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0: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0)
  
  为了让夏姬能回到郑国,巫臣动了一番脑筋。
  由于夏姬嫁给襄老,要离开楚国,要必须要楚庄王同意。巫臣经过慎重的考虑,认为这件事,最好由郑国政府出面解决,可是要用什么理由呢?只有一个理由最合适,就是在夏姬的丈夫襄老上作文章,襄老在邲之战中被晋军将领荀首所杀,尸体也被晋军抢走。巫臣暗地里买通郑国的使者,让人对楚庄王说:“郑国可以找回襄老的尸体,不过必须由夏姬亲自来认领。”
  楚庄王觉得这事有点怪,既然襄老的尸体被晋军抢走了,怎么又会跑到郑国了呢?他便问巫臣:“郑国使者的话是不是可信呢?”
  巫臣假惺惺地回答说:“可以相信的。当时杀死襄老并带走尸体的人,是晋国的荀首。荀首是晋成公亲信,又是晋国元帅荀林父的兄弟,最近被提拔为中军副元帅,他最疼爱的儿子荀罃,在邲之战中被我军所俘。听说荀首与郑国大夫皇戌的交情很好,他一定是想通过郑国政府,用襄老的尸体,交换自己的儿子。郑国一向对晋国很害怕,肯定是会答应荀首的要求的。”
  巫臣的话,倒是滴水不漏,可见他是有备而来的。楚庄王听了之后,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便同意夏姬返回郑国。
  夏姬临行前,对楚国的官员说:“如果找不到襄老的尸体,我就不会回来了。”当然,所谓寻找襄老的尸体,这本来就是空穴来风的事情,夏姬离开楚国后,就在郑国长住了。对于夏姬这个人的内心,我们知之甚少,但她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为春秋战国的历史增添了一段传奇。此时的夏姬可能将近40岁了,美丽的容颜一点点的凋谢,但是巫臣的热爱之心没有改变,他热烈地跑到郑国向夏姬求婚,无论是出于感恩还是为下半生做打算,夏姬都无法拒绝巫臣的狂热的求爱。
  巫臣是冒了巨大的政治风险,背着楚庄王与夏姬暗地里往来,以他楚国大夫的身份,不能,不能公开娶夏姬为妻,否则就有欺君之嫌了。为了爱情,巫臣也不在乎当大夫了,他开始秘密准备永久地离开楚国。
  
  几年后,楚庄王去世了,巫臣觉得时机成熟了,是离开楚国的时候了。
  正好晋国与齐国爆发战争,新上台的楚共王想要援助齐国,派他出使齐国。临行前,巫臣把家中可以变现的财产全部变现,带在身上上路了,想着终于到了与心爱女人团圆的一天,他满心欢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得意而忘形,巫臣差点露出马脚。
  当时正好申叔跪与跟随其父亲到楚都,遇上了巫臣,申叔跪感觉到不太对头,他对父亲说:“怪了,按理说这个人出使齐国,肩负国家重任,应该有敬畏之心才对,可是他脸上却充满与情人幽会的喜悦,大概是拐了别人的老婆,准备私奔吧?”不过虽然露出破绽,巫臣还是得以顺利离开了楚国。
  巫臣到了郑国后,就不走了,他差人将准备送给齐国的财物带回楚国,然后带着自己心爱的妻子夏姬就逃走了。本来巫臣打算逃往齐国,可是齐国战败了,他便决心投奔晋国,他的理论是:“我决不能住在战败的国家。”
  这不是为自己着想,而是为老婆夏姬着想,只有逃到晋国,才能避开楚国的追捕。
  
  晋国对巫臣的投奔非常欢迎,不仅因为巫臣对楚国的底细了如指掌,而且楚国大臣叛逃到晋国,这本身就是一次心理战的胜利。
  在郤克的儿子郤至的推荐下,巫臣被任命为邢大夫。
  得知巫臣叛逃的消息后,楚国将领子反大怒,他可能有点吃醋了,当初想娶夏姬,被巫臣所劝阻,不想这小子倒好,自己把美女给拐跑了,还成为楚国的叛臣。
  子反向楚共王建议,采取贿赂的手段,离间晋国政府对巫臣的信任,让他一辈子也别想当官,但是楚共王似乎并不想采取小人的伎俩,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他对晋国有用,我们就算花了钱也没有用,如果他对晋国没有用,我们就算不花钱,晋国也不会用他的。”
  夏姬这位传奇女性终于有一个安定的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与息妫一样,因为美丽而改写了历史。巫臣叛逃到晋国,对楚国绝对是一大打击,特别是后来他提出的联吴抗楚的战略,是春秋时代最杰出的战略之一,致使吴国成为楚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并最终击破强楚。这是后话,留待后文再说。
  
  我们再回头来说晋军赢得伐齐胜利后,凯旋回国的场景。
  郤克领导的晋军再现昔日的辉煌,在鞍之战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晋国百姓欢欣鼓舞,夹道欢迎这支伟大军队的归来。在欢迎的队伍中,包括晋军的元老级人物士会,他为自己儿子士燮(时任晋军上军副司令)感到骄傲。士会拉长脖子,在长长的晋军进城队伍中寻找士燮的影子,但直到最后一批队伍进城,才看到儿子的身影,表现十分低调。
  士会笑道对儿子说:“你不是想让我多等一会吧。”
  士燮回答父亲说:“晋国军队凯旋归来,民众夹道欢迎,先进入都城,必然特别引人注目,如果我走在队伍前面,那岂不是取代了元帅来接受这份荣誉?所以我不敢走在前面。”
  听了儿子的话后,士会满意地点点头说:“我认为你学会了如何避免祸患了。”
  晋军总司令、中军元帅郤克晋见晋景公。晋景公高兴表扬他说:“这次打败齐国,全是您的功劳。” 郤克谦虚地说:“这次胜利,主要是国君训导有方,再加上诸位将士的用命,我有什么功劳可言呢?”
  晋景公接见上军副司令士燮时,也称赞士燮的功劳,士燮回答说:“这次胜利,我只是听从上军司令荀庚的命令,接受元帅郤克的节制,我哪有出什么力啊?”
  紧接着,下军司令栾书也进谒晋景公,晋景公照例表扬,栾书回答说:“这次胜利是由于上军副司令士燮的谋划有方,全体将士奋勇杀敌的结果,我哪有什么功劳呢?”
  郤克、士燮、栾书三位主将相互推让功劳,对比荀林父担任中军元帅时代,连主帅的命令都得不到下级将领的执行,实有天壤之别。
  当初士会担任晋军总司令时,他急流勇退,将元帅之职让予郤克,事实证明士会的目光有独到之处,郤克确实具有超人的领袖才能与谦逊的品格;而士会之勇以让贤,既体现其胸襟,又开启了晋军高级将领谦让之风,亦可谓是高风亮节矣。
  正是在士会、郤克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晋军得以走出低谷,再现往日的辉煌。
  
  (下一节《势均力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1)
  
