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97|回复: 108

[转帖]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从“一只白鹿引发的血案”开始吧-作者:华胥公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4-6-16 20: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hapter00  神人——通晓天机之人

      如果你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有影响的乱世有八个:一是商朝末年,二是春秋战国,三是秦末汉初,四是汉末三国,五是隋唐之际,六是元末明初,七是明末清初,八是清末民初。

      如果你还记得,八个乱世,出了十个神人——十个通晓天机之人:

      商朝末年——姜太公
      战国——鬼谷子
      秦末汉初——张良vs范增
      汉末三国——诸葛亮
      隋唐之际——徐茂公vs李淳风vs袁天罡(后二人为《推背图》作者)
      元末明初——刘伯温(《烧饼歌》作者)vs姚广孝(道衍和尚)
      明末清初——缺
      清末民初——缺

      很明显,分配不均匀——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没有神人。没办法,神人质量太高,数量太少。

      所谓神人,顾名思义就是像神一样的人,但也终究还是人。之所以称之为“神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像神一样的本事。

      这种本事,就是洞彻天机、经天纬地、神机妙算。

      我依稀记得钱钟书先生《围城》第一章里曾形容鲍小姐是“一半真理”,原因据说是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而鲍小姐只是裸露一部分,所以只能算一半真理。这话当然是调侃,但我认为也可以延伸到“天机”上。

      真理总是存在于最常见之事中,而天机,却是个很神秘的东西,它从来都是包裹得严严实实,从不轻易被人看透。

      然而,有一种人却像是拥有透视眼,偏能通过天象、星相看破天机,一语道破世间万事的未来走向和结局。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能准确预测事情和局势的发展趋势,并且未雨绸缪,防人之所不能防,堪称先知。

      毫无疑问,这种人是神人。

      这种神人,在现代是没有的,他们能用肉眼观测天象、星相,据此推测世间万事的变化,现代人用天文望远镜都看不出来。

      但话要先说明白,虽然是天机,但有些是本身能挽救的,有些是本身就无可奈何的,有些本身就是在劫难逃,只能听之任之,就像剃头匠不能剃自己,医生不能救自己,入殓师不能入殓自己。

      此种神一样的预测能力非一般人能有,非埋头苦学所能学,纯粹是天赋异禀、天纵英才。所以你看到,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这样的神人只有十个。

      简单计算一下,平均每200年出1个。绝对的稀有产品。

      我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但我想,这种伟大人物更多的是指伟大领袖,就像一部戏的主角,不是这个人来当,就是那个人来当,反正总有人当。

      伟人的情况是,可以没有这个,但可以有那个,比如秦末若没有刘邦,但有项羽足够;比如汉末若没有曹操,但有司马懿也未尝不可;又比如元末若没有朱元璋,有陈友谅也不是不可以。但既然有了这些人并存于世,那么神人就必不可少,只有神人加入其中一方,才能打破平衡或者现状,扭转局势,赢得上风,灭掉对方。刘邦可以没有萧何,不能没有张良;刘备可以没有庞统,不能没有诸葛亮;朱元璋可以没有李善长,但不能没有刘伯温。

      主角可以换人当,但这部戏却不是谁都能写的,编剧不是谁都能胜任,写出来的水准、结局也不一样。

      只有个别人提前知道,这部戏的每下一场会是什么,由谁来演,该怎样演,结局是什么。原因很简单,剧本早就在他的脑海中铺展开来。

      是他们,预测着历史的走向,指示着剧情该怎样进展。他们可以缺席,但决不能被任何人替代。

      所以,这样的神人比伟人更可贵。

      在那十个神人中,我要写的是刘伯温。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诸葛亮齐名的大师——“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从哪里写起呢?就从“一只白鹿引发的血案”开始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Chapter01 一只白鹿引发的血案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杭州城里,一个人不断地听到从四面八方飞来的战乱消息。

      他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捶胸顿足。他只是发出了一声叹息:“到底是应验了。”

