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lack白夜

[转帖]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从“一只白鹿引发的血案”开始吧-作者:华胥公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与李善长的对话

      在刘伯温一行人到达应天府之前,朱元璋已经接到了朱升的来信:他将要带刘伯温一行四人来应天府。

      朱元璋见信大喜,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这个让他期待已久的消息。

      其他三人都已归顺,唯独这个刘伯温最让人头疼,派人去请了几次都请不出来,现在好了,终于把这个活菩萨给请了出来。朱升这差事办得好!绍兴没去就算了,不追究了。

      朱元璋两手一拍,命手下请一个人过来,想听听他谈谈他对他们的意见。

      很快,这个人来到了朱元璋面前。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善长。朱元璋帐下两大谋士之一(大家都知道,另一个是朱升)。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这个人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相当的聪明,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少年时就博学多才,确实多才,很多才——经史子集样样精通,而且还会两样一

      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

      这样的人不去考科举当官简直是浪费材料了。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李善长却没有考科举。他没有考不是因为他怕考,也不是因为他怕考不上,而是他不愿意考。

      他不愿意考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想学陶渊明、林逋一样隐居,而是迫不得已:元朝压制汉人,考上了也当不上大官。几十年都上不去,白混(刘伯温是典范)。

      李善长很有个性,他娘的,老子不考了行不行?老子去学自己想学的,总有能用得着的地方,不像儒家那些东西,学了就只能科举做官。老子就不信邪了,除了科举老子就没了活路。老子偏要做出来让你们看。

      老子有朝一日有机会照样能当官,而且我当官比谁都狠,比谁都厉害,我还要利用自己的学问发财,老子才不要做个穷书生!

      事实上,李善长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他擅长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就是他的资本——法学和经济学。

      所谓法学就是韩非子、李斯一派的法家学问,讲究审时度势、机变权谋和利害权衡。

      所谓经济学就是财务管理、调度有方,最远的源头来自于管子(管仲)。

      这两样学问,在秦汉以来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相当冷门的,几乎无人问津,一般的读书人想都不会去想,更别说去学,但李善长却偏偏学会了这两样东西。

      李善长弃考经商,用经济学很快发了财,而且还娶了定远豪门的女儿为妻,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元朝天下大乱,战火四起,定远也遭了殃,李善长只好带着家人逃进了深山老林避乱。

      但李善长却暗自得意:机会来了!有战必有事,有事必需要人,需要人就有了工作岗位,有了工作岗位,就必有自己的一番用武之地。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刚刚白手起家,只有三万多人马,准备进攻滁州。李善长打听到朱元璋是个穷苦人家出身,现在当了大将突然有了大笔财富,肯定不会理财,肯定缺会计和出纳,于是决定适应朱元璋的需要,雄赳赳气昂昂慨然走出深山,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李善长饱学多才,尤其善于经营和打理财务,大喜过望,缺的就是李先生这样的专业人才!于是任用他为军中总管,人称“李总管”,名头是大大的响。

      李善长的经济学终于派上了用场,让他扬眉吐气:“老子不考科举,如今也当官了!”

      李善长走马上任之后,不仅协助朱元璋整饬队伍,安抚民众,而且还帮朱元璋整理军队财务,筹集粮草,调节各方面关系,大凡他经手之事,无不办得妥妥帖帖,朱元璋大为满意,拉住他的手激动地感慨道:“先生后勤工作干得非常不错,真是我的萧何啊!给三十二个赞!”

      占领应天府之后,朱元璋改原来的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用李善长为领府司马,兼任参知政事,对他信任有加。

      如今,朱元璋把他叫到自己面前,却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听听他对刘伯温几人的意见,问问他该给予他们怎样的职位才合适。

      李善长明白,这是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他更清楚,四个人中,朱元璋最在乎的只有一个人——刘伯温。

      朱元璋嘴上说想听他对四个人的意见,其实只想听他对刘伯温的意见。其他人都可以一笔带过。

      既然如此,就重点谈刘伯温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开口就直奔刘伯温,问道:“老李啊,刘伯温这人想必你也听说了吧,传闻他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觉得这些传言靠不靠谱?”

