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1)
  
  随着晋灵公渐渐长大成人,他与赵盾的矛盾日益加深。
  晋灵公从小养尊处优,在宫廷中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这点与其父襄公、其祖文公的经历有很大不同。从小生活在奢侈中的晋灵公,不可避免沾染上了多数世袭君主固有的陋习:荒淫、奢侈、残暴。晋灵公有一个爱好,就是在高台上用弹弓,朝着台下的人群弹射,看到台下小民们惊慌躲避的样子,乐呵呵的。
  这时的晋灵公年纪还小,弹人的游戏还是比较孩子气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被赵盾压制的苦闷,就只好向手下人发泄了。有一次,一个宫廷厨师在煮熊掌时没煮熟,正好这天晋灵公心情不太好,暴然大怒,认为连小小的厨师也瞧不起自己(心理有自卑的一面),下令杀死这厨师。
  这件事被赵盾所利用,很快就传遍街头巷尾,国人们对晋灵公的荒唐残暴深感失望。
  到了晋灵公十三年,这时的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对赵盾的不满与日俱增,决心铲除这位“夏日之夏”的晋国元帅。
  然而,赵盾既把持着朝政,又是三军总司令,晋灵公既没有心腹之臣可以支持,又没有军队的力量可以利用,怎么办呢?
  他想了一个铤而走险的方法:刺杀赵盾。
  
  晋灵公用重金物色一个勇士,此人叫鉏麂,准备潜入赵盾的府中,寻机下手刺杀。
  根据史料的记载,鉏麂潜入赵府的时间,是在拂晓前,天尚未亮,他躲在一棵大树后。此时赵盾的房间已经燃着灯火,赵府朴实无华,没有奢侈华丽的摆设,只见他身着官服,整齐严肃地坐在案台前批阅文件。
  看到此种情形,鉏麂不由感慨说:“赵盾真是忠臣啊,即使居家也如此的恭敬庄重,这种人是国家之福,杀不得;可是我受命于主上,不杀赵盾便是违背君命;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无法选择,我还是自己了断好了。”说罢一头撞到树上死了。
  这则纪载有一个很明显漏洞,如果真实史料所载,那么鉏麂自杀前的所说的话,早就跟他的尸骨一同进入坟墓去了,如何为他人所知?
  那么这里就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赵盾是事先得知晋灵公派人前往刺杀,故意敞开房门,可是在庭院四周一定是布满了埋伏,鉏麂没有发现,但是他临终前的自言自语,却被埋伏在四周的卫兵听到了,所以他的话的流传下来了。
  第二种可能性是,赵盾并不知道刺杀,但是凶手意外自杀之后,赵盾就编了这么一个临终之言,故意向外界透露,以彰显自己的品格,同时放出对晋灵公不利的风声,为以后杀死晋灵公造些舆论基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2)
  
  由于刺客鉏麂自杀身亡,赵盾一时找不到晋灵公的把柄。
  但是晋灵公却慌了。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偷偷摸摸的暗杀不能得逞,干脆来个明目张胆的围剿。但是赵盾大权在握,晋灵公虽然贵为君主,但是要调动军队来扑灭赵盾,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阴险的计划出笼了,晋灵公决心利用宫廷卫队,设下鸿门宴,邀请赵盾赴宴,在宴会上下手。
  经过鉏麂刺杀事件之后,赵盾对晋灵公加强了防范之心,然而这一次,晋灵公几乎得手了。此时的晋灵公正是年轻气盛,做事不免浮躁,在设下鸿门宴之前,他就应该想到,这次如果没有得手,他必然是难以逃过赵盾的报复。
  九月,秋高气爽。
  在晋灵公举办的晚宴上,杀气重重。
  这似乎是一次私人的宴饮,赵盾只带了一个护卫,然而这却是一名武艺高强的护卫,此人名叫提弥明。提弥明站在堂下,密切注视着宴会的进展,宴堂上虽然觥筹交错,但是掠过一阵阵的杀气,作为习武之人,有一种天然的直觉,提弥明预感到将会出现刀光血影,他毫不犹豫地大踏步走上宴堂,对赵盾说:“臣子陪国君饮酒,如果超过三杯,就不合礼节了。”暗示赵盾向晋灵公告退。
  
