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3: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28)
  
  
  
  
  
  公元前484年,齐国出动大军,攻打鲁国。跟鲁国相比,齐国的军事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可是关键时刻,孔子的学生冉求挺身而出,拯救了鲁国军队,他统率鲁国左翼部队在右翼部队溃逃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精神血战到底,最终打败了齐国人。
  齐国的冒失出击犯了一个大错。此时的鲁国已经同吴国坐在同一辆战车上,野心勃勃的吴王夫差,又岂能容忍齐国染指鲁国呢?
  夫差砺兵秣马,打算再伐齐国。
  凭借着几代先王打下的坚实基础,吴国在春秋末期大放异彩。可是夫差却以为是自己的英明领导,才使吴国傲视群雄。作为一名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伍子胥忧心忡忡,吴王的战略方向完全是错误的,吴国的心腹之敌,不是北方的齐国、晋国,也不是西部的楚国,而恰恰是其邻居越国!可是在勾践一次次的进贡之下,夫差早对越国失去了提防之心了。
  伍子胥心知自己的进谏不会有任何效果,强烈的责任心又使他责无旁贷地向夫差掏出心窝话:“勾践乃是虎狼之敌,此人不死,迟早会危害到吴国。对吴国来说,越国才是心腹之患,齐国顶多是小小的皮肤病罢了。大王应该放弃攻打齐国,集中力量消灭越国。”
  这番进谏无异于对牛弹琴,夫差嗤之以鼻。
  伐齐之役终于在五月如期进行。夫差亲任总司令,会同鲁国军队,大举进犯齐境。这次齐国人不甘示弱,迎战于艾陵,春秋后期最大的一次战役打响了。
  
  吴鲁联军编成四军:中军由夫差亲自指挥,上军司令胥门巢,下军司令王子姑曹,右军司令展如。
  齐国则以三军迎战:中军司令国书,上军司令高无邳,下军司令宗楼。
  开战前,夫差担心盟友鲁国不肯卖力,便回头看了下鲁军统帅叔孙州仇道:“你是担任什么官职?”叔孙州仇回答道:“在下是司马。”司马略相当于国防部长,而夫差则是一国之君,从地位上来说,夫差是君,叔孙州仇是臣。
  君对臣,当然有一种忧越感,他慷慨地赠送叔孙州仇一副铠甲与一把剑,并说道:“那你认真履行贵国君交给的任务吧,以恭敬之心完成使命吧。”
  叔孙州仇一时间竟然不知如何来回答夫差了。要知道鲁国一直是礼仪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按道理说,要论起冠冕堂皇的礼节性语言,鲁国人是最拿手的。可是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礼仪崩坏”的年代,大家顾着争权夺利,把礼仪扔到脑后了。就在叔孙州仇发愣时,幸好站在一旁的子贡——孔子的高徒——出来圆场了。他走上前替叔孙州仇说:“州仇敬受铠甲。”叔孙州仇这才赶紧向吴王拜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29)
  
  
  
  
  
  提振鲁国人的士气后,吴王夫差下令发动进攻。
  应该说,吴国军队在战术水平与战斗力上,要远远超过齐国军队。齐军虽然不能说是弱旅,但是在勇猛善战方面,似乎一直乏善可陈。
  吴国首先以右军迎战齐国上军,以上军迎战齐国中军。双方互有胜负,吴国右军打败了齐国上军,但作为齐军精锐的中军,则打败吴国上军。但是很快,吴国人机动灵活的战术体现出优越性了,夫差统帅的中军是一支机动后备兵团,同时也是吴军的主力,他耐心地等待着战机的出现。
  眼看着齐国人的左翼被打垮了,夫差这才果断地将中军投入战斗,与上军夹击齐国中军兵团。齐军的战略预备队下军则受到吴国下军的牵制。
  在勇猛的吴国士兵面前,国书统领的齐国中军终于顶不住了。更糟的是,国书在战斗中被吴军所俘虏,这么一来,齐国兵败如山倒。齐军将领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人,都沦为阶下之囚。强悍的吴国兵团会同鲁国兵团,穷追猛打,齐国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一路上遗弃战车无数,还有累累被杀死的或被马车践踏而死的齐国士兵尸体。
  吴国大获全胜!
  此役吴国人光是缴获的皮革战车便有八百辆,这个数量已经相当于鲁国的战车总数了,另有三千颗首级,血淋淋地证明了吴国的胜利。
  