      事实上,他早已预知了这一切。

      他曾观测到太白星昼现的天象,已预感到天下必将大乱。因为,太白昼现,不是好兆头,而是预示着四海战乱。

      他的名字,叫做刘伯温。时年四十一岁。

      此时,他虽然二度辞官寓居杭州,但作为大元子民,他不希望看到,也不想看到自己的预感成为事实。

      但这一天,到底是来了。他所观测到的天象开始一一应验。

      如果说,元至正十一年之前各地的民变只是小打小闹、不够红火、可以忽略不计的话,那么从至正十一年开始,元的天下真的开始天翻地覆了。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说大不大,由一只白鹿引起。有电影爱好的人,可根据以下情节剪个片子(片名《一只白鹿引发的血案》):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钦差贾鲁奉命修治黄河,来到黄河边上,偶然看到白鹿庄首富刘福通家养了珍奇的白鹿,大为动心,于是派人去索要,不料刘福通很有动物保护意识,一口拒绝了他。

      敲诈勒索未果,钦差大人自然大为恼火,而且一想到刘福通家财万贯,更是坚决不能放过,修治黄河缺的就是银子,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白鹿和财产全给你没收,于是干起土匪的行当,派人持刀拿棍去他家大肆打砸抢掠,将刘家夷为平地,忍无可忍的刘福通与白莲教掌门人韩山童击掌盟誓,决定效仿革命先贤陈胜、吴广,一举揭竿而起。

      韩山童,栾城(今河北)人,世代信奉白莲教,堪称白莲世家。其祖父因传授白莲教,被流放到永年(今河北)白鹿庄。到了他这一代,他不但不思悔改,而且还光荣地继承了家族使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地进行艰苦的宣传工作,并且还创造性地宣称天下将大乱,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又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大肆鼓动百姓起事。

      刘福通堂堂巨富被土匪钦差欺负得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实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是可忍孰不可忍,欺人太甚,于是心一横,干脆反他娘的!当即与韩山童等聚集受苦受难的百姓,杀白马黑牛,宣誓起事,所有人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韩山童被推为明王。

      刘韩二人并不像好汉歌唱的那么果断潇洒,“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事实上,他们为了起事成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但所谓夜长梦多,不幸的是,事情走漏了风声,韩山童被捕,英勇就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福通带着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奋力突围。

      如果韩林儿知道十五年后自己将死于非命,估计这次就不会突围了,干脆横刀一抹一死了之,早死早超生。

      可惜,他不知道十五年后的事。

      不知道的结果就是逃,跟着刘叔叔一路长途奔袭,大概遇到的敌人太草包,他们轻易占领了颍州(今安徽阜阳),随即趁热打铁,进军河南,占朱皋,据仓栗,连破罗山、真阳、确山,又克舞阳、叶县等地,横行豫南,顺风顺水。沿路百姓听说后纷纷踊跃投军,计二十余万,绵延数百里,安徽、河南一带只要是他们一出现,兵锋所指,势不可挡。

      而北方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以及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等,也都在此时举起红巾军的旗号遥相呼应(反正可以开免费连锁公司,不干白不干)。

      与此同时,一个叫徐寿辉的蕲州人趁机也聚众造起反来,红旗往肩上一扛,红巾往头上一戴,也充了一股红巾军,一口气攻下了湖广、江西多座城池,江浙一夜之间遍地烽火。

      另有一个叫方国珍的海盗头目也很有默契,率领大股水军、千百艘战船在海上兴风作浪,沿岸烧杀扰掠,肆无忌惮,闹得一天比一天凶,攻下温州、台州、杭州指日可待。

      虽然,刘伯温看到大乱已成事实,但他并不十分惶恐,因为他知道,大元气数未尽,目前的各路头领并不是最终的主角,而只是配角。

      最终的主角,另有其人。那个人,要在九年之后才会出现在自己面前。

      这些人要闹,是大元的劫数,逃也逃不过,就让他们闹吧,打就是了。虽然元朝腐败透顶,但身为大元子民,怎么着也得对雇主尽一点心。

      九年来,他第三度出仕,组建过民军,几次打败过方国珍,打败过邹普胜,被排挤,被夺权,辞官,隐居……

      九年来,打来打去,贼还是贼,刘伯温还是刘伯温。大元,气数未尽。

      九年,对于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而言,混一天是一天,眨眼即过,然而对于一个满腹韬略不得施展的人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虚度。尤其对于一个明知要度过九年才能大展身手的人而言,更是一种折磨。

