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3: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39)
  
  过了不久,吴国政府给要离扣了个罪名,要离闻风而逃。他的妻儿子女则被吴王下令逮捕,在闹市上公开处决,并化骨扬灰。
  这一切,都是吴王阖闾与要离共同导演的戏。
  假戏却是真做。
  要离的妻儿子女,到死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要离真的犯下什么滔天罪行了,作一名狂热武士的妻子与儿女,有时是一种不幸。
  离开吴国后,要离放话扬言,与吴王阖闾有不共戴天之仇,这是说给庆忌听的。经过辗转后,要离最终到了卫国,求见庆忌,庆忌没有疑心。
  见了庆忌后,要离咬牙切齿地说:“吴王阖闾昏庸无道,王子您是知道的。如今我妻儿子女无罪见诛,在街市上被化骨扬灰,此仇不报非君子也。吴国现在的国情,我略知一二,希望可以借助王子之勇,必可擒获阖闾。王子何不乘此机会,率部打回吴国去呢?”
  庆忌因父亲吴王僚被杀一事,对阖闾恨之入骨。他频繁与中原诸侯接触,想借助诸侯的力量杀回吴国。现在要离前来投奔,其家人被杀于街市,这是吴人皆知的事实,他对要离没有丝毫的怀疑,认为是个可以信任的人。
  要离的计谋实现了,他得以潜伏在庆忌的身边。
  庆忌开始招募雇佣兵,并亲自训练。三个月后,这支雇佣军出发了。到了长江岸边时,庆忌找来了一些船,士兵们纷纷上船,横渡长江。愈到江心,江风愈烈,船在江中摇摆着,要离手握着一把矛钩,坐在庆忌身边。他思忖着最佳动手的时机,因为庆忌勇健过人,他只有一次行刺的机会,而且必须要一刺致命。
  要离是一名勇士,但并不是个武艺高强的人,由于身材瘦弱,他的力气并不大。为了达到最佳的行刺效果,他非常聪明,选择站在庆忌的上风向,这样可以借助强劲的风力,增加矛钩的冲击力。
  可是庆忌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他是一个磊落的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况且要离的遭遇,使他有几分同情,完全不相信要离竟然会是吴王阖闾派来的刺客。船行至江心时,庆忌一边抬头欣赏滔滔长江水,一边若有所思,根本没注意要离已执着矛钩站在他背后。
  庆忌一点戒备心也没有,这正是下手良机!
  要离举起矛钩,用尽全身的力量,顺着风向朝庆忌的后背狠狠地扎去。矛钩深深地刺入庆忌体内,只听得“啊——”的一声惨叫,一股殷红的鲜血喷出。然而庆忌并没有马上死掉,他太强壮了,一回头转身,以困惑不解的眼光瞪着要离,然后身子一摆,将矛钩甩掉,一伸手,抓住要离。要离站不稳,一脚跌倒在地,庆忌趁势揪住他的头发,把他的头拉到船缘,一用劲按到水里,然后又拔出来,再按进水里。折腾几次后,要离已经呛了不少水,直喘大气。
  庆忌的伤口处鲜血不断地涌出,他忍住巨痛,把要离的脑袋顶在膝盖上,愤怒地说:“阖闾杀你家人,我欲为你报仇,你为何要杀我。”看来庆忌不想死得糊里糊涂,他一定要刨根究底知道事情的真相。
  要离突然狂笑了几声,说道:“那只是我的苦肉计罢了,欲为君王除患,何惜自己的家人。”
  庆忌不禁长叹一声道:“你能忍辱负重,还敢以兵刃加之于我,真是天下的勇士。”
  这时庆忌的侍卫们拔出剑,准备结果要离的性命。庆忌的脸色愈发苍白,他感觉自己的气力正在一点一滴地消失,但他还是用尽全身力气说:“不要杀他。这是天下的勇士,怎么可以在一天之内,杀了两位天下至勇之人呢?”
  说完后,庆忌又对手下说道:“我活不了了,你们把他放了吧,让他回到吴国,以表彰他的忠心。”说完后,庆忌的脑袋一歪,死了。
  如果以人格来论,庆忌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勇士,能够从容释放杀害自己的凶手,这样磊落的胸襟,试问有几人可达到呢?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纵有盖世武功,终无用武之地,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要离没有被处死,庆忌死后,他的部下遵从其遗言,将要离释放了。
  这个结果,并没有让要离高兴。他选择的是一条英雄之路,可是庆忌死了,他却活下来,而且是在敌人的宽大下活过来的,这不是他想要的。他一路走着,一路想着,走到半途时,停下来不再走了。
  有一名跟随着他的随从问道:“为什么不走了。”
  要离惨然叹道:“我以妻儿子女之死效忠国君,这是不仁;为新的国君而杀死旧国君的儿子,这是不义。不仁不义,我怎么能苟且偷生于人世呢?我又有何面目来面对天下之士呢?”说完后,他跳入江中,此时的他生念已决,只求一死。
  可是没死,随从把他救上来了。
  要离睁开眼睛,又看到蓝天白云,自言自语道:“我能不死么?”他的随从在耳边说:“您先不要求死,回来吴国后,吴王肯定会给你加官进爵的。”
  要离笑了一下。自己的使命完成了,如果得到官爵,那岂不是让他人耻笑,自己以妻子儿女的生命来换取荣华富贵么?他拔出利剑,先自断手足,然后伏剑自杀。
  继庆忌死后,要离也魂归江河。
  作为一名刺客,要离是个很复杂的人。武士的狂热,使他成为一个杀人的工具,虽然他自诩为一名真正的勇士,但实际上他远不如其敌人庆忌。庆忌更有君子风度,更有人情味,而要离则不免显然气量狭小了,甚至是冷酷无情。
  庆忌之死,令吴王阖闾如释重负,最大的绊脚石搬掉了。可是阖闾还不知足,还有两个隐患未除:吴王僚的两个弟弟,掩馀与烛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3: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0)
  
