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剑气豪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4: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被推到了前台,这是一个众望所归的结果,论资历,国民党内已无出其右者,论忠贞,孙中山几十年来周围的朋友战友走了一拨又一拨,又有几人能如汪精卫这样始终不离不弃,论献身精神,曾“引导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更是无人能及。
  1925年6月26日,由汪精卫主持召开了国民政治会议,会上确定了将“国民党总理”的称呼永远留给孙中山,国民党采用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会议还决定原来的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设国民政府主席为最高领导人。在此次中央政治会议上,汪精卫以全票当选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孙中山以后第一位国民党领导人。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兼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汪精卫上台后,没有弄什么新思想、新主义,而是不走样的“按既定方针办”, 一方面继续执行三大政策,另一方面号召大家“挥师北伐,统一中国”。
  此时,国民党内部分成了赞成和积极推进三大政策的左派和持相反意见的右派,两派的争斗随着孙中山的辞世而趋于白热化,直到1925年8月19日,左派代表人物,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在国民党部大楼前被枪击身亡,已经记不清这是本书中提到的第几桩谋杀案了,其实我们提到的谋杀案只是民国时期众多刺杀行动中比较著名的几个,事实上,政治谋杀在民国几成传统。汪精卫大怒,遂与许崇智、蒋介石组成特别委员会,要彻查此案。随着调查的深入,种种疑点指向了胡汉民,胡是国民党右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国民党内唯一和汪精卫资历相当的人物,此时手握兵权的蒋介石坚定的站在了汪主席一边,这样,虽证据不足,但却难逃嫌疑的胡汉民被迫卸去了外交部长职务,去苏联考察。汪蒋之间也因这次合作而进入了蜜月期。
  汪精卫上台后的所作所为,使自己俨然代替了廖仲恺,成为了左派领袖,而失去胡汉民的右派们看广州无法立足,竟然跑到北京西山孙中山灵前,开了个“西山会议”,戴季陶、林森等后来就被称为“西山会议派”,会议决定,开除汪精卫党籍半年,汪精卫心说话,我要是郭德纲我就把你们拉出去枪毙五分钟。
  汪精卫随即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开始对东江的陈炯明进行最后一战。蒋介石虽然在“炮轰总统府”那会儿,就已经深得孙中山信任,进入到国民党的核心层,但作为军人的他却在党内无实际头衔,国民党一大时,他连候补委员都不是,党内职务甚至低于毛泽东。而此时,军权独揽的蒋介石已经成为了国民政府二号人物。
  二次东征,蒋介石亲临前线指挥,这是蒋介石第一次独立指挥战役规模的军事行动,此次行动中,蒋介石遭逢一生中最危险的局面,在在向华阳进军途中,第三师遇到优势敌军的猛烈抵抗,久战不克,反被敌人的钳形攻势所困。蒋介石亲临前线督战,希图激励士气,扭转战局。该师系最近由粤军改编而来。虽奋力苦战,但毫无改观。在敌军冲击下,全线崩溃。蒋介石环视左右,只有侍卫长,黄埔一期生陈赓寸步不离,紧随身边,而总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已各自逃命去了。此时的蒋介石因为受伤不能走动,面对越来越近的敌军,蒋介石万念俱灰,竟欲杀身成仁,被陈赓劝止,然后背起蒋介石就跑,蒋介石将近一米八,陈赓不到一米七,背起来相当吃力,可陈赓却始终不肯放下蒋介石自己逃命,就这么跑了几里地,在一个小河边,周恩来率兵来救,二人方才脱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4: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惊但却无险,二次东征如摧枯拉朽,陈炯明被彻底打垮,逃往香港,组建了致公党。凭此一战,国民政府“底定广东”, 凯旋而归的蒋介石声威大震,黄埔将士声名远播。风光无限的蒋介石参加了1926年3月,黄埔四期的开学典礼,两千余身着戎装、英姿飒爽的青年才俊整齐列队,接受校长检阅,并高颂誓词: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最后,用黄埔那副著名的对联结束本节: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横批——革命者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节:四一二,国共反目
