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TXT格式小说下载与最新连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1662]



此时城里的叛军,还有上万人,但孔有德明显对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禄谈话,经过短时间磋商,决定跑路。



说跑就跑,三个人带着部分手下、家属、沿路抢劫成果,连夜坐船,从海边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个冷不防,这里这帮傻人不知道,还能顶会,为自己争取跑路时间。



然而意外发生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毕竟谁都不傻,孔有德刚跑,消息就传了出去,而类似孔有德这类黑社会团伙,只要打掉领头的,剩下的人用扫把都能干掉。



于是还没等城外明军动手,城里就先乱了,登州城门洞开,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随即率军进城,收复登州。



事情算是结了,但孔有德这帮人在山东乱搞了半年,不抓回来修理修理太不像话,所以将领们纷纷提议,要率军追击孔有德。



但朱大典没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虽说登州丢了,但半年来东西也没少抢,地主当不成,还能当财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个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这个人,名叫黄龙。



孔有德跟黄龙算是老熟人,因为黄龙曾经当过皮岛总兵,还管过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较少,而黄龙就属于少数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孙元化,就是因为黄龙太厉害,在他手下太难混。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孔有德很伤心。



老领导黄龙见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没客气,上去就打,孔先生当即被打懵,部下伤亡过半,连他的亲人都没幸免(他抢劫是带家属的),纷纷堕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还不是他,而是毛承禄。



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龙)被杀,朝廷给了个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乱,落到这般地步,而关键时刻,孔有德不负众望,毅然抛弃了这位老上级的公子,把他丢给了黄龙。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过海盗,虽说打海战差点,但逃命还凑合,拼死杀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禄就不行了,被抓住后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万剐。



黄龙的战役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这次叛乱历时半年,破坏很大,而最关键的是,叛乱造成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足以影响历史的结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3]



第一个是坏结果:鉴于生意赔得太大,既没钱,也没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经过短时间思想斗争,决定去当汉奸,投靠皇太极。



其实这两个人投降,倒也没什么,关键在于他们曾在孙元化手下混过,对火炮技术比较了解,且由于一贯打劫,却在海上被人给劫了,很是气愤,不顾知识产权,无私地把技术转让给了皇太极。从此火炮部队成为了后金的固定组成部分,虽说孔有德、耿仲明文化不高,学得不地道,造出来的大炮准头也差点,但好歹是弄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辛苦折腾半年,弄回来的本钱,连同家属,都被明军赶进海里喂鱼,亏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给后金打工,向明朝复仇。



一年后,他们找到了复仇的机会。



除锦州、宁远外,明朝在关外的重要据点,大都是海岛,这些海岛有重兵驻守,时不时出来打个游击,是后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实力最强的守岛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说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东老乡,且全都是挖矿的,现在孔有德决定改行挖人,劝降尚可喜。



一边是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一边是老乡、老同事,尚可喜毫不为难地做出了抉择——当汉奸。



当英雄很累,当汉奸很轻松。



第二个是好结果,经过这件事,崇祯清楚地认识到,关内的军队,是很废的,关外的军队,是很强的,所以有什么麻烦事,可以找关外军队解决(比如打农民军)。



偶然的偶然



山东的叛乱是个麻烦事,但要看跟谁比,要跟西北比,就不算个事。



据说朱元璋当年建都的时候,曾经找人算过一卦,大致内容跟现在做生意的差不多,比如这笔生意能做多少年,有什么忌讳等等。



据说那位算卦的半仙想了很久,说了八个字:



始于东南,终于西北。



朱元璋建都南京,就是东南,按照这句话的指示,最后收拾他的人,是从西北过来的。



这句话看起来很玄,实际上倒未必。这位半仙懂不懂算卦我不知道,但他肯定是懂历史的,自古以来,中原政权完蛋,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除外,大多数外来的什么匈奴、蒙古,都在西北一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1664]



但就崇祯而言,肯定是不信的。因为对明朝威胁最大的,是后金。而后金的位置是东北,就算是被灭了,也是始于东南,终于东北。



但事实告诉我们,算卦这种事,有时是很准的。



西北很早就有人闹事了,但原先并不大,最多就是几十个人,抢个商铺,拿几把菜刀,闹完后上山当匪,杀掉的最高官员,也就是个知县,如果混得好,没准将来还能招安,当正规军。



到崇祯元年,事情闹大了。



整个陕西、甘肃一带,民变四起,杀掉知县,只能算起步了。个别地方还干掉了巡抚,而且杀完抢完且不散伙,经常到处流窜,到哪抢哪。



这种团伙,史书上称之为流贼。



流贼的特点是,四处跑,抢完就走,打一枪换个地方。组织性不强。昨天抢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抢,今天加入抢别人,也可以。成员流动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领导团队。



