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3: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1)
  
  然而此时庸国人还没意识到灭顶之灾即将到来。
  楚国的最高统帅部没有闲着,为了彻底消灭庸国,楚国秘密与秦国联系,请求秦国出兵(庸国位于秦、楚之间,估计楚国向秦国借兵的同时也借了点粮食),同时调集喽啰国巴国的军队入境,集结大量的军队,准备给庸国致命的一击。
  楚庄王密抵前线,将楚军分成两路,一路由子越率领,经石溪向庸国发起进攻;另一路由子贝率领,经仞地向庸国攻击,形成钳形攻势,目标直指向庸国的首都。
  秦国与巴国的军队都参加了这次灭庸之役。
  为了斩断庸国的后援,楚军向对百蛮的军队发动进攻,百蛮军队哪里抵挡得住?便与楚国签下盟约,放下武器投降了。楚、秦、巴三国联军于是猛攻庸国。可怜庸国还沉醉在前几次小胜的喜悦之中,本来就实力不济,又疏于防备,很快被楚军攻破首都,竟遭到亡国的命运。
  楚国转危为安!这次附庸国发动的叛乱被镇压下去了。
  然而细究这次空前规模的叛乱,楚庄王实在负有责任。
  楚庄王上台三年来,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是一蹋糊涂。中原之地,得而复失,这是其一;国内出现大饥荒,恐怕这也是人祸多于天灾,这是其二;附庸国纷纷叛乱,一度形势严峻,这是其三。
  楚国人也很是担忧,这位年轻的楚庄王才不过当了三年的王,就折腾到这种地步,楚国的未来命运如何呢?
  
  面对楚庄王不闻政事,手下一帮大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当然也不乏只会拍马讨好之辈。其中有两位忠臣咨嗟不已,这两人,一个叫伍举,一个叫苏从,两人向楚庄王进谏多次,没啥效果,楚庄王听得烦了,就下令说:“有再敢进谏的,杀无赦,绝不宽恕。”
  有一天,伍举去见楚庄王,只见楚庄王左手揽着郑姬,右手抱着越女,饮酒作乐,一副大昏君的样子,于是对楚庄王说道:“大王,臣有一个谜语,始终猜不透谜底,敢向大王请教:有一只鸟,呆在高高的山上,三年的时间,从来不飞,也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一听,心里明白了,这不是说自己吗?
  令人奇怪的事,这次楚庄王并没有怪罪,可能是因为楚国经此一难后,楚庄王终于琢磨点什么东西出来了,或者是从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英雄主义的热血开始沸腾吧,或者是象后世禅宗所说的“顿悟”,不管什么原因,这次楚庄王故作豪言状,回答说:“这种鸟啊可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动,是为了要坚定自己意志,三年不飞不鸣,是为了丰满自己的羽翼。你听我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中最有名的豪迈的话之一了,豪迈固是豪迈,估计不仅是伍举,连楚庄王也被自己的话感动了。然而可以顿悟,倘若要落到实际行动,那还是有一个距离的,吹完牛的楚庄王,在勤政数天之后,又思念起美酒和美人了,过不了几个月,又回来原来天天荒淫享受的老路上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3: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2)
  
  大臣苏从实在看不下去,无法忍受了,决心报着必死之心向楚庄王进谏。
  这天,苏从入宫,楚庄王又左搂右抱美人在喝酒,苏从一上前,就开始对楚庄王进谏。
  楚庄王一听就有点烦,对苏从说:“你难道不晓得本王的戒令吗?进谏者死。”
  苏从把心一横,对楚庄王说道:“倘若微臣能牺牲生命,得以换取大王的清明,那么微臣也死有所值了。”
  楚庄王沉吟片刻,目视左右道:“来人,将酒席撤下。”又吩咐伺候在旁的美人们退下,让宫廷乐队离场。
  苏从目瞪口呆,本来抱着必死信念的苏从,惊讶地发现楚庄王不仅没有指罪于自己,反倒突然间变成另一个人似的。
  这是历史上非常令人吃惊的一幕,楚庄公经苏从当头棒喝,居然开始一次神奇的转变,从一个荒淫君主,走上一个乱世霸主的道路。可见一个人,其行为之转变,必先有其观念之转变,贪于淫乐,是人之常情,然而楚庄公能说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大话,说明其内心深处仍然有霸者之雄心,虽然有雄心,一时却也抵挡不住美人美酒美乐的诱惑,而苏从之当头棒喝,似乎让楚庄王又顿悟到一些什么,在这个关节眼上,打通了楚庄王的观念之转变。
  
