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20 11: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章 吞并二周-5



  在范雎免相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51年),秦昭王病逝。他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六年,超过半个世纪。秦昭王是秦国扩张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君王,他的统治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冉当权的时期,第二期是范雎执政的时期。
  魏冉当权时,秦昭王大权旁落,这并没有影响到秦国的扩张。魏冉慧眼识英雄,挖掘了军事天才白起。白起为秦国的疯狂扩张立下汗马功劳,他先后取得伊阙之战、伐楚之战、华阳之战的胜利。范雎取代魏冉后,秦昭王得以亲政。白起仍然光辉夺目,在长平之役中歼灭赵军四十余万,打垮了秦国最强大的一个对手。可以说,魏冉、范雎、白起三人撑起了秦国的霸业。
  秦昭王死后,太子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这时秦孝文王已经年过半百,五十三岁了。他有帝王的命,却没有帝王的福,仅仅一年后就死了。秦孝文王的儿子子楚成为新的国王,史称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在位时间很短,前后仅四年,是个过渡型的人物。在这四年任期内,秦庄襄王做了三件事:第一,任用吕不韦为秦相国;第二,灭了东周;第三,置三川郡。

  关于吕不韦的事情,我们且放到下一节说,这里说说秦灭东周。
  西周被秦国吞并后,东周君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自保,他只能联合东方诸侯对抗秦国。可事实证明东方诸侯联盟向来是松散的,这也给了秦国各个击破的机会。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遣宰相吕不韦率领秦军入侵东周。东周的命运与西周如出一辙,在秦军的打击下,很快瓦解了。东周君被放逐到一个叫阳人聚的地方,东周灭亡。
  两周先后亡于秦国之手,这也宣告了周朝八百年历史的彻底结束。事实上,从春秋时代开始,周王室就失去了号令天下的权力,但长期以来,周王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直到战国时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些新兴诸侯都还需要周王室的正式册封。在“齐魏相王”及“五国相王”后,重要的诸侯全部自封为王。从这个时候开始,诸侯已经不需要“周王”这块招牌了,周王室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秦灭二周,政治意义要远远大过军事价值。
  长期以来,窥视周室的人不在少数,大家之所以迟迟不动手,并不是因为周王室有什么实力,而是会引起严重的政治后果。吞并周室,势必要成为天下公敌,倘若一个国家还没有达到一枝独秀、雄视天下的程度,那最好还是别打周室的算盘。在战国中后期,秦、齐、赵是实力最强的三国,齐国在乐毅打击下已经一蹶不振,赵国经长平惨败后,也无法也秦国抗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终于狮子大开口,把残败的周室一口吞下,把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夺走。到这个时候,秦国一统天下的蓝图已经隐约可见了。
  但是不要忘了,东方六国总兵力仍然有约两百万之多,比秦国要多得多。秦国要一统天下,显然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秦庄襄王在位仅四年便去世了,太子嬴政被立为秦王,他就是历史上最雄才伟略的君主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太子嬴政继位,当时他年仅十三岁,国家大事全决于宰相吕不韦,年轻的秦王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他与秦王嬴政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呢?我们且从头说起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一章 从商贾到政客:吕不韦-1



  吕不韦是卫国人,从事经商生意。卫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出过不少大人物,比如吴起、商鞅等。到了吕不韦时,卫国的国力更加衰微,不断遭到魏国的蚕食。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吕不韦却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的生意遍及魏、韩、赵等国,后来定居于阳翟,成为一名大富翁。倘若吕不韦只是打点他的生意,恐怕也不能在中国历史上留名,更谈不上有大作为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个挤身政界的良机。
  由于秦昭王在位时间特别长,秦国太子悼当了许多年的太子,也无缘王位,在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时死了。两年后,安国君被立为秦国太子。安国君当时四十岁左右,儿子众多,有二十几个,可是偏偏他的正室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出于外交的需要,秦国需要派一位公子到赵国当人质,挑来挑去,最后挑了安国君的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子楚(又名异人)。当人质可不是好玩的,特别是秦、赵两国都是强国,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两国关系一旦恶化,人质性命难保。子楚在安国君的二十几个儿子中,按年龄排列,不算大也不算小。他是夏姬所生,母亲不得宠,这也决定了他在一大帮兄弟中混得不好,所以当人质这种倒霉事,就落到他的头上了。
  子楚实在有理由为自己的命运嗟叹,在王室家族中,他不得宠,在赵国当人质,更是落魄。秦国政府根本不理会人质的安全,多次出兵攻打赵国,令赵国人相当恼怒,只是当时两国军事冲突规模尚小,赵国才没有处死人质子楚。不要看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他的待遇可不怎么样。在赵国期间,他入不敷出,日常费用尚且不足,还得养车养马,可以说是捉襟见肘,狼狈不堪。混到这种地步,子楚也不禁产生自卑的心态。

