被打得只剩半条命。
   刚要开口婉言拒绝,可眼前一亮。
   “好说,此事包在俺的身上。”
   晃亮张格双眼的是一箱黄金,不消说,你们也知道,共二千两。
  
   收了钱,自然是要办事的,可收钱容易,办事难,要把王宗衍扶上太子宝座实在不亚于把丫头扶上太太的宝座。
   论年纪,王建十一个儿子,要是倒着数,王宗衍倒是可以称老大,最主要的是,这一年,这位老弟还没成年。论体育项目,死去的王宗懿能拿第一,而王宗懿绝拿不了第二。平时王宗衍也不注意学习,表现也不突出,光靠母亲的宠爱就想当太子是不现实的。
   而据后面的事情来看,王建早已经有了人选,一位是雅王王宗辂,据说入选原因是像王建本人,另一位是信王宗杰,此人聪明,有才华。而王宗衍并没有入围。
   当然,困难总是有的,没有难度,这个任务就不值二千两黄金了,继金子照亮双眼之后,张格的大脑也开了窍,马上就想到了一个方法。
   在听完张格的计划后,唐文扆不得不叹服,要论搞阴谋鬼计还真的要看这些读书人。
  
  
   第二天,早朝,一上班,王建就收到了一份上表。里面郑重推荐立王宗衍为太子,起草人是张格,可让王建吃惊的是,下面还一连串的署名,王宗侃等劳苦功高的义子们的签名赫然在目。
   这大概就是联名上书了。
   看完,王建迷惑了。
   “宗衍还这么年轻,又比较懦弱,他能够担当太子的大任吗?”
   听到王老板的这一句话,说实在话,下面的一干义子功臣们也迷茫了。
  
   昨天夜里,这些大臣的府上来了一个稀客。访客正是张格。
   进来后,张相公神神秘秘掏出一份文件,然后批着空白处。
   有好处给你,快签了。
   各位义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多少还是识字的,一看,是要推荐王宗衍当太子。这就比较唐突了,又没有签字费,没来由的签这个东西干什么。
   “唉,这份东西我也不想写,但实在没办法。”见到对方犹豫后,张格叹了一口气。
   “今天圣上单独召见,要我写这份东西,王爷你就看着办吧。”
   原来是领导的旨意,跟领导保持一致还是必要的,于是,这些重臣纷纷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张格同志一夜奔波,去完东家去西家,空手套白狼换来了这封联名推荐信。
  
  
   听到老板的质疑后,大臣们发挥聪明才智,马上明白了,这是皇上以退为进,故意试探大家。于是,大家纷纷发言,歌颂王宗衍的美好品德,这样人必定能守住帝业并发扬光大。
   “大家先退下吧,这个事情以后再说。”挥挥手,王建叫声散会。
   王建不是好忽悠的,他左看右看,都没觉得自己的小儿子有什么过人之处,可大家都说他好,又实在不能不引起重视,在碰到这种情况下,王建一般会动用非自然力量。具体来说就是看相。
  
   王建请了一位看相的到宫中检阅他的儿子们。看完之后,他将看相的叫到一边,低声问道。
   “你看,我的这些儿子里,那个最有前途。”
   “郑王宗衍面相最贵!”相士毫不迟疑。
   看相的如此斩钉截铁,相信不说大家也知道,他也是收了钱的。
   好吧,大家都认可,面相也吻合,那就听群众的吧。
   王建一生做过许多决择,在我看来,这些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十一子王宗衍就此超越哥哥们,一跃成为蜀国接班人。
   做为在立太子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张格当然不只收获二千两黄金,他已经赌对了未来,跟对了组织,而且,他马上发现,幸亏自己跟太子党站到了一起。
   太子党骨干唐文扆太能战斗了。
  