  艾陵之役的完胜,令吴王夫差更加不可一世。
  这时他想起一个人:伍子胥。这个老汉当时一直要劝阻老子北伐齐国,现在看到了吧,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
  既然自己的领导是正确而英明,就得让那个老汉见识一下,羞辱羞辱他。夫差召来伍子胥,在他面前展示艾陵之战的巨大战果。他心里想,这次你得认错了,没有你伍子胥,我夫差照样能打胜仗,你老了,朽了,没用了。
  可是不曾想到,顽固的伍子胥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夫差一听,无名之火“噌”地一声冒出来了,他愤怒了,咆哮了,你这个老东西,除了会把寡人当作夏桀、商纣、周幽王之外,你就没看出寡人的优点吗?寡人服鲁伐齐,这是何等霸业雄图,何等的英雄之举,比起父亲阖闾王,也不见得逊色,你就不能嘴软些吗?
  夫差的暴怒,令伍子胥深陷绝望。夫差看到的是一个顽固的老家伙,伍子胥看到的是一个顽冥不化的君主。每当吴国向北挺进一步,就意味着危险多了一分。危险不是来自北方,而是来自南方,来自一个阴险而坚忍不拔的敌人。这个敌人,伍子胥太了解了,因为他知道一个拥有不可打垮的意志力、同时拥有权力的人,其力量足以扭转乾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0)
  
  
  
  
  
  
  总有一天,吴宫的华丽亭台,会被乱草所埋没,喧嚣的城市会变成死寂之地。倘若时光可以倒流,伍子胥会选择再一次的流亡,就象当年他从楚国流亡到吴国一样,他会选择一个能让自己大有作为、绽放光芒之地。可是无情的时光,在他脸上刻下抹不走的皱痕,而这片貌似欣欣向荣的土地,又留下他太多的奋斗足迹,他倾注一生打造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却忘记了他的贡献,忘记了他耐人寻味的警告。
  老了!伍子胥在心里第一次感到人生的无助,生命的意义似乎在这一刻停止了,虽然鼻孔的气息还在分分秒秒地进出,可是生命之魂魄却没有安生立命的场所了。
  沉默沉默沉默!沉默中的伍子胥突然拔出剑,把吴王夫差吓了一跳,这个疯子难不成想弑君吗?可是伍子胥没有移动脚步,似乎陷于沉思,夫差明白了,老家伙想自裁了。下意识里,夫差命令左右上前,制止了老将军非理性的冲动。
  与其说夫差因为关爱而挽救伍子胥,不如说他不想让血溅宫廷这种晦气冲走了胜利的喜气。不是仁慈,而是迷信。
  