  可是有一个人却对子楚产生兴趣了,这个人便是大富商吕不韦。
  当时吕不韦正在赵国首都邯郸做生意,别看他是个生意人,其实很有政治投机眼光。他对秦国的政局十分熟悉,此时秦昭王已经年老,他一死,太子安国君便继位,到时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就是王后了。可是华阳夫人并无子嗣,到时谁来继承呢?吕不韦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在子楚身上投资呢?倘若通过自己的运作,把子楚推上秦王的宝座,那自己岂不是成为秦王的恩人么?
  看来吕不韦并不是一个安份的生意人。虽然他已经是大富商了,可是在那个战事不断的年代,有钱并不保险,有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说,吕不韦确实有非凡的创新思维,他以商人的身份进行一次政治豪赌,并最终大获成功。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也仅仅出现一次而已。
  对吕不韦来说,子楚就是这场赌局中最重要的一张牌。别人不看好这位秦国公子,但吕不韦却认为“奇货可居”,就是说,这个秦国公子就像一件稀奇少有的货品,可以囤积起来,卖个好价。
  为此,他决定亲自去拜访子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8 11: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一章 吕不韦-2



  吕不韦驾着马车,前往子楚的下榻处。两人寒喧几句后,吕不韦便说道:“我可以光大您的门庭。”子楚听了不禁笑了,我是秦国公子,你不过是个商人罢了,论地位你比我差远了呢。于是他便随口答说:“您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吧。”吕不韦摇摇头说:“您不懂。您发达了,我才能跟着发达。”
  子楚是个聪明人,马上意识到吕不韦话语中有深义,便引他就上座。从这里可以看出,吕不韦看好子楚,并不完全只因为其特殊身份,也看出他潜在的能力、优点。从子楚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有一定的野心,倘若换一个全无野心的人,吕不韦就算使出浑身解数,恐怕也没用。
  此时两人敞开天窗说亮话,吕不韦直言不讳道:“现在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成了太子。我听说安国君最为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是选立继承人的大权却是握在她的手中。您有兄弟二十多人,排行居中,既不大也不小,容易被忽视,况且您长年在诸侯国当人质,更没优势。您想想,要是秦王死了,安国君继位,您有资格在长兄及其他兄弟面前争夺大权么?”
  听到这里,子楚默然无声,良久后说了一句:“是这样,这如何是好呢?”
  吕不韦接着说:“您在这里,既无钱财又乏人脉,不能给父母、宾客献上厚礼,这样啥事也做不成。我吕不韦虽然说不上很富有,但愿意提供千金,为您打点上下,游说安国君及华阳夫人,让他们立您为接班人。”
  听到这里,子楚大为感动,他向吕不韦叩谢道:“要是真能办到,我愿意把秦国的土地分与先生共同分享。”
  两人就如同共生动物,缺了子楚,吕不韦只能是商人;缺了吕不韦,子楚只是落魄公子。但两人一结合,就可能创造奇迹。

  要投资,就得舍得花钱,在这一点上,吕不韦一点也不吝啬,有钱才能使鬼推磨。吕不韦取五百金给子楚,当作日常花费,让他多结交一些朋友、宾客。同时,他又另取五百金,购置奇珍异宝,西行入秦。要想改变子楚的命运,关键在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作为太子妃,不是随随便便宜可以见到的,那怎么办呢?这种事难不倒吕不韦,他先想方设想结交华阳夫人的姐姐,然后通过其姐,把奇珍异宝转送给了华阳夫人,并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子楚这个人既贤能又聪明,结交诸侯、宾客遍天下,有名士之风范;第二,子楚把华阳夫人当作亲娘对待,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父亲安国君与华阳夫人,思念之至,常常泪流满面。
  华阳夫人虽然得宠,可是她最大的遗憾就是膝下无子。现在子楚把自己视为亲娘,还送来这么多奇珍异宝,这岂能不让她涌出一种母爱呢?这时,华阳夫人的姐姐在一旁说道:“我们女人是以姿色来取悦男人,姿色褪去了,爱就不牢靠了。现在夫人深受太子宠爱,可是没有儿子,为什么不早作打算,在安国君诸子中挑选贤能有孝之人,立他为接班人并收为养子呢?这件事得早点做,不然等到色衰爱弛时,想开口都难呢。依我看,子楚就是个贤能孝顺的人,他有自知之明,自己晓得排行居中,母亲又得不到宠幸,想亲近夫人。对夫人来说,这可是一个良机,正好乘此机会收他为养子,立他为接班人。夫君尚在时,夫人地位尊贵,夫君百年之后,儿子成为一国之君。这样的话,夫人可以自始至终都拥有权势,一辈子也不必担心失宠了。”
  姐姐的话让华阳夫人怦然心动。所谓政治者,就是互相利用,子楚可以依靠她而成为接班人,她也可以依靠子楚而终生得以荣华富贵,何乐不为呢?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华阳夫人也得接受姐姐的建议。就这样,吕不韦通过一番运作,打开了华阳夫人的心扉,同时也为子楚的未来打开了一道光明的大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4: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一章 吕不韦-3