  六、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既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王,同时也是一个冷血人物。
  他先借专诸之手刺杀吴王僚,后又借要离之手刺杀庆忌,如今又把目光盯住了逃亡在徐国与钟吾国的掩馀与烛庸,两人都是吴王僚的弟弟。
  公元前512年,即吴王阖闾三年,吴国政府对徐国、钟吾国频频施压,要求两国分别交出吴国公子掩馀与烛庸。徐国与钟吾国都是小国,得罪不起吴国,便偷偷告知两位公子,两位公子走投无路,看来只能逃往楚国了。
  楚昭王敞开胸怀,接纳了掩馀、烛庸两个吴国公子,将两人安置在养邑,并赐给大片土地。在楚昭王看来,如今吴王阖闾重用楚国叛徒,对楚国的虚实了如指掌,他也想通过接纳吴国公子,来掌握吴国的军事情报。
  确实,在吴王阖闾的臣僚中,他最信任的两人都是楚国人,这两人是伍子胥与伯嚭。
  
  在吴王阖闾夺权路上,伍子胥功不可没。阖闾即位后,即任命伍子胥为行人,即外交官,并参与政事,问他说:“寡人想要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不知要怎么做呢?”
  伍子胥听后顿首道:“我不过是楚国的逃犯,父兄惨遭杀戮,连尸骨都无人收葬,我蒙罪受辱,前来投奔大王。大王不加杀戮,已是知足,又哪敢参与政事呢?”
  吴王阖闾笑道:“要是没有先生相助,我恐怕还得带着兵在前线打仗呢,哪里可以得到王位呢?现在百事待兴,我诚恳地希望有您相助教导,您怎么说这样的话呢?”
  其实伍子胥并非不想有一番作为,但他心有顾虑。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如今阖闾已经实现称王的梦想,自己又立下大功,谁晓得下场是好是坏呢?他索性把话挑明了:“我听说谋事之臣,在为君王排忧解难后,必定不被君王所重用。”
  阖闾一听,心里明白了。他诚挚地对伍子胥说:“先生怎么这么想呢?没有您,我就没有可以畅所欲言的人了。我虽然得到王位,但事业刚刚开始,我国僻处东南,地势险阻,气候潮湿,还有江河的水患,国家没有坚强的防御,民众没有依靠,没有建立储备,许多荒地未开垦。百事待兴,我正要向先生请教哩。”
  这一番话,让伍子胥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他打心里觉得,吴王阖闾确实是位有着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君主。阖闾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想到这里,他对阖闾说:“要治理国家,首先得使国家安定,社会有秩序,民众各尽其职,然后才可以成就王霸之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1)
  
  阖闾是真心向伍子胥讨教,并非纯粹作秀。他很明白,吴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根基却不深,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于是他又问:“具体要怎么样做呢?”
  伍子胥提出十二字方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这其实是把楚国经验搬到吴国,如果用后来孙子的话说,伍子胥的战略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样,楚国与吴国两个国家都拼命的筑城,筑城是一件很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效果有所不同。楚国是将筑城当作抵挡吴国进攻的防线,而吴国筑城则是作为一种战略威慑,从双方战略态势看,楚国仍然是消极防守,而吴国仍然是主动进攻。
  
  为了打击对手,吴王阖闾大肆收留楚国的逃亡分子,伯嚭就是其中一人。
  伯嚭是楚国三朝重臣伯州犁的孙子。二十多年前,王子围(楚灵王)发动政变,推翻楚王郏敖,诛杀伯州犁,伯嚭便逃到国外。吴王阖闾上台后,同样是楚人的伍子胥得到重用,伯嚭想碰碰运气,便前来投奔。
  伍子胥在吴王面前大力举荐伯嚭。伯嚭的经历与他自己有类似之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把伯嚭当作同病相怜之人。初见伯嚭时,伍子胥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一种亲近感,觉得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吴国大夫被离问伍子胥:“您为什么第一次见到伯嚭就信任他呢?”
  伍子胥答道:“我们身世有相似之处,正所谓同病相怜,谁不爱自己的亲人,谁不怀念自己所思念的人呢?”
  被离提醒伍子胥:“您所看到的只是外在的相似,伯嚭内心深处是不是跟您类似呢?”
  伍子胥没想过这个问题,他答道:“这我就不知道了。”
  被离叹了一口气,对伍子胥说:“您要小心点啊。依我观察,伯嚭眼光如鹰,走路时象虎,完全是一个追逐名利之人,他的性格跟你可不一样,你得小心点才行,不可太亲近了。”
  这一番话,伍子胥并不以为然,他仍然向吴王阖闾举荐。伯嚭被任命为大夫,并很快成为吴王所信任的人之一。
  
