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4: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0)
  
  八、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厉公六年,楚共王十六年)四月十二日,晋军誓师出征,大举南下,进攻郑国,春秋时代又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拉开序幕。
  晋军派出庞大的军队,其基本序列如下:中军:总司令栾书;副司令士燮;上军:司令员郤锜;副司令荀偃;下军:司令员韩厥;副司令荀罃(留守国内);新军:司令员郤犨(出使卫、齐);副司令郤至(代理司令员)。
  郑国获悉晋军倾巢而出的消息后,紧急向楚国求援,楚共王深知这次战役是霸业兴衰的关键一役,他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救援。
  一场恶战显然是不可避免了。
  楚国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其司令员如下:左军:司令员子重,中军:司令员子反,右军:司令员子辛。
  晋军此时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自晋军在邲之战惨败以来,已经过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晋国励精图治,武力赫赫,灭了赤狄,击败强齐与强秦,而将常备军扩充了一倍,军事实力达到鼎盛,现在基本上只剩下楚国一个强敌了。
  反观楚国,情况并不是那么乐观,从楚庄王去世后,楚国的内政与军事好象就从巅峰中跌下来。连楚国的老臣申叔时都慨叹道:“今楚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渎齐盟而食话言,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进退罪也。人恤所厎,所致其死。”意思是说,楚国现在内不能安定人民,外与邻邦断绝以友好关系,背弃盟国,违背盟约(许国被郑国弹压,楚国不能制,后许国被郑国所吞;楚东部蛮族部落,被吴国所占领,楚国不能保),违背农时进行军事行动,让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看不到诚信的政府,进退之间都可能获罪,大家都不想去打仗,更不要说拼死抗敌了。
  
  楚国出兵的速度很快,此时郑国派往楚国的使臣姚句耳返回国内,向郑国政府报告说:“楚军进军神速,但是每当经过险要之处,却阵容不整齐,不守纪律,进军速度太快,则会失去行军作战的一些基本准则;阵容不整,则不能组织坚强的攻守队形;我恐怕楚军不能打胜仗了。”
  五月,晋军渡过黄河。
  这时,反战派的代表、中军副司令士燮再次提出撤兵避战的主张,他对元帅栾书说:“如果我们一味与楚国开战,那么晋国的忧患将加剧了我们如果可以官僚之间齐心协力,辅佐国君,也就足够了。”
  士燮为什么要反对与楚国开战呢?
  士燮是前中军元帅士会的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深谋远虑的智慧与超常的判断力。士燮力主反对与楚国开战,他并不是担心晋军无法战胜楚军,而是有更深一层的担忧,这种担忧是来自晋国的内部,晋国最有权势的几大家族势力强大,相互倾轧,其势力甚至凌驾于国君之上,曾经显赫一时的赵衰、赵盾一族,在其他家族的合谋下,几乎遭灭门之祸(此赵氏孤儿之故事,后详)。
  士燮的担忧正是在此,晋国的最大隐患,并不在于楚国,而在于自身内部的权力倾轧,现在晋国击破了赤狄、齐、秦等强大的敌人,只剩下楚国一个强敌了,如果楚国也被击败,那么晋国无敌于天下,但,这只是晋国厄运的开始,有一个强大敌人的存在,有助于团结晋国的内部各方力量,倘若外在的强敌消失了,晋国必然会陷入一片内乱之中。
  这就是士燮的逻辑,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见解。
  作为元帅的栾书可没有士燮将问题看得那么远,他一心要恢复晋国作为第一强国的地位,一雪邲之战的耻辱,作为晋军元帅,这是扬名立望的良机,所以栾书断然拒绝士燮的建议。
  
  六月,晋、楚两路大两在郑国的鄢陵陈兵相向。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士燮再次提出慎战的主张。
  对士燮心怀不满的郤至(新军代司令)反驳道:“韩原之战,惠公打了败战;箕城之战,先轸不能活着回来;邲之战,荀伯(荀林父)不能凯旋;这些都是晋国的耻辱。这些前辈的事情,阁下也是知道的,现在如果再逃避与楚国交锋,岂不是又要增一耻辱么?”
  士燮仍然坚持己见,他回答道:“先辈屡屡与外敌开战,这是有原因的,当时秦国、狄国、齐国、楚国都很强大,如果我们不励精图治,与之开战,那么子孙后代要遭殃的。然而现在秦、狄、齐都已经屈服了,只剩下一个强敌楚国。如果我们平定外部的祸乱,那么必定会有内部的忧患,所以不如放过楚国,让它成为一个外患,这样大概可以减轻我们内部的忧患吧。”
  说实话,士燮的分析,是充满真知灼见,但是这些话,很难令人信服的。为什么呢?内部有什么忧患呢,这个问题是不可以明说的,因为涉及到几大家族的争权夺利,而这些家族也巴不得能在战场上建立更多的军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与权力。试想想,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士燮的分析,岂非对牛弹琴吗?
  
  晋、楚两军都在为最后的决战而作准备,谁也没有轻易发动进攻,两军就这样在鄢陵这个地方对峙了大半个月。
  最后,楚共王决定在六月二十九日这天,对晋军阵营发动强攻。
  在大战前夕,即六月二十八日,楚国的两名神射手举行了一次射击比赛,这两名神射手,一个是潘党,一个是养由基。他们将铠甲叠起来,然后挂起,然后用劲弓射向铠甲,看谁能射穿的铠甲多。比赛引来了众多的士兵的观看,两名楚国最负盛名的射手的巅峰对决,这可是偶像级的人物啊。潘党搭箭开弓,瞄准铠甲嗖的一箭,射穿了七层铠甲,引来粉丝的一阵阵惊叫;养由基不甘示弱,强有力的胳膊拉开紧绷的弦,也朝向铠甲就是一箭,结果也同样射穿了七层铠甲,全部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人拿着被射穿的铠甲到了楚共王那儿,让楚共王欣赏这个杰作,并吹牛说:“国君有如此精良的射手,还怕打不赢晋国吗?”
  两人本来是想来讨楚共王欢心的,没想到楚共王听了之后居然破口大骂:“你们这两个家伙,只会搬弄射箭这种雕虫小计,却不懂得谋略,真是楚国莫大的耻辱啊,我看你们到战场上也会死在别人的箭上的。”
  其实楚共王这样动怒大可不必,可能大战将临,楚共王心中忐忑不安,忧心忡忡,缺少自信,所以将这种烦燥所带来的怒气发泄到部将身上。
  战场的主帅缺了自信,这不是好的征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1)
  
  次日天色微亮,楚军开始逼近晋军的阵营。楚共王想先声夺人,楚军的阵形先展开,摆出了一付进攻的姿态,战车部队揽辔徐进,车上护卫则手握强弓,步兵方阵兵戈在手,铠甲披身。
  楚军突然发起进攻,令晋军统帅部深感担忧,因为楚军占据有利的地形,使得晋军可以排兵布阵的空间变得狭窄,不利于战车部队的展开。这时,士燮的儿子士匄向晋厉公提了一个建议:“把井填平掉,把灶毁了,在营垒中列阵,准备与敌人决战。胜负自有天意,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晋军元帅栾书对晋厉公说:“楚军过于轻率,只要我们固垒坚守,三日之内,楚军必退兵,等到他们撤退时再发动进攻,一定可大获全胜。”
  栾书的战术是以静制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而新军副司令郤至提出不同的看法:“楚军有六大弱点,必须果断决战,不可轻弃战机。哪六大弱点呢?其一,楚国令尹子重与司马子反两人矛盾很深;其二,楚王的亲兵老龄化;其三,参战的郑国部队阵容不整;其四,参战的蛮夷士兵不懂得排兵布阵,没有章法;其五,兵家忌讳在月末时布置战阵(迷信),楚军犯了大忌;其六,楚军虽然排好阵势,但一片喧嚣声,到开战时,肯定更加混乱,瞻前顾后,没有斗气可言。楚军有这六大弱点,只要我们果敢迎战,必能战胜之。”
  晋厉公采纳了郤至的意见,下令作好战斗准备。
  
