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七章 燕国复仇记(上)-2


  燕昭王励精图治,燕国的国力稳步上升。可是仅仅凭借燕国的力量,要打败齐国谈何容易。从春秋时代开始,齐国始终是一等一的强国,又加上齐威王与齐宣王两代明君打下的坚实基础,家底十分雄厚。但是,强与弱之间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尽管齐国在灭宋之后如日中天,但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貌似强大的齐国已经要走下坡路了。
  民心向背是政府统治是否坚若磐石的一个风向标。齐湣王的目光瞄准天边,可是他却没发现,他越来越脱离民众了,越往高走,他越是孤家寡人了。
  狐援之死,令齐湣王大失民心。
  狐援,有些史书记为狐爰或狐咺,是齐国的臣民。他看到齐湣王的野心急剧膨胀,深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便前往劝谏道:“大王应该要以殷商的灭亡为鉴啊,殷商灭亡后,象征国家权力的大鼎被陈列在周的朝廷之上。大王一定要勤勉自己啊,可不要让齐国的大吕钟陈列在他国的朝廷之上。”你想想,齐湣王都开始作起天子的美梦,可是狐援却给他沷冷水,这个人都太不识时务了吧。他不耐烦地把狐援赶出宫廷。可是狐援却在宫外哭了三天三夜,嘴里还念叨着:“先离开齐国的,还可求得温饱;后离开齐国的,恐怕要受牢狱之灾了。我预见到了齐国百姓茫茫然地向东逃,却不知要到哪落脚。”
  齐湣王听到后,怒火中烧,他召来狱官问道:“没事为国家哭丧,该当何罪?”狱官答说:“当斩。”齐湣王便说:“把狐援抓起来,处以死刑。”狱官诺诺而去,可是谁都知道狐援是一片忠心,不忍心杀了他。于是狱官没有先去抓人,而是先在东门处搭了一个行刑台,放了一把大斧子,希望狐援听了风声后,赶紧逃跑。可是狐援不仅没逃,反倒送上门来。这真是大出狱官的意料,他不由脱口而道:“齐王要杀你,你不逃跑却前来送你,你脑子糊涂了吧。”
  狐援面不改色地答道:“我怎么糊涂了呢?以前殷商有个忠臣比干,吴国有个忠臣伍子胥,现在齐国有个忠臣狐援。齐国不采纳我的劝告,还要杀掉我,这是让我成为像比干、伍子胥这样的人吧。”说罢,他从容引颈就戳。
  不久后,齐国室宗陈举(陈氏即田氏)也担忧齐湣王的倒行逆施将令国家陷入危险之中,便直言进谏。恼羞成怒的齐湣王也将他绑赴东门,斩首示众。
  自此后,百姓不附,九族寒心。明眼中都看出来,齐国灭宋国,并淮北之地,但充其量只是虚胖而已,并非真正无敌于天下。

  齐湣王的统治,已经开始向暴政倾斜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个根本动摇了,齐湣王还能走多远呢?
  反观燕昭王,在得到大批贤士辅佐后,国家渐渐富强,政府得到民众的拥护。每一天,燕昭王都在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国家曾经蒙受过的耻辱。洗刷耻辱的惟一方法,就是彻底打败齐国。那么,伐齐的时机成熟了吗?乐毅对燕昭王说:“齐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仅凭燕国之力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赵国、秦国、楚国、魏国,共同伐齐。”
  以乐毅、苏代为代表的燕国谋士群,把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燕国要复仇,必须借诸侯之力,最关键的国家,则是赵国。赵国是燕的邻国,燕欲伐齐,必定得联合赵国,否则燕军倾巢而出,后方空虚,岂不让赵国得以长驱直入?为了联合赵国,燕国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首先,由潜伏在齐国的苏代在齐湣王面前,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要离间齐、赵的关系,一点也不难。不要忘了,在齐国伐宋之前,赵国曾经连续四年攻打齐国。光凭这一点,只要在齐湣王面前再煽风点火一下,就足以让这位目空一切的君主对赵国更增厌恶感。与此同时,乐毅作为燕国特使出使赵国。要说服赵惠文王并不是难事,赵国夹在秦、齐两个强国之间,东西两面都不安全,要是能先把齐国打垮,就可以避免两面被夹击的尴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七章 燕国复仇记(上)-3



  搞定了赵国之后,秦国加入反齐联盟就不成问题了。秦国一直视齐国为最强的对手,当初秦昭王就想干涉齐国伐宋,只是由于东方五国结盟,令秦国鞭长莫及。乐毅通过赵国,向秦国承诺,只要秦国出兵,就可以分到相应的利益。不消说,秦昭王对这个反齐大联合十分有兴趣,事实上,他有点迫不急待呢。
  在乐毅访赵的这一年(公元前285年),秦昭王先在宛城会晤楚顷襄王,紧接着又在中阳会晤赵惠文王。这两次高峰会议,旨在联合赵、楚两国进攻齐国。赵国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而楚国的态度则比较暖昧。按道理说,齐国伐宋后,强行占领楚国的淮北之地,对此楚国应该是相当恼怒,可为什么楚国并不想加入燕、秦、赵这个反齐联盟呢?楚顷襄王有自己的算盘,这个等后文再说。
  与此同时,燕昭王派出说客游说魏、韩两国。这两个国家在与秦国的多年交锋中损失惨重,在外交政策上总是选择随大流,这是保全国家的原则。既然燕、秦、赵都要攻打齐国,魏、韩两国也就举手赞同,象征性地派出点部队参战。