      九年来,刘伯温郁郁不得志,相当忧愤。在他第三度辞官后隐居青田的日子里,他满怀苦闷,写下了《郁离子》一书,取“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之意。

      此书的意义,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刘伯温治国安民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此书著成后不久,他出山了。

      这一年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距至正十一年九年之后。这一年,他五十岁。刚好五十岁。

      五十而知天命。大元的气数要完了,再也没必要保它了,由他去吧。

      那个人,终于来了。

      从此,他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Chapter02 出山!

      ◆一个神秘人的来访

      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一天,一个人来到浙江青田县武阳村,登门拜访正在隐居的刘伯温。

      两年前,刘伯温辞官回到老家,从此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但他并没有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相反,他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不忘暗中观察天下局势,尤其江浙时局的一举一动,他都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张士诚虽已降元,但不过是权宜之计的假象,他仍然手握重兵,坐拥杭州,南近绍兴,北逾江淮,直抵徐州,地盘相当之大,徐寿辉和陈友谅看似珠联璧合,却貌合神离,那个叫陈友谅的,绝非等闲之辈,虽然暂屈徐寿辉之下,但久之必非池中之物。实力最差的方国珍,已被一个叫朱元璋的“吴王”收入麾下,翻不起多大的浪。

      势头最猛的就是这个朱元璋,以大宋国名义行事,尊韩林儿为帝,手下谋士、猛将如云,多朝古都应天府已经成了他的称王之地,可见其志不在小。而且,他已攻下江浙多处地方,照此形势下去,整个江浙都要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刘伯温夜观天象,看到帝星晦暗,新生帝星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且光芒愈发耀眼。根据星位移动对应固定的人事变幻之道,刘伯温猜测新生帝星必定应在这几人之间。

      仔细对比想一想,帝星最有可能对应的只有两个人——陈友谅和朱元璋。方国珍一介鼠辈,就没啥可说的了,张士诚是个守成之人,进取心不强,属于当个地主看人种田自己收租就满足那种。而素闻陈友谅此人薄信寡义,阴险狡诈,嗜杀成性,不得人心,难成大器。排除了这些人,就只剩朱元璋。况且他发展势头最猛,实力越来越雄厚,成大气候的只有他。

      刘伯温大胆做出了一个设想:莫非朱元璋就是自己预测的天下之主?

      也就在此时,一个人来到了刘伯温的面前。

      他自陈是朱元璋派来,名字叫做孙炎。

      孙炎,字子节,时任处州路总制。自小熟读经史百家,精通文章,很有才干,去应天府投奔了朱元璋之后,很受老朱赏识。

      老朱派常遇春去打杭州,胡大海去攻绍兴,以掎角之势夹击张士诚,然后任命孙炎为处州路总制。听说江浙有四杰,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刘伯温,于是就让孙炎设法请他来投奔自己。

      所以,孙炎就来了。

      来了就给泡茶喝,好酒好菜招待,一起谈文学,一起嗑瓜子,但几天过去了,孙炎嘴都嗑麻了,刘伯温就是不点头。

      孙炎很纳闷,刘伯温的老朋友宋濂都投奔了朱元璋,他却不肯,为什么?

