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3: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后来,李克己甚至制定了一条规则,即冲过来的日军如果不聚到五十以上,不准轻易开枪,以免暴露“小八阵图”的位置,但官兵们端着冲锋枪打得兴起,有时不及五十也横扫过去,直至扫得眼前一个不剩。

  不怕白天强攻,就怕晚上偷袭,在野人山,大家是吃过苦头的。

  李克己在“李家寨”三十米外层层设置手榴弹阵。

  这些手榴弹的导线与树藤绑在一起,只要日军往前一挤一踩,零星的手榴弹就会爆炸,然后越往前走越热闹,轰轰隆隆,还没等走到“李家寨”,夜袭的日军就被手榴弹炸光了。

  依靠砍巴蕉树藤取水以及源源不断的空中补给,“李家寨”在防守上坚如磐石,第18师团投入一个大队,围攻一个多月都打不开缺口,反而这个大队自身伤亡惨重,连大队长、中队长都死翘翘了。

  第18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真是够郁闷。

  按照以往中日交手的“大队定律”,在发动进攻时,日军一个大队拿下中方一个师往往是不费什么力的事,但是“李家寨”的事实表明,中国军队在经过美械包装后,其战斗力已突飞猛进,别说一个师,就算一个连也照样可以防住你一个大队。

  田中毕业于陆大35期,卢沟桥事变后,这厮也是喊打喊杀喊得最响的,不过他原先一直在军部做高官,直至最近才到前线担任师团长。

  早不来晚不来,这时候来,来了就没戏。

  见“李家寨”的中国守军越打越勇,田中师团长只得改攻为守,以免遭到更大损失。

  可是事到如今,想不损失也很难,因为孙立人亲自来了。

  搜索连刚刚在“李家寨”被围后,孙立人就想率主力援救,但是驻印军参谋长波特纳不让,理由是补给跟不上。

  美国人的军事方法比较科学理性,打仗就跟在实验室做化学实验一样,全部配料都得准备好,甚至超过预计,才肯划上火柴,波特纳以为,既然胡康河谷有这么强大的日军主力存在,那就得耗费相当时间进行弹药粮草补给,否则不足一战。

  孙立人受到的也是美式军事教育,对这一理论没有疑义,可是他不能苟同的是对方对战场实际情况的漠视。

  第18师团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可怕,我一个连在那里还不照样打得它狼狈不堪,这个时候,时间就是战机,岂能错过?

  双方争执不下,惊动了史迪威本人。

  在中方将领中,史迪威对于孙立人有不一样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军校中,弗吉尼亚和西点乃“双子星座”,而且孙立人那个具有美式传统的新38师在撤入印度时还有“保驾之功”,所有这些加一块,自然而然地就让史迪威比较看得起孙立人。

  听孙立人似乎言之有理,史迪威决定和他一道坐飞机到前线去看个究竟。

  一看,那里比孙立人说得还要乐观,日军不但攻不下“李家寨”,而且后方补给还出现了大问题。

  (148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迪威根据老的军事理论,认为陆军才是战场上的主角,空军无足轻重,可是在第二次远征中,如果没有包括“飞虎队”在内的远征军航空队帮忙,真不知要吃多少无谓的亏。

  此时的日本航空队早就稀里哗啦,久经训练的老飞行员死伤殆尽,开飞机的换成了清一色“速成班学员”,他们哪里是美军飞行员的对手,远征军航空队一进入缅甸上空,这帮人就不知被赶到哪个边边角角去了。

  由于掌握制空权,远征军航空队可以想怎么炸就怎么炸,日军的运输车队来一辆炸一辆,全部被炸完后,就只能用骡马抄林间小道进行运输补给。

  骡马是什么速度,又能运多少弹药粮草,第18师团的窘境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却可以想要啥就有啥,甚至不用通过公路,让运输机空投就行,“李家寨”能有滋有味地过到现在,便是明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史迪威明白孙立人说的是对的,而如果按照他的参谋长所说,那真是要贻误战机了。

  他同意了孙立人的出征意见。

  对孙立人全师来救,田中师团长是有准备的,围攻“李家寨”让他心里挺不得劲,早就想找个出口宣泄一下了。

  在新38师即将通过的正面,他设置了重重障碍和密集火力网,以便“围点打援”——虽然攻不下“李家寨”,但如果能以此为饵,钓一条大鱼出来也没什么不好。

  似乎波特纳的担心要成真了。

  可是孙立人的技战术水平,很快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在胡康河谷的西北角有一块地方,此地名叫于邦,位于第18师团侧背。

