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82|回复: 4

《2010:太空救援》TXT小说下载-科幻小说-作者: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续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4-8 23: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译后记

  《洛杉矶时报》曾将本书作者阿瑟·克拉克誉为“太空时代的桂冠诗人”,确实是实至名归。自1968至1997年将近30年间,他写了4本太空漫游的科幻作品:
  《2001:太空漫游》(1968年出版)
  《2010:太空漫游》(1982年出版)
  《2061:太空漫游》(1987年出版)
  《3001:太空漫游》(1997年出版)
  每本书都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从书名上来看,这四本书似乎是一系列的作品;诚然,主角弗洛伊德和绰号“老大哥”的黑色石板贯穿全场,但克拉克一直强调,他尽量让每本书“自成一个体系”,并且尽量“不违背目前的科学知识”。因此,假如读者手上只有这本《2010:太空漫游》,请放心读下去,绝无前后连贯不上的问题,这是译者要特别强调的一点。
  其次,“不违背目前的科学知识”也是克拉克作品的最大卖点。一般科幻小说作者多无科学知识背景,写出来的作品虽名为科幻,其实除了卖弄一些科学名词之外,毫无科学内容可言。乍看之下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但若读者不察,将其所言当真,那问题可就大了。在学校教室里,在网络科学讨论区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都可发现许多“伪科学”到处流窜,这恐怕是当初始料所未及的。
  说到科学知识,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英国大儒斯诺在其巨著《两种文化》中说,现代社会中的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永远没有交集,永远无法沟通。对一般人来说似乎是如此;但在克拉克的作品里,却能够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台,将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本书第十四章及第二十九章里,他巧妙地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恺撒大帝》里的台词融入书中的情节;在第十六章里,他用托尔金的《魔戒》里的“魔多”,来描述木卫一上的地狱景象;甚至在第四十四章里,他以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来暗喻主角弗洛伊德的婚姻悲剧。
  同时,克拉克在作品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其文字技巧;他喜欢卖弄双关语,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例如,在第十七章里,他用了feet first及crawling down ladders等双关语来突显书中人物的机智;在第四十七章里,他又以nuts-and-bolts来做文章,突显自己的幽默感。
  克拉克被誉为“桂冠诗人”,绝非浪得虚名。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科学被视为硬知识;但在克拉克笔下,所有硬梆梆的科学知识都化成绕指柔。看完他的作品之后,你自然而然地了解什么是“低温睡眠”,什么是“弹弓效应”,什么是“拉格朗日点”。
  本书的主题是宇宙飞船“列昂诺夫号”远征木星的始末。原来早在2001年,美国就曾经派遣“发现号”前往探测,但在任务末期,宇宙飞船的计算机哈儿突然叛变,造成船上五名航天员四死一失踪。失踪的是舰长鲍曼;他在失踪前传回地球的最后一句话令人不解:“我的天!到处都是星星!”于是“列昂诺夫号”奉派前往一探究竟,因而展开一趟如荷马史诗般壮阔的太空之旅……
  除了这个主题之外,还有两个副题。第一个副题是中国秘密建造宇宙飞船“钱学森号”,想要抢先抵达“发现号”现场,夺取计算机中的宝贵数据。
  第二个副题是原先失踪的鲍曼经历一段奇遇,已经蜕变成非物质的个体,突破时空限制返回地球,从事一趟刻骨铭心的生命之旅……列昂诺夫和钱学森都确有其人,而且都是克拉克的旧识。列昂诺夫是俄国人,1934年5月30日生于俄罗斯的理斯特韦安卡。他是苏俄时期的第一批航天员,于1965年成为史上第一位在宇宙飞船外漫步的航天员。目前已经退休,在莫斯科担任一家投资公司的总裁。钱学森是中国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浙江杭州。1935年8月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36年转往加州理工学院拜在冯卡曼门下;1939年获博士学位。1945年娶蒋百里的女儿蒋英为妻。他曾经是中国飞弹和太空计划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本书既然是一本科幻小说,当然无法免俗不得不谈到“UFO”、“外星人”及其他超自然的东西。但克拉克在处理这些话题时,都有他独特的见解,而不落入一般科幻小说的窠臼。比如说,他认为“UFO”被一些不懂科学的人加油添醋炒过了头,因此在第三十四章里对所谓的“目击者”有不客气的批判。又如,他在第五十一章里对于所谓的“外星人”有简单的描述;但有趣的是,在整章中——甚至于整本书里——绝口不提“外星人”三个字!也许身为严谨科学家,他有他的苦衷吧。因此讲了老半天,大家也搞不清楚应该称呼“它们”、“他们”、“她们”……这一点就请读者自己发挥想像力吧
  本书的场景主要设定在木星系统,亦即木星本身,及其周围的卫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其半径约为地球的11倍,质量约为地球的318倍。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氢;最外层是气态,下去是液态,再下去是金属状的固态。假如它的质量大一点的话,有可能点燃核反应,而成为另一颗恒星。所以有些天文学家将它戏称为“failed star”(未成功的恒星)。木星至少有63颗卫星,其中最大的四颗——木卫一(艾欧)、木卫二(欧罗巴)、木卫三(甘尼米德)、木卫四(卡利斯铎)——是伽利略发现的,故统称为“伽利略卫星”,都在靠近木星内围轨道上;由于非常靠近,因此受木星重力的影响也最大。木星的巨大重力吸引着每一颗卫星,除了使卫星沿着各自的轨道运转之外,还会时时让卫星稍微变形,称为“潮汐力”——假如卫星上有海洋的话,“潮汐力”会造成类似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汐力”会产生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卫星内部会产生热能,让温度升高;二是让卫星自转逐渐减缓,最后永远以同一面朝向木星。木星与地球一样有磁场,但强度约为地球的10倍,总能量约为地球的两万倍,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磁场结构。磁场里有一大群粒子来回狂奔;根据电磁理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永远以“螺旋线”路径绕着磁力线运动,形成“电流”;而且无论磁力线如何分布,“螺旋线”路径永远包围同一束磁力线,形成所谓的“磁通管”,“电流”就在“通管”里流动。木星与木卫一之间的通管最为明显。
  西方有些书评人喜欢谈论科幻作品的“宗教”层面;在此译者也凑个热闹。本书的主角之一是一块黑色的长方形石板——作者为什么会选一块石板大作文章呢?为什么不是铁板或是什么板?会不会是摩西从西奈山取回石板的典故给予作者的灵感?而且,这个石板会有许多“分身”,这会不会是印度教的avatar观念的翻版?我想这些问题只有由作者本人来回答了。
  克拉克在原书的“致谢词”里有特别感谢四个人:
  华罗利和赫特——提供我的“维生系统”;
  谢莉——提供热吻(我每写完一章才有);
  斯蒂夫——随侍在侧。
  译者在近两个月的翻译期间,也有一个人为我提供“维生系统”、提供热吻、及随侍在侧,这个人就是我的内人黄美兰,在此特别感谢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23: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太空漫游》太空奥德赛--科幻小说--作者:阿瑟.克拉克
http://www.bjsyouth.cn/viewthread.php?tid=37074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4-9 0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好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4-9 08: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好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2-16 16: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