  楚共王与伯州犁登上巢车,以观察晋军的动态。
  伯州犁是什么人呢?伯州犁是晋国前大臣伯宗的儿子。伯宗因为梗直,得罪了晋国大家族郤氏,结果郤锜、郤犨、郤至联合起来,害死了伯宗,他儿子伯州犁就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共王的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晋国高层权力斗争很厉害,士燮的担忧即在此。因为伯州犁对晋国军队很熟悉,所以楚共王让他一起上了巢车,来观察晋军动向。巢车是一种很高的的兵车,就象一座活动碉堡一样,上面有观测室,可以居高临下观察敌军。
  晋军见楚军大兵出动,也正积极备战,以下从楚共王与伯州犁的对话,可以了解一下晋军的战争准备是怎么回事:
  楚共王:晋军有兵车跑到左右两翼了,这是在干什么啊?
  伯州犁:那是在召集军官。
  楚共王:那些人都到了中军阵营了。
  伯州犁:他们都去开会了,商讨作战计划。
  楚共王:现在搭了个帐幕要干什么啊?
  伯州犁:这个是在占卜战争的吉凶胜负啊。
  楚共王:现在怎么又撤了帐幕了?
  伯州犁:因为要下达命令了。
  楚共王:怎么突然这样乱啊,尘土飞扬了。
  伯州犁:要填井平灶,摆开战斗队形了。
  楚共王:战士都上了战车,但怎么又下车了呢?
  伯州犁:这是因为总司令要发表战前的讲话了。
  楚共王:要开始打仗了吗?
  伯州犁:这个•••不知道了。
  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什么呢?晋军有完整的一套行军作战的条令,即便在紧张的战场上,一切调度仍然井然有序地进行,这充分显示了晋军不愧是训练有素的百战雄狮,没有出现丝毫的混乱场面。
  
  无独有偶,在晋军一方,也有一个楚国人,这个人叫苗贲皇,他是斗椒的儿子。公元前605年,楚国令尹斗椒叛乱,被楚庄王所平定,他的儿子苗贲皇逃到了晋国。这时晋厉公也正观察楚军的阵地,把苗贲皇叫过来询问楚军的布阵情形。
  苗贲皇与伯州犁两人都是因为父亲在国内被杀,而逃往敌国,但两人还是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自豪感,都在两国的国君面前称赞自己的祖国“有国士在,且实力雄厚,难以抵挡啊。”不过伯州犁并没有向楚共王提供战术指导,而苗贲皇则向晋厉公献策,指出战胜楚军的关键所在。苗贲皇说:“楚军的精锐在于中军的王族亲军,请分别派遣精锐部队先攻击王族亲军的左右两翼,然后集中三个军的兵力对付王族亲军,必可大获全胜。”
  晋厉公听了之后大喜,下令全军准备出击。
  
  晋国事先作了精心的战斗部署,集中力量歼灭楚共王的最精锐的核心力量:王族亲兵,在这个战斗方向上,投入三个军的兵力,采取黑虎掏心的突击战术。楚国与郑国的联军也击鼓进军,只见得车轮滚滚,马声啸啸,兵戈闪闪,喊声冲天。双方的战士奋勇搏杀,而国君也不甘示弱,身先士卒。
  在这个战场中间,有一片沼泽地,双方都小心谨慎地避开沼泽地,以免战车陷入到泥沼中,然而战场的拥挤与马车的快速奔跑,仍然有一些战车深入沼泽之中。晋厉公的战车不小心陷了进去,这时作为中军总司令的栾书看到了,赶忙驾着战车要过来帮忙,晋厉公的护卫栾鍼大声喝到:“栾书你走开!你作为中军总司令,重任在肩,怎么能在战场来顾及其他事情。护卫国君,是我的职责所在,你不能侵夺我的职权;你的职责是指挥作战,你不能擅离职守;现在战局吃紧,你离开自己的部下,这是很大的过错。你走开。”很有意思,这个栾鍼是谁呢?他正是栾书的儿子,在战场,儿子教训起老子来了。
  栾鍼跑下战车,硬是把陷入泥沼中的战车给抬了出来,使晋厉公摆脱了险境。
  跟晋厉公相比,楚共王更加倒霉。晋国的将领魏锜死死地咬住楚共王,魏锜也是一名神射手,在厮杀过程中,魏锜放了一箭,射中了楚共王的一只眼睛,幸好魏锜的箭法虽然准,但是力道还是差了些,这只箭并没有造成致命伤。楚共王气死了,作为一名国君在战场上被射瞎了眼睛,这在楚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楚共王包裹伤口之后,召来了神射手养由基,对他说:“我给你两支箭,你去把魏锜干掉。”
  养由基带着这两支箭,驾着战车,在战场上寻找魏锜,魏锜现在成了一号标靶,而养由基必须要一发中命。养由基不愧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神射手,楚共王给了他两支箭,但他只使用了一支,他发出的箭如疾风般地穿越人群与兵车,准确无误地射穿魏锜的咽喉,魏锜来不及反应,就仆倒在自己的弓袋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2: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2)
  
  对于贵族来说,即使在战场上,仍然要保持自己翩翩的骑士风度。
  晋军的新军副司令郤至在作战过程中,有三次从楚共王的战车旁经过,见到楚共王时,都要跳下战车,脱去盔甲,然后一阵风似地从楚共王面前走过,再跳上战车。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很是有趣,这就是古代中国的骑士精神,既是向对手表示尊敬,也是表现自己从容与无畏。
  战争本是残酷,然而骑士精神让它变成可爱。
  楚共王见郤至如此,也派了手下工尹襄拿了一把弓,在战场上赠送给郤至,并转达了楚共王的慰问:“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寡人看到有一个穿红色皮革的人很有贵族风度,见到寡人就脱去盔甲快走,不知受了伤没有啊?”
  郤至向工尹襄行了三个礼,说:“在下是楚王的外国臣子郤至,奉我国君之令来参加战斗,承蒙楚君慰问,诚惶诚恐,托贵君之福,铠甲披身,没有受伤,战事在身,不能直接向楚君复命,只好向楚君的使者行礼了。”
  敌方的国君除了楚共王之外,还有郑成公。
  郤至在战场上遭遇郑成公,他的护卫说:“赶快派辆车子前去拦住郑伯的车子,我们从后面跳上战车,把他活捉了。”
  郤至回答说:“伤害国君是要受到惩罚的。”下令调转车头,停止追击郑成公。
  晋军的下军司令韩厥也在战场上遭遇郑成公的车辆,郑成公的车在前面跑,韩厥在后面追。给韩厥驾车的杜溷罗说:“郑伯的车夫一直回头看我们,注意力不在驾车上,我看一定可以追上他们的。”
  韩厥摇摇头说:“我在战场上曾经羞辱过齐国君主(指鞍之战,韩厥追齐顷公),现在不能第二次羞辱一国之君了。”于是放弃对郑成公的追击。
  这就是武士的精神。
  
  虽然这边彬彬有礼的,但那边将士们却正杀得个你死我活。
  晋军以重兵集团围攻楚国最精锐的王族亲兵,晋军与楚军的士兵都表现出极为坚强的品质,楚军拼死抵抗,而神射手养由基此时勇冠三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晋军,养由基箭无虚发,左右开弓,有发必中,弓箭所指之处,留下一具具晋军的尸体,晋军无不惊骇。楚国的另一名勇士叔山冉力压群雄,徒手冲向敌阵,撂倒晋军的士兵后,就把这个士兵当作炮弹了,用力掷向晋军的战车,只听“轰”的一声,战车的被砸了个稀巴烂。
  在养由基、叔山冉等勇士的神威表现面前,晋军强有力的攻势被扼制住了。
  楚军的勇士真是出尽了风头,晋军的勇士也要不甘示落了。
  晋厉公的护卫栾鍼在凭神力将晋厉公陷在泥沼中的车拉出来后,他跟晋厉公说:“对面就是楚国左军司令员子重的帅旗了。当年我出使楚国的时候,子重曾问过我,晋国的勇武精神有何表现呢?我回答说:晋国的勇武精神,首先是强调纪律,军队整齐划一;其次是有从容不迫的精神,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今日战场相遇,本来我应该要亲自前往敬子重一杯酒,但我作为国君的护卫,重任在身,请求国君同意我派人前往向子重敬酒,以显示我晋国人从容不迫的勇武精神。”
  晋厉公答应了栾鍼的请求。
  栾鍼倒了一杯酒,交给一位随从,那随从直奔楚国令尹子重的车辆,到了子重跟前,向子重献酒,并说道:“栾鍼手执长矛作为国君的护卫,不能亲自前来犒劳您的部下,特派小人代替他本人给您敬酒了。”
  子重听了之后说:“栾鍼先生曾出使楚国,跟我说起晋国人遇事从容不迫,现在他前来敬酒,一定是为了证明这件事,他的记性可真是好啊。”言罢接过酒器,一饮而尽。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楚国与晋国在勇武上的不同之处。
  楚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在邲之战与鄢陵之役中,都可以看到许多楚国勇士的身影,而且个个都勇冠三军。与楚国崇尚的外在之勇相比,晋国人更崇尚内在之勇,就是从容、无畏,所以晋国人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风度,是勇武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作为两大军国主义国家,在勇武精神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平分秋色。
  