  可是有人却想致伍子胥于死地。
  伯嚭视伍子胥为眼中钉。权力与富贵,总是容易让人忘记旧日曾受过的恩情。如果没有当年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伯嚭如何能一步步地走上权力之巅呢?只是一向识人的伍子胥,这回却看走眼了,他只看重伯嚭的才华,却没有看清他阴险的一面。为了权力,伯嚭不惜降低人格,以溜须拍马迎承的手段,取得夫差的信任,举朝之中,敢于叫板他的,只剩下伍子胥了。
  在伯嚭看来,伍子胥最大的缺点,在于他不懂得如何讨好君主。你就说伐齐这件事吧,夫差在艾陵之战中大获全胜,可是伍子胥说什么呢?“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这是多么傻的人啊,说几句好话会死人吗?
  一个人有弱点,就容易对付了。伍子胥得罪夫差那么多次,藐视国君,可是为什么夫差还能容忍呢?要知道伍子胥的地位并不是靠拍马屁得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埋头苦干。夫差也不是傻瓜,他总算还明白一件事,伍子胥这个人说白了,就是忠厚耿直,脾气不好,但还算忠诚。如果说以前因为勾践的事情,夫差还能放任伍子胥,那么这次反对伐齐,肯定着着实实地把夫差气坏了。
  奸佞之辈最擅长于察言观色。伯嚭不失时机地进谗,从往至今地细数伍子胥的恶行。他的言辞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第一句便是:“大王以为伍子胥是个忠厚之人,可其实他是个残忍的人。”要知道忠厚是夫差容忍伍子胥的底线,而伯嚭却要一举攻破这条底线。吴王夫差听了不禁一怔,伯嚭不露声色继续说道:“当年伍子胥父亲、哥哥被逮捕,伍子胥弃之不顾,自己一个人逃跑了。这种人,大王以为他会为您竭忠尽力吗?”
  父兄都不顾的人,会顾及君王吗?这些话象是一支战车部队的冲击,动摇了夫差的心理底线。伯嚭又进攻夫差心灵深处的另一痛处:“大王想攻打齐国,伍子胥拼命劝阻。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大王大获全胜,可是他认错了吗?不仅不认错,反倒在心里埋怨大王了。”精确制导的言辞攻击,又一次击中目标了。
  这些话,把夫差那种难受的心理又调动起来,暴怒之火又燃烧了。可是伯嚭的进攻还未结束,他要彻底颠覆伍子胥的形象,他郑重地警告夫差:“大王不可不防伍子胥,他一定会作乱的。”
  虽然夫差并没有表态,可是伯嚭从他略带茫然的脸部表情中,知道已经在大王心里埋下一颗炸弹,这颗炸弹很会就会引爆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1)
  
  
  
  
  
  
  
  夫差打出最后一张牌,他派伍子胥作为特使,前往齐国谈判。
  伍子胥带上自己的儿子,动身出发了。对于自己的判断,伍子胥从来没有动摇过,吴国最大危险来自越国,而非齐国。一次次的劝谏,面对吴王一次次冷漠的眼神,伍子胥真的已经绝望。那次自己没有自裁成功,一半是因为夫差的及时阻止,另一半是他还有一件放心不下的事情——他要为伍家留根苗。他不能想象,一旦吴国变成一片废墟,那位越国之王能不斩尽杀绝吗?
  他不失时宜地利用出使齐国的机会,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望族鲍氏。这一切当然没有逃脱吴王密探的耳目,他还没有归国时,消息早就传到夫差的耳中。
  夫差被彻底地激怒了。他把这件事与伯嚭所进谗言联系起来,竟然如此巧合么?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敌国的大臣,这不是想阴谋作乱吗?当他把伍子胥这些年来的进谏,换个角度思考,越发觉得自己的逻辑清晰无误了。为什么伍子胥要力主杀勾践呢?不是害怕我夫差的以德服人吗?不是不愿意看到吴国更加强大吗?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齐国呢?现在不是清楚摆在那儿吗,他都为儿子办了齐国的绿卡,下一步不是想要作乱么,甚至要投降齐国么?
  吴王庆幸自己在关键时刻,看清伍子胥的真面目,他眼里露出杀机。聪明的伯嚭抓住机会,火上加油,这回伍子胥死定了!
  
  完成外交任务后,伍子胥回到吴国,他很快嗅出异样的政治气味。可是如今他已经没有放心不下的事了,没有了顾虑,心境一片澄然。夫差经过复杂的内心交战后,终于咬牙跺脚地做出一生最难的决定:他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赐死!这个外表强悍,内心软弱的君王,不敢直面伍子胥,他宁可呆在王宫中以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也不愿在伍子胥最后锐利的目光下,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惊慌失措。
  伍子胥望着夫差赐死的宝剑,居然放声大笑,这笑声让吴王使者听得不寒而栗。伍子胥抚摸宝剑,在刹那之间,他的脑海中浮掠过许许多多的往事,似乎漫长而坎坷的一生,在短短的几秒中,又重现在记忆中,那些往事似乎久远,又似乎恍如昨天刚发生,一切都那么清晰可见。他冲着宝剑说话了,实际上是冲着夫差说话:“我先是辅佐你父亲称霸,后又立你为王。当初你要把吴国一半土地分给我,我没有接受。如今你反倒听信谗言,要致我于死地。唉,没有我,你一个人还能撑得起吴国的大厦吗?”
  他转过身,以平静的目光看了使者一眼,说道:“我死后,请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置于城门之上,我必定可以看到越国军队攻入城内的一天。”
  说罢伍子胥把剑一横,切开自己的喉咙,鲜血涌出并很快染红了脚下之地。死,对伍子胥来说,从来不是可怕的事情,他不能说没有遗憾,在最后那刻,他觉得自己象一片浮云,象一片落叶,没有可以依托的归宿。楚国是他的祖国,可是他背叛了,吴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可是他被遗弃了。
  英雄总是寂寞,因为他们超越了世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2: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2)
  