  
  四、势均力敌
  
  巫臣降晋与晋齐媾和,并没有改变楚共王出兵鲁国的既定方针。
  楚国势力已经控制郑国与宋国,再往北发展,就是鲁国与卫国。在齐晋战争之前,鲁国曾一度亲近楚国,希望借助楚国的军事力量,对抗齐国,楚庄王意图很明显,只要拉拢鲁国,那么晋国与齐国将完全被孤立,楚国便可以实现雄踞中原的野心。但是这项战略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就发生意外,楚庄王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
  新上台的楚共王修改了楚庄王的战略计划,把联合鲁国打击齐国,修改为联合齐国打击鲁国。楚、齐两国关系密切,迫使鲁国不得不寻求晋国的军事援助。
  晋国在鞍之战后迫降齐国,使楚国失去了北方军事同盟国,而且鲁国也站在晋国一边。此时的战略对峙很清晰了,北方联盟以晋国为首,包括齐国、鲁国、卫国等;南方联盟以楚国为主,控制了郑国、陈国、宋国、许国、蔡国等。鲁国与宋国是接壤,而卫国与郑国相邻,因而鲁国、卫国就成为楚国下一步扩张的目标。
  
  公元前589年冬季,楚国令尹子重率大军北上,征伐鲁国与卫国。
  这是后庄王时代楚国的第一次大举用兵,楚庄王在位二十几年,为楚国积累了庞大的政治资本,包括内政与外交。子重深知,对外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民的支持,所以在出征之前,他做了几件惠及人民的事情,首先是楚国举行全国普查,国民所有欠下政府的租税,一律免除;其次,对孤苦无依的百姓,国家给予救助;其三,赦免国内罪犯,编入军队。
  楚国长年对外用兵,但国内政治一直比较稳定,这与楚国政府重视民生是分不开的。
  卫国与鲁国都离楚国较远,军事力量不弱,背后又有晋国撑腰,子重认为楚庄王时代能征善战的名将大多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将领还欠缺经验,所以必须要倚仗人多势众的优势,他将罪犯编入军队,就是为了扩大楚军的兵源。
  楚国伐鲁、卫之战,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与晋国争夺中原诸侯国,这场战争,也是晋楚争霸的一个组成部分。
  
  楚军率先侵入卫国,在强大的楚军面前,卫国焉有还手之力?很快节节败退,卫国政府很快便与楚国媾和,投降了。
  伐卫之战后,楚军挟胜利之威,攻入鲁国境内的蜀城。
  鲁国政府被楚军强大的阵容吓呆了,战刚开打,就准备向楚军求和,可是鲁国资深外交官臧宣叔却拒绝出任和谈代表,战争继续进行。楚军继续深入,直抵阳桥,鲁国大夫孟孙前往与楚军总司令子重谈判,鲁方代表承诺将赠送一百名工匠、织布工,将鲁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输出到楚国,另外遣宗室成员公衡前往楚国作为人质。
  鲁国开出的条件令楚国很满意,便答应了停战媾和。
  伐卫征鲁战争的胜利,使楚国势力深入中原,这是楚国扩张史上的巅峰时代。
  风光一时的楚国令尹子重在鲁国的蜀城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参加的国家包括楚国、鲁国、蔡国、许国、秦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齐国、曹国、邾国、薛国、鄫国,总计达十四个国家之多,创历来诸侯会议参加国数之最。
  算来算去,只有晋国没有参加了。
  晋国当然不可能参加,但是风头都被楚国人抢走了。
  
  从表面上,除晋国外的重要诸侯国都参加了楚国主持的蜀城会议,但这些诸侯国各自有各自的算盘。如今天下的格局十分明朗,晋、楚两强争霸,这两大巨头,谁也得罪不得的。除了被楚庄王武力征服的郑国、陈国以及蔡国等南中原国家外,其他象鲁国、宋国、卫国、曹国等诸侯国,都是实行两边倒的政策,齐国作为东方大国,更是保持其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晋国人在楚军大举北上的时候,采取观望的态势,等到楚军南返后,晋国便跳出来了。
  公元前588年正月,就在楚国主持蜀城会议结束一个月后,晋国以讨伐郑国为名,向宋国、鲁国、卫国、曹国发出命令,要求这些国家出兵,参加讨伐郑国的战争。
  晋国的号召,能拒绝吗?于是五个国家组成联合远征军,共同攻打郑国。
  郑国由于其位置夹在晋、楚之间,长期成为两大强国争夺的焦点。自从晋国在邲之战惨败给楚国后,在楚庄王时代,晋国不敢与楚国争锋。如今一代雄主楚庄王已去世,而晋军则在讨伐赤狄与伐齐之战取得空前的胜利,军事力量愈加强大,晋景公认为重新夺回郑国的时机到了。
  宋、鲁、卫、曹这些诸侯国心知肚明,自己不过是晋、楚争霸棋盘中的棋子罢了,干嘛那么卖命呢?出兵是不得已,但各自心怀鬼胎,保存实力,以致于晋国这次伐郑之战,雷声大、雨点小。
  五国联军来势汹汹,但到了一个名为丘舆的地方时,遭到郑军的伏击,除了晋国人之外,其他四个国家的军队一哄而逃。这次打击郑国的军事行动,虎头蛇尾,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谁说郑国是好欺负的呢?曾经出过小霸王郑庄公的国家,怎么可以小觑呢?
  意外取得胜利的郑国这下子神气起来了,郑襄公派人押着联军的战俘前往楚国,进献给楚共王。
  
  晋景公想要一统中原,不料刚出兵郑国便吃了个败战;而楚国呢?也好不到哪去,辛辛苦苦打到了卫国与鲁国,结果前脚刚离开,鲁、卫、宋这些国家又跑到晋国一方了。
  这就是势均力敌,晋、楚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正因为势均力敌,双方才可以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量历史遗留问题。
  九年前的那场邲之战中,楚国完胜,但是胜利也有有代价的。楚军将领襄老(夏姬的丈夫)被杀,尸体也被晋军抢走了;另一位楚军将领公子谷臣被俘虏。楚国方面一直努力要让襄老的尸骨返回家乡,同时也交换回公子谷臣。在晋国一方,晋军将领荀首的儿子荀罃被楚军俘虏,现在荀首已经升任晋国中军副元帅,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平安地归来。
  公元前588年,晋楚两国就交换战俘一事达成协议,晋国归还公子谷臣与襄老的尸骨,而楚国则释放荀罃。
  
  就在晋楚两国谈判期间,已经有人开始秘密地策划援救被关押九年之久的荀罃。
  说起来很令人惊诧,想要援救荀罃的人,既不是他的故交,也不是晋国人,而是一位与他素未谋面的郑国商人。这位郑国商人准备利用各种关系,将荀罃解救出来,然后装在大口袋里,秘密运出楚国。
  郑国商人一向以爱国而闻名,以前智退秦师的弦高,也是一位爱国商人,现在这位商人史不载其姓名,但是从他所作所为出发,应该是想通过救出荀罃,缓和郑国与晋国很深的矛盾,可谓是用心良苦。
  不过就在郑国商人绞尽脑汁时,晋楚的谈判终于使荀罃得以恢复自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2: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2)
  
