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2: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1
  
  
   古德里安将军是在1939年8月22日,就任新成立的19装甲军军长的。这虽然是个新的番号,但所辖部队的一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步兵师,都是他一手组建并栽培的。
     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他所指挥的部队就急速的越过国境线,并很快就突入波境,在打穿波兰军队没有纵深的防线后,这些装甲师并不停留,而是直插而入,清理残敌和攻陷碉堡等耗时战斗是留给步兵去做的,古德里安将军认为,装甲部队所追求的只有两个字——速度。不停的前进,直接绕到敌人的背后去捅刀子才是王道。
   德国人如此奇怪的战术,不免使波军大吃一惊了,尽管许多部队电话线路以及指挥中心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波兰的统帅部仍旧收到了前线传来的战斗报告,该报告指出:“德国军队正在国境线与我军激战,但是他们的坦克车已经驶进我军防线的纵深,并且消失不见了。”
   面对这样的报告,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只是淡淡一笑; “胡扯,没有步兵的掩护,光是坦克冲进来有什么用。”
   但是,随着诸如此类的报告增多,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才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虽然他暂时还摸不透德国军队如此战术的目的是什么,可他毕竟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了,为了谨慎起见,他命令:在后方预备队加紧搜素德军装甲部队的去向。前线作战部队则得令:坚守阵地,阻止德军的推进。
   可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波军的防线已经遭到了德国步兵的多处渗透,而且由于德国空军的不断空袭,缺少防空炮的波兰陆军伤亡惨重,他们的机场被毁,仅剩的波兰空军连升空作战的机会都没有。
   糟糕的坏消息还不断从前线传来,让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大体上,波兰的防线还是“完整”的。
   9月3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已经突入到了波兰腹地150公里处,在当天下午,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完成了对国境线上仍在鏖战的波兰军队的包围,并很快拉起了一条封锁线,公路上到处挤满了德国的坦克。
   那些往前线增援的波兰军队根本不知道德国的装甲部队已经绕到了他们的背后,一个波兰炮兵团正沿着公路往前线挺进,正巧碰上德国坦克也正沿着公路急驶,他们惊慌失措,不知道这些德国部队是哪里冒出来的,在战斗过程中只有两门炮曾经有过发射的机会,就被德军所歼灭。
   德军如此神速的进展让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大惊失色,他明白了,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敌,他的师团已经被包围在长长的国境线上。(德国步兵师在前,装甲军在后),包围圈里的波军已经成了一块美味的夹心饼干。
   这位忧心忡忡的老元帅没辙了,只得立即发电报向法国人求救,并询问他们何时才能获得有效的军事援助。
   德军此时已经把最精锐部队全部用来进攻波兰,在法国边境上只剩一些训练不足,人员缺少的德意志要塞师。
   当然了,所谓的“德意志要塞师”只是个很美妙的名字,他们的人员编制和武器装备实际只相当于德军的团级单位,尽管人员如此匮乏,这样的要塞师也仅仅只有46个,而且全是步兵,法国陆军却能轻易动员100个师之多。
   所以,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希望法军能在西线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进攻,迫使德军调兵回防,这样波兰方面的军事压力自然也就减轻了。
   很快,同盟国陆军总司令甘默林将军对斯米格威.雷兹元帅的请求做出了回复。
   甘默林的回复是这样的(原文):
    “在东北地区中,我们正规师的半数以上都已经开始行动。
     自从我们越过国界之后,德军既开始作激烈的抵抗,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可是我们却被陷在静态战争之中,而敌人对于防御却具有良好的准备,同时我们也还缺乏必要的炮兵……从开始起,就有空中的战争与地面的作战相配合,而我们也知道有相当部分的德国空军是正在与我们对抗。
   所以我是已经履行了我事先所提出的诺言,在法国动员第一天后的14天,开始用我的主力发动攻势。我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
    
