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皇帝不称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1: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棣服药后,病体暂有起色,但副作用随即产生了,情况非常严重,其表现是:“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也就是体内之气逆行,痰积于襟喉之间,而性情变得愈加暴烈,动辄发怒,怒时甚至于失声。秦始皇说过:“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谁还敢进谏!

  只有一人敢劝几句,他就是神相袁珙之子,同样是著名相士的袁忠彻。前文说过,他父子俩都是朱棣非常信任的私人。

  有一天,袁忠彻入侍,见皇上一阵急咳,似乎要把一肚子下水都吐出来,表情非常难受,他忍不住吐肺腑谏道:“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朱棣一听,忍咳怒道:“仙药不服,服凡药耶?”忠彻不敢多言,唯叩首而哭,勾得一旁两个太监也哭起来。朱棣更生气了,下令将太监拖出来打,恨恨地道:“忠彻哭我,我是要死了吗?”忠彻哪担得起诅咒君上之罪,吓得趋伏阶下,一个屁颠一个屁颠地叩头请罪。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正是这个缘故,左不得,右不得,哭不得,笑不得。总算他父子与皇帝交情深,到底还是免了打屁股,否则那一“腚”要鲜花怒放的。

  由此事可见,朱棣在服食“符药”(符指将符纸烧了融水)后,性情愈为狂暴,逻辑和思维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当时朝鲜使臣称朱棣“处事错谬,用刑残酷”,正是此意。

  其实,导致痿症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朱棣自认的风湿,外邪入侵,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均可能引发痿痹之症;而贪淫好色,纵欲过度,是痿症形成的重要原因。《素问?痿论》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人若房事过多,肾元不守,骨髓衰竭,正气大亏,必然加剧病情。若此时服食符水、丹药,颇觉心火复盛,精力焕发,足以催动全身元气,奋而向前。但这实际上是虚空的假像,是饮鸩止渴。服食丹药就像吸毒,久之会形成依赖,并对全身脏器及精神造成重大损害。

  痿痹本为肢体痹软之症,久之那“话儿”讲话也无力了,变得湿哒哒、软绵绵,活像一条鼻涕。当“一代雄主”发现自己雄风不振时,只有更多地服药,以求片刻的振作。但久之戕害更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棣服药后,病体暂有起色,但副作用随即产生了,情况非常严重,其表现是:“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也就是体内之气逆行,痰积于襟喉之间,而性情变得愈加暴烈,动辄发怒,怒时甚至于失声。秦始皇说过:“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谁还敢进谏!

  只有一人敢劝几句,他就是神相袁珙之子,同样是著名相士的袁忠彻。前文说过,他父子俩都是朱棣非常信任的私人。

  有一天,袁忠彻入侍,见皇上一阵急咳,似乎要把一肚子下水都吐出来,表情非常难受,他忍不住吐肺腑谏道:“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朱棣一听,忍咳怒道:“仙药不服,服凡药耶?”忠彻不敢多言,唯叩首而哭,勾得一旁两个太监也哭起来。朱棣更生气了,下令将太监拖出来打,恨恨地道:“忠彻哭我,我是要死了吗?”忠彻哪担得起诅咒君上之罪,吓得趋伏阶下,一个屁颠一个屁颠地叩头请罪。

  所以说伴君如伴虎,正是这个缘故,左不得,右不得,哭不得,笑不得。总算他父子与皇帝交情深,到底还是免了打屁股,否则那一“腚”要鲜花怒放的。

  由此事可见,朱棣在服食“符药”(符指将符纸烧了融水)后,性情愈为狂暴,逻辑和思维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当时朝鲜使臣称朱棣“处事错谬,用刑残酷”,正是此意。

  其实,导致痿症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朱棣自认的风湿,外邪入侵,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均可能引发痿痹之症;而贪淫好色,纵欲过度,是痿症形成的重要原因。《素问?痿论》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人若房事过多,肾元不守,骨髓衰竭,正气大亏,必然加剧病情。若此时服食符水、丹药,颇觉心火复盛,精力焕发,足以催动全身元气,奋而向前。但这实际上是虚空的假像,是饮鸩止渴。服食丹药就像吸毒,久之会形成依赖,并对全身脏器及精神造成重大损害。