  新38师一个营一个营地渗透进去,由于一开始兵力不是太多,所以田中并没有在意,等他发现于邦成为孙立人迂回的起始站点时,河谷正面的防线已完全失效。

  赶快重新堵漏,但堵不住。

  “李家寨”中的“一连效应”持续扩大,新38师的战斗力已经不是超出田中想像的问题,而是让他看了全身发抖。

  过去,迂回是日军的看家绝活,当战斗力调换,这一战术又变成了孙立人频繁使用的利器。

  田中在于邦刚刚组织好一个新防线,孙立人却又很快从其侧背冒出来,一个迂回,就将其后路截断,在军心大乱的情况下,日军不得不放弃刚刚筑好的阵地后撤。

  一道,两道,三道,四道……,没有一道起作用,田中只能一退再退。

  12月26日,孙立人见时机成熟,率已聚拢的新38师主力突然发起猛击。

  《史记》中记载,西汉对匈奴战争,最擅长轻骑奔袭的是剽骑将军霍去病,其特点是不走正面,不循常规,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就哪里,然而招招打中的都是匈奴的死穴。

  剽骑部队非一般部队可比,“骠骑所将常选”,霍去病的士兵和所乘军马都是精心挑选出来,所谓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

  在驻印军中,新38师的装备是最好的,除有两个山炮营外,还有榴弹重炮营,仅储存的预备武器,就可以另外装备一个师,足能称得上是现代剽骑军。

  “剽骑军”连冲三天,不仅“李家寨”之围自解,第18师团也被完全驱出于邦,史称“于邦大捷”。

  这是第18师团南下后第一次吃败仗,在缴获的军事文件中,“菊兵团”发出了惊呼:驻印军归家心切,锐不可当。

  (148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3: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朋友的滑梯已经放好,有人将推着“菊兵团”继续下滑,这个人叫廖耀湘。

  廖耀湘是湖南邵阳人,和民国军事家蔡锷是同乡,他被起名“耀湘”,也有名耀三湘之意——实际上后来不仅三湘,其影响还包括全国,甚至世界,只不过在取得真经之前,你必须受难。

  廖耀湘中学毕业后,便想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可廖家并不富裕,为他读完中学,家里已倾尽财力,最后连去广州考试的路费都没筹集到,只好被迫放弃。

  廖耀湘想尽办法,熬上一年,才筹足路费去广州,如愿考上了黄埔第6期。

  第一难,过。

  毕业时,有一个机会迎面而来,那就是国家要在黄埔军校中招收一批留法学生,谁都知道此番如果能够成行,回来将大有可为。

  廖耀湘报了名,考试成绩让他心花怒放:前三名。

  行李都打点了,最终他却被从名单上刷了下来,原因就是面试不过关,考官给出的评价竟然跟当年的胡宗南几乎一模一样,说他个矮,出国留学恐有损中国军人的形象。

  廖耀湘不算高,但也不是太矮,至少比胡宗南强,遗憾的是,留学标准比“入学标准”又高多了。

  第二难来了。

  廖耀湘表现得比胡宗南还有勇气,胡宗南不过是朝考官哭闹,并引起了廖仲恺的关注和干涉,廖耀湘则是直接“进宫面圣”,朝蒋介石评理去了。

  蒋介石其时已是位高权重,哪是你想见就见的,看门的卫兵不让进,他就一屁股坐台阶上,等蒋介石出来。

  黄埔校长听说有这件事,觉得年青人挺有意思,便同意召见。

  廖耀湘初生牛犊不怕虎,见了面后就直接嚷嚷考试不公。

  一千多号人参加,录取前四十四名,我的笔试成绩在前三名,却名落孙山,太不公平了。

  说我个子矮,这又不是给法国人挑选女婿,个子高不高,好看不好看有那么重要吗?