  
  
  
  
  
  六、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夫差要证明自己。
  证明没有伍子胥的吴国,仍然是最强大的。
  弩还是强弩,只是飞行一段时间后,很快就要落地了。他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享受最后的盛宴。
  打败齐国后,吴国偃然成为中原新的领袖。领袖不是自封的,必须要有人承认。可是令夫差感到郁闷的是,中原诸侯似乎有意抵制吴国。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原诸侯国即便在军事上落于下风,在文化上仍然保持了一种优越感。以礼仪文明自居的中原城邦,打心里瞧不起吴国这个暴发户。
  夫差陶醉在征服的快乐之中,他梦想着超越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些伟大君主的事业,他的底气来自吴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十三万大军是他手中的王牌。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自从吴王阖闾以来,这支四处征战,所向披靡的常胜之师,其灵魂人物就是被他赐死的伍子胥,是伍子胥培育了这支军队,并带给它无上的荣光。与奉承逢迎的政客们不同,军队自将领及士兵,对伍子胥敬若神明,但是铁师的缔造者,却无缘无故被谗致死,这样的结局,令所有人为之心寒。士气已凋,人心已散,同样是精良的武器,同样是驰骋的战车,可是却不是一样的战斗力。
  当怨气从底层向上蔓延时,夫差却没有任何察觉。他坐得太高了,从来只是仰视着天空,不会俯视苍生。当帝国之基开始动摇时,他却抬来一架梯子,要爬向更高之处,甚至他想飞,飞越前人的巅峰。
  有理想甚好,有抱负甚好,有雄心甚好。可是倘若不强基固本,再高的理想、抱负、雄心,统统会摔得粉身碎骨。
  夫差没有发现根基已松动,没有发现越国虎视眈眈、张牙舞爪,他只想着让中原诸侯们屈膝在自己脚下。此刻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化身为神,他的存在,是要让天下人景仰、崇拜与敬畏。
  
  可事实与想象差距甚远。
  吴王夫差要过把盟主的瘾,大国召不来,先召小国吧。于是鲁国、宋国、卫国这些国家接到通知,参加老大吴国主持的会议。
  以前吴国曾经派一名使者出使卫国,卫出公把他杀了,这下子就得罪吴国了。如今夫差要召开会议,卫出公不禁要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忧。卫国的大臣们有的人说去不得,去了必自受其辱;有些人则认为吴国如日中天,齐国都被打败了,这尊菩萨得罪不起。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卫出公还是决定出席会议。
  卫出公姗姗来迟,这正好给夫差报复的借口。虽然尚未结盟,可是夫差已俨然以盟主身份自居,卫出公拖拖拉拉,开会迟到,这不是公然藐视盟主吗?不惩罚一下,如何树立盟主的威严呢?吴国军队包围卫出公的住所,准备抓人。
  吴国人的蛮横,引起了鲁国人的反感。以辨才著称的子贡游说吴国权臣伯嚭说:“这次卫君参加会议,在国内有很大争议,如果吴国贸然逮捕卫君,势必使卫国大权落入反吴派手中,这样对吴国有什么好处呢?再说了,召集诸侯开会,却扣留国家元首,这样做的后果只能使列国感到担惊受怕,吴国要称霸难矣。”
  在鲁国人的抗议下,吴国最终释放了卫出公。虽然夫差风光了一把,可是煞费苦心召开的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成果。鲁国、宋国、卫国三国却借此舞台,背着夫差偷偷签订三国秘密盟约,同时又异口同声地拒绝与吴国结盟。
  看来夫差这个盟主只能算是个“伪盟主”,没有人愿意自掉身价,与他结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2: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3)
  
