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0: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0)
  
  战斗还在持续。
  叔梁纥与秦堇父的个人英雄主义,征服了全体的作战士兵,更是对鲁国人的一种巨大鼓舞,鲁国人的表演还没有结束,又一名勇士勇冠三军。
  偪阳守军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不时派出勇士出城袭击联军,给联军造成很大的麻烦。鲁国将领狄虒弥见偪阳的战士骁勇善战,准备上去搏斗一番,此人颇有创意,将大车上的车轮给卸下来,然后蒙上皮甲,充当大盾牌,一手拎着这个大车轮,一手操一把戟,率一队步兵,冲入偪阳军队中,端是力大无力,把车轮舞得呼呼作响,颇为得心应手,面对多名偪阳勇士的围攻,全无惧色,杀退来犯之敌。其精湛的技艺,令观战的鲁国执政孟献子不禁称赞道:“这大概就是诗经里所说的‘有力如虎’的人吧。“
  虽然鲁国的勇士们在这场战争中出尽风头,但是围攻偪阳城将近一个月了,城外的十几国联军居然无法攻克这个弹丸之城。
  
  时间已是农历的五月,中原的雨季很会就会到来了。
  士匄与荀偃两人忧心忡忡,这次战争如果再拖延下去,对晋军与诸侯军队都非常不利。当初这场战争就是由此二公提议发动的,现在两人想反悔,硬着头皮到中军大本营见总司令荀罃,两人一见元帅就说:“眼下雨季就快来临,如果不及时撤走就回不去了,请您下命令吧。”
  没想到荀罃一听这话,暴跳如雷,二话没说,操起眼前的小桌子,就往士匄与荀偃两人中间扔过去。古代人是席地跪坐,座位前有一张小桌子,叫做案几,长三尺,高二尺,荀罃把这案几扔了过去,从士匄与荀偃两人中间飞了出去,把两位大将吓出了一身冷汗,面如土色,不敢吭声了。
  荀罃恶狠狠地骂道:“当初是你们俩小子商量好了后再告知于我,我恐怕军心不齐,不想打击你们的积极性,勉强同意发动战争。现在晋国大军也出动了,诸侯国也兴师动众,把老夫也牵扯进来,现在你们既不想进攻,又想逼老夫下达撤兵的命令,这不是要把劳师无功的罪名推到老夫头上吗?我已经老了,承担不了这个罪名,要是七天之内不能攻下偪阳,一定要取你们两人的脑袋。”
  士匄与荀偃两人不敢争辩了,元帅发怒了,看来只好硬着头皮把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了,不然大帅一旦动真格的,恐怕还真保不住项上人头哩。
  
  两人回到军中,对士兵们下达死任务,不计任何代价,一定要在七天之内攻下偪阳城。
  这狗急也跳墙,人急了也能蹦出些潜能。在两位大将的亲自督师之下,晋国及诸侯国的士兵们无不卖力攻城,各种攻城器械都用上了,什么轒輼啦、钩援啦,飞梯啦,冲车啦,统统登场亮相。
  攻坚战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
  荀罃的坚持是正确的。一个月的围城,对城外的联军士兵来说,固然是疲惫不堪,可是偪阳城内守军的情况更糟糕。以寡击众,以弱敌强,偪阳守军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使出浑身解数,与联军周旋,可是随着伤亡的增多,战斗力已经下降,心里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了。最后比拼的,是双方的意志。
  荀罃钢铁般的意志,是联军获得最后胜利的根本。
  对偪阳城的最后强攻持续了四天,士匄与荀偃身先士卒,冒着偪阳守军的矢石交攻,亲自率军登城作战。在联军的凶猛进攻下,偪阳守军最后选择了投降,偪阳国的历史被终结。不过以此役来看,偪阳将士英勇善战,令晋国与其喽啰国付出重大代价才取得胜利,可谓是虽败犹荣。
  
  晋悼公将偪阳城送给宋国执政大臣向戌,向戌不敢接受。
  十几个诸侯国付出重大的伤亡,才攻克偪阳,现在只是他向戌一人享用,这能心安理得吗?向戌不能不推掉这个令他令宠若惊的礼物,他很巧妙地要求将偪阳城赏赐给宋国,这样一来,他不是既捞得谦让的美名,又让自己的国家得了好处吗?
  晋悼公答应了,将偪阳城交给了宋平公。
  偪阳战争,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晋国出面给小弟抢地盘,鲁国人最卖力,但捞得实利的却是宋国。
  宋国人不免得意洋洋了,不想这却惹怒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宋国的死对头郑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1)
  
  八、西宫血流成河
  
  宋平公欢天喜地地从晋悼公手中接管了偪阳城,这是忠诚的奖赏。作为一个在军事上乏善可陈的国家,坚定不移地追随霸主,乃是宋国的基本国策。宋国不仅受到南方楚国的威胁,而且还经常遭到邻国郑国的入侵。
  “宋国何德何能,居然能唾手得到偪阳城,我呸——”郑国首相子驷吐了一口恶气。莫看郑国夹在晋、楚两霸之间,可怜兮兮的模样,其实这个二流的国家,还颇有当个区域小霸主的野心——毕竟咱也强壮过!当然,那是很早以前的郑庄公时代了。
  子驷决心要教训一下宋国。
  这下子正合楚共王的心意,在得到郑国、陈国之后,楚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宋国了,现在郑国甘当马前卒,楚共王何乐不为呢?
  楚国首相子囊又一次披甲上阵,与郑国司空子耳联手,入侵宋国。楚郑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故克訾毋城,坚接着兵临宋都城下。宋平公六神无主,派人快马加鞭,急向晋国政府求援。
  晋国无意出兵。因为元帅荀罃心里头还惦记得上一年时,秦军趁晋国大饥荒偷袭迫使晋军无力还击的耻辱。此仇不报,当不了霸主。自从伐偪阳后,荀罃便磨刀霍霍,准备发动入侵秦国的战争,在这个时侯,宋平公的求援信来了。作为盟友,晋国不能坐视不管,可是荀罃又不想中止伐秦的计划,怎么办呢?
  先让卫国人去顶一顶吧。
  卫国与宋国是邻国,且历来与郑国也是敌对国,霸主有令,不能不从。卫献公亲自点兵,杀向宋国。
  