  
   成为太子跟贤妃的代言人之后,唐文扆青云直上,从养马的调到核心部门,加任六军指挥使。当然,官越大,责任越大,做为太子开路先锋,唐文扆要扫清道路,为太子顺利继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任务不算繁重,因为张格先生的天才创意,朝中的文武大臣大多已经签了联保书,跟太子绑在了一起,只有数位还处在观望状态。
   想骑墙,那就一砖头砸下来。第一个被盯上的是毛文锡。
   上回被王宗懿打得只剩半条命后,王建很不好意思,又重新任命毛文锡为枢密使,掌管机密。
   我们知道前蜀颇有唐朝遗风,但有一样不同,唐朝的枢密使是太监保留岗位,而王建却任用读书人当枢密使,这大概算抢了唐文扆的生意吧。
   于公于私,唐文扆都不能放过毛文锡。
   可搞倒毛文锡不容易,人家上回蹲过黑牢,好歹也算负过工伤的人,而且此人我们已经说过,很有才华,又是名门之后,还是翰林院的在编人员。王建虽是布衣出身,但据历史记载,在当禁军都头时,王建经常在宫里值班,看到唐朝皇帝重儒礼士,不知不觉受其影响。
  
   唐文扆在数次试探性的攻击失效之后,开始稍停了下来,空穴来风的攻击是行不通,只有结合真实案例才能真正搞倒毛文锡。
   真实案例来了,有一回王建到宫里四处走动,经过枢密院附近时,听到了阵音乐声。王建停下了脚步,问道:“这是什么声音?”
   “回禀圣上,这是毛枢密在里面搞庆祝活动。”唐文扆马上报告。
   王建听完,不发一言,黑着脸走开了。
  
   唐文扆倒不是说谎,毛文锡确是在里搞娱乐活动,最近,他的女儿许配给了当朝宰相庾传素的儿子,为了庆祝这一强强联合,毛文锡请了一些亲朋好友在枢密院办了一次宴会,事实看来,这个婚宴可以跟离职宴可以一起办了。
   毕竟枢密院是国家的办公场所,神圣而威严,毛文锡也不知道是缺场地,还是故意要显示一下威风,竟然把歌舞班子,酒肉之类的搬到枢密院,吹吹打打吃吃喝喝,呼朋唤友,真是成何体统。更严重的是,竟然不打报告,公房私用不说,还明显有欺负王建年纪老的嫌疑。
   在唐文扆的分析之下(具体分析见上),毛文锡就地下岗,发配茂州当司马,亲家连着一起贬职。
  
   打倒了毛文锡,唐文扆再接再励,重新找到了新的斗争对象。
   此人是投靠到成都的刘知俊。 要搞倒刘知俊就太容易了,此人猛龙过江,惊扰蜀中一片,很多人都看不顺眼这位外来户,而唐文扆对症下药,很快就找对了点。
   在成都内突然传开了一句流言:黑牛出圈综绳断。这大概是为刘知俊量身定做的。我们已经说过,刘知俊生肖属牛,而且还长得特别黑,外号就是刘黑牛。而王建虽然是杀牛的,不怕黑牛,但可惜,他的儿子不知屠牛为何物,更不巧的是,王建的儿子还是宗字辈的,正应了综绳之说。
   封建迷信果然害人不浅,王建叫来唐文扆,说道:“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了之后,刘知俊就不是你们可以制服得了的。趁早还是除了吧。”
   不久后,刘知俊被定了一个欲谋反的罪名,拉到成都城卖炭的市场斩首,据记载,刘知俊被抓时,还一个劲的求饶。史学家据此认定,这是一个假英雄。
   英雄难做,要天下无敌,要勇向直前,要铁骨铮铮,要视死如归,要大义凛然,要铁石心肠,要忠胆义胆。。。。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知俊回归到人的层次。我敬仰英雄式的人物,但我更对这种小人物感到亲切,在这些人的身上,我才感觉到人的气息。
  
   经过努力,唐文扆发大了,中书省有张格跟他呼应,军队里,诸位王家义子都给他面子。宫中他一人说了算,手中还掌握宫中治安(典禁军),唐朝大太监似乎又在唐文扆身上复活了。
   望着一天天衰老的王建,唐文扆找到了权宦的感觉,他大概能成为第二个田令孜吧,只等王建两腿一蹬,自己的小主人王宗衍继位。
   但他终究错了,王建不是久不食人间烟火的唐朝皇帝。没过多久,唐文扆就看到一个人来到了成都。
   来人王宗弼。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建将这位义子从边境调回来,任命为马军都指挥使。在皇位交接的关键时刻,新的人员突然来到成都,只能意味着变数。
   对于身为备胎的王宗衍,变是一种让人不安的东西。
   王建正在谋变。
  
