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2: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97)
  
  [晋国六卿大战]
  
  面对赵氏、中行氏、范氏三家的内战,知、韩、魏三大家族不可能袖手旁观,是支持赵鞅呢,还是声援中行寅与范吉射?三家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
  韩氏家族领袖韩不信(韩起的孙子)与中行寅有矛盾,魏氏家族的领袖魏曼多(魏舒的孙子)与范吉射有矛盾。看来晋国六卿之间的矛盾是由来已久,因此韩不信与魏曼多选择站在赵鞅一方。
  晋国元帅知跞(荀跞)的态度很重要,毕竟他是晋国的实际执政者。知跞有自己的打算,他有一名亲信,名叫梁婴父,深得其信任,知跞有意将他扶植为六卿之一,取代中行寅。而此时,范氏家族中一位名叫范皋夷的族人,因为与范吉射不合,便前去投靠知跞,希望能取代范吉射,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这样,知跞便自然而然地站在反对中行寅、范吉射一方。
  知跞、韩不信、魏曼多三家便联合起来,共同声讨中行寅与范吉射。
  三大家族推举知跞为代表,前去见晋定公。面对晋国几大家族的大火并,晋定公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正好这个时候,知跞前来求见,晋定公赶紧起身迎接。知跞对晋定公说:“以前晋国君主曾经发布法令,率先发动战祸者要处死。如今中行寅、范吉射、赵鞅目无国法,开启战端。现在赵鞅已经被赶到晋阳,而中行寅、范吉射却没有受到惩罚,这样有失公平,请下令驱逐中行寅与范吉射。”
  知跞对赵鞅与中行寅、范吉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暗中是帮助赵鞅,打击中行寅与范吉射。
  晋定公一听,也对,现在赵鞅逃了,中行寅与范吉射气焰嚣张,那可不行,得打击一下他们。于是发布命令,对中行寅、范吉射发动进攻。
  
  这下子热闹了。
  晋国六大卿家,全部卷入内战。知跞、韩不信、韩曼多共同出兵,声讨范吉射与中行寅,但没料到范氏、中行氏的军队竟然十分顽强,挫败了三家联军的进攻。
  在这场较量中,范吉射与中行寅显然处于不利的境地,两家对抗四家,况且对方还扛着晋定公的大旗,师出有名,怎么办呢?范吉射与中行寅两人坐下来商量,认为知跞控制了晋定公,大有挟天子令诸侯之势。看来最好的办法是把晋定公抢过来,只要自己掌握住晋定公这张牌,便可以控制政治舆论。
  可是这个决定,遭到高强的强烈反对。高强就是在齐国四大家族内斗中,败北逃亡的那个家伙,现在成为范吉射与中行寅的参谋人员。他指出:“如今知、韩、魏三家内部并不团结,如果逐一击破,是可以打赢的,到时晋侯自然在你们的掌握之中。如果现在攻打晋侯,那只能促使知、韩、魏三家的团结。”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经历过齐国内斗的高强,显然更加明白,晋国内部家族斗争的激烈,远甚于齐国,知、韩、魏三家貌似团结,其实各自有小算盘,只要分别对待,挑拔离间,是可以瓦解其阵营的。但范吉射与中行寅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急于求成,想要扭转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不惜铤而走险。
  然而,不出高强所料,中行寅与范吉射很快陷入到困境之中。他们联手进攻晋定公,这无疑使他们成了叛逆的角色,国人们都站在晋定公一方,反对中行寅与范吉射。在知跞、韩不信、魏曼知三家的反击下,叛军终于战败了。
  中行寅、范吉射落荒而逃,逃到朝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2: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98)
  
  [反晋同盟]
  
  
  如何处置赵鞅呢?
  韩不信与魏曼多出面为赵鞅求情,但知跞颇为老奸巨滑。在知跞看来,赵鞅的势力显然已经对自己构成威胁,如果轻易赦免,不足以打击赵氏。但也不能把赵鞅列入黑名单中,因为韩不信与魏曼多都替他说话了,倘若一意孤行,那就得罪两大家族了。
  知跞给赵鞅出了一道难题。他把开启战端的罪责,归结到赵鞅心腹谋臣董安于身上,认为是董安于的挑拔造成中行寅与范吉射的叛反,要求严惩治罪。
  赵鞅心里犯难了,董安于忠心耿耿,智勇双全,如果给他治罪,不仅有昧良心,杀有功诛无辜也足以令手下人寒心。这时董安于听到风声,他自己站出来,对赵鞅说:“如果我的死能使赵氏的地位稳定,那有什么好吝惜一条命呢,再说我也活了一大把年纪,够本了。”回到家中后,董安于悬梁自尽,以死报赵鞅。
  董安于之死,令赵鞅深感内疚,但如今他身陷危局,只能委曲求全。他向知跞报告说:“您要求严惩董安于,现在他已经死了。”
  知跞心里偷着乐,因为董安于之死,对赵鞅绝对是重大打击。于是他又假装慷慨,与赵鞅和解,并结为同盟。
  