  燕昭王的外交活动大获成功。除了齐国之外的六雄,只有楚国没参加反齐联盟,其余五个国家达成协议,一致对付齐国。
  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此时,苏代从齐国给燕昭王发了一封密信,在密信中,苏代写道:“齐国现在已经孤立了,大王赶紧出兵进攻齐国,我会作为内应,帮助大王削弱齐国的力量。”
  燕昭王得到苏代的密信后,立即动员全国武装,并拜乐毅为上将军。赵国马上响应,赵惠文王把赵国相印交给乐毅,这是合纵运动中的惯例,为表示对合纵主谋人的尊重,诸侯国常会献上相印,相当于是“名誉宰相”。
  燕国大军倾巢而出,攻入齐国,抵达一个名为“晋”的地方时,便停止不前了。乐毅停止进军的原因,乃是要等待苏代的消息。自从苏代从燕国出访齐国后,齐湣王便把他留在齐国,并视为心腹重臣。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苏代就是燕昭王插在他身边的间谍。你想想,有这么一名间谍存在,对燕国来说,齐国还是秘密可言吗?
  苏代的任务,就是要作为内应,配合燕军攻齐。他别有用心地让别人对齐湣王说:“燕国之所以进攻齐国,乃是想要收复以前失去的领土。可是燕军行进到了晋地就裹足不前,这是因为兵力弱小而迟疑不决。大王为什么不任命苏代为大将去对付燕军呢?苏代的才能,大王您最清楚不过了,由他来指挥军队去攻打弱小的燕军,一定可以攻破燕国。只要攻破燕国,赵国就不敢不听命了。这么一来,大王既攻破燕国,又制服赵国,可谓是一箭双雕。”
  齐湣王本来就不把燕国人放在眼里,听此人一说,便点点头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齐湣王便传苏代上殿,对他说:“燕师已经到了晋地,寡人要发兵前去应战,打算任命先生您为大将。”
  苏代听了后心里偷笑了,可是表面上他还得推辞:“臣对行军打仗的事,一窍不通,怎么能指挥军队去抗击敌寇呢?大王还是改用他人吧。大王让我担此重任,那岂不是让大王的军队吃败仗,让微臣成为燕国的俘虏吗?要是我打不赢,那就不能振大王的声威了。”
  一听到这里,齐湣王有点不高兴了,摆摆手说:“你不要推托,寡人说你行,你就行,寡人最了解你了。”与其说齐湣王了解苏代,不如说苏代了解齐湣王。齐湣王为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苏代有言在先,他不会打仗,可是齐湣王一定要用他,这就意味着苏代即便吃了败仗,也可以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而苏代的目的,就是要让齐军吃败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七章 燕国复仇记(上)-4


  就这样,燕国的间谍苏代成了齐军的总司令。战斗的结果,一定不会出乎意料之外的。果不其然,苏代把齐军开到前线后,与乐毅的燕军交战。这些可怜的齐国士兵哪里晓得他们的统帅居然与敌人是一伙的,一战下来,齐师大败,被燕军斩首两万。
  苏代率着残兵败将,退守阳城。他给齐湣王发出快报,报告战斗的失利,然后又自责说:“大王用错人了,派我指挥军队抵抗燕军。我不能胜任,如今一战下来,阵亡两万人。臣下自知罪孽深重,应该处以极刑,还是让我自己回到狱官那儿引颈待戮吧。”
  齐湣王看到快报后,两眼发愣了。想怪罪于苏代吧,人家明明早就说过不会打仗的,是他硬要把总司令的头衔加强于人。这就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齐湣王只得悻悻地说:“这都是寡人的过错,你没有什么可怪罪的。”
  可是苏代这个人太狡猾了,他暗地里又指使人对齐湣王说:“前几天,齐师在晋之战中吃了败仗,这不是用兵失误,而只是运气欠佳罢了。燕师也不是强大,只不过是侥幸取胜。如今燕师又要攻打阳城与狸邑,这还是抱着侥幸的心态。大王如果仍然任用苏代为总司令,苏代在打了败仗之后,一定会竭尽全力用胜利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又是苏代利用齐湣王的心理弱点大做文章,因为齐湣王不愿承认自己用人失误,因而一定会给苏代第二次机会。
  不出苏代所料,齐湣王果然继续留用苏代为前线总指挥。苏代仍然一再推辞,可是齐湣王不听。这样苏代又有打败仗的理由了。于是他又一次在阳城同燕军交锋,这次齐军又一次大败,损失比前一次更大,共有三万名将士阵亡。
  齐湣王再咽苦果。他终于确信苏代真的是“不会打仗”了,解了他的兵权。可是他作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只是苏代手中任其摆布的玩偶罢了。齐湣王不信任苏代了,同时,他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于是“君臣不亲,百姓离心”,齐国的败象已露。
  乐毅率领燕师入齐,在苏代作内应的情况下,两战两胜,歼灭齐军五万人,重创齐国的军事力量。这样辉煌的战果,令反齐同盟国十分兴奋,大家都跃跃欲试。于是秦昭王派大将斯离、蒙齐率领一支远征军,与赵、魏、韩三晋部队会师后,杀入齐国,攻城略地,夺取齐国河东九城。