      他搞不懂刘伯温到底怎么想的。难道刘伯温想效仿三国诸葛亮,让朱元璋三顾茅庐来请他?孙炎想来想去,就算刘伯温是诸葛亮,老朱也不是刘备,这事不靠谱。

      鬼才知道刘伯温到底怎么想的。

      孙炎不是鬼,所以只能带着困惑和遗憾走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人来访

      孙炎不知道的是,刘伯温在等他的两个好友的消息。这个消息,他可以预料得到——处州必然失守。

      但他还在等待最终的结果:他们败军之后将去往何处。

      率军镇守处州的,一个是丽水叶琛,一个是龙泉胡深。两人素来满腹经纶,都是很厉害的人,与龙泉章溢、青田刘伯温并称为“浙东四杰”。论智谋,自然属刘伯温首屈一指,但若论带兵打仗,胡深算得一代悍将。

      但当悍将遇到名将,只能成为手下败将。

      名将是胡大海。

      胡大海,字通甫,虹州人。此人不但身材魁梧,而且智勇双全,天生一块将军的材料。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胡大海去投奔他,朱元璋喜出望外,惊为天人,立即拜为大将。胡大海果然不负老朱的厚望,此后攻城略地无不得手,屡建奇功,被朱元璋升为右翼统军元帅,升官速度堪称火箭。

      朱元璋非常看重胡大海,让他率六万人去打金华。很快,金华被攻下,接下来就是丽水。

      丽水,是处州境内的一个县。

      名将不愧是名将,攻城像拔萝卜,一拔一个准。

      胡大海大军压境,胡深和叶琛率领的民军不敌。毫无悬念,丽水陷落。没办法,胡深和叶琛带领残军撤到龙泉,与章溢汇合。

      “浙东四杰”如今三个困守龙泉,一个隐居青田,对于这几个响当当的人物,朱元璋全都志在必得。龙泉的三个如果不投降不归顺,那就不客气,至于青田的那个,看在他没参与对抗大军的份上,还是得客气点儿,要请他过来。

      朱元璋正要发兵龙泉,被一个人拉住。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浙江浦江人。此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他的一生:老实人、大好人、文豪。

      老实人,非常老实的老实人,老实到世人皆知,最后就因为老实而从屠刀下获救,堪称老实人有福的罕见范例。大好人,彻头彻尾的大好人,好到从不陷害任何人,从不与人争权夺利。文豪,大文豪,如果你高中语文课学过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他的文章写得有多好,以及他为什么能写得那么好。他的文章写得好到让他跻身与刘伯温、高启齐名的“明初诗文三大家”之列。

      宋濂这个大好人关键时候说了一句话,让朱元璋停止了发兵。

      他说的是,他和刘伯温是好友,叶琛、章溢和胡深都是刘伯温的好友,所以大家都是朋友。既然都是朋友,那么他就能劝服他们都归顺。

      宋濂是个老实人,可靠,朱元璋信任他,就让他写信给刘伯温,通知他将有人去请他出山。另外派人去龙泉招降胡深他们三人。

      宋濂写了,刘伯温收到了。看了落款,刘伯温很吃惊,想不到老宋比谁都快,已经投奔了朱元璋。在信中,老宋还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即将来青田帮朱元璋请他出山。

      两天后,刘伯温还收到一封信,胡深写的。信中说到他和叶琛、章溢三人都已经降了朱元璋。他被授为左司员外郎,仍然统领龙泉等县兵马,准备奉命征讨江西。

      刘伯温缓缓放下信,长长地舒了口气:看来大家都要归于一处了。

      现在就剩自己一人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伯温知道,自己迟早必将出山,但不是现在。浙东时局还在瞬息万变,现在出来尚不是时候,静观其变才是上策。

      但宋濂在信中说了,有个人会二度请他出山。该来的还是要来,那就等这个人来吧。

      果然,他来了。

      刘伯温一听他自报家门说出自己的名字,连忙拱手作揖,引为上宾。

      虽然与他素昧平生,但刘伯温对此人的事迹早有所耳闻,深知这是一个水平相当之高的人,甚至不在自己之下。

      因为,这个人叫做朱升。

      朱升,字允升,又号枫林,安徽休宁回溪人。此人年轻时就四处游学,精通经史百家,文名远扬。但科举之路比较坎坷,四十岁之后才中了个举人,后授池州路学正(相当于教育厅官员)。天下大乱后,池州也不能幸免,他干脆隐居起来,带徒授课,著书立说。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发兵徽州,朱升被人引荐,来到他面前。

      既是老乡,又是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加上这人又是名人,朱元璋自然对朱升大为敬重。一见面,朱元璋就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平定天下?