  在释放回国前,楚共王召见荀罃,问他说:“你是不是恨寡人呢?”
  荀罃答道:“晋楚交战,我自己没有才能,不胜其任,被贵国俘虏,贵国没有杀我,还把我释放回国,这是您的恩德,我哪敢恨您呢?”
  楚共王听完后,又问道:“那你是应该感谢寡人了?”
  荀罃不卑不亢地回答说:“晋、楚两国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希望能安抚自己的国民,并消除仇恨,相互谅解,通过交换战俘的方式,达成两国的友好关系。这是两国之间的外交改善的表现,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也不能对您有感激之心。”
  楚共王听了点点头,又问道:“你回国后,要怎么报答寡人呢?”
  荀罃说道:“我既不恨您,也不感激您,谈何报答呢?”
  楚共王不死心,继续问道:“话虽如此,我还是想听听你真实的想法。”
  荀罃回答道:“如果您杀了我,我死而不朽;如果蒙您的恩惠,我回到晋国,我父亲也会向国君请命,将我杀死在荀氏宗庙,那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国君赦免我,让我效命疆场,万一与楚军相遇,那我决不敢对晋国怀有二心,只有奋力死战,以尽臣子之职。这就是我对您的报答。”
  楚共王听罢肃然起敬,对左右说:“诚不可与晋国争锋也。”
  说罢命人厚礼送荀罃返回晋国。
  
  为了打破与楚国的均势局面,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将晋国的兵力由三个军再次扩充到六个军。
  在晋文公时代,晋军的兵力曾经达到六个军,其中三个新组建的军(三行)主要是步兵部队,由于六军有僭越之嫌,晋文公后来又将新组建的三个军缩编为两个新军。
  公元前622时,由于晋军主要将领先且居、赵衰、栾枝、胥臣四人几乎同时去世,考虑到名将的凋零,晋襄公裁撤了新上军与新下军,这样五个军又只剩下三个军。
  晋齐鞍之战后,楚国在令尹子重的执政下,也大举扩充军队,企图取得兵力上的优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晋国再度将兵力扩大一倍,目的便是与楚国争雄。
  
  对楚国而言,却遇到了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它的两个喽啰国——郑国与许国——发生军事冲突了。
  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许国原本只是个小国,以前曾听命于郑国,但是自从许国与郑国都成为楚国的喽啰国后,仗着有楚国的撑腰,许国就不肯听命郑国了,这令郑襄公耿耿于怀。
  公元前588年,郑国击败了晋国为首的五国联军进犯后,挟战胜联军之威,悍然入侵许国,侵占许国的一部分土地。
  第二年,郑国派公孙申大摇大摆地进入许国,准备把所占领的土地划入郑国地盘,许国人奋力反击,打败了公孙申。
  此时郑悼公刚刚上台,他恼羞成怒,马上率郑军大举进犯许国。
  不料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对郑国这一战略要地虎视眈眈的晋国,抓住郑国入侵许国这个借口,派中军元帅栾书、副元帅荀首、上军副司令士燮率军发动对郑国的进攻,并占领了汜、祭两地。
  
  郑国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紧急向楚国求援,楚共王派大将子反率军前往救援。
  然而子反却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许国就郑国非法侵占其领土一事,向子反告状,这是一场国际官司,子反会行军打仗,但是对这类国际官司却一点经验也没有。
  郑、许两国相互指责对方,吵得不可开交,把他折腾得头晕脑胀的,最后他提议,将这场官司的裁决权移交给楚共王。
  楚共王认真研究郑、许冲突的来龙去脉,认定郑国入侵许国的事实,并责成郑国退还所占领的许国土地,并且逮捕了郑国国际诉讼的代理人皇戌与子国,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律法,替国君打官司,就得为国君顶罪。
  这个判决令郑悼公极其不满,他认为楚国实际上是偏袒许国,这样,郑国与楚国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更重要是,如今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楚庄王独霸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晋国在扫灭赤狄、挫败齐国后,又将军力扩大了一倍,再次具备与楚国抗衡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完全可以倒向晋国,以求得晋国的保护。
  郑悼公从楚国返回后,立即派遣公子偃前往晋国,密谈脱离楚国控制,归附晋国的事宜。对晋景公来说,这不啻为天上落下大馅饼,他马上派遣赵同前往郑国,并于公元前586年的八月,与郑国在垂棘签定两国盟约。
  楚国北进中原的跳板,就因为楚共王的一次判决,拱手让给了晋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2: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3)
  
  雄才大略的楚庄王去世后,楚国真是遇到扩张的瓶颈,这与楚共王的年轻、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楚国在召集十四诸侯会议时,虽然参加国家的数量为历年诸侯会议之最,但这些国家中很多只是表面上应付楚国,特别象鲁、卫、宋、曹等国,楚国的控制力仍然不足;其次,郑国与许国出现纠纷时,责任固然是在郑国以大欺小,但是楚国在处理两国问题时,过分生硬,没有给郑国人面子,导致郑国最终背楚投晋。
  郑国背叛后,楚国的反扑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
  公元前585年,楚国军队在令尹子重的率领下,讨伐郑国,企图迫降郑国。
  早有准备的晋国军队在总司令栾书的统领下,前往救援。双方在蔡国的绕角相遇,经过一番交战后,子重发现晋军人多势众,便引军而退。
  由于蔡国也是楚国的喽啰国,晋军总司令栾书赶走楚国人后,对蔡国发动进攻,楚国出动申、息两地的军队救援蔡国。
  晋楚争霸的基本模式就是围绕这些中原国家而展开的,主战场既非在晋国,也非在楚国,而是在某个第三国进行,象郑国、陈国、蔡国、宋国等都成为两强争霸的重灾区。
  面对楚军申、息两地兵团入援蔡国,晋军要不要迎头痛击呢?
  
  当时晋六军全部出动,每军有正、副司令,总计有十二名军级将领。
  除了晋军总司令、中军元帅栾书之外的十一名将领,分为两个阵营。
  反对与楚军交战的将领包括中军副司令荀首、上军副司令士燮、新中军司令韩厥。这三位将领的观点是:“晋军出征的目的是为了解救郑国之围,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军将战火烧到蔡国后,这激怒了楚国人,楚军士气旺盛,难以争锋。况且晋国六军都出动了,而楚国只是出动申、息两地的军队,即便晋军战胜,也不足引为光荣,如果战败,那么就可耻了。不如退兵。”
  荀首、士燮、韩厥都属于谨慎派,自从邲之战后,晋军一直避免与楚军进行大决战,其原因还是在于对楚军的战斗力怀有恐惧之心,虽然兵力从三个军扩充到了六个军,但在面对楚军的两个地方兵团时,尚有战败的担忧,可见晋军尚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希望与楚军开战的将领占了多数,特别是下军副司令赵同与新中军副司令赵括,希望以此一战,赢得一场辉煌的胜利,续写晋军的传奇。不过这些将领的愿望落空了,因为晋军总司令栾书在权衡利弊之后,采纳了荀首、士燮、韩厥等人的意见,撤出蔡国。
  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栾书避免与楚国进行大规模的交战,这虽然保守,但不失为明智之举。
  