  苏代被解职后,齐湣王提拔触子(又称向子)担任齐军总司令,抵御五国联军的进攻。触子见五国联军来势汹汹,而且连战连胜,兵威正盛,诚不可与之争锋,于是便采取保守的战术。他沿着济水河构筑了一道防线,坚壁清野,凭恃天险固守。可以说,触子是颇懂军事的,只要齐军能坚守,待以时日,五国联军内部必然要出矛盾,到时齐军可以利用反齐同盟内部的不和,各个击破。
  可是齐湣王并不这么想。自从灭宋以后,他的自信心极度膨胀,不料在燕国伐齐后,齐师却屡遭败绩,这怎么不令他颜面扫地呢?他急于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可是偏偏触子却只守不攻,不进攻哪来的胜仗呢?齐湣王再了按捺不住了,他派使者到前线,用极为严厉的话羞辱这位齐军总司令,并恐吓道:“你要是不积极进攻,就灭了你的家族,挖了你的祖坟。”
  这些话,深深刺激了触子的自尊心。战国时代与后世的封建王朝不太一样,并不强调“忠君”,而更强调“择君”。君王对我不好,我就要跑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蒙受了羞辱与恐吓之后,触子不想为齐湣王卖命了。他心里想:你要灭我的家,挖我的祖坟,那好,我就把你的军队毁了,让你的敌人去收拾你吧。
  于是触子便一改守势,率领齐军摆开与五国联军大战的架式。身为联军总司令的乐毅一看,齐国人终于主动出击了,心中大喜,便将五国军队一字排开,准备与齐军决一死战。触子虽然不是燕国间谍,但他的做法与苏代如出一辙,明摆着就是要让齐军溃败。双方刚刚交战,触子便下令鸣金收兵,齐国士兵傻了眼了,可是命令还不能不听,便扭头就走。这时五国联军一拥而上,从背后紧追,结果齐师大败。触子以这么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报复齐湣王对他的羞辱,在齐军溃败时,他自己驾着一辆战车,跑得无影无踪了,此后他就从人间蒸发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触子跑了之后,他的部将达子好不容易收拢了残兵,退守秦周(齐地名)。可是齐师在大败之后,处境十分不妙,士兵们领不到兵饷,士气十分低落。达子便上报朝廷,请求齐湣王拔款以补充军饷。没想到齐湣王一听说要钱,立即暴跳如雷,骂道:“你们这些残兵败将,吃了败仗,还想得到金钱,休想。”
  没有钱,怎么打仗呢?达子硬着头皮率领残破之师迎战五国虎狼之师,结果又一次大败,连达子也战死沙场。自从燕师入侵以来,齐国屡战屡败,齐湣王颜面扫地。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次伐齐之战,大概就此结束,见好便收吧。除了乐毅之外,没有哪个将领认为可以扫平齐国。七大强国的历史上,只有齐宣王曾经一度灭掉燕国,其余的战争,都是取得一定战果后,便停止战争。以秦国之强,屡犯魏、韩,也从来没有想过用一场战争来灭掉魏国或韩国,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齐宣王曾经侥幸得手,那完全是因为燕国处于内战状态。
  秦国与韩国想要就此收手了。原因很简单,秦国与韩国都没有同齐国接壤,就算攻略再多的城池,也不可能永久性占领。乐毅心里也明白,秦国乃是虎狼之国,让他们的军队呆在齐国太久,终究会影响自己的大计。于是他便主动提出,秦国与韩国的军队先行返回,燕国与赵国、魏国的军队仍然继续留在齐国。
  五国联军变成三国联军,乐毅仍然充当总司令。不过他十分明智,他知道燕国终究是实力较弱,三个国家一起行动,恐怕难指挥赵国与魏国的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三个国家各自划分作战区,他是这样计划的:魏国军队攻略宋地;赵国军队攻略河间(河北献县东南);燕军主力则直捣齐国首都临淄。
  就凭燕国自身的力量可以攻破临淄?乐毅的这个计划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部将更是纷纷反对。连以“贤能”著称的剧辛也反对说:“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我们只是凭借诸国的力量才能击破齐军。最妥当的办法是及时夺取齐国的边城,并入燕国的地盘,这才是长久之计。如今依将军的计划,直捣临淄,势必就要绕过许多城池而不去进攻,只是一味地孤军深入,既不能重创齐国的军事力量,自己也不能得到任何好处,最终只能与齐国结怨更深,日后必会后悔。”
  可是剧辛焉能晓得乐毅的雄心呢?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乐毅却认为是可能的。没有一个人相信燕国的军队可以攻下齐国的都城。怎么可能呢?齐国可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连秦国都得敬畏三分啊。但乐毅并不这样看,他分析说:“齐王以伐宋之功而沾沾自喜,心骄气傲,自以为智慧天下无双,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暴戾,百姓怨忿。如今我们刚击破齐国的精锐部队,如果乘胜追击,民众必然会起来叛乱,那么齐国是可以征服的。如果不乘胜追击,日后齐王要是悔悟从前的过失,痛改前非,安抚百姓,那么我们就无能为力了。”
  能成就非凡事业者,必是非凡魄力之人。
  三十年前,燕国亡于齐国之手;三十年后,乐毅要逆转乾坤,一雪燕国之耻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13: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八章 燕国复仇记(下)-1