  晋灵公见赵盾想告退,一下狠心,放出暗号。突然有只猛犬不知从哪跑出来,直扑向赵盾,很明显,这是一只受过专门训练的杀人犬,迅疾如闪电,张牙舞爪,提弥明挡在赵盾身前,一边与恶犬搏斗,一边护卫赵盾撤向堂下。面对恶犬,提弥明全无惧色,拔出短刀,直插入恶犬的咽喉,恶犬顿时毙命。
  晋灵公见恶犬失手了,大呼道:“把赵盾拿下。”埋伏在厅堂两侧的武士一齐杀出。
  赵盾与提弥明一边拔剑战斗,一边后撤,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提弥明拼命抵挡,格杀多名武士,但是双拳难敌数十手,最终在格斗中被杀死。
  提弥明死后,赵盾身陷险境。晋灵公豢养的死士如潮水般涌来,围住赵盾,赵盾左格右挡,眼看就要抵挡不住的时候,只见对方阵营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倒戈,晋灵公的卫队们只全力围攻赵盾,哪里有想到背后居然有人猛插一刀,说时迟,那时快,那位倒戈的武士从背后下手,一转眼功夫,将围攻赵盾的武士全部斩杀,并且赵盾大喊道:“元帅请我跟走。”赵盾一时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还是逃命要紧,于是追随那位武士迅速逃出宫殿,一路逃到了安全的地区。
  
  这时赵盾才缓过劲来,刚要向这位武士道谢时,这位武士却“扑”的跪在赵盾前道:“恩公可还记得我?”赵盾定睛一看,觉得此人有几分面熟,但一时也想不起在哪见过。那位武士道:“恩公可记得曾在首山脚下救过一个差点饿死之人?”
  赵盾一听,猛的想起来了:“果真是你?”原来有一次,赵盾到首山(在山西永济县)打猎,在途中见有一人倒在树旁呻吟着,便走到身边询问患了什么病,那人称自己名叫灵辄,已经有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了,饿得一点力气也没有。赵盾赶忙拿了些食物给他吃,但灵辄吃了一半就不吃了,把剩下的那一半留下来。赵盾很奇怪,问他怎么不把食物吃完呢?灵辄说:“我出外三年了,都没有母亲的消息,不知她是否还在人世,这里离我家不远了,我想见了母亲,总得带点东西,所以我留下一半的食物,准备带回家给母亲吃。”赵盾听了很感动,于是安慰他说:“你尽管吃饱,我再给你准备一篮子饭和肉,让你带回家给母亲。”灵辄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
  就这样,赵盾无意间成为灵辄的救命恩人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3)
  
  后来灵辄到宫廷里谋个差事,当上护卫,得知他的救命恩人竟然是当朝最有权势的赵盾,本来以为没有机会报答救命之恩。晋灵公为了除掉赵盾,竟然命令卫队在宫宴中杀死赵盾,灵辄是有情有义之人,决心要拼死救护赵盾,帮助他脱险,以报答赵盾之恩。
  赵盾听罢一阵唏嘘,当年自己不过是举手之劳,无意中救了此人,而今天得以脱险,正赖此人之助了。赵盾当下即询问灵辄的住处,灵辄不作回答,道:“今日得以报恩,我心已足。”说罢扬长而去。
  
  这次赖灵辄与提弥明的拼死保护,赵盾总算躲过一劫。
  年轻气盛的晋灵公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次鸿门宴会带来什么结果。两次加害赵盾都未能成功,而“夏日之夏”的赵盾,绝不会再给晋灵公有第三次的机会。如果说第一次晋灵公派鉏麂刺杀赵盾,尚没有把柄落入赵盾之手,那么这次公开的谋杀,只能将晋灵公早早地送入棺木之中。赵盾杀机顿起,晋灵公的上台是仰赖赵盾的支持,能够让一位君主上台的人,也有能力让这位君主垮台。
  晋灵公在九月晚秋为赵盾摆下的鸿门宴,使得他生命的最后一季,注定只能是秋季。
  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族弟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就在赵穿杀死晋灵公的时候,赵盾为了躲避弑君的恶名,假装成欲逃难到他国的样子,此时他正逗留在晋国边界线附近。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赵穿谋杀晋灵公是出于赵盾的命令,但是赵盾假装成置身事外的姿态,仍然躲不过史官的笔伐,并且成就了一个史官的英名,这个人就是董狐。
  在赵穿杀死晋灵公之后,赵盾从边境地区返回到了都城,虽然国君被弑,但是都城仍然显得很平静。做为中军元帅,也就是三军总司令,军队牢牢地控制在赵盾的手中,没有出现异动。而国人对晋灵公也没有多少好感,这些年晋国仍然维系着霸主的地位,这在百姓看来,似乎都是赵盾的功劳。即使是晋灵公的亲信,见到晋灵公死了,也纷纷地改变立场了。赵盾见到一切局面在掌控之中,心满意足,便走进太史馆。
  
