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22: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办呢,卫立煌想到了空中侦察。

  以前是没有这种条件,如今不一样了。在提出申请后,远征军航空队即飞到高黎贡山上空进行拍照,那时尚未进入雨季,视界没有障碍,结果仅仅两周后,一张高清地图便绘制而成。

  在这张高清地图上,隐隐约约真的有条山路隐藏其间。

  幕僚去民间查证,查证的结果,却是从来没有人走过这条路,年轻一辈没有,年老一辈,甚至上上几辈也没听说过,只是在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故事里似乎有这条路的踪迹。

  卫立煌认为有门,少数民族缺乏文字记录的技术手段,嘴巴里传下来的就是历史,而且从地图上看,这条路沿途并非绝地,是可以通过的。

  选定路径后,卫立煌便通知远征军航空队,要求不再派飞机在那一带飞行,以免引起对方注意。

  迂回部队,选定的是第53军,那支原先大家眼中的“最弱军”。

  世上没有天生的废才,只取决于你会不会用。南昌会战后,第106师团不仅摆脱“最弱”恶名,而且还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冲破了四个中国军组成的防线,薛岳被迫调上第74军才得以稳住战局。

  到了第53军身上,道理也是如此。

  过了江后,“最弱军”夺得首功,精神头马上大不一样,脸上再无忧愁颓唐之色。

  明知迂回是项受苦受累的活,全军也高高兴兴地接了下来,军长周福成派先锋师前去开路。

  这一走才发现不是一点点受苦受累,那竟然是整个滇西反攻中最为艰苦的行军。

  沿途地滑坡陡,更有甚于其它地方,一路行去,就没有能直着腰走路的时候,唯一的好处也许就是荒无人烟,连日军也想不到它。

  在翻过标高4千米的高黎贡山主峰后,先锋师来到了山后。

  但这时他们却又犯了过去常犯的那种毛病,发现山后日军据点很坚固,师长软了一把,又退回主峰。

  这一退不要紧,几乎把第53军推到了覆灭的边缘。

  经过一路行军,官兵把身上带着的粮食都吃光了。山顶云雾满天,飞机没法空投粮食,大家只好跟第5军过野人山时那样,挖野菜和竹根充饥。

  滇西山上山下的温差很大,强渡怒江时还汗流浃背,在主峰上却如临严冬,就算穿着厚棉衣都冷,一下雨更要命。

  从保山出发时,官兵穿的都是单装,顿时冻得浑身直哆嗦,有的人外面套了一层美式胶皮雨衣,但是雨衣潮湿后贴在皮肤上,同样冷若冰霜。

  高山顶上,先锋师先后冻死饿死达数百人,周福成得知情况后非常焦虑,担心部队随时会陷入崩溃。

  他当即报请卫立煌,将负有责任的师长撤职,同时将另外一个师也跟上去,以整军力量投入进攻,终于将山后据点一击而破。

  迂回包抄的成功,意味着解决高黎贡山守敌不再成为问题,只要在你的掌握之中,有的是时间慢慢削,反正左一茬,右一茬,直至把据点群削完为止。

  驻守高黎贡山的第56师团非常顽固,主动投降的不多,战后山上遍地是日军的死人死马,血浆与雨后的泥土相拌和,竟然重新生成了一种殷黑色的泥巴。

  夺取高黎贡山是为了打开通向腾冲的通道,那里是“龙兵团”的战略据点。

  (150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2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四处受击,日本“缅甸方面军”兵力相当紧张,“菊兵团”第18师团即将覆灭在孟拱河谷,其它部队也脱不开身,能用来守腾冲的只有第56师团的一个联队,联队长为藏重康美大佐。

  藏重康美手上的人马不多,所以他放弃江防,收缩要隘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

  要隘核心是腾冲,其间有三道关,你过得了第一道,未必过得了第二道、第三道。

  所谓第一道,即高黎贡山,这第二道也是山,不过是直接拱卫腾冲的四座高山,相当于腾冲的天然外城墙。

  就在藏重忙着往山上增兵布阵的时候,第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突然发来电报,要求从腾冲抽兵,以增援师团主力。