      对于这个高难度的问题,朱升只用了一句话做出了解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是的,你没看错,这句有名的平定天下九字方针就是他向朱元璋提出的,不是李善长,也不是刘伯温。

      这话很浅显,却相当有道理:先打好基础,不要强出头,出头的椽子先烂,称王这事儿别急,先缓一缓,等翅膀硬了再说。

      朱元璋原本心里也急于称王,但听了朱升这话后才悬崖勒马,拉着朱升道:“多亏了先生,不然元璋几铸成大错!”

      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士诚、陈友谅都早早称了王,朱元璋却甘居人后的原因。

      因为朱升的这句话,朱元璋在此数年内积累了雄厚的实力,而免遭元朝廷的密切注意,麻痹了其他义军头领。

      可以说,在遇到刘伯温之前,朱元璋得以悄悄发展壮大,皆赖此人之功。

      如今,这个高人来到了刘伯温的面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定,这是一次高智商的交锋。

      刘伯温第一眼看到朱升,就发现此人骨相丰满,眉目疏朗,加上又有才气,一副典型的平安之相。但也能看出他并无大志,可是这种面相偏能让他随遇而安,不仅能保得自身安全,还能让他所到之处也跟着他沾光。

      福相,大福之相。刘伯温深信面前这个人一生会平平安安。

      如果你知道后来大明开国后,朱升毅然离开南京回到老家休宁颐养天年,免受朱元璋的屠戮,得以安然谢世,你就会相信朱升有多大的福气,对刘伯温的判断感到震惊。

      两人一见面开始喝酒聊天,朱升就目前江浙的军事形势问了刘伯温一个问题:“吴国公朱元璋已经招降方国珍,并已派常遇春、胡大海两支大军攻打张士诚,刘先生你认为胜负会如何?”

      朱升相信以刘伯温的能力,哪怕他大门不出一步,也照样能尽知天下事,果然不出他所料。

      刘伯温也不打哈哈,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方国珍归降只不过是一时之计耳,屡降屡叛是他的家常便饭,切莫当真。”

      朱升觉得方国珍完全不必讨论,因为朱元璋根本没将他放在眼里,不需要防他。眼前最重要的对手是张士诚,于是再下一问:“那张士诚呢?”
    举报 回复 楼主:华胥公子 时间:2014-03-12 23:24:59
      刘伯温抚了抚须,回答道:“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张士诚身上,吴国公想胜他难。”

      朱升大惊,连忙问道:“先生此话怎讲?”

      只听刘伯温娓娓道来:“连年灾荒,朝廷无粮,独他张士诚占据杭州富庶之地,粮饷丰厚,他就可以以此来挟持朝廷供给他兵力,此为天时;杭州为江浙重地,地位历来显要,此为地利;张士诚与江浙行省左平章识达帖木儿勾搭成奸,朝廷任其呼风唤雨,此为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集于他一身,自是占据上风。”

      对于刘伯温的见解,朱升相当佩服,但他认为吴国公也有他的“天时地利人和”,他的分析如下:

      大宋国平章刘福通率红巾军北上讨元,已威逼大都,大元气数已尽,此为天时;吴国公朱元璋已经占据浙东、浙中,对杭州已构成威胁,此为地利;自打朱元璋入江浙以来,婺州和处州都已土崩瓦解,各地州县纷纷投降,大批人马归附,此为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同样集于吴国公一身,不怕他张士诚。

      这话的后两句刘伯温同意,但前一句刘伯温不赞成,因为他知道,大元的气数还未真正终结,就算刘福通逼近大都,元现在也完不了,所以不能算是朱元璋的“天时”。

      但刘伯温选择了沉默,他并不想跟朱升争个你输我赢。他知道,朱升是有备而来,有意逼他一较高下,然后回去告诉吴国公朱元璋他有多么厉害,让朱元璋务必将他招致麾下。

      他的理智告诉他,有时候选择退让,反而是一种明智。

      现在仍然不是出山的最佳时机。

      朱升也明白,刘伯温不同于以文章经史为业的宋濂,他有他的一套处世策略。他之所以还不肯答应出山投朱元璋,是因为他还在观望江浙局势。况且,他是江浙最大的名士,自然有他的身价,肯定不会随意任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刘伯温依然不肯出山,那就只能等常遇春和胡大海两路大军获胜之后,局势更加明朗之时,再请他做出决断了。