  掩馀、烛庸两人逃往楚国后,吴王阖闾归怒于徐、钟吾两国政府的通风报信,决心拿徐国与钟吾国开刀。
  公元前512年冬季,吴国大军突然掩袭钟吾国。钟吾军队大败,君主成为吴军的阶下之囚。这是吴王阖闾夺位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旗开得胜。
  紧接着,吴军挟胜利之余威,又攻入徐国。徐国坚守都城,并派人紧急向楚国求援。楚昭王派遣沈尹戌率军驰援,然而还是慢了一步。
  吴军的作战十分灵活,采取了一种创造性的进攻方法:在山区截流筑坝,在河水积蓄到一定水位时,毁掉大坝,洪水奔腾而下,冲毁了城墙,徐都成为一片汪洋之泽。
  春秋末期的战争,比起前期,更多了几分残酷的色彩。
  徐国君主无法再战了,他将自己的头发剪断后,携妻带子,出城向吴王阖闾投降。吴王阖闾赦免徐国君主,并允许他流亡到楚国。
  吴国开始显示出十足的霸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2)
  
  破钟吾、灭徐国后,吴王阖闾的目标直指楚国。阖闾下达军队动员令,筹备进攻楚国,可是命令下达后,却迟迟没有出兵。
  原来阖闾心里有个疙瘩。他最信任的人是伍子胥与伯嚭,这两人都是被楚国政府迫害而逃亡到吴国的,与楚国政府有深仇大恨,两人都有极强的报复心理,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阖闾担心一旦伍子胥与伯嚭率领吴军深入楚国后,会过于冲动、感情用事,急于求成,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军队便很可能陷入灾难。
  阖闾把伍子胥与伯嚭两人召来,问他们说:“我想出兵攻打楚国,你们两位怎么看呢?”伍子胥与伯嚭都面带喜色说:“我们愿意效劳。”阖闾没有回答,他站在高台上,南风徐徐,突然他迎风而啸,而后又一声轻叹,没有吭声。
  伍子胥十分精明,他猜测到了吴王阖闾的心思。不错,伍子胥确实恨不得杀回楚都,虽然楚平王死了,但也得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羞辱一番。楚平王的儿子、孙子,这些王室成员也不是好东西,得抓起来出口恶气。他时常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心中的熊熊怒火,而这正是吴王所担心的事。
  当然,伍子胥有冲动的一面,也有冷静的一面。在摸准吴王心思后,他提出一个非常理性的军事计划:“楚国表面强大,其实内部混乱,掌权的人太多,却没有人敢于承担责任。在击败楚国之前,首先要先让他们疲于奔命,因而我们可以将军队分为三个部分,采取车轮战,轮番出击,骚扰楚军。只要楚军一出动,我们就撤退,他们一撤退,我们又出动另一部分兵力骚扰。这样折腾几次,很快就会让楚国人精疲力竭了,到时我们再精锐全出,必定能大获全胜。”
  这一番分析,展示伍子胥军事素养与卓越的眼光。
  吴王阖闾听了之后大喜,立即采纳其建议,将吴军分为三个编制,轮番出击,果然如伍子胥所料,把楚军折腾着团团转。吴军牢牢地掌控着战场主动权。
  
  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吴国在战火的洗礼中走向军事强国。当巫臣初使时,当时的吴国连兵车也没有,如今不仅拥有兵车、水师,还有第一流的兵器。
  吴国的铸剑技术在诸侯国中是数一数二的水平,吴王阖闾对宝剑的酷爱,刺激了吴国铸剑技术的发展。颇令人惊讶的,铸剑新技术最为领先的,居然是被视为蛮夷的吴、越。当时顶级的铸剑师,越国有欧冶子,吴国则有干将、莫邪。
  据说欧冶子与干将是同门师兄弟,而莫邪则是干将的妻子。当时越国还是个弱国,吴国强大,越国人便献上三把宝剑,这三把宝剑,很可能就是出自欧冶子之手。阖闾得到三把宝剑后,爱不释手,希望本国也可以铸出同样的旷世名剑。
  铸剑的任务交到名匠干将手里。
  干将采集优质的铁矿石及其他材料,铸成了绝代双剑,一把称为干将,另一把称为莫邪。据说为了铸成这两把剑,干将的妻子莫邪把自己投入熔炉中,以身铸剑,古代人认为剑是有灵气的,而人是万灵之长,故而名剑之灵气,得有人之灵气融入其中。这究竟是一种迷信呢?还是人身上有某些物质,是铸成名剑的辅料呢?笔者对此没有研究,不敢轻下结论。这两把名剑是以莫邪的生命换来的,故而干将十分爱惜,只将其中的一把(莫邪剑)献给吴王阖闾,自己则保留了另一把。
  得到宝剑莫邪后,阖闾爱不释手,又下令让国内能工巧匠制造金钩。阖闾对兵器的酷爱,成为吴国制造兵器热的催化剂。
  金钩是什么东西呢,有史料记载,是一种类似刀的武器,也有人认为金钩就是一种戈。在阖闾的大力支持下,吴国所制的金钩闻名天下,后来被称为“吴钩”。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写有吴钩的诗句,比如李贺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再如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吴钩在千年后仍然十分有名。吴王阖闾下令:“善长制造金钩者,赏赐百金。”这么一来,吴国大批工匠都转向制造金钩。
  铸剑制钩的背后,都体现吴国军事装备技术的提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3)
  