  和胡宗南一样,廖耀湘也提到了拿破仑——这个曾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个子不见有我高吧。

  蒋介石得知廖耀湘是蔡锷的同乡,便拿蔡锷的兵学著作来考他,没想到廖耀湘知之甚详,子午卯酉,问什么答什么。

  蒋氏平生,在用兵治军方面对曾国藩和蔡锷这两个湖南人最为服膺,于是认定眼前的黄埔学生是块材料,特批廖耀湘加入留学名单。

  留学法国的经历,是廖耀湘人生中的重大关节点,回国之后他便加入当时最精锐的教导总队,后出任旅部中校参谋。

  遭遇两难后,老天似乎还是觉得他太顺,不足为才,所以又设大难,这便是南京之困。

  当时已身无分文的廖耀湘,比一同陷在南京的邱清泉还要落魄,如果不是一个老乡危难之时施以援手,又有栖霞寺暂避,这位今后叱咤风云,令日军闻之色变的抗倭名将,便只能像那些被屠杀的军民一样,就此结束自己的行程了。

  廖耀湘脱险后,被招入第5军。在第5军的少壮将官中,邱清泉是黄埔2期,戴安澜是黄埔3期,没有一个资格不比廖耀湘老,所以一开始他只能给邱清泉当副师长。直到昆仑关大捷后,“邱疯子”因功升任第5军副军长,廖耀湘才得以扶正,成了新22师的当家人。

  (148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3: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好事者研究,西游记中所谓九九八十一难并非实指,吴承恩老先生不惜采用把一难掰成两难、三难的办法来硬凑,如此算来,廖耀湘身上的大难小数、“两难三难”已经不少。

  眼看快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了,可是凑来凑去,八十一难似乎还少一难。

  最后一难,就在通往“西天”的路上,而它的不堪回首程度,还超过了南京之困。

  廖耀湘可以把南京栖霞寺当成他重新出发的福地,却最不愿意回忆野人山的那段往事。新22师七千多人,在那座吃人魔窟损失一半以上,身为师长的廖耀湘自己都是喝野芭蕉树汁撑过来的。

  能够熬出野人山,其意志力非同一般,廖耀湘后来扩军时规定,在新22师,凡有此经历者,一律官升一级,老兵因此全都当上了排长。

  饱尝过酸甜苦辣的廖耀湘,在丛林战的研究上比孙立人还要前沿,早在印度整训期间,他就结合自己在野人山的遭遇和思考,编写了《森林战术》一书,作为新22师的训练教材。

  丛林战和平原战最大的不同点,便是要学会盲战。

  在原始森林里,白天和黑夜差不多,反正都看不到阳光,经常处于一片黑古隆冬的环境之中,这时你还要低下头去装子弹,拉枪栓,那就要命了。

  廖耀湘在训练时,把官兵的眼睛蒙上,让你在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下练习装弹,击发,乃至于排除武器故障。

  第18师团为了适应丛林战,专门训练了很多枪法极准的狙击手,这些单独行动的狙击手威胁非常大,他那百发百中的枪法,会让你在丛林中更加失去安全感。

  作为将来的进攻方,不是光训练一个两个狙击手的问题,而是要人人成为神枪手,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美国援华的武器里面,数步枪比较陈旧,还是一战时的清仓产品,但比七九式、中正式又不知要强上几多,最爽的是训练时子弹没有限制,你想打多少就打多少。

  某种程度上,神枪手就是子弹喂出来的,国内战场上,训练都舍不得用真子弹,要培养神枪手当然很难。

  廖耀湘说,你们要练到什么程度,枪膛里六发子弹,五分钟打完,最低消灭五个敌人。

  孙立人经历野人山战役后,懂得了在树上建立机枪巢的重要性,廖耀湘却是早就知道了。

  过野人山时,人家蹲在树上,下面看得清楚,机枪一梭子过来,撂倒你十个八个是轻而易举的事。

  廖耀湘操练全军,要求人人都学会爬树,十五米、二十米高的大树,得一猫腰就攀上去。

  丛林战,是盲战,也是树战,大家不是像平原战中那样争夺高地,其实就是争夺树,一棵棵大树。

  野人山的险恶,让廖耀湘一辈子刻骨铭心,然而也正是这最后一难,成就了足可比肩孙立人的山中之虎。

  (148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3: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耀湘时刻不忘一雪前耻,他说,当年鬼子把我赶上了野人山,今天我不仅要把鬼子赶下海,还要打到东京去。