      李善长心中暗喜:“你想听什么,我就说什么!”于是决定按照事先组织的思路来,双手抱拳禀道:

      “回吴国公,臣对此人也早有所耳闻,他以满腹韬略闻名江浙,曾组建民军多次打败过方国珍、邹普胜,收复龙泉、丽水、青田、温州,一介文人能率军屡屡打赢胜仗,可见其本领非同凡响,堪比三国诸葛孔明。只因在元朝廷不得志,才愤而弃官归隐,吴国公慧眼识才,数次请他出山,诚恳之至,总算达成所愿。此乃吴国公之幸,社稷之幸。恭喜吴国公,贺喜吴国公!”

      朱元璋面露喜色,又道:“我闻此人通天晓地、料事如神,前一阵我派常遇春、胡大海两路大军攻打张士诚双双失利,竟然都被他言中,不知是他侥幸猜得还是真有此等神通广大的本事。”

      李善长明白朱元璋不敢相信刘伯温有如此之强的预言能力,于是道:“莫非吴国公是想试他一试?”

      “老李岂不闻‘烈火炼真金’?若他果真如此厉害,我也必不会亏待他。”

      “吴国公英明!”

      “只是,我还担心一个问题。”朱元璋忽然面露忧容。

      李善长赶紧问道:“不知吴国公所忧何事?”

      “若他刘伯温也像朱枫林先生一样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岂不是要辜负我一腔期望?”朱元璋说出自己的担忧来。

      “吴国公多虑了,”李善长为朱元璋徐徐解忧道,“人各有不同,朱枫林先生当初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堪为至理,只是他原本生性爱好平和冲淡,喜于教书授徒、著书立说,因此并无大志于功名。刘伯温则不同,出身官宦世家,必然要走仕途道路,而他在元朝廷混沌多年,屡受排挤打压,郁郁不得志,必有满腔抱负欲一展所长,方能不虚此生。臣敢保证,刘伯温此人必定会以功名事业为上,他既首肯出山来辅佐主公成就大业,必是下了偌大决心,也认定了主公是他的老板。他是个读书人,还是讲究些儒家忠信之道的,最看重的就是面子,他已经从元朝廷跳过一次槽,是为读书人最不齿的,再跳就要受人更大的耻笑了,因此他此次投奔主公必会竭心尽力,忠实效劳,断不会再轻易跳槽辞职!”

      “老李分析得有理啊!”朱元璋拍手大赞道,“好,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现在就等他来面试了!对了,老李,那你说说其他三个如何?”

      李善长知道这只是落幕,于是一笔带过道:“宋濂长于文章经史,其他两个臣不是很清楚,一切望主公定夺!”

      朱元璋抚了抚须,点了点头,道:“好,老李,今天就谈到这里了,你退下吧!”

      李善长答了声“是”,倒退着缓缓退出了大营。

      朱元璋想,这个李善长倒也不怕刘伯温来了跟他形成竞争,这不正常。不,他一定会的,即使现在不会,将来也会。

      他们将来一定会擦出激烈的火花,朱元璋对此深信不疑。

      同时,他等待着刘伯温即将出现在自己面前,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们现在应该到了应天吧,朱元璋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伯温与朱元璋的第一次见面

      朱元璋不知道的是,他翘首以盼之时,朱升已经带着刘伯温一行四人到了应天府。

      但他们到达时天色已晚,朱升想,就是面试也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总不能大晚上吧。所以他决定一个人先去见朱元璋,向他禀明自己已将刘伯温四人带来之事,请求安排刘伯温等人住宿事宜。

      “好你个朱枫林,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盼回来了,你可让我等了好久。你在信中所说的刘伯温一行四人呢?他们在何处?为何不见他们?”