  这场战斗,从早上一直杀到晚上,双方互有损失,于是就收兵回营,准备第二天继续开战。楚国人的实力并不象晋军将领分析的那样,存在必败的因素,即便晋军集合三个军攻打楚国王族卫队,也没能在战场上击败对手。
  这一战下来后,虽然势均力敌,但楚、郑联军在补给上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了。楚国司马子反传令各军检查伤亡情况与武器的损失情况,然后补充新的士兵与战车,由于战场是在郑国境内,对楚郑联军来说是主场作战,损坏的武器能得到及时的修复。
  晋国一方的情况不容乐观,损失的兵力与战车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充,统帅部深表担忧,在这个时候,又是叛逃到晋国的楚人苗贲皇出主意了,他向晋厉公提议,向全军宣布:“检查车辆,补充兵源,秣马砺兵,修整营垒,席地而食,祷告上天,准备明天与楚军一决死战。”然后故意让楚军的俘虏得知晋军的命令,放松对他们的看管,让俘虏们有机会得以逃跑回楚军大本营,向楚共王报告晋军的动向。
  苗贲皇的这个计谋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要制造晋军士气旺盛的假象,并且让楚国俘虏逃跑回报告给楚共王呢?似乎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晋国军队打算撤退了,示强于敌人,便是心虚的表现。
  可是战场的变化,令人出乎意料,晋国人还未撤退,楚军却先撤退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楚共王听了逃回的俘虏的汇报后,急忙召负责军事的司马子反前来商量对付晋军的办法。不想这天晚上,却发了意外,作为楚军中军总司令的子反,居然酒喝多了,大醉不省人事,楚共王紧急召他开会时,子反睡得直打呼噜。总为中军司令的子反这种状态,明天的战还怎么打下去呢?
  楚共王长叹道:“看来上天要让楚国失败吗?寡人不能再等了。”
  他下令决定撤兵,乘着夜色的掩护,楚军撤离了鄢陵战场。
  晋国军队发现楚军连夜撤退了,便占据其空营,楚国人撤退得太匆忙了,以致于在营地里还有许多粮食来不及运走,被晋军缴获,足够吃三天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2: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3)
  
  这个结果令晋军将领欣喜若狂,可以一雪邲之战失败之耻,所有人脸上洋溢着胜利带来的欢乐之情,只有士燮颇为担忧地说:“我们的国君年纪还轻,将领们在战斗中也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干,我们是靠什么取得胜利的呢?诸位将士一定要特点留心才心,《周书》是说得好: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士燮看来,晋军的胜利,只是侥幸而已。
  固然,如晋军将领所分析的一样,楚军是存在弱点的,但晋军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面对楚军的进攻时,晋军便面临阵形不能展开的尴尬局面,还是士匄急中生智,提议毁灶填井,在军营内排列好队形出战;其次,晋军的进攻战术并不是出自晋军将领的谋划,而是由叛降的楚国人苗贲皇想出来的,而且在战斗过程中,以三个军合击楚军王族亲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三,战斗结束后,楚军可以及时补充战车与作战人员,这时又是苗贲皇给晋军出主意,而楚国人的撤退完全是意外事件的结果。
  从这三点来看,晋国人并没有在战斗中占据上风。
  另外,晋国的盟军对这场关系到中原未来的战争,也采取虚与委蛇的态度,晋军四月份便出兵,到六月底与楚军决战,前后两个月的时间。而盟军则迟迟没有出现在战场,直到鄢陵之战结束的第二天,齐国军队才抵达战场,而卫国与鲁国的军队则刚刚出发。这些诸侯国显然为自己留了一条退路,这也说明晋国的中原的霸主地位,并非坚不可摧。
  
  楚军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如果军队吃了败仗,那么总司令则以自杀的方式谢罪。
  楚武王时,楚军征罗国失利,总司令屈瑕自杀身亡;城濮之战失败后,总司令子玉自杀。为了避免同类事情再度发生,楚共王特地派人传话给楚军总司令子反:“以前楚军遭到失败时,国君不在战场,所以由主将来承担责任;这次的失败,责任不在你身上,是寡人的过错。”
  作为有强烈荣誉感的楚国武士,子反心里明白,要不是自己多贪几杯,喝得不省人事,楚共王就不会匆促撤军了,他为此事感到羞愧与自责,他答复国君说:“国君赐臣子死,那么臣死而不朽,臣指挥不利,以致楚军撤退逃跑,这是臣的过错。”
  楚国令尹子重与司马子反两人争权夺利,现在子反出问题了,子重迫不及待跳出来作文章,他深知子反这个人武士荣誉感很强,故意激他说:“以前楚国大将打败仗时,主将是如何了断的,想必阁下也很清楚,您怎么不考虑一下呢?”
  子反现在面子往哪搁呢?除了用一死来捍卫荣誉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传话给子重说:“即便没有前人的例子,有您的命令,子反岂敢苟活于世,有违武士之道义呢?子反丧师辱国,惟有以死赎罪。”
  楚共王得知消息后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前往阻止,但已经来不及了,子反还是选择了自杀谢罪这种传统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种视荣誉高于生命的武士精神,就是楚国强大的基石。
  
  鄢陵战役是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第三次大规模交锋。
  这场战役,并没有改变晋楚均势的局面,晋国人想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征服郑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鄢陵会战结束时,中原诸侯看到晋国人打了胜战,这才跳了出来,齐国、鲁国、卫国、宋国、邾国等国的君主或执政大臣,与晋厉公会晤,商讨组建多国联军打击楚国喽啰国的计划。
  七月中旬,即鄢陵之战结束半个月左右,晋军在下军副司令荀罃的指挥下,攻入陈国,之后又进攻蔡国。郑军乘晋军攻击陈、蔡的机会,在将领子罕的指挥下,向宋国、齐国、卫国三国联军发动进攻。在最近二三十年里,郑国军事力量崛起比较快,已俨然成为晋、楚之外的军事小强国,战斗力未可小视,在郑军的打击下,宋、齐、卫三国联军居然毫无还手之力,被打得狼狈而逃。
  
  第二年(公元前574年),郑国军队居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转守为攻,在郑国将领子驷的率领下,突进晋国的领土,攻打晋国的虚、滑两城。
  在这里,笔者不禁要为郑国的精采表现而喝彩了。
  不得了,在晋霸争霸的夹缝之中,郑国人表现堪称顽强,在两年前(公元前576年),郑国还归附晋国,面对楚军的进攻,郑国的将领子罕也是率军攻入楚国。看来郑国人已经找了一种夹缝中生存的方法,一靠灵活的外交,二要靠实力。
  郑军进攻晋国后,晋国的喽啰国卫国赶紧出兵,向郑国本土发动进攻,以声援晋国。郑成公将太子髡顽作为人质送往楚国,以换取楚国的出兵相援,楚共王派公子成、公子寅率楚军进驻郑国,协助防备中原联盟的进攻。
  晋国人简直气疯了,没想到他们一惯看不上眼的郑国还敢太岁头上动土。
  晋厉公联合鲁、齐、宋、卫、曹、邾六国军队,还有周王室卿士尹武公、单襄公的军队,对郑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占领郑国一部分领土,并且在郑国的柯陵举行一次国际会议,重申中原联盟的政策方针。
  楚国不甘示弱,令尹子重统率大军,前往援救郑国,并且对晋国的喽啰国卫国发动进攻,占领卫国的的城池首止,此举迫使多国联军撤出郑国,加强卫国的防御力量。
  晋国并没有放弃占领郑国的打算,到了冬天,七国联军卷土重来,围困郑国的都城。但是七国联军的攻势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当楚国的公子申率楚军北上援救郑国、跨过汝水时,七国联军又撤兵了。
  
  晋国虽然在国际战争中,连续打败狄、齐、秦、楚四大强敌,然而一连贯的胜利,掩饰不了国内重重矛盾,晋国各大家族之间的内讧与倾轧,将随着晋国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愈演愈烈。
  
  
  
  
  (下一节《内战与中兴》之“赵氏孤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2: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4)
  