  七、兵圣孙武
  
  伍子胥是吴王阖闾称霸的最重要人物,他不仅自己是个优秀人才,而且慧眼识人,向阖闾推荐过很多人才,其中包括专诸、要离,但最重量级的人,却是举世闻名的兵圣孙武。
  孙武的早年生活是个谜。
  有史料称孙武是齐国人,其先祖是陈国流亡到齐国的陈完,与齐国权臣陈无宇属同宗;一种说法称孙武是陈无宇的后人,其说大抵不确切;也有史料称孙武是吴国人。不管哪一说法属实,有一点是明确的,孙武早年生活比较平淡无奇。他曾经有一段时间隐居在吴国,勤奋地钻研兵法,探讨总结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并提出自己深刻的见解,著成兵法书一册,这便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巨著《孙子兵法》。
  伍子胥在隐居期间,对吴国的逸士能人十分留意,并挖掘出许多人才。他可能读过孙武的某些著作,对其兵法思想极为叹服。可以说,伍子胥有伯乐之才,他意识到孙武是个帅才,可以帮助吴王成就霸业。
  有一天,吴王阖闾邀伍子胥一起讨论军事。在交谈时,伍子胥提起孙武,并在阖闾面前七次举荐孙武。吴王并没有在意,他本人便是善长将兵的名将,见伍子胥推荐了一个从来没有指挥作战经验的隐士,心中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伍子胥推荐孙武,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其真实的目的,是想提高自己在吴王心中的地位。
  虽然阖闾心里是这么想,但他没有说出来,既然伍子胥推荐了,那就召孙武前来吧,至少这也算是给伍子胥一个面子。
  
  孙武来到了王宫,阖闾以礼相待。当然,这是出于客气。吴王开门见山,向孙武询问兵法见解,显然是要试探一下孙武的兵学修养。
  阖闾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幸运的人,因为他最早读完不朽的名著《孙子兵法》。孙武将自己写成的兵法书卷递交给吴王,阖闾开卷一阅,只见第一篇《始计》,开头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看到这里,阖闾震惊了。
  自从有文字以来,从来没有人把战争问题写得如此深刻、透彻!在此之前,阖闾自认为是个精通军事之人,而在孙武的文字面前,他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会打仗,不能说领悟到了战争的真缔。对孙武的著作,吴王赞叹不已,他如饥似渴,一篇篇地读下来,总共十三篇,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既有论及战略问题,也论及战术原则,简明扼要,字字珠玑。
  阖闾读完后,心情舒畅,非常高兴,对于这本兵法书的价值,他没有丝毫怀疑。不过他更关心的是,孙武究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呢,还是一位可以担任统帅的将军呢?
  他准备给孙武出个小小的考题。
  吴王阖闾便问道:“先生的兵法,能否稍稍试验一下呢?”
  孙武知道吴王心中有疑虑,便微微一笑说:“当然可以了,大王可以拿后宫的宫女来做个试验。”
  阖闾一听乐了,战争是男人的事情,宫女弱不禁风的,怎么受得了军事训练呢,嗯,好,既然你吹牛了,我就看看你的本事吧。于是他批准了:“好吧。”
  孙武又说:“臣有一个要求,请求大王让两位宠姬分别担任队长,各领一队。”阖闾一听,这要求不过份,批准了,行,照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4)
  