      没办法,这人不好请。

      朱升只好带着这样的想法告辞离开。

      然而,朱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伯温的确是在观望局势,但他有更深更远的考虑。

      他知道,自己将会到达朱元璋的面前,但他希望自己以最为漂亮的方式交给他一份完满的答卷。

      刘伯温相信,只要交出那份答卷,天下将从此改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遇春和胡大海攻城失利,刘伯温的预测应验!

      刘伯温说张士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断言常遇春和胡大海两路大军夹击张士诚难以取胜,当然这是客气话,言外之意是他们将遭遇失败,但朱升却唱起反调说朱元璋同样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并对常遇春和胡大海两路大军获胜充满信心。

      在他看来,朱元璋现在正顺风顺水,自打进入江浙以来他还从没败过,常遇春和胡大海作为他手下的两员大将,自然也会沾上他的福气和运气,攻下张士诚的杭州和绍兴不是难事。

      然而,很快事实证明刘伯温的判断才是对的。他的预言应验了——常遇春攻打杭州失败,胡大海攻打绍兴也失败。

      两支大军派出去攻打张士诚,本来志在必得,没想到却双双失利,朱元璋对于这样的结果感到非常意外,但事已至此,已无可奈何,只好下令将他们都召回应天府,从长计议。

      朱升想不到的是,常遇春和胡大海两位名将竟也有攻不下的城池。对于这种结果,他跟朱元璋一样大跌眼镜,但他心里更加诧异的是,刘伯温的预测竟能如此灵验!

      这一回合高智商的较量,刘伯温胜,朱升败。

      想不到,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神机妙算之人,实在让人自愧不如。

      这个刘伯温,不愧是闻名天下的第一谋士。朱升相信,谁若是用了他,取天下易如反掌。当然,这种好事一定要落在朱元璋的头上。

      事不宜迟,一定要帮朱元璋尽早抢得此人。这个时代,竞争靠的是人才,竞赛的却是时间。

      于是,朱升再次登门拜访刘伯温,希望更加深入了解他的想法。

      这一次,刘伯温将会让他再度见识到他的卓越预知能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招

      朱升这次来拜访刘伯温,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朱元璋来信说胡大海攻城不下,命他去绍兴住胡大海一臂之力。

      但朱升心里很清楚,胡大海此人智勇双全,久经沙场,尚且攻不下绍兴城,可见是件苦差事。朱元璋让他去帮忙,对于他而言,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去了能帮上忙还好(概率为零),如果没能帮胡大海攻下城池,反倒会让朱元璋怪他智谋不足。如果不去,朱元璋就会定他一条违抗军令罪。

      去,还不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

      刘伯温预测常遇春和胡大海攻不下城池,果然被他言中,可见他的水平相当之高。朱升一想到自己面临的难题,立马想到了刘伯温。

      只有他能为自己拿主意——这人是个神人,除了他,没有别人。

      见到刘伯温,朱升先是大赞刘伯温料事如神,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佩之情,刘伯温自然是好一番谦逊承让。紧接着,朱升就向刘伯温说出自己的难题,向他讨教该如何抉择。

      刘伯温想了想,只说了一句:“不可不去,也不可速去。”

      朱升听此一言,有如醍醐灌顶,当即向刘伯温深施一礼道谢,然后告辞而去:“伯温兄高人!枫林今日即赴金华,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刘伯温向他拱手作别,将他送走。

      朱升再次领教到刘伯温的绝顶高明,更加深信此人必归朱元璋,不是这次,就是下次。

      朱元璋对刘伯温很感兴趣,志在必得。

      以朱升对朱元璋的了解,凡是朱元璋看中的,无一能逃脱他的手掌。

      而朱升感觉自己从刘伯温身上仿佛也觉察出了什么,这个刘伯温似乎对朱元璋很感兴趣,似乎早有所了解,不然不会如此了然于胸,预测屡屡言中。

      朱升相信,朱元璋和刘伯温这两个彼此感兴趣的人迟早会聚在一起,就像两块相互吸引的磁石,必然会集合于一起。当这两块磁石集合于一起时,他们的磁场才会爆发出无比巨大的力量。