  要把鬼子赶下海,先要让“亚热带丛林之王”在丛林中呆不下去。

  攻下于邦后,中国驻印军进逼胡康河谷的中心,也是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孟关。

  1944年1月,廖耀湘新22师开始从正面进攻孟关。

  正面不比侧背,孟关为“菊兵团”重点经营所在,谁来了,都够喝上一壶的。

  与廖耀湘先前所料完全一样,丛林战打来打去,大部分都是围绕大树做文章。进攻时,首先不是往前看,而是得往上看,看树上有没有敌情,有就要把他给打下来,否则就会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伤亡。

  训练时打好的扎实基础,让新22师一投入战场,就几乎是丛林战的半个老手,由《森林战术》演绎出来的盲战和树战,也立刻从训练版一变而成现实版。

  眼见丛林游戏难以致胜,“菊兵团”又把赌注放到了林中修筑的永久性坚固工事上。

  普通碉堡难不倒新22师。

  驻印军的装备总体上虽然不如英美军,但又超过日军,特别是在特种化配备上,是对手远远不及的。

  新22师一个连就有六门重迫击炮,在投入进攻时,屁股后面还有军直属的炮兵、坦克等营建制特种部队,其炮兵配属,已从通常的九比一提高到三比一,也就是三个步兵背后就有一个炮兵。

  轻重迫击炮集中起来,瞄准了一炮过去,就把日军碉堡整个给掀了个底朝天,盖材、枕木的碎片满天乱飞。

  最具难度系数的,是工事与地形的结合体。

  “菊兵团”卡住大道,两边都是悬崖,就剩那么一条路可走,然后把主力往道中间一摆,守住工事,再瞧那工事,则有着令人难以想像的坚固。

  所谓工事,其实是一棵树,一棵犹如“李家寨”那样的巨型大榕树,日军把树底掏空,用扶梯上下。

  这种千年树精,比任何盖材都牢固,你用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冲,对它来说都无关痛痒。

  令人恼火的是,你步兵不上去,它就不开枪,张一只乌龟壳任你轰,等你轰完了,日本兵就纷纷从树洞里爬出来,用机枪进行扫射。

  新22师反复冲锋,廖耀湘使用了所有特种部队进行配合,十多天过去,仍然拿树精没有办法。

  打又打下不,绕又绕不开,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廖耀湘是个近视眼,平时戴副眼镜,背后大家都叫他廖瞎子,但此君在指挥上却一点都不瞎,和孙立人一样,他也喜欢打聪明仗。

  正面没有进展,那就派一个团迂回。

  廖耀湘告诉负责负责完成迂回的团长:你哪怕是爬也要爬到日军后方去,只要后面一乱,前面就守不住了。

  一个团四千人,带着轻重迫击炮,插了过去。

  迂回说说轻松,攀悬崖走峭壁拽树藤,走的全不是寻常路,很多人手脚磨破,不是撞着石头,就是碰着沙土,浑身青一块紫一块地才转到山后。

  (149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军的注意力都朝着前面,没有想到后面会突然冒出强敌。迂回部队以丛林为掩护,在拂晓前接近敌阵地,天一亮便用迫击炮进行连续轰击,接着步兵再端着冲锋枪冲进去,短时间内便把要道上的日军全给解决了。

  以后廖耀湘掌握了规律,索性专门安排一个团干迂回的活。这个团从来不从正面走,任务就是迂回,即使正面不需要配合攻击,也埋伏于日军后方,没事就捡第18师团的增援和辎重部队打着玩。

  长途奔袭,或者是迂回穿插,怕的就是时间一长,粮弹不继,迂回部队完全没有这个担心。

  觉得缺点啥,无线电台打声招呼,告知方位,飞机即刻飞来,部队补充完毕,继续穿插和袭击,最后连第18师团的野炮阵地区都让他们给一窝端了。

  廖耀湘以正面攻击为主,配以小迂回,与此同时,孙立人的“骠骑军”则从侧面展开大迂回,两路兵马拔掉了孟关外围的所有据点,形成围击孟关的态势。

  大路已通,该是上绝活的时候了。

  廖耀湘在法国重点学的是机械化作战,到第5军后整天捉摸的又是这一套,因此他在步车协同战术方面独具功力,一个军属战车营在他操持下简直如有神助。

  战车营从孟关东侧出发,穿越原始森林,迂回至孟关以南,将孟关守军的后方补给线完全切断。

  中国坦克随后冲入关内,一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日军工事接二连三被冲垮,曾骄狂一时的日本兵四散奔逃,光被辗死在坦克履带下的就有百人之多。