  痿痹本为肢体痹软之症,久之那“话儿”讲话也无力了,变得湿哒哒、软绵绵,活像一条鼻涕。当“一代雄主”发现自己雄风不振时,只有更多地服药,以求片刻的振作。但久之戕害更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可想而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明宫闹鬼

  二 色鬼纵淫

  90

  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如果朱棣只是自己作孽,自己承受,或许还值得同情。可是他是手握千万人性命的君主,他的怪戾与坏脾气,不仅影响到国家的走向,更直接牵系着无数人的生命。不说那些在无休止的征发中死去的军民,单是在这个暴君的后宫里,就有不计其数的人无辜丧命。

  永乐中多次发生“宫乱”,引发持续的大屠杀,受害者多为宫中妇女。这些宫闱惨史不仅在官史中无只字可寻,就是私家著述,也绝少记载,但在朝鲜李朝《世宗大王实录》中,幸运地保存了一份第一手的亲历材料。这份宝贵史料的提供者,就是前文提到的,丽妃韩氏的乳母金黑。韩氏殉葬后,仁宗曾打算放金黑回国,但因为担心她回朝鲜后,将明宫惨杀的真相透露出去,还是将她留在宫中。直到宣宗去世后,由张太后特准,才许金黑归国。果然,金黑一回国就把发生在明朝宫廷内的那些惨案,都告诉了好奇的国人,载入史籍中。若无金黑的口述史,明代宫闱史上那凄风苦雨的一个片段,将湮灭无闻了。

  这首先得从永乐皇帝的宠妃权氏说起。

  权氏是永乐六年由太监黄俨挑选来华的“处女”。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七年二月朱棣第一次北巡,在车驾出发前,颁诏册立多位妃嫔:张氏为贵妃,权氏为贤妃,任氏为顺妃,王氏为昭容,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一共七人,其中张贵妃是河间王张玉之女,英国公张辅的妹妹,王氏为苏州人,而另外权、任、李、吕、崔五位,都是朝鲜贡来以充掖庭的“处女”。

  权氏在五人之中,年纪最长,对她的长相与情态,朝鲜史籍没有评价,但中国野史称她“色白而质穠粹”,善吹玉箫,“窈眇多远音”。因为这部野史(《胜朝彤史拾遗》)的作者参加了《明史》的编纂,野史也便进入“正史”的殿堂,《明史?后妃传》在介绍权妃时,即说她“姿质穠农粹,善吹玉箫”。可见在说到风情时,正史与野史,气味还是相投的。

  权氏以她的肤白与多才,得到皇帝的“爱怜”,被封为贤妃(朝鲜实录作“显仁妃”,疑为音译之误)。那时徐皇后已死,朱棣便“教权妃管六宫的事”,与前朝李淑妃、郭宁妃一样,“摄六宫之政”,做了不具皇后名号的皇后。可是一个年青的外国友人,语言不通,中国特色还没搞清楚,由她来主六宫之政,这后宫不乱才怪。

  皇帝一爱就要封官,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朱棣一宠着权妃,把她抬得太高,此事虽然于理不通,但论情上,还是“唯我霸道、当仁不让”的;假如再进一步,权妃生出儿子,那“老冤家”皇太子朱高炽该更着急上火了。

  爱还有衍生义,即爱屋及乌。朝鲜处女们的父兄们,都以押送贡物的名义来到北京,他们其实都是送自家女孩来的。朱棣马上发辛苦费:权妃之兄权永均(《明史》误作权妃之父,权妃父名执中)被授予正三品的光禄寺卿,其他人也都授以四、五品的京官之衔。