当时的西北,类似这种团队有很多,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也很多。但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由于成员流动性太大,且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团伙成员文化又低,天天跟着混,时间长了,很难分清谁是谁。



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团队首领们想出了一个绝招——取外号。



所以在崇祯元年,陕西巡抚呈交皇帝的报告上,有如下称呼:



飞天虎、飞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杀神、大红狼、小红狼、一丈青、上天龙、过天星。



全是外号。



取这样的外号,是很符合实际需要的。毕竟团队成员文化比较低,你要取个左将军、右都督之类的称号,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这种外号,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来相当威风。



至于这上面提到的诸位神魔到底是谁,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鉴于该行当风险很大,且从业者很多,要是运气不好,刚入行,把外号取好就被干掉,也很正常。而且许多外号由于过于响亮,使用率很高,经常是几个人共用一个外号,要搞清楚谁是谁,实在很难。



无论叫什么,姓甚名谁,其实都无所谓,你只需要知道,当时的西北,已经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书的说法,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经济萧条,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民不聊生,于是铤而走险。



这种说法,就是传说中的套话,虽说不是废话,也差不多。



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65]



很多人并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间经济并没有萧条,比如东南沿海,经济实在太好,开生意做买卖,相当红火,大家齐心协力,正在搞资本主义萌芽,萧什么条?



赋税也没多少,以往两百多年,官田的赋税,只有百分之十,民间地主的赋税,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后来开征三饷也才到百分之四十。当然,个把地主恶霸除外。



西北之所以涌出这么多英雄好汉,只是因为崇祯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件东西。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倒也没什么,毕竟还有实体,实在不行,找人灭了它。



崇祯遇上的,叫做灾荒。



翻开史书,你会不禁感叹,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

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灾荒之后,没有粮食吃,就是饥荒。

没有粮食吃,就吃人。



对受灾的人而言,吃人,并非童话。



据说当时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处乱跑的,如果没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没了。



注意,不是失踪,是没了。



失踪的意思,是被拐卖了,没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据说,当时还有人肉市场,具体干什么买卖,看名字就知道。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这并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真话。



既然有灾荒,朝廷为什么不赈灾呢?



答案很简单,没钱。



此前有个经济学家对我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没钱。



我表示同意,财政赤字太多,挣得没有花的多,最后垮台。



但他看了看我,说:我说的没钱,不是没有收入,是没钱。



有什么区别吗?



然后,他讲了一个小时,再然后,我翻了一个月的经济学,明白了区别。



我很想从头到尾,把我明白的事情告诉你们。但如果这样做,我会很累,你们也会很累,所以我决定,用几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明朝灭亡,并非是简单的政治问题,事实上,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所谓没钱,是没有白银。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崇祯接班的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1666]



简单地说,没钱的意思,就是没有白银,没有白银,无论你有多少经济计划,有多少财政报表,都是胡扯淡。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人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溶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你多牛,都要照规矩来。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规矩来。虽然他发行了纸币,一千、一万都印过,可惜的是,几百年来,大家还是认白银,就不认纸币,再牛都没用。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只要知道,崇祯同志是想赈灾的,之所以赈灾不成,是因为没有钱,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白银,之所以没有白银……



当然,之所以西北先闹起来,除去天灾、银祸外,还有点地方特色。



西北一带,向来比较缺水,比较穷困,比较没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较扯淡,所以这个地方的人,过得比较苦。



生活艰苦,饭都没处吃,自然没条件读书。



没条件读书,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没官做。



没官做,也得找事做。



而西北一带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1667]



生活艰苦,民风自然彪悍,当兵是最合适的工作。



除了当兵之外,还有一份更为合适的工作——驿站。



驿站虽说比较小,但好歹是官办的,也算是吃皇粮的,而且各省都有拨款,搞点潜规则,多少能捞点油水,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



据统计,光是甘肃陕西,就有几万人指着驿站过日子。



崇祯二年(1629),驿站没了。



之前我说过,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个叫做刘懋的好人。



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灾荒、钱慌、又夺了人家的饭碗,如果不闹,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灾荒,偶然裁掉驿站,偶然的地点。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偶然没有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抚战



当然,崇祯是不会这样想的,无论如何,他都要撑下去,否则将来到地下,没脸见开铺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杨鹤。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工作交接十分简单。应该说,基本不用交接,因为杨鹤到任的时候,武之望已经死了。



不是他杀,是自杀。



武总督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鉴于西北民变太多,估计回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索性自杀。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杨鹤是一个进步比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当上佥都御史,混成这样,全靠他那张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1668]



皇帝喜欢魏忠贤,他骂魏忠贤;皇帝讨厌熊廷弼,他为熊廷弼辩护。想什么说什么,几起几落,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崇祯元年,他被重新委任为御史,当时民变四起,大家都在商议对策。



有一次,几个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这个,杨鹤就在其中。



杨鹤是都察院的,这事跟他本无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还是两个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动真格的,就瞎聊。这个说要打,那么说要杀,如此热闹,杨鹤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不能打,也不能杀。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



几句话,就把大家彻底说懵了,对于他的观点,大家有着相同的评价——胡说八道。



不杀人,怎么平乱?



