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0: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1)
  
  三、称霸西戎
  
  殽山战役的惨败,令秦穆公刻骨铭心。
  自从秦穆公执掌朝政以来,秦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当秦军第一次出现在中原战场时,它的勇悍之风令诸侯国的军队感到敬畏,然而这一战,却遭到了全军覆灭的结局。
  秦穆公决心要报复,殽山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25年),秦军对晋国发动了报复性的进攻。虽然在殽山之役中惨败,秦穆公仍然坚定不移地让孟明视担任秦军总指挥。
  如果说殽山之役中晋军是以偷袭的方式取胜,那么这次两军的正面交锋,晋军再次让秦军吃尽苦头。会战的地点是在秦国的彭衙,虽然对于这次交战过程,史书记录得并不很详细,但是秦军作为主攻方,却被晋军逼入秦国境内进行决战,这已经说明秦军的开局很不理想了。彭衙会战的结果,秦军再度大败而还,晋国人成功地捍卫了国际霸主的头衔。
  彭衙会战后,秦穆公心情沮丧。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由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晋国政权,现在已经是翅膀硬了,秦国已非其对手了。聪明的秦穆公没有意气用事,而是调整秦国的政策:暂缓东进,大力西拓。
  要对抗晋国,秦国还显得不够强大,不够富裕,然而秦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西边的开拓空间极为广阔。
  就在此时,一个人的到来,对秦穆公称霸西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秦穆公东进之路被晋国死死地挡住时,另一扇大门却打开了。
  秦穆公虽然两次败于晋国,但是秦国已经崛起成为强国,却是不争的事实,穆公显赫的声名也在各国之中传扬。
  西戎之王特地派遣使节团,到秦国进行参观考察,学习秦国的强国之术。西戎的首席使节是由余,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后来因为国家内乱而逃亡到了西戎,从小便在西戎长大,但是他仍然通晓晋国的语言,深得戎王的信任,在由余的协助下,西戎总体上政治比较稳定,秦国的强大使得戎王很想得到秦的经验,便派由余出使秦国进行考察。
  秦穆公颇为得意地向由余展示了秦国壮丽的宫殿,以及堆积如山的财粮宝物,秦穆公原本想这西戎来的客人,一定会看得目瞪口呆的。
  不料由余看了之后,徐徐地说:“秦国的宫殿,即使是鬼神完成的,也会觉得精疲力尽了,又何况都是由人民来完成的,这只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算不上什么政绩。”
  秦穆公听了大吃一惊,心里暗想:“没想到西戎这种蛮荒之地也有此等人才。”爱才如命的秦穆公不由收起骄奢之气,顿起恭敬之心,抱着请教的态度问由余:
  “请问先生,中国有先进的文化,以礼乐法度来治理国家、施行政事,但还是免不了经常发生变乱。而西戎没有中国的礼乐制度,那么如何治理国家与百姓,政事不是会更乱吗?”
  由余微微一笑,回答道:“中国的礼乐法度,正是中国变乱的原因所在。上古时期中国的黄帝等先帝创建礼乐法度,到了后世,君主们凭借这些法度来约束百姓,而自己却骄奢淫逸;百姓受到压制,在极度困苦之中,也不禁要埋怨君主贵族,这样一来,上下失信,纷争便起,人便失去淳朴的本性,机心于篡权夺位,如此一来,不乱都不可以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2)
  
  由余顿一顿,继续说:“西戎与华夏不同,民风质朴,在上位者待民以惠,在下位者报之以忠诚,这样国家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上下和谐,虽然没有繁复的礼乐制度,却是一个有机体,浑然天成。圣人治国,大约也只能到这样了。”
  秦穆公听了后大为震惊。
  长期以后,秦国虽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它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民俗文化深受戎夷的影响,秦国一直对文化落后有一种天生的自卑,理所当然地把华夏文明当作学习的对象。然而有一个现象却是秦穆公一直思索不得其解的,既然华夏文明如此先进,为什么在政治上反而非常的动荡,政变迭生。而象西域这戎夷这些部落,包括秦国自身,在政治上却显得更为稳定。
  由余的一番话,着实让秦穆公茅塞顿开,原来文明也有负作用,被视为尽善尽美的华夏文明,已经暴露出了巨大的缺陷。当然,秦穆公并不是一个思想家,他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思考这些,他只是在琢磨着如何将由余这个人从西戎挖到秦国。
  秦穆公回到宫中,对内史廖说:“由余才干非凡、远见卓识,西戎王拥有这样的人才,对我国始终是一个祸患,你看要怎么办呢?”
  内史廖想了想说:“西戎地处偏远之地,民风质朴,生活简单,不如就向西戎王进献女乐数人,美妙的音乐与迷人的舞蹈,一定会让西戎王心动,用女乐来销磨西戎王的雄心壮志,并且趁机离间西戎王与由余的关系,这样我们就有机会让他投奔秦国了。”
  