  卫军的入援,令宋国稍稍喘了一口气。
  晋国人忙着去攻打秦国了,没空理会宋国的战事,郑国大夫子展趁机对首相子驷建议道:“如今晋国无暇东顾,我们不如借此机会进攻卫国。如果不这样做,楚国人会认为我们没有诚心,既得罪了晋国,又得罪楚国,那就后患无穷了。”
  子驷不同意,以郑国的力量,怎么能同时在宋国与卫国展开两线作战呢?他淡淡地答道:“不行,如今我们国力已经很匮乏了。”
  子展不肯罢休,继续说道:“要是同时得罪两大强国,一定会亡国的。就算国力匮乏,也比亡国要好吧。”
  子驷没有办法,只得诉诸公论,结果郑国高级官员们大多倾向子展的意见,认为应该派一支军队进攻卫国。少数服从多数,子驷只得勉强同意,派大将皇耳率军队入侵卫国。
  事实证明子展的这个建议并不高明。
  入侵卫国的郑军很快被打得大败,连前线指挥员皇耳也成为卫军的战俘。
  有代价,也有收获。郑军的这次突袭,迫使入援宋国的卫军撤回国内,宋国的军事压力陡然增大。在宋国作战的楚、郑联军乘机横扫宋国,甚至将战火烧到了鲁国的西部边境,紧接着又攻克宋国的重镇萧邑。
  宋国已经是岌岌可危。
  在西线指挥伐秦之战的元帅荀罃不得不提前中止对秦国的打击,如果晋国再不反击,那么楚、郑军队很快便会横扫中原了。
  晋悼公紧忙召会中原联盟十一国政要,各国的军队动员起来,又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多国部队。一场大战迫在眉睫,郑国军队不敢在宋国恋战了,匆匆撤回国内,楚国首相子囊也率楚军回到楚国进行休整,以应对晋国即将发动的攻势。
  很快,十二国联军又一次踏入郑国的土地。
  他们已经是郑国的常客了,对这样的战争,郑国的百姓习以为常,但每次仍然掩饰不住慌恐的神情。等待郑国的命运是什么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1: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2)
  
  在郑国都城,焦头烂额的子驷与诸大臣又凑在一起,商议对策,正当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入侵者身上时,国都内一场叛乱的阴谋却在悄悄地酝酿着。
  叛乱的策划人,是郑国将领尉止。
  尉止是郑国的一员猛将,在以往的战争中,立过不少战功,但屡屡遭到首相子驷的打压。有一回,尉止在战斗中抓获了不少俘虏,打算到太庙献俘,威风一下,可是子驷却与他作对,认为他的军阶太低,达不到入太庙献俘的标准。子驷处处与尉止为难,使这位将军对首相大人深恶痛绝,如今以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入郑国后,郑国的将军们都积极备战,子驷担心尉止的兵权太大,故意削弱了他统领的兵力。
  这下子尉止再也忍无可忍了。
  你子驷除了投降外,还会什么呢?尉止心里愤愤难平,这种人怎么配当首相呢?
  其实子驷掌权期间,郑国并非无所作为,他为了应对国内阶级矛盾,实施新的土地政策,对全国田地重新勘量,抑制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但子驷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四大家族损失了一部分的田地,这些人对子驷也恨之入骨。
  一个反子驷的联盟建立了,尉止与四大家族联手,准备铲除首相子驷,控制政府。
  
  叛乱分子的计划在十月十四日起事,进攻西宫。
  因为这一天清晨在西宫有一个重要会议,届时首相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司徒子孔这四大政治巨头都将出席。
  十三日深夜,叛军已经整装待发,只等天一亮便动手。叛乱的阴谋还是泄漏了,司徒子孔耳目众多,他已经得知叛军的计划,然而子孔却隐瞒了,没有通知子驷等人。
  子孔是一个野心家,在郑国六卿中,他排名第四,排在他前面的是子驷、子国、子耳。当子孔接到线报时,他起初大吃一惊,如果不是他及时得到情报,恐怕明日便横尸西宫了。他的本能反应,就是尽快通知郑国政府,镇压叛乱分子,可是当他前脚跨出大门时,脑海中闪过一念,令他颤抖了一下。
  如果能借叛军之手,除去子驷、子国、子耳三人,那自己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首脑了吗?这个可怕的想法一闪而过,子孔把跨出大门的脚,又硬生生地缩了回来。他的内心在交战,要良心呢,还是要权力?
  还是权力诱人!
  叛军中没有一位高官,很显然,纵使叛乱分子杀死了子驷等人,也无法控制这个国家,到时出来收拾残局的,除了他子孔,还能有谁呢?
  