  有一天,太子安国君正好没事,华阳夫人便乘机说起子楚。她说,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却非常贤能,来往的人无不称赞他的。这时,华阳夫人突然哭了,她抽泣道:“臣妾有幸入宫服事太子,不幸没有得子,希望太子能立子楚为接班人,也好让臣妾以后有个依靠。”此时华阳夫人正得宠,她的话安国君哪有不听的呢?既然华阳夫人认为子楚可以依靠,安国君也得卖个人情给心爱的女人呀。于是安国君宣布,立子楚为接班人,他与华阳夫人刻了个玉符,当作凭证。子楚被立为接班人后,生活条件当然大大改善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送了许多礼物给他,同时聘请吕不韦担任他的老师。
  经过吕不韦的一番运作,子楚的命运发生转折。可是这也仅仅只是第一步,因为连安国君都还没当国王,子楚能不能成为秦王,那还是遥不可及的未知之事哩。
  可是不久后,发生了一件令吕不韦非常不愉快的事情。
  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有一个相好的,唤作赵姬。赵姬不仅年轻漂亮,还很会跳舞。两人情投意合,便同居了,不久后,赵姬肚子里就怀了一个孩子。有一次,吕不韦与子楚两人一起喝酒,赵姬献舞助兴,她舞姿优雅,光彩夺目,很快俘获了子楚的心。子楚难耐情欲,做出一个冒失的举动,他站起身上,给吕不韦敬酒,然后提出一个要求,想要得到这名绝色女子。
  显然,子楚只当赵姬是一名普通的歌女,不知道她其实是吕不韦的姘妇。吕不韦对子楚这个无理的要求勃然大怒,开始时他十分生气,心里想:我花在你身上的钱够多了,你还要我的女人。可是他又转念一想,要投资就投资大的,既然钱也花了,索性把女人也送出去吧。这时他脑海中可能闪过一个念头,倘若有朝一日子楚真的当上秦王,那么赵姬的儿子很可能就会被立为太子。赵姬的儿子,就是吕不韦的儿子,自己的儿子真的有帝王的命吗?为什么不赌上一把呢?当然,这个有赌错的风险,因为谁也不知道赵姬肚子里的孩子是男的还是女的。
  想到这里,吕不韦的脸色缓和了,答应了子楚的请求。我们不知道赵姬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也许愤怒,也许无奈,但她的身份变成了子楚的女人。此时赵姬刚刚怀孕,她当然不把这个事告诉子楚。过了一段时间,子楚看到赵姬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还当是怀上自己的孩子呢。
  子楚根本不知道自己大摆乌龙呢。说来也奇怪,别人是十月怀胎,可是赵姬却是十二月怀胎。这个巧合的事件,正好把提前怀孕的事给掩饰过去了。赵姬顺利产下孩子,还是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改写中国历史的一代大帝秦始皇。我们一般把秦始皇称为“嬴政”,其实这个叫法是有问题的。首先,春秋战国时的称谓,一般不在名字前加姓,而是加上氏。赵姬所生的这个孩子,名字叫做政,姓“嬴”,因为生于赵国,便以“赵”为氏。按照当时的称谓,他应该是叫赵政,而不是嬴政。当然,因为后世都称他为“嬴政”,虽不准确,但习惯成自然了,所以本文对此叫法一并采用。另外,历史上还有另一种叫法,称为“吕政”,因为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与赵姬的儿子,只是这种称谓较少使用。
  这里顺便提一下,对于秦始皇的出身,历史上颇多争议,有的认为是吕不韦的儿子,有的认为不是。明确纪录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史料,是大名鼎鼎的《史记》,但司马迁从哪里得知的呢?会不会是民间的说法呢?这就很难考证了。但是在没有新资料推翻《史记》之前,本书仍然沿用司马迁的说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3 14: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一章 吕不韦-4