  
  演练的第一天,吴王亲自到场观看。
  参加演习的宫女总计三百人,分为两队,每队一百五十人。这些平素花容招展的女人们,全都穿着铠甲、戴着头盔,一手持着剑,一手持着盾。虽然身着戎装,却没有英姿飒爽,反而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这些没摸过剑的女人嘻嘻哈哈的,觉得挺好玩的。
  这时孙武站在台上,开始讲解操练要诀。队形的进退、变化主要以鼓声为指令,根据不同鼓声,前进或后退、左转或右转。孙武强调道:“听到第一通鼓声,要精神振作,作好准备;听到第二通鼓声,要齐声呐喊着前进;听到第三通鼓声,要排列成为战斗队形。”
  台上的孙武神色严肃地讲解操练要诀,台下的宫女们却嘻嘻哈哈的,看着对方穿着戎装的可爱模样,互相开玩笑,把这当作一场游戏。
  孙武亲自擂鼓,可是娘子军对鼓声置若罔闻,一步也没走,只是捂着嘴偷笑。孙武又详细将动作要领重申一遍,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可是似乎没有起到效果,这群女人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不仅宫女笑了,在台上看操练的吴王阖闾也不禁笑了。整个场面很滑稽,他不禁暗想:孙武啊孙武,你偏偏要选择宫女来训练,这回下不了台了吧。
  可是孙武并没有沮丧,他很有耐心地又一次重申军令与纪律。仍然是一样,台下只有一片嘻笑声。
  这下子孙武愤怒了,他瞪大眼睛,怒发冲冠,猛吼道:“把斧头与铁砧板扛上来。”
  这时手下把斧头与砧板扛上来,看来孙武已露杀机。果不其然,只听得孙武说:“倘若军纪不申,号令不明,这是将领的过错。如今我已经三令五申,而队伍却不执行命令,这就是队长的罪责。”说完后他一转身,问身边的军法官:“按军法如何处置?”
  军法官简洁地回答:“当斩。”
  孙武回过身,大声宣布,立即处死两队宫女的队长——吴王阖闾的两名爱姬。
  此言一出,三百粉黛无颜色,而观摩者更是目瞪口呆。
  吴王阖闾一听,坐不住了,马上派人快马从观看台前直奔到孙武的指挥台,向孙武传达吴王的命令:“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带兵了。这两个女人乃是寡人最宠爱的,要是没这两名爱姬,寡人吃饭都没胃口,将军斧下留人。”
  孙武拒绝了,他声色俱厉地说:“我已受吴王之命,封为将军,在军中执法,即使有君主的命令,也不能接受。”
  说完之后,孙武下令军法官立即执法。两位貌美如花的王妃被拉到行刑处,头按在铁砧板上,两人顿失颜色,使劲地挣扎,但两个娇小的身躯,怎么挣脱得开几个彪形大汉呢?绝望之下,只得回眸看君王。此时吴王阖闾一看孙武来真的,早就跳了起来,猛吼道:“斧下留人——”他浑身发抖,神态慌张,非常激动。
  但是来不及了。
  只见两门大斧劈下,血柱如花,两位绝色美女顿时魂归九天。
  吴王阖闾一声惨叫,瘫倒在地。
  这时孙武一登鼓台,举槌擂鼓。三百名宫女已是魂飞魄散,眼睛连眨也不敢眨,个个竖起耳朵,听着孙武的擂鼓声。随着鼓声节奏的快慢,或左或右,或进或退,转身回旋,每个动作都十分到位,井然有序,就象是经过多次训练似的。除了脚步声与剑盾的挥舞声外,两队女兵肃静无声。
  操练相当成功,孙武径直穿过操练场,走到吴王阖闾面前。此时的阖闾神色恍惚,面带怒气,不抬头正眼看孙武。孙武面不改色,对吴王阖闾拱手道:“军队已经操练完毕,请大王检阅。现在她们已经可以为大王赴汤蹈火,就是开赴战场也可以。”
  阖闾冷冷地说:“我已知道你善于用兵了,可是我用不着她们,将军请将她们遣回吧,我不想检阅了。”
  孙武也不是吃素的人,在威严的君主面前,他不亢不卑,不怕摸老虎的血口,带着冷讽的语气说道:“大王只是喜欢我写的那些东西,其实并不想有实际的成效。”
  很显然,君臣两人在斗气。
  看到这里,站在一旁的伍子胥站出来说话,他对吴王说:“如今大王思贤若渴,欲兴兵戈诛暴楚,称霸天下,立威诸侯。大王也看到了,孙武乃是将才,除了他,还有谁能率领吴国军队跨越淮河、泗水,在千里之外行军作战呢?”
  经伍子胥这么一说,阖闾心中的怨气渐渐消了。是啊,他不是一个安逸享乐之人,否则的话,可以安心地当吴国公子,何必冒着巨大的风险刺杀吴王僚呢?因为他有雄心壮志,称霸诸侯、一匡天下,这才是他人生的使命,不是吗?
  自从与孙武见面后,阖闾为他渊博的军事知识、深邃的军事眼光所折服。今天孙武是过分了,敢于抗君命,杀了自己两个爱妾,可是他没有食言,他确实将一群弱不禁风的女流之辈,训练成为一支军纪严明、操练有素的军队,这能怪他吗?
  唉,只可惜了两位爱妾了,想了心疼。吴王阖闾毕竟不是凡人,也许有所失就有所得吧。想到这里,他转怒为喜,对伍子胥说:“哎,若不是先生,我怕是要犯大错了。”于是礼待孙武,正式拜为将军。
  
  孙武的加盟,使吴王阖闾如虎添翼。
  在孙武与伍子胥的努力下,吴国制订了对楚的战争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伍子胥原先构想的基础上再做修订,目的是以主动的出击,拖垮楚国人,并最终完成直捣郢都的战略计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5)
  