  从这一天开始,楚庄王真的变成另一个人似的,他让整个楚国为之大吃一惊,也让楚国人燃起了重振辉煌的希望。
  楚庄王一口气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开始勤于政事,发布政令,结束三年来楚国政局秩序混乱堪的局面,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第二件,诛杀不合格的官吏数百人,同时根据举荐任命了数百人,使得楚国吏治大大改善;第三件,任用敢于直谏的忠臣伍举、苏从负责主持内政工作。以上三件事,让楚国人感到欢欣鼓舞。
  楚庄王开始励精图治,不到三年的时间,楚国已全然恢复了往日的强盛,这时,北进中原的战略计划又提上议事日程,楚国决心要再次把势力扩张到中原地区,与晋国摆开争夺中原霸主的姿态。
  就在此时(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郑国的意外来降,令楚庄王眉开眼笑。
  郑国来降,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郑国由于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晋国对郑国怀有戒备之心,对郑国多少不太尊重;其二,就是晋国多次制造受贿的丑闻,实在有损于中原霸主主持公道的形象。
  在楚穆王时,楚国的势力范围包括了郑国、宋国、陈国,到了楚庄王上台后,这些势力范围统统丧失了。但自从楚庄王励精图治之后,楚国又生机勃勃,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郑国来降,楚庄王认为这是一个天赐的时机,是时候了,楚国要再度驰骋中原,规复楚穆王时的势力范围了。
  楚庄王雄心勃勃,开始想象着脚踏中原大地的英姿风彩,他暗下誓言:此番决计要实现中原霸业之梦想。
  楚庄王能否如愿以偿呢?
  
  
  (下一节《问鼎中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3)
  
  三、问鼎中原
  
  郑国归附楚国之后,楚庄王以郑国为跳板,开始对陈、宋两国兴师问罪,他亲自统兵,讨伐宋、陈两国。
  宋、陈两国急向晋国求援。
  晋国纠集宋、陈、卫、曹军队入援郑国,在北林与楚国的军队相遇,一妄自大的晋国外强中干,在楚军的猛扑之下,吃了一记败仗。楚庄王牛刀小试,给了中原霸主晋国一个下马威,这一战的胜利,虽然没有象城濮之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对恢复楚军的士气与信心,无疑有相当大的作用。
  
  北林战役后,楚国指使郑国向宋国发动进攻。
  公元前607年,郑国军队在公子归生的指挥下,大举进攻宋国。
  早在楚穆王时代,楚军刚出动大军,宋国立马夹着尾巴投降了。宋国的战斗力确实不敢令人恭唯。可是这次前来的不是楚兵团,而是郑兵团,宋国人一看,楚国人没来,那就跟郑国打一仗吧,宋国的宰相华元亲自充当总司令领军出战,宋军副司令是乐吕。
  两军在宋国的大棘展开一场大决战。
  宋国军队很快就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在大棘会战开始前,宋军总司令华元为了鼓舞士气,宰杀了几只羊,并把羊肉分给士兵们,可是华元的战车御者羊斟却没有分到羊肉,他心里愤愤不平。在春秋时代,一个武士是很重荣誉的,羊斟认为华元有意怠慢自己,自尊心遭到打击了,他得对华元报复才行。
  等到两军对阵之时,羊斟恶狠狠地对华元说:“前天杀羊是你做主,今天驾驶战车应该是我做主了。”说罢他把鞭子一挥,华元的马车奔出阵中,直闯向郑军的营地,结果这个宋军总司令飞蛾投火,成为郑军的俘虏。
  宋国似乎是个比较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国家,和平主义思潮颇有市场,这也影响到军队之中。在宋军将领中,有一位叫狂狡,是个宋襄公之类的人物,他跟一位郑国武士交手的时候,那名武士掉到井里面,狂狡持着长戟将他从井里拉上来,不料这位郑国武士非但没有感激吧,反而乘机将狂狡俘虏了。
  宋军的将领华元、狂狡都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为郑军的俘虏,这无疑令宋军士气涣散,没有斗志,再加上宋军的战斗力本来就远逊于郑军,最终兵败如山倒。副司令吕乐想重新整合军队,但无能为力,最后在战斗中被郑军所杀。
  此役宋国大败,损失了四百六十辆战车,有二百五十人被俘,包括宋军总司令华元。
  这一战,在《左传》记为郑国攻入宋国,而在《史记•楚世家》中则记为楚国,考虑到此时的郑国与楚国同在一辆战车上,可能是有部分楚军参加了这次战役。
  