  这缺德玩意,我这都快揭不开锅了,他那里还要再抓米出去。

  可是师团长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而且还要认真执行,藏重只好调出一个大队,本来不多的守军这下更少了。

  干脆,意思意思吧,于是有的山不守,有的山就弄了几十个人的小队在那里充充数,反正死了拉倒。

  6月27日,第20集团军首先清除四座高山的守敌,其中三座山很快拿了下来,只有腾冲南面的来凤山无法攻破。

  在藏重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座山,因为其山峰比腾冲城墙还高一百多米,可以直接俯视城池。

  攻城战中,如果你可以在城外占据一块高出城墙的要地,那对守军来说往往是致命的,经典范例,就是南京保卫战中紫金山或者雨花台于南京的利害关系。

  藏重人再少,哪座山头都可以弃,唯有来凤山不肯弃。

  他舍得放在外围的精兵都在来凤山上,共建立了4个堡垒群,堡垒里有炮,有机关枪,更有极富山地战经验的老兵。

  7月23日,第20集团军对来凤山发起第一次总攻。

  集团军总司令霍揆章也深知来凤山的价值,因此不惜把预备师都拿出来,投入四个团进攻来凤山,但得到的战报,却不是捷报,而是接二连三的伤亡报告。

  三天,付出了近千人的伤亡代价,竟然毫无进展。

  霍揆章毕业于黄埔一期,他有个绰号叫“水牛”,言其性格憨厚,平时极少发火,然而在这种高压之下,也忍不住咣咣咣地朝部下发了通大火。

  我问你,如果再发起第二次总攻,你有没有成功把握?

  部下实话实说:堡垒太坚固,没有重火力,仍然没把握。

  重火力,也就是特种配备,看来“水牛”得把头上的两只角伸出来了。

  7月26日,第二次总攻。

  这次霍揆章亮出了他的“霍家拳法”:远征军航空队多达57架飞机在上空投弹,目标就朝向一座小小的来凤山,一天光投下的炸弹就多达5千余枚。

  来凤山的日军堡垒的确坚固,可也吃不消如此狂风骤雨般的打击,顿时被炸毁了一大半。

  当然还有飞机炸弹都解决不了的,这就得用敢死队了。

  敢死队员匍匐到达堡垒死角后,把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塞进堡垒枪眼进行爆破。

  (150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22: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霍揆章采用车轮战术,各部队轮着上,一刻不歇地发动进攻,为的就是不让日军得到喘息和修复工事的时间。

  7月27日傍晚,一部远征军已杀到来凤山和腾冲之间,藏重眼看连山带人都得被全部撸撸掉,只得弃山保人,将残余兵丁撤入城内,山地攻坚转入城池攻坚。

  在第20集团军中,真正能打硬仗恶仗的,还是霍揆章带过的第54军。

  第54军系“土木系”部队,在“土木系”中排名仅次于第18军,新老两任军长霍揆章、阙汉骞也都是有“土木”背景的战将。论名气,这二位或许比不上黄维、胡琏,但也称得上是一对牛人。

  霍揆章这个大“水牛”看上去寡言少语,人家却是武林高手,擒拿格斗样样利落,在黄埔读书时就一身两职,既是学生,又是教员——武术教练。

  阙汉骞擅长的则是另一套功夫,那就是书法,其成就甚至超过以写字写得漂亮著称的张灵甫,已自成一派,称为“拨云体”。

  除了打仗,阙汉骞的业余爱好就是练字,甚至指挥作战的间隙都不肯放过,不到桌上去写上那么两笔,浑身都不得劲。

  即使是淞沪会战时的罗店时期,阙汉骞照样可以在屋里练他的书法,日军炮弹落在屋外的稻田里,旁边人都心慌不已,他却走笔如飞,写完还告诉别人:不用怕,这是扰乱射击。

  阙汉骞是湖南人,打仗很猛,做团长时就有扔出一箱手榴弹以稳定军心的纪录,被称为“神臂团长”,连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关猛”关麟征都对之称赞不已。