  三国分兵后,魏攻齐于宋地,赵攻齐于河间,乐毅独率燕师直捣都城临淄。乐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是逐城逐地争夺,而是采取蛙跳战术,大胆从齐国城池间穿插而过,直接向临淄挺进。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智慧超群”的齐湣王只会瞎指挥,遥控前线指挥官,结果在五国联军的打击下,一败涂地。
  有这么一个喜欢瞎指挥的君王,齐军的将领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办。燕军所过之处,齐国城池闭门坚守,可是乐毅只是虚晃一枪,并不攻城,而是马不停蹄继续挺进。我们对齐国的兵力布置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但其核心地带(山东半岛一带)主要有两条防御线,其一是南部的齐长城,一直从海边抵达济水;另一条防线是济水防线,该防线已被五国联军突破,并且守卫兵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济水防线没能守住,意味着从济水到临淄,齐国已无险可守。这是齐国在地理上的不利因素,与之相比,秦国的关中地形险要难攻,从春秋到战国,咸阳城从未遭到入侵,而齐国都城临淄在春秋时代便多次遭到晋国的攻击。
  齐湣王并未意识到临淄城面临的危险,他显然还自认为是强国中的强国,对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并没有去深刻反思,也没有从其他地方紧急调军队入援临淄。我们只能说,齐湣王的反应太迟钝了,事实证明,他与宋康王相比,并不见得高明多少。当乐毅的军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抵达临淄城下时,齐湣王这才慌了。
  临淄之战的经过,史书上没有详书。按道理,一国的首都在防御能力上都是非常强大的。譬如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以十万大军围赵国邯郸,历时近两年才攻破;战国后期秦国攻魏都大梁、赵都邯郸,都非易事。可是东方第一强国的都城临淄,却轻而易举地被乐毅的燕国兵团攻破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齐湣王根本没有做好保卫都城的准备,他甚至不相信燕国人会杀到这里。另外,说明乐毅的判断是正确的,齐湣王的倒行逆施,得不到国内的拥护与支持,在关键时刻,民众并不愿意团结起来保卫家园,甚至可能还乐于看到齐湣王的垮台呢。
  总之,乐毅是一鼓作气攻下临淄城,这确实让天下人都为之震惊。没有人想到貌似强大的齐国,居然是这么一只纸老虎。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令人颇费思量的事情,齐湣王落荒而逃,可是奇怪的是,他竟然是逃到了卫国。这确实很难让人理解,尽管临淄城已丢失,可是齐国许多重要城邑尚在,齐湣王为什么不去这些城邑,却逃到距离临淄城颇远的卫国呢?其中的原因,恐怕是齐湣王觉得他的臣僚都不可靠,就这就是苏代所说的“君臣不亲”。

  齐湣王逃得太匆促了,以致于临淄城内大量金银财宝都落入燕军之手。乐毅把所缴获的一部分财物赏赐给了手下的将士,其他则用车子装满载回燕国。攻陷临淄的消息传到燕国后,燕昭王欣喜若狂。自从他被推到君主宝座前,他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未尝一日忘掉国恨家仇;他礼贤下士,广揽英才,他是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也是战国乃是中国史上少有的明君。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为了这一天,他曾忍辱含垢,曾委曲求全,曾在齐湣王面前穿出摇尾乞怜的样子。可是,他最后咸鱼翻身了。
  这又是一段复仇的佳话,如同春秋时代的伍子胥、勾践,如同战国时代的孙膑,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佐之下,终于一雪前耻。
  为了犒赏全军将士,燕昭王亲自动身前往济西,慰问前线官兵,并且设宴大庆。同时,燕昭王宣布封乐毅为“昌国君”,并且授权乐毅,继续指挥三军将士,征服齐国的其他城邑。当初燕昭王伐齐时,肯定没有想到竟然可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我们再来说说齐湣王的结局。
  齐湣王逃到卫国,卫国只是一个小诸侯,长期以来,也只能对齐国称臣。卫嗣君倒是对齐湣王毕恭毕敬,毕竟人家是万乘之王,虽说落魄,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卫国人象供神一样供着齐湣王,卫嗣君把自己的王宫腾出来,给齐王下榻,自己很谦卑地自称为“臣”,对齐王生活上的要求,只要能满足的,就尽量满足他。
  若依人之常情,齐湣王至少也要有点感恩之心。可是这位高傲过头的君王显然不懂得感恩为何物,他对卫国君臣指手划脚,甚至恶语相向。时间一长,卫嗣君也受不了,而卫国的大臣也按捺不住怒火,对齐湣王也不客气了。齐湣王想不通的是,以自己盖世的智慧,怎么会沦落到逃亡的地步呢?他问公玉丹道:“我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是为什么呢?”公玉丹在这个时候还不忘拍马屁说:“大王落到这个地步,乃是因为天下其他国王都很坏,只有大王您是贤明的,所以其他国王联合起来进攻大王。”这个答案显然让齐湣王十分宽慰,他不禁感叹了一声:“我就是因为太贤明了,所以反倒吃苦果啊。”
  当然,除了几个马屁精之外,没有哪个人认可齐湣王的英明神武。一个流亡国君,居然还那么跋扈嚣张,卫国人终于忍无可忍,索性动用军队驱逐齐湣王。
  齐湣王在卫国混不下去了,带着一帮人投奔鲁国。他向派夷维子快马加鞭赶往鲁国,对鲁国君臣说:“你们打算用什么规格接待我们大王?”鲁国人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们打算用十副太牢的规格来招待齐王。”太牢是周天子每日饮食标准,一鼎十二道菜,鲁国人招待齐王,要十倍于周天子的规格,一百二十道菜。这个规格够高的吧。可是夷维子不满意,他说:“我们的大王乃是天子,天子巡视诸侯,诸侯国君就得让出自己的寝室,交出仓库的锁匙,撩起衣服站在堂下侍候天子用餐。等天子用餐完毕后,才能退下去处理自己的朝政。”鲁国人一听:嘿,落魄君主还摆出天子的架式,得,你不满意,我还不愿接待呢。于是把夷维子轰出去,并拒绝齐湣王入境。
  看来鲁国是去不了,那就到邹国去吧。说来也巧,邹国的国君正好病逝了,齐湣王打算前往吊唁。这时夷维子又跑去跟邹国太子大臣们说:“天子要来吊唁,你们得把棺材转个方向,因为天子是要坐北朝南的。”邹国大臣们一听,这肚子里的气都快炸了,妈的,都成了落水狗,还牛什么牛呢?大家纷纷说:“要是那样做的话,我们宁可拿剑自杀得了。”
  看来邹国也不欢迎齐湣王,看来只得打道回府了。这样,齐湣王一行人在卫国、鲁国、邹国蹓了一圈后,又回到齐国,躲进莒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13: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八章 燕国复仇记(下)-2