  楚军仅仅出动申、息两地的军队,便迫使晋军退出蔡国,这无疑令楚国令尹子重低估了晋军的战斗力。
  子重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企图再次令郑国屈服,晋楚斗争的焦点,都集中在郑国这一中原要冲之地。
  公元前584年的秋天,子重亲自率大军再次侵入郑国,占领南汜。
  晋军以自己中原霸主的身份,号召八个诸侯国参加援郑抗楚的战争,这八个诸侯国是鲁国、齐国、宋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国、杞国,与晋国组成九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入援郑国。
  楚军被迫分兵抵御联军的进攻,但是郑国的军事力量也是不容低估的。
  郑国领将共仲、侯羽发现楚军的进攻力量削弱后,果断地下令反击。与郑军对阵的楚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被打得大败,楚国将领郧公钟仪被郑军俘虏,郑悼公将其作为见面礼,押献给晋景公。
  这一战令楚国人看明白了,晋国之霸,并非浪得虚名,以往晋国虽然称霸中原,但齐、鲁两国作为区域大国,经常是不与晋国结盟的,保持国家的独立性,自从鞍之战后,齐、鲁这两个大国也承认晋国的领袖地位,多次派遣军队参加晋国的军事行动,这足以显示晋国影响力之巨大。
  
  无论是齐楚争霸还是晋楚争霸,其模式基本一致,争霸的双方主要是通过对小诸侯国的控制,来达到称霸的目的,真正的大战并不多,只有城濮之战与邲之战规模比较大,但交战地都是在晋、楚之外的其他国家。这种交锋方式,导致两国谁也无法重创对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势均力敌。
  但是有一个人,却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在楚国后方,扶植一个强大的反楚势力,从而使楚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
  这个人就是叛逃到晋国的巫臣,他的战略核心就是“联吴抗楚”。
  
  
  (下一节《联吴抗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2: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4)
  
  
  五、联吴抗楚
  
  巫臣叛逃到晋国后,提出联吴抗楚的主张,这个堪称高明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大力扶持楚国东部的吴国,开辟对楚战争的第二战场。
  为什么巫臣如此卖力地想帮助晋国打垮楚国呢?
  这自然有很曲折的原因。
  自从巫臣为了夏姬、为了爱情而逃离楚国,投奔晋国后,有两个人对他恨之入骨。谁呢?正是楚国军政两大巨头,令尹子重与大将子反。
  这两个人跟巫臣有很深的矛盾,首先是子反,当时楚国伐陈后,子反就看上夏姬了,巫臣就说夏姬这个克夫,跟她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下场,说得危言耸听,子反听得心惊肉跳,就放弃了占有夏姬的念头,不料巫臣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居然把夏姬拐跑了,背叛楚国,投降晋国。子反气晕了,眼睁睁看一代美女被巫臣从自己手中夺走,作为一个男人,哪吃得消这怨气?
  子重对巫臣也是怀恨在心。在楚庄王围困宋国九个月的那场战争胜利结束后,子重自恃功劳颇著,向楚庄王提出将申、吕两邑作为奖赏赐封给他。当时作为申地行政长官的巫臣当然不愿将自己的地盘交给子重,便劝楚庄王,说申、吕这两个地方,是楚国北部的军事重镇,负责防御晋军的入侵,战略地位上非常重要,必须要政府直接控制,不能作为个人的地盘。楚庄王听后觉得巫臣说的有理,就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子重因此对巫臣恨之入骨。
  巫臣为了爱情,逃离楚国,与美女夏姬去晋国缠绵后,子重与子反这两个楚国实权人物,开始大肆报复,首先是清洗巫臣的家族,杀死其族人子阎、子荡、弗忌等人,紧接着,把夏姬的楚国丈夫襄老的儿子黑要处死。大开杀戒,除了报复巫臣与夏姬的叛逃行径外,这些被处死者的庞大家产,也自然落到了两大巨头的私人口袋里了。
  
  家族的悲惨遭遇,令巫臣深感震惊与悲恸。
  平心而论,巫臣虽然为了爱情,打了一些私人算盘,但总的说来,他在楚庄王时代,一直尽心竭力为楚国效力,楚国的强盛,他也有份功劳。他的逃跑,并没有政治上的因素,纯粹是为了爱情,为了美女。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却以株连的方式来报复他。
  春秋时代,复仇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在楚国这个极其重视武士精神的国家,更是如此。愤怒的巫臣给子重与子反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谴责子重与子反:“你们以谗言贪婪事奉君主,杀死无辜之人,我一定要让你们疲于奔命,一直到死。”
  巫臣与后来的伍子胥一样,开始为报复楚国而奔走,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把报复楚国的希望,寄托在吴国身上。
  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国开始出现在春秋的大舞台。
  吴国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呢?为什么巫臣会构想出联吴抗楚的战略主张呢?
  
  吴国是与周王朝同脉同姓的国家。
  故事要从周王朝的开山鼻祖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说起。
  古公亶父是一位部落首领,生有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这个人贤明能干,古公亶父想让季历继承部落首领,但是季历有两个哥哥,当时的传统是长子继承制。太伯、仲雍得知父亲的想法后,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意,哥俩人一商量,决定出逃,以便让弟弟季历继承父亲的事业。两人就逃到了当时称为荆蛮的吴越地区,并且入乡随俗,混入吴越蛮族人群中,剪断头发,在身上纹身,就成为蛮族人中的一员了。
  由于两个哥哥跑到荆蛮地区,季历就成为部落领袖,后来传位给儿子姬昌,就是周文王。到了周武王灭掉殷商后,派人去寻找太伯、仲雍后人的下落。
  太伯、仲雍到了吴越之地后,做了些什么呢?
  太伯与仲雍两人来自文明先进的中原地区,而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领导才干,当时的荆蛮地区的人还处于未开化状态,对这两个人的来历,他们也不清楚,随着太伯与仲雍两人的在蛮族人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时,有不少人就前来投奔,共计有一千多家,这么一个小小的部落群,称为句吴,就是后来吴国的雏形。
  太伯去世后,仲雍接任句吴部落首领,后几任的首领是其子孙季简、叔达、周章。这时正是周章担任句吴的首领,周武王得知后,就正式将吴地封给他,正式成为诸侯国之一,这就是吴国,是在东部蛮夷地区;同时也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诸侯,封地是在周王室的北边,这就是虞国,算是中原诸侯,后来晋国假虞灭虢的时候,顺便把虞国解决了。
  吴国虽然属于姬姓国,实际上地处蛮夷之地,所以文化落后,在中原人士看来,这只不过是个蛮夷之邦而已。从太伯开创句吴,传十九代君主,到了公元前590年时,寿梦成为吴国的君主,这是吴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位君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2: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5)
  
  
  吴国的强大,要归功于巫臣。
  公元前584年,有一件事引起了巫臣的注意。
  这一年,吴王寿梦派兵攻打郯国,郯国是一个中原诸侯,在吴国的威逼下,被迫与吴国签下城下之盟。对于这位事,当时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文子还发了一通议论,说:“中原各国不修武备,以致蛮夷侵犯中原,也没有引起足够的担忧,可见中原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拥有完备礼仪制度的鲁国人看来,吴国根本就是个蛮夷之邦,现在开始进犯中原,形成中原另一大威胁了。
  然而巫臣却看到了一个新兴诸侯的崛起。
  这个新兴的国家,将对楚国构成致命的威胁。
  一直以来,晋楚争霸的格局是南北对峙,争夺的重点在郑、宋、陈、蔡这些国家,这种格局,便得楚国的军事压力,主要集中在北线,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东有息邑,西有申邑,即以前的息国与申国,对楚国来说,只要守得住这条北线,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巫臣原本是申邑长官,对楚国的军事防线再熟悉不过了,要击破楚国在北面坚固的防线,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楚国的弱点在哪里呢?正是在其东部,东部楚国防备薄弱,而吴国在寿梦时代开始崛起,这使巫臣产生了“联吴抗楚”的念头。
  可是与楚国相比,吴国的军事力量还是太弱小了,特别是武器装备过于落后。当时战车部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备水平的标志,而吴国居然没有战车部队。
  巫臣向晋景公毛遂自荐,请求出使吴国,以达成同吴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设想,晋景公对巫臣的这个战略大为赞赏,便任命他为特使出使吴国,同时带去了三十辆战车。
  