  让西戎王也中中华夏文明之毒吧!秦穆公觉得这是个办法,便让内史廖派出十六名女乐前往西戎,为西戎王作特别演出。
  西戎王久居荒凉之地,哪里见识过如此美妙之歌舞,直看得心旷神怡,废寝忘食了。诚然如由余所说,高度发达的华夏文化确实带来了政治上动荡不安,但是这种文化又是极富有魅力,精美的服饰,优雅的舞姿,悦人的音乐,都让西戎王感受了从未有过的耳目之乐。迷此则废彼,渐渐地戎王开始荒废了政事,由余所赞许的西戎的质朴,开始被追求浮华所取代了。
  另一方面,秦穆公一边寻找种种借口,推迟由余返国的时间,一边以极为尊敬的态度向由余询问了西戎各部落的民俗风情、山川地势,并且细心地记下了每个细节。由余迟迟没有归国,这不禁引起了戎王的猜疑,最终秦穆公留不住了,由余得以返回西戎。
  西戎王已经落入女乐的陷阱,这使由余十分担心。崇尚淳朴的由余不断地向戎王进谏,劝他远离女乐,勤于政事,但是戎王哪里听得进去,反而嫌由余碍手碍脚的,只要此人在身边,他就觉得很不自在,屡屡扫兴。
  这样一来,君臣关系变得疏远了。
  秦穆公在此时暗中派人前往西戎,秘密会见由余,劝他归降秦国。由余不愿意背叛戎王,但是戎王却对他的猜疑心越来越重,态度越来越冷淡,暗地怀疑他在出使秦国时,与秦穆公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0: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3)
  
  一方面是戎王的疑心重重,一方面是秦穆公屡屡抛出的橄榄枝,由余最后下定决心,离开西戎,归服秦穆公。由余的到来,令秦穆公大喜过望,亲自前往迎接,并且以上宾之礼待之。
  秦穆公的重视人才的政策,最终迎来了可以帮助其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继百里傒、蹇叔、孟明视、西乞术、丕豹之后,又招降了由余,秦穆公非凡的胸襟与气度,使得人才匮乏的秦国一时之间,变得人才济济,也开创了秦国广泛引入人才的新局面,在数百年后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中,还用意颇深地回顾了秦穆公的这一丰功伟绩。
  