  郑国公然成为楚国的打手,这是晋国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赵盾马上纠集了晋、宋、卫、陈四个国家,联合讨伐郑国。郑国的后台老板楚庄王要全力营求郑国,楚国令尹斗椒自靠奋通,率军前往,有人跟斗椒说:“救援郑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斗椒慨然说道:“想要号令诸侯,又岂可畏惧困难呢?”
  此时晋国内部,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因而赵盾也没有与楚国开战的决心,本来只是想吓唬郑国,可是楚国援军赶到了,赵盾不敢与楚军正面交锋,遂引军退去。
  晋楚争霸中,楚国已经抢得了先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3: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4)
  
  楚国先是在北林战役中挫败晋军,继而在援郑之役中迫使晋军不敢还击。两次军事上的胜利,令楚国声威大振。此时楚国的目标仅是中原的南部地区,胃口尚未大到吞并中原,楚国的对手晋国虽然吃了小亏,但仍是超级强国,而齐国与鲁国联手之后,实力也不容小觑。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军大举进攻位于伊川(河南嵩县东北)的一支蛮族:陆浑戎。陆浑戎焉是楚军的对手,一路溃退,楚军一路追击,一直追到洛水河畔,这已经进入了周王室的领地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楚庄王打着消灭陆浑戎的旗号,实际上则是进窥周王室的领地。
  楚庄王在洛水河畔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威武雄壮的楚军方阵有条不紊地行进,喝声震天,数百辆战车卷起滚滚风尘,直把河对岸的周王室看得胆战心惊。
  周定王心里忐忑不安,这个所谓的天下共主,实则如同一个实力平平的诸侯。现在楚国大军在河对岸耀武扬威,他心惊胆战,坐卧不安,深怕楚军对周王室发动突袭,想来想去,还是先派个人去楚营探个究竟吧。
  虽然此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了,不过还是若干很有才干的王族成员,王孙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二十年前,当时还未成年的王孙满看到秦军经过周王城时无礼轻率的举动时,就判断秦军出征,一定会吃败仗,后来秦军果真在殽山之战中全军覆没。二十年后,这回来的是楚军,公然在周王领地上大示兵威,王孙满要捍卫周王室的荣誉。
  王孙满携带酒肉,以犒劳慰问为由,前往楚军营中见楚庄王。
  
  想当年,楚武王熊通因为嫌爵位太低,要求周王提高其爵位,不想遭到周王的一口拒绝,一气之下,他自立为王,表明楚国的强大与独立性。到了楚庄王时,周室更衰微,这位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君主,决定要给周王室的代表一点颜色瞧瞧。
  楚庄王一见王孙满,劈头就问:“周王室的传国之宝是九座铜鼎,此铜鼎据称是大禹王时所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由夏而入商,由商而入周,可惜寡人一直未能亲眼见到,不知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
  楚国人性情豪迈,说话颇直截了当,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无非觉得象征天下至高无上权力的九鼎,只有放在楚国才合适,周王现在算老几啊?也配享有这权力至尊的九鼎吗?
  楚庄王本以为可以吓住王孙满了,不想王孙满不动声色回答说:“传国之宝,在德而不在九鼎。”
  楚庄王一听很不高兴了:“呸!你不要恃着有九鼎,寡人且告诉你,楚国光是折断戈戟的尖端,用这些铜就足以来铸九鼎了。”
  