  吴国自寿梦开始,也学习楚国的样子,自立为王,所以称为吴王寿梦,这个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国家,确实还没有学到中原复杂的礼法,虽然自称为王,但没有周王、楚王那样有谥号。吴王寿梦是一个有雄心的君王,他对巫臣的到来非常欢迎,特别是巫臣带来一件他梦寐以求的礼物:中原先进的战车。吴王兴奋极了,巫臣乘机提出晋国与吴国建立正式外交,寿梦很爽快地答应了。
  巫臣在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后,他留下十五辆战车,赠送给吴国,同时留下一批军官,负责训练吴军驾驶战车及射箭的技术,并且帮助吴国组建战车部队,传授吴国士兵战车作战的战术。巫臣甚至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担任晋国驻吴国的外交官。
  在晋国军官的指导下,吴国的军备与作战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新兴的吴国马上以剽悍的战斗力令楚国人刮目相看。
  
  楚国虽然国土辽阔,而且控制的诸侯国与蛮族部落众多,但是楚国的军事部署,主要在首都郢都以及北部防线上,在东部兵力并不雄厚,这使吴国制定了一个拖垮楚军的作战计划,在东线频频出击。
  公元前684年,吴军侵入楚国东部,并且攻打归附楚国的喽啰国巢国与徐国。楚国令尹子重率领主力前往增援,但吴军并不与楚军决战,只是凭借地缘优势短促出击,使子重的楚军在巢国与徐国之间疲于奔命。
  由于北部郑国背楚附晋,楚军的首要作战任务,是夺回郑国的控制权,而不是征服吴国,在救援巢国与徐国之后,子重又率这支楚军主力,不远千里,赶赴郑国战场,晋国纠集八个诸侯国救援郑国。在这个时候,吴国又在背后插了一刀,吴王寿梦进攻州来,州来以前是个古国,此时大约已被楚国所占领。子重不得已,又将楚军主力从郑国千里迢迢调往州来,吴军又扬长而去。
  就这样,吴楚虽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交战,但是这一年里,子重带着这支楚军,在巢国、徐国、郑国、州来之间来回奔波,楚军总计调动七次,搞得筋疲力尽。吴军四处骚扰的战术获得巨大的成功。
  对于吴王寿梦而言,现在的吴国并不是楚国的对手,除了骚扰楚国四境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开疆略地。在吴楚附近,许多蛮族部落都归附于楚国,吴王寿梦决心先吞并这些蛮族部落,扩大吴国的疆域。
  当吴军大举发动征服蛮族部落的战争时,这次楚军没有大规模的救援了,因为子重早没脾气了,楚军已经被拖垮了,对于楚国来说,这些蛮族部落,毕竟无足轻重,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听任吴国大军横扫鲸吞了。
  
  吴国的崛起,不仅引起楚国的重视,也引起晋国的关注。
  晋国政府的本意,是利用吴国地处楚国东部的地缘优势,牵制并打击楚国,从一年来吴国骚扰楚国,致使楚军疲于奔命这个结果来看,无疑这个战略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晋国决不容许吴国成为第二个楚国,所以在公元前583年,晋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
  首先,晋景公派巫臣再次出访吴国,对其在过去一年中取得巨大成就表示祝贺,这是对吴国的示好。但是与此同时,晋军将领士燮对鲁国、齐国、邾国进行访问,并且联合三个国家共同出兵,攻打归附于吴国的中原诸侯郯国。很明显,晋国政府的策略,就是对吴国软硬兼施,一方面向吴国输出先进的军队设备及先进的战术思想,另一方面,则对吴国窥视中原的企图,坚决打击。
  晋国人想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既拉扰吴国,又限制其扩张。但是吴国人很快就还以颜色了,在公元前582年,晋国召集齐、鲁、宋、卫、郑、曹、杞、莒八个国家,在蒲城召会诸侯会议,这个会议最初的目的之一,是想让吴国参加中原诸侯会议,但是出于对晋国军队打击郯国的报复心理,吴国拒绝出席这次会议。
  虽然晋、吴之间存在矛盾,但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打击楚国。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不会想到,日后这个不起眼的东南小国,竟然差点把楚国这个庞然大物灭掉。这是后话了。
  
  
  (下一节《第一次弭兵之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6)
  
  六、第一次弭兵之议
  
  楚国想向北扩张,重新控制郑国,可是东部却受到新兴国家吴国的牵制,大大影响楚共王的北进战略。要争夺中原,郑国这个跳板的战位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用军事打击难以奏效,那么就会非军事的手段吧,怎么做呢?以重金来拉拢郑国。
  当年郑国脱离楚国而去,主要是楚共王在郑、许两国争端中,支持许国而得罪了郑国,现在送上重金,算是对当初判决的一个补偿。这时郑国君主郑成公上台仅三年,显然他的政治经验还是不足的,他希望与晋、楚两国都能和平共处,可是这可能吗?
  公元前582年,郑成公前往楚国的邓邑,与楚国的公子成会晤。
  这次会晤,在晋国人看来,这是背叛,是郑国重新投靠楚国的证明。其实郑成公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在国际事务上,他太过于幼稚,去了楚国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去晋国访问。晋景公正对郑成公的背叛行径感到震怒,不想郑成公居然自投罗网,便以勾结楚国人为由,将他抓起来投入监狱中。
  弱国无外交,这就是个例子。
  郑成公糊里糊涂地成为阶下之囚。
  可是晋国人还不肯善罢甘休,中军元帅栾书亲自率军攻入郑国,此时郑国群龙无首,伯蠲作为郑国谈判代表,前往晋国进行交涉,可是狂妄的晋国政府竟然不顾“两国交兵,不杀来使”的传统,悍然下令处死伯蠲。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郑国只能向楚国求援了。
  楚军总司令、令尹子重经过认为研究后,决定采取围莒救郑的战术。莒国是晋国的盟国,而且实力很弱。在一年前,巫臣出使吴国,途经莒国时,发现莒国居然不修战备,连城墙都破损严重,他对莒国的国君说:“你们的城墙太破了。”莒国国君居然回答说:“我们国家位置偏僻,靠近蛮夷区,有哪个国家想打我们的主意呀?”巫臣正色地说道:“不可这样想,雄心勃勃,想扩张疆土的人多的是,所以强国林立,都想着到国外掠夺。一个勇士,睡觉的时候也不忘关上窗户,更何是一个国家呢?”但是莒国国君并没有把巫臣的劝告当一回事。
  在楚军的猛攻下,莒国不修战备的弱点暴露无疑,先是渠丘城被围,这座城破损严重,根本无法抵御楚国人的进攻,守军一战即溃,都逃往都城,楚国军队轻松地占领了渠丘城。不过莒国军队在战斗中俘虏了楚军的将领公子平。子重让人前往与莒国政府交涉,说“你们不要杀他,我们归给你们的战俘。”莒国政府拒绝了楚军的要求,处死公子平,子重率楚军包围莒国都城,这座都城的城墙一样是不坚固,在楚军的猛攻下,城墙倒塌,楚军攻占莒城。而后,楚军又乘胜追击,再下郓城。
  楚军只用了十二天的时间,连续攻破莒国三座城池,占领莒国。
  