  要说吃亏,还就吃亏在资历上,他跟胡琏一样,都是黄埔4期的,混到师长后,再想往上挪一步升军长,就比较费劲。

  到第二次远征前,总算有了机会,史迪威那边要人,第54军奉命前往印度,阙汉骞以代军长身份随行,假如没什么意外,那就是要升成军长了。

  可是这个世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史迪威把兵留下,军部退回,不要!

  至于面子不面子,人家不管,他是美国人,不理你这一套。

  这个气,还好,军部虽然“退货”,但第54军得以在国内重组,众望所归的阙汉骞也由“代”而扶正。当时的黄埔四期生中,张灵甫和胡琏都是副军长,阙汉骞是晋升上去的第一个军长。

  无论老第54军,还是新第54军,以前都是助攻角色,尽管活干得很漂亮,但射不了门,进不了球总是难以让人心甘,何况阙汉骞刚刚当上军长,憋了一口气要证明自己。

  第二次远征,终于让阙汉骞和第54军得到了主攻的机会,从强渡怒江,到兵临腾冲城下,攻城拔寨,无役不胜。

  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情报资料研究得非常深,连藏重联队长都知道第54军军部被“退货”的事,他对第54军在基本部队留在印度的情况下,还能打得如此勇猛,感到十分吃惊。

  (150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23: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查,原来军长阙汉骞来历不凡,是罗店那血肉磨坊里磨出来的,藏重顿将阙汉骞视为劲敌,并在日记中写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彼真钢将军也!