  为什么楚庄王会这样说呢?
  自从楚武王自立为王,以周王朝分庭抗礼以来,楚国的疆域急剧扩展,其疆域足以同周王朝相抗衡了,兵强马壮,实力强大。然而,楚国自封的这个“王”,却得不到公认。以微言大义闻名的《春秋》,死活就把“楚王”写成“楚子”,一下子掉了好多级,王以下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几等,楚国在自立称王前,就属于子、男这一级别的,是算比较低的。看来楚庄王认为,只有搞到九鼎,才足以证明其王位的合法性,搞不到九鼎,就自己铸。
  楚庄王铸鼎之念头并非不现实,因为当时的楚国在诸国中,是产铜量最高的国家,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国有色金属大多分布在南方地区,而楚国就是南方的国家。当时楚国有最大的铜矿产地:铜绿山,在今天湖北大冶西。楚国的军事实力强盛,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因为拥有最大规模的常规武器,所以楚庄王说只要用武器上的铜,便可以铸出九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3: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5)
  
  正当楚军在周王室领地内耀武扬威之时,郑国的局势却急转直下。
  晋国的政坛出现了剧烈的变动,赵穿刺杀晋灵公后,晋襄公的弟弟黑臀被赵盾立为国君,是为晋成公。晋国高层内部矛盾终于在流血的政变中化解,这使得晋国得以有更多的精力集中向中原发展。
  公元前606年,即晋成公元年,这位新国君亲率大军攻入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向晋国投降。晋国派士会前往郑国,与郑国签订停战协约,郑国被迫又一次从楚阵营中叛逃到了晋阵营中。
  在这种关键时候,楚国也象晋国一样,政坛爆发大地震。
  叛乱者正是令赵盾畏惧的楚国令尹斗椒。
  
  斗氏家族乃是楚国一大家族,其先祖乃是楚国的国君若敖,故而又称若敖氏。若敖是楚武王的祖父,在位时间二十七年。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斗伯比就是若敖的庶子,斗伯比的长子斗谷于菟,是私生子,刚出生不久被扔到云梦泽中,大难不死,被一只母老虎用虎乳喂他,这件事很有些神秘色彩,由于当地人把虎称为“菟”,乳称为“谷”,便把这个小孩叫斗谷于菟,意思就是老虎的乳汁喂养大的。斗谷于菟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后来担任楚国宰相(令尹),又称为子文,他有个弟弟,叫子良,担任楚国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
  叛乱的核心人物斗椒,就是子良的儿子。
  斗椒刚出生时,他的伯父斗谷于菟(即子文)去探望,当他见到这个婴儿时,不禁脸色大变,对弟弟子良说:“一定要把这小孩弄死。他的相貌如同虎豹般,叫声叫豺狼,俗话说:‘狼的孩子天生就有野心’,这孩子就是一条狼,怎么可以抚养?如果不及早杀了,必定给若敖族带来灭门之祸。”话是这么说,可是谁相信呢?子良怎么可能因为哥哥的几句话就把亲生儿子弄死呢?
  斗椒长大后,继承父业,当了楚国司马,楚国的令尹则是斗谷于菟的儿子子般。堂兄弟两人位高权重,可是斗椒这个人野心极大,他的地位在子般之下,所以处心积虑,要加害于子般。
  楚国的另一位权臣蒍贾担任工正,这个人聪明,有权谋,有野心,他与斗椒串通起来,陷害子般,致使子般被杀,这么一来,斗椒当上的令尹,即楚国的宰相,而蒍贾则当上司马。可是蒍贾还不满足,他想取代斗椒成为楚国的宰相,这么一来,两人的矛盾激化了。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斗椒鼓动若敖氏族人发动兵变,将蒍贾抓起来并杀死。既然迈出这一步,斗椒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盘踞一方,兴兵作乱,准备攻打楚庄王。
  面对斗椒的叛乱,楚庄王仍然寄希望于和解,毕竟斗氏家族(若敖族)在楚国势力相当庞大,他提出一个和平解决方案,从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子孙中各挑一人,做为人质交给斗椒,作为谈判的基础。楚庄王给斗椒传话,只要放下武器,过去的事情不予于追究。
  斗椒害怕这只是楚庄王的圈套,如果放下武器,那么自己的小命就捏在别人的手中了,事到如今,只有豁出去一搏,或许还有生机。他高傲地拒绝了楚庄王的和平解决方案。
  既然没有回旋的余地,那就只能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了。
  楚国的内战爆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6)
  