  成为安国君的法定继承人后,子楚的名份与地位大大提高了,可是他仍然在赵国当人质。随着秦、赵之间战争的升级,作为人质的子楚差点送了性命。公元前260年,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紧接着便是三年的邯郸围城。公元前257年,邯郸城危在旦夕,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政府决定杀死秦国人质子楚,以泄心头之恨。
  子楚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全靠吕不韦的帮忙。在生死关头,吕不韦可不想让这笔巨大的投资打水漂,他又花重金打点邯郸的守城官吏,把子楚秘密送到秦军大营。后来信陵君、春申君率魏、楚军队救赵,秦军被迫撤退,子楚也随同大军回到了秦国。子楚的逃跑令赵王十分生气,下令逮捕其夫人赵姬与儿子赵政。不过赵姬母子躲了起来,没被逮住,只是这一躲便是六年的时间。
  公元前251年,执政五十六年之久的秦昭王终于死了,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子楚名正言顺成为秦太子。此时赵国由于受到燕国的进攻,迫切想与秦国缓和关系,便借着秦王新立的机会,把赵姬母子护送回秦国。
  一年后,秦孝文王病死,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至此,吕不韦的整个计划实现了。我们必须说,吕不韦具有商人的敏锐与远见卓识,他把政治当作一种商业来运作,在几乎所有人不看好子楚的情况下,居然鬼使神差地让王座落到子楚身上。正如吕不韦自己所说,子楚发达了,他也要跟着发达了。

  投资终于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成为秦庄襄王的子楚没有忘掉吕不韦的功劳,他上任伊始,便以“定国立君”之功,任用吕不韦为秦国宰相,并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一名商人一跃成为天下最强国家的一号权臣。
  秦庄襄王当了三年的国王后去世,十三岁的太子赵政继位,称秦王嬴政。我们依照习惯,也称他秦王嬴政,当然后来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秦始皇。他的母亲赵姬便成为赵太后,吕不韦仍然是宰相,不仅如此,秦王嬴政还尊称他为“仲父”。这个称呼很有意思,很可能是赵太后让儿子这么称呼吕不韦。对于秦王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这个事实,无论是吕不韦或是赵姬,都不愿意公开,一旦公开,秦王嬴政就将失去继承王权的资格。
  由于秦王嬴政年龄尚小,未到亲政的年龄,吕不韦自然就大权独揽了。吕不韦的权力十分扎实,不仅因为他是秦王嬴政的“仲父”,而且与赵太后关系暧昧。其实这也不奇怪,赵姬这时仍然很年轻,顶多三十出头。她是个性欲很旺盛的女人,又是吕不韦的老情人,两人自然而然又有一腿了。吕不韦本来就极有能力,加上太后的撑腰,更是权倾全国,无人可比。吕不韦的时代到来了。
  看到“秦始皇”这三个字,大家都能知道战国已进入最后的尾声,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就要到来。在我们今天看来,秦国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可是在当时看来,仍存有许多变数。就如前面所说的,东方诸国的总兵力仍然维持在两百万的水平,倘若合心拒秦,秦国想要削平东方,并非易事。然而东方诸国绝非铁板一块,各国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甚至兵戎相见,无疑加速了衰亡的速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7-29 11: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二章 最后的合纵-1



  邯郸之战后,赵国的军事力量严重受挫,秦国已是一枝独秀。东方诸侯们有联合作战的迫切需要,合纵运动又一次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东方诸国中,魏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这得益于信陵君的救赵壮举。尽管魏安釐王对信陵君杀将窃符一事耿耿于怀,但不可否认经此一役,魏国的国际地位已是大大提升了。魏安釐王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也是魏惠王之后,魏国最出色的君王。公元前254年(邯郸解围后三年),魏安釐王在对外扩张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他居然把矛头对准秦国,出兵攻取秦国孤悬于东方的陶邑。
  陶邑本是秦国宰相魏冉的封地,名为秦国的土地,实际上如同一个独立王国。陶邑与秦国本土并不接壤,是一块飞地,正因为如此,魏安釐王想干一大票。其实魏安釐王原本并不打算与秦国交恶,说实话,他有些害怕秦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邯郸危急时,他坐视不理。可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把魏国卷入到与秦国的战争中,这么一来,魏安釐王就不能当没事发生了。既然秦魏战事已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陶邑与秦本土相去甚远,守备薄弱,自然成为魏国首要攻击目标。
  此时魏冉已经去世,陶邑业已衰落,又不能得到秦国的支援,很快被魏军攻陷。对魏国来说,这乃是一次伟大的胜利,难道魏文侯、魏武侯的霸业又要重现江湖么?这真是太岁头上动土,在秦军横扫天下之时,魏安釐王竟然敢虎口拔牙,吞并秦国的地盘,这无疑令东方诸侯为之一振。
  魏安釐王志不在小,夺取陶邑之后,他转而进攻卫国。
  卫国是老牌诸侯国,立国于西周初期,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历史相当久远。进入战国后,卫国由于实力弱小,不断受到赵、魏两国的鲸吞蚕食,国土面积越来越小。魏师大兵压境,卫国无法抵挡,卫怀君只得举白旗投降。自此,卫国完全沦为魏国的附庸国。可是魏安釐王仍意犹未足,他认为卫怀君并非真心实意投降,故而在两年后,他乘卫怀君入大梁城朝见时将其捕杀,立其弟为卫国君主,史称卫元君。卫元君的夫人是魏国公主,他比较亲魏,故而得到魏安釐王的信任。