  第二天清晨,子驷、子国、子耳等人如期在西宫会合,但子孔却没有来。
  子孔失踪了,他躲了起来。
  原本平静的西宫,突然兵戈声四起。尉止与四大家族的叛乱分子开始围攻西宫了,西宫的侍卫很快被打散了,叛军一拥而入。
  子驷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也是他一直憎恶的面孔。他指着尉止,刚想破口大骂,但几支利刃已经刺穿了他的前胸,他看到自己的胸前鲜血汩汩涌出,一头栽倒在地,在他身旁,子国、子耳也倒在血泊之中……
  尉止狠狠地踢了子驷几脚,算是吐了口恶气。
  年仅八岁的郑简公六神无主,他真正成为孤家寡人了。叛军士兵在浑身发抖的郑简公带到尉止的面前,这位叛军首领看到小君主苍白的面孔,脸上不禁露出骄傲的表情:现在老子就是郑国的统治者了。
  清点了尸体后,发现没有司徒子孔,尉止并不在意,有国君作为人质,谁敢不服呢?
  是的,子孔不过是个庸才罢了。但是尉止却没有想到,有一个他没放在眼中的人,却让他倒了大霉了。
  这个人,就是被杀死在西宫的司马子国的儿子:子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1: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3)
  
  西宫政变的消息很快传到子产的耳中了。
  年轻的子产得知父亲与首相子驷一同被害后,他没有因为悲伤而惊慌失措。他一面派人出去打探消息,一面关闭府门,实行戒严,武器库与重要的仓库都派人把守。
  这时打探消息的人回来,告诉子产:子驷的儿子子西已经亲自率人前去攻打叛军了。子产详细询问后,他有一种预感,子西一定会失利的。
  原来子西为父报仇心切,在听到西宫政变的消息后,他甚至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便带一帮人杀往西宫,可是很快很叛军击败了。这时子西才想起来应该返回家中,把武器分发给家臣们,再来与叛军决战。岂料子西回到家中后,发现家丁、臣仆都逃得无影无踪了,而且还把其家中的武器与财物洗劫一空。
  与子西不同,子产在行动之前,已经把家府内外完全戒严,一切秩序井然,没有人逃跑,更没有人趁乱劫财。从这个细节看,便可一窥子产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这位春秋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初次在政坛上亮相,就注定要一鸣惊人了。
  子产打开武器库,把武器分发给家兵,并搜集了十七辆战车,自己披甲上阵,带着这支私人军队向西宫进发。
  叛军已经撤离西宫,挟持郑简公到了北宫。
  尉止打错了算盘,他原本以为只要杀了首相子驷等人,挟持君主,自然可以号召国人。可是没有人出来响应叛乱者,子驷的土地改革得罪了四大家族的人,可是却讨得国人的欢心,国人的立场,是站在子产这一边,坚决支持镇压叛乱分子。
  
  西宫是郑国的议事厅,可是如今这些发号施令者,横尸血泊之中。子产找到了父亲子国的尸体,昨天尚是世上一人,如今却成地下一鬼了,悲矣!收敛父亲的尸首后,子产率家兵围攻北宫。
  叛乱分子负隅顽抗。
  大夫子蟜也组织了一支由平民组成的自愿军,前来助阵。叛军孤立无援,跟随尉止叛乱的四大家族成员,一看到战局不妙,就撒跑而逃,这么一来,叛军顿时军心大乱。尉止想力阻,无奈大家逃命要紧,谁也不愿听他指挥。这个时候,子产带一帮人冲了进来,见到仇人,分外眼红,尉止大喝一声,冲了过来,还没到子产跟前,几支利刃就深深扎进他的身体……
  尉止死了,四大叛乱家族成员一哄而散,家也不回了,有的逃到晋国,有的逃到宋国。
  子产的冷静与沉着,化解了郑国这次政变的危机,解救了郑简公,居功至伟。
  叛乱平息后,一个失踪的人又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司徒子孔。
  
  子孔躲到哪去了?谁也不知道,但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现在成为政坛的第一号人物了。原先排名在他之前的子驷、子国、子耳都死了,首相一职,非他莫属了。
  当国人都同仇敌忾时,可能只有子孔心里感谢这些叛乱分子,如果不是尉止,他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掌控国家的大权呢?
  在平叛中毫无建功的子孔,很快便暴露出其政治野心。
  执掌大权后,子孔发布一条政令,要求所有官吏必须要听从他的命令,实际上是想搞独裁统治。长期以来,郑国贵族阶层统治有些民主化的色彩,象子驷在位期间,凡是国家大事,都得与卿大夫共同议定,可是子孔一上台,就想搞个人独裁。
  独裁的政令遭到郑国大夫与官吏们的强烈抵制,子孔寸步不让,他准备以血腥的手段来维持个人的权威,下令如果有人胆敢违抗,一律诛杀。
  独裁那么容易么?
  春秋时代,兵权并不完全掌控于政府,卿大夫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甚至一些没有政治背景的大家族也拥有私家武装,比如参与叛乱的四个大家族。
  各大豪族望门、中下层官吏立即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子孔的独裁令。
  郑国的局势再次紧张起来,对峙的双方剑拔弩张。
  而此时,以晋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已经进入郑国的地界,外患未除,先来一次内战吗?在平乱中立下大功的子产忧心忡忡,他以国家大局为重,决心单刀赴会,游说子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1: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4)
  