    
     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接到这样的回信估计是很郁闷的,原来一直所指望的军事援助仅仅是连炮兵都没准备好的法国陆军。
     而法国人实际是怎么做的呢?
     是的,法国军队确实发动了进攻,但推进了几英里过后就停了下来,理由倒是很充分:“给予德国人撤退的时间”。
     然后,有些地段的法国军队,或者根本不算军队,而仅仅是几个巡逻兵,攻陷了几座德国村庄,把那里的德国哨兵成功赶跑,并放火焚烧了哨塔。在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后大摇大摆的回到了自己的阵地。
     在更多的地段上双方是没有战斗的。据外国记者回忆:双方军队在距离不远的地方做工事,枪放在地上,在休息的时候还互相点头微笑。呵,就差互相敬烟了。
   “战争在3个星期内就会结束”,百姓和普通军人们都这样说道。
     英国将军富勒更是无不悲观的说:“在东方的战斗不断传来噩耗的情况下,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46个不满员的德国师,而且全是步兵师,却毫无作为,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坐着。眼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盟友被人消灭了”。
     其实,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法国统帅就对波兰副参谋总长说过 “要到大概不到两年以后……1941—1942 年之间”他才可能发动一场真正的攻势”。他还说,“前提是要能得到英国和美国的援助的基础上。”
     ....两年后....估计波兰已经化成灰了。忽悠死人是不偿命的,看来万事只能靠自己了。
   这时候的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又痛苦的发现,原来集结预备队反攻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电话是往往打不通的,就算侥幸能打通,手下的报告是:“运输工具已在空袭中被毁,只不过没关系,我们能走到前线去。”(挺乐观的家伙)
     得,等你们走到前线,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看来只有用最后的杀手锏了,这些部队的集结速度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并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
     波兰骑兵
  
  
  
   此时的波兰骑兵总数为十万。
     也就是说,这是个很可观的数目。
     德国装甲部队长驱直入,把步兵远远的抛在了后面。所以深入波兰防线后方的军队并不多。
     斯米格威.雷兹元帅认为,只要击毁了这些孤军深入的敌军单位,前线的部队就能顺利撤下来,并在河川后面建立一条以波兰首都——华沙为中心的新防线。
     之前,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已经下达了前线作战部队撤退的命令. 在后方的预备队与新组建的要塞部队已进驻这条围绕波兰中部地段的河川防线。现在,他们能依靠的就只剩下这条河流众多的天然屏障,只要前线的部队能顺利撤下,并巩固这条防线,守住它似乎还是很有希望的。
     因为这条防线够短,只有300多公里长,能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抵消非机械化部队行动缓慢的弱点,并且波兰境内大部分河流都在这里交汇,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将会受到地形的很大限制。
     所以,这时候运用骑兵进行奇袭,延缓德军进攻,为前线部队的后撤争取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骑兵的集结果然相当迅速,并很快向突入境内的德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波兰骑兵也全不是傻子,在进攻之前就有人疑问:“敌人都是坦克,我们用军刀长矛恐怕是打不过吧”。
     骑兵军官却说“这些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
     骑士们得到了这样的保证后,信心大增,于是蜂拥而上。
    
    
     第一次遭遇波兰骑兵的,也正是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19装甲军。此部队刚刚完成波兰走廊的包围作战,正在布尔达河沿岸休整。
   盛夏的阳光洒在宽广布尔达河上,这些年轻的德国士兵经过数天的苦战,已经好几天没有舒舒服服的休息过了,他们要么三五成群的蹲在树下围着吃午饭,要么就躺在小树林中旷意的打个温暖的小盹。
   古德里安将军是个急性子,还好,此时他正在别处视察,士兵们都知道,等他们的军长一回来,肯定又得下达新的进攻命令,所以,他们尤其抓紧这难得的时光,好好休息一番。
     经过周密侦查,波兰骑兵抓准了这个好时机,他们策马扬鞭,向毫无准备的德军发起进攻。只见漫天尘土间,波兰骑兵吆喝着,骑着骏马,高速的向德军坦克集群发动冲锋。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中世纪式骑士。德军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他们慌忙跳上自己的坦克,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
   波兰骑兵数量众多,但是坦克所发射的炮弹在骑兵中间炸开了花,尽管这些战马平时训练有素,但是炮弹的轰炸声依旧使得它们惊慌失措,不听使唤,一开始还列布整齐的波兰骑兵顿时乱成一团,那些未得休息的德国士兵估计是出于愤怒,大胆的甚至已经驾驶坦克用履带去碾压波军...
   其实传说中的波兰骑兵使用马刀砍坦克是不存在的,在骑兵进攻中,也只有军官才能使用马刀,多数的波兰骑兵使用的武器是长矛。
   这种武器必须横放腋下,利用马匹高速的奔跑向敌人进行撞击,我完全可以想象,那些侥幸能够接近坦克的波兰骑兵,使用长矛高速撞击钢板后的惨象................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5 22:1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2: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3
  