  
  第十二章 内乱与中兴
  
  一、赵氏孤儿:中国古代武士精神之典范
  
  晋国以武力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然而国内各大家族势力猖獗,有威逼君权之势,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各大家族之间利益冲突明显,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倾轧。
  在前期狐氏与赵氏两大家族的对抗中,狐氏败北,势力被清除,而赵氏家族则在赵盾当国时,家族势力达到鼎盛,甚至赵氏族人赵穿击杀晋灵公,未受到“弑君”的追究。被称为“夏日之日”的赵盾,他雷厉风行的执政风格,不可避免地引起其他家族的反感与抵触,这也为后来赵氏家族遭灭顶之灾埋下了祸根。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左传》与《史记》中的记录完全不同,象是两个不相干的故事,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以《左传》纪载为主,原因是《左传》成书时间早,史实可靠;《左传》未曾纪录的,采用《史记》之说,以补其漏。
  赵盾去世后,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在晋楚邲之战中,晋军的高级将领中,有四位出自赵氏家族。其中赵朔担任晋军的下军司令,赵同是下军参谋(下军大夫),赵括和赵婴齐都是中军参谋(中军大夫)。赵朔是赵盾的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都是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也即赵朔的叔叔。
  邲之战(公元前597年)中晋军遭到惨败,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军副司令先縠不服从总司令荀林父撤军的命令,迫使晋军卷入与楚军的交战,而作为中军参谋的赵括与下军参谋的赵同,都站在支持先縠的一方,反对总司令的命令,兴风作浪。事后晋国政府没有深究战争责任,但是先縠由于惧怕受到报复,而勾结了赤狄的军队侵入晋国,最后被诛杀。赵同与赵括虽然免于晋国政府的惩罚,但是却得罪了其他几大家族(晋军其他高级将领都分担了战败的责任,现在先縠受诛,怨气自然对准了赵同与赵括)。
  
  几年后,赵盾的儿子、晋军下军司令赵朔去世。赵朔的英年早逝,对赵氏家族在国内的地位与影响力,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赵朔只有一个儿子赵武,妻子是晋景公的姐姐赵庄姬,赵朔去世时,赵武才刚刚出生。赵庄姬还年纪轻轻,赵朔的叔父赵婴齐就常上门关心,赵婴齐对年轻貌美的寡妇垂涎已久,不久两人关系发展神速,成了一对情人了。
  可这事偏偏让赵同和赵括知道了。赵同、赵括一听,这还了得,有损赵家的声誉。于是两人商议了一下,决不能让赵婴齐呆在晋国,要将他驱逐出境,让他到远离晋国的齐国去呆着。赵婴齐一听,哪舍得美人啊,于是对两位兄长说:“现在栾书当上了中军元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首相,对我们赵家虎视眈眈,有我在这儿,栾书就不敢轻举妄动(能言善辩,会吹牛,怪不得赵庄姬会跟他相好),我要是到齐国了,我恐怕两位兄长有难啊。况且有各有才能,我跟赵庄姬要好,而赵庄姬是国君的姐姐,以后要保护赵家,可以出得上力,你们又何必要为难呢?”
  赵同与赵括不同意,还是将赵婴齐给流放到齐国去了。
  
  这下可气死了赵庄姬了,你想赵庄姬年轻守寡,地位特殊,除了赵朔胆大妄为的叔叔赵婴外,还有谁敢惹上门充当情人,而得罪赵氏家族呢?女人有温柔的一面,同时也有意气用事的一面,这一气啊,告到了晋景公那儿去了。赵庄姬知道晋国的另两大家族栾氏与郤氏与赵氏矛盾很深,相互倾轧,就对晋景公说:“赵同与赵括企图起兵叛乱,这件事,估计栾氏与郤氏都有听到风声了。”
  晋景公一听,那还了得?忙下令执政大臣栾书严加调查。栾书心里偷着乐了,正愁没机会扳倒实力强劲的赵氏家族,于是与郤氏家族取得联系,一起商量对赵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赵庄姬作为女人一时感情用事,结果带来的结果,是她想不到,她忘了她和她的儿子,也是赵氏家族中的一员。
  栾书将整倒赵家的重任交给了屠岸贾,一是因为屠岸贾这个人是掌管刑狱的大臣,就是司寇,调查谋反的事,本来就是份内事;二来栾书虽然有意扳倒赵氏家族,但由自己出面来做这件事,会让其他家族深感恐惧,人人自危,弄不好还有砸了自己的脚。
  屠岸贾掌管刑狱既久,对织罗罪名这一手,是得心应手,于是他把历史遗留问题也搬了出来:第一,赵同与赵括企图带兵谋反;第二,赵盾弑君这件往事,刚好可以拿来炒一炒,如果弑君罪成立,那可是灭族的罪行,赵盾这一族的人,统统要受牵连受诛。
  赵同、赵括要谋反的说法,有赵氏家族内部人赵朔遗孀赵庄姬的证词;赵盾弑君的往事,不少反对赵盾的人都有微词。这样就足够了,屠岸贾带兵包围了赵府,以赵同、赵括拒捕以名,下令格杀匆论。赵同、赵括率领家族亲兵拼死反击,无奈寡不敌众,在力战中,赵同、赵括以其家人都被诛杀,一时间血流成河,惨声连天。
  大屠杀过后,却没有发现赵朔的遗孤赵武的尸体,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哪去了呢?这个赵氏孤儿,造就了一个千古传诵的两位豪杰义士的传奇,使得中国的武士精神得以光芒璀璨,永不熄灭。
  
  如果根据《史记》的记载,大屠杀时,赵武并还没有出生,而是在大屠杀之后,赵庄姬在王宫中生下赵武,而屠岸贾带兵冲进王宫内,要对赵氏斩草除根。笔者不敢采用此说,如果赵武是这一年出生的,即公元前583年,那么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公元前573年,晋悼公任用赵武为卿,此时的赵武年仅十岁,怎么可能担任国家重臣呢?所以笔者判断,此时的赵武,应该是一个起码五、六岁大的小孩了。
  赵武是被程婴救了出来。程婴是何许人呢?程婴是赵武的父亲赵朔的好朋友,为人豪爽义气,赵朔认为是可以结交的哥们。程婴得知屠岸贾要屠灭赵氏全家,心知赵氏家族由于势力太大,得罪了太多人了,甚至也让国君深感不安(想想赵穿弑君的故事!),自己位卑言轻,无力肩负起拯救赵氏家族的重担,但至少要保全赵朔的孤脉。于是他偷偷地把赵武藏了起来。
  屠岸贾没有发现赵武的尸体,就下令全城内大肆搜捕,程婴非常的担心,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搜出来的。这时程婴想到了一个人,自己的好友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早年也是赵朔的门客,赵朔有恩于他。于是程婴找到了公孙杵臼,公孙杵臼一见程婴,劈头就问:“你是赵朔的好友,现在赵家被灭族,你为何不殉难而死,而是苟且偷生啊?”
  程婴一听,暗暗高兴,这公孙杵臼也是个重义气之豪杰,自己没看错人,便对公孙杵臼说:“现在赵朔所留下的孤儿赵武,还未长大成人,我必须要保护他、把他抚养成人,这样才对得起朋友。我不是不殉死,只是要晚一点死罢了。现在我把赵武藏了起来,屠岸贾正在派人搜查,总有一天会搜到他的,你说这事要怎么办?”
  公孙杵臼想了想,说:“你觉得在抚养孤儿与以死相殉之间,哪件事情比较困难?”
  程婴回答说:“死是昼夜事罢了,这个容易,而抚养孤儿、保护他的安全,这事看来是比较困难的。”
  公孙杵臼说:“赵家对你很优厚,所以困难的事情,就由你来承担;我来做容易的事,请让我选择先死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5)
  