  范吉射与中行寅逃到朝歌。朝歌是春秋时期的一座名城,原本是卫国的首都,后卫国受狄人入侵,卫懿公被杀,朝歌破败,卫国迁都,作了名城的朝歌便结束了其光辉的历史。如今范吉射与中行寅在内战中战败,退居朝歌,这里又成为一个政治中心。
  晋国爆发内战,对雄心勃勃的齐景公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消息。他高兴得跳起来,让晋国人去内耗吧,无论哪一方取得胜利,都将使晋国元气大伤,而齐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齐景公立即与鲁定公、卫灵公紧急会晤,商量对范吉射、中行寅提供军事援助的事宜。
  对晋国人来说,更要命的是,一直摇摆不定的宋国,这时见虎落平原,宋景公与齐景公在洮地举行会议,宋、齐两国结盟。
  郑国政府也宣布,支持中行寅、范吉射对抗晋国政府军。
  反晋的力量还在积蓄,曾经被荀吴打趴在地的狄人,也收容中行氏、范氏的部将,并且派出军队协助他们杀回晋国。
  一时间,晋国政府陷入晋文公以来最大的尴尬境地,中原诸侯国几乎都反叛了。霸主的威风不再,而齐国风头大有盖过晋国之势。
  可是晋国元帅知跞要向诸侯国证明,即便成了一头瘦死的骆驼,也仍然比马要大。
  
  中行寅与范吉射的部将析成鲋、小王桃甲逃到狄人区后,在狄人的支持下,杀气腾腾地杀回绛都。然而在晋国政府军的反击下,狄人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一战下来,狄人不支撤走了,析成鲋与小王桃甲成为两位光杆司令,一人逃到周王室避难,另一人则逃到朝歌,投奔范吉射与中行寅。
  但是晋国面临的危险还未过去。
  中行寅与范吉射收拢旧部后,以朝歌为基地,开始进行反扑。反政府军又一次杀回国内,直逼晋都。中行寅、范吉射之所以在吃了败仗后还有恃无恐,正是因为背后有包括齐、郑、鲁、卫、宋诸国的强有力支持。郑国政府更是一马当先,派出一支军队,与中行寅的反政府并肩作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2: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99)
  
  历史开了个大玩笑。
  曾几何时,各诸侯国惟晋国马首是瞻,只有晋国政府干涉他国的内政,何时轮到他国来干涉晋国的内政呢?
  可是历史又是残酷的,强与弱不是永恒不变的,最强大的帝国,也终究有凋零的一天。
  晋国由盛转衰,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过这个衰落速度是缓慢的,一百多年的雄厚积累,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在知跞、赵鞅等的指挥下,晋国政府军顶住巨大的压力,先是在潞地大败中行寅、范吉射的反政府军,俘虏重要将领籍秦、高强。紧接着,晋军乘胜追击,又在百泉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打败了协助中行氏、范氏的郑国兵团。
  晋国政府军尽管连战连捷,但是漫长的战斗,使得双方都有些筋疲力尽,战局也出现胶着状态。
  
  公元前494年,晋国内战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显然知、赵、魏、韩四大家族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占有上风,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对中行、范氏一方十分不利。
  与中行氏、范氏并肩作战的,还有赵稷、涉宾控制下的邯郸城。邯郸叛乱是晋国内战的序曲,政府军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仍然无法攻克邯郸。在中行寅、范吉射已露疲态的情况下,邯郸城也岌岌可危。
  齐景公准备再度干涉晋国内战,他与卫灵公会晤后,组建起一支齐、卫联军,驰援邯郸城,打败了围攻邯郸的晋军,并乘胜包围晋国的城邑五鹿。
  晋国内战已经演变为一场小型的国际战争。
  