  由余长期生活在西戎,对西戎各部落了如指掌,秦穆公让他负责西戎事务。同时,秦穆公仍然重用孟明视,虽然孟明视在殽山与彭衙两次会战中均失利,用人不疑是秦穆公的最大特点,而且他对人才的评估自有其道理与标准,他坚信孟明视是一个十分杰出的将领。
  对于秦穆公的信任,孟明视感恩戴德,为一雪前耻,孟明视全身心投入到重建秦军战斗力之上。秦军在两次会战中,几乎得了一种恐晋症,要提高秦军的战力实力,一定得恢复秦军的自信心,而要恢复秦军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能够打破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一场胜利来证明。
  秦穆公深知晋国的存在,使得秦国的东进之路成为不可能的选择,然而他还是支持孟明视的计划,在战略主攻方向瞄准西戎之前,秦军有必要对晋国进行一次报复之战。秦以武力开国,以军国主义为导向,铁血军团必须要捍卫荣誉与尊严。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领大军,孟明视为总指挥,东渡黄河,并且在渡河之后,下令将船舶全部烧毁,以示不战胜绝不西归。君主尚且如此,将士无不奋命,一时间士气高涨,慷慨激昂之气弥漫全军。
  面对来势汹汹、士气正旺的秦军,晋军统帅部也做出一个极为明智的决定,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避免与秦军打遭遇战,秦军主力深入晋国,并没有与晋军的主力部队遭遇,只是占领了晋国的两个据点。秦军此役也并不想跟强大的晋国打消耗战,既然晋军无意于决战,秦军至少在表面上挽回面子。
  秦军找不到晋军进行决战,便从茅津南渡黄河(秦军东渡黄河时,已经烧掉了所有的船舶,这次南渡黄河,当是重新造船),进入殽山。大将孟明视到此,不由得一阵心酸,四年前的殽山之战的惨败,历历在目,战场并没有打扫,秦军将士的尸体早已腐败,只剩下一堆骨骼,终日风吹日曝,面目狰狞,以及散乱在山谷中的马车的车轮与生锈的兵戈。
  秦军上下无不动容,孟明视命令打扫旧战场,将秦军阵亡将士的尸骨就地掩埋,堆成一个土堆,并且在土堆前立一个牌,以作为标记。全军集体默哀之后,便返回秦国。这次伐晋之战,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战果,但对秦军来说,这已经是一场胜战,终于摆脱了两次被晋国击败的耻辱,而且掩埋了殽山战死将士的尸骨,表明秦国政府不会忘记曾经为国家而浴血奋战的将士,这对于崇尚武力的秦人来说,无异是一剂强心针,驱动更多的人走上战场,为国家、为荣誉而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0: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4)
  
  对晋的报复战之后,秦穆公集中精力全力向西拓展。
  在军事上,秦穆公仍然把重任交给了孟明视,对孟明视表示出极大的信任,在春秋时期的所有君主中,秦穆公在知人善任方面,可以说无人可及,秦穆公的这种用人不疑的原则,使得他的手下文臣武将,无不人人竭心尽力,兢兢业业,孟明视更是如此。
  对西戎之战谋划事宜,秦穆公交给了由余。由余从小在西戎长大,对西戎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了如指掌,秦穆公得到由余的帮助,如鱼得水,很快就制定了对西戎的作战计划。当时西戎其实也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由许多部落组成(当时也称之为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国家,文化相对落后,但是民风强悍。
  在秦国建国初期,秦国与西戎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击败了西戎,秦也从一个小国扩张成一个大国。到了秦穆公时,秦穆公的战略重点转向了东方诸国,扶植晋文公重耳、参加城濮之战、参加东方结盟运动,使得秦国的声威达到顶盛。殽山之役与彭衙之役后,秦穆公向东扩张政策由于受到晋国的遏制,已经变得不可能了,于是秦穆公的目光再次转向西戎。
  
  由余为秦穆公制定了向西戎扩张的政策,充分利用西戎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制定了各个击破的战略。从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三十六年)始,秦国开始对西戎各部落发动了进攻,前线总指挥仍然是孟明视将军,孟明视将军也许在战略战术上不及晋国的将军们,然而绝对是苦干类型的人物,而对西戎的武力征服,似乎这种类型的人就非常用得上场了。
  秦军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取得巨大的战果,吞并了西戎十二国(部落),拓地千里,秦国成为西部名符其实的霸主。秦国一洗数年前的颓势,其扩张之凶猛,令东方国家也为之震惊,连周王朝的天子(周襄王)也派了召公前往秦国,对秦国取得的丰硕战果表示祝贺。
  凭借在西部的霸业,秦穆公后来也被史学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其实当时所谓的霸主,主要还是要有号令诸侯的资格,即诸侯会盟的盟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穆公是称不上霸主的。然而秦穆公使得秦国的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能与晋、楚对抗的大国,同时也称霸西戎,所以后世还是推崇秦穆公的武功,从个人修为、涵养、气质、才能以及取得的成就诸方面说,秦穆公列为五霸之一,当之无愧。
  然而,也正是这位伟大的君主,在他死后用多达一百七十七人的活人殉葬,终究让人体会到了专制社会的冷酷与无情。
  在吞并了西戎十二国之后,秦穆公达到了一生事业的巅峰,他的生命之灯也燃到尽头。公元621年,统治秦国达三十九年之久的秦穆公去世,秦国为秦穆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而,下葬的不仅仅是秦穆公一人,还包括了由一百七十七人组成的庞大的殉葬队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0: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5)
  