   当古德里安将军视察完毕,回到指挥部时,就惊奇的发现他的那些文职幕僚们却都头戴钢盔,神色慌忙的在架设战防炮。将军很惊讶的询问:“ 这是在干什么”。幕僚们告诉他,波兰骑兵正在向我们这里挺进,指挥部人员不够,是抵挡不了如此突袭的,所以全体动员起来修工事。
   19装甲军的参谋长也把波兰骑兵下午的进攻向古德里安将军做了一个简短的汇报。将军只是淡淡一笑:骑兵打坦克,真是新鲜。
   古德里安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视察了一整天也够累了,他直径走进指挥部,打算小睡一盹,以便有精神迎接下一次的战斗。
   刚一睡下,古德里安将军就被电话铃声所吵醒,一名师长语气局促向古德里安报告说:“由于波兰骑兵的袭击,我们被迫要撤退了”!
   面对这样啼笑皆非的报告,古德里安将军差点没晕过去,他好一会儿都没有开口,缓了半天神才提起声音反唇相讥:你是否听说过一个德意志的 “榴弹兵”师会被敌方的骑兵赶跑?”
   军官是个机灵鬼,他听出军长语气带火:连忙就在电话里说:“保证守住现有阵地,击败敌人的反击。”
   最后,这个师也确实守住了阵地,波兰骑兵又不是傻子,遭到德国装甲部队如此“虐待”,早就打消了一切反击的念头。
  
     所以不难发现,十万波兰骑兵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比实际意义还要巨大的多。德国战地记者更是得意洋洋,向全世界发表了“骑兵打坦克”的作战经过,借以凸显德军的强大。
     此时,波兰战役已经接近尾声。国境线上的波兰军队在一次次合围中被消灭。能侥幸逃脱的部队是极少数的,能逃脱的士兵为了跑得快,甚至把武器都扔掉了。
     9月16日,彻底绝望的波兰政府越过边界,逃亡罗马利亚的一个小村庄。
   此举动正好给了在东面虎视眈眈已久的苏联政府一个很好的口实。
  
     其实在8月23,德国就与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斯大林同志预祝:希特勒先生在“被迫”的自卫还击战中取得辉煌的胜利。私底下,双方还签订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
     斯大林同志是个要面子的人,无理由的入侵波兰太没理由了,所以在德国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的情况之下,苏联红军仍旧陈兵边界,按兵不动——他们还在为一个体面的借口绞尽脑汁呢!
     现在,波兰政府既然已经跑到了国外, 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
     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
     苏联兵倒是很有头脑的。在经过波兰边界岗哨的时候就欺骗说:“我们是来帮你们打德国人的。”不明真相的波兰边防军战士也不辨真伪,就这样让苏军大摇大摆把坦克开了进去。
   结果是让波兰士兵感到沮丧的,因为这些苏联士兵随后就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并把他们投入了战俘营,并且这些可怜的波军战俘再也不可能从战俘营里活着走出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4
    