  本节中,将记述张作霖进取北京,汪蒋决裂,国共反目,蒋介石独揽大权,北伐成功,统一中国。在这其中,还要夹杂张学良和宋四的早年情谊与蒋宋联姻,是到目前为止涉及历史事件最多的一节,尤其是四一二,本人又想避免语焉不详,又怕自身能力不够,焦灼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玉祥阵前倒戈,发动“北京政变”,事做的轰轰烈烈,原因却扑朔迷离,本人认为“李大钊策反”一说更靠谱些,李大钊为了帮助“亲苏”的广州国民政府实现统一中国的梦想,利用自己在北京的关系策反了直系大将冯玉祥,因为孙中山早就与皖、奉结成联盟关系,所以如果将直系挤垮,似乎不用刀兵,就实现国家统一了。之所以认为“李大钊策反”更靠谱,“北京政变”后,马上邀请孙中山北上,这符合苏联利益,符合“共产国际”利益,符合国民政府利益,而李大钊正是这三方利益的代表。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但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且在“一大”上没有获得与之创始人地位相匹配的党内职务,可他还却顺利的成为了“国民党一大”代表,而且进入了“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后又成为宣言审查委员会委员、组织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宣传问题审查委员会委员、预算委员会委员,成为在“国民党一大”但任职务最多的人,而且还是孙中山临终前确认的国民党五人政治委员会成员之一。李大钊之前不过是一个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北大教授,何德何能使他如此快的提升,进入到国民党核心领导层呢?这是因为,李大钊之于孙中山,并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中共党员身份,而是“第三国际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政策中,他不光是积极促成者,同时也作为其中一方,“俄”的代表身份出现,而孙中山需要苏联包括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帮助,自然也就必须对“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李大钊同志高看一眼了。相比于李大钊积极响应“共产国际”号召,唯“共产国际”马首是瞻的做法,陈独秀就显的不是那么听话,这也是陈独秀在广州国民政府里地位远不如李大钊的原因,而陈独秀的屡屡“犯上”,为其最终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种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3: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玉祥的资历与能力,是很难服众的,而且作为一个临阵卖主的倒戈将军,也很难得到尊重,虽然他邀请了孙中山北上,可在孙中山到达北京前,冯玉祥已被迫离京赴张家口,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他手下的部队,就成为了后来的西北军。这是一个相互妥协的结果,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也就是后来的西北军)和张作霖的奉军先后撤出北京。之后,段祺瑞重新出山,做了“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但北方势力最大的人已经是奉系大帅张作霖了。孙中山的意外仙逝,国民政府忙于东征,使得冯玉祥无法得到有效的外界支持,“北京政变”看起来失去了任何积极意义。1925年1月,奉军进入了华东重镇上海,使奉军势力达到鼎盛。
  张大帅没读几年书,是北洋系最后崛起的两个青年军官之一,另一个是吴佩孚吴大帅。以前很多人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我查遍资料也没见到他当土匪的记载,其实说他出身草莽,或出身绿林是有道理的,但说他是胡子是土匪则属于以讹传讹,他是从非政府武装干起的,但不是反政府武装,就是地方民团,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政府权力真空的情况下,各地方不得已自己组织起来保境安民的组织,和打家劫舍无关,相反是土匪武装的对头,后来张作霖被政府军招安,进入了北洋系。张作霖从一个没文化的穷孩子成长为权倾一方的东北王,靠的是他的狡黠与义气,在白山黑水间,啸聚山林,随时都会有危险,不聪明是不行的,光靠自己聪明也是难成大事的,成大事必须要有人帮衬,这就需要你讲义气,而张作霖恰恰具备了这些优点,因此,他崛起了,在日俄倾轧的狭缝中崛起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3: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作霖长子叫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生人,2001年去世,亲身经历了本书所记述的“风云百年”,可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自己年轻时沾花惹草、抽大烟之类的不雅行为口无遮拦,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讳莫如深,守口如瓶,给世人留下诸多不解之迷。