  殉葬是古代文明史中最肮脏的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很是盛行,它的指导思想就是“事死如事生”。战国时代思想家墨子在《墨子•节葬》篇写道:“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正反应了当时社会上流阶层之习俗。《西京杂记》中有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
  秦国君主的殉葬始于秦武公,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后,以活人殉葬,陪葬的人数多达六十六人。
  而秦穆公的陪葬人数,更是远远超过了秦武公,在一百七十七人的陪葬者中,还包括了秦国著名的贤臣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个人在民众中的口碑不错,被认为是有才能的人,可惜生在这种专制的年代,还没来得及展现自己的才华,就被列入陪葬的行列中,与秦穆公的尸体一起腐朽,沉入暗无天日的漆黑的墓室。在专制的社会中,人的生命是何等的一文不值。
  
  秦国人为这三位死得不明不白的人感到无比的痛惜,于是有人写下了《黄鸟》一诗,以表达无可奈何之遗憾: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
  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
  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三位贤人还有人作诗以纪念,其他一百七十四人,他们姓甚名谁,历史没有留下姓名,如果有朝一天,秦穆公的墓室得以重见天日,他们的狰狞的尸骨,将会是对专制的最好的控诉。
  秦穆公一生爱才如命,然而死后却将有才之人陪葬,这究竟是出于秦穆公的本意呢?还是他的继任者借此来拔去眼中钉、除掉政敌呢?这些历史的谜团,现在很难解开了。然而这次殉葬却给了秦国以深远的影响,使得欣欣向上的秦国的发展迟滞、倒退。
  
  秦国本来是文化落后的国家,秦穆公之所以可以称霸,跟他引进外来人才是密不可分的,百里傒、蹇叔、孟明视、由余等,都是来自外国,没有这些国外人才,秦穆公是无可作为的。然而秦穆公死后,三位贤良的人才被迫陪葬,这不能不使天下的良才望而却步,试想有谁喜欢今天是座上客,明日是陪葬品呢?从此以后,国外的人才再也不愿意踏进秦国这片土地,这使得秦国的发展势头被遏制,又回到了缺乏政治人才的蒙昧年代,而且这一停滞,有将近二百多年之久。
  直到公元前384年(距秦穆公死二百三十七年,已进入战国时代),秦献公下令废除长达三百年的殉葬制度,这一政策的实施,除去了外国人才前往秦国的后患之忧。到了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继位后,秦国再次从国外引入人才,商鞅来到了秦国,秦国的历史才发生了根本的转折。这是后话,此不详述了。
  秦穆公所建立的霸权,与齐桓公一样,属于短期霸权,然而秦国与齐国一样,即便霸权凋零,仍然是一等一的国家,它远离战争频繁的中原地区,向西有拓展空间,这使得它的国家安全有保障,军国主义的传统与尚武精神,使得秦国在文化远远落后东方诸国的同时,仍然有实力保持大国的地位。
  
  (下一章《烈日灼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6)
  
  第九章 烈日灼人——从晋襄公到赵盾
  
  一、全盛时代
  
  在春秋五霸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齐桓公与晋文公。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将近半个世纪之久,而晋文公在位时间仅九年,但是齐国的霸业随着齐桓公被害而终结,而晋国却从晋文公开始,进入一个长期霸业时代,晋文公的继承者晋襄公,更是将晋国的国力推向全盛时代。
  晋襄公上台伊始,就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在殽山全歼秦国偷袭郑国的远征军。殽山之战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这次战争的结果,是秦国在整个春秋时代,都被晋国死死阻挡住其东进的路线,无法越雷池一步。
  然而殽山之役的结局不够完美,因为晋文公夫人文嬴从中作梗,致使晋襄公释放了秦国的三员大将。这个结果令晋军总司令先轸元帅大为恼怒,当面向晋襄公吐口水。
  在全歼秦国远征兵团后,狄人趁晋文公刚死、襄公初立而发动侵晋战争,然而狄人领略到晋国的霸主地位并非浪得虚名。晋襄公亲自率军队在箕城迎战狄人,大破敌军。这次胜利也有遗憾,晋军总司令先轸元帅由于向晋襄公吐口水,陷入道义上的自责不能自拔,他在与狄军交战中,选择了变相的自杀方式,他卸去盔甲,冲入敌阵,光荣战死。狄人在溃逃时,没忘了砍下先轸元帅的首级回去领赏,但不久后,又将先轸的人头交还经晋国,头颅栩栩如生,如同生前一般。
  由于先轸意外战死,晋国中军元帅一职出现空缺,出于对前任元帅的尊敬与怀念,晋襄公任命先轸的儿子先且居担任中军元帅。
  