  楚庄王亲率大军,迎战斗椒的若敖叛军,双方在皋浒展开决战。
  叛军率先发起进攻。
  斗椒是是一名神射手,他搭箭上弦,瞄准楚庄王的战车,“嗖”就是一箭,这一支箭从楚庄王的身旁掠过,穿过车辕与鼓架,射在战车上的铜钲上,把楚庄王吓出一身冷汗。还没等楚庄王反应过来,斗椒的第二箭就飞过来,这一次射在战车的笠毂上,笠毂就是战车上的立木桩,以用支撑车上的伞盖。
  这两箭,把车旁的士兵吓得纷纷后退。
  楚庄王知道士气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千万不能让叛军在士气上压倒自己,所以他急中生智,张口就瞎编了一个故事:“大家不要惊慌,当年文王灭息国时,曾经得到三支利箭,被斗椒偷去了两支,现在他已经用完了。”楚庄王这么一说,楚军的军心得以稳定。
  楚庄王马上下令擂鼓反击,这支久经沙场的常胜之师,很快就体现出其超强的战斗力,斗椒的叛军最终被打垮了。斗椒虽然勇猛过人,怎奈实力悬殊,最终在战斗中被楚政府军杀死,参予叛乱的若敖氏族人也全部被杀。
  自从管仲提出“尊君”的主张后,实际是诸侯国君主的地位仍然十分不牢靠,包括一代雄主齐桓公都死于权臣之手,齐国如此,晋国也是如此,赵盾集团杀晋灵公就是一例,现在楚国也爆发类似的事件,只是这次侥幸由君王胜出。
  这次叛乱,对楚庄王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一来楚国的实力并没有遭到重大削弱,二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清除了内在的隐患。
  
  斗椒死后,楚庄王任命孙叔敖为楚国令尹。
  孙叔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上台后,大力改革内政,规范了楚国在德行、刑罚、政令、典制、礼仪六大方面的制度建设,大力加强农、工、商等经济上的发展;对楚国优良的军事体制做进一步的完善,强调军队的纪律与制度。
  楚国军队在行军作战上,分为五大部分:中军为作战主力部队,同时也是指挥枢纽;右翼部队负责中军的侧翼安全;左翼部队除了负责左翼安全外,还要筹集干草;先锋兵团负责观察敌军的动静;殿后兵团由精锐的部队组成,以保证在特殊情况下掩护主力撤退。步兵与战车部队的协同作战力比以前更强,军队中各项具体的安排细分到各级将领身上,所以行军作战时,不必由主将下达命令,这些将领就会早早准备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军队的制度化建设。
  在人才的选拔上,孙叔敖采取一种新旧结合的原则,既照顾王族、贵族的利益,同时又从民间选拔可用的人才,这样既减少来自贵族的反对,同时也增加了人才的来源。在对外用兵上,采取谨慎的态度,可以打赢的战争就打,没把握的就不打,对衰落的国家采取吞并政策,对动乱的国家采取打击政策。这样虽然楚国发动的战争很频繁,但战争规模在可控范围,每战必胜,这使得国内民众不致于反对战争,国内的政治、经济也没有因为频繁的战争而受到很大影响。
  这一系列富有成果的改革,在日后楚国的重大决策与战争上,都可以看到其影响。
  
  在平叛了若敖氏的动乱后,楚庄公再次把目光转向北面的郑国,郑国背楚附晋,这对楚国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一场围绕郑国而展开的大争夺开始了。
  
  (下一节《北进、北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7)
  