  
  
  
  
  
  
  对这样的结果,夫差显然十分不满意。
  小国是看大国脸色的,中原大国非晋即齐,现在齐国已经被吴国打败了,倘若能压服晋国,那中小诸侯国就会乖乖送上门来了。
  做事,就要做大事。吴国与晋国有共同敌人,那就是齐国,这是两国谈判、结盟的基础。如果能得到晋国的默认,成为盟主,夫差的霸业之梦就可实现。在经历内乱后,晋国失去往日的雄风,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晋国人仍然是那么自大与傲慢。
  可是夫差更有傲慢的资本,晋国与楚国抗衡一百年,却从来没能真正打败楚国,看看后起之秀的表现吧,吴国差点就让楚亡国了。
  光凭这点,晋国人不得不对吴国的实力做一个全新的重估。
  
  夫差向晋定公发出邀请,双方定于黄池(河南封丘西南)举行两国元首会晤,参加会议还有鲁哀公与及周室卿士单平公。
  公元前482年,黄池会议召开。
  夫差为这次国际会议做足准备,他的目的十分清晰,就是取代晋国,成为新的盟主。为了争夺话语权,夫差以武力为后盾,他率领精锐部队北上,以增加谈判的筹码。
  精锐尽出后,吴国本土守备空虚,在夫差看来,南方已没有哪个国家可能对吴国构成威胁,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冒失的作法,最终葬送了吴国的运途。
  
  危险正是来自邻国越国。
  伍子胥的预言渐渐成真。
  勾践的耐心终于得到回报。越国的低调让吴王夫差对这个诡异邻国的阴谋视而不见,并屡屡中招。先是大修土木,建宫筑台,耗尽民力;后又穷兵黩武、频频用兵;更致命的是误信谗言,冤杀伍子胥,自毁长城。
  貌似强大的吴国,实则为纸老虎,虽然张牙舞爪,外表嚣张,却掩饰不住外强中干的实质。
  在黄池会议召开前一年,吴国遭遇大饥荒,这次饥荒正是勾践一手导演的杰作,还记得他借粮的故事吗?归还粮食时,勾践已经做了手脚,那些都是蒸熟的谷子,吴国却以此谷子播种,来年颗粒无收。到了这个时候,夫差还没有足够的觉醒,没有了伍子胥的叨叨絮语,充斥在他耳边的尽是奉承讨好的马屁声音,今天说你英明神武,明天吹你德比尧舜、功追文武,夫差还能不飘飘欲仙么?什么饥荒,再饥也少不了吴宫宴席上的鸡鸭鱼肉。
  对越国暗中发韧的事实,却是一个字也不要提起,倘若谁冒失地认为越国已经是吴国的危险,那岂不是责怪元首当年释放越王绝对是个错误么?
  英明的领袖怎么会犯错呢,他还要向中原盟主的宝座冲刺呢。
  
  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夫差张开利爪,欲在黄池会议上与晋国人唇枪舌战来确定谁是强者中的强者,而勾践这只黄雀却不露声色在远处凝望,他要在最恰当的时间,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给对手予致命一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2: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4)
  
  
  
  
  
  躲在黑暗中的敌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没有察觉到他的存在。
  在夫差眼中,勾践是曾经的手下败将,劳动改造后改过自新、对吴国忠心不二的臣仆。越国根本不配当一个对手,吴国的对手,应该是曾经有过齐桓公的齐国,曾经有过楚庄王的楚国,曾经有过晋文公的晋国。
  打败楚国了,当然这是父辈的荣誉;打败齐国了,可惜伍子胥对这次胜利嗤之以鼻;只要再吓倒晋国,吴国将雄霸天下。
  