  子产既是平乱首勋,又是前任司马子国的儿子,子孔不得不对其表示尊重。
  拜见子孔后,子产开门见山,要求他将那份专制色彩浓厚的政令烧毁。子孔脸色大变,断然拒绝道:“我发布这道政令,是为了安定国家,如果只是因为大家不愿意接受,就把政令烧毁,这岂不是成为众人掌政了呢?这样国家怎么治理?”
  独裁者总是借用国家的名义,掩饰自己的个人野心。
  子产寸步不让,反驳说:“众怒难犯,专制难成。现您既要犯众怒,又要搞独裁,这是很危险的。不如把政令取消,以安抚众人之怒,要搞独裁专制,肯定要失败的,惹怒了大众,肯定将引发祸乱,你一定得听从民意。”
  如果说中下层官吏反对独裁令,子孔还自信可以武力逼迫其接受,可是象子产这样在郑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家族都反对,他开始有些心虚了。前任首相子驷尸骨未寒,政令就改弦更张,看来是有点不合时宜,罢罢罢,还是先忍忍吧。
  子孔知道自己要独裁是没有市场了,不如先顺应民心吧。不得已之下,他很不情愿地把这份独裁文书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烧毁了,这才平息了众人的愤怒。
  无论是在平定叛乱上,还是在反对独裁上,子产都表现出智勇双全、镇定自若的一面,虽然他还年轻,资历且浅,要进入权力核心层,还需要时间。可是没有人怀疑,一颗新星在郑国的政治舞台上升起了。
  
  郑国政局的动荡,对晋国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总司令荀罃并不急着发动进攻,他心里很清楚,只要略为施加压力,郑国必降无疑,这是郑国一贯的作风,地球人都知道的。
  他继续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控制战略要地虎牢关,并且新筑两座新城,分别由下军副司令士鲂、新军副司令魏绛驻守。这样,联军在郑国境内建立起一个坚固的军事三角支撑点,对其进行更加严密的军事封锁与威慑。
  新掌权的子孔因为“独裁令事件”在国内已经焦头烂额了,刚从一片反对声浪中狼狈脱身,又要面对晋军新一轮的攻势。他的选择与前任子驷如出一辙,仍然是两个字:投降。
  就是子孔与荀罃签订新的条约时,楚兵团在首相子囊的统领下,星夜北进,进抵郑国南部。
  楚国人的反应好快!
  荀罃急急调兵遣将,多国联军火速南下,据守阳陵城,与楚军遥遥相望。联军兵营绵延数里,旌旗飘飘,战车一字排开,虎虎生威,令人望而却步。
  其实晋国元帅荀罃只是虚张声势,在楚国人面前,他总是不太自信。当年邲之战的惨败、九年的战俘生涯,都是他心头挥不去的阴影。如今的他,再不是当年的小角色了,不仅统领天下最精锐的晋国四军,而且还有十一个联盟国的军队,拥有如此强大的兵力,为什么他在与楚军对阵时,心还是“扑扑”地直跳呢?
  他希望楚国人能知难而退。
  然而子囊却没有退兵的迹象,这个兢兢业业的楚国首相,知道自己肩负着太多的责任了。自从鄢陵之役后,楚国全盛的时代过去了,入主中原的梦想,在雄才伟略的楚庄王去世后,便愈行愈远了。但楚国人仍然不放弃,仍然要为理想而苦苦奋斗。
  楚国人摆开决战的架式。
  
  荀罃的信心动摇了,他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不跟楚国人交战,这样他们一定会心骄意满,到时就可以收拾他们了。”其实他内心害怕再吃一次败仗,从战俘到统帅,这个路是何等艰辛,不能冒失败的风险。
  可是总司令的命令,遭到了下军司令栾黡的强烈反对。栾黡是前任晋国执政栾书的儿子,他愤愤不平地说:“逃避楚国,对晋国人来说,这是耻辱,还不如死了算了,我打算单独前进。”
  栾氏家族在晋国政坛根基深厚,栾黡振臂一呼,得到不少将领的支持。荀罃这个总司令不好当,他必须要协调好几大家族的关系,现在栾黡叫嚣着要与楚国开战,他如果再反对,恐怕会被骂为胆小鬼了。得了,那就继续前进吧。
  晋军连同各诸侯部队又向前挺进到颖水,与楚军隔江而视。
  善于察言观色的郑国人虽然又投降了晋国,大夫子蟜很敏锐地看出来,荀罃无意与楚国交锋。总司令都不想打仗了,这场战斗怎么有把握呢?不行,郑国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命运,应该未雨绸缪,趁早投降楚国吧。
  子蟜派人连夜渡过颖水,会晤楚军统帅子囊,并与子囊缔结盟约。同一晚上,郑国军队偷偷地离开了联军的营地。
  他妈的,郑国人果然是出尔反尔!
  栾黡气急败坏地向总司令荀罃说:“郑国人真是无耻,让我率部队讨伐郑军吧。”
  荀罃地打起太极,他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如果攻打郑军,楚国人一定会渡河救援的,这么一来,我们就得两面作战,万一打不赢,反倒被诸侯国所耻笑,不如退兵吧。”
  栾黡一听没脾气了,不要看有十一个喽啰国参战,那都是象征性的部队,充其量就是壮壮声势罢了,要在战场拼杀,还得靠晋国自己的力量。对付一个楚国就没有胜算了,况且郑国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弱。栾黡在心里惦量一下,还真没有把握哩。
  郑国人临时倒戈,倒给了荀罃台阶可以体面地退出战争。
  
  晋国人又一次无功而返。
  在子驷执政期间,郑国的外交策略就是墙头草,两边倒。这个政策虽然实在,但却称不上高明,因为最终倒霉的,还是郑国自己。一会投降晋,一会投降楚,疲于奔命,自己都快累趴下了,而且声名狼藉。
  难道郑国就注定只能是夹心肉馅吗?
  现在子驷死于政变,他的政策也该终结了吧。
  必须要找出一个妥善的办法,彻底改变这种极其被动的外交方式。
  有没有办法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1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5)
  