  阙汉骞因此得“钢将军”之名,不过“钢将军”在腾冲城下看到的却是一座“钢城”。

  8月2日,阙汉骞沿用山地攻坚的经验,集中全军火炮对着腾冲城墙进行轰击。

  按照美械装备标准,第54军直接配备12门榴弹重炮,下面每师还各有12门山炮,这么多炮加一块,那也是气势夺人,半天工夫,便用去了多达3千余发炮弹。

  除此之外,远征军航空队还有60架飞机在上空投弹,可是这一立体式攻击方式,却并没有能够达成预期效果。

  腾冲城墙据说系明朝南征将士垒砌而成,全部为大青石条,不仅异常坚固,而且表面光滑有弹性,炮弹在上面拉条口子可以,却无法完全轰塌它。

  当第54军顺着口子往城里爬时,日军的机枪火炮就突然叫嚣起来。这些火器原先都藏在城头或角落的石头掩体里,炮弹也打不着,它们给登城部队造成了很重的伤亡。

  在腾冲战役初期的那几天里,虽然第54军时时能通过口子冲入一部分,但由于地形复杂,火力隐蔽,使得这部分人马根本就站不住脚,并且伤亡剧增。

  阙汉骞不得不另想攻城之策:光开小口子不济事,得开大口子,整军进入才行。

  要开大口子,就跟从墙根上动动脑筋。

  在这方面最早开窍的是太平军,他们在难以攻破对方城池时,往往使用“穴地攻城法”,即在城外挖地道,直通城下,然后用火药炸开城墙。

  清史记载,太平军利用此法攻城,“无坚不破”。

  太平军当年是以城外民房为掩护开挖地道口的,所以关键是要找到这么一个掩护地点。

  看来看去,只有腾冲城南门外符合这一条件,那里原先是百姓赶集场所,开战后,日军只拆除了靠墙三十米内的建筑,三十米外还有很多房屋,其中包括一些两层的老式楼房。

  于是阙汉骞在楼房上偷偷地用沙包垒出了二十个掩体,利用晚上集中重机枪对着城头进行扫射。

  大炮都奈何不了,我还怕你的机枪,日军采取了不管不问的态度,这便让早已潜伏城下的工兵有了机会。

  挖地洞,埋炸药,按电钮,一气呵成,现代工兵比太平军的“土营”自然要利索得多。

  随着爆炸声起,城墙被炸塌多处,隐蔽在平房内的进攻部队呐喊上前,一拥而入。

  当第54军攻进腾冲城内,发现里面已无一间完好房屋,尽为断壁残垣,而这主要是远征军航空队的功劳。

  第一次立体攻击受挫后,远征军航空队感到很不得劲,第二次便派上了B—25、B—29。

  这些都是二战中最为优秀的轰炸机种,B—29更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一次性载弹量达9吨,扔炸弹就跟下雨一样。

  (150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23: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3日,几枚重型炸弹恰好命中联队司令部,包括藏重大佐在内的32名日军官兵粉身碎骨,联队校佐级将官至此全部伤亡。

  原任中队长的太田正人大尉接任守城指挥官,其实这时换谁守都一样,3千守城兵卒已被打掉一半,何况城外的远征军还在源源不断地涌进来。

  想要溜还有机会,可是电报发过去,松山佑三师团长却要他继续死守,说是坚持到10月上旬,就有主力来援了。

  信也好,不信也好,除了硬着头皮顶下去,一点退路都没有。

  一群困兽发了狂,令腾冲之战进入了最残酷的时期。他们从城内的各个隐蔽角落跳出来开火,一会儿前面,一会儿侧面,让你每向前走上一步都要付出不小代价。

  仅仅一天之内,第20集团军就伤亡了三百多人,双方寸地必争,乃至于斗到了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的地步。

  为了尽量减少兵员损失,集团军总司令霍揆章被迫采用步步为营的战术,即每至一处,就用炸药将墙垣房屋完全炸倒,以保证所过之处不会再钻出任何一个有威胁的日本兵。

  第20集团军连着发起四次总攻,不但彻底挫败了太田时不时组织的夜袭,还将其慢慢驱赶和逼退到城内一角。

  到第四次总攻,远征军航空队的战机增加到100架,地面部队向日军发射炮弹达1万5千发。

  太田再看他那些兵,已经完全成了“残疾部队”,不是成了铁拐李,就是做了独眼龙。

  主力在哪里,天晓得,还是送些手榴弹下来实惠,起码这些残疾人还能扔扔手榴弹。

  按照太田的要求,日机冒着被击落的风险,飞向腾冲城上空,并向城内投下了大量手榴弹和医疗物品。

  靠着这些手榴弹,残兵败将们又有了顽抗的本钱,远征军的第四次总攻再次归于失败。

  腾冲之战迟迟不能结束,蒋介石在重庆非常焦虑,因为同一时间,日军仍在向中国的大后方继续推进,如果滇西反攻再陷不利,等于后背又捅一刀,整个国内局势终将无法挽救。

  他向霍揆章发来电报:中国军队的荣辱,真的就决定于今天的你们了。我命令你们务必在九月十八日,也就是国耻纪念日之前,把腾冲城夺回来!

  腾冲日军被打成“残疾部队”,其实现在的霍揆章也接近精疲力竭,经过四次总攻,第20集团军连预备队都已用尽了。

  捏着蒋介石的这份电报,霍揆章咬着牙,把本来负责打援的一个师也调入城内。

  不管它了,现在是顾注一掷的时候。

  “九一八”,如同“七七”,让每一个远征军官兵都热血沸腾,全然忘记了什么叫做危险,什么叫做死亡。

  9月5日,第20集团军发起了了入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其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潮水席卷,使残余日军有了一种马上要被吞没或压倒的可怕感觉。