  
   王建后悔了。
   一天,王建出去散步,在最近这段时间,他经常这样干,走在属于自己的成都,这些熟悉的建筑无一不记述着他的过去。
   在长长的通道里,王建经常想起过去,那些奔命于中原的为盗生涯,那些在古墓中彷徨的光阴,那些东征西战的岁月,那些与诸雄争霸的过往,如影子一样从远处像他行来。
   是的,这是我的成都,这是我的江山,这是我的奋斗,这是我的选择。
   今天,我已经老了,谁人可踩着我的脚印继续我的辉煌。
   行到诸王宅,王建放缓了脚步,在那里,是延续未来的希望,很快,王建就听到了失望。
   王宅里突然传出一阵嬉笑,王建胸口一疼,他已经听出来了,太子爷正在纠集各位王子在游戏。
   站在原地,王建莫名无奈。
   他可以让自己坚强,让自己努力,让自己拼搏,可他永远都决定不了别人,既使这个人是他的儿子。
   “我经历了百战才建立的基业,就靠这小子就能守住吗?”
   摇头,王建步履蹒跚的走开了。显然,他现在也没有什么心情再去教育子女了。
   此子不可用,就换一个是了。
  
   据史书记载,在最近这段期间,信王宗杰表现非常活跃,经常在开会时发言,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很高。
   撤下只会玩乐的王宗衍,换上王宗杰。王建已经动了心思。
   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让爱玩的玩去,让有心为政的人执政去,各安其乐,可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这不只是两位王子的工作分配,在背后,牵扯到一大批人的利益。
   事情证明,换备胎都不容易,更何况换太子,在透露出这个意向没多久,王宗杰突然死了,显然,参政议政是个风险活。
   因为没有尸检,所以死因不明。王建的反应是疑之。
   怀疑,仅此而已。
   曾经的王建智除田陈,力拼杨顾,数打李茂贞,诛杀王宗涤,棒杀王宗佶,在蜀中这块地皮上,他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所有人的行动都逃不出他的控制,而今天,王宗懿不明不白的死了,王宗杰也死了。他终于失去了对时局的控制。
   只剩最后的努力,王建召回了王宗弼,此人除了聪明,有大局观,更重要的是这两年一直在外地出差,估计还没有被太子党收编。
  
   公元九一八年的五月初三,王建感觉自己身体已经不行了,按规矩,该说的都应该抓紧时间了,召来王宗佶等大臣们。
   忍着病痛,王建拿出了一张亲笔写就的遗嘱,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最后总结。内容大抵自己的过去以及现在。
   重点在没写到纸上的。
   望着这些跟随他多年的部下,他缓缓说道:
   太子如果不能担当大任,就请将他关到别宫,不要杀他。只要是王氏子弟,大家可以任选一个来接掌蜀国。可以给徐妃的家属加工资,不要让他们掌握兵权,参与朝政,免得最后引祸上身。
   这一幕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并不陌生,当年刘备去世以前,也找诸葛亮谈心,交待: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据史学家分析,这是刘备的欲擒故纵计,以退为进绑架了诸葛亮的忠心。
   我相信王建的托孤是真诚的,因为他没有耍滑头,故做大方让大臣自取之。
   江山还是要姓王的,但具体是谁,大家看着办。
   在最后,王建又把权力棒交到了元老们的手中,这是给太子王宗衍上了紧箍咒。
   紧箍咒是不受欢迎的,包括猴子和人。
  
   第二天,王宗弼们兴冲冲的上班了,做为托孤大臣,他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决心从今天起,更要努力一点。迟到当然是不行的,可到了宫里,却被通知,今天不开会了,大家早点回去吧。
   不上班了?这算怎么回事,大家起个大早也不容易,强烈要求有人给个说法,很快,唐文扆出来了,他一脸温和,详细介绍了皇上的病情,要求大家保持冷静,等皇上龙体稍安,一定会出来见大家的。
   唐文扆友善的态度总算平息了大家的疑惑,纷纷退朝,此时还早,回去还能睡个回笼觉。
   在众人纷纷离去后,唐文扆转身,找到了皇城使潘在迎。皇城使,是管宫门进出的。
   唐文扆给潘门卫下了一个密令:派人跟着这些大臣,一有异向,立刻回报。
   安排完这一切,唐文扆放心了,现在,只等王建一死,他就可以随时接管成都。而接管成都的方法很简单,将这些元老大臣全部干掉。
   敢想,实在敢想,一个从未练成神功的太监就想将王建的义子打包处理了。可惜的是,唐文扆的计划很大,执行细节却漏洞百出。首先,他派去监视元老的潘在迎就不是一个可靠的人。
   潘在迎是前任枢密使潘炕的儿子,也属于元老派,他的叔叔潘峭还跟毛文锡一起坐过黑牢,是铁打的狱友。让潘在迎对付老子的朋友们,他还没有这种决心。
   回宫后,潘在迎果然跟上了王宗弼,紧随其后,进了王宗弼的家,然后将唐文扆的计划全盘托出。
  