  九、苦肉计
  
  生存还是毁灭?对郑国来说,这是个问题。
  大夫们齐集西宫政事厅,商讨新的外交政策。
  几乎所有官员都认为,晋国是天下第一强国,如果不服从晋,郑国很快就会面临亡国之灾。可是为什么在子驷执政的时代,服从晋国并不能保护郑国不受楚国的入侵呢?
  深入分析后,得出来的结论是:晋国对郑国的重视程度,不如楚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对楚国来说,郑国是北进的跳板,进军中原的第一道,是必争之地。而对晋国来说,郑国的争夺固然重要,却不是那么紧迫。晋国虽然是中原盟主,但这个盟主当得并不轻松,齐国表现上是屈服了,实际上是阳奉阴违,晋国召集的会议,各国君主都不敢不来,惟独齐灵公每次都称病不往。中原诸侯国之间,也不时爆发边界军事冲突,晋国还得花时间去解决这些纠纷,还有那个半死不活的周天子,王室出了什么问题,也得劳驾晋国出面干涉。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个令人讨厌的秦国,不时搞些下三烂的把戏,乘人之危,还不能不防。
  有了这么多琐碎的事情,晋国对郑国的归附与否,积极性远不如楚国。
  这就是郑国多次投降晋国,却没有得到应有保护的原因。
  原因找出来了,可是要怎么办呢?
  得让晋国人意识到郑国的重要性。这时一个大夫站出来说:“我们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晋国人发急,只要晋国人给逼急了,楚国就会害怕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投降晋国了。”
  一直默默无言的大夫子展一拍桌案,说了一声“好!”众人向目光投向子展,只听得子展说道:“我们必须要展示自己的实力,让晋国人意识到郑国的重要性,只要我们对宋国发动猛烈的进攻,晋国必定要率诸侯前来问罪,我们就设法激怒晋国人,迫使晋国与楚国决战,到时楚国不敌,我们就宣布永久脱离楚国联盟。”
  说白了,这是一条苦肉计。
  这也是一次大冒险。
  用短暂的阵痛,换取长时间的稳定,这个险,值得冒!
  
  郑国开始为发动侵宋战争寻找借口。
  边境线上的郑国士兵不断地对宋国发起挑衅,制造冲突。宋国政府被气疯了,仗着有晋国人撑腰,执政大臣向戌率军队越过边境线,杀入郑国。
  这么一来,郑国有了开战的借口了。子展说道:“我们可以出兵进攻宋国了。”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的部队还击。宋军的战斗力总是那么差,很快被郑军打得节节败退,子展乘胜追击,攻入宋国境内,攻城略地。
  狼狈不堪的宋国政府,只得向晋国求援了。
  
  霸主又出动了,连同十几个喽啰国士兵,杀进郑国。
  四月十九日(公元前562年),晋军兵临郑都城下。但这一次,郑国人出乎意料地抵抗了,晋军一时间无法突破,总司令荀罃便向东攻略。同时,卫国军队攻略郑国北部,齐国、宋国军队也趁火打劫……
  联军在郑国境内扫荡了一个多月,郑国以一敌十二,竟然坚持了这么多,也不容易啊。这就是郑国人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尽可能长地抵抗,这样晋国人就越会被激怒。
  到了六月,十二国的军队在北林会师后,又一次包围郑国都城,而且还有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赶来。
  到了此时,郑国政府再也顶不住了,这才请求投降。
  鉴于郑国的反复无常,中军副帅士匄建议逼迫郑国接受更严厉的条约,他对元帅荀罃说道:“上次与子驷签订盟约时,我们不够谨慎,使得郑国有了违背盟约的借口,这次一定要谨慎从事。中原诸国多次跟随我们攻打郑国,徒劳无功,都厌倦了旷日持久的征战,如果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郑国,各诸侯国将对我们产生二心。”
  按照以往的盟约,是由晋国与郑国各起草一份,士匄认为这样不行,郑国人会钻牛角尖,盟约内容应由晋国主持制订,以免日后起争执。
  荀罃召集一批文士,咬文嚼字,精心制订一份盟约,入盟者除了晋国与郑国之外,还包括了其他十一个参战国。这份盟约是在亳城签订的,因而又称为亳城盟约,内容是这样的:“凡我同盟之国,不准私自囤积粮食,不得垄断利益,不得庇护有罪之人;救济灾荒,平定祸乱,统一好恶,辅佐王室。若违犯以上命令,司慎、司盟的神,大山大川的神,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的祖宗,会明察秋毫,将共同杀死他,并使他失掉民众,丧君灭族,亡国败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6)
  
  然而这份以神灵名义起誓的盟约,仍然没有约束郑国人。
  根据子展的设想,要诱使晋国与楚国大决战,可是,自从晋国发兵后两个月,楚国军队全无踪迹。
  “孬种!”子展在心里头愤愤地骂楚国人。
  其实楚共王有说不出的苦衷。
  楚国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吴国的巨大威胁。在八年前的伐吴之战中,楚国的邓廖兵团几乎全军覆没,吴国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日益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在晋国的指使下,吴国军队频频在边境线上发动骚扰,迫使楚国不得不将重兵集团调到东线,加强防守,能用在北线战场的兵力,远不及中原联军。
  在郑国抗击联军入侵的两个月内,楚国人居然没有出兵为郑国解围,更谈不上与晋国决战了。很显然,楚共王只是在观望,他似乎胸有成竹,只要晋国一退兵,楚国再出来收拾残局,到时郑国不是又要摇摆过来了吗?
  晋国打出吴国牌来牵制楚国,楚国当然不甘心吃亏,楚国手中也有一张牌,那就是秦国。楚共王向秦景公借兵,这暴露了楚国兵力不足的窘境,但慷慨的秦景公满口答应,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詹将军率领一支秦国军队入楚国,这支军队由楚共王亲自指挥。楚、秦联军趁着晋军撤出郑国之际,大摇大摆地来了。
  郑国人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子展的计划,是通过激怒晋国人,从而利用晋国的军事力量,一举打垮南方的楚国,从而摆脱楚国的威胁。为了达到目的,子展强烈要求郑简公再度投降,郑国政府犯天下之大不韪,又一次背约投降楚国了。
  楚共王有些自鸣得意了。
  晋国耗费了那么高的人力物力,才逼迫郑国投降,现在他不是又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吗?不过楚共王的得意过早了,其实这只不过是郑国人的一个阴谋。
  