  在魏安釐王时代,魏国的实力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可是此时秦国的力量无人可以撼动,魏国的中兴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秦国不能容忍魏国的扩张,在之后的几年,秦军不断对魏国发动进攻,令魏安釐王深感压力巨大。自从信陵君离开后,魏国难以有人能肩负起抗击秦军入侵的艰巨任务。在这个时候,魏安釐王十分盼望信陵君能回到魏国,协助他保卫家园。他多次派人前往赵国见信陵君,可是去的人无不踫了一鼻子灰。
  信陵君不愿意回魏国。原因很简单,他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异母哥哥魏安釐王。信陵君与魏安釐王的矛盾由来已久,魏王一直深忌弟弟的才华,对他严加防范,不肯把权力交给他。两人的矛盾在援赵一事上最终爆发,最后信陵君以窃虎符、杀晋鄙的方式夺取兵权,完成了拯救赵国的惊世壮举。可是这件事后,信陵君再也不回魏国了,因为他私夺兵权已是犯下死罪,不敢回去见魏安釐王,留在赵国。在赵国的十年里,信陵君得到赵国君臣的礼遇,吃穿不愁,头顶上笼罩着英雄的光环。他已经不想卷入到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对魏国国内之事,不闻不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5: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二章 最后的合纵-2


  魏安釐王的使者骆驿不绝前来,令信陵君很烦心,他给门人下了一道死命令:“谁都不许替魏国来使通报,违令者杀无赦。”此话一出,没有人敢吭声了,前来的魏国使者无不吃闭门羹。看来信陵君已经是铁了心,无论如何也不回国。
  可是魏国的战况不容乐观。
  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挥师进攻魏国,连克高都、汲城,魏国大恐。这时大家更希望信陵君重新出山,拯救魏国于水火之中。可是门客们谁也不敢吭声,大家想来想去,有两个人大概可以说得上话。这两个人,一个唤作毛公,一个唤作薛公。
  这两个人是何方神圣呢?其实他们既不神,也不圣,原本是混居于市井的匹夫罢了。毛公本是在赌场中打杂,整天与赌徒们厮混;薛公则是卖豆浆汤水的,地位也卑微。这两人虽是市井匹夫,却有士的品行,出淤泥而不染。信陵君想结交他们,亲自到两人打杂的地方,但两人或许觉得这个地方见不得人,便都躲着不见。信陵君并不放弃,最终找到他们的住所,登门拜访。为了不摆架子,他不坐马车,走路前去。就这样,三人成为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相当投缘。
  毛公、薛公二人受众人嘱托,便找信陵君说:“公子在赵国受到礼遇,在诸侯中盛名远扬,可要是没有魏国,公子哪有今天的成就呢。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了,而公子您却丝毫都不在意。要是秦国攻破了大梁,祖先的宗庙被夷平,到时您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呢?”
  听到这里,信陵君倏然变色,还没等毛公、薛公两人把话说完,就赶紧令人备好车马,收拾行李,即刻启程回魏国。

  信陵君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魏国,哥哥魏安釐王亲自前往迎接洗尘。兄弟二人十年间未尝谋面,毕竟是一个爹生的,久后重逢,两人相视而泣下。相逢一哭泯恩仇,时间过了这么久,魏安釐王也不再追究当年信陵君窃符之事,况且是自己苦苦请求弟弟回来助他一臂之力。魏安釐王当即宣布,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统领魏国的全国武装力量,抗击秦国。
  那么信陵君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来保卫魏国呢?
  光凭借魏国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借助于东方诸侯的联合。他上任后,马上派遣使者前往诸国,共商合纵大计。当各国听说信陵君执掌魏国兵权后,纷纷表示愿意合纵。其中的原因,正是信陵君个人非凡的人格魅力。十年前,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窃兵权拯救赵国于将亡,这是何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东方诸侯们都强烈感受到秦国的威胁,在历史上多次合纵抗秦,但合纵运动并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领袖人物。如今信陵君无论从人品或是能力,都堪当重任,诸侯们把军队交给他,心里踏实。
  很快,一支由五国联合作战部队组建起来了。信陵君率这支联军在河外与秦军大战,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落荒而逃。信陵君乘胜追击,一直把秦军赶到函谷关。秦国人关闭函谷关,军队不敢出战。看来信陵君果然名不虚传,十年前他败秦师于邯郸城下,十年后雄风犹存,宝刀不老,又一次让傲慢的秦国人蒙受战败的耻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4: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3-8-15 14:56 编辑