  经过这次冲击,日军包括太田在内,仅剩70余人,他们的命运终于走向了尽头。

  9月13日,在太田“玉碎”于自杀性冲锋后,腾冲得以完全收复。

  这是滇西反攻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当记者进入腾冲城时,不仅找不到一块好瓦,就连青的树叶也看不到一片。

  战后经霍揆彰提议,在腾冲专门修建了国殇公墓,内葬牺牲于腾冲一役的几千名远征军将士。

  (15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1: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滇西反攻会先易后难,卫立煌是有预计的,但他确实没想到“难”会来得这么快,光进攻一个高黎贡山就费那么大的劲。

  与高黎贡山相比,怒江西岸的另一座山——松山更是易守难攻,所以卫立煌一直把第11集团军留着,名为防守,其实就是为进攻松山至龙陵一线而准备的。

  等第20集团军占领腾冲,两个集团军合力对付松山,才会有更大的取胜把握。

  可是卫立煌很快改变了主意,因为一个电话,更准确地说,是因为一张地图。

  电话是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打来的,问他什么事,对方的语气十分神秘:您得亲自来,电话里面不好说。

  去了之后,宋希濂给卫立煌看一张地图,那是一张刚刚从日军那里缴获的军事地图。

  卫立煌立刻惊呆了。

  它与远征军长官司令部里的作战地图竟然一模一样,换句话说,卫立煌的作战意图和计划已被日军完全掌握。

  肯定是出汉奸了,可是两人想来想去,又都搞不清究竟哪里出了岔子。

  要知道远征军在保密方面是做过严密措施的,以致于召开军事会议时,都不准与会人员作笔记,更不用说对地图进行复制了。

  计划的泄露,却是源自于美国飞机。

  卫立煌举行滇西反攻,肯定要把计划报给史迪威,偏巧一架开往印度的飞机因故障在腾冲迫降,携带文件的军官被俘,整个计划也就因此落入了日军手里。

  第56师团长原先仅设重兵于松山,在研究卫立煌的进攻计划后,师团长松山佑三赶紧从松山临时调了2千人到高黎贡山,以加强那里的防守。

  不管怎样,远征军已无秘密可言,卫立煌如今想到的是将计就计。

  既然日军在松山主力到了高黎贡山,第56师团在这一方向上的兵力必然空虚,我何不打它个冷不防?

  6月2日,第11集团军也渡怒江奔松山而来。

  卫立煌和宋希濂都估计松山日军在调动后,所余兵力至多不过数百,所以只留了新28师于松山,其余集团军主力绕过松山,直趋龙陵。

  一个美械师,没有理由解决不了区区几百日军。

  然而又错了。

  一个月过去,松山仍然动都不动,反而把好好的新编师差点给打到了残,这让卫立煌再也坐不住了。

  发起反攻之前,卫立煌曾不止一次地隔岸眺望松山,不过这次他决定亲自过江去看个究竟。

  当卫立煌一行来到山脚下时,有日军飞机朝地面进行扫射,随员们不由慌乱起来,但卫立煌视而不见,兀自一人举着望远镜对山上进行观察。

  不要怕,这是侦察机,只是恰好经过,射击也是盲目的,打不着人。

  跟着过来的有美国记者,觉得眼前的情景简直不可思议:一个战场最高指挥官,竟然可以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作若无其事状。

  赶紧拍照,传回美国国内,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牛人,什么叫猛料。

  (15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卫立煌满心想着的却是另外一码事。

  将计就计,却没能让日军中计。

  卫立煌还不知道,当时中国军队的来往密码已全部被日军破译,他的所有电令可以一字不漏地到达对手桌上,第56师团也早就在松山部署了一个大队,计有1300多人。

  卫立煌也许不清楚个中内幕,可是他只需根据多年沙场经验,就可以判断出松山之敌决不止几百,而应在千人以上,再观察新28师的攻击情况,官兵们不是不卖力,而是实在没力了。