      朱升相信,这两块磁石很快就会聚到一起。

      刘伯温也同样相信,他和朱元璋很快就会见面,很快就会。

      他已经准备好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上文第一段“住胡大海一臂之力”中的“住”应为“助”。特此更正。)

      ◆双簧

      刘伯温不但相信自己会很快与朱元璋见面,更相信自己很快会与朱升再次见面。

      他知道,朱升手头上现在有两件事很棘手:一件是帮朱元璋请他刘伯温出山效力,一件就是后来下令让他去绍兴协助胡大海攻城。

      去绍兴,朱升是不愿意去的,请他刘伯温出山,他已经跑了两趟,还没有办成。

      朱元璋交代给朱升的这两件事,朱升要是一件都没办成,就这么去应天府,即使朱元璋不砍他,也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刘伯温还记得初次见到朱升的时候,看出朱升是个平安之相,他相信,朱升此次不但命不该绝,而且一定会成功渡过难关。

      既然后一件事他不愿意去办,那么,他就一定会办好前一件事。而且前一件事他都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怎么着也不会甘心半途而废。

      既然朱升没有赶去绍兴助胡大海而停留在了金华,那么,刘伯温相信他一定会在去应天府之前,把前一件事办成。

      朱升只有办成了这件事,朱元璋才不会追究他没去办另一件事的责任。

      但刘伯温知道,这件事朱升办不办得成,关键在他刘伯温身上。但现在他已经表现出了将要出山的倾向,只是还没有行动而已。对此,以朱升的敏锐洞察能力,他一定也会有所察觉。

      刘伯温相信,朱升在金华一定会继续采取行动,尽最大努力把请他出山这件事办成,只有这样,他才能去应天府去见朱元璋。不然,他交不了差。

      刘伯温相信,朱升一定会继续加把劲儿,做最后的努力。

      朱升也相信,只要再加把劲儿,就能把这件事办成。

      刘伯温暗暗决定,如果朱升能使出一个让他不能拒绝的的妙招,他愿意配合他的工作,跟他唱一出双簧,成全他的心愿。

      原因很简单,两个——

      一是刘伯温很喜欢朱升。喜欢朱升也有两个原因:朱升这人是个老实正直的人,没有坏心思;作为高级军事顾问同行,刘伯温很欣赏朱升的水平,惺惺相惜。

      二是刘伯温也需要台阶——上场的台阶。

      他相信朱升最终能给他这个他想要的台阶。

      在他到了金华之后,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能把这件事的妙招。

      为此,他派人去请来一个很重要的人。在他看来,金华已经有了两个他需要的人,还需要第三个。

      只有凑齐了这三个人,才能帮他办成这件事。

      几天之后,刘伯温收到了朱升的一封信。看完信,刘伯温笑了。

      信中朱升告诉他,自己在金华邀请了章溢、叶琛和胡深三个一起聚一聚,“浙东四杰”中现在就剩他刘伯温缺席了,请他务必前往。

      好你个朱升,亏你想得出这一招!你知道我们四个是死党,故意打出感情牌,算你高明!胡琛已拜左司员外郎,统领处州兵马,按照军令不能擅离职守,居然也被你拉来金华助阵,看来你是使出撒手锏了,出手果然不简单。

      刘伯温抚须一笑,其实朱升这一招,他已经设想到了。

      章溢、叶琛都在金华,朱升也去了金华,他要在去应天府之前办成请他刘伯温出山这件事,一定会在这个地方从刘伯温的这几个老友身上下手。

      最重要的是,刘伯温的这几个老友都已经归顺了朱元璋。有他们出面从旁协助劝说,不用担心他刘伯温无动于衷。

      只有一个困难,就是把在处州统领兵马的左司员外郎胡深请过来。但这对于朱升来说,也不过是几句煽情的话的事儿。

      你看,你们“浙东四杰”三个都归顺吴国公了,就剩一个刘伯温,你们四个是个世人皆知的老牌组合,怎么能就这样分道扬镳?请他出山是小事,你们保持F4组合才是大事!