《血战天下》



  第五十二章 最后的合纵-3



  魏国的危机解除了,而信陵君凭此役再度名扬天下,成为秦国的克星,更成为天下人崇拜共仰的偶像。当时东方诸国的很多兵法家纷纷带着自己的兵法书,呈献给信陵君,希望能在他手下效力。信陵君把这些兵法书汇编成籍,后来世人称之为《魏公子兵法》。只可惜的是,这本兵法汇编并未能保存下来,后来失传了。
  对于秦国来说,信陵君成为其扩张的最大绊脚石,只要他一天还掌握魏国的兵权,以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联合诸国一致抗秦,秦国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但是秦人尚诈,在外交权谋上颇为得心应手。一个针对信陵君的巨大阴谋出笼了。
  这个阴谋就是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尽管魏安釐王与信陵君尽释前嫌,可是在两人内心深处,都有很深的防范意识。既然两人的关系存有裂缝,便有了弱点,只要把裂缝再撬开一些,小空隙最终会变成难以跨越的鸿沟。那要从何处下手呢?当年魏国大将晋鄙被杀,虽说信陵君是不得已为之,但晋鄙本人并无过错,他只是忠于职守罢了。晋鄙被杀后,其门客对信陵君恨之入骨,对秦国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
  秦国宰相吕不韦在政治投资上向来是舍得花钱,他耗费万金,在魏国寻求晋鄙的旧门客,巨额贿赂,让他们想方设法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这些门客一方面见财眼开,另一方面也想为晋鄙报仇,便在魏安釐王面前进谗道:“无忌公子在国外呆了十年之久,如今回到魏国当了上将军,诸侯们都乐意把军队交给他指挥。诸侯只知魏国有魏公子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听说公子想要南面称王,诸侯们也都畏惧公子,打算一起拥立他。大王您可得留神啊。”
  此时信陵君刚刚解魏国之危,破秦军于河外,立下赫赫功勋,魏安釐王当然不会因为晋鄙旧门客的一番谗言而罢免信陵君。但秦相吕不韦深悉人性的弱点,谎言说多了,就成了真实。当年曾子的母亲听说儿子杀人,刚开始一点也不信,可是多听几次,她就吓得逃走了。这就是人的心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尚且经受不住流言的攻击,何况是兄弟之间呢?
  吕不韦是一个高明的政客,他不仅有深远的眼光,还有一般人缺乏的优点:耐心。晋鄙的门客无功而返,可他并不认为万金的投资打水漂了,因为他已经在魏王与信陵君之间插入一根楔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是用铁锤把楔子打得更深。他不断地派出形形色色的间谍,在魏国传播流言。甚至让他们在信陵君面前,当着众人的面问说是不是快要当王了,还故意献上贺辞呢。这些手段太高明了,魏安釐王岂能不起疑心呢?十年能让一个人改变多少,他又岂能知道信陵君是否野心勃勃呢?
  这是秦国人所导演的一出反间计,在这方面,秦国实在太厉害了。十几年前的长平之役,秦以反间计令赵王撤了廉颇的职;如今,他们又一次故伎重施,让魏王收了信陵君的兵权。我们必须说,魏安釐王并不是个昏君,可是作为君主,他缺了秦孝公、燕昭王那样的胸怀,秦孝公、燕昭王对于商鞅、乐毅都能用人不疑,而魏安釐王对自己的弟弟反倒信不过。
  信陵君的“上将军”头衔被别人取代了,他知道魏安釐王已被人挑拔离间,对自己不再信任了。想想自己一腔热血,为国家奔走效命,倘若他只是顾及一己私利,何必从赵国回到魏国呢?魏王怎么能因为谗言而对自己起疑心呢?想到这些,他内心激愤难平。既然如此,他也不愿上朝了,称病呆在家里,与众宾客日夜饮酒。然而,以酒消愁愁更愁,他不理国事,日渐消沉,纵情于声色。
  魏安釐王罢免信陵君,导致了一个恶果,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方合纵体系,很快瓦解了。赵国因为信陵君的缘故,一直不与魏国为敌,现在既然信陵君被免职了,赵王就有借口出兵了。赵军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攻取繁阳。紧接着,秦国大将蒙骜卷土重来,取魏国二城,魏国又一次蒙受耻辱。可是到这个时候,魏安釐王仍不肯重新起用信陵君,在他眼里,权力远比国家利益来得重要。