  显然,没力了就得换有力的,可是两大集团军都上去了,无论腾冲还是龙陵,都处在激烈的相持缠斗之中,他们还恨不得再伸手向你要援兵呢。

  松山如此难搞,抽少了没用,抽多了,那两边就可能要失血晕过去了。

  好在卫立煌可以自力更生。他不像去印度的郑洞国,后者就是一个空头指挥官,门口连站岗放哨的都没有,卫立煌不同,他不仅可以自如地调度两个集团军,还掌握着一支直辖军。

  这支直辖军,就是郑洞国出国前留下的第8军,现任军长为何绍周。

  何绍周是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虽系高干子弟,却并不纨绔,人家是黄埔和陆士双料生:黄埔1期,陆士15期。

  光凭后面这个资历,别说汤恩伯,就连冈村、板垣、土肥原们都得站成一排,喊一声学长兄,您好。

  何绍周为人谨慎,尽管叔叔身居高位,自己资历又深,但并不倚老卖老,不仅平时待人接物谦逊周到,在治军作战方面也非常认真。

  可是有时候人还是得有点运气才行。

  淞沪会战时,何绍周担任税警总团支队司令官,由于美式军团不服黄埔的“水土”,导致开局不利,只得把位置让给了孙立人。

  人一下来,上去就不容易。到组织第二次远征前,何绍周总算熬出头,又当上了军长。

  从卫立煌那里领命之后,何绍周立即点起五万精兵,把新28师换了下来。

  真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不是难,而是太难了。

  在第8军发起的首轮攻击中,经过轻重火炮炒油锅似的反复轰炸,日军重火力已经基本被打坍掉了,连遮蔽堡垒的树木都化为灰烬。

  但是无论多猛的火炮,都始终奈何不了那些堡垒,就算你知道它们在哪里。

  当步兵冲上山,为免误伤,只能使用近战武器,而用步机枪与武装到牙齿的堡垒较量,就如同堂吉诃德挺着长矛剌风车,要多吃亏就有多吃亏。

  何绍周组织爆破手,抱着炸药包去炸敌堡,然而没走多远,就被打倒在射孔前。

  无法摧毁的堡垒成了进攻松山的最大难题。

  在中条山时,苏联顾问曾告诉卫立煌,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防御工事,现在第18师团苦心营造的松山要塞,恰如对这一名词的最好诠释。

  (151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1: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松山要塞的大小堡垒均深入地下,上面用多达三四层的树干和泥土覆盖,光积土即有一米多厚,中间再铺钢板,加上伪装巧妙,天上落的炸弹和地上甩的炮弹均难以命中,更不容易予以破坏。

  高黎贡山的工事已算坚固,可是仍远远不及松山。第56师团在松山也做了长期固守的准备,地下有小型发电厂,可以提供照明,粮草弹药则储藏丰富,短时间内足够消耗。

  “龙兵团”曾放出狂言:中国军队不牺牲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

  何绍周的头大了。

  他面对的不是几道防线,闭着眼睛冲过去就行了,那是密密麻麻的无数地堡,而不将这些地堡和里面的日军一个不留地全部清除掉,就谈不上收复松山。

  战争进展到这种你死我活的残酷地步,“龙兵团”已经歇斯底里,其官兵完全幻化成了一种亦人亦兽的怪物,即使明知山穷水尽,也没人肯举手主动投降。

  何绍周的第8军,除在昆仑关一战成名的荣誉第一师外,其它都是黔系部队,和何绍周一样,均为贵州子弟。

  在王家烈时代,黔军名声很糟,西南军队如果设一排行榜,它得排在末尾,那是标淮的“双枪兵”,一打就倒。不过在成为中央军后,由于历经淞沪会战等大小战役的考验,加上很多黄埔军官的加入,使得其战斗力已今非昔比。

  贵州人是很能爬山的,但此山非彼山,松山之上,大家比拼的是意志和坚韧,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特种武器。