  四、北进、北进
  
  郑国夹在晋、楚之间,是两大超级强国的争夺重点,不跟晋国作战,就得跟楚国作战,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晋成公的进攻,迫使郑国转而投靠了晋国,这又引起楚庄王的不满。
  从公元前606年至603年,楚国连续四年对郑国发动战争,以惩罚郑国的背叛行为,接连不断的打击,使郑国实力消耗殆尽,实在没能坚持下去,情不得已之下,郑国故计重演,与楚国签订协议,又站到楚国一边。郑国是楚国扩张的重要一环,而郑国为了保全自己,其外交之善变,恐怕是春秋历史中最有趣的一段。
  一年后,即公元前602年,晋国召集中原五国在黑壤举行会议,郑国在受召之列,要不要去呢?郑襄公没有主意了,公子宋认为晋国与楚国都不能得罪,索性就两边倒吧,既听楚国的,也听晋国的。
  两边倒,就是没有立场了。
  楚庄王不能接受郑国两边倒的政策,很快,在公元前600年,楚庄王统兵攻进郑国,对郑襄公示好晋国进行惩罚。此时“夏日之日”的赵盾已经去世,晋国中军元帅由郤缺接任,他率军驰援郑国,并与郑军在柳棼之战中挫败楚军的锋芒。
  这一战的胜利,使郑国的老百姓相当高兴,拍手称快,但是郑襄公的哥哥子良却非常担忧,说:“这不是国家之福啊。”
  郑襄公想想也是,楚强郑弱,郑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怎么办呢?等着楚庄王再次兵临城下吗?不行,干脆啊,就先向楚国投降吧。
  就这样,郑襄公主动向楚庄王表示投降。郑国刚与楚国和解,晋国便率领宋、卫、曹等国杀了过来,郑国只好又与楚国决裂,又归附晋国。唉,你说郑国辛不辛苦呢?归附楚,则晋来攻,归附晋,则楚来伐,想两头讨好,结果两头得罪。
  辛苦固然是辛苦了,但也只有这种骑墙政策才勉强能保全国家。
  
  果然,郑国被迫归附晋国后,楚庄王又兴师动众,前来攻打郑国。
  士会率晋国军队入援郑国,在颖水战役中击退了楚军的进攻。为了将郑国建设成为对抗楚国的桥头堡,晋国要求中原各诸侯派出军队,驻扎在郑国,以防备楚军的再次入侵。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楚军再度攻入郑国境内,攻占了郑国的重镇栎邑。看来诸侯联军虽然驻在郑国内,却仍然不能抵挡楚军凶悍的进攻。郑国大夫子良认为晋国和楚国“不务德而兵争”,都是没有信用的国家,“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郑国也不讲什么政治信用了。看清这些霸国的真实嘴脸后,郑国只有一个最高战略,就是如何保全自己。
  
  楚庄王在控制郑国的同时,也企图控制陈国,郑国和陈国都与楚国相接壤,是楚国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一道门户。陈国的外交政策,与郑国差不多,都是属于墙头草的类型,但是陈国的战斗力不及郑国,而且距离晋国较远,这使得在晋、楚争霸中,它的战略地位不如郑国,受灾程度也不如郑国。
  如果说郑国是晋楚争霸的第一战场,那么陈国则是晋楚争霸的第二战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8)
  
  公元前606到604年,楚庄王连续讨伐郑国,这把陈国吓坏了,还没挨楚国打击就投降了,与楚国签订了和约。
  第二年(公元前603年),晋国赵盾率晋、卫联军进攻打陈国,以惩罚陈国投降楚国。在晋国的巨大压力下,公元前601年,陈国终于背叛楚国,转附晋国,紧接着楚国便发兵攻打陈国,陈国只能与郑国一样选择投降楚国。
  晋国马上又纠集多国部队前往讨伐陈国,但是这次讨伐由于晋成公的病逝而中途作罢,使陈国侥幸得以躲开一次战祸。不过陈国即便躲过一次外患,但却没躲过内乱,这次内乱的起因是很荒唐的。
  