      朱元璋一见到朱升,大为喜悦,但发现不见刘伯温四人,脸色很快由晴转阴,劈头盖脸就是一通问。

      朱升恭恭敬敬地禀道:“回吴国公,我已将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四人带来应天府,本应立即带到主公面前,但念及现在天色已晚,刘伯温一行四人一路车马劳顿,状态不佳,多有不便,便将他们暂时安顿在了客栈住下来。”

      “枫林胡闹!”朱元璋拂袖怒道,那张本来就长的脸拉得更长。

      朱升吓得两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下,慌忙说道:“枫林该死,不知枫林何事惹主公动怒?”

      “刘伯温一行四人是我的贵宾,怎么能住客栈?”朱元璋大声斥道,“我已命人将秦淮河北岸贡院街上的夫子庙改修成礼贤馆,专门接待前来投奔我的贤士。若是让天下人知道我朱某让贵宾住客栈,岂不笑我怠慢贤良、委屈贤良?如此一来,贤良便不再投我,而投他人怀抱,你说,你岂非坏我功业?”

      “枫林知罪,请吴国公责罚!”朱升几乎匍匐在地,认罪道。

      朱升跟随朱元璋这么久,还是头一次见到朱元璋大发雷霆,不禁恐惧得发抖。没想到朱元璋暴怒起来如此可怕,如此恐怖,看来“伴君如伴虎”那句话实在半点不假。朱升突然想到,眼前这个人还没登基称帝就已经如此喜怒无常,若是有朝一日当了皇帝必定更甚今日。

      朱升不敢想象将来,却不知忽然哪里来的一股冲动让他悄悄下定决心:若是将来有机会抽身,一定要激流勇退,教书也好,种田也罢,平安就好。他明白,人活一辈子,什么功名,什么利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最宝贵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活下去,并活好。

      “好了,念在你替我招来刘伯温的份上,我就宽宏大量不追究了。”朱元璋忽然收起怒容,伸手扶起朱升道,“枫林起来吧,速去把刘伯温四人请到礼贤馆安顿下来,这么晚了我就不去打搅他们休息了,你回去转告他们,说明早我将亲自迎接他们,一睹名士风采。”

      “枫林谢过主公宽容!枫林这就去办!”朱升道完谢,起身匆匆离去。

      朱升在走的路上忽然想,朱元璋刚才发怒倒也不完全说明他暴躁易怒,也可看出他对招贤纳士的看重,他怕人才流失到了敌人那里,所以才会如此厚待贤士。

      这个人有心做事,有心为民,还是可以辅佐的。

      苍天保佑,但愿刘伯温这次跟对了老板。不然到时自己就对不起他了,因为是自己去请他来的。

      刘伯温,祝你好运,面试顺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无话。

      翌日一早,朱升领着刘伯温四人前去拜见朱元璋。

      当他们踏进朱元璋府邸的门槛时,只见老远一人蓬头散发,衣衫不整、光着脚丫子大步往这边冲过来,吓得朱升连忙向后退了几步,同时张开双手挡在刘伯温几人前面护住他们,却不料由于退得急,差点摔个人仰马翻,多亏刘伯温扶住他,他才站稳。

      朱升奉命把这四人带到朱元璋面前,万不敢出了什么乱子,哪怕已经进了朱元璋的府邸,但只要没道朱元璋目前,没让他亲眼看到,亲手摸到,都不敢有半点马虎,因为这四人是朱元璋的VIP贵宾,丝毫不能有任何差池,不然他就要遭殃了。

      如今,这四个人的安危与他朱升的命紧密相连,一旦他们有所闪失,朱升就是赔命也赔不过来。

      而他们五人刚踏进朱元璋的府邸,冷不防前面冲出来这么个人,实在让人怀疑这里是不是精神病院院,此人就是从精神病院里放出来的。

      朱升以瘦弱之躯,一边全力保护刘伯温一行人,一边冲那人喊道:“你是谁?你要干吗?伤我可以,不要伤他们几个!他们几个是吴国公的贵客,不得放肆!”

      只见那人置若罔闻,已神速般冲到他们面前,把满头乱发一甩,满脸堆笑,凑近朱升道:“好你个朱枫林,你连我都不认识了!”