  权氏在《明太宗实录》中,仅出现2回,一是封妃时,再就是去世时朝廷赐祭与给谥,此外再无一字。权妃在明宫生活的日子很短,前后约一年半的时间。权氏那一批处女随太监黄俨入华后,恰逢朱棣第一次北巡,就停在北京候驾,没有南下,朱棣到北京后才接见她们。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自率军北征本雅失里与阿鲁台,七月凯旋,十月,车驾返回南京,权妃侍行,但才走到山东临城,突然得急病死了。朱棣将她的遗体“权厝”于峄县。权厝是临时性的安葬,或是将棺柩停放某处,或浮土浅埋,以待后日正式迁葬。据权永均回去报告国王(不知他是不是吹牛,自抬身价),朱棣最初的打算,“将欲迁之,合葬于老皇后(徐皇后)”,即准备再次北巡时,将心爱的权妃带到北京长陵祔葬。但不知何故,朱棣后来改变了主意。权妃永远地留在了山东,她的坟现在还保存着,人称娘娘墓。

  权妃是怎么“薨”的?实录说是“以疾”,即病死的。

  以上是官史留下的有限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权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无论其来,还是其往,都不引人注目。

  权娘娘死时,年仅20岁。在她死亡3、4年后,朱棣忽然得到情报,说权妃是被人下毒毒死的,而下毒之人,是与她同时来华的吕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90

  上文写到有人揭发,说朱棣的宠妃权氏是被同样为朝鲜人的吕氏所毒害。事情的经过,且听朱棣的口述。他在永乐十二年对朝鲜“钦问起居使”(即问安使)尹子当说:“皇后没了之后,教权妃管六宫的事来。这吕家(原注:即吕美人)和权氏对面说道:‘有子孙的皇后也死了,尔管得几个月?’这般无礼!”

  吕氏与权氏的对话,显然出自下人的告发,不是朱棣自己听来的。吕氏说的“有子孙的皇后”,指徐皇后,“有子孙的皇后也死了,尔管得几个月?”听起来像是忌妒之词,细玩起来,其意颇长,似乎在说:“人家皇后都有子有孙了,也没活多久,你以为你能干几天?”是咒权氏命不长久的意思。此言的确“无礼”,因为它的潜台词似乎是:连生了儿子的徐皇后,都不免被朱棣杀死,或被迫自杀,何况你还是个代理皇后!——不然,吕氏之言何解?

  这个且丢下,再听朱棣的自述。他说吕氏宫中有4名管事的太监,2个是华人,还有2个朝鲜人,叫金得和金良。这4个人,“做实弟兄”(做铁哥们、结义之意)。吕氏“不义”,于是与金得等人密谋,从一个银匠家借来砒霜,永乐八年回南京时,走到良乡(今北京良乡),把砒霜研成末子,下在胡桃茶里,与权氏“吃杀”了。

  在另一场合,朱棣所言稍异:“(吕氏)谋买砒霜,和药饮之,再下面茶,以致死了”。

  “当初我不知这个缘故。”朱棣说。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永乐十一年的一天,权、吕两家奴婢因事吵架,双方互骂到极处,权妃的奴婢对吕家奴婢说:“你的使长(或作侍长,指宫中妃主),药杀我的妃子!”

  宫闱投毒,这可是大罪。很快有人将这一重大情报报告给皇上,朱棣非常吃惊,更是大为震怒,遂把“吕家(即吕氏)便着烙铁,烙一个月杀了”(一说凌迟处死),几个内官、银匠也杀了,吕氏宫中之人也都斩尽杀绝。

  朱棣把这个情况告诉尹子当,明里说让他回去告诉朝鲜太宗大王,“吕家亲的,再后休着她来”,实际上是让国王处决吕氏族人。朱棣提到“吾以权氏管六宫之事”,可能是暗示国王,应以谋反大逆之罪,对吕氏处族诛之刑。对此太宗大王表示“不忍”,他说“权氏为妃,吕氏是美人(应为婕妤),虽有尊卑,而非嫡妾之分。况且权妃之死,是否为吕氏酖杀,亦属暧昧,若遽然族诛,予所不忍也。”最后将吕氏亲族释放,只留其母一人(吕氏父吕贵真永乐八年九月已卒)。最后被杀的,也只吕母一人。朝鲜专门遣使,将处刑的情况报告了朱棣。朱棣没有表示异议。