   反了,王宗弼的确火了,愤怒之下,王宗弼也不废话,赶紧召集大家,来个二进宫。潘在迎同志管宫门,元老们一到,宫门就开了,可到了最后一道门时,王宗弼进不去了。
   唐文扆拦在了门前。
   此时,唐文扆总管宫城治安,他不让进,按法律来说,就是不能进。
   但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望着唐文扆,王宗弼怒火直冲牛斗之墟。
   老子在圣上身边东征西战时,你小子还不知道在那里阉着,再不让开,打得你娘都不认得你。
   滚开!
   王宗弼一声怒吼,猛的推开唐文扆,进入到殿内。
   王建就在里面坐着,万幸,他老人家还没向马克思报到。
  
   据记载,王建除了得眼疾,看东西不清之外,又新添了一样重病:痢疾。已经不太走得动,平常就坐在锦囊中,大热天的,也着实为难他了。
   在王宗弼们见到王建之后,唐文扆的死期也就到了,我常听说学浅而意满,才疏而志大,力弱而任重是取祸之道。
   唐文扆大概就属于此类。不久,唐文扆被贬官,当然,处罚都是渐进式的,再过一会,直接被斩首,顺便提一句,宰相张格因为跟唐文扆走得太近,也被揭发检举,罢去了宰相的职务。
   权力游戏向来如此,不是胜便是负。
   但事情到底就结束了吗?
   一般来说,案件有三要素:动机,物证,供词。物证供词都有,可动机是什么?
   一个太监,没来由的要杀光大臣,这怎么算都不符合常人的思维?
   但到此结束吧。
  
   王建已经定了基调,所有人都猜到唐文扆的背后隐约有徐贤妃,太子的影子,但就在唐文扆处结束这场调查吧。
   在对手的眼里,王建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他无比骄猾,绝对无情,极其坚强,可在亲人的面前,他也是一个软弱的人。
   不久后,在公元九一八年的六月初一,王建离开了人世。据某些史书上写,徐贤妃买通了宫里的厨子,进了一块用鸡肉做成的烧饼(可能王建想起老家的饼了)。饼里有毒,王建吃了没多久,就一命乌呼了。
   很多史学家考证,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这种事情说有并没有证据,说没有又似乎不能断定,可以确定的是王建真的死了。
   王宗衍登上了皇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过着还算快乐的生活,直到六年后,后唐庄宗李存勖向成都派了一个叫李严的使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24 1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小马连环 回复日期:2011-09-19 12:10:06 
    
      蜀中之王王建篇到此就更完了,这可能是此楼的最后一次更新了。主要还是考虑盗版的原因,因为再更的话可能会出现,书只出一本(或者两本),市面上就会出现七本的合集。希望大家能体谅,在以后,我依然希望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个楼更完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8 收起 理由
宝宝寒 + 28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9 17: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流血牺牲的.王博导为什么要开这么一个课题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卷 风云际会

  第一章 半截英雄
  谣言
  兵变
  老将
  黄袍加身
  亚子悲歌第二章 斗士安重诲
  强劲的对手
  相位
  宫里的扫地妪
  名将王晏球
  局
  第三章 蜀中双雄
  隐蔽的枭雄
  恶邻
  剑门关内皆兄弟
  前辈的路
  一蜀不容二虎