  八、疲于奔命的楚国
  
  与吴王阖闾的励精图治相比,楚国却面临着内忧外患。
  楚昭王上台伊始(公元前515年),便挫败了吴国的入侵。由于吴国爆发吴王僚被刺事件,阖闾篡位,吴军统帅掩馀、烛庸逃亡,吴军大败。此役的胜利,让楚国人看到了新政府的希望,然而很快,希望就破灭了。
  郤宛是楚国最正直的大臣之一,也是挫败吴军入侵的英雄,深得国人的爱戴。可是这么好的一个官,却难逃被栽赃陷害的下场。
  陷害郤宛的人,就是伍子胥的仇人之一,楚国奸臣费无极。
  楚平王死后,费无极仍然是政坛不倒翁,位高权重。担任左尹的郤宛以清正廉明而赢得国人的爱戴与拥护,这让费无极感到一种莫大的威胁。费无极做好事的本领没有,做坏事的恶点子特多,他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打算借令尹子常之手除掉郤宛。令尹在楚国是执政大臣,地位仅次于楚王,可子常这个人比较平庸,他有个缺点,喜欢收受他人的贿赂,又容易听信谗言。
  费无极便跑到子常那儿,对他说:“郤宛想要请您喝酒。”子常一听有酒喝,心里很高兴,欣然答应。然后费无极又跑去对郤宛说:“令尹打算到你家里去喝酒。”
  郤宛一听,有点为难,他知道令尹子常是个贪财之人,大驾光临,自己总不能没有表示吧。可是他一向清廉,家中又不曾收藏什么宝物,怎么办呢?他便向费无极请教道:“令尹大人要光临敝舍,我又没什么宝物可以进献的,那要怎么好?”
  这一问,正中费无极的招,他狡黠地笑道:“令尹喜欢收藏兵器,不如这样吧,你把家里的兵器拿出来,我帮你挑几件。”郤宛听后十分感激,便带着费无极到武器库里,挑了五件兵器及五副铠甲。费无极又假装热情,交待他说:“你就把兵器放在家门口,令尹来的时候,你便可以趁机献上。”
  郤宛是个心胸坦荡的人,哪里晓得这是费无极的阴谋呢?他还信以为真,把兵器放在大门口。
  到了吃饭的这天,子常备了车马,准备上郤宛家中。这时费无极急匆匆地跑来,神色慌张地说:“您幸好还没走,要是去了就遭殃了。我听说郤宛准备杀死您,他把兵器、铠甲都放在大门口,您可千万别去。还有啊,上次吴军入侵,郤宛率军截住吴军的退路,本来我们可以大获全胜的,可是关键时刻,他居然收了吴国人的贿赂,把吴军给放跑了。”
  子常这个人耳根子软,听了费无极的话后,满腹狐疑。他先派人前去郤家打探,结果探子回来禀报说,果然如费无极所说,郤宛在家门口放了武器。
  好险啊,子常不禁暗自庆幸。郤宛敢胆谋反,他愤怒了,召来负责郢都防卫的将领鄢将师,命令他带着军队,前去捉拿郤宛。鄢将师其实与费无极是一丘之貉,费无极设下的这个阴谋,他也有份。得到命令后,鄢将师马上带着一队人马,杀气腾腾地奔往郤宛家中。
  此时郤宛还在厅堂等候令尹大人大驾光临。他心里纳闷,这饭菜都快凉了,怎么令尹大人还没到呢?忽然听到门口有很多车马声,还以为是子常的兵马到了,不想这时家仆来报,郤宅已经被官兵包围了。鄢将师在门外叫喊着要捉拿阴谋造反的郤宛,并且说证据确凿,郤宛在门口放了一堆武器,就是想要谋害令尹大人。
  郤宛明白了,这是费无极设下的一个大圈套。直到这个时候,他总算看清费无极的狰狞面目,并清楚当年太子熊建、伍奢、伍子胥这些人被陷害,也都是这个奸臣的把戏。可是一切都太晚了,这时有理也说不清了。郤宛心知难逃一劫,与其遭辱被杀,不如自行了断吧。他默默地走进内屋,悬梁自尽。
  郤宛自杀了,可是鄢将师却不肯罢休,他血洗郤宅,放一把火把郤家烧个精光。郤氏一家人全部被杀死,以及郤宛的亲信阳令终、阳完、阳佗、晋陈等人,也一个不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6)
  
  
  郤宛是楚国难得的清官,他的死,令楚国百姓民愤激昂。
  郢都的民众异口同声,谴责令尹子常、费无极与鄢将师三人。子常这下子慌了,这个平庸的令尹不知道要怎么办。
  这时,沈尹戌求见子常,子常象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赶紧问沈尹戌:“现在要怎么办呀?”
  沈尹戌正色地说:“左尹郤宛,根本没有犯什么过错,您却下令杀了他,以致国人纷纷指责,舆论无法平息,您却一点也没有想过补救的办法,这一点令人费解。”
  子常赶紧问说:“那我要怎么补救呢?”
  沈尹戌皱皱眉头,又说道:“费无极这个家伙,人人都知道是个恶人。当年陷害太子熊建,又杀害伍奢,逼使伍子胥出逃,一手遮天,欺惑国君。平王是仁君,性格温和,又能励精图治,本来成就应该在成王、庄王之上,就是因为信任费无极这个小人,才使楚国霸业凋零,得不到诸侯们的拥护。如今费无极又搞阴谋,陷害郤宛,还杀死很多无辜者,所以民众才反应强烈,这事件都涉及到您身上,您要是不亡羊补牢,还怎么当令尹呢?聪明的人铲除恶人来稳固自己,您却庇护恶人来危害自己,这岂不是太糊涂了。”
  子常一听,豁然开朗,既然百姓对费无极、鄢将师两人深恶痛绝,自己就借这两个家伙的人头来平息民愤吧。
  在沈尹戌的诱导下,子常作出一个正确的决定:逮捕费无极、鄢将师两人,就地正法,夷灭两族,以平民愤。
  费无极玩尽权谋,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一死。只是他一死,又让伍子胥心生遗憾,无法活扒其皮,生啖其肉。
  虽然费无极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可是楚国民众对新政府完全失去了信任感。楚国的内部已是危机重重,而外部更是面临着吴国兵团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公元前511年,吴国开始实施“伍子胥计划”。
  这一年秋季,吴军以偏师伐楚,重点进攻夷、潜、六三邑。
  楚国在国内防务上,存在的问题很多。令尹子常遵循其祖父子囊的遗言,将防御重点放在郢都,这使边境线上的兵力大为不足,这些兵力不仅要防止吴国的入侵,也要预防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从北面突入。在防御吴国上,楚国重点是在东线筑城,但是东部城市距楚都远而距吴国近,很容易遭到吴国的突袭。一旦遇袭,中央军就要实施长途驰援。作为前楚国将领,伍子胥对这点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他的计划就是不断袭扰,拖垮楚国主力。
  吴军攻势凌厉,连续攻破潜邑、六邑。
  果然不其,楚国派出沈尹戌率军东进,支援潜邑。可是吴国根本不想打一场硬仗,楚军来援,吴军就逃得无影无踪。
  沈尹戌是楚军将领中的佼佼者。他对楚平王以筑城为主的防御模式一直是持批评态度,他洞悉伍子胥的战术,可是这种战术是难以破解的。最后他想了一个主意,将潜邑的居民迁移到了南冈(安徽霍山南),以避开吴军。
  可是伍子胥调整了战略方向,转而进攻楚国北部的弦邑(河南息县南)。沈尹戌只好马不停蹄,驰援弦邑,可是到了半途时,吴军又撤走了。
  楚军主力疲于奔命,伍子胥的战略开始体现出威力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7)
  