  救援邯郸成功后,齐景公在晋国的乾侯城又一次与卫、鲁、鲜虞(狄)等国家政要碰头,讨论下一次的计划。在会议上,齐景公认为必须对晋国政府继续施压,以缓解中行寅、范吉射的军事压力。会议达成协定,齐、卫、鲁、鲜虞(狄)四国军队共同出兵,参加对晋战争。
  在四国联军的猛攻下,晋军放弃了棘蒲城。
  晋国的军事战略,向来是以积极主动著称的,而且晋国将领也有很高超的战略、战术水平。面对齐、卫、鲁、郑、鲜虞轮番干涉,赵鞅力主先发制人,不能躲在国门内消极防御。赵鞅的提议得到其他将领的认同,于是他便集结兵马,准备直接进攻中行寅与范吉射的老巢:卫国的朝歌。
  
  赵鞅把打击目标直接对准朝歌,这是一步好棋,同时也是一步险招。
  说好棋,是因为攻敌要害之处,黑虎掏心,一举端掉叛军的老巢,这才是有决定性的胜利。只要打掉朝歌,占据邯郸等地的叛军要面临被切断外援的危险。说险招,是因为朝歌的叛军有齐、卫、郑等国的支持,赵鞅必须要做好以一国之力迎战中原诸雄的准备,倘有一丝疏忽,可能全盘皆输。
  这是一次大赌注。
  但是赵鞅的运气不错。公元前493年,晋军还未进攻朝歌时,传来卫灵公去世的消息。卫灵公是反晋先锋,他的死,引发了卫国的一场权力之争。
  卫灵公夫人就是著名的南子,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在卫国呆过,见过南子。南子是个多情的女人,她嫁给卫灵公后,还私下与老情人相会。这件事让卫国太子蒯聩知道了,太子觉得十分羞耻,便打算杀死南子。机谨的南子看到太子眼色不对,赶紧逃走,太子追了上去,南子便一边逃往卫灵公处,一边喊道:“太子要杀我了。”卫灵公听见后跑出来,并下令逮捕太子,太子蒯聩知道事情不成了,转身便跑,一溜烟逃往宋国。这是发生在公元前496年的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2: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0)
  
  三年过去了,老迈的卫灵公终于死了,他当国君整整四十二年。临死前,卫灵公打算立庶子公子郢为继承人,可是公子郢拒绝了。南子害怕太子蒯聩回国,便宣布由公子郢继位,不想他还是拒绝了。这下子糟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君位不能总空着,怎么办呢?公子郢说,这样吧,前太子蒯聩的儿子还在国内,不如先立他为国君吧。
  南子一听,心里不太乐意,因为蒯聩是她的死敌,现在立死敌的儿子为国君,对自己不利。不过如今也没办法,她转念一想,反正蒯聩儿子年幼,也就是个摆设罢了,这样大权不是还操纵在自己手里吗?行,那就立个小娃娃吧,便同意公子郢的建议,这个小娃娃史称卫出公。
  儿子成了卫国的国君,老子却在国外流浪,这象话吗?前太子蒯聩当然不甘心,他得回卫国去,可是执掌大权的南子怎么会让他回呢?
  卫国内部的矛盾,给赵鞅一个绝佳机会。他马上派人找到蒯聩,并说晋国可以武力护送他返回卫国。蒯聩听了十分高兴,便欣然与晋军同行。
  
  公元前493年夏,赵鞅率晋军向卫国戚城挺进。快到戚城时,天色已暗,晋军迷路了,赵鞅忧心忡忡,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先渡过黄河,然后向南行进,就可以抵达戚城。”赵鞅一看,是从鲁国叛逃而来的阳虎。
  自从在鲁国发动兵变失败后,阳虎逃到齐国,被齐景公软禁,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两度越狱,奇迹般地逃跑了。到了晋国后,他对晋国六大卿家的内斗冷眼旁观,最后发现赵鞅最有潜力,便前往投靠。赵鞅雄心勃勃,觉得阳虎是一代枭雄,收罗到门下,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霸图有所贡献的,便收留阳虎。
  这件事传到孔子耳中后,孔子叹息一声说:“赵氏看来会出乱子。”在孔子看来,阳虎这种人就是投机倒把、以下乱上之徒,赵鞅收留他一定会倒霉的。赵鞅的一些部下也有些担心,劝说道:“阳虎是窃权高手,您可得担心哪。”赵鞅呵呵一笑说:“阳虎之所以可以窃权,那是因为别人有机可乘,只要我让他没有机会,他怎么窃权呢?”这番话,实见赵鞅之雄气与自信,他深信可以驾驭这位桀骜不驯的奇才。事实证明,圣人孔子对政治的判断,并不一定高明,相反赵鞅才是高明。这不,在赵鞅迷途之时,阳虎站出来指点迷津了。
  在阳虎的指引下,晋军终于到了戚城之下。
  天色已黑,戚城的城门已经关闭,赵鞅心生一计,决定要智取。怎么智取呢,赵鞅想了一个办法,他让蒯聩摘去帽子,用白布裹在头上,装成服丧事的模样,另外又派了八名士兵,也穿着丧服。这样,九个披麻戴孝的人就哭哭啼啼走到城门下,在城下喊话。城头上的守卫一看,这些什么人哦,便高声问话。蒯聩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答道:“我们是从卫都来的,老爹死了啊——”又猛号几声。城头上的人听了觉得怪可怜,便打开城门,让他们进来。岂料到周围早埋伏许多晋兵,一起冲了进来,守城卫兵一看傻了眼,好心办坏事了,只得缴械投降。
  这样,赵鞅兵不血刃,夺取戚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4: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1)
  