  第四章 李嗣源的儿子们
  皇帝的儿子不好当
  宫变
  龙虎的对眸
  一哭得天下
  悲悯,走向死亡的帝者

  第五章 幽云十六州
  请问,你到底要不要反?
  辽国的新帝王
  摊牌
  北来的辽骑
  恶汉子

  三战契丹
  儿皇帝
  刘知远的底线
  决裂
  铁血
  十万横磨剑
  狼烟,卷土重来
  绝境,白团卫
  陷井
  晋灭

  第七章 隐忍的力量
  帝羓
  独眼的辽帝
  镇州的钟声


  托孤大臣
  多变郭威
  托孤大臣
  组团去造反
  新的统帅
  愤怒的少年天子

  第九章 雕青天子
  密杀令
  刘知远的伏笔
  收官
  小聪明与大智慧

  真龙天子
  行走的商人
  郭威的布局
  另一位候选人

  第十一章 破晓
  高平上空的王者
  平边策
  淮南之战
  最后的征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3。1
  荆州,南平王府。
  从成都传来消息,李存勖成功拿下蜀地。
  收到这个消息时,荆南割据者高季兴正在吃饭。噎没噎着不知道,只知道高季兴同志手一哆嗦,筷子掉到了地上。
  从蜀地顺江而下,第一个地方就是荆州。显然,高季兴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兼并目标。
  此时,一个稳重的身影出现在面前,此人弯弯腰拾起筷子,抚去上面的浮尘,镇定地告诉他:
  “实在不用担忧,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唐主得到蜀地之后只会更加骄奢淫逸,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此人梁震,四川邛州人,唐朝进士。五代十国著名谋士之一。
  事实上,不只梁震,很多人都做出了一个类似的判断。
  此时,南汉的使者正在向他们的国主刘陟做报告,此人刚从洛阳出使回来,经过观察,他得出了结论:
  李存勖贪玩,我们不用再害怕他了,以后的贡品可以省下了(不足畏也)。
  两年以前,李存勖刚灭后梁时。在长江的下游,吴国谋士严可求对大丞相徐温说了一番话。在这之前,徐温责怪严可求不让自己出兵,以致李存勖轻松就灭了梁朝。
  “听说唐主刚刚得到中原就开始骄傲,管理下属毫无章法,不出数年,必有内变。我们等着看吧。”严可求望着北方,悠悠说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3。2

  谣言
  在天下枭雄幸灾乐祸准备看李存勖笑话时,有一个人向洛阳出发了。他倒不是想亲眼见证李存勖的结局,实际上,他是想想看看自己的结局。而从以后的事情进展来看,正是这次远行,触发一个接一个的关联,最终导致了那场惊天动地的变故。
  这个人有很多名字。朱简,那是他亲爹妈给起的。现在,他叫李继麟,那是李存勖给他起的,以前叫他朱友谦,那是朱温给他起的。
  这位兄弟是河中节度使,为了尊重朱温朱老前辈,我们依然叫他朱友谦吧。
  朱友谦收拾行李,告别家人,到洛阳看看形势。
  他收到一个让自己睡不着觉的消息。
  事情的来由是这样的,郭崇韬率领大军向蜀地进发时,朱友谦在他的河中府搞了一次大阅兵,为大军壮行色,还特地叫了儿子跟随西征大军,一来锻炼锻炼接班人,二来也为老朋友李存勖尽一份力。
  但没想到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据李存勖身边最红艺人景进分析,朱友谦突然阅兵,可能是以为郭崇韬的大军要去讨伐他。
  果然,这个世界是不缺少借口的。这样算来,秦桧同志就太不敬业,搞倒岳飞只用了一个“莫须有”。
  等郭崇韬进入成都后,景进同志的说法又变了。
  郭崇韬在蜀地不回来,就是准备与朱友谦一内一外,准备变天。
  反正人嘴两张皮,怎么说怎么有理。
  而景进能百忙之中抽出空来执著地诽谤一个人,自然是有原因的。
  朱友谦很抠门。此人占据河中,辖下有著名的国有企业盐池,他坐收国企利润,竟然不懂得有钱大家赚的道理,屡次拒绝景进等人的吃拿卡要,这就太不讲究了。

  收到消息后,朱友谦作出了一个决定,上访对质。
  支撑朱友谦大无畏向洛阳进发的是他的信心。
  前些年,朱友谦坐镇河中,独当一面,在反梁战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成功灭梁后,朱友谦一家受到了超规格的待遇,他的儿子只要不穿开裆裤了,就可以封官。据统计,除了他本人是节度使外,他的两个儿子也是节度使,另一个儿子年纪轻点,就先当个刺史凑合一下。
  这等荣耀,就连李存审、李嗣源和郭崇韬都赶不上。
  而让朱友谦底气十足,准备与景进对薄御堂的是他的手中还有一面铁券。
  所谓铁券,就是皇帝赐给功臣,以示褒奖的铁制品,此外,还被赋予一项特别的功能:恕十死。
  但实际上,这个铁券并不包救一切,因为在赐给铁券时,皇帝一般都会埋个伏笔,在恕十死之前写一句:自非反逆。(有时也不写,约定俗成。)
  你要是造反,那是不保的。
  走时,朱友谦认真叮嘱老婆,好好收着铁券,等我回家。
  显然,他还没搞清楚状况,并不知道当自己跟在蜀地的郭崇韬联系在一起时,其名字就已经登记在阎王的花名册上。