  公元前243年,由于长期纵酒过度,信陵君不幸去世。《史记》里是这样写的:“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可能是肝脏受损导致死亡。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是最出色的一个,所建立的功勋也最为卓著。特别是他窃符救赵,保全赵国,大大推迟了秦国吞并天下的步伐。在战国中后期,能打败秦军的将领并不多,信陵君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他两次挫败秦师,成为秦国人眼中的头号对手。
  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相比,信陵君更有英雄气概,更有侠义精神,因而也更有人格魅力。信陵君在世时,其声誉是巨大的。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后来****秦帝国的汉高祖刘邦。信陵君去世时,刘邦年仅十三岁,据《史记》载,“高祖(刘邦)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到了刘邦夺取天下后,每当经过大梁城,总要前往祭祀信陵君。后来他还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护信陵君的坟墓,每年四时都要祭祀,不能断绝。
  除了刘邦之外,秦汉之交的许多英雄人物,也是信陵君的崇拜者。比如张耳,他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还有陈狶,在少年时便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他特地造访了大梁城故墟,寻找夷门遗址。当年侯嬴不过是个看守夷门的老汉,信陵君却亲自拜访,礼贤下士,不以交结低贱之人为耻。司马迁感慨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他还这样评价信陵君:“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6 13: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二章 最后的合纵-4



  在信陵君去世后不久,魏安釐王也去世,其子魏增继立为王,史称魏景湣王。
  两大巨头几乎同时死去,这对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
  秦相吕不韦可不管“不伐有丧之国”的传统,在魏国政权更迭之际,派蒙骜大举发兵攻打。魏军大败,丢失了酸枣、燕、虚、桃人等二十余城。秦政府把新夺得的土地置为一郡,称为东郡。
  至此,秦国的领土已经东扩到了齐国边境,东方诸国为之震动。

  公元前241年(魏景湣王二年,秦王嬴政六年),东方诸侯又一次合纵。
  参加合纵的有六个国家: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卫国,其中卫国只是摆设罢了。东方六雄中,只有齐国没有出兵。尽管秦国已经把领土扩张到齐国边境,齐国政府却仍然无动于衷。齐王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雄心壮志,在他看来,秦国想进攻齐国,那得先收拾赵、魏、韩呢。
  魏安釐王及信陵君死后,魏国失去了主持东方合纵的资格,楚国乘机充当老大。这次合纵运动,以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实际负责人是战国四公子中硕果仅存的春申君。春申君尽管久负盛名,但在诸侯中的威望远不及信陵君,这也决定了合纵运动缺乏真正的领袖人物。
  六国联军(实际上是五国,卫国滥竽充数罢了)先下手为强,进攻秦军,夺取寿陵。然而联军的攻势并未维持很久,当他们杀抵函谷关时,秦军出关迎战,六国军队不能协同作战,甚至毫无还击,便草草退师了。

  这次合纵运动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合纵的目的是打击秦国,但虎头蛇尾,要是就这样解散,春申君及各国君主颜面上也过不去,怎么办呢?大家坐下来一商量,把怒气发泄到齐国身上。各国在前线与秦国拼命,而齐国人却在背后享乐,这不行,大家心里不平衡,必须教训一下齐国才行。于是六国之师转而东向,进攻齐国,拔取饶安城,以示惩罚。
  楚国主导的东方合纵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攻秦始,却以攻齐而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纵为战国时代东方诸雄最后的合纵。