  朝鲜太宗的怀疑是有根据的,朱棣在讲话中,并没有说明吕氏为何同根相煎,毒害权氏;他只说吕氏“不义”,而这是对其行为的评价,不是动机。

  吕氏来朝后,被封为婕妤(李朝实录称为“吕美人”),地位低于权妃,受皇帝的宠爱亦不如权妃。权氏管六宫之事,她讽刺说,“(看)尔管得几个月”。难道她是因妒生恨,才施毒手的?但此事发端,出于两位妃子下人的吵架,而人到激愤时,是什么发烧的话都说得出来的,未必可以作真,但朱棣以此捕风捉影之言,惨杀了吕氏及其宫人,已开了宫中大肆诛杀之端。

  朝鲜太宗大王也曾为吕氏叹息,说:“(吕家)生此尤物,自是家祸。”其实他错了:吕氏并没有毒杀权妃,她是为人诬害冤死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诬告吕氏的,不是别人,也是一位来自朝鲜的女子。此女在朝鲜实录中称作“贾吕”,可能是一名商贾之女。古代朝鲜社会等级森严,商人属于下层庶民阶层,与“二班”官宦之家出身的吕氏地位悬殊。贾吕应是随权妃等来朝的使女中的一个。后文我们将看到,朱棣虽然只封了由朝鲜国正式进献的“处女”为妃嫔,但对随之而来的使女们,也是一概笑纳,共享鱼水之乐。这些身份低微的使女沾了龙泽,便不安分了,生出争宠之心,造成不久后的“鱼、吕之乱”。

  以下内容主要根据金黑的回忆,还有部分朝鲜使臣的见闻报告。综合起来,永乐末年的这件大惨案,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贾吕因为与吕婕妤同姓,欲与之结好,遭到拒绝,因而蓄撼在心。权妃死后,她诬告权妃是被吕氏“点毒药于茶”害死的。朱棣震怒之下,轻信了贾吕的举报,导致吕婕妤及宫婢、宦官数百人被诛。这件宫闱大惨案发生在永乐十一年,但仅仅只是个开头。

  贾吕论年纪,尚在青春年少,可她竟因私怼,至以大罪陷人,导致可怖的大屠杀,真乃蛇蝎心肠。她还是个多欲之人,因为出身不高,没有学会如何用礼法抑制情欲。她在深宫寂寞难耐,遂与一个叫鱼氏的宫人,偷偷与宦官私通。

  鱼氏不知是否也是朝鲜人,她也是朱棣骑过一两回的雌马,只是万岁爷以一对百,战力再强,毕竟能力有限,对鱼氏“宠”的多,“幸”得却少,令她技痒难耐。

  贾吕与鱼氏才是一对儿,她们一边做皇帝的娇儿,一边与阉人缠绵。至尊的万岁,竟被阉奴戴上了顶绿帽儿!

  渐渐地朱棣有所知情,开始追查此事。贾吕与鱼氏非常害怕,便上吊自杀了。人哪,要是碰到贾吕这种人,与她亲近也好,敬而远之也好,可能都是祸。瞧瞧吕婕妤和鱼氏的下场!惟愿天不降斯人于你我身旁吧。

  贾吕与鱼氏畏罪自杀,彻底激怒了朱棣,而贾吕诬陷吕氏的事也渐有风闻,他下令把贾吕的侍婢都抓起来,彻查此事。

  严刑之下的口供,往往是原罪的升级版,而贾吕的罪状就不是风流韵事了,变成了“欲行弑逆”。大约暴君眼里,只有这个罪名才是配得上他的重口味。一下子,贾吕成了宫廷弑逆案的主谋,她虽投缳一死,侥幸逃过重刑,但由其侍婢口供辗转攀引,将许多无辜者牵入此案。