    
     9月8日,德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近郊,22日华沙外围战斗基本结束,除极少数部分在俄波边界的波军外,波兰其余部队已经支离破碎,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此时波军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元帅已失去对部队的控制,波兰大部分地区停止抵抗,只有华沙等少数地区的波军仍在战斗。
     25日德军开始进攻华沙城,为了减少伤亡,陆军统帅部决定炮轰华沙城,空军也跑来凑热闹,前一天还誓言抵抗到底的华沙守军司令于9月27日停止抵抗。至10月2日波兰完全被征服了,全部领土被德国和苏联占领。
     至此为期一月的波兰战役落下帷幕,枪炮声渐渐停止,波兰大地重新回复了平静,然而一个主权国家已轰然倒下,不复存在了。
     对此次战役的过程我并不想详述太多,因为德军占有显著优势,研究战略战术的人对这次军事行动不会有特殊的兴趣,我也仅仅详细介绍一下古德里安将军,因为他将是以后法兰西战役与苏联战场的主角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在此次战役中,德军亡1.06万人,伤3.3万人,失踪3400人。
     波军亡6.6万,13.3万,被俘69.4万。可以看出德军的伤亡是相当高的,这当然要归功于波兰的顽强抵抗,虽然这样的抵抗对整个战局是起不了任何作用。但是波兰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勇敢。
     苏军的入侵行动历时12天,向西推进250-350公里。在推进中苏军亡734人,伤1862人。
     苏联这个便宜可算捡大了,许多德国将领为此相当不服气,因为事先秘密协议约定,要把东波兰的一大片土地割给苏联,但这些土地现在德国人手中,将领们急不愿意把这些用将士们鲜血打下来的土地让给苏联。斯大林也怀疑德国最高统帅部是否会烙守协定,而退回到双方一致同意的分界线上去。
     但是希特勒遵守了诺言,还为此准备了交接仪式。在应属于苏联地段所俘获的物资,都一股脑的交给了苏军。
     为什么希特勒付给俄国人这样高的代价?不错,为了使苏联不参加西方阵营,置身战争之外。
     之前西方国家是和苏联进行过接触的,希望组成三大国联盟,一起对抗德国的崛起。假如谈判成功,这简直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翻版,只不过是把沙俄换成了苏维埃 。假如这一切变成现实,那么德国可真是“四面楚歌”了。
     然而嗅觉灵敏的希特勒最终赢得了斯大林的支持,很简单,他给了苏联更多的利益,为了与斯大林签订条约,他默认了苏联入侵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被苏联所蚕食。消灭波兰苏联也从中分了一杯羹,甚至入侵芬兰这样弱小的国家。希特勒也严令,不允许德方将领流露出对芬兰丝毫同情“要支持斯大林的行动”希特勒这样说道 。
     斯大林也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便变本加厉,漫天要价。
     忍,为了不使德国有后顾之忧,希特勒只得委曲求全。因为有些帐,是需要秋后来算的。
   现在轮到法国了。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5 22:2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
    
     施里芬计划
  
     1913年1月4日,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豪华住宅内,一位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的老者躺在床上有气无力的喃喃着,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瘦弱的身体更显单薄。
     突然,老者的身体仿佛震动了一下,塌陷的眼眶里闪现出一丝光芒,他耷着脑袋使尽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人说道:“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这位弥漫之际的老者正是“施里芬计划”的创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
     我并不知道施里芬伯爵临死之际,他的继任者,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在场与否。抱歉,我查遍书籍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如若在场,这可谓一个绝妙的讽刺。我在这里只想评价一点就是——小毛奇明显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而且这个计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兰西之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详细阐述一番。
    
     施里芬计划的形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是两线作战(西线对法作战,东线对俄作战)。其匮乏的资源也不能够支持其长期的战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如何打败法国,是德国参谋部天天都要讨论的事情,这些老学究们,从德国在1871年建国伊始,就坐在办公室里,不干别的,就一门心思的琢磨这个问题。
   而且,这问题一琢磨,就琢磨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了,大家可别误会 ,他们可不是想象中的政府某些机构的大老爷那样,是闲着没事做,找个崇高的理由,蹲办公室里看报纸。
   这些德国陆军统帅部的军官们,是确确实实在为了这个问题而绞尽脑汁。因为,德国建国时,痛殴过法国一次,迫使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给德国。
   这次失败让法国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德国的。于是,拼命搞好英国和俄国的关系,在外交上,孤立德国。
   同时,德国的崛起让英、俄两国也感受到了威胁,他们也乐呵呵的同法国结成了死党。
     这时,任职德国陆军统帅部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在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
     既:以德国总动员速度和铁路网的发达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强大的兵力击败法国,在东边只留仅仅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因为,俄国的铁路网及其落后,而且国土辽阔,集结部队需要至少一个月之久,而德国只需要24小时。所以,对法作战也必须需要在一个月内结束。
   等法国战败后,德国就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俄国,俄国那些缺少训练,装备落后的军队就根本不是精锐的德国军队的对手了,施里芬伯爵预计,只要他的计划成功,战争能在三个月内结束。
     施里芬计划以79个最精锐的师为右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后面再跟上强大的预备队,同时,由八个师组成较小的左翼,这些部队将固守法德边界。所以,取胜的关键就在于那强大的79个师能否以最快的时间顺利的横扫法国沿海地区, 直插进法国腹地。
     因为,法国集结兵力速度虽然比俄国快,但是依旧需一周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德国是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
     所以,“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
  

还是图片最清晰 施里芬计划中 德军的战略是沿着法国海岸线一路扫荡 突入巴黎城侧后再进行总攻 这个右勾拳的进攻路线 才是该计划的核心所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2: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6
    