  在齐湣王逃跑的这段时间里,乐毅的燕军正在蹂躏齐国大地。
  偌大的齐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抵抗阵线,各座城池各自为战,很容易就被各个击破。齐湣王总算认清了形势,在过度膨胀之后,他的自信心像气球一样爆了,开始变得意志消沉。他举目四望,内心茫然,此时的他已经不相信仅凭自己的力量能扭转败局了。
  那么,齐国的出路在哪里呢?只能依靠外援了。
  在战国七雄中,有五雄参予伐齐之战,当然齐湣王不能依靠这五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家没有参予伐齐,这就是楚国。是不是楚国对齐国抱有好感呢?当然不是,齐国灭宋后,楚国的淮北之地由于狭长地伸入到齐宋,孤立无援,也落入齐国人之手。就凭这一点,楚国也不可能与齐国站在一条阵线上。
  楚国没参加伐齐之战,只能理解为楚顷襄王想在齐国最为窘迫时,再插上致命的一刀。在乐毅横扫齐国时,楚顷襄王乘机出兵,夺回淮北之地。淮北之地与齐国的南部相接壤,齐湣王想要赶跑燕国兵团,最直截了当的做法,就是借用这支楚国兵团,打败乐毅。
  楚国大将淖齿率一支军队北进,以救援齐国为名,越过边境线。齐湣王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迫不急待地任命淖齿为齐国宰相。可是楚国人何尝想为齐国卖命呢?楚军进驻齐国后,也不与燕军交锋,而是按兵不动。淖齿暗地里与乐毅秘密联系,商讨由楚、燕两国共同瓜分齐国。
  在燕、楚达成秘约后,淖齿突然发难,把齐湣王抓了起来。

  这时齐湣王总算知道什么叫引狼入室了。
  淖齿背后搞见不得人的阴谋,可是斥责齐湣王时,却摆出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他厉声问道:“在千乘与博昌之间,数百里之地,突然天降血雨,沾湿衣服,这件事你知道吗?”
  成为阶下之囚的齐湣王诺诺答道:“我知道。”
  淖齿又问:“在嬴、博之间,土地突然裂开,地下泉水涌出,这件事你知道吗?”
  齐湣王又答:“我知道。”
  淖齿又问:“齐国王宫曾发生怪事,明明听到有人在哭,可是要找却找不着人影,一离开又听到哭声,这件事,你知道吗?”
  齐湣王还是回答:“知道。”
  淖齿喝道:“天降血雨,这是上天的警告;土地裂开,这是大地的警告;宫中有人哭的声音,这是人的警告。天、地、人都发出了警告,可是你却不知悔改,像你这样的人,怎能不杀?”
  说罢,淖齿下令将齐湣王处死。
  从齐国灭宋(公元前286年)到齐湣王被杀(公元前284年),前后仅三年的时间。由盛而衰,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齐湣王犯错无数,他至死都没弄清楚,他沾沾自喜的“灭宋”伟业,不过是别人精心布下的一个圈套。他把齐国最有才干的公子孟尝君赶出国,以致于在国家危难时,没有人能站出来力挽狂澜。他错把燕国的间谍当作心腹,以致于被苏代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外行装内行,对前线将领指手划脚,导致济水战役的惨败。他在最后关头,还犯下致命错误,把不怀好意的楚国人当作救命的稻草。这里所列的还只是大错,小错就更不必提了。一个犯下如此多错误的君王,最后以这种方式惨淡收场,这大约也算是因果报应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14: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八章 燕国复仇记(下)-4



  乐毅深知要征服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征服齐国更是困难。他确定了“攻心为上”的政策,要努力实现从“侵略者”向“解放者”的转变。
  因此他接连发布了几条军令:
  其一,禁止燕国军队侵掠占领区百姓,要体现出仁义之师的样子;
  其二,大力求访齐国民间的贤士能人,并委以官职,推为上宾;
  其三,减轻百姓的税赋,废除齐湣王时的苛政,此举令齐国民众大为欢迎;
  其四,隆重祭祀齐桓公与管仲.这是向民众传递一个信息:齐桓公与管仲奠立强国之基,可是田氏最终霸占了齐国,当今的齐王并不是正统的君主,而只是篡权者,田氏政府是不合法的政府。
  事实证明,乐毅的政治攻势非常有效,他巧妙地利用民众对齐湣王的不满而大做文章,弱化齐军的抵抗决心。
  在发动政治攻势的同时,乐毅的军事布署也毫不含糊,这就叫双管齐下。
  燕军兵分四路,扫荡齐国:左军渡过胶水,一直攻打到胶东半岛的最东部,即东莱;前军从泰山向东攻略,直抵海边的琅邪;右军尚着黄河与济水西进,攻下阿城与鄄城,与进攻宋地的魏国兵团遥相呼应;后军则收拾临淄以北的城池,这些城池是乐毅在进军临淄时,采用蛙跳战术过而不攻的;留守临淄城的是中军部队。