  中国从很早开始,就是一个历史观念很发达的国家,在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均非常重视史实的记录,因而史官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史官的职责就是要如实地记下重大的事件,春秋时代便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倘若没有史官的记录,什么功啊、德啊,哪里能被后人所记得?赵盾突然想起来,后世要如何评价自己,那可跟史官的记录关系很大哩,所以便跑到太史馆了。
  太史董狐把写完的竹简递给赵盾,赵盾一看,竹简上刻了五个字:“赵盾弑其君”。
  赵盾看了心里非常不痛快,便说道:“这样记不符合事实吧,国君多次派人谋害赵盾,赵某逃无所逃,只好选择避难国外,国君死时,赵某正在逃亡的途中,远离都城哩。”
  太史董狐刚正不阿,明知赵盾大权在握,仍然毫无畏惧,上前答道:“阁下是朝廷重臣,主政大夫,杀死君主的人乃是阁下的族弟赵穿,而那时阁下仍然在晋国国内,返回朝廷后,对杀死君主的人又不问罪,那么请问,弑君之事,如果不是阁下指使的,那么是谁指使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4)
  
  赵盾听了哑口无言,只好说了几句解嘲的话安慰自己:“唉,古诗里说:我之怀矣,自诒伊慼。这大概就是说我吧。”这古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呀深深地怀念着祖国,却给自己带来了忧伤。”我是一心为国的,可是你不理解我,说罢赵盾转身离开。
  赵盾没有为自己做过多的辨解,这恐怕是因为董狐的记载是合乎事实的。晋灵公之死,应是出自赵盾的指使和支持,否则赵穿即便莽撞,也绝不敢这样不计后果,公然杀死一位国君。但是赵盾还是值得称道,即便他敢于杀死国君,他并没有加害于太史董狐,这不仅成就了太史董狐的声名,而且同时也成就赵盾的声名,所以后来孔老夫子称赞董狐是“古之良史”的同时,也称赞赵盾是“古之良大夫。”以孔老夫子在中国文化史中无人出其右的影响力,这个评价足以使赵盾流名千古了。
  
  晋灵公死后,赵盾另立公子黑臀为国君,此即晋成公。这个公子名叫黑臀,估计从小屁股就比较黑,就起了这么个有趣的名字。解决了内部问题之后,赵盾重新将重心放在中原地区,继续实行与楚国对抗的战略。但是北林之役战败后,晋国调整了策略,并不直接与楚国交战,而是通过与楚国争夺中原诸侯国,来达到维持中原霸主的地位。
  在晋国的中原战略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是郑国。
  郑穆公对晋国多次收受国际贿赂愤愤不平,毅然脱离晋联盟,加入楚联盟,并充当楚国的打手,所以晋国将郑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郑国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这是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所以在外交政策上,郑国也沿用商业的思维,实行骑墙政策,在晋、楚两强之间,风吹两边倒,是典型的摇摆型国家。
  郑国地处中原中心地区,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晋、楚两国都想控制,对于郑国的左右摇摆政策,两国也采取默认的态度,所以郑国的摇摆也成为晋楚对抗的风向标。
  晋成公上台后,就开始对郑国用兵,郑国象征性抵挡一阵后,就背楚附晋了。然后接下来的四年时间内,楚国四次入侵郑国,郑国又跟楚国签下城下之盟,同时郑国又参加晋国的国际联盟会议,两边都不得罪。
  