  于是两人合谋,设法抢来了一个跟赵武长得相像的小孩(当了一回土匪,不光彩一回。有些叙述家为了维护两位武士的英雄形象,把这个小孩写成程婴的孩子,与史不合),并且躺藏在深山老林中。
  程婴跑到了屠岸贾那里,装着一副贪财的模样对屠岸贾说:“谁能给赏赐我千金,我就说出赵氏孤儿的下落。”
  屠岸贾正愁找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听到程婴说的话,大喜过望,赶忙答应了程婴的要求。于是程婴带着屠岸贾和一队人马到了深山老林中,公孙杵臼的藏身地。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与屠岸贾,故作愤怒状,对程婴骂道:“程婴,你这个小人,想赵将军对你不薄,现赵家受屠,你不能以身相殉。前些日子还准备与我一起计划把赵氏孤儿藏养起来,现在居然卖友也求富贵,你,真是个小人!”
  程婴也故意对公孙杵臼喊:“所谓知时务者为俊杰,公孙兄,赵氏尚且不能自保,你又何必不惜性命以保全赵氏的孤儿呢,不如你把赵氏孤儿交出来,也好留一条性命。”
  公孙杵臼冲着程婴“呸”的一声,然后抱着在一旁已经吓得大哭的小孩,然后对程婴、屠岸贾叫道:“天哪,赵氏孤儿何罪之有,杵臼情愿与自己的性命来换赵氏孤儿之命,这样可以吧。”
  屠岸贾等人没有见过赵氏孤儿,只带来一张画像,对照了一下,有几分相象,心中放心不下,又问程婴;“这个小孩就是赵朔的儿子吗?”程婴答说:“没错啊,这就是赵武。”
  屠岸贾挥挥手,冲着手下说:“给我上,把他们两人都给杀了。”士兵们一拥而上,你一刀我一剑的,早把公孙杵臼与冒充的赵氏孤儿剁成了肉酱了。程婴在一旁看着好友被砍得面目全非,以坚强的毅力来忍受这一切,以免让屠岸贾看出破绽。悲痛之情感,只能和着血泪吞到肚子中,忍辱负重。
  作了一个视名誉高于生命的人来说,这,确实比死更难受。
  
  公孙杵臼以死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对于程婴,必须苟且偷生,来继续自己的使命。
  屠岸贾认为赵氏孤儿已经死了,回去复命了。程婴把赵氏孤儿带到了安全的地方抚养,虽然孤儿的性命得以保全,但是赵氏家族的财产与地位丧失殆尽,晋景公将赵氏的土地田产赐给了大臣祁奚,如何恢复赵武的地位与权益呢?这是摆在程婴面前的一个难题。
  要恢复赵家的名誉与地位,必须要有位于高层的人士的鼎力相助方可,而韩厥便是最佳人选。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韩厥与赵家有很亲密的关系。韩厥是由赵家抚养长大的,在韩厥的升迁过程中,得到赵盾的器重与提拔,所以韩厥在生活上与事业上,都与赵家有着特殊的一层关系。第二,韩厥为人正直,不做落井下石之事,当屠岸贾要对赵家痛下杀手时,韩厥曾出面劝阻,并给赵家通风报信。第三,韩厥此时身份是下军总司令,是朝廷的重臣,地位高,在朝廷中说得上话。
  程婴上门拜访了韩厥,把保存赵氏遗孤的经过告诉了韩厥。韩厥听罢又惊又喜,看来天意不让赵氏灭门,于是答应程婴,一定会鼎力帮助赵武恢复名族身份和家产的。但是平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明显,赵氏受屠,不仅是屠岸贾的血腥与残暴,背后是栾氏、郤氏,甚至包括晋景公,对赵氏集团的排挤、倾轧、报复、打击。既要恢复赵武身份,又不得罪君主与重臣,这绝非一件容易事,然而,智勇双全的韩厥找到了一个机会了。
  
  过了一段时间,正好晋景公生病了,当时的人都比较迷信,于是晋景公就召来了卜筮来进行占卜。韩厥抓住这个机会,跟卜筮串通好,合演了一出双簧戏。卜筮装神弄鬼了一番,然后对晋景公说:“主公的病根,是因为大业的后人阴魂不散在作怪哩。”晋景公很是不解,于是便召集群臣,来解答这个疑问。
  韩厥密禀晋景公:“大业的后裔,在秦是嬴氏,在晋是赵氏。赵氏在晋国,从先君文公始,代代都对晋国有巨大的功劳。但是赵氏现在却被灭了宗族,也没有找到什么证据证明赵氏企图谋反,所以国人都对赵氏感到哀怜,所以神灵就通过占卜的龟策表达了这种哀怜之心。希望国君要好好打算啊。”
  晋景公听了一身的冷汗,看来是因为屠戮赵氏一家,而遭到神灵的谴责,心中十分害怕,便急着问韩厥:“那赵氏现在可还有留下子孙?”
  韩厥见时机成熟,便密告晋景公:“赵朔的遗孤赵武现在尚流落于民间。”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下。
  晋景公道:“那就赶紧把他找回来,重新恢复其爵位和家产吧。”韩厥回答说:“赵氏全家遭诛,必须要先平反,才可以恢复其后人的爵位和财产。当时屠岸贾没有主上的命令,擅自滥杀无辜,现在必须要诛杀屠岸贾,才可以让国内的百姓心服啊。”
  
  其实赵氏遭屠,真正的责任人是栾氏和郤氏,包括晋景公在内,而屠岸贾不过是个执行人罢了。但是大家心知肚明,搬出个替死鬼,既可以不得罪国君与重臣,又可以恢复赵氏家族的地位,这是韩厥所想出的最佳的选择。
  第二天,晋景公召见群臣,让韩厥带着赵氏孤儿进入王宫,向群臣宣布赵氏孤儿赵武仍然活着,要恢复赵家的爵位与旧有的田地。为了预防栾氏和郤氏的反对,韩厥把军队布置在宫殿周围,以武力进行威胁。诸位大臣没有办法,都把罪状推到了屠岸贾身上。结果,晋景公当场宣布恢复赵家的地位,并且派程婴带兵前往击杀屠岸贾,屠岸贾被灭族。
  在公孙杵臼、程婴的保护、以及韩厥的努力下,赵氏孤儿赵武终于得以保全了性命,并且使得赵家的族脉得到继续发展与光大,否则就不会出现以后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了。到了赵武长大成人之后,程婴来向赵武辞别。
  程婴对赵武说:“以前赵家发生变乱时,赵家的家臣们都能殉难而死,包括我的好朋友公孙杵臼,我亲眼看着他被剁为肉泥。当时我之所以不死,是想保全赵家的血脉,抚立赵氏的后代,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已经恢复了先人的官职,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现在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到九泉之下与好友公孙杵臼相会了。”
  赵武听了之后很是悲伤,向程婴跪下叩头,含着泪恳求道:“赵武愿终生竭尽所能来报答您,您怎么能忍心丢下我呢?”
  程婴去意坚决,对赵武说:“我不能不死。我跟公孙杵臼有过诺言,他先我而死,是因为相信我能够做到保存赵家这件艰巨的任务。现在是我向公孙兄长复命的时候,他在九泉之下等了很久了,要是我还不前去复命,他恐怕会认为我没能完成使命,这样在九泉之下,他们也不会安心,而我又于心何忍呢?程婴比公孙兄多活十几年,但绝非苟且偷生之辈,士为知己者死,如今,我前往与故交知己相会,这并不是什么悲伤的事情。”
  赵武无法阻挡,程婴面带笑容:杵臼兄,让你久等了,程婴来也!自杀而死,到九泉之下与老朋友公孙杵臼会合了。
  
  写至此,笔者忽然想起晚清志士唐才常在牺牲时口占的一句诗:“三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唐才常酬的故友,是先死的谭嗣同,这种肝胆相照之武侠精神,不正与公孙杵臼、程婴有同样之精神渊源吗?笔者又记起戊戌变法失败时,梁启超前往劝说谭嗣同逃往日本,谭嗣同答道:“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以无酬圣主。程婴、杵臼,西乡、月照,吾与足下分任之。”由是可见,在程婴、杵臼死后两千多年,他们那种为使命而勇不避刃,死而无悔之最高武士精神,依然是后世勇士之楷模。
  
  
  (下一节《政变迭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1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6)
  