  在箕城之战中,晋军将领中表现最为杰出的郤缺,他在战斗中生擒狄军的首领。
  郤缺是郤芮的儿子,在晋文公上台之初,吕甥与郤芮阴谋反叛,晋文公潜逃到秦国搬请救兵,并借秦人之手杀死吕甥与郤芮(详见第六章《亡命天涯》)。郤芮死后,他的儿子郤缺明哲保身,夹起尾巴做人,跑到乡下过起农夫生涯。有一回,晋军下军副司令胥臣经过冀邑时,顺道去看望郤缺,正好看到郤缺在田中锄草,他老婆给他送饭来,虽然是在田间,但郤缺仍然恪守礼仪规范,这无疑令胥臣大为赞赏。回到国都后,胥臣向晋文公推荐郤缺道:“恭敬乃是有品德的表现,恭敬之人必定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才可以治理民众。我看郤缺就是这样一个有德之人,真正的仁德,即便是出门在外,也要象参加盛典一样庄重,平常的所作所为,象祭祀时的谨慎,郤缺就是这么一个人。”
  什么叫恭敬呢?不是小人物看到大人物时毕恭毕敬的那么心态,而是一种内心中的敬畏感,以及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的自制力。儒家讲“慎独”,为什么要慎独呢?因为独处时,人的杂念、惰性就容易涌出来,人的自制力容易松懈,自制力松懈后,就会降低自己的行为标准。胥臣为什么推荐郤缺呢?正是看到他在独处时,仍然恪守严格的礼节,这说明这个人绝对不简单,有着一种惊人的自制力。
  晋文公听完后迟疑了,郤缺的父亲是有罪之人,能重用吗?胥臣以舜重用禹、齐桓公重用管仲两个事例,向晋文公表明:“贤明的君主用人,只要取他的长处就可以了。”在胥臣的推荐下,郤缺才得以重返军界与政坛,他在胥臣所在下军中担任将领,并且在箕城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为了表彰胥臣的举荐之功,晋襄公特地封了一块地作为他的采邑,同时也将冀邑封给作战有功的郤缺。晋襄公的举措是很明智的,在晋军这个有着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国家,军方在政治上掌握极大的权力,此举可视为晋国君主主动向军方示好,反过来这也增强了晋国高层的凝聚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2: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7)
  
  晋襄公上台的第一年,对秦国与狄人的战争均取得重大胜利,但是最强大的对手楚国却乘晋国在西面开战之机,再次向北出击,并且迫降了陈国与蔡国。晋襄公继承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晋国必须在中原诸侯国有有绝对的领导权,在中原诸侯国中,对晋国最不友好的国家,当属卫国。
  前文中曾经说过,在晋文公主持温地会议期间,进行了一桩国际审判,卫成公被判处监禁,关入周王室的监狱中,公子瑕被拥立为卫国的国君。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卫成公并没有被处于死刑,但是晋文公却想暗地里杀死他,暗中吩咐周王室的御医在卫成公的食物中下毒,但是负责照顾卫成公的宁武子又花钱买通了御医,让他减少毒药的剂量,卫成公得以保住性命。
  卫成公并不想在监狱中度过其余生,更何况晋文公一心想置他于死地,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他便开始策划复辟。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周监狱的大门,能让他走出监狱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晋文公,另一个是周天子。卫成公不惜血本,首先是巨资贿赂鲁僖公,让鲁国出面,向周天子与晋文公请求释放卫成公;其次分别赠送十对玉璧给晋文公与周襄王。周襄王这个人,前面提到过,特点就是贪小便宜,这个毛病终生不改,所以周襄王下达赦令,释放卫成公。
  出于监狱大门后,卫成公喘了口大气,可是这时公子瑕已经就任卫国国君了,他如何重新夺回大权呢?卫成公这个人私人财产颇为庞大,他又向时任卫国高官的周颛、冶廑两人行贿,以换取两人的支持。周、冶二人得到钱财后,发动政变,杀死元恒与公子瑕,卫成公复辟成功,重新登上国君的宝座。
  晋文公去世后,中原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前往晋国进行吊唁,惟独卫成公与晋文公恩怨甚深,拒绝前往,并且乘晋国政权交接之际,发动对郑国的战争。在中原诸侯中,卫国与郑国是一对老冤家,卫国的国土有一部分被郑国所侵占,卫成公决定以武力收复。
  