  据朝鲜实录载:“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朱棣)皆亲临剐之”。

  这条史料被许多书籍不加考辨地转引,我却要表示一下质疑。你若问我,是否有新的证据?我只好告个罪:对不起,没有。可是您不觉得朱棣亲剐2800人,太过骇人吗?我不怀疑他的暴虐残酷,但对这个所谓“事实”,却心存疑惑。各位可还记得朱元璋将浣衣局妇女5000人剥皮的事吗?我虽没有力证以证其非,但我有常识,从常识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朝鲜使臣不可能对明宫内的这件惨史有太多了解,而京中传言纷纷,将事实过分夸大,使臣偏听偏信,回去添油加醋,也不稀奇。

  据说,有受刑者当面诟骂朱棣:“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她们将碎身矣,还怕什么,故不惜将至尊的君主骂一个狗血喷头,倒也痛快。行刑后,朱棣命人将贾吕与小宦官相抱私通的情形绘成一图,欲令后世见之以为宫禁之戒(我看其效果,可能变成春宫图)。由此来看,近3000人遭受极刑,并非因为弑逆,而是在宫中淫乱。宫人与宦官勾搭成奸,或相倚过日,历史上久已有之,称为对食或菜户。即便朱棣绝不容忍,严厉肃清,若谓杀戮如是之惨,还是令人难以置信。

  奇怪的很,朱棣因鱼氏的过错,杀死那么多人。事后却对鱼氏念念不置,甚至将她安葬在长陵之侧,竟是原谅了她的意思。朱棣喜怒无常,已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这是否就是丧心病狂呢?直到仁宗即位,才将鱼氏之冢掘毁,将其尸骸弃之荒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90

  鱼、吕之案,发生在永乐晚年,大概在永乐十八、十九年之际。朝鲜入华女子,多在此案中被一网打尽,除了案首的贾吕和鱼氏,还有其他一些人,如自经而死的任氏、郑氏,被处斩的黄氏、李氏,多是在权妃之后陆续进入明宫的朝鲜籍女子。朝鲜实录特地对李氏做了表彰,说黄氏熬不住刑,胡拉乱扯,李氏鄙视她说:“反正都是死,何必让无辜者受难,我当独死。”最终不诬一人而死。其实,在追查主使及同党的过程中,受刑者挨刑不过,反复诬扳,辗转攀引,将更多的人被牵连进来,酿成血腥的大案,黄氏的情况应该比较普遍。故此一人落网,她的相交故知都难逃生天。朝鲜实录说:“本国诸女皆被诛”。独一崔氏,当其他宫女都随迁都来到北京时,她因生病留在南京,竟以此侥幸逃出生天。

  朝鲜实录乃综合多种传闻而记,包括明朝使臣太监尹凤(也是朝鲜人)“粗传梗概”,以及韩氏乳母金黑归国后的讲述等,故其记载条理较乱,记事亦混杂。但将其做一梳理,可发现这次惨绝人寰的后宫大屠杀,除了贾吕诬告吕婕妤毒害权妃这件旧案,主要还是宫闱秽乱。因为朱棣晚年所爱者多是朝鲜籍宫人,故事件的受害者亦多为朝鲜女子。

  吕、鱼等人与阉宦私通,使朱棣对朝鲜女子的贞洁发生疑问,他怀疑有的“处女”根本就不是处女。如永乐十五年与丽妃韩氏一同入朝的黄氏,在那一批进献处女中,黄氏、韩氏皆列上等,朝鲜实录记黄氏“容貌美丽”,将韩氏形容为婵娟。在太监黄俨等人选择时,以韩氏为第一。