  张学良出生后不久,张作霖就建立了自己稳固的地盘,因此与乃父不同,张学良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是那个年代极少的能懂英文的人,而张作霖也是极力栽培,16岁,就让他从军,并累有升迁,到二次直奉大战时,张学良已经是振威军第三军军长,并被任命为津榆驻军总司令。可在这之前,外界对他的印象不过是一个依仗父亲荫庇而升迁超速的公子哥。直到1925年5月,五卅惨案爆发,张学良才第一次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五卅惨案,其实这件事要说也很简单,就是工人为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而和日本企业闹了矛盾,工人代表去和资方谈判,结果租界方英国巡捕开枪打死打伤工人代表,逮捕殴打示威学生和工人,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热潮。为什么说他重大呢,第一,因为这是继“二七”大罢工之后,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有广泛政治影响的工人运动,中共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第二,这是个因为小事发端,却因为事件涉及租界,涉及外企,而最终发展到大家兵戎相向,北京政府、英日政府不得不派员进行政府间交涉来平息的大事件。
  6月4日,张学良发表了《致上海五卅爱国学生电》:
  报载上海学生因援助失业工人,遭到英国巡捕的开枪射击,死伤多名。展读之余,曷胜悲悼。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天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兹本人类爱群之心,谨以廉俸所入,捐助二千元。即日由中国银行汇上,慰藉死伤。宵烛寒光,力难远济,聊以尽心而已。
  接着,因外国军舰开始驶入上海,海军陆战队蠢蠢欲动,张学良遂亲率教导团官兵2000人赴沪。教导团是奉军中坚,武器装备、战力技能、文化素养均属军中翘楚,正可向洋人展示军威使其不敢肆无忌惮。 6月8日,教导团从天津登车南行,按少帅的布置,一式崭新军装,铮亮枪支,左臂上都缀黄布一小方,上书“卫国保民、和平处事”八字。行前,张学良向官兵作训示,交代此行任务的八字方针,规定了严格军纪。
    13日上午9时,张学良偕随员及手枪队50余人进入上海,别看张学良年纪不大,但因为他是张作霖的长子,显赫的出身、良好的教育、儒雅的举止、英俊的外貌,自然引起沪上轰动,加上张学良口才极好,思路敏捷,在接受各方采访时,立场鲜明、言简意赅,得到了一致赞誉。
  沪上报章评价云:奉军均系威武雄壮之青年,颇具尚武精神。
  《大公报》公布:张学良赴沪调查“五卅”情形,安慰上海学生,以重国权。
  张学良向记者们声明:鄙人此次来沪,为调查“五卅”风潮,藉悉底蕴,本爱国之忱,维护治安及同胞之权益。
  《申报》头版刊出少帅谢绝酬酢的启事,引起社会各界由衷钦佩:现值举国惶惶,群情悲愤,蒿目时难,忧伤何已?凡有酬酢,恕不应命;并希将此项糜费之款捐助被难人士,则感荷隆情,不啻身受也!
  张学良在90高龄之时答记者问依然是头脑清晰、逻辑缜密,何况此时刚刚是一个24岁的弱冠少年呢,作为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张学良,他的表现极大的扭转了世人对奉军草莽英雄的看法,同时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个翩翩美少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3: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这次上海之行中,张学良结识了一个女人,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相识的时间是1925年6月14日晚上,也就是来到上海的第二天,地点是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上,哈哈,不是说谢绝应酬吗?这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吗?反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多了去了,我们也不必深究,继续讲咱的故事。
  张学良在这个酒会上见到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女子——宋美龄,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三小姐,不禁心驰神往。急忙找时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胡汉民代为引荐,方知此女乃孙先生的小姨子,乃名门闺秀。大姐霭龄,二姐庆龄我们之前都讲过了,这是小妹,要单论长相小妹似不及二姐,但能让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张大少爷痴狂,自然有其魅力所在。依我看,二姐总感觉小家碧玉了些,而小妹则更加充满了知性的美感,也就是更现代,这更符合追新求异的张少帅的审美,1949年美国艺术家协会将宋美龄列为“全世界十大美人”之一,可见这种审美在当时还是有普遍性的。
  张学良是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有权有钱就自信,人因自信而美丽,用在张大少身上,就是越自信越招人待见,何况他张大少本就不丑,民国“四大美男”的名号岂是浪得虚名,自信的男人总是胆大的,于是开始约会宋三。宋美龄从小在美国接受现代教育,知书达理,在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却是刚毅的内心,大姐二姐都嫁了当世豪杰,她小妹也不甘人后,可当世之中能媲美大姐夫二姐夫的男人实在太难找了,可寻常男子又岂能入宋小姐法眼,这不,28岁的宋三小姐仍然待字闺中呢。