  第二轮进攻,何绍周投入了火焰喷射器。

  火焰喷射器由一只盛装汽油混合熔液的汽瓶和皮管组成,熔液由皮管喷出后,与空气混合,会自行燃烧,从而形成一条火龙。

  由于喷射器的实际射程可达40米,所以喷火兵用不着像放炸药包一样贴近地堡,而只需在步兵掩护下,选一个射程内的适当位置即可。

  在将火龙喷入地堡后,堡内立即燃烧、爆炸。

  如果日本兵侥幸不被烧死,炸死,那他的下场更惨,在氧气被完全烧尽后,将窒息而亡,有人临死前甚至用手把喉咙都给挖破了。

  松山上的地堡非常多,远征军只能用这样的办法让它们从眼前逐个消失。

  7月25日,何绍周发动第三轮进攻,经过苦战,远征军终于接近松山顶峰。

  与周围极其坚固的工事相比,这里的工事叫做最坚固,与周围极其严密的火网相比,这里的火网叫做最严密。

  母堡护子堡,子堡托母堡,轻重机枪迫击炮,加上山高坡陡,第8军连稍微靠近一点都不可能,喷火兵一时也无可奈何。

  已经两个月了,松山仍不能克,中印公路也就一直处于截断状态,补给运不上去,已严重影响到腾冲、龙陵两战场的进展。

  卫立煌转来蒋介石的紧急命令:限9月上旬克复松山,到期不成,团长以上全部要治罪。

  (151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1: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绍周穷急之下,决定采用一种十分罕见的大爆破攻坚法。

  从8月11日起,工兵开始作业,分别挖出两条地道,直通日军地堡底下三十米处,筑成两间“药室”。

  美国TNT炸药,那个时代被称为“炸药之王”,满满两卡车全都运进了“药室”。起爆那一天,整个松山山顶都被掀翻了,炸出了两个深达15米的漏斗坑。

  除了几个奄奄一体的家伙外,顶峰日军皆化成灰烟。

  都这个样子了,松山之战还没完,最后还有一个由村庄、山洞组成的堡垒群。

  此时处于攻方的远征军伤亡已十分惨重,荣誉第一师的一个营竟然只有18人还活着,等于整个营都快打光了,其它两个黔军师情形也好不了多少,这使得第8军的整体攻击力和攻击效果锐减,前线又停滞下来。

  时间已到了蒋介石设定的9月大限,卫立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再次来到松山视察。

  第8军的实际情形他看到了,最好就是能调一支生力军过来接替,但问题是他手中已经没粮了,再说松山战场如此特殊,重新派新部队的话,必然还有一个熟悉过程,那只能使时间拖得更长。

  这位司令长官只能一个劲地给何绍周打气:敌人已是山穷水尽,精疲力竭,你只要用适当的战术,出奇兵而攻之,松山很快就能攻下。

  何绍周唯有苦笑,奇兵奇兵,你倒是出一个我看看。

  从发起第一轮进攻起,何绍周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军校学的,战场历练的,临时逼出来的,该想能想的,全都想过了,他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适当的战术”可用。

  卫立煌却没打算就此饶过他,回到后方指挥部后,当下就正式发给何绍周一项书面攻击命令,限期两周攻下松山。

  何绍周一看,两周还是有困难,便打来电话,要求让部队喘息一下,否则攻击进行不下去,说着说着,忍不住在电话里嚷了起来:实在不行,长官不如先把我枪毙,另找旁人来松山吧。