  晋襄公要将晋文公的霸业发扬光大,卫国理所当然成为首个打击目标。
  公元626年(晋襄公二年),晋军总司令、中军元帅先且居与下军副司令胥臣率领晋军主力,进攻卫国。五月一日,晋军包围卫国的戚邑,经过一个多月的围困,于六月八日攻克戚邑,俘虏卫国的守城将领孙昭子。
  卫成公一看大势不妙,赶紧向陈国求援,此时陈国既投靠楚国,又投靠晋国,典型的两边倒。陈共公对卫国特使说:“卫国要先发兵攻打晋国,那寡人才好从中斡旋。”卫成公愣头愣脑的,还真派大将孔达率军进攻晋国,晋襄公一怒之下,将卫国的戚邑划入晋国的版图。
  第二年(公元前625年)六月,晋国召集宋国、陈国、郑国、鲁国等,商议攻打卫国的事宜,此时陈共公出面替卫国求情。为了让晋国有一个面子,陈共公让卫成公将进攻晋国的大将孔达抓起来,交给晋国人处置。晋国政府也乐得顺水推舟,体面地结束对卫国的战争,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晋国与秦国兵烽再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8)
  
  自从殽山战败后,秦穆公一心想着对晋国实施报复战。公元前625年(晋襄公三年)初,秦军在孟明视的率领下,大举进攻晋国。
  晋襄公亲自迎战,先且居担任中军元帅,赵衰为副元帅。秦国人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实力还是不如晋国,在晋国的一连串打击下,秦军被迫从晋国境内退守到秦国境内的彭衙,秦军非常狼狈,已经不能再往后退了,孟明视决心在这里与晋军展开决战。
  晋军将领狼谭率领先头部队与秦军遭遇。狼谭是一位著名的勇士,在殽山之战中立有战功,被晋襄公任命为战车右护卫,作为元首的护卫,这对一名武士来说,是至高的荣誉。可是到了与狄人的战争时,晋军总司令先轸撤换了狼谭,对于一名武士而言,这是奇耻大辱。狼谭的朋友对他说:“你蒙受这种耻辱,怎么不去死呢?”注意这句话哦,这给我们表明春秋时代的一种时代观念,荣誉重于生命,大家都知道日本有武士道,其实真正的武士道,乃是起源于中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后来梁启超写过一本书,叫《中国之武士道》,这本书记载了中国自春秋到汉代的著名武士的故事,是一本非常好的资料书,可惜流传并不广。中国人的血性精神,总体上来说,从春秋战国往后,是呈下降的趋势,这里的原因很多,政治上原因是高度的专制,扼杀武士的独立人格,思想上则是儒学独尊,经千年文化薰陶,重文轻武成为主流,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当别撰文深究,此处先略去不谈。
  面对朋友的质问,狼谭回答说:“只是还没到死的时候。”他朋友又说:“我跟你一起把先轸这老头给宰了。”狼谭断然拒绝道:“以下凌上,这样做并不符合道义,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为国家而死,才是真正的勇敢。我是凭借勇敢才得到战车右护卫这个职务的,现在被人认为不够勇敢,所以把我免职了,这也是应该的。至于我是不是真正的勇敢,您就等着瞧吧。”
  现在是狼谭展示其勇敢的战斗精神的时候了,虽然敌众我寡,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冲向敌营,勇不可挡,秦军本来就以悍勇而著称于世,现在遇到了更加勇猛的晋国人,阵脚大乱。狼谭身陷重围,丝毫不惧,最后力战而死,完成了自己做为一名武士的归宿,也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勇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为国家而战死沙场。这是一名真正的勇士,晋国之所以能长期争霸,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尚武之国,武士之魂,即是晋国之国魂。
  狼谭之死,并没有改变秦军的被动局面,晋军大部队及时赶到战场,秦军大败,继殽山之役后,再尝失利的苦果。
  