  我们在翻阅中国历史时,发现自秦以后的历史故事,似乎翻来覆去缺乏新鲜感,可是春秋战国时代却不同,很多故事,在后世是很难见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秦以后的是君主专制时代,而春秋时代君主也想专制,但很难,在权力相互制衡的时代,故事当然精采得多了。
  却说陈国有个大夫叫御叔,他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叫夏姬,但是御叔艳福不深,很早就死了,美艳的夏姬风情万种,令陈国国君陈灵公、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都拜倒在她罗裙之下,这样,国君三人就拥有同一个情妇。
  陈灵公在这种事上颇为大度,他与两个臣子共同拥有一名情人,也不吃醋,甚至关系更加密切,三个人还一同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中乱开玩笑。虽然陈国夹在晋、楚两霸之间,苟延残喘,但陈灵公并不思进取,胡作非为。
  陈国大夫泄冶看不下去,向陈灵公规劝说:“国君与臣子公然淫乱,还把夏姬的内衣穿身上,这事让人知道可不好,还是快把夏姬的内衣收起来吧。”
  孔宁与仪行父得知后,在陈灵公的默许下,杀死泄冶。
  
  泄冶被杀后,再没有人敢规劝了,这三个花花公子愈加色胆包天,玩笑越开越大。
  在公元前599年夏季的某天,三位花花公子又一起到夏姬家中玩,几杯酒下肚后,口无遮拦,胡说八道,拿夏姬的儿子夏徵舒来开玩笑。
  陈灵公笑道对仪行父说:“徵舒长得蛮象你的啊。”
  仪行父听了之后,也笑着对陈灵公说:“我看他长得也很象你。”
  站在一旁的夏徵舒听得面色铁青,难看死了,无缘无故被拿来当作下酒的笑料,真是奇耻大辱。他转身到了马房,拿了一张弓出来,正好陈灵公正要离开,他搭箭上弓,冲着陈灵公就是一箭,只听得陈灵公一声惨叫,箭矢正好射穿了他的胸膛,当即倒毙在地。
  此时孔宁与仪行父被吓得酒意全无,赶紧逃跑了。
  这两位花花公子除了泡女人外,也没什么本事,想想呆在陈国不安全,夏徵舒已经豁出命去了,两人一商量,干脆逃到楚国去了。
  陈国太子也闻风而逃,逃到晋国避难,夏徵舒于是自立为国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59)
  
  陈国夏徵舒叛乱,给楚国提供了出兵的绝佳理由。
  且不说楚庄王心里打什么算盘,逃到楚国的孔宁、仪行父两位花花公子也向楚庄王苦苦哀求,请求出兵平定夏徵舒的叛乱。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借口平定叛乱,出兵陈国,并且发布公告,对陈国民众说:“大家不必惊慌,我们前来只是为了讨伐作乱的夏徵舒。”
  楚军势如破竹,很快击垮了夏徵舒的抵抗。
  夏徵舒兵败被俘,并被处于车裂的酷刑,即五马分尸。
  夏徵舒死了,夏徵舒那位风流的母亲夏姬呢?夏姬是春秋时代神奇的女人,她的故事与息妫一样,充满神奇色彩,这个女人的故事,我们放在后面再详细讲。
  
  楚庄王并非单纯助人为乐,而是别有用心。
  平定夏徵舒之乱后,他乘机将陈国并入楚国的版图,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在夏徵舒叛乱的时侯,陈国大夫申叔时正出使齐国,他回到陈国后,陈国政府已经垮台,成为楚国的一个县了。申叔时看到这种情形,简单汇报出使齐国的情况后,就跑回自己的家中躲起来了。
  楚庄王很生气,派人把申叔时叫过来,问他说:“夏徵舒大逆不道,杀害国君,寡人出兵讨伐并杀了他,各诸侯国以及各县的长官,都前来庆贺,只有你不庆贺,这是什么道理。”
  申叔时并不慌乱,他对楚庄王说:“我可以辩解吗?”
  楚庄王说:“可以。”
  申叔时回答道:“夏徵舒弑杀国君,罪大恶极,大王讨伐并杀死他,这是大王您的仁义。不过我听说过这么个故事:有人牵着牛去贱踏别人的田地,另一个人阻止他并把他的牛给抢走了。牵着牛去糟踏别人的田地,这固然是不对,但是因此就抢了人家的牛,这种惩罚未免太重了。大王号令诸侯国出兵时,口号是讨伐有罪之人,现在却将陈国变成楚国的一个县,那就是贪图陈国的财富了。您的所作所为,不就象那个故事吗,阻止别人的牛糟踏田地,却又把人家的牛抢走了。”
  楚庄王听了后,对申叔时说:“说得好。可惜别人没有跟我说过这些道理,那么寡人归还陈国的土地,这样行吧?”
  申叔时说道:“这就好比把别人的东西揣在自己怀里,然后又取出来还给人家,还总是比不还的好。”
  