      朱升瞪大了眼睛,半天才缓过神来,支支吾吾道:“原来是……吴国公,枫林有眼无珠,方才没认出来!”

      这时,刘伯温几人连忙向朱元璋作揖行礼,道:“见过吴国公!”

      朱元璋上前一步,拉住刘伯温的手,欣喜若狂道:“门卫报知先生几人前来,我不及梳洗更衣就奔了出来,就为了迎接先生,我朱某人一介粗人,不懂那些礼节,直来直去。唐突之处、冒犯之处还望诸位先生海涵!”

      刘伯温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朱元璋——那个他等了很多年的人,除了父母妻儿,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今就在他的面前!

      刘伯温感到莫名的惊喜、振奋、紧张。他在心里反复问自己:他就是上天指示我要等待的那个人吗?他就是天下之主吗?他就是真命天子吗?为了这一天,我等待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这一天,我忍受了多少暗无天日的煎熬?

      如今,我终于与你聚集在一处。过去所受的所有挫折磨难,所有痛苦,所有失意,在现在这个时刻,都变得不值什么了。

      刘邦有张良,终成大业;刘备有孔明,乃建蜀汉。当我和你组成黄金搭档,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必能击败各路敌手,共创统一伟业!

      我要让你知道,你是我要找的天下之主,我是你要找的智慧之光!当今乱世,只有我们可以珠联璧合,成为绝代双骄!

      张良,诸葛亮,我要让他们都成为我的衬托!

      是的,一切都将从今天开始!命运之轮也将从这里开始转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刘伯温抬起头正眼看他时,不禁震惊得目瞪口呆,原因是他发现面前的这个人有一副奇特的长相。刚才他蓬头散发,刘伯温没看清楚,但现在看得一目了然。

      此人的长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鬼斧神工”。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身材高大魁梧,长身虎背,腰粗肩窄,手厚指细,高鼻阔额,两耳肥大,厚唇阔嘴,面部颊骨突出,下巴像一块山石从悬崖上突出来。
      怪异,非常怪异,怪异得不能再怪异。

      面对如此一副怪异的长相,刘伯温反复搜索记忆,然而对于同类长相,他的记忆却是一片空白。由此,他不得不得出一个现实的结论:尽管有生以来阅人无数,见过无数奇怪的长相,但还从未见过怪异得如此极致的长相。

      一般说来,一个人要长出一副怪异的长相,概率是很小的,因为普通人都是正常的普通长相,哪怕丑了点儿,也丑得自然,不会给人突兀感和恐怖感。但要长出一副怪异到巧夺天工那种境界的长相,相当不容易。虽然上天从不轻易眷顾一个人,让他貌比潘安,但也绝不会胡作非为,直接让他一生下来就是猪八戒。

      然而,刘伯温看出,眼前这个人的面部结构相当复杂,集高山、盆地于一体。

      再强调一次,这副长相只能被称作“巧夺天工”。

      这是一副奇崛之相,非常人所能有。

      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的。

      刘伯温的目光凝聚在他脸上,细细观察,足足看了一分钟之久。他要通过这副长相,运用自己的面相学,对他进行一个推断。

      十秒钟过去,刘伯温突然在心里下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如此长相,既有大贤之仁厚,同时也有大奸之凶残。

      这是一副非凡之相,常人断难拥有。

      此乃仁君之相!雄主之相!暴君之相!

      如果你完整地了解了朱元璋这个人的一生,你就会对刘伯温的判断佩服得五体投地。

      是的,刘伯温与朱元璋见面的第一时间,就已经牢牢地记住了这个人,准确地预测了这个人。

      这个人,将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有一番大作为。这个人,终将成就一代伟业!