  
  面对吴军的嚣张气焰,楚昭王气疯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吴国咄咄逼人的气焰,令楚国的喽啰国开始动摇。桐国率先背叛楚国,投入吴国的怀抱。
  斯可忍,孰不可忍也!
  楚昭王豁出去了,准备易守为攻,进攻桐国与吴国。楚昭王任命大司马子期为主将,率军东征。子期是楚平王的儿子,战争经验丰富,伍子胥知道此人有几分本事,未可小视,便使用反间计,扬言:“楚国如果任用子期为大将,我立马就可以将他擒杀。要是任用子常为大将,我就只好远远地躲开。”
  楚昭王听到这个小道消息后,心里想,原来吴国人怕子常啊,那好,就改派子常为大将,出征吴国。
  其实子常是个庸才,担任令尹期间,内政混乱,听信费无极的谗言杀死郤宛,在行军作战上,也是外行。子常被任命为远征军大将,正中了伍子胥的圈套。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子常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杀向吴国与桐国。其实伍子胥根本不把子常放在眼里,他开始布下大口袋,等待楚军钻进来。
  伍子胥与孙武出动舰队,出现在桐国北面,作出增援桐国的假象,暗地里却各率一支主力部队,潜伏在桐国南面的巢邑附近。子常根据情报,作出重大误判,以为伍子胥的主力在桐国以北,便在桐国以南发动攻势,这正中了伍子胥的诡计。
  吴军两支主力突然杀出,大大出乎子常的意料。兵贵神速,在楚军反应过来之前,吴军已经在豫章(春秋时豫章,包括汉水以东、长江以北大片地区)将楚军主力团团围困。子常的能耐,伍子胥是很清楚的,六年前吴王僚派两公子伐楚,结果吴军遭到楚军沈尹戌与郤宛两军的夹击而遭败绩,在那场战役中,子常作为令尹,却扮演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他率楚国水面舰队参加,可是中途却逃跑了。
  就凭子常这种水平,如何与两位旷世军界奇才相较量呢?
  在伍子胥与孙武的合击下,楚军大败而逃。吴军趁胜围攻巢邑,巢邑沦陷,守将公子繁成为吴军的俘虏。
  楚国的东征,就这样以惨败而告终。
  
  吴王阖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对伍子胥、孙武说:“如今楚国方败,内忧外困,我想乘胜追击,攻破郢都,你们看如何?”
  出乎阖闾意外的,两位名将均不认同他的计划。
  孙武回答道:“乘胜追击,并非常胜之道。”
  吴王阖闾听不太明白,又问道:“这是怎么说呢?”
  孙武又补充说:“楚国的军队,是天下最强的敌人。我们倘若轻敌冒进,远攻郢都,败亡的概率超过九成。要攻入郢都,必须要有天时的配合,现在还不是时候,臣没有把握。”
  听了孙武的话后,吴王阖闾有几分失望,他转而问伍子胥:“我想再次发动伐楚之战,怎么做好呢?”
  伍子胥回答说:“楚国令尹子常,是个贪婪却无能之辈,得罪了众多诸侯国,如今唐国、蔡国对他都十分不满。如果大王要打击楚国,应该先争取唐国与蔡国。”
  这与孙武所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要打败敌国,外交攻势是重要手段之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1: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48)
  