  可是夫差没有想到一件事,两面派勾践在他看不到的那一面,做了多少事情。
  越国的武装人数已经有五万人之众,对于方圆千里这样一个不算大、人口不算多的国家,这是不可小觑的力量,相比会稽兵败时的残兵败将五千人,已经增长了十倍之多。
  在夫差左拥西施、右抱郑旦、宠幸佞臣,自毁良将之时,越王勾践却反其道而行,他卧薪尝胆以励其志,君臣上下同心,遍寻天下奇士,积蓄力量。
  能量的累积,势将有爆发的一天。
  
  越国的计划周密细致,在伍子胥被杀,吴国闹饥荒之时,勾践觉得时机成熟,但他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谦虚地询问范蠡的意见。范蠡明智地阻止了,他指出最佳的时机,应该是在吴王北上参加黄池会议,届时势必国内空虚,此时出击才有绝对的把握。
  从谏如流的勾践不在乎多几分耐心,而这种耐心终于得到回报。
  夫差带着最精锐的部队,北上黄池,留守国内的多是老弱之兵。
  勾践再次询问范蠡,这次范蠡给了一个明确的答复:“可伐矣。”
  越国军队倾巢而出,包括陆军四万,水兵两千,亲兵六千,其他军事人员一千人,总计四万九千人(一说四万六千人)。
  这支崭新的军队,战力绝对一流。
  
  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力,勾践聘请著名剑客越女传授剑法。据说越女乃是一名奇女子,剑术精妙,可以一敌百。勾践在军中大力推广越女剑法,强化士兵的技击水平。
  同时,勾践还重用一名伟大的射手,此人名为陈音,原本是楚国人,阳音在越军中推广弩的使用。
  弩是一种先进的武器,便于携带,容易使用,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中,弩的使用并不很多,这可能跟早期弩工艺上的缺陷有关。
  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武器,弩的射程不如强弓,在以车战为主的春秋时代,其效用有限。弩的制造技术以楚国最好,后由于楚国人才大量外流至吴、越,吴越对弩的使用渐多,在吴国《孙子兵法》中便提到弩,而大范围使用则是在越国。
  陈音出生于弓匠世家,经过前几代人的积累,他的制弩技术已经是独步天下,而越国与其他国家不同,战车部队并不强大,更多以步兵为主,这就使战斗中短兵相接的情况更多,这样便于携带的弩机便有推广的可能。
  在陈音的努力下,越国的弩兵发展十分快,这也是越国得以打败吴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5)
  
  
  
  
  
  
  越国兵团兵分两路,一路由勾践亲自统率,另一路则由畴无余、讴阳统领。
  六月十一日,越军誓师出征。
  十天后,即六月二十日,畴无余、讴阳这一路兵团在姑苏城郊与吴国太子所部交锋。越军出师不利,畴无余、讴阳都成了吴军的俘虏。就在吴军即将大获全胜时,勾践率领的主力部队及时赶到战场,战场的形势很快就发生变化了。
  吴国太子不敢恋战,退守姑苏城。
  第二天(六月二十一日),吴军再次出城与越军交战。
  这回吴军可倒霉了,吃了个大败仗,吴国太子与几名大将被俘虏。剩余的吴军部队只得退出姑苏城,同时快马向正在黄池开会的吴王夫差告急。
  六月二十二日,勾践的军队开进姑苏城,占领吴国的首都。
  从勾践出兵,到占领姑苏城,仅短短十几天的功夫,越军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辉煌战绩。
  十年磨一剑,韬光养晦,终于利剑出鞘,勾践吹响了复仇的第一声号角。
  
  一封封的告急信快马扬尘送递到夫差的手中。
  此时的夫差正在谈判桌上与晋国人唇枪舌战,战斗方酣,突然急信如雪花般飞来,他内心大怔,可是却仍强打精神,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首都都沦陷了,他怎么还镇得住气呢?
  