  晋成公五年,赵盾去世,郤缺代替赵盾成为晋国的主政大臣兼中军元帅,赵盾时代结束。赵盾是晋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在国君暗弱的时代,赵盾以主政大臣的身份,雷厉风行,使得晋国继续维持霸主的地位,内政上相对稳定,为晋国的对外扩张奠定基础,虽然赵盾大权在握,但赵盾毕竟是大臣,其权力与晋文公、晋襄公不可同日而语
  赵盾时代的晋国在与楚国的对抗中,略显下风,特别赵盾的晚年,对外霸业上无法与楚国正面争锋,齐国、鲁国等传统东方强国对晋国也不太买帐,郑国以及其他小国大多对晋国怀有畏惧心理,但心里大多不愿于服从晋国。晋国与楚国争锋居于下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楚国,出现了一位极为杰出的领袖,这就是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使得楚国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下一章《一飞冲天:楚庄王的霸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5)
  
  第十章 一飞冲天:楚庄王的事业
  
  一、楚国的内乱
  
  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对楚国的扩张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淮河以北原本归附楚国的中原诸侯国,齐刷刷地向晋国靠拢,楚成王四十年的奋斗成果,几乎在一朝之间化为灰烬。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楚成王认为与如日中天的晋国继续对抗,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四年后,即公元前628年,楚国派大夫斗章访问晋国,谋求与晋国和解,晋文公积极回应,派阳处父回访楚国。
  就在两国准备结束敌对、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时刻,晋文公病逝。
  晋文公之死,使楚、晋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
  晋国新国君晋襄公一上台,便展示其中原霸主的雄心壮志,在殽山战役全歼秦军,继而又取得伐狄之战的胜利,紧接着,晋军联合陈国、郑国共同出兵,进攻仍然归顺于楚国的许国。
  楚成王勃然大怒,在他看来,晋军分别是冲着楚国来的,岂可坐视不理呢?不过楚成王并没有直接救援许国,而是进攻归附晋国的陈国与蔡国,你攻打我的喽啰国,我也攻打你的喽啰国。晋楚两霸的争斗,与二十世纪的美苏争霸有许多类似之处,包括战略的应用上,晋国没有打到楚国,而楚国也没有打到晋国,两霸争夺的是对第三国的控制权。
  楚国令尹斗勃被任命为楚军总司令,率军进攻陈国与蔡国。
  陈、蔡两国原本都是楚国的喽啰国,在城濮之战后,投靠到晋国一方,这两个小国对楚国的实力再清楚不过了,斗勃的大军兵临城下,两个国家就缴械投降了。
  
  陈、蔡两国一投降,晋国又不高兴了,晋国将领阳处父带着军队,杀向蔡国。
  楚国令尹斗勃立即率军驰援蔡国,与晋军隔江相对。双方都知道对方实力很强大,谁也不想率先渡河,因此两支军队就在河的两岸遥遥相望,形成僵持的局面。
  晋军指挥官阳处父派人给斗勃下战书,说道:“如果你们想一决死战,我就撤退三十里,你渡河过来摆好阵势,不然的话,你们撤后三十里,让我们渡河来作战;否则的话,你我就这么僵持着,劳民伤财,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斗勃一听,行,那你们后撤三十里吧,我就渡河作战。
  斗勃刚想准备渡河时,楚军另一位将领成大心劝阻说:“不可轻举妄动!晋国人向来不讲信用,假如我们渡河渡到一半时,晋军乘机发动进攻,那时打了大败仗也后悔莫及了。”
  看来晋国人不讲信用的传统是路人皆知了,斗勃听完后点点头,那干脆咱们后撤三十里,让晋军渡河过来决战吧,他派人向晋军指挥官阳处父回复,楚军后撤三十里,等候晋军的到来。
  阳处父这个人,对战胜楚军根本没有把握,河对岸的楚军一后撤,阳处父立即向全军上下宣布:“楚国军队已经望风而逃了。”找了一个下台阶的理由,便率晋军匆匆忙忙地撤回国内去了,当然,免不了吹嘘一番打败楚军的话了。
  看来成大心没有说错,晋国人确实不够意思,没有信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0: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6)
  