这是一个不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不要紧,有一个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后,崇祯知道了这个理论,十分高兴,召见了杨鹤。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很快吏部主动提出,鉴于杨鹤同志的理论很有使用价值,正好前任三边总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杨鹤同志升任该职务。



杨鹤不想去。原因很简单,本来就是吹吹牛的,压根不会打仗,去了干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外加吏部支持,皇帝支持,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杨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讨厌。皇帝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省事。



和杨鹤不同,吏部的同志们都是见过世面的。知道平乱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杨鹤这套把戏,也只能忽悠人,为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效果,让后来的无数白痴书呆子明白,乱讲话要倒霉,才着力推荐他去。



死在那边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脱层人皮



相比而言,崇祯的用心是比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欢杨鹤,是因为杨鹤提出了很好的理论——省钱的理论。



不花钱,不杀人,不用军饷,不用调兵,就能平息叛乱,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杨鹤拉回来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669]



就这样,一脑袋浆糊的杨鹤去陕西上任,至少在当时,他的自我感觉很好。



杨鹤理论之中,最核心的一条,叫做和气。



用他自己的话说,杀人是伤和气的。所以能救活一个,就是一个,毕竟参加民变的,原先就是民,



这个理论,一年前,应该是对的



杨鹤同志到任后,就发现不对了。



有一次,农民军进攻县城,被击退,抓住了几个俘虏,由杨鹤审问。



但还没问,杨鹤就发现一件极为诡异的事——他似乎见过这几个人



确实见过,阅兵的时候见过。



没错,这几个人曾经站在阅兵的队伍里,曾经是他的部下。



强,弱,之间



农民军的战斗力很强吗?



对于这个疑问,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个反问——农民军的战斗力怎么会强呢?



在中国历史上,造反这类活,从来都是被动式。闲着没事干,但凡有口饭吃,是不会有人造反的,成本高,门槛也高。



但遗憾的是,造反这份工作,除了成本、门槛高外,技术含量还高。



要知道,明朝参加这项活动的,主要是农民。农民的基本工作,是种地,基本工具,是锄头。



而阻止他们参与这项活动的,是明军士兵。士兵的基本工作,是杀人,基本工具,是刀剑。



所以在明末大多数情况下,几百个农民军跟几百个明军对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据史料记载,大部分情况,是几万农民军,战胜了几百明军,或是几百农民军,搞定十几个看衙门的捕快。



而更大多数情况,是几千明军追着几万、甚至十几万农民军跑。



没办法,毕竟打仗是个技术活。圣贤曾经说过,把武器交给没有受过训练的民众,让他们去打仗,就是让他们送死。



没有训练,没有武器,没有兵法,没有指挥,就没有胜利。



但杨鹤先生惊奇地发现,他面对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西北的民军里,除了业余造反的以外,还有很多专业造反的人士——明军,而且数量很多。



他们精通战术,作战狡猾,懂得明军的弱点,非常难以对付,且数量是越来越多,民变越来越大。



出现此类情况,归根结底,原因就两个字——没钱。



之前我说过,朝廷没有钱。没有钱的结果,除了没钱赈灾外,还没钱发军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1670]



据统计,当时全国的部队,大致有上百万人,而能够按时领军饷的,只有辽东军区的十余万人。



而且就连辽东军,也不能保证按时发工资,拖几个月,也是经常的事。袁崇焕同志就曾经处理过相关事务。



辽东是前线,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别提了。西北一带,既然不是前线,自然没钱。有的人几年都没拿到工资,穷得叮当响,据说连武器都卖了,只求换顿饭吃。



没钱赈灾,老百姓吃苦,也没辙,没钱发饷,当兵的吃苦,就有辙了。



兜里没钱,手里有刀,怎么办?



凉拌,抢!



情况就是如此,官兵越来越少,民军越来越多,局势越来越撑不住。



杨鹤面对的形势大致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换个会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还能撑几天,但杨鹤同志的主要特长,是招抚理论,这就比较麻烦了。据说当时朝廷里,有些人开玩笑,说杨鹤如果能撑一年,就倒着爬出去。



就当时的情况看,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是零。杨鹤同志的下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有这样十几个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下略去XX字)



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对这二位兄弟,只提几句话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至于后面那几位,就不说了,说了也没人知道,你只要明白,他们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牛人,随便一个摆出来,都能搅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这些人之外,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农民军,都投降了。



他们投降的对象,就是那个一脑袋浆糊,啥也不懂,不会打仗的杨鹤。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杨鹤不懂兵法,不熟军事,但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武器——诚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3: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1671]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6 1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