      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天命所归。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完美答卷

      朱元璋将刘伯温几人连拉带拽请进正厅,命人端茶递水,好生招待,又着人备好酒菜,为他们接风洗尘。

      饭桌上,大家推杯换盏,好不热闹。朱元璋见满座宾朋,贤才云集,心里大为欢喜,于是连连举杯痛饮。

      但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在这几个人当中,自己最在乎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刘伯温。于是饭后便让朱升带叶琛、章溢、宋濂三人出去逛逛,有事要单独跟刘伯温谈。

      众人会意,遵命退出。他们也都明白,以刘伯温的才能和名气,自然最受朱元璋重视,他们只是绿叶,衬托刘伯温这朵大红花。

      朱元璋终于可以坐下来,与刘伯温单独面对面相谈。

      这一刻,他已经等了很久。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听到刘伯温纵论天下大势,畅谈真知灼见。

      而刘伯温也明白,朱元璋之所以屏退众人,无非就是为了单独面试他。他知道朱元璋想要听什么。

      这一刻,他也等待了很久。他早已准备好了一份完美答卷,随时都可以交给他。

      如今,交给他这份答卷的时候到了。

      古有诸葛孔明隆中对三分天下,今有我刘伯温妙计一统江山!

      很快,我就会让世人明白,结束这个纷乱的时代该如何做。

      元朝,永别了,我将要做一个亲手埋葬你的人。曾经,我是一个忠于你的子民,但我从未得到重用,现在不同了,我已与你一刀两断,我将受命于未来的真命天子,扫灭所有的敌手,并亲手将你送上黄泉路。

      不要怪我,你的气数尽了,无力回天,没有人能救得了你。

      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虽然你们也都参与了灭元,但你们是跟未来真命天子争夺天下的强劲对手,这个世界,存在着“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成者为王,败者连寇都当不了,只有死路一条。天命不在你们身上,没办法,你们只有灭亡。

      而你们失败的命运,也将从我的这份答卷开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淡定自若的刘伯温,朱元璋抖擞精神,开始侃侃而谈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以相见,是我朱某莫大的荣幸。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首功当属张良、萧何、韩信三杰。今我有常遇春、徐达,善于用兵,可比韩信,李善长精于谋算,善于保障后勤,可比萧何,有他在,大后方无忧。素闻先生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堪比留侯张良!如今三杰尽归我所得,何愁不得天下!”

      刘伯温听出朱元璋以刘邦自比,志在天下,果然雄心不小!这就是他的王者之气,自己果然没看错人!但自己却不敢以张良自居,赶紧拱手自谦道:“吴国公过奖,伯温才疏学浅,不敢当留侯之名!”

      “先生高才,世人皆知,不必谦逊。我将先生请来这里,就是看重先生的满腹才学韬略,想让先生辅佐我成就大业,先生不嫌朱某浅薄粗鄙,肯出山相助,令朱某十分感动!今天朱某有几个问题特地想要向先生请教,望先生不吝赐教才是。”

      刘伯温看出朱元璋是个直性子的人,说话也不拐弯抹角,倒也爽快。于是说道:“伯温何德何能受吴国公如此器重,受邀来此相助,敢不竭心尽力!”

      朱元璋大笑道:“先生肯屈就朱某帐下,朱某定会让先生一展雄才,不负平生所学!大丈夫活在世上,就该好好干一番大事业,要不然跟那些天天做饭洗衣的婆娘有何两样!”

      “吴国公说得在理。”刘伯温应道。

      “先生啊,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曾命常遇春、胡大海各率十余万兵马攻打杭州、绍兴,却不想历时三月仍攻城不下,此事已被先生料中,朱某万分佩服先生的先见之明。但不知先生做出预测的依据是什么,特意向先生讨教。”

      刘伯温只用了一句话就告诉了朱元璋答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而不知彼,想不败都难。”

      朱元璋听了却大为困惑,阐明自己跟张士诚已经打过不少交道,虽然没熟到可以同穿一条裤子的地步,但对他也还算有几分了解,怎么会是不了解对手?

      朱元璋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但刘伯温却告诉他,他们只了解张士诚,这并不是全面的了解。没有全面的了解,就不存在知己知彼,就不可能取胜。

      刘伯温的话让朱元璋更加不解:已经了解了张士诚,还不算全面了解,要怎样才算了解?