  晋国利用吴国骚扰楚国的东境,楚国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楚军攻打莒国的时候,同时派人前往联络秦国,秦国乘机联合白狄,攻打晋国的西境,在这种情况下,栾书不得不从郑国撤兵,回国抵抗秦军的进攻。
  对于晋国人来说,对付郑国有一张王牌,就是自投罗网被擒的郑成公,只要郑成公还在晋国,那么郑国人迟早要乖乖听话的。但是在强国夹缝中生存惯了了郑国人,还有不乏有外交谋略的人才,郑国大夫公孙申认为,晋国越把郑成公当作要胁的工具,郑国越应该显示出不在乎的模样,他在公卿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要作出另立国君的姿态,并且出兵攻打许国,不派人前往晋国谈判,我们越发不在乎,晋国人就越可能释放我们的国君。”
  郑国军队出兵包围许国,这是作给晋国人看的,显示我郑国的军事力量还是不可以低估哩,并且在次年(公元前581年)宣布立郑成公的儿子髡顽为新的国君。
  在这种情况下,晋国的执政大臣、元帅栾书认为:“郑国人另立国君,现在我们囚禁的只是个普通人了,不如出兵讨伐郑国,以归还其国君为条件,与郑国媾和。”晋国一方面虚张声势,联合齐、鲁、宋、卫等国再次出兵郑国,另一方面积极与郑国谈判,最终达成和解协议,释放郑成公归国。
  公孙申的计划获得成功。然而,伴君如伴虎,回到国内的郑成公追究在他被囚禁期间,提出另立新君的大臣,结果公孙申与他的弟弟两人都逮捕并处死。这种结果,使我们想到了明代于谦的下场,在君主时代,君主们俨然凌架于国家利益之上,视国家利益高于君王利益的爱国者,往往遭遇悲惨的下场。
  
  晋楚两国的争霸,进行相持阶段,就象二十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与英法两国在阵地战中陷入僵局一样,双方的争霸都没有获得实质的进展。晋国以吴国遏制楚国,楚国则以秦国牵制晋国,晋国伐郑,楚国攻莒,几个回合下来,仍然旗鼓相当。
  在这种背景下,两国休兵的呼声开始高涨。
  晋楚和谈的契机,是从一个楚国俘虏开始的。
  这名俘虏,名叫钟仪,是楚国郧邑长官。他是在公元前584年,楚国攻打郑国时,被郑军所俘虏,后来押送给晋国人,这样,钟仪就被囚禁晋国的军府。
  两年后(公元前582年),晋景公到军府巡视时,见了被囚禁的钟仪,他就问左右:“那个戴着南冠被关押着的人是谁呢?”左右的人告诉他:“这个人是郑国进献的楚囚。”南冠就是南国的帽子,因为这个典故,后来坐牢的人被成为“南冠”、“楚囚”,便出自于此,象南明夏完淳的诗集叫《南冠草》,即用此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7)
  
  一个楚国的俘虏,在囚禁中,仍然衣冠齐整,表现出非凡的气质,这令晋景公很惊奇,便差人把钟仪召到面前,问了他一些问题。晋景公先问钟仪的出身家世,他答道:“先人是乐师。”景公又问:“那你会奏乐吗?”钟仪回答说:“先父就是乐师,我怎么能不学奏乐呢?”
  景公让人把琴扛过来,钟仪当场演奏一曲,演奏的是家乡的曲子。景公又问道:“你们的君主为人怎么样呢?“钟仪答道:”这不是小臣所能知的。“景公再三追问,钟仪就说:“他当太子时,早晨要向令尹子重请教,晚上要向司马子反请教。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晋景公认为钟仪这个人有修养,回答问题时很得体,他把这件事告诉士燮。士燮是晋军中出类拔萃的将领,他长于战略,这点得益于其父亲士会,父子两人都是晋军中名将。士燮这个人,虽然是晋军重要将领,但他并不穷兵赎武,而是积极考虑与楚国的和解。现在国君突然提起楚国的战俘钟仪,士燮很敏锐地抓住这一话题,对晋景公说:“这位楚囚真是一个君子。您为什么不将他释放,以促成晋、楚两国的和解呢?”士燮的聪明在于,他并不说晋、楚和解的主张出自己,而是借楚囚钟仪来委婉表现出自己的倾向。
  
  钟仪被晋景公释放回国后,向楚共王汇报了晋国人求和的愿望。楚共王决定派太宰公子辰出访晋国,这是一次蹈冰之行,晋、楚两国的关系开始出现转机。
  晋景公对公子辰的来访积极回应,于次年(公元前581年)也派使臣前往楚国,作为回访。就在两国外交关系迅速好转的关键时候,统治晋国达十九年之久的晋景公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这一年的五月,他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太子州蒲,这就是晋厉公。一个月后,有一天晋景公觉得肚子发胀,跑去蹲茅坑,不料一不小心,掉到茅坑里,死了。
  晋景公是晋国国力转盛的关键人物,在他即位之初,晋国即遭遇到邲之战的失利,在楚庄王有生之年,不敢与楚国争锋。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政府审时夺势,将扩张的重点放在打击赤狄上,重振晋军的士气,继而在鞍之战中大败齐军,再现中原霸主的雄风,并且恢复与楚国势均力敌的局面。
  由于晋景公突然病故,使晋、楚和谈陷入僵局之中,此时,宋国的执政大臣华元挺身而出,促成晋楚停战休兵。
  华元与晋国的元帅栾书、楚国的令尹子重的私人关系都不错,当他听说晋、楚两国政府已经互派使臣往来,作为晋楚争霸受害国之一的宋国,当然希望看到这两个霸国能够罢战休兵,这不仅是宋国人的愿意,也是中原诸侯国的共同愿望。
  公元前580年的冬季,华元不辞辛苦,往返奔波于晋、楚两国之间,为实现和平局面而努力。
  
  在与楚国弭兵的同时,晋国政府也与秦国媾和。
  两国约定谈判的地点设在晋国的令狐,界时晋国新任国君晋厉公与秦国的秦桓公都将出席。到了和谈的日期,晋厉公抵达令狐,而秦桓公抵达黄河西岸后,却犹豫不决了。在秦、晋两国关系史上,秦国的表现是令人称道的,其历届政府的信誉都很好,虽然秦晋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在晋景公病重的时候,秦国人还是很义气地派了一位名医来给晋景公看病。相反,晋国人虽然指责楚国人不讲信用,但如果从史实来看,晋国人比楚国人更不讲信用,跟秦国就更没法比了。
  秦桓公心里估摸一下,要是东渡黄河,到了晋国的土地上,难以保证人身安全,不行,不能轻易自投罗网。秦桓公就派了一个官员,名叫史颗,渡过黄河,作为秦国代表与晋厉公签约;晋厉公一看,也派了郤犨到河西,与秦桓公缔约。
  历史上把这次晋秦之会,称为夹河之盟。夹河之盟可以看出秦国人实际上仍然对晋国人极为不信任,事实上很快晋国人就证明了这点。
  