  我们常说郎才女貌,这张学良不光有才而且有貌,宋美龄不光有貌而且有才,才貌双全的宋三小姐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同样才貌双全的张大少爷的邀请,于是就有了数次约会,有人说他们约会是去看电影,有人说是喝咖啡,也可能兼而有之,但都查无实据,这是很私人的事情,他俩如果不说,外人无从知道,况且张后来成了阶下囚,没有机会说,宋三成了第一夫人,根本不能说,所以这段历史尽可以给大家留下想象的空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操东北腔的挺拔男人与一个吴侬软语的美貌女人之间,不论说些什么,都会很有意思吧。
   晚年张学良重获自由,90高龄接受采访时,根本不顾及大陆为其塑造的完美英雄形象,口无遮拦,大谈年轻时玩女人的经历,炫耀之情溢于言表,自称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还号称自己有资格开训练班,教男人如何征服女人,可却在提到宋美龄时,说了如下一段话:“76年前我第一次进上海的时候,和当时还是小姑独处的宋美龄见面,惊为天人,极为倾倒,一度想追求。……当时她还没结婚,我立刻为她的气质所倾倒,真是美如天仙。还和她约会了几次。如果当时没有太太(指于凤至),说不定还要猛追她呢!……”
  我们常说郎才女貌,这张学良不光有才而且有貌,宋美龄不光有貌而且有才,才貌双全的宋三小姐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同样才貌双全的张大少爷的邀请,于是就有了数次约会,有人说他们约会是去看电影,有人说是喝咖啡,也可能兼而有之,但都查无实据,这是很私人的事情,他俩如果不说,外人无从知道,况且张后来成了阶下囚,没有机会说,宋三成了第一夫人,根本不能说,所以这段历史尽可以给大家留下想象的空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操东北腔的挺拔男人与一个吴侬软语的美貌女人之间,不论说些什么,都会很有意思吧。
   晚年张学良重获自由,90高龄接受采访时,根本不顾及大陆为其塑造的完美英雄形象,口无遮拦,大谈年轻时玩女人的经历,炫耀之情溢于言表,自称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还号称自己有资格开训练班,教男人如何征服女人,可却在提到宋美龄时,说了如下一段话:“76年前我第一次进上海的时候,和当时还是小姑独处的宋美龄见面,惊为天人,极为倾倒,一度想追求。……当时她还没结婚,我立刻为她的气质所倾倒,真是美如天仙。还和她约会了几次。如果当时没有太太(指于凤至),说不定还要猛追她呢!……”
  虽然张学良晚年百无禁忌,纵情评说,却对涉及“西安事变”和事变之后蒋介石的部分慎而又慎,几乎是三缄其口,其原因正在于蒋夫人(宋美龄)还在,他不想让蒋夫人不快。张少帅很能活,活了100岁,可最终还是没有活过宋三小姐,以至于一些秘密就成了永远的秘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3: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张作霖,他是坚决反对“赤化”的,在他看来,日本人,俄国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这一观点上,张作霖与被他打跑的吴佩孚倒是惊人的一致,加上吴佩孚对于冯玉祥的叛徒行径十分痛恨,于是和张作霖联手,于1926年初,向冯玉祥发难,冯玉祥只好通电下野,张大帅风光进京。
  北方“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同时,南方的国民政府一直在厉兵秣马,三大政策的实施,换来了大革命的如火如荼,国民政府兵精粮足,气势正盛,可事情总是这样,成也萧何败萧何,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国共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笔者认为国共的矛盾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当时汪精卫、蒋介石、陈独秀当政,会闹矛盾,换任何人一样的事,原因如下:
  共产党是什么呢?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宣称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国民党是什么呢?他信仰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就是在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产生的,其基本政纲使其更接近于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他所追求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前者根本就公开宣称要成为后者的掘墓人,你说这还好的了?二者的合作其实是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是各取所需的交易,不过在这个交易中,中共只是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并非谈判的一方,把中共当筹码的是中共的上级领导——共产国际和实际操纵共产国际的苏联。