  虽然已经入选,但黄氏表现出较大的抵触情绪。一日黄俨骤至黄氏之家,“(见)黄氏抱疾,且有泪痕,不施脂粉”,使黄俨大怒,当时就发了一通脾气。

  当年八月,黄俨送韩氏、黄氏回国。黄氏父亲已死,由其姐夫金德章伴送入朝。在路途之中,金德章经常偷偷跑到黄氏窗外,与小姨窃窃私语,神情诡异,不知说些什么。黄俨瞧见了,曾加责詈。不久黄氏就生了个腹痛之症。医生想了很多办法,试了许多药,都没有效果,问她怎样,就是想吃“汁菹”。黄俨问押送官朝鲜佥总制元闵生,汁菹为何物?闵生说,那是朝鲜的一种食物,他知道制作之法。黄俨不高兴地说:“她要吃人肉,我可以割了给她,如今在草地上行走,我哪里去找此物!”黄氏吃不到汁菹,腹痛仍是不已,每夜都要令婢女以手缓缓在腹部摩挲,痛楚才稍缓些。不料一天夜里小便时,从阴部落下一物,是皮裹的一块肉,像茄子一般大。

  侍婢害怕,就将此物扔在厕所里。但其事不密,很快在一众婢女中哄传开了,黄氏的婢女还说:“初出行时,金德章曾有木梳相赠。”这等于在说,黄氏与姐夫金德章有私,并且在应选时,已有了身子。黄氏在路上,一直喊肚子痛,令人在腹部反复地磨,就是为了把腹中的胎儿堕掉,而那块肉,就是她的婴儿。

  这些话只是在婢女中流传,钦差太监黄俨还蒙在鼓里。

  到了北京,黄俨交差,朱棣验货,皇上的老风流鬼,他一上马,马上发现黄氏不是处女,以此严词诘问,这件事才曝光了。但凡下流之人,一见下流之事,不见下流之极,总是不肯罢休的。朱棣明明要朝鲜贡处女,结果来的是开封之人,货不对板,遂苦苦逼问,黄氏屈打成招,不仅承认与金德章有私,还认承与邻居、皂隶等都有私情。

  朱棣将黄氏打成一个人尽可夫的婊子,他的变态自虐的心理才得到满足,于是大发雷霆之怒,决定写敕,向朝鲜问罪。

  一个名杨氏的朝鲜宫女知道了,将此事告诉了韩氏(与“人尽可夫”的黄氏相比,她在朱棣眼里,便是冰清玉洁了)。韩氏也是维护本国的,就在侍寝时苦苦向朱棣乞哀,她说:“黄氏在家私人,岂我王之所知也?”朱棣就命娇滴滴的韩氏去责罚黄氏。韩氏无可奈何,只好举起玉笋嫩掌,去批黄氏之颊。

  实际上,韩氏在此案中也受到牵连。她一度被幽禁在一间空房里,多日断绝饮食,奄奄待毙。守门的宦官哀怜她,时不时在门内抛些吃食,才使她逃过一死,而她的从婢使女则全死在狱中了,只有一个乳母金黑,熬到事件平息,特赦出狱。——当然,如我们已知的,韩氏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殉葬的命运。

  但自己的女人与人私通,还生下孩子,朱棣岂是几个巴掌就能饶她的。黄氏在被迫“咬”出无数通奸者与知情人后,肯定被残酷处死了。朝鲜实录记:第二年戊戌,钦差太监善才赴朝鲜,对朝鲜太宗大王说:“黄氏性险无温色,正类负债之女。”他将黄氏及众多朝鲜女性之死,归诸黄氏的面相,说她是个负债之女,这么多人的死,正不知替谁还债呢!

  戊戌年是永乐十六年,朱棣并没有因为吕、鱼、黄等人已死,而停止虐杀。洪武朝一次次屠杀功臣,用的是“胡党”的名义(丞相胡惟庸谋反案,首发于洪武十三年,但对胡党的追究,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六年。这一年又发生蓝玉“谋反”案,从此胡、蓝二党一并追拿),朱棣对后宫的持续清洗,用的是“吕、鱼之乱”的名义。