  公元前579年,在华元的努力下,晋楚两国终于实现了为世人所瞩目的和平。这年五月,晋国和谈代表士燮与楚国的和谈代表公子罢、许偃就实现和平举行双边会谈,这次会谈地点是在宋国都城的西门外,可见宋国在晋楚和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晋楚谈判代表并于五月四日达成协议,签订草约。这份草约的内容如下:
  “晋楚两国不得互相出兵侵犯对方,两国要同仇敌忾,遇到灾难时相互帮助。如有哪个国侵犯楚国,则晋国出兵讨伐之;如果晋国受侵犯,则楚国出兵讨伐之;两国的民众可以友好往来,不得施设障碍,应保证道路畅通;两国如有意见不同时,应协商解决,对于背叛的诸侯,则共同讨伐;如果谁违背此约定,神明诛之,而且要毁灭其军队,再不能享有其国家。”
  秋季,晋国政府派郤至出使楚国,对楚国执行和约的情况进行考察。
  楚共王设宴款待郤至,当郤至正要进去赴宴时,突然钟鼓齐鸣,郤至一听,所奏的乐是国家君主相互宴请时才使用的乐曲,他赶紧后退几步。楚国司马子反赶紧跑来对郤至说:“天色已晚,国君正等着你哩,快进去吧。”
  郤至正色地说:“现在你们以这种隆重的礼仪来欢迎小臣,小臣担待不起,试想想如果我国君前来,还有使用什么礼仪呢?”子反一听,不当一回事,回答说:“如果两位国君相见,还要奏什么乐曲呢?就互赠一支箭了。”
  郤至一听,便反驳道:“如果互赠箭矢,那就大祸临头了。宴会上的礼节,原本是天下太平时,诸侯相互朝见的礼节;如果按您说的互赠箭矢这种做法,那是乱世礼仪崩坏的做法。”不过入乡随俗,郤至还是以客人的身份,接受了楚国高规格的宴请。
  回到晋国后,郤至将这件事告诉了士燮,士燮判断:“楚国人不遵守礼节,肯定也没有信用可言。我看这个停战协定是长不了的。”
  这一年年底,楚国的公子罢访问晋国,并与晋厉公正式在赤棘签订和平盟约。
  
  晋楚的和解,是春秋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又被称为“弭兵之会”,这既是晋楚势均力敌,谁也无法打垮对手时的妥协性产物,同时也是以宋国为代表的中原诸侯在饱受战乱后,希望实现和平的一种愿意。
  但这次声势浩大的弭兵行动,注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可以说,两国停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而是各怀鬼胎。特别是晋国人,象郤至、士燮这些人,满口礼仪道义,而实际上晋国的所作所为,并不象自己宣称的那么有道义。
  晋楚的争霸刚刚因“弭兵”而偃旗息鼓时,晋国人马上调转枪头,对准了西部邻国秦国,准备利用与楚国休兵的最佳时机,一举击垮秦国,解除来自西面的威胁。
  
  
  (下一节《弭兵时代的战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8)
  
  七、弭兵时代的战争
  
  在晋国与秦国签定“夹河之盟”的第二年(公元前579年),白狄军队乘晋、楚和谈之机,出兵入侵晋国。但是强大的晋军马上以攻代守,反击白狄军队,并在交刚一役中重创白狄,以此一战捍卫其军事霸国的地位。
  晋国人认为是秦国人背后支持白狄发动战争,在与楚国的“弭兵之会”结束后,晋厉公马上派出使者往返于中原各国,向各诸侯国发出照会,共同出兵,打击秦国。
  弭兵之会后,晋国的国际威望空前高涨,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滕国八个国家纷纷响应,各自出兵以协助晋国。
  公元前578年四月,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递交一份“绝秦书”,在这份绝秦书中,晋国历数自秦穆公以来,秦晋八十年的外交关系,将两国爆发战争的责任统统推卸到秦国人头上,以作为发动攻秦战争的借口。吕相绝秦书,是春秋时期一份著名的战书,写得很有气势,但不见得都是事实。
  晋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力量,也在于外交的成功。
  从这点看,晋国与二十世纪的美国有些类似,推行霸权外交,中原诸侯国倒向晋国,是有些无奈,因为南方的楚国太强大,而中原诸侯国一旦失去霸主,便失去联合对抗楚国的力量,这点从齐桓公去世后中原的混战可见一斑。
  那么晋国何以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国力呢?
  这一点与晋国的权力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说楚国的强盛,于在楚国一直是明君不断,从楚武王到楚文王,从楚成王到楚庄王,一直到楚共王,这些君王都是比较有作为的,相比之下,晋国则更多依赖众卿的势力,晋国的历史很令人吃惊的一点,就是人才辈出,其人才之多,可以说是春秋诸侯中首屈一指的。卿家的势力庞大,从晋文公始,赵、狐、栾、先、郤、荀等家族此消彼长,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机制一方面使得晋国内部的争斗残酷而激烈,但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晋国的人才鼎盛。
  
  晋军的作战序列如下:栾书为晋军总司令、中军元帅,副司令为荀庚;上军司令士燮,副司令郤錡;下军司令韩厥,副司令荀罃;新军司令赵旃,副司令郤至。主力倾巢而出,不仅如此,还有齐、鲁、宋等八个国家的联军,真是军容浩大,令人望而生畏。
  一直被晋国死死阻挡在西部的秦国,即便想对晋国的“绝秦书”进行辩解的机会也没有,因为没有一个中原诸侯国肯听从于它,惟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与九国联军决一死战了。
  秦军开进到麻隧,与晋国为首的联军对峙。
  虽然秦军以悍勇而著称,但双拳不敌四手,晋军占着人多势众,奋勇向前,秦军哪里抵挡得住?在联军的打击下,秦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秦军将领成差、护卫女父被晋军所俘虏。
  晋军乘胜追击,渡过泾水,一路追击到了侯丽才胜利班师。
  麻遂之战,乃是晋国对秦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进攻,而且在战争发动的时间上,充分利用晋楚弭兵之难得机遇,此亦可见晋国将军们对战争宏观面的把握十分精准,战略思想非常明确,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八个诸侯,以形成绝对之优势,这此都是麻遂之战胜利的原因。
  