  郑国人摆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架式,怂恿楚共王联手出击宋国。
  不把晋国人逼得狗急跳墙,子展就不肯罢休。
  果然,一向谨慎小心的晋军总司令荀罃勃然大怒了,如果让郑国人再这样反反复复下去,中原哪有宁日呢?
  很快,荀罃又率着多国联军杀入郑国,这一次,总司令是铁了心了,不惜与楚国决一死战,他想大喊一声:俺也不是吃素的。
  看到晋军的杀气腾腾,子展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了,是时侯到楚国说再见了,他为郑简公草拟了一封信,交给楚共王,这封信的内空是这样的:“寡人因为社稷的缘故,不能怀念与您的交情了,您如果能与晋国化干戈为玉帛,那是最好不过了;不然的话,就用武力威慑晋国,这也是我的希望。”
  这封信,明摆着是让楚国人做出决定,如果楚国不能以武力战胜晋国,那么对不起了,我要投降晋国了,不是我不效忠你,是你没有实力。
  如果楚国够种的话,那就与晋国决一死战吧。
  这既是绝交书,又是激将的手段。
  谁说郑国人只懂得投降两字呢?
  
  可以想象,楚共王收到这封书信时暴跳如雷的样子。
  冒险一战吗?想到东部吴国正张牙舞爪、虎视眈眈,楚共王迟疑了。不行,如果陷入两线作战,不仅得不到郑国,反而会赔上老本。还是忍忍吧。
  晋楚争霸,有点有点类似二十世纪的美、苏争霸,双方只是在争夺第三国的较量上下功夫,却不直接交锋,这样即使在争霸中落于下风,也不致大伤元气。
  郑国人在引诱楚国进入一个大赌局,但楚共王悬崖勒马了。这位南方霸主只是将怒气发泄到了两位郑国使者身上,将他们全部扣押,却不敢出兵与晋国一决雌雄。
  子展精心设心的大赌局,以楚国的弃权而没有实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7)
  
  尽管晋霸大决战没有如期上演,但楚国成了失败者,不得不说郑国在外交谋略上确有高明之处,成功迫使楚共王亮出了最后的底牌,这张底牌证明了楚国霸主地位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在经过无数次的反反复复后,郑国最终选择了方向,弃楚从晋。
  这里既有晋国强大的原因,也有郑国自身回归到中原联盟的愿意,毕竟它本来就是一个中原诸侯。
  
  公元前562年末,包括晋国、郑国在内的十三个中原诸侯国,在萧鱼举行会盟。
  萧鱼会盟,是晋楚争霸的休止符。其标志就是郑国最终脱离楚国的控制,并且在以后数十年间,没有背离晋国。
  与前几次会盟时采取高压逼迫手段不同,晋悼公也意识到对于郑国这样的国家,不能一味以武力,而更应该采取怀柔手段,说白了,要以德服人。在萧鱼会上,晋悼公高举道义的旗帜,他说道:“凡是我同盟之内的国家,小国若犯错,大国便讨伐,但只要小国知错能改,就可以得到赦免了。”
  这句话,是说给郑国人听的。
  行动超越言语。晋悼公很快作了三点批示:第一,释放郑国战俘,让他们得以回家与亲人团聚;第二,撤回驻扎在郑都郊外的警备部队;第三,严明军纪,禁止诸侯国军队掠夺。
  霸主的宽大胸怀,令郑简公感激泣零。他没有理由不感激,以晋国的实力,要吞并郑国,并非不可能,特别是这些年来,郑国的所作所为,早就引起晋国朝野的强烈不满。可是晋悼公既往不咎,确实体现了霸主的风采。
  郑简公向晋悼公赠送了一百三十辆战车,乐师三名,女乐十六名。晋悼公没有贪功,他要把这些礼物分一半,赏赐给对晋国霸业贡献最大的人。谁是晋悼公眼中的英雄呢?是总司令荀罃,还是副司令士匄呢?统统不是,在晋悼公看来,对晋国贡献最大的人,是新军副司令魏绛。
  的确,魏绛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首先他提出和戎政策,使晋国摆脱蛮族入侵的威胁;其次,在晋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又是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为晋国走出困境立下大功;魏绛还曾作为晋方代表,在八年的时间里,主持过九次诸侯会议,大大提高晋国的国际威望。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晋悼公还有一个不可明言的理由:魏绛没有特殊的家族背景。在晋国八卿中(八大司令),荀罃、荀偃、士匄、栾黡、士鲂、韩起、赵武七人都是出身豪门望族,只有魏绛没有靠山。很显然,晋悼公重视魏绛,也是出于牵制其他家族的目的。自魏绛始,魏氏家族开始崛起,并成为未来瓜分晋国的三大力量之一。
  