  面对秦军的反扑,晋襄公易守为攻。
  这一年的冬季,晋军在中军元帅先且居的率领下,联合宋、陈、郑三国的军队,进攻秦国。秦军再遭败绩,晋军攻占汪邑、彭衙后,胜利班师回国。
  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岂肯善罢甘休呢?第二年(公元前624年),秦军又一次卷土重来,仍然任用常败将军孟明视为总指挥。这次秦军破釜沉舟,志在必得。晋军副元帅赵衰建议坚壁清野,避免与秦军交战,赵衰说:“秦国在戒惧中奋发图强,这是不可以抵挡的。孟明视用心革新秦国的政治,给民众还来很多好处,励精图治,不敢懈怠,我们岂能抵挡呢?最好的办法,是避而不战。”
  对晋军来说,面对屡败屡战却仍然维持高昂斗志的秦军,避而不战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果不让秦国人挽回颜面,那秦国在西部的进攻将是无休止的。孟明视大军攻占王官城与郊地,找不到晋军主力进行决战,便南渡黄河,到达殽山战场,掩埋了当年战死在沙场的秦军战士的累累尸骨,然后返回秦国。
  不久后,晋襄公又出兵进攻秦国,包围两座秦邑,之后晋国向东扩张,秦国向西发展,两国的大规模战争暂靠一段落。晋襄公上台的前五年时间里,晋国与秦国爆发五次战争,秦国在最强盛的穆公时代,无法跨过晋国这道门坎,这也意味着秦国东进中原的梦想遥遥远期。对于晋国来说,遏制住秦国向东扩张的欲望的同时,也开启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下一节《狐赵之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2: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29)
  
  二、狐赵之争
  
  赵盾的父亲赵衰,是晋文公时代的元老与功臣,随同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足智多谋,功劳赫赫。最初流亡到狄国时,赵衰在狄国娶了一名叫叔隗的女子,并且生下了赵盾。后来晋惠公派人潜入狄国,准备暗杀重耳,重耳与他的随从赵衰、狐偃等不得不离开狄国,开始新一轮的流亡。这个时候赵盾还年幼,赵衰无法把他带在身旁,就留在狄国由母亲养大。
  后来,这个流亡集团回到了晋国,重耳成为了晋文公,赵衰也成为一代功臣。晋文公为了对赵衰多年来的忠心表示感谢,特地将自己的女儿(后来被称为赵姬)嫁给了赵衰,并且生了三个儿子。
  赵衰这个人,并不特别想念狄国的妻子和儿子,压根没有想到要把他们迎回晋国。心地善良的赵姬却一直提醒赵衰,请求将狄国的妻儿接回国,但是赵衰拒绝了。
  赵姬对赵衰说:“有了新宠就忘了旧爱,这样做不太好吧,如何使人信服呢?一定要将她们母子二人接回来。”赵衰之所以不想迎回叔隗与赵盾,可能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怕赵姬会吃醋。这女人要是吃醋了,往老爹晋文公那儿一说坏话,赵衰的地位就不稳固了。既然赵姬如此坚持,赵衰就答应了。
  赵盾和他的母亲从狄国返回到晋国。
  赵姬见赵盾一表人才,而且很有才干,非常喜欢,就向父亲晋文公请求,让赵盾成为赵衰的嫡子。赵盾成为嫡子,就意味着赵盾的母亲叔隗将成为赵衰的正夫人,而赵姬只能是庶夫人,名位排在叔隗之下。赵姬这个人,真的是非常的伟大,善良且宽容,又富有智慧,倘若没有赵姬对赵盾的鼎力支持,赵氏能否成就数百年的基业,确实是个未知数。
  