      别急,我来慢慢告诉你答案。

      刘伯温对他说,张士诚驻守的杭州、绍兴,常、胡二位将军之所以攻不破,一是因为城池固若金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官兵也在。

      朱元璋很不服气,气哼哼道:“朝廷官兵在又如何?没用!他们要是有用,天下就不会乱成现在这个样子!”

      然而,刘伯温却告诉他,是的,吴国公,你说的没错,朝廷官兵是没用,但自古只有无能的将帅,没有无用的兵。孙武能把吴王的一群妃嫔训练成女特种兵,韩信能把一群散兵游勇带成出战必胜的王牌军队,可见将帅有多重要。而张士诚虽然攻城略地不是很在行,但守起城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如果只有他自己的兵马是不够的,但加上朝廷兵力在他手上,统一归他指挥领导,情况就不一样了。

      没有好的将,就没有好的兵,但有好的兵而没有好的将,打起仗来肯定是不行的。

      只有将兵合一,才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摧毁敌人于无形。

      是的,张士诚就是将自己与所有的兵绑定在一起,将自己的守城理念传达给了每一个守城的人,所有人一起打造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集结号”,所以你们才无法战胜。

      朱元璋至此幡然醒悟:原来他所说的“知己知彼”有双重含义: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整个的敌人,绝不仅仅是了解敌人个人本身。

      一个张士诚可以变成无数个张士诚,无数个张士诚又合起来变成一个更大的张士诚。

      这样的敌人,是难以战胜的。

      朱元璋此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常遇春和胡大海之所以攻城失利,就吃亏在轻敌上,没有去全面了解对方的全部。

      服了,真正地服了。能从细微处看出一半人看不到的玄妙之处,这样的人,不愧是名不虚传的牛人。

      朱元璋既已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一时意气风发,打算再发二十万兵马再次攻打张士诚,问刘伯温能否预知胜败。

      出乎意料的是,刘伯温给了他一个让他相当吃惊的答案。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伯温的回答跟上次回答朱升时一样,相当直接,又相当模糊:“吴国公想取胜很难。”

      言外之意,三个字:还是败!

      朱元璋就纳闷了:刚才不是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么?现在已经懂了,为什么还是难以取胜?难以取胜不就是败?

      实在难以理解。

      难以理解吗?其实不难理解。

      刘伯温仅仅用了一个成语就解决了他的困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朱元璋想了想,忽然明白了一切:

      螳螂就是自己,蝉就是张士诚,那只黄雀,不会是方国珍,他有贼心,有贼胆,也没那么大本事。只有一个人才是那只黄雀——陈友谅。

      是的,张士诚是守成之主,自己是进攻一方,但却轻视了那个比张士诚更加强大的敌人——陈友谅。

      然而,事实上,朱元璋也不是没考虑到陈友谅,只是,他将首要攻击目标锁定在了张士诚身上,其次才是陈友谅。

      但刘伯温却告诉他: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如果按这个战略思想,陈友谅就成了必胜客——必胜无疑!

      朱元璋惊得目瞪口呆。

      接下来,刘伯温为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的意见,我总结如下:

      陈友谅是黄雀不错,但他绝不是坐等食物到嘴的黄雀。他是一只会发动强烈进攻的黄雀。的确,坐收渔利的事儿是可以干,但战场上风云变幻,谁也料不准上天的天平会偏向哪一方,万一朱元璋把张士诚打败了呢?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他陈友谅!与其坐等别人来打自己,不如趁别人鹬蚌相争之时,上去狠狠踩几脚,把他们都踩死!

      坐收渔利太慢,远不如趁火打劫见效快。朱元璋进攻张士诚,张士诚如果抵挡不住,必然会向陈友谅求救,以陈友谅的性格,乐善好施是不可能的,趁火打劫是必须的。

      螳螂也好,蝉也罢,打得两败俱伤之时,都将成为黄雀的腹中之食。

      朱元璋突然感到脊背发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感到脊背发凉的原因,倒不在于他现在才意识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不在于他突然发现他们三人中有人会充当黄雀,而在于他突然才想到黄雀会是陈友谅。

      这是一个最让人恐惧的敌人。有了他在背后捅刀子,就是不被捅死,也会成为残废。

      这样的黄雀实在太可怕!