  萧鱼之会,无论对晋国还是郑国,皆大欢喜。
  正当晋悼公沉浸在彻底降服郑国的胜利之中时,却从晋国传来了一个坏消息:秦国趁晋国兵力空虚之机,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晋军吃了大败仗。
  秦军的这波攻势,背后有楚国的影子。
  秦楚是盟友,秦景公与楚共王更是姻亲。秦景公的妹妹嫁给了楚共王,这一年,共王夫人回秦国省亲。省亲只是表面的说法,楚共王因为担心吴国人趁虚而入,不敢与晋国为首的联军发生正面交锋,便托夫人回到娘家,目的是说服秦景公入攻晋国。
  自殽之战后,秦国与晋国就反目成仇,但是秦景公想要复仇谈何容易,面虎狼般的晋国军队面前,秦国人郁郁不得志。如今妹夫相邀,秦景公焉有不答应之理,欣然同意出兵。
  留守大本营的晋下军副司令士鲂显然对秦军的力量过于轻视了,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疏于防守,结果秦军兵分两路,夹击士鲂,晋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8)
  
  十、迁延之役
  
  晋悼公匆匆忙忙地从萧鱼起程回国。
  从晋文公称霸至今,晋国雄霸中原七十余年。与齐桓公的短暂霸权不同,晋文公奠定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长期霸权,特别到了晋悼公时代,晋国更是呼风唤雨,每有出征,屁股后面就追随十几个喽啰国,连曾经不可一世的齐国,都夹起尾巴,即便是阳奉阴违,表面上也得对霸主毕恭毕敬。
  曾经首鼠两端的郑国人已经彻底归附了,当然,还有陈国、蔡国这两个国家仍在楚国人的掌握之中,但这两个平庸的小国实在不足以影响大局。
  楚国固然还是第一号敌人,但秦国也未可小视。毕竟楚国距离晋国远,中间还隔了好几个诸侯国,楚军想打到晋国那是做梦。可是秦国就不同了,秦与晋有漫长的边界线,秦军随时可能光临。
  这几年,晋悼公忙着收拾郑国,可是秦国人总是偷鸡摸狗般的突然发动侵略,晋国蒙受了很大损失。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不行,得干掉秦国人,甚少要好好教训一下。
  
  计划赶不上变化。
  总司令荀罃还未来得及制定作战计划,便溘然而逝。不久后,下军副司令士鲂也紧随其后尘,仗还没开打,晋军八大将领便死了两人,这迫使晋悼公不得不推迟伐秦战争的时间。
  对晋悼公而言,荀罃与士鲂的去世,并不见得是坏事。长期以来,晋国卿家势力强大,公室权力屡屡被架空,以晋悼公的雄才,仍然无法压制卿家势力,他只是以极高超的手腕,大搞权谋,使得几大家族的势力相互牵制,以谋求平衡。
  原先的八大将领中,荀氏占据两席(荀罃、荀偃),士氏占据两席(士匄、士鲂),其余四席分别是韩氏(韩起)、栾氏(栾黡)、赵氏(赵武)、魏氏(魏绛)。如今荀罃与士鲂突然病逝,对晋悼公来说,这是天赐良机,荀氏与士氏都只下一席。这样一来,六大卿家势力扯平了。
  为了达到这种平衡状态,晋悼公不惜裁撤新军。
  自晋文公始,晋国的军事编制出现过几次变化,最多时曾扩充至六个军,后来又压缩成四个军。荀罃死后,晋悼公借口没有合适的将领,将新军建制取消,编入下军。
  六大将帅的排名也出现微妙的变化,排定座次如下:中军元帅荀偃、中军副帅士匄、上军司令赵武、副司令韩起、下军司令栾黡、副司令魏绛。
  士匄、韩起、栾黡三人的排名不变,荀偃由第三擢升为第一,“赵氏孤儿”赵武由第七跃升至第三,后起之秀魏绛由第八上升到第六。
  将帅排名的微妙变化,浸透着晋悼公的良苦用心。荀氏与士氏虽然各少一人,但排名仍是前两名,赵家独苗赵武、新权贵魏绛因为家族力量单薄、对公室威胁不大而被超升。不过晋悼公也许想不到,日后赵氏与魏氏,竟然成为晋国的掘墓人。
  
  荀偃走马上任后,开始着手制订伐秦作战计划。
  公元前559年夏季,被推迟了两年的伐秦战役打响了。
  晋国一如既往地调用了喽啰国的军队,总计有十二个国家,在这些军队中,有一个新面孔,就是刚刚归降的郑国。
  表面上看,晋国这次伐秦,来势汹汹,军威盛大,可若仔细观察,便发现其中大有水份。荀偃率领大军出发后,刚抵达泾水边,准备渡河时,他惊诧地发现,所有喽啰国的军队,都止步不前了,不肯渡河了。
  这些喽啰国互有默契,心照不宣。
  在他们看来,秦国已经有七十年未涉足中原了,对中原防务根本没有任何威胁,秦国人只是与晋国人有仇,那你晋国人自己去解决好了,干嘛要兴师动众,把我们这些无关的人卷入战争的漩涡呢?不错,晋国是霸主,是中原诸侯国的保护伞,可是诸侯国们难道没有付出代价吗?且不要说这些年跟在晋国屁股后面南征北战,每年也要缴纳不少钱给盟主啊?
  荀偃发布了渡河的命令,可是诸侯国们还是无动于衷,消极怠工,没有人吭声,一片沉默。新任总司令觉得很没面子,他心里窝了一团火,暗暗骂道:“这群不识好歹的家伙,要不是有晋国在这里挡着,秦国军队恐怕早就蹂躏中原了。”
  鲁国人怎么也按不兵动?荀偃想起几个月前,晋国刚刚减免了鲁国对霸主所应缴纳的费用,这么快,鲁国人就忘记了吗?还有宋国人,晋国不是攻下偪阳城,送给了宋国吗?这些都是忘恩负义之辈!
  