  国民党真正要联合、要学习、要依仗的是苏联,他并不认为百十来人的共产党有和自己平等合作的资格,如果没有苏联,他是看不上中共的,所以他用了“容共”这个词,就是我可以包容你,允许你以共党身份加入到我国民党中来,后来我们教科书中称之为“联共”。而另一方面,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并不甘于成为国民党的附庸,并且在加入国民党问题上进行过抗争,只不过最终还是服从了共产国际的命令。
  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处境是尴尬的,在共产党人看来,既为两党合作,国共地位是对等的,在国民党内开展组织活动、理论斗争及争取领导权,都是正当的。但事实是,共产党从起始就没争得在国民党内开展党团活动的合法权利,只能秘密地进行党团活动。这也很正常,就算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不同政党之间可以争个不可开交,但也不会允许党内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主张啊,所以国民党人认为共产党人如系真诚加入国民党,就应遵守国民党党规党法,不应另组党团开展超越国民党之外的秘密活动。如容许共产党员保有自己的信仰、宗旨、组织活动甚至在国民党内发展其党员,国民党不但不能有效地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还将四分五裂,沦于一盘散沙。现共产党人一身跨有两党,在党内另组党团,背着国民党另行一套,“是采用的寄生政策”;“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拿三民主义做招牌,暗底里做共产主义的工作”,将严重危及国民党的政治生命。正因如此,中共愈是秘密活动,愈发引起国民党人的疑虑、恐惧、戒备、排斥与压制,愈发引起两党间的矛盾与冲突。“自国民党改组以后,排除共产派的运动,不曾一日停止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国共的根本主张上完全背道而驰,但有一个因素,本来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维系双方的合作的,这就是国共两党的发端都是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工人农民,宣称代表谁,和实际代表谁以及人家让不让你代表毕竟不是一个概念,双方不论有什么样的观点分歧,出发点都是救国救民,基于共同的高尚理想,至少在大革命时期这种阶级阵线的对立尚被双方限制在合理和可控的范围内。可苏联顾问的傲慢,却使得双方的猜忌与日俱增。
  我苏联很牛逼啊,要思想有思想,要技术有技术,要钱有钱,要枪有枪,要人有人,中国有什么啊,就两个党,一个是我控制下的共产国际的远东支部,一个是整天管我要钱要粮,没了我就活不下去的国民党,所以说人家也有傲慢的理由,你什么都不懂,当然得听我的,这国际歌得按我教你们的唱。这蒋介石偏偏是一个很强势的人物,咱们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你做什么事需要和我商量,而不是独断专行指手画脚。
  要说这苏联顾问傲慢可以理解,但政治智商那么低则出人意料,比如后来上任的季山嘉吧,你好歹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再做决定啊,国民党国民政府接受了你的援助,你就真把自己不当外人了?国产国际开始的想法就是将国民党改造成无产阶级先锋队,先不论你这想法是否有科学根据,起码在做法上得循序渐渐吧,人家苏联开始制定的政策也是逐步完成改造,可人家季大人不管那套,根本不管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反对,不管共产党的实力地位,擅自加速了“赤化”进程,公然帮助中共在国民党内扩充势力,蒋介石最精锐的第一军里就派了80多个共产党身份的党代表。这就将本来就存在根本矛盾的国共两党推到了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地步。
  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了“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和本部书中所介绍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一样,越是重要就越扑朔迷离。
  先说一下大家公认的一个史实,1926年3月18日夜或19日晨(说法不一),中山舰(中山舰就是当年炮轰总统府时,孙中山避难的永丰舰)和宝璧舰突然驶离军港,开入黄埔,且除去炮衣,做战斗姿态。当时的中山舰舰长是共产党员李之龙,他同时还代理着海军局局长。下午,两艘军舰开回军港。第二天,也就是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听听各方不同的声音。
  一.        共产党方面的正史是这么描述中山舰事件的:李之龙是得到了蒋介石的口谕而率舰驶入黄埔的,之后蒋矢口否认他曾经下过这道口谕,反诬共产党密谋兵变,借机“清党”,这是彻头彻尾的阴谋,其目的在于夺取在粤海军实力,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力量。此举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势力分裂国共合作、企图夺权的信号。
  二.蒋介石日记是这么说的:
  3月10日 “近日反蒋传单不一,疑我、谤我、忌我、诬我、排我、害我者,渐次显明。遇此拂逆之来,精神虽受打劫而心志益加坚强。”
  3月18日:“下午四时,在中央学校开会,力主北伐。共产党作乱。傍晚,海军代理局长李之龙,矫令中山舰驶泊黄埔。”