      但刘伯温突然又告诉朱元璋:其实是可以不出现黄雀的。前提是只要战略得当,方法得当。

      朱元璋一听,顿时峰回路转:怎样才算是战略得当,方法得当?

      刘伯温沉吟半晌,再次给他做出细密的分析。他的意见如下:

      当今之世,虽然元还没有亡,但实际形势可谓三分天下:张士诚据东,建立大周政权,称“诚王”,占领绍兴、淮阳及边海之地,地盘并不是很大。陈友谅据西,将天完国皇帝徐寿辉架空,自成势力,称“汉王”,占领饶、信等州(江西一带),并跨荆襄之地,地盘相当之大,长江以南数他实力最强;朱元璋称“吴国公”,占有应天府、镇江、广德、长兴、常州、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衢州、婺州、处州,控制江左、浙右各地,西邻陈友谅。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三国2.0版本。

      三股势力,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谁才能坐拥天下!

      但这存在一个谁先打谁的问题。张士诚相当于东吴的孙权,只要能保证自己的地盘就行。那么,谁是曹操,谁是刘备呢?

      对不起,朱元璋和陈友谅都不想当刘备,都想当曹操,统一天下。

      既然都想当曹操,那么就要按照曹操的风格行事:先发制人!打他娘的!不要等到大家都壮大了,再东一锤子西一棒子,那就晚了。

      曹操吃亏就吃亏在下手太晚,攻打东吴时刘备已经壮大,所以孙权才会拉上他一起组成联军,导致曹操最终功亏一篑。

      但时过境迁,情况也今非昔比:除了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都很强。

      谁更强一点?陈友谅!

      对于朱元璋来说,容易占便宜的当然是打最弱的张士诚。打张士诚就是螳螂捕蝉,就会有黄雀在后,而且黄雀一定是陈友谅,只会是陈友谅,因为方国珍已经成了半废品,快要报销,闹不起来;你打陈友谅,就没有黄雀在后,因为张士诚是个守成之主,没啥进取心,守着一亩三分地就已经心满意足。这样的人你就是让他当黄雀,他都不干。

      他只愿意看守自己的地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你打他,他就会反抗,反抗不了就会求救,求救就会招来陈友谅,陈友谅一插足进来,事情就全乱套了。

      能不能两头都打?答案是:傻子才会干这样的蠢事!

      既然不能两头打,那么,就不是打谁的问题,而是先打谁的问题。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决定战争胜败的战略问题。

      刘伯温分析到这个地步,傻子也该明白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 09:23
  • 签到天数: 7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0: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早已大彻大悟:先攻陈友谅,再打张士诚!

      先攻陈友谅的好处是,只要打败了这个最强的对手,那么张士诚就不是对手!

      刘伯温的战略给了朱元璋当头棒喝: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战略是错的。如果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将是一条不归路。

      迷途知返,还有救。

      说实话,朱元璋很郁闷,这么大一个战略错误,为什么一直没有人看出来、指出来?只有他刘伯温,独具慧眼,洞若观火,一阵见血,救他于自我毁灭之路。

      幸亏,有人来救。这个人,是他的救星。

      这个人的战略眼光和判断水平高于帐下任何一个人,甚至足以堪称天下第一。

      朱元璋越来越相信,刘伯温是上天派来救赎自己的。朝廷弃他不用,将他推入对手的怀抱,无异于自毁长城。

      不作死就不会死。

      如果朝廷能好好用他,尚可多延长几年之寿。

      只可惜,没有如果。

      如今,元朝大势已去,它已经被判死刑,只是执行人还没有腾出工夫来砍下大刀,不如先给它缓一缓吧。

      它并不是最大的敌人。最大的敌人是已经亮出獠牙的陈友谅。

      是的,陈友谅。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9 16: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