  晋军撤走后,许国的形势转危为安,斗勃也率楚军撤回国内。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灾祸随之而来。
  楚国太子商臣在楚成王面前告了斗勃一状:“斗勃是私下接受了晋国人的贿赂才退兵的,这真是我国的一大耻辱,实在罪不可赦。”
  楚成王已经就位四十五年,特别是在城濮之战中子玉违抗命令而遭到惨败后,他对臣下的忠诚总是疑神疑鬼,当他听说楚国令尹居然接受晋国人的贿赂,一怒之下,将斗勃逮捕并处死。
  斗勃之死,完全是太子商臣所策划的阴谋。
  为什么商臣要置斗勃于死地呢?
  这事要从几年前的立太子风波说起。
  城濮之战后,楚成王打算册立商臣为太子,就询问宰相(令尹)斗勃的意见,斗勃这个人有责任心,他反对说:“大王的年纪还不大(楚成王虽然担任国君四十余年,但他即位时不到十岁,此时约五十岁),内宠也多,现在就草率地册立太子,一旦以后事情有变,必定会引起国家动荡。楚国的传统与中原不相同,国家的接班人一般都是选择年轻英武的王子,商臣这个人,两眼突出,说话声音象豺狼一般,是个残忍的人,不可立为太子。”
  楚成王没有理会斗勃的意见,还是立商臣为太子。
  斗勃极力贬低商臣,令商臣大为愤怒,在他被立为太子后,便不遗余力,要置斗勃于死地。
  
  事实证明斗勃是有远见的。
  斗勃冤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又想立他的另一个儿子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听到了这个传闻,一时不能判断这个传闻的真实性,怎么办呢?他就跑去找了自己的老师潘崇,问说:“怎么验证这件事的真伪呢?”
  潘崇想了想,对商臣说:“这样吧,你开个宴会,宴请姑姑江芈,她应该知道些内幕。你在宴会上故意做出不恭敬的举止,她生气了说不定会泄露一些内情。”
  商臣依计而行,故意说些对姑妈不敬的话,姑妈江芈果然很气愤地说:“你这个奴才,难怪你父王要废了你而立王子职,看来是有道理的。”
  商臣从姑妈那里套得了内情,他情色沮丧地对老师潘崇说:“事情果真象传言的那样。”
  潘崇问说:“你能臣事于王子职吗?”
  商臣不高兴地说:“不能!”
  潘崇又问道:“那你能逃亡到国外吗?”
  商臣回答说:“我才不愿意呢。”
  潘崇对这个太子的个性太了解了,他直截了当地问道:“那你敢发动政变吗?”
  商臣双眼暴突,以豺狼般的声音吼道:“我敢!”
  一场政变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7)
  
  这一年的十月,农历已经是冬季,一片肃杀之气。
  商臣与潘崇导演的政变开始了,商臣发动太子宫内的禁卫军,包围了楚国的王宫。没有丝毫戒备的楚成王很快成为叛军的俘虏,他作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上演逼宫的一幕,惊谔得说不出话。
  政治斗争中,没有父子之情,这种骨肉相残的悲剧,在几千年的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商臣铁了心,既然发动了政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逼迫父亲楚成王自杀,在权力与富贵中度过四十五的楚成王可能在这个时候想起了斗勃曾经说过的话,可是有用吗?追悔也是枉然。他向自己的儿子提出一个最后的请求,要求一顿最后的晚餐,上一道他最喜欢的美味:熊掌。
  商臣迟疑了,潘崇告诫他,楚王只要还活着,政变就还没有成功。商臣一横心,拒绝了父亲最后晚餐的要求,楚成王在儿子的逼迫下,悬梁自尽,带着深深的遗憾,结束了他颇值得回味一生。
  楚成王是楚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他继承楚武王、楚文王的事业,将楚国的国力推向鼎盛。即使以齐桓公之强,也不敢贸然与楚国开战,如果说齐国是中原的霸主,那么楚国则绝对是南方的主宰;在齐桓公去世,齐国霸业衰微之际,楚国更是频频北进,除了齐国等少数诸侯国之外,中原国家几乎都臣服于楚,楚国自立国以来,其势力达到巅峰时期。虽然在楚成王后期,楚国遭到城濮之战的失败,致使晋国雄霸中原,但是楚国的军事力量并未受到重创,仍然是令诸侯国畏惧的超级强国。
  楚成王死后,靠政变上台的商臣夺取大权,登上国君宝座,史称楚穆王。
  