  好长时间没这么爽过了,那种感觉,仿佛是不用上动物园买票,就得到了免费看猴的机会。

  3月5日,驻印军克复孟关,但是铁流滚滚,却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战车营继续超越追击。

  当坦克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第18师团的人都魔怔了,不是被枪弹射杀,就是遭履带辗毙,连师团作战课长、联队长这样的角色都未能幸免。

  廖耀湘坐着坦克突入第18师团司令部,不仅摧毁其指挥系统,还缴获师团长关印一枚,至此,胡康河谷战役完美杀青。

  第18师团是一个超大师团,原先拥有3个联队计3万2千人,在这一战中伤亡总计达到1万2千,加上野人山战役的损失,其主力受创极其严重,整个“菊兵团”走向了一蹶不振的道路。

  另一方面,整个驻印军只伤亡了4千多人,也就是说,中国人优秀的战略战术指挥,官兵的勇敢善战,加上必不可少的强大火力支援,使中日之间伤亡率的对比完全颠倒过来:主力对主力,一比三,即一个中国兵可以轻轻松松打掉三个日本兵。

  在孙立人被国外舆论赞誉为“东方隆美尔”后,廖耀湘也以其大胆果敢的作风继之而上,以“东方巴顿”一举成名。

  (149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迪威对此又惊又喜。

  这个美国老头具有很多美利坚将军共同的优点,即无论训练场还是战场,对士兵的态度都较为和善,很少摆官架子,因此后来一般驻印军老兵对他的印象都还不错,称其为“老乔”(取史迪威的英文名第一个字母)。他之所以拼命打压中国军官,闹得军中鸡犬不宁,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一种固执和偏见。

  但是战场上的所见所闻逐渐改变了这种印象,归根结底,老乔毕竟出身西点名校,也在美国带过兵,指挥官有没有水平,还是能看出来的,他对孙立人和廖耀湘的指挥才能大为赞赏。

  原先史迪威规定新38师和新22师都要由其直接掌握,自胡康河谷一战后,开始将指挥权还给两师师长,对郑洞国也不再咄咄相逼。

  反攻缅北,开始了史迪威在战场上最惬意的一段日子。

  史迪威不是没有军事才能的人,如果摆到合适的地点,他所能取得的军事成就也许未必输给麦克阿瑟,当然,这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得放低身段,别把自己看得太高。

  经历第一次远征的失败,特别是多次实战交锋后,“老乔”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他经常身穿普通士兵的服装,肩挂冲锋枪,只带一个卫兵就来到前线,来了之后往师指挥所一坐,跟孙立人或者廖耀湘共进晚餐,就战术和敌情谈论很长时间,然后一块住下。

  史迪威住的地方,离最前沿不过五百米距离,但老头既不要工兵专门为他修筑掩蔽所,也不要加派岗哨。

  打仗时,遇到哪个地方进攻不顺畅,他还特别着急,常常独自一人驾一辆小吉普到前线,来了之后就不走,说看你们打仗。

  史迪威是驻印军最高统帅,前线指挥官哪敢让他呆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只好一个劲赌咒发誓,哄老头先回去。

  过了两天,史迪威一看,怎么搞的,阵地还没拿下,于是又驾车来了,来了就蹲着不走,弄得师长也得跑来跟着一道劝。

  如是者三,直到如愿以偿地攻下日军阵地,他才肯乐呵呵地打道回府。

  我们得承认,假使没有那些致命的缺陷,这其实是个非常可爱和勇敢的老头,也是一个合格的美国将军。

  自1944年4月起,史迪威发起第二次旱季攻势。

  在缅甸,5到10月为雨季,在这中间为旱季。雨季一来,便洪水泛滥,山地泥深过膝,平地则一片汪洋,于机械化作战很不利。

  胡康河谷后,还有一个孟拱河谷,史迪威就是想在旱季结束前,拿下孟拱河谷。

  这又是一次特种化作战的经典范例。

  远征军航空队的三十多架飞机轮番进行俯冲轰炸及扫射,接近六十辆坦克战车在地面超前攻击,重炮随坦克前进,逐次延伸射程。

  日本航空队已经毫无踪影,坦克装甲车和战防炮倒是有,但是大多被重炮给拍成了废铁。

  最后才轮到步兵上去歼灭残敌。

  (149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打得欢畅,雨季来了。

  到5月底,孟拱河谷战役还没结束,缅北却已是大雨滂沱,水一泛滥,不但不能埋锅造饭,连开水都没有,官兵只能以罐头伴雨水充饥,另一方面,坦克飞机也不再能够自如地进行配合。