  
  
  戚城位于朝歌与齐国之间,可见赵鞅的战略,便是要切断朝歌反政府武装与齐国的联系。在反晋集团中,以齐、卫、郑三国最为坚定,可是卫灵公死后,卫国发生微妙的变化。卫出公年幼,政权掌握在灵公夫人南子手中,而卫出公的父亲蒯聩又站在晋国一方,显然这使得卫国政府进退两难。援助范、中行集团的重任,自然落在齐、郑两国身上。
  齐景公显然也意识到了赵鞅的威胁。倘若没有齐、郑等国的军事援助与财力援救,范氏、中行氏集团是撑不了多久的,面对赵鞅的步步紧逼,齐景公必须要出手。他与郑国政府商量后,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齐国人出钱粮,郑国人出兵,援助范吉射、中行寅集团。
  齐景公深知此番作战的重要性。倘若赵鞅被打败了,无疑齐国坐定了中原第一把交椅,为此他不惜血本,提供一千辆车的粮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从齐国前往朝歌,得从戚城附近通过,就必须要防止粮止落入赵鞅之手,为此,郑军提供护送任务,由子姚、子般率领一支颇为精锐的战车部队押运粮草。说实话,郑军的战斗力还是不差的,同时,据守朝歌的范吉射也派出一支军队前往接应。
  这批粮食物资能否顺利运抵朝歌,直接关系到中行氏、范氏集团的生死存亡。赵鞅显然不可能轻易让庞大的粮食车队顺利地从眼皮底下运过,因而战争的焦点,便集中在粮草的争夺上。
  不过赵鞅却有一个担心。
  晋国远征军的战车数量并不多。根据晋军探子发回的情报,负责押运粮草的郑国兵团,拥有大量战车,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晋军。战车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攻击武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志,尤其在平原地区作战,战车更是突显其重要性。在内战之前,晋国拥有战车数量超过四千辆,雄居中原诸国之首。然而内战爆发后,一部分战车被反政府武装所控制,另一方面,知跞有意坐山观虎斗,晋国的军事力量并非倾巢而出,主要是赵氏所属的军队,这自然大大影响赵鞅的兵力。虽然赵鞅的战车数量并不多,但晋国有一个优势,军事将领的指挥水平以及整体作战水平,都要高于郑国军队。
  又是阳虎向赵鞅出谋献计。
  阳虎建议道:“敌人的战车数量比我们多,我看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心理战,把旌旗遍插在战车上,虚张声势,对敌军产生一种威慑力,这样郑国士兵必定会有畏惧之心,打胜仗就有把握了。”这位被称为鲁国乱臣贼子的人,确实有鬼才的一面,脑瓜子灵活,很有计谋。
  赵鞅听后大喜,他收留阳虎确实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当年的投资如今取得回报了。他马上传令,依阳虎的建议,在战车上遍插旌旗,然后杀出戚城,截击郑军护送的粮草车队。
  
  这时粮草车已经行抵戚城附近,朝歌的范吉射深知赵鞅必定会截击,他也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准备在此接应车队。
  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了。
  出战之前,赵鞅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并且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道:“范氏、中行氏大逆不道,有违天命,杀戮百姓,想窃取晋国大权,杀害国君。而郑国人助纣为虐,支持叛臣,与晋国君主对抗,实毫无道义。如今我威武之师,顺应天命,听从君主之号召,张扬德义之精神,为国家洗清耻辱全在此一举。在战场上克敌立功者,上大夫可受封一县,下大夫可受封一郡,士可得十万田地,庶人工商可以享受士的待遇,奴隶可以恢复自由。”
  赵鞅的这些承诺,无疑大大鼓舞士气,这不仅是为国家而战,也是为自己的前程而战,从上到下,没有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4: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2)
  