  晋文公对赵衰十分的信任,晋国组建三军时,晋文公想任命赵衰为中军司令员,实际上也是三军总指挥,赵衰却勇于让贤(估计赵衰真的逊于军事),向晋文公推荐郤縠为中军司令员;晋文公打算让赵衰出任下军司令员,赵衰又一次推让给了栾枝与先轸。
  到了晋文公八年(公元前629年)时,晋国组建新上军与新下军,赵衰才担任新下军司令员,他才算正式进入到军界的高层。此后赵衰还担任过上军副司令员与中军副司令员。
  三军正副司令员共有六位,赵衰在中军副司令员这个位置上呆了五年,直至其去世。赵衰死于公元前622年,即秦穆公与晋襄公去世的前一年,令人奇怪的是,这一年,三军六位高级指挥官中,竟然死了四位:先且居、赵衰、栾枝、胥臣。
  四位司令级的将军在同一年去世,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史料对此纪录十分的简略,无法了解四人的死亡原因。这一重大事件,也表明晋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晋文公那一代的谋臣武将基本上去世,权力就落在第二代的身上。
  四位大将在同一年去世,这对晋国的军事力量是重大的损失,晋襄公不得不考虑将晋国的军事力量由原先的五个军,整编为三个军,裁撤了新上军、新下军,保留原先的上、中、下三军。
  谁将出任权位最重的中军元帅一职呢?
  在晋国是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首席执政。只要可以担任中军司令一职,那就意味着同时也成为了宰相级的权臣。
  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功臣中,最显赫的人物便是狐偃与赵衰,狐偃的儿子狐射姑与赵衰的儿子赵盾,便成为中军元帅最有力的竞争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2: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130)
  
  晋襄公打算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司令,赵衰的儿子赵盾为副司令。正当委任令要下达时,晋国的元老之一,赵衰的老部下阳处父,结束了在卫国的国事访问,返回晋国。在狐、赵两大家族中,阳处父是偏向赵氏的,他力劝晋襄公任命赵盾为中军司令,极力称赞赵盾有治国之才,并说道:“中军元帅必须让有才能的人来担任,如此才是国家之福。”
  阳处父的言下之意,赵盾的才干要远远超过狐射姑。
  晋襄公权衡再三,最后采纳阳处父的意见,将狐射姑与赵盾的位置作了对调:赵盾出任中军司令,狐射姑出任中军副司令,这意味着赵盾掌控了军政大权。
  赵盾的确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他上任后,马上雷厉风行地进行内政改革,成为令人瞩目的政治新星。根据史书的记载,赵盾“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污,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就是制定各项法律,清理诉讼案,加强对国家通缉犯的追捕,治理政治腐败问题,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提拔下层的优秀人才等等。
  位居赵盾之下,狐射姑焉能吞下这口恶气?
  
  当年(公元前621年)八月,晋襄公病逝。
  由于晋襄公的嫡子夷皋年级还小,为了保持晋国的稳定与霸业,晋国的大臣们倾向选择年长的接班人。但在接班人选的问题上,狐射姑与赵盾针锋相对,使得狐、赵的矛盾由隐蔽走向公开,冲突迅速升级。
  赵盾和狐射姑各推出一位侯选人。
  赵盾推出的候选人是公子雍。公子雍是晋文公之子,是晋襄公的庶弟。公子雍此时正在秦国,他为什么去了秦国,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结合这一年秦穆公去世的事件,估计公子雍可能是去参加秦穆公的葬礼。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可以判断赵盾主政之后,晋国在外交政策上出现了大调整,就是积极恢复与秦国的友好外交,以保证晋国在东进过程中避免西线的冲突。赵盾认为公子雍具有四大优势:第一,德才兼备、心地善良;第二,年级比较大,可以胜任管理国家的重任;第三,深受晋文公的喜爱,这有利于得到老臣们的支持;第四,跟秦国的关系比较好,有利于发展与秦国的友好关系,稳住秦国,是晋国的基本国策。
  狐射姑推出的候选人是公子乐。公子乐是晋文公与文嬴的儿子,文嬴就是怀赢,秦穆公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的那个有个性的女子。秦穆公对晋文公登上君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文嬴在晋文公众多的妻子中,地位是非常特殊的。
  狐射姑的父亲狐偃是个很精明的人,他可能有意赢得文嬴的信任,狐家与文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狐射姑力主由文嬴的儿子公子乐来继任君位。他的理由是:既然晋国的基本国策是要缓和与秦国的关系,那么公子乐作为秦穆公的外孙,当然是最佳的人选。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4-19 15: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