  对夫差来说,面子太重要了。
  说实话,他到现在还弄不明白,越国怎么突然反了,自己不是一再称赞勾践的忠诚吗?可是勾践竟然趁自己不在时,突然袭击了,而且越国的军队怎么一下子变得那么多、那么强呢?
  夫差无暇多想了。
  他的第一念头,不是赶紧回师,消灭勾践,而是怎么封锁消息。他祭出驼鸟战术,一头扎进沙堆里,看不到就当没发生。
  
  他自己要装作看不到,也不让别人看到。
  谁知道内幕呢?
  国内派来的七批信使。
  夫差下令将这七名信使全部处决,不能让消息泄露。与其说夫差的镇定是为了稳定军心,不如说他不想让人看他的笑话。不是笑话吗?勾践一反,说明什么了,说明他以前的一切判断都是错的,他杀伍子胥也是错的,他要对这件事负责,自己就是罪魁祸首。
  不仅部下会看笑话,诸侯们更巴不得看笑话,你还要争盟主吗?自己的大后院都着火了,老巢都被占了,有什么资本呢?所以夫差没有想到在前线拼死作战的部队,没有想到陷入兵灾的百姓流离失所,他全部的心思都只想到自己,国家比不上面子,丢不起人哪。
  
  黄池会议上,由于吴、晋两国在许多问题上要协商,会议沉闷而冗长。
  夫差每天都象在煎熬,他必须要争取在会议上取得重大成果,这样才能弥补被勾践攻破首都的损失,或者说,这样才能让他挽回点颜面。
  时间变得如此漫长,一直到七月六日,总算与晋、鲁等国达成了协议,而这个时候,距离吴都被破,已经十四天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11: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6)
  
  
  
  
  
  在签订盟约的那一天,一个问题出现了,谁才是老大呢?
  根据惯例,主盟者先歃血,这下子吴、晋各不相让了。你说兵强,我说马壮;你是老牌霸主,我是后起之秀。到底谁更强,鬼才知道,没在战场上一决雌雄,谁愿承认对方更强呢?
  争来吵去,最后扛出祖宗的王牌,吴国人说:“于周室,我为长。”什么意思呢?原来吴国的建立者吴太伯,乃是周王朝的开山鼻祖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的长子。看到了吧,吴国抬出祖宗十八代,来证明自己应该是老大。
  晋国人不甘示弱,说:“于姬姓,我为伯。”同样扛出祖宗来,晋文公当年被周天子任命为侯伯,后来历代晋国君主都继承这个封号,侯伯就是“诸侯之长”,看到了吧,我们是周天子御封的老大。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晋国代表赵鞍不高兴了,他见天色已晚,再拖下去,这盟约签不了,索性对同僚司马寅说:“我们干脆击鼓列阵,跟他们干一仗,这样就可以分出谁先谁后了。”
  司马寅说:“且慢,待我去侦察一下吴方的动静吧。”
  不一会儿功夫,司马寅跑回来说:“我刚才详细看了吴王的脸色,气色惨淡,黯然无光,大约吴国是遇到什么灾祸了吧。吴国人性情不够沉稳,喜怒形于色,忍耐力不强,我看他们的好运长不了。我们还是先让让他们吧。”
  最后晋国人让步了,让吴国人先歃血为盟。
  
  吴王夫差自认为这是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似乎他真的盖过晋国人的锋芒,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可事实是怎么样呢?
  这几乎是夫差最后一次在国际政治舞台的露面,因为以后他没有机会顾及中原,争得一个主盟身份,对国家有何利益呢?对他夫差有何利益呢?
  除了满足了虚荣心外,什么都没有。
  
  直到黄池会议结束后,夫差才匆匆率军返回国内。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踌躇满志,吴国已被越军蹂躏大半,按道理说,吴国虽然吃了败仗,可是军队至少还在十万人以上,仍然两倍于越军,倘若夫差奋起勇士之心,反击越国,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
  可是夫差回国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派人与勾践媾和。
  看来他真的心虚了。
  因为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他没有料到越国军队这么多,这么强,只用短短十几天便攻破吴都。勾践背后的暗算,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他的黄粱美梦在黄池几乎成了现实,眼看就要雄霸中原了,连不可一世的晋国人都让步了。可是勾践这个跳梁小丑居然在背后捣乱,让自己蒙羞。如今夫差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与越国开战,势必两败俱伤,就算勉强赢得胜利,自己经营多年的北方霸业,就得拱手让出了。
  他没有英雄断臂的勇气,既想维持在中原的利益,同时又避免与越国的战争,媾和便成为惟一的手段。
  