  通过晋楚弭兵捞取利益的,不仅仅是晋国,郑国也想乘机捞一把。
  郑国与许国的恩怨未了。当初就是因为郑国进犯许国,许国将郑国告到楚共王那里,结果楚共王判定郑国入侵许国是非法的,一怒之下,郑国政府转而弃楚投晋。现在晋、楚实现弭兵,倍受战争之苦的郑国人喘了一口大气,对郑国来说,这是解决许国的最好时机了。
  公元前577年的八月,郑国军队在子罕的率领下,对许国发起进攻,但出师不利,反而吃了一记败仗。
  郑成公亲自出马,再度强攻许国,毕竟郑国的军事力量要比许国高出许多,郑军节节进逼,一直打到许国都城,并攻入外城。由于晋楚弭兵,楚国不太好出面干涉许国的战争,许国政府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楚国人身上,不得不与郑国谈判,割让土地向郑国求和。
  郑国是属于晋国势力一方,而许国则是属于楚国势力一方。从郑、许战争来看,晋楚弭兵的背后,并非真正的和平,战争仍然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着。
  楚国人很快就明白了,所谓的弭兵之议,不过是晋国的一个幌子。楚国人倒是恪守着弭兵之议的约定,在晋国集九国之力打击秦国时,楚国人没有出兵,郑国入侵许国时,楚国人仍然没有出兵。可是情况对楚国越来越不利了,不仅自己的盟国秦国、许国接连遭到打击,而且晋国的势力不断膨胀。
  公元前576年春季,晋厉公在卫国的戚地召开国际会议,与会者包括齐国、鲁国、卫国、宋国、曹国、邾国、郑国,进一步巩固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而楚国在盟友频遭打击的情况下,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楚国的强硬派人士岂肯甘心受到晋国的压制,“北进”的呼声越发高涨,连楚共王都不得不考虑重新对北方用兵,以打破弭兵以来对楚国的不利局面。
  在楚国内部,爆发了一场争议。
  坚决主张对北方用兵的是楚国司马子反,而楚共王的弟弟子囊劝说道:“刚与晋国签订弭兵条约,现在就在违背条约的内容,这不太好吧。”
  子反反驳道:“只要有利就必须要及时出兵,不能受到条约的限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89)
  
  楚共王也认为如果再不出兵北进,那么楚国的成果将被晋国及其盟国蚕食得一干二净。公元前576年夏季,楚国终于调集大军,对郑国大举进犯。楚共王亲率楚军主力,北上攻略,占领郑国的暴隧,继而突入卫国,一直进攻到卫国的首止城。
  楚国此番出兵,证明了弭兵条约不过是一纸空文,晋楚争霸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郑国,忧患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虽然与晋、楚、秦、齐相比,只是一个二等国家,但军事力量仍然不弱。在遭到楚国的进攻后,郑国人居然令人吃惊地以攻代守,子罕率郑军向楚国本土发起进攻,占领楚国的新石。
  郑国这一次大胆的突进,令楚国人不得不重新评估郑国的战斗力。而屡遭郑国侵犯的许国政府,更是胆战心惊,许灵公坐卧不安,最后干脆向楚共王请求迁都到楚国境内。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似乎尚未遇到此种尴尬的局面,以楚国之强,居然保护不了许国受一个二等国家的侵略。楚共王答应许灵公的要求,将许国迁到了楚国的叶城,而许国原先的土地,则成为郑国人的地盘。
  
  对楚国的北进,晋国高层也有不同的态度。晋国元帅栾书打算进行军事报复,但下军司令韩厥则认为,楚国悍然撕毁条约,必定会遭到民众的反对,晋国还是先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晋国还拥有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就是吴国。
  对于吴国,晋国采取一手扶持,一手打压的政策,这个政策曾经引起吴王寿梦的不满,以致于在公元前582年晋国想拉拢吴国参加中原诸侯大会时,遭到了吴国政府的抵制。但是晋楚弭兵,使吴国面对楚国军事打击的压力骤然增大了,在此局面下,晋国元帅栾书派遣士燮前往吴国的钟离城,召开一次诸侯会议,与会者还包括齐国、宋国、鲁国、卫国、郑国、邾国,这一次,吴国也派出代表参加。钟离会议是吴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象征着吴国加入到了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联盟行列,这对楚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可以说,晋楚弭兵三年以来,晋国占尽便宜。晋国先是集九国之力,重创秦国,解除了来自西部的威胁;其次巩固了晋国在中原诸侯国中的领袖地位;再者成功地将吴国拉入到中原联盟之中,对楚国形成北面与东面的半环形包围圈。反观楚国,则处处被动,甚至其喽啰国许国在郑国的打击下,丧失信心,放弃原先的国土,迁都到楚国境内。
  楚国要打破这种不利的国际形势,楚共王将突破口选择在郑国。但是与往常不同的是,楚国调整了策略,对郑国不是以打击的方式,而是以拉拢的方式。
  自从晋楚邲之战后,晋国在一段时间内无力与楚国抗衡,这也使得归附楚国的郑国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安定,而郑国的国力,正是在这一段定安的时间里得以恢复。晋楚八十年的争霸,让郑国政府看清了一个事实,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都是靠不住的,与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郑国的军事力量,便是在内忧外患中强大起来的。
  细数一下,郑国在最近十余年内,曾单独打败过晋国,也单独打败过楚国,还吞并了许国,这些战绩,令人侧目而视。楚共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味强攻郑国,并不是上策,最佳手段是利以诱之,诱使郑国脱离晋国主导的中原联盟。
  要怎么实现这个计划呢?
  楚共王决心做出重大的让步。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派公子成出使郑国,并带给郑国一个惊喜:楚国愿意割让汝阴之地,以换取同郑国结盟。这个条件,实在出乎郑成公的意料,在他看来,投靠楚国与投靠晋国,本质上并无不同,但现在郑国可以捞得好处,何乐不为呢?于是郑成公答应了楚共王的条件,背叛晋国,转而与楚国结盟。
  
  楚共王这一招,确实高明,不仅获得郑国这个北进的桥头堡,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郑国崛起的军事力量。
  郑成公自己有些飘飘然了,吞并许国,获得汝阴之地,这是自郑厉公以来,郑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了。但他意犹未足,他将目光盯住了自己的邻国,也是宿敌:宋国。宋国与郑国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交锋,是在三十二年前了,当时郑军狂败宋军,生擒宋国统帅华元,缴获战车四百六十辆。看来郑国还不甘心充当配角,虽然不如晋、楚那么强大,但也想当个区域小霸王。
  公元前575夏季,郑军著名的将领子罕,也就是在去年突入楚国占领新石的传奇人物,率着郑军主力对宋国发动进攻。但是郑军对宋国的军事实力过于轻心了,第一次交锋就被宋军打败了。不过子罕很快调整战术,耐心地等待战机的出现。宋军驻扎在夫渠,但在守备上松松垮垮的,子罕洞悉宋军的弱点所在,果断地再度发动进攻,宋军没料到打了败仗后的郑军居然还有如此强大的攻击力,一下子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两员宋军的主将都成为郑军的俘虏。
  郑国又一次获得巨大的胜利。
  但是郑成公显然有些得意忘形了,忘了还有一个强大的晋国的存在,背晋、亲楚、伐宋等一连串的事件,让晋国对郑国感到无比的愤怒了。
  晋国政府首先命令卫国出动军队,进攻郑国。晋厉公是个崇尚武力的君主,他准备出动军队,打击郑国,而出兵郑国,就意味着不惜与楚国开战。对此晋军高层对此是有分歧的,以总司令栾书为首的是主战派,以副司令士燮为首的是反战派。栾书说:“我们先辈辛辛苦苦创下基业,当上了盟国的盟主,现在不能让我们的盟国在我执政时失去,一定要讨伐郑国。”
  至此,晋楚弭兵协定,已经成为一张废纸,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了。
  
  
  (下一节《鄢陵之战》)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0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