  元帅荀偃派叔向去游说鲁军统帅孙穆子。
  孙穆子有点不好意思了,原来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有保护各诸侯国的责任,而各诸侯也有缴纳礼金的义务,这也成为晋国的一笔经济来源,由于鲁国的表现积极,亲晋的立场坚定,晋国政府特地减轻了鲁国的费用,这可是其他诸侯国享受不到的优惠哦。
  叔向前来问话,孙穆子自知理亏,便表示鲁国愿意为诸侯国军队作出表率,率先渡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19)
  
  郑国远征军统帅子蟜一直采取观望的态度。与其他喽啰国不一样,郑国是新近才归附的,第一次参加联合军事行动,由于彻底脱离了楚国,郑国更需要得到晋国的保护。子蟜想表现积极点,让老大满意,可是当他发现其他国家都止步不前、不打算渡河时,他没有强出头,只是暗中观察。
  如今鲁国人渡河去了,其他诸侯国还在观望,子蟜得站出来表现一番了。
  子蟜先找到卫军统帅北宫懿子,对他说:“现在我们都归附晋国,就得表现得坚定点,不然容易引起晋国的厌恶,这样对国家是不利的。”
  北宫懿子虽然心怀不满,消极怠工,可是说到底,晋国这头老虎还是得罪不起啊,不敢与晋国撕破脸皮。子蟜说得有道理,行,既然鲁国人过河了,郑国人也要过河,那卫国人也不要太落后了。
  紧接着,子蟜又会晤齐、宋、曹等国的统帅,逐一进行劝说。经子蟜这么一说,大家想想,还是硬着头皮走吧,于是十二国的军队先后渡河。
  
  荀偃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可是很快,麻烦事又来了。
  联军渡过泾水后,在河边安营扎寨。早有防备的秦国人使出了阴险的一计,在泾水上游投毒,联军士兵有不少人喝了有毒的河水后,毒发身亡。战还没打,就出现大量的非战斗性伤亡,对联军的士气更是一大打击,大家又开始赖着不走了。
  荀偃真的很没面子了,他这个“联军总司令”有名无实,不要说打仗,就是行军都困难重重,他开始有点手足无措了。所幸的是,有一个人出来为他解围了。
  这个人,还是郑军统帅子蟜。
  子蟜摆出一付效忠晋国的姿态,跑去跟荀偃说:“我们郑国士兵愿意充当先锋。”其他诸侯国统帅们都对子蟜使白眼,心里暗想道:你郑国倒好,第一次出兵就要出风头,我们出了几次兵自己都数不过来了,你不累,我们可累着呢。心里这样想,可不敢说出来,只有总司令荀偃对子蟜投予感激的目光。
  郑国军队出发了,其他诸侯国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跟进。
  就这样,这支多国部队拖拖拉拉地行军,抵达了棫林。
  
  荀偃的打算,是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以多欺少,不战而屈秦之兵。
  然而秦国人不怕死,也可能得知了联军内部的内讧,明白这所谓的十三国军队,其实中看不中用,人多心杂,秦景公断然拒绝晋国的施压,摆开架式,准备与联军一决死战。
  既然如此,那就战场上见分晓吧。
  荀偃传令各军:“天亮鸡鸣之时,套好马车,填井平灶,惟我马首是瞻。”“马首是瞻”的成语典故就是这从里来的,意思是看我马头的方向。
  这个成语现在我们用熟了,不觉得别扭,但当时在晋军其他将领与各诸侯的统帅,这是一句很刺耳的话,怎么说呢?这句话有点独断专行的味道。荀偃接替荀罃当任晋军元帅,可是他的威望不及荀罃,有一个人对他很不服气,这个人就是下军司令栾黡。
  栾黡是前元帅栾书的儿子。这个人的特点是霸道,敢于顶撞上级,因为栾氏家族在晋国国内势力很大,其他家族不能不卖他面子。荀罃当元帅时,他就已经是下军司令,荀罃死了,荀偃当了元帅,他还是下军司令,地位并没有水涨船高。他以前顶撞过荀罃,现在又要跟荀偃唱对台戏了。
  在栾黡看来,荀偃这个总司令浪得虚名,没什么真才实学,看一路上那丢人的劲,连诸侯军都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呢。对荀偃下达的命令,栾黡一肚子不高兴,骂道:“晋国从来没有这样下达军令的,元帅说要马首是瞻,我的马头偏偏要向东。”
  秦国在西,晋国在东,马头向东就打道回府了。栾黡偏要在这个时候撤兵,是心里受不了荀偃的气,认为荀偃的话刺耳,独断专行,让我惟你的“马首是瞻”,我偏不干,你奈我何?栾黡调转马头,他的部队先撤走了。
  
  其实不仅是栾黡,下军副司令魏绛对荀偃的命令也十分不满,他命令所部军队跟在栾黡后面,也准备撤走了。这时他的手下跑过来问:“不等元帅的命令吗?”魏绛说:“元帅要咱们马首是瞻,现在我的上司栾黡走了,我跟着他走,这有违反命令吗?”
  看来魏绛倒颇为狡诈,撤退他不落后,而且一古脑把责任推到栾黡身上。
  栾黡与魏绛的下军一撤退,心里最高兴的恐怕是各诸侯国的军队,晋军都走人了,我们还呆这儿干嘛呢?各诸侯国统帅开始作好撤退的准备。
  晋军总司令荀偃没想到一句“马首是瞻”,竟然引起这么多麻烦,他懊恼不已。如今栾黡、魏绛的下军撤走了,诸侯国军也准备开溜,一点儿士气也没有,战要怎么打?
  荀偃不得不打退堂鼓了,撤销了对秦军发起进攻的计划,宣布全军撤退。
  但是有人不想撤退。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1 0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