  
  
  
  八月七日(公元前493年),战斗拉开序幕。
  赵鞅的兵车在队伍前头,给他驾车的是邮无恤,担任战车右护卫的是卫国前太子蒯聩。与身经百战的赵鞅相比,蒯聩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他站在战车上,抬头看到对面的郑国兵团,车辚辚马萧萧,雄赳赳气昂昂,看来子产的改革使郑国的军事力量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蒯聩看得有点心慌,竟然两腿发软,“咕噔”一声,摔到车下了。你想想,赵鞅的战车是在队伍的前头,蒯聩这一摔下来,全军上下都看到了,他觉得羞愧难当。驾车的邮无恤伸出手,把蒯聩拉上车,蒯聩还没来得及道谢,邮无恤就使白眼,对他说:“你真是个女人样。”
  蒯聩上了车后,赵鞅在战车上,检阅即将参战的部队。口才一流的赵鞅开始给部队鼓气,他先列举晋军中一位名为毕万的已故战斗英雄,对全体士兵说:“毕万原本是个平常百姓,但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参加过七次战役,每次都有俘获敌人,最后晋升为一员将领,统领百辆战车,后来得以善终。这就是大家的榜样,诸位努力吧,只要你足够勇敢,是不会死在敌人之手的。”
  这时因腿发软摔下车的卫国前太子蒯聩也念念有词地祷告说:“晚辈蒯聩斗敢昭告列祖列宗:如今郑国助纣为虐,追随叛军,晋国有难,不能平息叛乱,派赵鞅征讨。我不敢自求安逸,要拿起戈矛参加战斗,列祖列宗若有在天之灵,请保佑我在战斗中能生还,使敌人不能伤我筋,断我骨,毁我容,助我成就大事,勿令先祖蒙羞。”看来蒯聩决心要以自己的英勇表现,驱散恐惧,一雪耻辱。
  赵鞅身先士卒,他的战车冲锋在前,后面的战车紧紧跟从,车上旌旗摇曳,雄壮威武。郑国人一眼望去,只见得晋国军队旗帜飘飘,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多少车。晋国与郑国曾多次交锋,战绩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这也使郑国士兵在心理上有恐惧感。
  
  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赵鞅仍然果断地发起进攻。
  两军开始混战了。赵鞅的战车是指挥车,他一边冲锋,一边擂响战鼓,指挥军队作战。他理所当然成为郑军攻击的主目标,在战斗中郑军箭矢如雨,有一枝箭射中赵鞅的肩膀,他“哎哟”一声,血从铠甲中渗出。这时有一辆郑国战车冲过来,一个郑国将领冲着赵鞅便是一戈,赵鞅躲过这锋利的戈刃,却一个踉跄倒在车上。这时战车右卫蒯聩挥戈与郑国战车大战,他大吼一声,使出浑身解数,见招拆招,要以勇敢来补救自己的形象。在蒯聩的英勇还击下,赵鞅终于得救了,可是他战车上的帅旗,却被郑国人抢走。即便如此,赵鞅仍然裹创犹战,强打精神,擂响进攻的大鼓。
  统帅的表现,令晋国士兵大为感奋,更加精神抖擞,奋勇向前,一鼓作气打垮了郑国兵团。在战斗中,与郑军并肩作战的范氏集团将领赵罗被晋军俘虏,齐景公耗费血本所提供的一千辆车的粮食,全部落入晋国人之手。
  这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蒯聩准备乘胜追击郑国兵团,赵鞅说:“这样就行了。”在他看来,齐、郑的这次援助行动已经失败了。
  不过晋军将领公孙尨却不肯轻易收手,到了晚上,他率着自己麾下的五百名私人武装,突袭郑军营地,一直杀到郑军统帅子般帐前,夺回赵鞅的帅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4: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3)
  
  
  
  
  