  朱棣是从永乐十五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的,随着宫殿的逐步落成,乃于永乐十八年底正式宣布迁都。在数十万军民匠役营建新都的扰攘中,朱棣的后宫却无祥气氤氲,始终是乌云盖顶,所有宫人仿佛受到诅咒,都没有好运气。所以当永乐十九年四月,当“鱼、吕之乱方殷”,屠戮还未休时,刚刚落成没几天的外朝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忽遭雷震,一时间烧成灰烬。后宫之人不仅不忧,反而大为欣悦,皆喜以为:“帝必惧天变,止诛戮。”我甚至怀疑,油漆才干的三大殿突然遭灾,是宫人故意放火,就是欲借天变来警惧杀人魔王。然而事与愿违,“帝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除非这个大魔头死了,宫人的苦难是没有头的。

  其实,永乐末年的这次宫乱,受难者多是无辜之人。太监黄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黄俨在仁宗即位后被杀(朝鲜实录说是“被斩棺之罪”,即死后斫棺,应为传闻之误),妻子与奴婢没官为奴(在明初时,宦官娶妻不为少见,甚至还有皇帝赐宫女为妻的)。朝鲜籍太监尹凤在宣德、正统年间多次出使朝鲜,透露了不少明宫的隐情,他说:“吕氏毒杀权氏,而被凌迟之刑,然非其罪也,(黄)俨诉之也。”也就是说,吕婕妤的被害,并不是简单地出自贾吕的诬告。在永乐年间,黄俨专主宫壸,贾吕的诬告,很可能是出自他的指使,否则以一微末婢女的告发,怎会轻易导致数百宫人丧命?黄俨诬人,实为了行己之私,他助纣为虐,诱使有疯症的朱棣滥杀,在后宫兴风作浪,血洗后宫,是他通过暴力强化对后宫控制的手段。

  最后要提到一个人,就是永乐七年与权妃等一起受封,被封为贵妃的王氏。《明史·后妃传》说她“有贤德,事仁孝皇后恭谨,为帝所重。帝晚年多急怒,妃曲为调护,自太子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永乐十八年七月王氏薨后,对其祭葬之礼,朱棣皆予特恩,全仿照洪武中的成穆孙贵妃。此说得到朝鲜实录的印证,李朝《世宗实录》说:“初,帝宠王氏,欲立以为后。及王氏薨,帝甚痛悼,遂病风丧心,自后处事错谬,用刑惨酷。”
  在朝鲜私下记载的国史里,上国的永乐皇帝,其实就是一个杀人狂和疯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3: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明宫闹鬼

  二 色鬼纵淫

  91

  上文讲到,朱棣因为多欲,而本人的精子与精力都有限,只好借道家仙药来催发潜能,结果性燥之药反而延烧成一把烈火,把他提前送回老家。从史记来看,他是在出师途中暴亡的。在死之前,他只是感到身子不爽利,急忙旋师,但他决未料到会死在半路上。夏日行军,天气炎热,他的尸骸没有条件好好保存,想必当龙舆回京,在内廷入殓时,已经臭不可闻了。

  说起来,朱棣祖孙三代都是暴崩的,这与他们都喜欢“吸毒”有关。

  仁宗是怎么死的,至今仍是一个谜。杨士奇在《东里文集·圣谕录》里,回忆了仁宗在“宫车晏驾”前一月里的一次召见。杨士奇说,仁宗从小受太祖皇帝的影响,对星象之学颇有研究,经常夜观天象,默察人事。他常常对东宫辅臣说:“宋、元儒者多晓习(星术),不可忽也。”洪熙元年四月的一天,尚书蹇义、夏原吉、杨荣、杨士奇等人在奉天门奏事毕,和皇上聊起闲话,仁宗问他们:“夜来星变,曾见否?”四人都摇头:“未见。”仁宗拿眼望杨士奇,道:“他们三个虽见不能知,你应知之。”大概杨先生家藏天文望远镜,也常看流星雨的,不想他也道:“臣愚,亦不能知。”仁宗叹息一声,说道:“这是天命啊!”就起身回宫了。几位重臣面面相觑,不知何意。