  伐齐之战的第一阶段,即燕国出兵至攻克临淄城,史书所叙颇详。
  可是到了第二阶段,即燕毅如何逐一扫荡齐军据点,则史料缺乏。
  人们通常的印象是,乐毅仅仅花了数个月的时间便攻略齐国大部分的土地,仅剩下即墨、莒等几座城池未能攻下,《资治通鉴》即是采纳此说。然而此说令人狐疑不解,既然乐毅能以数月便征服齐国绝大多数土地,那么何以在之后五年的时间里,不能攻克即墨与莒城呢?这似乎不能体现乐毅的水平吧。
  笔者认为,乐毅并非是仅用数月就扫平齐国,而是用了五年时间,才击破齐国绝大多数的反抗力量。
  其实在《史记》中的《乐毅列传》中就写得明白:“乐毅留循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倘若不是燕齐苦战五年,那么试想想,其他诸侯国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国吞并齐国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诸侯国之所以并不干涉乐毅,是因为在这五年里,燕、齐仍在不断地战斗,因此各国就乐得坐山看虎斗,让这两个国家去相互消耗实力。
  到公元前279年,即燕国伐齐的第六年,齐国的土地多数落入乐毅之手,他攻占了七十余城。
  关于战国时代的“城”,史料中也是语焉不详。“城”的标准是什么呢?恐怕各国标准不一样。
  我们习惯称为“城邑”,但在战国时,“城”与“邑”还是有不同的,一般来说,“城”比“邑”要大,苏洵在《六国论》中曾说:“小则获邑,大得得城。”在公元前289年,白起伐魏,取六十一城,在是役中,魏国仅损失一部分土地,就有六十一城沦陷。那么以齐国之强,怎么可能全国只有“七十余城”呢?可见魏国的“城”与齐国的“城”在标准上是不同的,魏国把较小的“邑”也算成“城”,而齐国的“城”,可能就不包含“邑”在内了。
  战争进行到第六个年头,齐国最后只剩下两座城未被攻陷,这两座城就是莒城与即墨。
  莒城是齐国政府所在地,而即墨则是齐国东部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八章 燕国复仇记(下)-5



  莒城与即墨的抵抗十分顽强。
  大约在公元前284年或283年,燕国兵团便发动对此二城的进攻,但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未能攻破。乐毅改变战术,将军队驻扎在距离城池九里外的地方,监视两城的一举一动。
  在此后三年里,燕军也多次进攻,可是仍然未有实质进展。
  到了公元前279年,齐国其他军事据点基本上都已沦陷,乐毅加大了对莒城与即墨的攻击力度,他把右军、前军的主力都调到莒城前线,把左军、后军的主力都调到即墨前线。
  齐国最后的两个堡垒,能否顶得住燕军的最后一击呢?

  对乐毅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出现了。
  这个危险不是来自前线,而是来自后方。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了:“乐毅智谋过人,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每座城都是在短时间内就攻克的。如今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他却一直攻不下来。依我之见,并不是乐毅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根本就不想进攻,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看他是想当齐国的国王。他之所以到现在还没称王,只是因为他的妻儿子女还在燕国,不过齐国的美女很多,我看他也把妻儿子女忘得差不多了。大王,乐毅野心昭然,您可得要及时动手啊。”
  这种谗言,完全是捕风捉影,没有一个证据,只是充满信口雌黄的猜测。可是我们必须说,进谗之人,是抓住君王的一个死穴,只要“诬以谋反”,不管这个谋反是不是真的,总会令君王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
  对此,多数君王采取的办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保住自己的宝座与权力是最重要的。
  可是,在这一点上,又足以证明燕昭王的伟大之处。
  燕昭王并没有直接回答进谗者,他不在私底下处理这件事,而是要公开处理。于是他大宴群臣,在宴席上,他要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当着众人的面,对进谗者说:
  “先王(指燕王哙)曾经把君位禅让给大臣子之,并不留给自己的子孙,这是认为贤人才配统治国家。只是先王所托非人,子之的品德不够,不能胜任,国人也不听从他。齐国趁我国动乱时,攻打我土,杀我先王。寡人即位后,每想及此,就痛入骨髓,故而广招天下贤才,以求报仇雪恨。倘若有人能助我复仇成功,我还打算与他共同统治燕国。如今乐毅先生为寡人击破强齐,夷其宗庙,报先王之仇。齐国本来就应该是乐毅先生所有,并非是我燕国应得的。乐先生倘若能统治齐国,与燕并列为诸侯之列,结欢同好,共同抗击其他国家的入侵,那么这是燕国之福,也是寡人的心愿。你竟在寡人面前诽谤乐先生,该当何罪。”
  说完后,燕昭王喝令刀斧手将进谗者推出斩首。
  燕昭王所说的话,是不是由衷之言,我们不好断定,但都无损于他的英明。如果他说的是真心话,那么说明他的胸襟宽广,非他人之所及;如果他的话只是一种权谋,那么说明他的统御术如火纯青。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后者,即认为这乃是燕昭王统御术的表现,因为他做得太夸张了。
  在杀了进谗者之后,燕昭王把王后的衣服送给乐毅的妻子,把王子的衣服送给他的儿子,并派一百辆马车,把乐毅的妻儿子女全部送到齐国,封乐毅为齐王。
  如此大张旗鼓,未免有作秀之嫌。
  其实燕昭王是非常明智的人,因为他懂得逻辑学。
  我们来猜测一下燕昭王的内心,他面临两个判断:
  第一种可能,乐毅是忠心耿耿的。如果是这种情况,燕昭王就不必有任何担心了。
  第二种可能,乐毅是心怀不轨,想称王。乐毅要是想称王,燕昭王能阻止吗?不可能,因为燕国的军队尽在乐毅的控制下,而且乐毅占据的齐国比燕国面积还要大。既然无法阻止,倒不如先送一顶王冠给乐毅。
  事实证明乐毅并没有个人野心,而对燕昭王的“慷慨之举”,他诚惶诚恐,同时也是万分感激。他马上写下一封亲笔信,拒绝封王并表示效忠之心。
  此后,绝没有人胆敢在燕昭王面前诽谤乐毅,而乐毅的忠心也赢得了各国的尊敬。