  勾践又是怎么想的呢?
  他很想复仇,十年的忍气吞声,终于在一朝之间得到彻底的释放,一向惟惟诺诺的他,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对吴王夫差说“不”,这是何等的淋漓酣畅,何等的痛快。不用再伪装了,不用再披着羊皮,露出自己的狼性吧,让敌人惊恐颤栗吧。
  可是勾践是个极其理性的人,他自忖四万多人,也未必能打赢夫差的十万大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然已经等了十年,何妨再等等呢?
  越王勾践接受了夫差的媾和,这已经是一大胜利了。越国一战摆脱了受吴国奴役的地位,当吴国在中原耀武扬威之际,越国却与之分庭抗礼了。
  撤出吴都后,越国军队心满意足地凯旋班师。
  这不是结束,而仅仅是开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11: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37)
  
  
  
  
  
  七、摧枯拉朽的灭吴之役
  
  
  
  夫差本该好好反思,可是很遗憾,我们没有在史料中发现这位自以为是的君王,有什么亡羊补牢的措施。
  历史总有嘲讽的时刻。当夫差费劲心血争取到“伪霸主”的地位时,吴国却永远失去了争雄中原的机会,即便貌似一头凶猛之虎,也不要忘了周围的群狼环伺。巨无霸楚国并不想让世人忘掉它的存在,接替楚昭王的楚惠王在自敛其锋、韬光隐晦九年后,突然向吴国发难。
  既然有了勾践的第一击,等待吴国的还有第二击、第三击……
  
  楚国大军在被遗忘多年后,突然在公元前480年大举讨伐吴国,一直攻打到桐汭(江苏高淳南)。
  夫差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南方霸主的根基是多么脆弱,他很快展开反击,以牙还牙,吴军直逼楚国城池慎邑,然而缺乏伍子胥的吴国兵团,似乎再也寻不回胜利的灵感。在慎邑之战中,吴国人不得不再次吞下失败的苦果。
  侥幸的是,楚国人很快陷入一场内乱,打败吴师的白公胜突然作乱(白公胜就是前楚太子熊建的儿子熊胜,当年与伍子胥一起逃到吴国),他以献捷为名,领兵入郢都,杀死楚国令尹、司马,劫持楚惠公。
  白公胜的叛乱后来被镇压下去,但内乱毕竟使楚国伤了元气,攻伐吴国的计划不得不搁浅。
  
  避免两线作战,对吴国是个好消息,可是夫差仍然没有一丝进取精神,他仍然迷恋着驼鸟政策,把头往沙堆一埋,世界就太平了?
  他为何在勾践攻破吴都后,不采取任何报复措施呢?
  或者他心里想,释放勾践是自己的决定,倘若出兵讨伐,不应证了自己的错误吗,而他是一个死不认错的人。
  
  夫差的消极,甚至让越国人也十分不解。
  勾践心里十分纳闷,自从撤兵后,他一直认为吴国人将随时展开报复,可是夫差只是沉湎于美女与美酒,整个国家根本没有进入战备状态。
  越国的忧患意识要远远强过吴国,文种告诫勾践:“我本以为吴王会报复,入侵我国境,可是他却休兵不战,且毫无戒备,把我们抛之脑后。但我们绝不可因此而懈怠。”
  一个懈怠之国与一个进取之国,谁会是胜者,这不是显而易见么?
  在吴国荒于守备的同时,越国人却以如临大敌的严肃,砺兵秣马,整军待战。论国力,越国不及吴国,论资源,越国不及吴国,论兵力,越国亦不及吴国。以弱敌强,胜算几何呢?坚强的勾践心里没底。
  一个人的到来,坚定了勾践伐吴的决心。
  这个人便是拯救楚国的英雄申包胥。
  还记得吗?当年吴王阖闾、伍子胥、兵圣孙武以雷霆万钧之势,蹂躏楚国,正是申包胥只身入秦,搬来救兵,最终把楚国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
  公元前479年,申包胥作为楚国特使出使越国,勾践大喜过望,亲自向他赐教。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8 2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