    
     从1891年-1906年,施里芬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倾注了无数心血经过多次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并对该计划进行了4次大修改和无数次的小修改。
   在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并于1906年1月1日退役之际,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计划”终于成形。
     但天意弄人,在施里芬去世后仅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此时,小毛奇已修改了施里芬计划,因为他担心左翼八个师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反正他什么都怕,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因此,他通过削弱右翼兵力而增强左翼,把施里芬伯爵原计划的主攻力量的79个师,削弱到了53个师,这个修改可以说是致命的,施里芬临终前的担心终于成为事实。
     小毛奇志大才疏的修改,使得德军的攻势在离巴黎仅15英里的地方,丧失了进攻力,德国士兵虽然已经达到了马恩河北岸,但全部都疲倦不堪。士兵们全部都累趴在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很快,法军预备队发动了一次强有力的逆袭,就把这些丧失战斗力的德国士兵击退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马恩河战役,此时战局已经完全脱离施利芬计划,但是小毛奇不做任何部署上的改变就下令进攻,结果德军惨败,至此,施里芬伯爵瞬间秒杀法国的战略计划全面失败。最后,德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持久战!
  
     如若小毛奇遵照施里芬伯爵的临终遗言,不削弱右翼主攻兵力,那些已经到达马恩河北岸的部队,完全可以被充足的预备队替换下去休息,就算法军预备队发动反击,所面对的也不过是德军生力军。
     所以我说,小毛奇根本没有理解到“施里芬计划”,的精髓所在,难道他不知道右翼已经被削弱到经不起任何意外了吗?一向谨慎的法国人,怎么可能在巴黎城陷入危难的时候,反倒去进攻德国下腹部的鲁尔工业区呢?
  
  
    
     以上就是“施里芬计划”,以及其蹩脚的实施者小毛奇。 虽然这话题扯的很远,但很有必要。
     我们再跳回1939年,希特勒战胜波兰不久,波兰战役的胜利,以及此时苏联的态度,使德国免除了后顾之忧,希特勒兴奋的为他的将领们打气到:“德国终于有一次,不必要两线作战的机会了”。
     志满意得的希特勒,立即指示陆军统帅部尽快制定一个征服法国的军事备忘录。
     很快,报告就打上来了。依旧是以“施里芬计划”,为蓝本。
     该计划由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他那忠心耿耿的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制定的。同时,该计划也是陆军统帅部有史以来最最蹩脚的计划,拿到该计划的希特勒差点没晕过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7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神作让元首先生如此伤心呢,现在,我们权且把它识之为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 。
     该行动计划在法国北部地区,也就是德军的右翼集结强大的兵力组成的B集团军群,从正面击破在比利时境内所要遭遇到的英法盟军。然后,用较弱的A集团军群予以掩护其南面的侧面,以保障B集团军群的进攻不至于受到敌军的阻扰。①
     该计划的作战目标是尽可能击毁法军最大单位,占领比利时的海岸线,以求将来对英、法两国的海战和空战建立新的港口与机场。
     很眼熟吧,他确确实实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该计划。首先,它与施里芬计划一样,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右翼兵团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荷兰、比利时直抵海岸。然后,一路扫荡,经过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境内。
     但是该计划有一点不同于施里芬计划,大大的不同。那就是,施里芬计划是德军主力在通过比利时平原后要直插入法国腹地,然后以巴黎为轴心,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的法国各集团军进行外围旋转运动,最后旋转到法国各集团军的背后,从背后进攻,并一举拿下巴黎。更直观的说就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一战定胜负;打下巴黎城,或者,全线崩盘。
     所以,为什么在“施里芬计划”失败后小毛奇灰心的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但是这个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太老土了,这种老调重弹,盟军早就有了准备。事实上在德军陷入波兰苦战的时候,法国最高统帅部已经做出了一份军事备忘录,并对以下三点达成了共识:
     1.德军不可能正面强攻坚固的法德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
     2.阿登山地森林是兵家一向认为限制大兵团运动的地区,尤其对于装甲部队。
     3.德军的进攻方案不可能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很可能还是沿着上次大战的老路把进攻重点放在右翼。
     所以法国陆军把最精锐的部队摆在法国北部海岸,做出一副愿者上钩的架势,等着德军的大驾光临。
  

① 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 就算德国的进攻取得成功 也不能消灭法国的抵抗力量 也就是说 仅能获得战术上的成功 这对资源贫乏的德国是相当不利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8
    