  
  粮草被夺的消息传到齐国,齐景公两眼发愣。
  此时的齐景公已经在位五十六年,他是春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一心想取代晋国,重树齐国霸业。只是如今已经垂垂老矣,如果不能借晋国内乱这个机会,一举打垮晋国,那他还是心有不甘。
  没想到郑国人这么不顶用,齐景公有点后悔。早知如此,当初应该派出齐国的军队押运粮食,而不能交给郑国人,丢了一千车的粮食,郑国人一点也不会心疼的。
  接下来要怎么办?齐景公决定再做一次反击,他派人前往卫国,会晤卫国政要,要求联合出兵攻打赵鞅所占据的戚城。按理说,卫出公是蒯聩的儿子,而蒯聩在赵鞅的阵营,哪有儿子打老子的道理呢?可是卫出公是灵公夫人南子所立,如今只不过是个傀儡,哪有真实的权力呢?南子十分害怕蒯聩回来,她一定非阻止不可。这样,卫国与齐国共同出兵了。
  公元前492年,齐、卫联军对戚城发动春季攻势。
  赵鞅早料到齐景公不甘失败,迟早要卷土重来,早就严阵以待。精于谋略的晋国人深知瓦解反晋联盟的重要性,对赵鞅来说,北方的鲜虞人是心腹之患。鲜虞是狄人国家,在荀吴攘夷战中,鲜虞曾经遭到晋军的重创,但却顽强地生存下来,晋国始终无法将其消灭,鲜虞后来有一个比较广为人知的名称:中山国。在晋国内战前期,鲜虞是支持范吉射、中行寅的反政府武装,并且曾经伙同齐、鲁、卫等国一起进攻晋国。赵鞅认为,鲜虞是一个狄人国家,与齐国、卫国等中原国家并没有很深的关系,只不过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才结为一伙。只要与鲜虞化敌为友,那么不仅可解恩怨,甚至还可以助晋国一臂之力呢。
  在晋国的外交攻势下,鲜虞人捞到不少钱财,自然而然退出反晋同盟。当齐、卫联军进攻戚城时,赵鞅一面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另一面则要求鲜虞出兵增援。得人钱财,给人消灾,鲜虞的军队大举增援戚城,与晋军里应外合,终于打败了齐国兵团。
  
  没有赵鞅的坚忍,便没有晋军的胜利。
  赵鞅此番出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首先是面对以齐国以首的多个国家联合干涉,来势汹汹,倘若不能顶住,便只能退回晋国,如此一来,反晋力量势必更加强大;其次,在国内赵鞅处境也不妙,晋国元帅兼执政知跞对他有很强的防备心,一旦赵鞅兵败,很可能遭到知跞的暗算,所以他只能胜,不能败,否则赵氏家族在晋国将失去立足之地。
  齐国连败两局后,年迈的齐景公失去了斗志,他没有想到落魄中的晋国,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失去中原诸侯支援的范吉射、中行寅,只得将兵力龟缩于朝歌,企图负隅顽抗。
  公元前492年冬季,对中行寅来说,这注定是个难熬的冬天。赵鞅对朝歌的总攻开始了,晋军发动凌厉的攻势,并很快从南面突破叛军的防线,占据南外城。叛军收缩防线,退入内城,中行寅心里暗暗盘算,如今城中既没粮草,兵力也不足,外城又被攻破,看来守是守不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是要走到哪呢,叛军还有一个基地,就是赵稷与涉宾所占据的邯郸城,对,就逃到那儿吧。
  中行寅让士兵出外城与赵鞅的军队交锋,自己却偷偷从北门溜掉。你想想,在关键时刻,主将都溜了,其他人哪里还有心恋战呢?朝歌很快被赵鞅的军队攻陷,范吉射步中行寅后尘,也逃往邯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4: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4)
  
  
  