  日本“缅甸方面军”闻风而动,大量增调援兵,咬牙切齿地要扳回局面。

  在特种作战效果大减的情况下,能够依靠的只有战术和战斗力。

  在胡康河谷战役开始前,孙立人便留起了胡子,誓言“不取孟关不剃胡须”,克复孟关后,史迪威代表罗斯福,将一枚“丰功勋章”挂在了孙立人胸前。

  “丰功勋章”系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所创制,专门授予对美国有功的非美籍将领,奖状中还称孙立人“智勇兼备,将略超人,实足为盟军楷模”。

  剃了胡子,胸前挂满英美勋章的孙立人精神焕发,斗志高昂。

  在这个艰难的雨季,我们却有的是速度与激情。

  孙立人分出一路“剽骑军”,从各路日军的缝隙中一穿而过,攀高山,涉深溪,最后趁夜偷渡水流湍急的孟拱河。

  没有汽艇,没有竹筏,拿什么渡?

  官兵们把身上的背包、水壶、干粮袋、头盔都取下来,连结成简易渡船,行军锅上架一重机枪,利用水流速度向对岸划。

  这种新奇的渡河技术,驻印军已演练多次,熟练得很了。

  过了孟拱河,就是日军的物资囤积站。

  驻站日军共有千余人,什么兵种都有,就是从没想到过大后方会有危险,正三五成群吃着早饭哩。

  当“骠骑军”突然出现在眼前时,这帮迷迷瞪瞪的小子竟然还以为来者是驻印军的少量空降兵,所以只用小股部队上前迎击。

  想什么呢,人家是主力,一击之下,垮了。

  “骠骑军”不仅占领物资囤积站,还切断了作为前线日军唯一补给线的公路。

  生命线没了,那是要全盘崩溃的,“缅甸方面军”司令部大为紧张,急调其它师团赴援。

  孙立人的另一路“骠骑军”出发了。

  他们这一路比前面一路还要辛苦,此时整个缅北已成泽国,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滑,稍不留心就可能滑入万丈悬崖。

  一路上骡马跌毙很多,有的马爬不上来了,奄奄一息之时,犹对浊泥落泪。人言蜀道难,然缅道之难实在更甚于斯。

  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可怕环境中,驻印军官兵也同样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坚韧和勇气。

  没有马力,就把装备和给养背在身上,空投困难,便找野生芭蕉根充饥,都是杳无人烟,兽迹罕至的地方,但是没有任何困难可以挡住这些无敌勇士的前进。

  第二路“骠骑军”的迂回穿插,使日本后续援军也处于腹背受敌的状况,再也不可能给前线部队带去任何希望了。

  廖耀湘趁日军陷入慌乱之际,从正面加快进击,其战术也越来越精妙,形成了一整套花样百出的打法:先迂回包抄,将日军围起来,然后逐一分割,大饼换小饼,慢慢嚼,直至“引蛇出洞”,等你走投无路,想方设法突围时再来个半路伏击。

  (149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1: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1日,孟拱河谷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基本全歼了第18师团。自战役发起后,“菊兵团”虽经十二次新兵补充,但仍无法避免覆灭的命运。

  除此之外,“缅甸方面军”先后抽调四个联队增援,也无一不遭重创,伤亡总数达到2万6千。

  日军的意志被完全击垮了。到后来,一个大队加炮兵特种部队都冲不开驻印军一个排驻守的阵地,驻印军总部只要再派一个连,就能将它打得落花流水,直至灭得一个不剩。

  现在的日军俘虏已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群结队,这种东西少了稀罕,多了还嫌,可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切腹,他们会一脸尴尬地告诉你:凭良心说,日本兵不愿这么做!