    
     此时我们应该清晰的看出,德军的优势是在于运用机械化部队的理念比同盟国更高明,我并不认为军队数量几乎相等的双方在质量上有什么差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德国士兵突然雄起,或者小宇宙爆发,正面强攻击溃了盟军的防御,而到达的战略目的仅仅是占领一块土地,夺得几个港口,这样的胜利对整个战略是于事无补的。德国军方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持久战。
     而且,这个计划和长久以来陆军统帅部所奉行的战略思想是相违背的。即:一役定胜负。
     这样,该计划不仅丧失了行动的突然性,而且会和在法国北部地域的盟军精锐部队硬碰硬,甚至可能出现一战的模式,双方上百万军队陷入阵地战。
     这恰恰是资源薄弱的德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也是同盟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拖啊,拖啊,德国经济一旦崩溃,不用军事上的胜利,纳粹政府自然会垮台。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战事资源储备并不多,公海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所封锁,也就是说,德国的海外资源线路已经被切断了,为了避免损失,在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就下令:以各种理由欺瞒英国情报部门,并把大量商船开往全世界各地的中立国家港口进行停泊。
     因为根据国际法,英国人是无权去中立国家缴获这些德国船只的。
    最开始,德国人或许还存着侥幸心理,想偷偷的把装有物质的船只开回本土,他们心想:“老子就一艘船,大西洋这么大,看你们怎么抓”。
   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战争开始不久,英国皇家海军就加强了封锁,每天在大西洋的从北极圈——南大西洋,有起码上百艘的英国军舰和潜艇在宽广的大洋上巡弋,以抓捕这些“德国偷渡客”
   英国人如此痛下血本的围捕是相当成功的。
     战争开始的头两个星期中,英国就截获了这样的德国商船达到十五万吨之多,这样的无风险买卖,比德国潜艇所击沉的英国商船,还要多出六万七千吨。
   最后,那些郁闷的德国船长,为了不被英国人所俘获,往往选择把船只自行凿沉。
   铁一般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大西洋只是英国人的后花园池塘,想在纵横大洋有五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海军面前耍花样,德国人无疑是太嫩了点儿。
     就这样,希特勒的小小伎俩失败了,海外资源线路彻底断绝。这时德国所依靠的,只有苏联这个不靠谱的盟友的支持。煤矿、木材、粮食、石油都得从苏联进口。当然,这些原料的价格也是高昂的。希特勒曾下令,“向俄国送交战争物资应当先于德国武装部队。”德国甚至一度把尚未竣工的重巡洋舰——卢佐夫号也贴进去给莫斯科方面抵付一部分现款。
   “聪明”的海军元帅雷德尔甚至提议,把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麦号的图纸高价卖给苏联。前提是,只要苏联人愿意付出高昂的价格,这有何不可呢?
     这就是德国悲惨的现状,所以希特勒希望西线的战争越早爆发越对德国有利。但是这个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只能使德国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之中。
     正在希特勒头痛之际。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9
     
     此人正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两年后,他将会在东线战场大放异彩,但是现在,他不过是一默默无闻的小参谋长。
     1939年10月初,陆军统帅部的计划经过希特勒的稍加修改,定名为“黄色计划”,并很快下达到各指挥部。但是,拿到该计划没两天,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曼施坦因后来回忆说:“对于这次作战命令中所决定的计划,其最初的反应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照我看来,陆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就其本质而言,就完全是模仿1914年的著名施里芬计划。我至少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一代的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件较好的计划来,而还要去照抄老文章,尽管这是出自像施里芬那样名家的手笔。何况这个计划我们过去早已试用过一次,而且敌人对于它的再用,也已经有了充份的警戒。”
     以上是为曼施坦因原话,但此公人缘极其不好,连和他最亲近的手下都承认,曼施坦因太憨直,不会取悦上级,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参谋总长哈尔德上将都非常不喜欢他。
     1939年10月下旬,曼施坦因的新计划终于完成。老曼很自信,立刻递交给勃劳希契元帅亲视。
   结果,计划被驳回,再递呈,再驳回,再再递呈,再再驳回,往返6次,曼施坦因一无所获。
     并且,曼施坦因想通过陆军统帅部转递希特勒亲视的文件,也被扣押下来。终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哈尔德上将讨厌曼施坦因吗?
     不,绝对不会这么简单。因为此时的陆军统帅部根本就没有与西方国家打战的勇气,他们建议希特勒和西方国家达成谅解,进行和平谈判。
   陆军统帅部的高官们甚至已经做出了除掉希特勒的计划,并誓言与纳粹党势不两立,某些密谋者已经开始在中立国家同西方各国进行秘密接触。
     英国人显然对这一提议很感兴趣,甚至做出保证,只要希特勒死亡,西方国家愿意与“新”德国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在这些密谋者把一切都规划的井井有条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即:谁亲自动手去除掉希特勒呢?
     大家都怀着期待的目光看着哈尔德上将,因为他是倒希派的头目嘛,可是这个哈尔德是一老滑头,一点敢做敢当的觉悟都没有。他觉得这事太担风险,就跑去找勃劳希契元帅。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7-6 22:4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0
    