  二、政变迭出:三郤被诛与晋厉公的垮台
  
  赵氏孤儿的故事,只是晋国内部权力倾轧的一个开始。
  晋国的权力结构中,卿家的势力极炽,特别是先氏、赵氏、栾氏、范氏(士氏,因士会采邑在范,故以范为氏)、郤氏等几大家族,在朝廷与军队中轮流做庄,一方便竞争使得各大家族一直人才辈出,成为军队与和政府的骨干力量,但另一方面,又使得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权力之争非常的激烈。卿家的权力,成为君权的严重威胁,所以晋国的君臣之间猜忌与防范,成为其内政极不稳定的因素。
  在鄢陵之战前,时任中军副司令的士燮(范文子)反对与楚国开战,士燮是个极为深谋远虑之人,他意识到,晋国之所以强大、内部暂时团结,是因为在周边有强大的敌人存在,但是在扫灭赤狄、东挫齐国、西压秦国之后,晋国只剩下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南方的楚国。而击败楚国后,天下无敌的晋国,将会暴露出内部纷争的矛盾。
  士燮预感到晋国政坛的狂风暴风就要到来了,而这,对于极富责任感的士燮而言,是无法忍受的痛苦。
  鄢陵之战后一年(公元前574年),士燮去世。士燮之死是个谜,后世的杜预推测士燮是死于自杀。但是《左传》的纪录来看,士燮似乎是得病之后,拒绝就医,他还让祝宗为自己祈死,他说:“爱我就快诅咒我,让我早点死,惟有死才可以避免祸难,这对我们范家来说是福。”士燮以选择死亡的方式,来逃避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以保全自己的家族,这场还未到来的风暴,虽然还只是在酝酿中,但对于智慧过人的士燮,已经是洞若观火了。
  
  晋国的核心权力,都掌控在几大家族手中,作为雄心勃勃的晋厉公,企图要改变大夫专权的局面,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晋厉公是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在他当政的七年之中,先后击败了白狄、秦国和楚国,使得晋国的武功达到鼎盛时代。对于这样一位君主,显然早就想把军队与内政的权力从大夫卿家手中夺回,于是一场君臣之间的权力的较量开始了,君主,并不总是胜利的一方。
  要剪除大夫卿家的势力,从何处下刀呢?
  此时赵氏家族只剩下赵武一个孤儿,已经是没有实力了,而范氏的士燮则刚刚去世,对晋厉公威胁也不大,剩下来最有权力的,莫过于栾氏和郤氏了。当时郤氏家族气焰最为嚣张,其势力也最为强大,所以晋厉公想要扫灭大夫卿家的权力,首先必须拿郤氏来开刀。
  晋国的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军方的首脑同时也是政府的首席执政官,即军队的总司令同时也兼职首相。郤氏家族的实力之强,可以从其家族史略窥一斑:郤氏家族曾有三个人出任晋军总司令兼首相:郤縠、郤缺、郤克。在晋厉公时代,郤氏家族在军队高层中占据多个席位:上军司令员郤锜、新军司令员郤犨、新军副司令郤至,因为三人都出自郤氏家族,所以被称为“三郤”。
  郤氏家族当权太久,气焰过于嚣张,所以有点目空一切,这为其覆灭埋下了祸根。在朝廷内外,结怨甚多。
  
  首先是郤至与晋军总司令栾书有过节。郤至作为晋国四大集团军中的新军副司令,在四大集团军司令一级的将领中,地位排在最后一位,但是在鄢陵之战时,郤至主张对楚军实施速决战,而总司令栾书则主张避敌锋芒,待楚军有可乘之机时再侍机决战,结果晋厉公采纳了郤至的意见。鄢陵之战胜利后,郤至到处吹嘘其战功,不把其他将领放在眼里,总司令栾书对他十分的恼怒,想撤掉他的新军副司令的职务。
  再者,郤氏因为势力庞大,常凭借其权势与其他大臣争夺田产土地。比如上军司令郤锜抢夺夷阳五的土地,新军司令郤犨抢夺长鱼矫的土地,使得夷阳五与长鱼矫对郤氏恨之入骨,这两人后来都为晋厉公扫灭三郤立下汗马功劳。
  另外,郤氏由于执政时间长,得罪不少其他大家族。在郤缺担任总司令兼执政官时,曾罢免了胥克下军副司令的职务,使得胥克的儿子胥童怀恨在心,后来也成为诛杀三郤的急先锋。
  
  三郤不得人心,晋厉公决心先行除掉三郤,而心怀鬼胎的总司令栾书也试图撤掉新军副司令郤至一职。栾书使了个花招,指使楚国的公子筏(鄢陵之战被晋军俘虏)向晋厉公告密:“其实鄢陵之战,楚军是被郤至召来的,因为郤至认为晋军一定会战败,那么他就可以拥立居住在周都城的晋襄公的曾孙,晋国公子孙周(孙周即后来晋国的国君晋悼公)来代替国君您的位置。”
  晋厉公把公子筏的告密告诉了栾书,问栾书说:“你看这事可不可靠?”
  栾书故意煽风点火说:“我看恐怕是有这回事,要不然,郤至在战场上的表现,大家都看到的,三次经过楚王的战车,都下车免胄快行,楚王派使者送了他一副弓。主公想想,要不是他勾结楚军,怎么会在战场上与敌人的使者往来,而不顾及生死呢?我看啊,不如派他去周王室那儿,然后我们派人跟踪,看看他有没有跟晋公子孙周有联系。”
  晋厉公点点头,让郤至作为代表去周王室进献楚国的战俘。栾书暗地里派人通知孙周接见郤至,晋厉公派去的人回来禀报:“郤至果然与孙周暗地里有往来。”晋厉公于是相信郤至这个人果然有反骨,更加坚定要拔出这个眼中钉的决心。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在一次打猎时,晋厉公打完猎了,正在与心爱的女人们喝酒,这时郤至猎杀了一头野猪,想拿来进献给晋厉公。晋厉公身边的宦官叫孟张,不让郤至进见晋厉公,就把郤至的野猪给夺了下来。郤至大怒,一个区区的宦官,居然也敢仗着靠山,来羞辱一个堂堂的司令。郤至是个武士道观念很强的人,恪守着当时的武士的原则,这点在鄢陵会战中就体现得很明显,是战场上极有风度的一位骑士,作为一名武士,名誉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这忽然被一个宦官羞辱,这怎么受得了。于是郤至当场拿起射杀猎物的弓,搭上一箭,就送这个宦官孟张上西天去了。
  晋厉公恨恨地说:“郤至也太欺我太甚了。”一念之下,杀心顿起。
  
  郤家的仇人胥童、长鱼矫、夷阳五,都早被晋厉公收罗帐下,就只等着晋厉公的一声令下了。胥童与夷阳五秘密召集了八百甲士,以作为血洗郤家的基本武装力量。
  但是这么大的行动,参予者不少,还是给走露了风声了。郤家听到了晋厉公的计划,作为上军司令的郤锜与新军司令的郤犨都是拥有重兵,晋国的四支集团军,有两支控制在郤家手中。郤锜心中恼怒地说:“与其坐与待毙,不如先发制人,我把军队拉过来,向他们发进进攻,即便我们战死了,国君也一定没好日过,会岌岌可危的。”
  但是郤至的想法是不同的。郤至这个人是标准的武士,非常恪守武士的基本道德准则,他与郤锜、郤犨不同,即不以势压人,也不会与人有经济利益上的纠纷,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自夸,也喜欢别人夸他,这是因为他很看重一个武士的声誉,他要营建自己的声誉,以使自己的武士形象可以永载史册。
  郤至拒绝先发制人,他说:“作为一名武士,信用、智慧与勇敢是必不可少。背叛君主、发动祸变,这不能称为信、智、勇,就算到时战死,还会被人怨恨。国君如果想杀掉我们,那也无可奈何,如果我们是有罪的,那么现在死也算是晚了,但如果我们是无罪的,却要强行加罪于我等,那么我想君主将会失去民众的拥护,他那个宝座还坐得稳吗?”
  郤至态度非常的明显,宁愿死,也不愿意违背一个武士所必须遵从的准则。从其武士的修为来看,郤至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13: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7)
  
  在晋厉公一方,已经是磨刀霍霍了。
  胥童与夷阳五准备率领八百甲士用武力解决郤氏,长鱼矫摇摇头说:“你们才八百人啊,郤氏三人都手握重兵,搞不好不但杀不了他们,反而逼他们起兵闹事,这样一来就出大乱子了。不如智取的好。”
  长鱼矫想了个鬼点子,与晋厉公的一个宠臣叫清沸魋,假装两人吵架起来了,然后各自操起武器,搏斗起来,打得衣裳凌乱的样子,然后去找三郤评理。正好三郤当时都在讲武堂,看到这两个人在拉拉扯扯的,就上前去看看怎么回事。长鱼矫与清沸魋趁他们不注意时,操起手中的戈,对着郤锜、郤犨狠狠地戳下去,郤锜、郤犨两人惨叫一声,当即毙命。
  郤至一看大势不妙,扭头便跑,边跑边说:“与其糊里糊涂地被冤杀,还不如逃跑的好。”郤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逃跑对于一个武士来说,是不光彩的,但是不明不白死于两个小人之手,则更加可耻了。郤至跑上一辆车子,正准备驾车夺路而逃,此时追赶上来的长鱼矫提起长戈,往郤至背后一捅,洞穿身体,郤至也当场毙命。
  顷刻之间,晋军八大将领中的三人死于非命。当三具尸体被抬到朝廷上时,诸大臣大惊失色,继赵氏被屠之后,历史再次重演,而这次灾难是落到了郤氏家族。当然,对于郤氏这样的结局,有人是幸灾乐祸的,总司令栾书就是其中一人。虽然栾书本身没有参与晋厉公导演策划的这场阴谋,但是在离间晋厉公与郤至的关系上,栾书却是做过手脚的。
  