  正要收拾你,怕你在河中府不服判决,你就自个送上门。
  公元九二六年的正月初六,朱友谦到达洛阳。说是上访,李存勖没有见他,说是对质,景进不愿意理他。于是,他的这一趟进京说明行就变成了投案自首。
  第二天,成都就发生了大事,郭崇韬被杀。等消息传到洛阳,一轮大清洗席卷全城,朱友谦主动投案,也没有得到宽大处理。
  一天夜里,蕃汉马步使朱守殷率兵包围了朱友谦在洛阳的住所,将他赶了出来,然后驱赶出城,杀死在徽安门外。
  不久后,他的两位节度使儿子,以及在河中的家属全被请去地府团聚。
  最后,还剩一个人,澶州刺史朱建徽是朱友谦的儿子。李存勖没有忘记他,已经秘密派出一个杀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3。3
  夜,邺都(也就是魏州城)。
  城门早已紧闭,守城的士卒正在城楼上打盹,突然,有人在城下大喝。
  “快开城门!”
  门卫伸头,往城下望了一眼。连忙下楼打开了城门。叫门者策马奔出城,消失在夜幕当中。
  望着这队夜行客,门人愣了一会儿,大半夜的不睡觉跑出城干什么?想了一会儿,他一拍脑袋,似乎猜到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这位门人赶紧到府衙找到邺都留守王守言报告情况。
  “史武德昨天半夜驰马出城,没有说到哪里去。”
  史武德,是武德使史彦琼,伶人出身,现任邺都监军,武德使是皇宫内务府的一个官职。史彦琼是从中央调到地方锻炼。而王正言是前租庸使,被孔谦当过空气的那位。当然,空气到哪里都是空气。王正言除了领工资,喝茶,看报纸,其他的事一概不管。
  “半夜出城?出就出呗。”
  王正言回到了和尚状态,空,万事皆空。
  门人欲言又止,他本来思考了很多东西准备汇报,但看领导对八卦的事情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只好就此打住。
  好在,领导不爱八卦,群众是喜欢的。


  在早些天,魏州城内流传开一个皇家机密。
  “你知道朱友谦和郭崇韬在洛阳的家属为什么被杀吗?”
  “为什么?”
  “听说郭崇韬将魏王李继岌杀害,已经在蜀地称王了。朱友谦是内应!”
  “真的?”
  “要是假的,天打五雷轰,我还听说皇后因为儿子被杀,母老虎发威,怪在唐帝头上,已经把唐帝杀了。”(群众的想像力无穷哪!)
  听说?听谁说的?人民群众宽怀大度,没有追查,反正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向来公开透明,乐于传播真相。其地位相当于专门解密的维基网站。
  现在,门人又放出史彦琼夜半出城的消息,于是,这个传言又有了下半部分。
  “现在皇后杀了唐帝,已经传史彦琼回去商量怎么处理后事。”

  这个传言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知道,李存勖早已经公布过郭崇韬的罪行,虽然那时还没有国家电视台、国家广播台、国家级报纸,但毕竟是皇帝的话,一般还是比较有传播力的,魏州的群众应该是听过关于这件事的官方通稿。
  如此,他们为什么还不辞辛劳,损耗脑细胞,发挥想象力来创造这个事件的民间解释版本呢?
  细想一下,其实原因很简单,实在是李存勖的这一段太过荒唐,刚立大功就杀大臣,杀了郭崇韬还不够,还要在洛阳搞清算,人民群众实在接受不了,只好编了一个他们看起来更合理的解释。
  这从侧面印证了史学上一个重要理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理论叫塔西佗陷阱。
  换成后唐年间的这档子事,可能解释成,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你说真话,或者假话,人民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3。4
  谎言环游全球的时候,真相还没穿好裤子。——丘吉尔
  经过菜市场大妈、沿街卖炊饼的武大、茶馆以及一切其他馆的传播,这个秘密全魏州人都知道了。
  事实真相我们都知道,郭崇韬、朱友谦以及他们的家属已经被一锅端了。史彦琼半夜出城,只是去执行李存勖的密杀令:诛杀澶州刺史朱建徽。
  我们也解释了,虽然事实胜于雄辩,但传言胜于事实,因为后唐已经不受大众欢迎,所以这个传言就趁势占据了新闻头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真相的渴求。
  但传就传了,顶多帮助一下消化。能有什么用呢?
  当然是有用的,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一些魏州同胞因为刘玉娘的事情一直没搞清楚,再没心思吃饭了,都忙着转发。
  本着信息分享的原则,他们出城,前往贝州。
  那里,有一支魏州子弟兵。