  3月19日:“上午,往晤汪兆铭,回寓会客,恨共产党陷害,决赴汕避祸。午后五时行之半途,猛思‘我何为示人以弱’?仍返东山,誓牺牲个人一切,以救党国。竟夕与各干部密议,至四时,诣经理处,下定变各令。”
  3月21日:“傍晚访汪病,见其怒气冲天,感情冲动,不可一世,因叹曰:‘政治势力恶劣至于此极,尚何信义之可言乎!’终日会友,往来于东山与造币厂间。曰:‘军队不出动则已,如一出动,即不能事事拘束,难保无自由及不规则之形态,以后戒之。’又曰:‘掾属乏才,实无改造一切能力,孤苦伶仃,谁与为助,殊堪痛心。’又曰:‘今日方知孤臣孽子操心之危,处境之苦,若非亲历其境者,决非想像所能及其万一也。’”
  3月22日:“上午,俄使馆参议某来见,问我以对人问题,抑对俄问题。答以对人。某言,只得此语,心已大安,当令季山嘉、罗茄乔夫等离粤回国。十时后,开政治委员会,决议令俄顾问主任季山嘉等引去,第二师党代表撤回,对不轨军官查办。下午,与谭、李等各军长谈制裁俄顾问及共产党,均表赞成。以事前反对此举者,事后奉余言为金科玉律,人心之变化,奈如此其速耶。晚,回校。因前星期事,召集官佐学生训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3: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李之龙如是说:
   下面这段话出自百度百科,因为这下面记述的事情如果存在的话,只能是出自李之龙之口,因为其中的事情是没有旁证的。因此,我们姑且认为以下描述出自李之龙。
   3月18日,欧阳格的侄子、黄埔军校交通股长兼军校驻省城办事处主任欧阳钟亲赴海军局,称接军校教育长邓演达的电话,谓奉蒋介石校长面谕着海军局派得力军舰两艘开赴黄埔听候调遣。因当时李之龙不在,作战科长邹毅据欧阳钟所传命令拟一公函,交欧阳钟随传令兵至李之龙家。但李亦不在家,欧阳钟遂将公函留下。是晚李之龙回家阅函后,即签发调宝璧、中山两舰赴黄埔听命。翌日晨,宝璧、中山两舰先后由省河启航前往。但中山舰于上午9时抵黄埔向军校报到时,教育长邓演达称并无调舰来黄埔之事。代理舰长章臣桐又用电话请示李之龙。因是日苏联代表团要参观中山舰,李之龙便用电话请示蒋介石,获其同意后将中山舰调回广州。
  我们看看三方的逻辑,
  共产党方面认为,中山舰到达黄埔后嘛事没有,且蒋介石,邓演达都不承认下过命令,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是被骗去黄埔的,既然是被骗去的,就得有原因,骗李之龙的人是欧阳格,而此人是孙文学会的人,接着蒋介石就利用这一事件,清洗了军中的共产党人,很显然这事的最大得益人是蒋介石,所以这事就是你蒋介石一手策划的。
  蒋介石方面认为:季山嘉这老毛子不光一个劲在军中扩充共党势力,还反对北伐,让我派人经海路北上,去支援冯玉祥的国民军,这明明就是想削弱我削弱国民政府,遭到了我的反对,这小子肯定想把我拿下,这时候两艘军舰突然现身黄埔,他们想干什么?要知道李之龙可是共党分子啊,十月革命你们不是闹过巡洋舰炮轰冬宫吗,你们肯定是要绑架我,幸亏老子那天不在黄埔,不然岂不着了你们的道,一不做二不休,抓了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住所。
  李之龙方面,共产党方面根本没有想搞什么暴动,我是奉命行事而已,要说唯一不足,就是我轻信了“口谕”,未作核实,
  李之龙不是共产党吗?怎么被你弄成第三方了?这是因为李之龙此人经历确实坎坷,作为黄埔一期非常著名的学员,作为大革命时期军阶最高的共产党员(海军中将),却因“中山舰事件”被捕,虽不出一月即被无罪释放,却丢掉了一切职务,同时还退出了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后,李之龙曾写过一篇《"三二〇"反革命政变真相》,我没有查到相关文献,但从标题来看,说明他的观点和中共的观点是一致的,1928年2月6日,李之龙从日本经香港潜返广州,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并逮捕。8日,李之龙被杀害于广州红花岗,时年仅31岁。可此人,在中共夺取政权后却没有获得“烈士”称号,原因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董必武和当时的直接领导周恩来证明他的死不是敌我斗争,而是国民党内部斗争。
  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中下手是果断的,果断到根本没有通知国民政府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汪精卫,汪精卫很是生气,这小子怎么一点组织纪律都没有啊,可汪精卫马上发现,蒋介石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得到了国民党人广泛的支持,可见国共矛盾,中苏矛盾由来已久。3月22日,汪精卫遂以此次事件自己负有领导责任为由辞职,将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蒋介石。
  汪精卫这权交的也太快点了吧,是啊,我也觉的太快了,不知道汪精卫当时怎么想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汪的辞职避免了党内争斗,保证了国民党的团结。
  “中山舰事件”后不久,苏联调走了和蒋介石不和的季山嘉,陈独秀在代表中共进行了申辩后并未做深究,蒋介石即宣称这事和中共无关,国、共、苏继续合作,一场风波以蒋介石的胜利而落下帷幕。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1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