  栾书对局势的判断出现了重大的误判。
  晋厉公所要扫除的,绝非仅是郤氏一族,而是将目标对准了国内对君权威胁最大的卿家,曾经执政的家族,有郤、先、赵、荀、士、栾等数家,现今赵氏、先氏已经衰弱了,士燮刚刚去世,郤氏被杀,该轮到栾、荀两大家族了,栾书应该感到兔死狐悲了。
  正当三郤尸体被陈列在朝廷上,众臣惊魂未定之际,胥童与夷阳五的八百甲士冲进朝廷,当场将手无寸铁的晋军总司令栾书与上军副司令荀偃(中行偃)两人逮捕。晋厉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晋军最高层的将领进行大清洗,这场君主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似乎将以晋厉公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然而,雷厉风行的晋厉公忽然迟疑了一下,而这个迟疑,使他不仅将胜利拱手相让,而且还陪上了一条性命。
  杀还是不杀?作为国君,晋厉公当然有权利杀死栾书与荀偃,然而这必须面对许多难以想象的后果。首先是国防力量的重创,八位最高级别的将领(上、中、下、新共四军正副统帅),在一天之内被杀掉五人,这种大清洗对晋国赖以称霸的军事实力来说,无疑是致命性的削弱。再者,如果说三郤被诛,还可以诬以“通敌”、“企图颠覆政府”的罪名,那么对栾书与荀偃呢?那只是赤裸裸的权力争夺,晋厉公又将何以告国人呢?第三,会不会引发其他权势家族的集体叛乱呢?晋厉公虽然贵为国君,然而晋国特殊的制度,又使得大夫权力极大,非国君所能掌控,一旦兵变发生,晋厉公又将有什么力量来平息呢?他心里没底。
  
  长鱼矫坚决反对释放栾书与荀偃。长鱼矫这个人,也没听他对国家有多大的贡献,搞内斗的水平却是一流的,中国历史上不缺乏象他这样的人物。晋厉公对长鱼矫说:“一天之内已经杀死了三位朝廷重臣了,寡人不忍心再杀死更多的人了。”
  长鱼矫听了以后,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力劝晋厉公说:“主公不忍心下手,可是别人未必就不忍心对主公下手啊。如今大夫势力猖獗,威逼君权,这种国家内部的祸害如果不清除,君上的权威就不能树立起来。请主公定要诛杀栾书与荀偃。”
  晋厉公没有答应,也许他觉得恩威并重,足以对栾书等人有心理威慑的作用。他是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大夫们的实力与胆略了。
  长鱼矫见无法改变晋厉公的决心,长叹了一声,连夜外逃到了狄人部落,很明智地退出这场晋国最高层的权力之争。
  栾书与荀偃被晋厉公释放,并且仍然官复原职。晋厉公企图彰显自己的君恩,以宽大的处理来换得大夫们的支持。然而,政坛上的斗争,往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妥协的结果,经常是巨大的代价。
  栾书虽然仍然是名义上的晋军总司令和第一执政,但此刻的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心里很清楚,晋厉公没有处置他,只是因为害怕激起手握重兵的卿大夫发动兵变,如果等到晋厉公羽翼丰满了,将权力尽握手中之后,那么他栾书,必定将遭到清算。与其受祸于日后,不如铤而走险于今日。
  
  栾书就与荀偃两人就一起想方设法来除掉晋厉公。
  栾书与荀偃都是战将出身,性格果断、善于捕捉战机,他们要策划一次反击,这次反击要一击中的,否则的话,绝不可能有第二次的机会,必须要寻找到晋厉公防卫最薄弱的时机,然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置晋厉公于死地。两天后,晋厉公自以为天下太平了,大夫士族都服服帖帖了,就放松了警惕。这一天,晋厉公来到了他的宠臣匠丽氏的家中,在其家中小住,由于不是在宫廷中,所以只是带了少量的卫队。
  早派出特务暗中盯梢的栾书一听到密报,心中极度的兴奋,立即找来荀偃:这是干掉晋厉公最好的机会了。同时栾书还照会士、韩两大望族,当时免不了说些兔死狐悲、伴君如虎的话,但是士匄与韩厥都拒绝卷入这场政变中,不过也没有制止,而是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晋厉公企图从大夫士族手中夺回大权,的确把豪门望族都给得罪了。
  栾书没有迟疑,他马上带领军队,包围了匠丽氏的家,晋厉公的卫队少数很少,很快就被叛乱的军队杀光了。晋厉公大惊失色,心中暗叫不好,但是匠丽氏之家被围得水泄不通,只能束手就擒。栾书又派人火速逮捕胥童,此时的胥童已经被晋厉公任命为内阁大臣,胥童是上次逮捕栾书、荀偃的主要策划人,栾书对其恨之入骨,下令将他处死。
  至此,晋厉公一次疏忽大意,便葬送了原本已经取得的胜利。
  次年(公元前573年),晋厉公被杀害。这是继赵穿刺杀晋灵公之后,第二位被弑的晋国国君。这两次杀害国君的主谋,都是晋国的总司令,中军元帅,兼第一执政。晋国的制度上的缺陷再次体现出来,以君主为首的公族势力受到了晋国几大家族的威逼,君主没有独裁的实力,如果国君企图将权力集于一身,从而取代卿家的势力,那么必然是自取灭亡。
  
  三郤遭屠与厉公被弑,是晋国国内内乱的一个高潮,这次事变之后,晋国的大夫士族卿家的实力更加强大。这次内乱是晋国权力核心的一次大洗牌,接替晋厉公的国君,就是当时栾书诬告郤至秘密勾结的、寓居周都城的晋国公子——孙周,史称晋悼公。
  晋悼公是晋国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他的登位,使得晋国得以暂时摆脱窝里斗的内讧局面,使得晋国继续维持着霸主的地位。
  究竟晋悼公在晋国政坛风雨飘摇时,如何来力挽狂澜,使国力复振呢?
  
  (下一节《少年君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13: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8)
  
  三、少年君主
  
  公元前573年,栾书、荀偃等人杀死晋君后,迎立晋悼公。
  晋悼公这一年只有十四岁,他是晋襄公的曾孙,早年一直寓居在周的都城洛邑。当时栾书为了打击排挤郤至时,用的理由就是郤至勾结公子周(即晋悼公),想要让公子周取代晋厉公。历史的玩笑是,栾书用这个莫须有的罪名来诬陷郤至,而最后使之成为现实的人,不是郤至,正是栾书本人。这个事实也说明,当时的公子周,在晋国君位继承人的候选名单中,是比较让众位士卿所看好的,这也是他得以顺利继任君位的原因。
  但是年少的晋悼公有很老成的一面,面对着晋国政坛内部的权力倾轧与混乱,大夫专权,国君被弑的局面,晋悼公就想,自己究竟会不会只是大夫们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甚至成为下一个被弑的国君呢?自己又将如何与大夫们相处,既要能约束重臣,又不能过分激怒重臣,既要有国君的威势,又不能得罪大夫卿家的利益。这对于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晋悼公决定以退为进,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力,他宁愿放弃君位。当晋悼公从周都城洛邑返回到了晋国境内,在清原这个地方,晋国的文武大臣隆重迎接晋悼公的到来。晋悼公趁机发表演说:“众卿家决定立我为国君,这是我所未曾料到的事。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之所以要有国君,是为了让他来领导这个国有,服从他的命令;如果推举了国君,却又不听他的命令,那么还要国君干什么呢?所以众卿家要想仔细了,要用我也是在今天,不用我也是在今天。”
  众大臣纷纷表态了:“我们怎么敢不唯命是听了,这正是我们臣下的愿望啊。”
  当然,大臣们的表态也是走走过场,但确实从晋悼公的第一次表演,便可看出他那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沉稳与睿智。
  