  楚穆王虽然是个阴险狠毒的角色,但颇有才能,他仍然延续了楚国一直以来扩张的政策。在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24年),便发动对江国的进攻。江国曾经归附楚国,在齐桓公时代投靠了齐国,城濮之战后,又投靠了晋国。
  晋襄公派阳处父率军会同周天子的部队,共同讨伐楚国。这个阳处父似乎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将领,以前在救援蔡国时,与楚将斗勃对阵,斗勃退兵三十里,让阳处父渡河过来交战,可是阳处父却趁机溜走了。这次讨伐楚国之役,更是雷声大,雨点小。当楚军回师迎战晋军时,阳处父又一次溜走了。
  没有晋国人的援助,江国孤掌难敌楚国这条南方巨鳄,楚穆王三年,楚军攻克江国,将其从春秋地图中抹去。
  楚穆王的雄心是难以阻挡的。在灭亡江国后的第二年,他越发的野心勃勃,先后又灭掉六国与蓼国(六国者,国名也),开疆拓地,不可一世。
  由于晋国的力量过于强大,楚穆王还不敢贸然挺进中原。晋襄公去世后,晋国元帅赵盾最后立了年幼的晋灵公,楚国大夫范山乘机对楚穆王说:“晋国国君年龄尚幼,不适合担任中原霸主了,我们应该积极向北发展。” 那个时代的激情,就是扩张、扩张、再扩张。新兴的楚王国有这个激情,楚穆王心动了。
  
  公元前618年(楚穆王八年),楚穆王听从范山的建议,楚军又开始谋求中原霸业。首当其冲的便是郑国,郑国的位置,象是夹心肉馅一样,南有楚国,东有齐国,北有晋国,西有秦国,每当这个大国在中原有所动作时,郑国经常要遭殃。
  楚军从狼渊出发,挺进郑国境内,郑军匆促迎战,结果吃了个大败战,公子坚等三名郑军高级将领,成为楚军的俘虏。郑国人寄希望予晋国的援助,但望穿秋水,晋军却迟迟不来,无奈之下,郑国政府只能向楚军投降。
  楚国北进中原的第一战旗开得胜,这激励了楚穆王继续深入中原的雄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8)
  
  在降服郑国之后,楚军于同年夏季入侵陈国,攻占壶丘。经过短暂休整后,到了秋季,楚军在公子朱的率领下,第二次发动对陈国的战争。
  陈国军队焉是楚军的对手,在战斗中,陈国的公子筏被楚军所俘虏,陈国政府见大势已去,也步郑国后尘,向楚国投降。
  郑国与陈国沦为楚国的喽啰国,归附楚国的中原诸侯还包括蔡国。
  楚穆王将下一个征服的目标选定为宋国。
  
  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楚穆王纠集楚、郑、陈、蔡四个国家的军队,发动伐宋之战。宋国人倒很知趣,宋国大夫华御事鼓吹投降主义,他说:“楚国人不就是想要使我们屈服吗?那我们不如先主动表示顺服,何必让楚国人引诱我们开战呢?我们确实是没有实力,但是民众是无罪的。”
  宋国在经历一系列的败仗后,包括对郑庄公时的败战,包括宋襄公自不量力的所谓“霸业”,国内开始盛行一股“和平主义”新的政治思潮,这股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春秋中后期实现诸侯停战和平的“弭兵之议”。可以说,宋国曾经是一个区域大国,但在军事上几乎就没有辉煌的历史,宋国人对频年战争深感厌恶,这也是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根源。
  华御事的理论颇有市场,宋昭公听从他的主张,还没动一刀一枪,就迫不急待地跑去向楚穆王投降了。
  不过宋昭公很快就会明白,一个投降者是要付出代价的。
  心高气傲的楚穆王为了庆祝北进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在厥貉举行诸侯会议。与会的国家除了楚国外,还包括郑国、宋国、陈国、蔡国、麇国。在会议期间,各国国君还一起围猎取乐,虽说是有游戏的性质,但崇尚军国主义的楚穆王却搞得象一次军事演习,还设立了军法官,结果掉以轻心的宋昭公在游戏过程中犯规了,被楚国的军法官文之无畏逮了个正着。
  文之无畏大庭广众之下,鞭打宋昭公的马车侍卫,但是每一鞭却打在宋昭公的心里,有人也对文之无畏说:“国君不可以轻辱。”但文之无畏根本不当一回事。
  