  楚庄王为什么这么爽快地答应申叔时,归还陈国的土地呢?
  这里是有原因的。
  陈国被楚国所灭后,郑国吓坏了。这件事给郑襄公一个警告了,楚国人是狼子野心,一有机会,就乘机把别人的国家给灭了。看来还是归附晋国比较好,郑襄公拿定了主意,主动又投靠了晋国。
  这件事让楚庄王明白了,灭掉陈国,只有一个后果,就是其他诸侯国都会转而投向晋国的怀抱,这样的结果无疑会大大削弱楚国的力量。所以听了申叔时的一番话,楚庄王也乐得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把逃亡晋国的陈国太子迎回来,立为国君(陈成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1: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60)
  
  陈国复国后,公元前597年初,楚庄王又一次统率大军,讨伐背叛的郑国。
  令楚庄王没有想到的是,郑国的抵抗异常顽强。
  看来去年楚国灭陈一事,还是让郑襄公担惊受怕,豁出去了,跟楚国人拼了。楚军包围郑国都城达十七天之久,没有能破城,但郑国已经快抵挡不住了。
  怎么办?
  郑襄公在无奈之下,又想到了投降,唉,这被压迫的日子不好过啊,还是先占卜一下吧,看看大神有什么启示吧。
  占卜的结果出来了:投降不吉利!
  战也不成,降也不成,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有。
  做什么呢?
  哭!
  于是一大群人跑到太庙那儿去哭,后来连守城的士兵也跟着哭了。
  一时间,哭声弥漫整个都城,把楚国人给打动了,也把楚庄王给打动了。当然,楚庄王除了被打动之外,也考虑到郑国军民现在众志成城,正所谓哀兵必胜,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楚庄王下令楚军后撤,以免受到郑国漫天哭声的影响。郑国人赶紧趁着楚军暂时后退的时机,抢修在战斗中毁坏严重的城墙,获得一口喘息之气。但是很快楚军又兵临城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攻城战开始了。
  郑国寄希望于晋国的救援,可是晋国人的表现令人失望,时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晋国军队的影子却一直没有出现。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郑国人浴血守城三个月,最终被楚军破城。楚军穿过城门,昂然在城市中心大道行进,郑襄公被迫投降,他光着上身,牵着一只羊,出来迎接楚庄王。
  
  郑襄公料想郑国的命运大概就到此了,楚国自己四处扩张以来,灭掉的国家已不计其数,但他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对楚庄王说:“我既得不到上天的福佑,又没有效忠您,以致您怀恨在心、兴师问罪,这都是我的过错。即便您把我俘虏到江南、放逐于海滨,我也没有怨言;如果您要把我国的土地赏赐给各诸侯国,我也无话可说。不过如果您还念及昔日两国的友情,延续郑国的社稷,我将全力侍奉您,您就把郑国当作楚国的一个县看待,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您天大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
  楚庄王的左右听了之后都说:“不可答应这个要求,我们现在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得到郑国,不能还给他们。”
  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楚庄王说:“郑国国君不简单,能够屈居于人下的,必然对民众也讲信用,我看郑国还不可以灭亡哩。”
  楚庄王下令大军后撤三十里,以示对郑襄公的尊敬,然后同意与郑襄公签订城下之盟。郑国又一次向楚国投降,为了约束郑国的反复,楚国要求郑襄公的弟弟前往楚国作为人质。
  与楚国相比,晋国的反应速度可谓迟缓,楚军对郑国的进攻总计持续了数个月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段时,对于要不要援救郑国,晋国政府仍然没有能下定决心,到了六月份,晋军最高司令部才正式决定,出兵援助郑国。
  一场晋、楚之间的巅峰对决拉开序幕。
  这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三十五年后,又一场深刻影响春秋时代历史的大战役。
  
  (下一节《邲之战》)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18: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