  说到这里,伍子胥详细讲述了唐、蔡两国与楚国的恩怨。
  唐、蔡两国都是楚的喽啰国。有一回,蔡昭侯去楚国访问,他有两块贵重的玉珮与两件名贵的裘衣,他将其中一套玉珮、裘衣送给了楚昭王。子常知道后,就向蔡昭侯索要另一套,蔡昭侯坚决不肯给。子常大怒,找了个理由,将他扣押在楚国好几年。后来,唐成公也去楚国访问,他有两匹好马,其中一匹送给楚昭王,子常照例向他索要另一匹,唐成公很不高兴,不肯给,结果也被扣押了。后来唐国人、蔡国人暗地里把玉珮、裘衣、名马偷偷送给子常,这才使两位国君得以释放,但蔡昭侯与唐成公对子常恨之入骨。
  蔡昭侯在回国途中,经过汉水时,向河神发誓,从今往后,再也不去楚国朝见。不仅如此,他还偷偷向晋国抛媚眼,把自己的儿子姬元作为人质送入晋国,以换取晋国的支持,并恳求晋定公发兵讨伐楚国。
  看来在子常的执政下,楚国的内政外交都相当混乱。
  正因为这个原因,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建议,拉拢蔡国与唐国,组成联合阵线,共同讨伐楚国,这样胜算就大大增加了。
  吴王阖闾听后大喜,立即派伍子胥前往蔡国。
  
  这时蔡昭侯正有些郁闷。
  怎么回事呢?原来蔡昭侯投靠晋国后,打算依靠晋国人来报复楚国。晋定公特地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在召陵召开,故而又称为“召陵大会”。出席的国家有晋、齐、鲁、宋等十八个国家,此外周王室也派出代表出席。从参加会议的国家来看,堪称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蔡昭侯提出的讨伐楚国的问题。
  可惜的是,这次会议雷声大,雨点小。
  作为诸侯盟主的晋国人,跟楚国人一样无耻。蔡国有求于晋国,晋国人想乘机捞一把,晋大夫荀寅向蔡昭侯索贿。蔡昭侯一听,气得不得了,当初就是因为楚国令尹子常贪得无厌,他才会投靠晋国,不想晋国官员一样的黑,一样的贪。对荀寅的不合理索求,蔡昭侯断然拒绝。
  荀寅没捞到好处,便极力反对征伐楚国。他有两个理由,第一,晋楚有弭兵协议,晋国如果单方面破坏弭兵协议,会招来非议;第二,晋国在最近四十年,与楚国的对抗中,并没有占据上风。
  其实不仅是荀寅,晋国多数官员也不想与楚国开战,虽说晋国仍然是中原盟主,可是其地位早已摇摇欲坠了,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还同楚国大打出手。
  规模空前的召陵大会,最后无果而终,晋国拒绝了蔡昭侯讨伐楚国的提议。
  蔡昭侯这回总算看清了晋国人的嘴脸,郁郁寡欢地回到蔡国。
  蔡国虽然只是小国,但蔡昭侯咽不下这口恶气,决计要报复。怎么报复?进攻楚国吗?那可不行,拿鸡蛋砸石头准会粉身碎骨。蔡昭侯瞄准了一个小国,楚的喽啰沈国。
  公元前506年夏季,蔡国军队突袭沈国。虽说蔡国军事力量平平,可是沈国更加不济。在蔡军的进攻下,沈国被攻破,国君被蔡军俘虏并处决,小小的蔡国居然吞并了小小的沈国。
  楚昭王暴跳如雷,蔡昭侯是什么东西,也敢太岁爷上动土,打。别看楚昭王对吴国的入侵无可奈何,对付蔡国这样的小角色,他还是很自信的。
  夏去秋来,楚国大举出兵,包围蔡国首都。蔡昭侯招架不住,想撄城固守,等待晋国来援,可是晋国人会来吗?他心里没有底。
  晋国人没来,但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来者正是吴国大将伍子胥。
  此时伍子胥的身份是行人,即外交官,他偷偷潜入蔡国,会见蔡昭侯。伍子胥对蔡昭侯说:“楚国暴虐无道,滥杀忠良,侵略诸侯,扣押羞辱您与唐侯,可谓是不仁不义。吴王想要征伐无道的楚国,希望蔡、唐两国可以齐心协力,共谋大业。”
  蔡昭侯此时处境困难,吴国前来拉拢,这仿佛是天上掉下的一根救命稻草,焉有拒绝的道理呢?他欣然同意,并让自己的一个儿子随伍子胥返回,入质吴国,这样算是与吴国结盟了。
  这时,吴国的另一名使者也前往唐国,说服唐成公加入到三国反楚同盟中,唐成公当然也是爽快地答应了。
  本来吴国在与楚国交锋中就占据上风,如今又有蔡国与唐国相助,打一场大歼灭战的时机成熟了。
  此时楚国全力攻蔡,主力都集中在北线,显然对吴国人介入战争的可能性估计不足。这正是吴国的最佳机会,可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在运动战中歼灭楚军的有生力量,夺取郢都就成为可能了。
  阖闾按捺不住心头激动,立即下令全军总动员。他亲自担任统帅,帐下将领包括伍子胥、孙武、伯嚭、夫概(阖闾的弟弟)。为了达成战争的突然性,吴军选择走水路,以舟师溯淮河而上,悄悄地进入蔡国境内,然后弃船登陆,取道豫章,向西挺进。
  春秋末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此拉开帷幕。这场战争,彻底改写楚国与吴国的命运。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9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