  这些日俘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只剩一条沾满泥水的短裤,一副肮脏不堪的样子,昔日“皇军”的威风已荡然无存。

  值得一提的是,传说中的“杀俘”不是来自于孙立人,而是他的团长李鸿。

  李鸿是老税警总团成员,经历过淞沪会战,对当年日军残酷屠杀中国战俘和百姓记忆犹新,且恨之入骨。

  第18师团不是以凶残的九州兵自居,还担当过登陆金山卫的主力吗,那就派人审问一下,看他们淞沪时有没有去南京。

  没去过的当俘虏送来,去过的就地处决——为南京大屠杀的同胞复仇!

  这番话是李鸿拿着电话,当着一众记者的面堂堂正正说的。

  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解气,三个字注解:特解气。

  就在孙立人“骠骑军”迂回的同时,有一支神秘部队也在进行穿插,只不过他们的范围和目标更大,要抄的是密支那的底。

  密支那在孟拱后方,是日军在缅北的最后一个据点。经两年经营,不仅城外已形成环形防御阵地,城里也地上地下,工事布得密密麻麻。

  因为这些原因,很多英军将领认为密支那难以攻取,尽管中国统帅部和史迪威本人多次提出方案,但都遭到了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中将的拒绝。

  史迪威决定不再陪英国绅士玩儿。

  按照骨牌的一般玩法,缅北战场的进行顺序应该是这样:野人山,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最后才是密支那。

  在孟拱河谷战役刚刚打响之时,史迪威就组织中美联合特遣队,直接插入密支那,出人意料地开辟出了第二战场。

  特遣队由中美军队混编而成,分为两支纵队,总计六千多人,其规模与孙立人派出的“骠骑军”大体相当。

  与“骠骑军”不一样,由于目的不同,特遣队在路上即使遭遇日军,也很少与之交锋,实在绕不过,才留下一支部队作为掩护。

  每天10公里的推进速度,放在平原上不足为奇,但如果是雨季的缅北绝地,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5月17日,特遣队赶到密支那,并发起“眼镜王蛇”行动。

  (149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1: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眼镜王蛇的第一个步骤是奇袭密支那机场。由于特遣队的行动秘密而迅速,日军在遭到打击的前一刹那,还在做他们的春秋大梦,逃路时连鞋子裤子都来不及穿。

  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战术实施拥有了更加广阔而丰富的空间,第二个步骤紧跟而至:空中列车。

  当天下午,运输机川流不息地飞临密支那上空,一松钩,机身后牵引着的滑翔机便一节节地降落下来,从里面涌出来的,都是刚刚由国内运达,加入中国驻印军的部队。

  按事先约定,特遣队向史迪威发出密电,密电上只有五个字,叫做“威尼斯商人”。

  史迪威知道,“商人”要开始做生意,“眼镜王蛇”行动成功了。

  消息一夜之间传通世界。英国首相丘吉尔致电蒙巴顿:中美军队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那从天而降的,对此你有何解释?

  蒙巴顿无言以对。

  5月18日,史迪威亲自带着十几多个记者抵达密支那机场。

  老头的军事天赋和战争智慧在“眼镜王蛇”行动中毕露无遗,也让他大出风头。春风得意之余,他向记者们宣布:半个月内,我们将拿下密支那!

  但史迪威高兴得太早了一点。

  “眼镜王蛇”行动虽然使中美军队部分绕过城外防守,可是城内连边还没碰着,正是调动降落机场的后续部队,乘胜追击的时候。

  偏偏美军前线指挥官在关键时候犯了大错,对军队的使用,不仅不集中,反而分散,结果造成攻击不利。

  就这么一愣神的工夫,密支那就不好打了。

  起初防守密支那的日军只有1千,一周之内,增加到3千,第2周又增加到5千。

  这些日军明知没有退路,一个个都到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他们要像在太平洋岛屿上一样,利用密支地的坚固工事进行“玉碎防守”。

  说是半个月,两个月都没能拿下密支那。

  奇袭变成了拔河,这当然不是史迪威所乐意看到的。

  在史迪威心目中,美军最可靠,英军次之,中国军队只能排在末尾,想来,密支那久攻不下,可能还是驻印军不中用之故,于是他便把英美军派了上去。

  一打之后,老头大跌眼镜。

  美军哗哗地往后退,根本不听命令,英军参加密支那战役的还是突击队,看上去却更饭桶,几乎是扔了枪就跑,没有一点肯“突击”的样子。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军队,冲锋号一响,无不往前猛冲,无论官兵。

  史迪威为此沮丧地在日记中写道:连美国人都不中用了,真难以置信。

  (1495)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9 2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