      朱升使出这一招,刘伯温相当满意,相当欣慰。

      朱枫林,你到底是高水平的谋士,不枉我欣赏你。我也知道你的主意,就是想让他们三个一起帮你劝说我出山。

      好,这情我领了。

      刘伯温当即决定动身去金华会一会他们。

      他知道,金华的下一站就是应天府(南京),在那里,他将与朱元璋进行第一次会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华的动员会

      刘伯温去了金华,朱升和叶琛、胡深、章溢在那里等候已久。

      乱世,刘伯温与胡深、叶琛和章溢三人已经好久不见,想当初他们四人一起合力守护龙泉、丽水、青田、温州,屡屡破敌,海盗头子方国珍和徐寿辉的太师邹普胜想要占领江浙的野心一直无法得逞,没想到如今再见面时,他们三人都已经被朱元璋收服。胡深被任命为左司员外郎,其他两人暂时还没有职位。

      如今见面,四人自是好一番嘘寒问暖。

      朱升见到刘伯温赴约而来,大喜过望,笑着道:“你们四个终于聚齐了!”

      刘伯温拱手道:“枫林兄策划得好!”

      朱升是个聪明人,当然明白他的意思,连连哈哈大笑,同时使眼色示意胡深向刘伯温发动劝说攻势。胡深当即会意,按照事先的策划方案行动,开始力劝刘伯温投奔朱元璋。

      刘伯温笑道:“原来你左司员外郎不在岗位上好好上班,跑到这里,就是为了当说客来的。这要是让吴国公知道了,岂不是要治你一个擅离职守罪!”

      胡深也不紧张,反倒顺势搭腔道:“如果能为吴国公招来一位绝顶谋士,助他夺得天下,我就是被杀头也值了!”

      “好你个胡仲渊!”刘伯温佯嗔道。

      其他几人见势,赶紧一哄而上,用三寸不烂之舌围攻刘伯温,劝他与他们一起再续前缘,继续搭档,再当同事。到了这个份上,刘伯温也不好再推辞,便顺着台阶下,点头答应。

      朱升喜出望外,道:“伯温兄终于首肯了,此乃吴国公之福,社稷之福啊!”

      胡深对朱升道:“胡某已经为枫林兄说动伯温,使命已完成,该回去上班了!”

      刘伯温指着他们几个道:“就知道是你们几个合谋设圈套赚我,我还傻乎乎地往里钻!”

      “伯温兄也是聪明之人,当今乱世,只有吴国公一人可成大业,必少不了先生这等高人,先生也可成就千古功名,不负胸中凌云之志。珠联璧合,黄金搭档,岂不快哉!”

      其他几人赶紧贺道:“恭喜伯温兄得遇明主,一展雄才!”

      刘伯温回敬道:“与诸位共勉!”

      朱升顺势提议翌日带叶琛、章溢、宋濂和刘伯温四人一起去应天府见吴国公朱元璋。

      朱升告诉他们,宋濂已被吴国公封为金华郡学五经师,但他觉得这对于宋濂来说太大材小用了,想带他一起去应天府在朱元璋面前替他重新谋个高点的职位。

      见到朱升的第一眼时,刘伯温就知道他厚道,但没想到他这么厚道,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已经有了职位,他还想着为他谋取更高的职位,不是为了私心,只是因为不能屈才。这让刘伯温对他更加敬佩。

      这人是个好人,好人一生平安。他的一生会平安的。刘伯温这么想。

      第二天,刘伯温就和叶琛、章溢、宋濂四人一起,在朱升的带领下,踏上了去往应天府的道路。

      对于刘伯温而言,他即将见到他生命中那个最重要的人,他也将交出那份在他胸中准备好了已久的完美答卷。

      他的一生即将就此改变。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9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