  这件事本来已是尘埃落定,可惜的是,不久后燕昭王病逝,这使得乐毅的前途又蒙上一层阴影。
  我一直认为燕昭王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既在于他的功业,也在于他的人格。燕昭王在位时间共计三十三年,他继承了一个经战乱亡国后破败的国家,却终于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他恢复了一个万乘之国所应有的尊严,他以弱伐强,创造一段战国历史中的奇迹。与功业相辉映的,是他人格的伟大,他以谦恭之心礼待贤士,为邹衍扫地开道,为乐毅挡住流言的飞箭。不用说在燕国,就是在齐国占领区,都能废弃暴虐的苛政,善待百姓,尊重贤人。比起当年齐宣王占领燕国时犯下的累累暴行,燕军即便不能称为仁义之师,恐怕也相去不远了。
  君主制国家,兴衰易变,君主的个人能力对国家前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燕昭王的继承者能否奋昭王之余烈,把伐齐战争进行到底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九章 田单的使命-1



  齐国的形势已是空前严峻,大的城池只剩下莒城与即墨,而这两座城池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莒城与即墨都是大城池,是齐“五都”中的二都,五都包括临淄、高唐、平陆、即墨和莒,前三都已经沦陷。
  由于这两座城池久攻不下,乐毅身上的压力很大,于是他便确定先集中力量攻克即墨的战略方针,如此一来,即墨的生死,便直接关系到齐国的存亡。
  在燕国兵团的猛攻之下,即墨守军的伤亡很大,更糟的是,即墨的长官(即墨大夫)在与燕军作战中阵亡。这位即墨大夫史不载其名,但他确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长官,正因为他的杰出表现,这座孤城才能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
  现在即墨大夫死了,城内的军民必须要推选出一位有才干的人出来主持大局,谁会是最佳的人选呢?
  即墨军民推举了田单为将军,这不仅是即墨的幸运,也是齐国的幸运。
  田单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那么田单是何方神圣呢?
  这块即将大放光芒的美玉,在齐湣王当政时期却被当作普通的石头。
  在燕师伐齐之前,田单是临淄城的市掾,就是管理市场的官员,并没有得到重用,因此也默默无闻。不过他跟王室有点沾亲带故,是王族的远房亲戚。
  乐毅伐齐后,燕师长驱直入,进攻临淄。当时齐湣王率先弃城而逃,国王一逃,全城都乱成一锅粥了,能逃的人都逃了。田单也逃到了安平,这里可能是他的老家,因为他有许多亲戚、族人都住在这里。不久后,燕国军队又打到了安平,安平的百姓惊恐万分,又纷纷出逃。
  当时田单跟自己的族人说,要把马车改造一下才行。当时的马车的车轴都是用木条,木条突出在车轮外,要是遇到马车拥挤在一起时,这个突出的木条就容易跟其他马车碰撞,导致车轴断裂。
  那么田单怎么改造呢?
  他把车轴突出在轮外的部分锯断,然后用铁皮包裹车轴。这一改进,使得田单与他的族人得以顺利逃出安平。而其他许多马车则发生车轴断裂的情况,致使车子无法行驶,最后被燕军追上成了俘虏。
  这件事,令田单在自己的族人中名声大噪,大家都认为他是很有谋略智慧的人。
  即墨大夫战死后,在讨论谁能成为新的统帅时,大家都觉得田单这个人有谋略,能担当大任。况且田单还是王族亲戚,又有其族人的支持,于是大家都同意由他出任将军。

  田单对局势做了一番判断,他认为齐国的抵抗力量已是相当薄弱了,而且又要面对乐毅这样伟大的将军,根本难有胜算。
  要反败为胜,关键是要除掉乐毅,而要除掉乐毅,关键是要实施反间计。
  先前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诽谤乐毅,这或许就是田单的反间计,但燕昭王把进谗者杀了。只要燕昭王还在位,流言谤语伤不到乐毅。
  正当田单几乎要束手无策时,一个消息传来了:燕昭王病逝了。
  这可是田单逆转形势的绝佳机会!
  于是他加大了反间的力度,齐国的间谍大量涌入燕国,四处散步谣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九章 田单的使命-2



  燕国新国王(燕惠王)便听到了这样的说法:“齐王(指齐湣王)死了,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没攻下来。乐毅把军队屯驻在齐国,实际上是想拖延战争,等齐国民心归顺后,自己就当齐王。他不敢回国,是怕国君把他杀了。现在齐国人不怕乐毅,只怕燕国调派其他将领过来,如果那样的话,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
  这些谣言,并没有新意,仍然是说乐毅心怀不轨,自己想称王。
  诬以谋反,可以击破九成以上君王的心理底线。生于忧患的燕昭王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可是他的儿子燕惠王就被这种流言吓倒了。
  一个平庸的君主,面对一个卓越的部下,心中总难免产生自卑感。不仅如此,在燕惠王还当太子时,与乐毅就有矛盾,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撤掉乐毅总司令之职。他派一位名叫骑劫的将领顶替乐毅,并召乐毅回燕。
  事到如今,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对自己非常提防。他害怕一旦回到燕国,会遭到燕惠王的毒手,思来想去后,决定前往投奔赵国。就像他当年不辞而别离开赵国一样,现在他又不辞而别离开齐国,回到自己的故国。
  此时的乐毅已是名满天下的将领,赵惠文王对他的回归非常欢迎,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作为其采邑。
  田单的反间计获得成功,接下来,他要上演苦肉计。