  以范氏、中行氏为首的武装集团已日薄西山,叛乱的两大基地只剩下邯郸,形势对叛军相当不利。
  取得朝歌会战胜利后,赵鞅的军队休整了一段时间,很显然,进攻邯郸的战役很快就会打响。大战之前,总是一片平静,但此时的齐景公心情却一点也不平静。他两度增援朝歌,都被赵鞅打败,可见齐国虽然复兴,可是在军事实力上,仍然不是强悍晋国兵团的对手。一旦邯郸再被攻陷,晋国的内战就结束了,那他就无法利用范吉射、中行寅等叛乱分子来遏制晋国了。
  齐景公又一次出动大军,包围晋军驻防的五鹿,声援邯郸。
  对齐军的威胁,赵鞅没有畏惧。他多次与齐军交锋,知道齐国人的战斗力不行,尤其是缺少富有指挥才能的将领。齐景公本想通过围攻五鹿,牵制赵鞅兵团进军邯郸,可是赵鞅不为所动。公元前491年深秋,赵鞅兵团对邯郸的进攻开始了。
  自从赵鞅率师出征朝歌,至今已经三年。这三年时间里,赵鞅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以一敌多,与齐、郑、卫等国军队及叛军集团浴血奋战,如今胜利的曙光已现。
  邯郸的叛军抵挡了两个月,最终没有盼到齐军的来援,只得举白旗投降。范吉射、中行寅逃往鲜虞,邯郸叛军首领赵稷则逃到临城。
  齐国人的反应速度太慢了。直到邯郸陷落后,齐国兵团才加快进军速度,在将领国夏的指挥下,接连攻陷邢、栾、鄗等八座城池,并将中行寅、范吉射从鲜虞迎接到一座名为柏人的城邑。
  不屈不挠的赵鞅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要一举端掉叛军最后的堡垒:柏人。
  公元前490年,新年伊始,赵鞅兵团挺进柏人。这座小城池根本无法顽抗,中行寅、范吉射不得不再度逃亡,他们逃进齐国。齐景公接收他们两人,但中行氏、范氏这两大曾在晋国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从此在晋国被轻轻抹去了。
  
  从赵鞅杀赵午引发邯郸兵变以来,这场内战总共持续八年时间,这也是晋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这场内战使晋国的政坛发生巨变,六大家族执政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只剩下知、赵、韩、魏四家,其中又以知、赵二氏最强,这为未来知、赵两家反目成仇埋下伏笔。
  这场内战之所以旷日持久,与反晋联盟对叛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其中以齐国最为积极。齐景公试图与晋国争夺中原霸业的野心显露无遗。赵鞅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顶住反晋联盟的轮番进攻,并最终铲除以范吉射、中行寅为首的叛军集团,居功至伟,使得晋国避免重蹈楚国的覆辙。晋国仍然是中原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霸业也与南方的楚国一样凋零了。
  不过赵鞅有功也有过,毕竟这场内战的导火线是他点燃的。但是这场内战是早晚要到来的,这是制度使然。卿大夫分权轮流执政的制度,使得晋国的内忧一直甚于外患,家族内斗传统由来已久,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将越演越烈。中行氏与范氏的叛乱是晋国内斗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是赵鞅力挽狂澜,那么晋国可能会提前分裂了。
  晋、楚的鼎盛时代一去不复返,谁会是新的霸主呢?
  
  
  
  (本章完,下一章《最后的霸业:吴越春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4: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5)
  
  
  
  
  第二十章 最后的霸业:吴越春秋
  
  一、阖闾之死
  
  越国位于吴国南面,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小国,吴国崛起后,两国的冲突日益增多,这才使越国渐渐地为人所了解。
  根据一些史书的说法,越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立国始于夏代。夏朝少康帝统治时,把自己的庶子无余分封于越,这便是越国的雏形。当时越国是一个文化、经济都很落后的地方,百姓住在山上,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无余到这里后,入乡随俗,因而越国虽然有中原文明基因,但大体上说,是个蛮夷之国,没有什么君臣观念。
  从一开始,越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就决定其政治结构十分简单。国君主要事情,就是安排祭祀祖先大禹的宗庙。在其他方面,没有中原诸侯国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君主不过是个名义上的领袖罢了。从无余开始,传了十几代后,最后一代越国君主觉得自己一点权力也没有,不好玩,跟老百姓没什么两样的,索性也不当国君了,就降级当了平民。这样,越国回到了原始氏族的状态,其实只能叫个部落,不能叫国家了。
  此时已进入春秋时代,楚国在南方开疆拓土,吞并许多蛮族部落,象越国这样没有一个政府组织的部落,是很难幸免于难的。时势造英雄,越国历史上第一位英雄无壬应运而生,他是个颇有权谋之人,炮制了一些神话。传说他一出生就会说话,伟大人物总要制造出一些异于凡人的事迹,制造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与神秘感。他又自称是无余的后代,也就是大禹王的后代,这个反正也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大家相信他。于是被废弃的大禹庙又重新修饬,无壬也被众人顶礼膜拜,推为国君。
  越人之所以要拥戴无壬为君主,也是形势所逼。倘若延续这种无组织的松散社会,那么越人将在竞争的大潮中一败涂地。
  无壬是新越国的建立者,但越国的力量仍是微不足道的。又过了数代,到了允常时,北方的吴国开始强大起来。吴国相续涌现出吴王寿梦、吴王诸樊、吴王阖闾等雄主,并且开始积极扩张。这时的越国,注定无法置身于残酷的竞争之外。
  越国君主允常是个很有魄力的人,他即位的时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在位的时间很长,而越国也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越国的成长壮大,是与吴国的战争分不开的。
  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率领大军南征越国,有一部分越国士兵被俘虏。其中一名俘虏被抓去看守吴王座船,有一天晚上,吴王余祭站在船上欣赏风景时,这位俘虏冷不防冲出来,刺杀了余祭。这似乎可以证明越人相当的强悍勇武,即便成了俘虏,也要拼死报仇。
  为了抵抗吴国的侵略,越国自然选择楚国为后盾。可是楚灵王为人傲慢无礼,对越这样的小国自然看不在眼里。有一次,楚灵王召集诸侯会议,在会议上羞辱了越国大夫常寿过。公元前529年,常寿过终于找到报复的机会。这一年,楚国爆发反对灵王的叛乱,常寿过也率一支军队声援叛乱者,在这次叛乱中,楚灵王丢掉王位,并最后被迫自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0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406)
  