  宋昭公被辱事件激怒了一位旁观者。
  这个人是正在参加会议的麇国国君。
  一位楚国官员可以侮辱一个国君,斯可忍,孰不可忍?麇国国君一怒之下,会也不开了,逃跑回国了。
  麇国国君前脚刚跑,楚军军队后脚便至。首先是楚国令尹成大心率楚军在防渚战役中重创麇军,紧接着,楚国太师潘崇又一次深入麇国,直抵麇国都城之下。
  背叛楚国的不仅仅只有麇国,在楚国控制区,一系列小诸侯国闻风而动,包括舒、宗、巢等诸侯国。但这些小国家不是强大楚国的对手,在楚国新任令尹子孔的打击下,舒、宗两国的国君均被俘虏。
  尽管遭到到一系列的抵抗,楚国作为南方霸主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楚穆王在杀父夺权十二年后,即公元前613年去世。他是楚国霸业的过渡人物,在他任期内,趁主要竞争对手晋国新君年幼之机,频频向北用兵,迫使郑、陈、宋等中原诸侯纷纷投降,成为楚国的喽啰国,使楚国北进的政策得以延续,与晋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并且稍占上风。正当楚穆王雄心勃勃之际,天不假其年,在事业即将进入巅峰时突然病逝。
  楚穆王死后,他的儿子熊侣继承王位,这就是春秋时代最杰出的霸主楚庄王,楚国开始进入其最伟大的时代。
  
  
  (下一节《一鸣惊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49)
  
  二、一鸣惊人
  
  楚庄王刚刚上台,楚国就发生一起政变,使这位年轻的君主差点丢了性命。
  君位交接之际,总是多事之秋,政局十分的微妙,多方的势力为权力而博弈。就在此时,舒国(舒国在现在安徽舒城县一带)又出现叛乱,楚国令尹子孔、太师潘崇认为政权过渡很平稳,低估了宫廷内的反对势力,这两位重臣又急于要立战功,便统兵征伐舒国,把内政权力交给了公子燮和斗克。
  一场政治危机就此爆发。
  楚庄王上台后,以公子燮为傅,斗克(又称子仪)为师,这两个家伙都有政治野心。
  在楚穆王时,公子燮曾经多次要求担任楚国首相(令尹),楚穆王没有同意,而是让子孔担任,公子燮对此怀恨在心,现在首相子孔领兵外出打仗了,而楚庄王又刚刚上台,这对公子燮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取代子孔成为楚国首相。
  斗克就是在楚国援鄀之战中被秦军俘虏的将领(详见前文“梦断殽山”一节),后来秦国在殽山之役中惨败,便转向联合楚国共同对抗晋国。斗克被释放回国,作为中间人撮合秦、楚两国政府签订同盟条约,他自认为立了大功,理应得到奖赏;但楚穆王则认为他战败被俘,没有追究其责任已经不错了,还谈什么功劳呢?所以斗克也是心有怨言。
  斗克与公子燮两人一拍即合,一起策划叛乱,把楚庄王给抓起来,然后在郢都城内筑墙屯粮,准备挟君王来威胁统兵在外的首相子孔与太师潘崇。
  