  战场之上,服从命令听指挥是铁律,卫立煌想不到自己连正式命令都签发了,对方不仅拒不服从,而且还敢公然顶嘴。

  他冷笑着撂下一句话:你不用着急,不服从命令,当然是要枪毙的。

  说完之后,他就气呼呼地把电话给挂上了。

  卫立煌的参谋长见情形不对,赶紧另外给何绍周打去电话,旁敲侧敲地告诉对方:卫长官这回可真生气了,他是敢作敢为的人,别以为你叔叔是军政部长,他那一刀就剁不下去。

  何绍周自己脖子上架一把冰凉的刀,再顾不得体恤他的子弟兵了。

  拼了,哪怕是近战肉搏。

  主攻团团长端着冲锋枪上阵,负了重伤抬下来,接着代团长又受伤,这个团最后仅余数十人,不得不归并其它团指挥。

  在第8军的拼死冲击下,堡垒群逐渐消融,残余日军也所剩无几,负责驻守松山的金光惠次郎少佐以下还有80人,而且很多和腾冲那里一样,为只手只脚只眼的残疾兵。

  9月7日,第8军全歼这股残敌,完全占领松山,距卫立煌下达两周攻克的死命令,用时不到十天。

  (151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滇西反攻虽分三个摊子作战,腾冲,松山,龙陵,但前面两个可以说都是围绕龙陵来进行,因此史家又称整个战役为龙陵会战。

  龙陵是重中之重,不然就不会派宋希濂上了。

  在黄埔一期出身的将领中,宋希濂除了运气特别好以外,脑子也属于比较灵光,经常喜欢走走捷径的那一种。

  攻坚战非常难打,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如果硬攻,都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就算孙立人在八莫采用那种“不讲理打法”,也打了足足四周。

  宋希濂认为自己可以快得多。

  不是吹牛,那是有经验的。兰封会战,桂永清声名扫地,宋希濂却能取而代之,都跟兰封的攻守有关,而宋希濂之所以能攻下兰封城,某种程度上,却是日军主动撤离的结果。

  什么叫垂死挣扎,什么叫困兽犹斗,都跟人的状态有关,你不能把人往死里逼,弄得他走投无路,那不得跟你玩命吗?

  老宋长了心眼,他在龙陵采取的是一种“网开一面”战术,即猛攻东、南、北三面,故意放开西面,这一面就是给日军跑路时滚犊子用的。

  很讨巧,但是运气好了,也不能说就一定不灵。

  第11集团军主力为钟彬第71军,包括第87、88师,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德械师乃至“一二八”会战那段光辉岁月,虽然说眼下已算不上超一流部队,但在滇西远征军中绝对还是佼佼者。

  加上宋希濂本人又是德械师的老军长,在两师中的威望很高,相当于是带着亲兵部队在征战,指挥起来那真是得心应手。

  仅用两三天工夫,第71军便杀到了龙陵城郊,速度十分惊人。

  6月10日晚,第71军前沿部队进入龙陵城,还占领了日军仓库,看到好多的干粮和罐头。

  太可人了这个,让传令兵带点到后方去。

  这下子,有实物有证人,到处都在盛传日军从西面跑了,远征军已经完全占领龙陵。

  宋希濂喜不自禁,赶紧打电话到前线查问是否确实。

  军师长们正吃着缴获的牛肉罐头,随口答道:没错,要不要把罐头给您送两个去?

  老宋听了之后比吃牛肉还兴奋,刷刷地便写一捷报发重庆。

  那阵子,无论腾冲还是松山,都没有着落,收到“克服龙陵”的消息,中国统帅部差点沸腾起来,立即向新闻界进行了通报。

  但随后发生的事却让宋希濂和统帅部都目瞪口呆,且尴尬万分。

  消息是假的,那不过是龙陵的第56师团唱了一出空城计而已。

  当天晚上,退到四周山上的日军又反扑过来,城内的远征军未及提防,死伤大半,不得不退出龙陵。

  “网开一面”设计得很好,我留西面,让你去那里呆着,可是西面实际是平原,日军如果往西面跑,根本无险可守。

  想想还要被你在后面追打,倒不如回过头来咬你了,实在不行,尚有险可据。

  以往宋希濂的运气总是不错,然而这东西毕竟不是你们家亲戚,总有出偏差的时候,一不小心,眼瞅着就砸手里了。

  (1515)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4-20 1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