  
  
  
  楚平王即位后,越国多次出兵,支持楚国打击吴国。显然,对于越国来说,邻近的吴国才是最可怕的对手。但是吴国太厉害了,特别在吴王阖闾统治时期,拥有象伍子胥、孙武这样天才将领,越国已经无法与吴国争锋。允常便讨好吴国,向吴王阖闾赠送了几把宝剑。
  令人惊讶的是越国的铸剑技术在当时中国居于领先水平,特别是出了一名伟大的铸剑师欧冶子。越国君主允常将欧冶子所铸的三把名剑送给吴王阖闾,阖闾对宝剑情有独衷,当年他刺杀吴王僚时所用的鱼肠宝剑,便是出自欧冶子之手。即便如此,宝剑外交仍然未能缓和吴、越的敌对。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要求越国出兵协助攻打楚国,遭到允常的拒绝,阖闾马上与越国翻脸,挥师入侵越国,攻破越国城池檇里。自此,吴越两国关系又恶化了。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等人在柏举之战中大破楚军,赢得了吴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胜利。紧接着攻破楚都,楚昭王逃荒而逃,楚国命悬一线。允常乘吴国军队主力全部集中于楚国战场,国内防备空虚之机,率领越军突袭吴国,此时秦国出兵支援楚国,使得吴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吴王阖闾不得不撤出楚国战场。
  经此一役,越国便成为吴王阖闾的眼中钉、肉中刺。
  
  幸运的是,吴王阖闾并没有马上攻伐越国,在他看来,越国目标太小了。阖闾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绝不仅仅只想在东南一隅称王称霸,而是有席卷天下的野心。
  那阖闾的目标是谁呢?是北面的齐国。
  这时齐国已经公然叛晋,并开始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阖闾看来,齐景公算不得英雄。为什么呢?齐国国力虽然大有发展,却未能恢复到齐桓公时的全盛,而齐景公也只能算有作为的君主,不能算是伟大的君主,因为他的权力基础并不牢固。陈氏(即田氏)家族的崛起,已是尾大不掉之势,表面上齐景公风光无限,实际上有洞察力的人都察觉到齐国公室统治根基的脆弱。
  吴王阖闾开始策划攻打齐国的事宜。齐景公听到风声,心里有些慌张,这时吴军如日中天,刚大破强楚,令楚国蒙受数百年来所未尝有的耻辱。面对如狼似虎的吴国兵团,齐国人顶得住么?齐景公没有胜算,何况齐、晋争霸战刚刚开始,要是吴国人卷进来,他的计划势必被完全打乱。
  齐景公颇为明智,他要与吴王阖闾化敌为友。为了表示诚意,他把女儿送到吴国,作为人质。这一招果然有效,齐景公的女儿年轻漂亮,也聪明,吴王阖闾非常喜欢她,把她当作女儿看待。后来阖闾索性派人前往齐国,向齐景公提出来,把女儿嫁给吴国太子波。齐景公答应了,这样齐、吴两国的关系好转,吴王阖闾也放弃攻打齐国的念头。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久,齐国公主因思乡心切,日夜啼哭,竟然病倒了。吴王阖闾很心疼这个儿媳,便特地筑了一个望齐门,让儿媳到城门上游玩。可是这招也没有用,公主的心病越来越重,最后竟然郁郁而终。更糟的是,她的丈夫太子波也病死了,不知是不是思念亡妻的缘故。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3 1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