  合纵运动的终结,与秦国的扩张有直接的关系。
  “合纵”与“连横”的是战国时代两大外交战略,“合纵”主要是东方诸国联合抵抗秦国,因为东方诸国分布于南北,呈“纵”向分布,故称合纵;“连横”主要是秦国拉拢某个东方诸侯,攻打另一个诸侯,主要是呈“横”向分布,故称“连横”。
  在蒙骜攻取魏国二十城后,其领土经魏、韩深入东部,直抵齐国边境,实际上已经切断了北方燕、赵与南方韩、楚的联系,“南北合纵”已经失去了地域基础。
  为了进一步切断北方燕、赵与南方韩、楚联合的可能性,在六国联军罢兵后,秦国又一次发动侵魏之战。此役秦国攻取魏国的朝歌古城及卫国的濮阳城,魏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更谈不上保护附庸国卫国了。卫国君主卫君角只得投靠秦国,秦国把卫君角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国沦为秦国的附庸国。
  至此,秦国完成了“中间深入,分割南北”的战略布局,为各个击破诸侯、一统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概略说一下东方六强的情况。
  自从乐毅伐齐后,齐国便从第一流的强国沦为第二流,国力不振,继任的君主又碌碌无为,闭关锁国,不参加东方合纵,颇有些孤立主义色彩。
  魏国在魏安釐王与信陵君时代曾有过短暂的复兴,但信陵君死后,国势一路没落了。韩国是秦国东扩的最大牺牲品,此时的韩国几乎称不上大国,差不多就是小诸侯。
  国力仍然比较强的是赵、燕、楚三国。
  赵国在长平之役后,顽强生存下来,其军事力量仍然颇为可观,但已经无法与秦国抗衡了。
  燕国由于长期以来外患少,国家相对安定,受战争破坏小,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兵力,但军队素质较低,战斗力不强。
  楚国在春申君执政的时代,国力有所恢复,对外吞并鲁国,扩张领土,充当合纵运动老大。
  可是即便是赵、燕、楚三国,也难以抵挡秦国。更糟糕的是,赵国与燕国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严重削弱两国的实力。楚国也好不到哪去,国内政局动荡,春申君死于非命,楚国复苏的脚步也戛然而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1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三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最后的辉煌-1



  大鱼吃小鱼,小鱼叫虾米,弱肉强食,这是自然界的现象。
  在战国后期,秦国是一条大鱼,东方六国是小鱼,而象卫国、鲁国等小国,只能算是小虾米了。要战胜大鱼,小鱼只能联合起来,可是利益的缠纠又使得联合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小鱼之间互相缠斗,或是忙于吞噬小虾米,最终只能成为大鱼的餐中物。
  在秦王嬴政即位前后,东方诸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推燕、赵两国的战争。燕赵冲突的起因,是燕国觊觎赵国的土地。
  在此之前,燕、赵两国长期以前关系很好,冲突甚少。当年乐毅受谗,从燕国投奔赵国后,致力于两国的和平,他的儿子乐间则留在燕国,被封为“昌国君”。
  公元前251年,赵孝成王办大寿,燕王喜派宰相栗腹带了五百金作为寿礼,前往邯郸城为赵王祝寿。当时赵国刚刚经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围,国力已是大不如前,壮丁多战死沙场,国内人口比例以老少居多,严重失衡。燕相栗腹考察赵国后,得出一个结论: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这正是燕国出兵抢地盘的良机。
  回到国内后,栗腹向燕王喜报告说:“赵国的壮丁基本上都在长平之役中战死,留下的孤儿们还没长大,这是伐赵的最佳时机。”
  这个报告受到了燕王的重视。
  自从燕昭王死后,燕国在军事上乏善可陈。只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僻处北方,邻国不多,外患也不多,所以没有很强的危机感。如今邻国赵国倒了霉运,燕国人想乘机捞一把,可谓是投机心理作祟。

  燕国臣僚中最熟悉赵国事务的人,莫过于乐毅的儿子乐间,燕王喜召他前来,把栗腹的建议说了一下。乐间反对道:“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全民都熟悉战事,断然不可伐。”
  燕王不以为然地说:“我出动两倍于赵国的兵力讨伐,这样还不行吗?”
  乐间没有迟疑地答说:“不行。”
  燕王还不服气,又说:“那我出动五倍的兵力,这样总行了吧。”
  乐间仍然坚持说:“不行。”
  这下子燕王喜勃然大怒了。他心里想,乐间因父亲乐毅原本是赵国人,肯定心里袒护赵国,这才坚决反对伐赵。他不再理会乐间,转而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见。其他人都纷纷说:这可是伐赵的良机,以多打少,必定可大获全胜。
  燕王下定决心:伐赵。
  燕国的实力不容小视,为了确保兵力上的优势,燕王出动了六十万大军。燕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宰相栗腹率领,共有四十万人,进攻鄗邑; 另一路由大将庆秦统领,率二十万军队进攻代地。
  军队临出发前,燕国大夫将渠谏燕王道:“我们与赵国长期交好,还刚刚送给赵王五百金的寿礼。燕国使者才离开赵国,反倒要出兵攻伐,师出无名,这是不祥的征兆。此番出击,必定无功而返。”
  燕王喜哪里听得进去,他懒得理会将渠,就要动身前往军中。将渠情急之下,一手拉住燕王的腰带说:“倘若一定要出兵,那请大王不要亲自前去。”
  看到将渠这么啰嗦,燕王一生气,抬起腿朝他猛踹了一脚。将渠大呼道:“我不是为自己考虑,我是为大王您考虑的啊。”燕王一转身,扬长而去。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4-19 14: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