  在乐毅征服齐国期间,废除齐湣王的暴政,行仁义之政,因而齐国百姓虽然成为被征服者,可是对燕师并不排斥。如今乐毅离开了,田单要用苦肉计来激起齐国民众对燕国的仇恨,扭转燕军“仁义之师”的形象。同时,他还要用种种手段来增强军民的抵抗意志。
  精于欺诈的田单先弄了一出装神弄鬼的把戏。
  他要求即墨城中的百姓,在每顿饭前,先在庭院中摆设祭品,祭祀祖先。这些祭品吸引了天上的飞鸟,于是很多鸟儿飞入即墨城中,在上空盘旋,一有机会就俯冲下来偷啄食物。
  城外的燕国士兵觉得很奇怪,怎么即墨上空的鸟儿这么多呢?
  这时田单又放出流言说:“从神师将从天上降下来,教授我们御敌之法。”
  他又告诉城中的百姓说:“将会有一个神人来当我的军师。”
  这时有一个小兵站出来,开玩笑地说:“我可以作军师吗?”说完后转身就要走。
  田单却郑重其事的样子,把他唤回来,请他坐在贵宾座上,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军师。
  那个小兵吓坏了,赶紧说:“我是骗您的,说着玩的,我其实没什么本事啊。”
  田单在他耳边轻声细语地说:“你不要说话。”
  就这样,这个小兵成为神师了。每当田单发号施令时,便把这位神师扛出来。即墨城的百姓还信以为真了,看来上天是不想让齐国灭亡,竟然在关键时候派了一位天师下凡。
  信,是人内心中最强大的力量。
  田单对此了若指掌,并运用得炉火纯青。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装神弄鬼的把戏,也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如果是在和平年代,未免有愚民之嫌。
  田单是一位战略大师,但他的手段有时颇为冷酷。
  为了激起民众对燕军的仇恨,他又故意把流言传到燕军那里,流言是这样说的:“齐国人不害怕燕军,是因为他们即使被俘虏也不会有事。如果燕军把齐国俘虏的鼻子割掉,并让他们站在燕师队伍跟前,那么齐国人一定会吓得胆战心惊,即墨很快就会投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三十九章 田单的使命-3



  燕军新统帅骑劫并不像乐毅那样是一名儒将,他听到这个说法后,觉得有道理,得让齐国人害怕,他们才会屈服的。于是他下令把齐国俘虏的鼻子割掉,并拉到即墨城下展览。
  这种恐怖手段,固然令即墨军民胆战心惊,可是更激起他们的愤怒。
  以前乐毅曾下令,如有从城内逃出的百姓,一律不准侵犯,生活困难的,一律给予赈济。乐毅明白,要征服一个国家,首先必须要征服民心。
  可是乐毅多年的努力,在骑劫这一次鲁莽行动中泡汤了。
  从此以后,没有一个即墨百姓敢出城向燕军投降,谁也不想被割掉鼻子后,又摆在城外巡展。
  燕军的暴行不仅没有吓唬住城内的军民,反倒坚定了守军血战到底的决心。
  即墨人对燕军的形象已完全转变了,但田单觉得还不够,他再次施纵反间苦肉计,宣称说:“我们最害怕城外的祖坟被燕国人给挖了,要是祖宗的尸骨遭到凌辱,那我们的心就碎了、寒了。”
  骑劫听到这个话后,不禁冷笑几声,就是要你们心碎心寒,这样才能知道我们的威力。于是燕国人又捣毁了齐人的祖坟,把尸骨掘出来烧了。
  即墨的军民站在城头上看到自己的祖坟被燕军肆意凌辱,潸然而泪下。
  大家义愤填膺,纷纷请求出战。

  正所谓众志成城,田单看到士气可用,民心可用,对击败侵略者充满了信心。可是光凭勇气还是不够的,必须要为战斗作最充分的准备。
  田单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与士卒同甘共苦,他亲自带上版筑、铁锹,与士兵们共同挖土筑城,甚至把自己的妻妾都安排在队伍行列中,拿出自家的粮食犒赏士兵。
  敌强我弱,靠硬拼那是不行,必须要以智取胜。
  即墨城是田单施展聪明才智的绝佳舞台,他把军事欺骗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先,他把即墨城内的精锐部队隐藏起来,让老弱残兵甚至是妇女守城,这是示弱于敌,看上去城内的精壮男子都差不多战死了,制造假象来蒙骗燕人。说实话,这并非高明的招数,如果是对付乐毅这样的名将,全然无效,可是拿来对付骑劫,却绰绰有余了。
  其次,田单派人向燕军统帅骑劫请降。
  自从乐毅因谗离去后,燕军上下无不为他打抱不平,对燕惠王颇有微词,原本稳固的军心开始动摇。在经过五年的征战后,燕军士兵也返乡心切,听说田单要投降了,大家欢呼雀跃,高喊“万岁”,漫长的战争似乎已望见尽头了。
  为了假戏真做,田单还收罗了一千镒黄金(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让一位当地富豪送到燕军司令部。这位富豪献上黄金,并对燕国将领们说:“即墨马上要投降了,我特地献上黄金,希望燕军入城后不要掳掠我家妻妾,保护我家人的生命安全。”
  这么一来,燕军更相信田单果真是要投降了。
  战场上的紧张气氛渐渐淡去,燕军兵营一派轻松景象,士兵们不像过去那样严阵以待。
  可是他们忘了,战争还未结束呢。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05: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