  楚庄王莫名其妙地突然由君王沦为人质,被看押起来。
  公子燮又派出杀手,前往舒国前线的楚军营中,准备刺杀首相子孔,但是楚军兵营防备森严,杀手找不到机会下手,于是只得返回郢都。
  子孔和潘崇得知郢都出现政变,大惊失色,慌忙从前线回军,直奔郢都。公子燮虽然在郢都城内作好了防御的准备,但是挟持君王之后,郢都的军民都不听命于他,公子燮前思后想,觉得郢都是呆不下去了,不如挟持楚庄王离开首都前往自己势力比较稳固的商密。
  楚庄王被武力挟持离开了郢都,在前往商密的途中,路经庐邑。
  庐邑的官员戢梨和叔麇已经接到首相子孔的密报,两人假装盛情欢迎公子燮,并且为公子燮举行了盛宴,公子燮不知是计,当宴饮到一半时,戢梨和叔麇埋伏在两边的甲士突然杀出,一阵乱刀乱枪,就把公子燮和他的同伙一网打尽,剁成了肉泥。楚庄王这才恢复的人身自由,在戢梨和叔麇的护送下,又回到了郢都。
  这次政变恐怕对楚庄王有很大的影响,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里,楚庄王不理朝政,一味的花天酒地,看来政变在其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阴影。就在这段时间里,楚国的内忧外患顿起,而且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楚国北进的成果全部毁于一旦,楚穆王将势力扩张到了郑国、宋国、陈国等中原国家,但在一两年之内,这些国家全部都背楚附晋,楚国的努力灰飞烟灭,好不容易到手的肥肉,又吐了出来。
  到了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危机。
  由于楚国长期以来奉行武力侵伐的方针,国土急剧扩张,吞并的国家达数十个之多,与周边蛮族的关系也很不稳定。这些被楚国吞并、侵略地区的居民一直密谋叛楚,这一年,楚国出现了前无未有的大饥荒,被征服区的叛乱如野火燎原般地席卷楚国周边,声势浩大。
  首先发难的是楚国南边丘陵山地地区的戎人,出兵侵入楚国西南部和东南部。继而造反的是庸国,加入其叛乱还是附近的蛮族人,统称群蛮,紧接着是麇国,伙同麇国叛乱的还是附近的蛮族部落,称为百濮。一时间楚国形势极为严峻,这可以说是自楚武王立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危险局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0: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0)
  
  这次危机严重到什么地步,可以举两个事件来说明。
  第一个事件,楚国的北部申、息两个军事重镇,北面的城门不敢打开。
  申、息两地是进出中原的通道,楚国面临多处叛乱,军队疲于奔命,申息两个军事重镇,更加肩负着防卫中原诸侯南侵的重任,此时进入一级战备,不许任何人出入,封闭北往中原的通道。可惜中原诸侯包括晋国此时无甚雄君出世,否则此刻南下攻楚,楚国能否顶得住,真是大大的疑问了。
  第二个事件,楚国政府当时已经在谋划要将首都从郢都迁往阪高。
  阪高在现在湖北当阳东北的长阪,是一处险要的高地。看来楚庄王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但是迁都的计划遭到蒍贾的激烈反对,蒍贾力排众议,说:“迁都阪高没什么益处,我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可以去,山地蛮族本来就善长山地作战,对楚军没有什么有利的。”然后蒍贾提出了极为有见地的战略主张:其一,戎人只是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作些骚扰而已,没有大规模入侵的实力,这里的忧患不足为道;其二,麇国曾经在五年前惨败给楚国(楚穆王于公元前616年伐麇,在防渚之战中大败麇军),这次纠集百濮叛乱,无非是看到楚国大饥荒,无力分兵,楚国只要动用部分兵力,虚张声势一下,就可以让麇国和百濮知难而退;其三,楚国的进攻重点应该放在庸国的方向上,庸国军队人数很多,只要击退庸国,楚国就可以解决叛乱。
  
  楚庄王采纳蒍贾的主张,将主力放在与庸国的决战上,而在麇国方向,只出动少量部队进行一番虚张声势的军事行动,果然麇国军队有畏楚心理,十五天后,麇国军队以及百濮均撤回。
  对楚军来说,由于大饥荒,粮食的供给是军事行动的最重要的问题。楚庄王下令,各地的粮仓的余粮,率先提供给军队使用,而军队中,军官与士兵同甘共苦,吃同样的食物,士兵挨饿时,军官也一样挨饿,这反倒激发起了楚国将士的士气。楚军的兵锋直抵楚庸边界,但是楚军却出师不利,第一次与庸国军队交锋时,打了个小败仗,庸国军队趁机追击楚国的先锋部队,并俘虏了一些楚军。这次胜利让庸国军队信心倍增。
  这次失利,反倒让楚国的将领师叔想到了一个计谋:既然一次小小的胜利就可以让庸国的军队欣喜若狂了,那么干脆来个将计就计,楚军多几次失利,如此迷惑敌人的判断,这就是骄兵之计。
  于是接下来的几仗,楚军是每战必败,连续七次交锋,楚军连续七次溃退。庸国军队本来对楚军有畏惧之心,这下子可开始瞧不起楚军了,纷纷说:“楚兵看是饿得没饭吃了罢,就这个战斗力,有啥值得一提的?”这种乐观情绪在庸国军队中漫延,以致于认为现在的楚军不堪一击了,故而连防御也渐渐懈怠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