  面对晋厉公留下的烂摊子和豪强家族的虎视眈眈,晋悼公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内政安排得有条不紊,着实让人刮目相看。晋悼公吸取晋厉公败亡的经验教训,不可以直接与豪门强族来争夺权力,而只能让诸豪强之间相互制约,所晋悼公上任开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提拔一批人担任要职,这些人主要有两类:一是家道中衰的豪门,比如赵氏、魏氏;另一种是社会上口碑比较好的,所谓贤良的人。
  由于三郤被诛后,晋国的四个集团军的司令出现了空缺,于是晋悼公提拔了四个人:魏相、魏颉、士鲂、赵武。值得注意的是,原来的中军总司令栾书,在晋悼公上任不久之后,职位即由韩厥顶替。栾书究竟是去世呢?还是主动放弃了总司令的职位?这个搞不太清楚,但是栾书的卸任,对于稳定晋国的君臣关系,应该是有帮助的,栾书即便迎立晋悼公有功,然而还是洗不掉弑君的恶名。而新任总司令的韩厥,我们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出,其为人正直,在栾书发动政变时,他也拒绝参与,所以韩厥的走马上任,无疑对晋国高层能够团结在以晋悼公为核心的周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晋悼公内政方面的成就,史书中是评价非常高的,《左传》里是这样写的:“始命百官,施舍、已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这里用“复霸”二字,表明晋悼公是重振晋国雄风之关键人物。
  晋国自晋文公成就霸业以来,一直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推行区域霸权主义,惟有南面的楚国可以之相抗衡,所以前晋中军副司令士燮就非常清楚地看出,晋国的兴衰,主要看国内的政局稳定与否。而晋悼公统治晋国的十六年里,是晋国内讧较少,士族大夫比较精诚团结,所以晋国得以摆脱晋厉公末年的血腥政变的混乱局面。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晋悼公大举提拔贤良之人,确实对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晋悼公初即位时,任用了祁奚为中军尉,祁奚任职四年后,准备告老还乡了。晋悼公就问祁奚:“什么人可以顶替你的职位啊?”
  祁奚说:“解狐这个人可以。”
  晋悼公一听很是不解,就问:“解狐不是跟你有仇吗?”
  祁奚回答道:“主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没有问谁跟我有仇啊。”
  于是晋悼公就任用解狐担任中军尉,但是不久后,解狐居然病逝了。晋悼公又找来了祁奚,要他再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祁奚说:“祁午可以胜任此职。”
  晋悼公又很吃惊,又问:“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
  祁奚不慌不忙地说:“主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务,没有说我的儿子就不行。”
  结果祁午当上了中军尉,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尽职尽力,受到一致的交誉。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晋悼公的人事安排上大量吸收有才能、品性端正的人才,对于稳定晋国国内的各方政治势力,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13: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99)
  
  然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晋悼公本能地感觉到了一种威胁。就在这一年(公元前570年),晋国与东方诸侯国在鸡泽(河北邯郸东北)召开了国际峰会,在鸡泽会议过程中,晋悼公的弟弟杨干跑来哭诉:新上任的中军司马(主管军法的官员)魏绛杀了他的马车夫,就是对国君弟弟的侮辱,同时也是对国君的侮辱。
  晋悼公的心头上笼罩着一层乌云:难道晋厉公一代的大夫威逼君权的现象又要重演了?御弟被侮,就是对公族的轻蔑。晋悼公心愤难平,怒气冲冲地对左右说:“魏绛欺人太甚了。我们在这儿举行国际峰会,这本来是晋国一件荣耀的事,但是却发生了杨干的马车夫被杀的事件,真是奇耻大辱,寡人一定要杀了魏绛。”
  晋悼公的话传到魏绛的耳中,魏绛是一个武士观念很强的人,他自认为没有做错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晋悼公的弟弟杨干,驾着马车在兵营中横冲直撞,结果把晋军的队列都给打乱了。作为执行军法的长官,魏绛将驾驭马车的马车夫抓起来杀头了,其实这件事的肇事主谋是杨干,魏绛看在他在晋悼公的弟弟的份上,没有处置他。这件事的处理,魏绛是有理有节,但是听说晋悼公扬言要杀掉自己,魏绛觉得这是对个人的羞辱,与其被处死,不如自杀以全武士之人格。
  所以魏绛拔出佩剑,想要自裁了断,被士鲂等人阻止了。于是魏绛就写了一封信,亲自来交给了晋悼公,这封信是这样写的:“以前主公认为臣下可以胜任,让臣下担任军中司马,主管军中的法纪,臣下是兢兢业业,丝毫不敢马虎。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叫做威武;遵守军中的各项法纪,这叫恭敬。如今有人公然在军中破坏军纪,不恭不敬,有损军队威武的形象。臣下职责所在,将其军法处置,这事连累到杨干,从而也激怒了君上。君上若认为臣下罪责深处,请交予司寇,臣下情愿受死。”
  晋悼公看完这封信后,“跣而出”,什么叫“跣而出”,就是光着脚就跑了出来,急急忙忙的样子。为什么要光着脚呢?这是作出一种姿态,表明寡人一时心急,错怪了良臣了。这是晋悼公的高明之处,要知道,晋悼公此时不到二十岁,由于长期寓居国外,在国内的政治势力并不是特别的稳固,但是年轻人再沉稳,也有气盛之时,所以一怒之下,说出了要诛杀魏绛的话,现在必须要挽回这个口误,要让魏绛不至于记恨,所以“跣而出”了,对魏绛说:“寡人一时性急,言之过重了,这是出于爱护兄弟的本能;而您执行了军令,是出于对法不择情,又何过之有呢?寡人不能好好地教导兄弟,使之触犯军法,是寡人之错。”
  晋悼公的做法十分的理智。如果他一意孤行要罚处魏绛,只怕最后也要落个晋厉公的下场,这是晋悼公的过人之处。魏绛也因祸得福,在鸡泽国际峰后之后,晋悼公特地设宴款待了魏绛,并且将魏绛提升为新军的副司令。
  
  晋悼公时,晋国的国力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比较重视生息养民的政策,避免对外频频发动战争。在晋悼公即位前几年,并没有大规模卷入到国际战事中。
  公元前569年(晋悼公五年),晋国北部的无终部落(山戎的一个部落)派人照会晋国政府,表示要与晋国政府建立和平外交。对于中国的诸侯国来说,山戎是属于“攘夷”的对象,在晋国的猛烈打击下,晋国最重要的邻敌狄人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但北部的山戎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晋悼公想要拒绝无终部落的和平外交请求,因为山戎属于蛮族,被当时的中国人看作是不讲信用的(其实晋国政府也经常不讲信用的)。
  这时,下军副司令魏绛站出来了,魏绛不仅仅能治军,而且也是很有政治眼光的人。魏绛就对晋悼公说:“山戎的部落来求和,为什么不答应呢?和戎有五个好处。”
  晋悼公说:“你且说来听听。”
  魏绛侃侃而谈:“第一,戎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土地观念很是淡薄,我们正好可以用财货来收买他们的土地(高明!);第二,北部边境和平后,百姓就可以安心耕作,发展农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及物品;第三,山戎部落自愿来降,这对周围其他的蛮族来说会有震动的效果,对诸侯国来说,也会有威慑作用。第四,正好可以用中国文化来教化戎人,这个不用动用军队和武器,不是很划算的事吗?第五,正好可以充分显示晋国的道德、法度,不战屈人,这样就会远近咸服。有这五点的好处,为什么不和戎呢?”
  魏绛的见识非同一般,概括起来是:(1)从经济上看,和戎既可以使边境安定,从而提高边境地区的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的财富,又可以利用戎人的弱点,来收购他们的土地,不打仗仍然可以扩张国土。这个主张有点象后来的美国一样,到处以极其代廉的价格,来购买大量的土地。(2)从政治上看,可以提高晋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其他未归服的国家或部落有一个示范效应。(3)从文化上看,将中原先进文化,对蛮族部落实施和平演变,实施同化战略。
  最后,晋悼公采纳了魏绛的意见,与山戎部落建立了友好外交。此时的晋国,在外交政策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概括起来,可以用说是以武力威摄为主,在对外战争上,更多的是借助同盟国的军事力量,最大限度的减轻战争对晋国内政与经济的影响,同时积极开展与东方崛起的吴国的外交关系,使之成为楚国的劲敌。
  
  
  (下一节《遏制楚国》)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2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