  在数天前,从防御契丹的前线瓦桥关退回来一支队伍。在唐代,除了常驻的边防军外,还经常抽调一些军镇的部队去驻守一些重要的关卡。当然,他们是有出差期限的。
  这支部队属于魏州编制,履行完一年的戍边任务后兴高采烈地往魏州赶。毕竟离家一年,能活着回来见到自己的亲人,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行到贝州时,突然接到命令。
  驻守贝州,以待后命。
  命令是李存勖下的,据记载,他是怕魏州城兵力太弱,这伙兵回去后会影响魏州城的安定繁荣。但显然,李存勖忘了他之所以叫李存勖而不是朱邪存勖,正是因为六十年前,有一队戍兵不能按时回家,在将领庞勋的率领下哗变起义,从而给了他爷爷李国昌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家在眼前,却不能回。但好在不算太远,经常有家属来这里看他们。
  探望的家属在叮嘱注意身体之后,也悄悄地将那个传言告诉了他们。
  这一次,谣言真的要猛于虎了。
  谣言都是给愤怒的人准备的,魏州的人早就窝了一肚子火,李存勖欠他们的太多。


  李存勖能够得天下,除了太原的老班底,贡献最突出的便是魏州,这里供应着大军的粮食,还有八千多能征善战的银枪兵。他们跟随在李存勖的身后,出生入死,只望博个功名。
  但到了李存勖坐镇洛阳时,就把他们忘记了,许多优秀的银枪将领没有分到一块自留地。
  按理说,李存勖吞并梁境,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随便均块地就有了。但问题正出在随便上面,有的人随便起来不是人,李存勖随便起来乱认人。
  话说那天李存勖进入大梁,突然有一人冲到马前,拦住了李存勖。
  李存勖一看,大喜,这位拦路人叫周匝,伶人,原是李存勖的当红演员,在胡柳坡一战中被梁军俘虏。据记载,李存勖以后经常想起他。他有没有想死在胡柳坡的周德威就不知道了。
  他乡遇票友,李存勖非常兴奋,他本以为周匝已经被处决了。
  据周匝介绍,被绑到大梁后,全靠大梁的两位兄弟仗义相救。救人的是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
  周匝请求,为了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请陛下拨两个州给他们。

  这就怪了,他们救了你,你天天唱大戏给他们听不就得了,凭什么要让李存勖拔两个州出来?土地、官职可是稀缺资源。
  李存勖头脑一发热,点头答应。
  说了就要兑现,虽然郭崇韬百般阻拦,但周匝百般游说,终于,一年后,戏班班主陈俊和菜园子储德源双双携手把任上。
  虽然地多,但架不住这么随便封,到最后只好委屈一下军队的大佬们再当两年无地的贫下中农,这里面,就有不少魏州的将领没分到应得的胜利成果。
  这只是李存勖欠魏州之一,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有一天,当时的邺都留守张宪打了一个报告,汇报了一个新情况。
  魏州各营里最近不见了一千多名妇女。
  张宪同志猜测可能是皇上的出巡士兵经过魏州时把她们拐走了。
  这可算是冤到家了,李存勖的手下那帮军士虽然飞扬跋扈了些,但魏州的兵也不是吃素的,借他们一百个胆,也不敢抢兄弟单位的军嫂。
  实质上,这些妇女是被景进拐跑了,拐走之后,全送到李存勖的宫里去享福。
  以上所述的人情债,李存勖是不同意的,他的字典里本没有“欠”这个字。
  天下都是我的,我怎么会欠?
  世间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欠债总是要还的,不管你认不认账。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8 10: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