    
    
    
     勃劳希契更是没有这种勇气,虽然近来大部分的史学家以此为由,来证明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缺少果敢和决心。
   但我认为,他们并不是害怕希特勒,而是倒希派不得不承认一个既定事实:除了希特勒,没有人能驾驭德国,假如希特勒被杀死,德国将会陷入混乱。
     陆军统帅部虽拥有军权在手,但西方国家或者苏俄乘着德国内乱,来个浑水摸鱼,这种责任谁也担当不起。既然没人愿意承担风险,于是这个推翻希特勒政权的秘密计划就这样虎头蛇尾的不了了之。
     勃劳希契只得转变策略,他先接受了希特勒的决定,然后再从长计议,慢慢说服希特勒接受他的看法。为争取时间, 勃劳希契采取了拖延的办法,他以在波兰的德军主力需要时间调防和补充为由,屡次推迟了进攻发起的时间。进入冬季后,他又以天气不佳为由,要求将进攻推迟到1940年春天。
     关于这样的推迟在整个1939年秋季,就有15次之多,在1939年11月5日与希特勒的一次会谈中,勃劳希契再次以军队准备不足为借口要求推迟进攻时,遭到了希特勒的严厉斥责。
     勃劳希契当时愚蠢的提出:“在波兰的军队缺乏进攻精神,甚至有些部队存在“兵变”以及前线的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甚至还拿1939年陆军的情况与1918年第二帝国崩溃前夕的陆军状况作比较。
     希特勒—开始还默默听着,最后突然触电般的从椅上蹦起来,勃然大怒,大声叫嚷“陆军总司令竟如此给陆军抹黑,简直不可思议”。
   勃劳希契继而坚持自己的观点,希特勒反唇相讥道:“谁发动兵变,是哪一只部队无组织无纪律,报上番号来”。勃劳希契无言以对。
     这次会谈据说很恐怖,希特勒甚至要求其他人员都出去,他单独与那位可怜的,还有心脏陆军总司令关上门,在屋里单练。争吵到何种程度无人知晓,但据哈尔德事后回忆:第二天勃劳希契仍然不能连贯的说出话来。
   勃劳希契元帅副官的说法更是诡异:他说:一天晚上执勤的时候,听到勃劳希契在房间里说话,他以为元帅醒了,在叫他,就推门走进屋里,却发现元帅仍然熟睡,但是口中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原来他正在梦中和希特勒吵架呢!
  
     说到底,其实从一开始发布糟糕的作战计划,到“曼施坦因计划”受到阻扰,都是因为陆军统帅部根本不愿意同西方国家打战,勃劳希契想用一蹩脚的进攻计划表明,陆军统帅部似乎已用尽了全部的智商捣鼓出来,如若要打,只有这昏招,来逼迫希特勒就范。以期盼希特勒能回心转意,同意和谈。
     但是,希特勒以决意和西方开战,昏招都拿出使,让勃劳希契大感意外,于是就拖。所以这个时候,曼施坦因不合时宜的跑出来,拿个新进攻计划给希特勒看,不是存心坏勃劳希契元帅的好计么。
     当然,曼施坦因是不了解内情的,所以非常的大惑不解,他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像希特勒递呈,最后勃劳希契元帅被彻底搞烦了,于是心生一计:他下令把曼施坦因提升为38军军长。(一个步兵军)
   这样的提升其实是明升暗降,曼施坦因之前担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虽然无直接指挥部队的权力,可是拥有合法的发言权和制定计划的权力。勃劳希契元帅彻底受不了他的执着,一脚把他踢出了参谋部,来了个眼不见为净。
     但是,弄巧成拙,希特勒突然表示:出于对陆军的尊重,要亲自召见新成立的5个军的军长,曼施坦因也是其中之一。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4-20 1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