  第二天早朝罢,仁宗又把蹇义和杨士奇召上奉天门,和他们唠些私话。

  “我监国二十年,为谗慝所构,心之艰危,我三人共之。”仁宗言及旧事,感喟不已。“赖皇考仁明,得遂保全。”言讫已泫然泣下。

  蹇、杨二人也陪着流泪。杨士奇说:“今已脱险即夷,皆先帝所赐,亦陛下至诚之效。”仁宗叹道:“然则我去世后,谁复知我三人同心一诚?”遂取出两件敕书与银印,赐予二人。

  连着两日的奏对,仁宗辗转反侧,缱绻用情,杨士奇初不觉其可怪,只当皇上顾念旧谊,与旧臣唠几句嗑,但后来回想起来,方疑仁宗已通过星变,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逾月果然“宫车晏驾矣”!

  我们作为现代人,已经知道,天上不管哪一颗星,变与不变,与地上之人都没有半根寒毛的关系。古人相信星变,纯属自作多情。

  仁宗是个高明的预言家,但他能预见自己将不久即世,恐怕是感到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忽又看到一颗星星闪烁不定,便胡思乱想,而不幸言中了。这时仁宗的身体一定糟糕透了,只是他不肯与臣下说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花开两朵,另表一枝,先说一位名医。此人姓盛名寅,字启东。前文讲到,此人曾将朱棣的痿痹之症断为风湿,大获帝心,得以擢入太医院,做了一名御医。

  仁宗在东宫时,太子妃张氏(即已多次提到的张太后)有一回10个月不来月事,御医会诊,都说是个喜脉。女人怀没怀孕,当然自己最清楚,张妃不认为自己怀孕了,但腹胀如鼓,又十月不见红,若要说无孕,也难以启齿。所以张妃耳听众医称贺,心中只是不悦,却不便直言道破。过一会儿,盛启东来了,把脉一把,就说不是怀孕,并且准确说出张妃的病症,历历如指。太子妃大喜道:“有这样的好医生,为何不早让他来看我!”太子也很高兴,就让盛启东开方。

  这位盛御医似乎是治“病胀”的国手。曾经有个宦官,得了胀病,被他治好了,就推荐他去治另一位“正苦胀”的太监。这位太监正胀得一塌糊涂,天天捧腹而不乐,要死未死,盛启东一剂药投下去,立刻药到病除,立马跑去见皇上。朱棣见之大奇:“还以为你死啦,如何活转过来了?”太监便“一吐块垒”,把救命恩人盛启东神夸了一番,朱棣连忙请神医来瞧病。这是盛启东发迹之始。

  如今太子妃也是肚儿胀得老高,不治便死,其情之急不下于那位太监。盛启东却不急不忙,开出一方破血之剂。各位看官,你可查《准绳·疡医》,所谓破血药,主治“打扑堕马,从高跌下,皮肉不破,此淤血停积内攻,不能言语,而或谵妄”。盛启东开出破血的药,乃是认为是太子妃属于跌伤淤血致病,需要化血以解。

  然而皇太子却是相信张妃有孕的,他对盛启东的诊断半信半疑,只是将就着用盛启东的药。可是过了好些天,张妃的病仍无好转,只好再把盛启东找来。

  盛启东又写了个方子,太子接过来一看,还是前日那副破血的药方。太子生气,欲不用此方,可张妃坚持要用。太子没法,就把盛启东抓起来,威胁他:你的方子要是伤了胎儿,必拿你殉葬。

  以后三天都没有消息,这三天里,盛氏合族惊惧,度日如年,都怨盛启东不该冒死进方,太子妃一旦不讳,“是殆磔死”——那是凌迟的罪!

  然而,满门的惶怖,终于在一片喧闹的锣鼓中消解了。原来这回奇了,一副药下去,不久“血大下”,张妃的肚皮瘪了,病也好了。太子大喜,不仅赐以重赏,东宫还派出仪仗队,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把盛启东送回去。

  但盛启东始终为太子所恶。太子厌恶盛启东的原因不详,但那怨怼一定极深,即便他治好了太子妃的怪病,怒气仍然不解。盛启东为此整天惶恐不安,生怕哪一天祸事降临到自己头上。恰好他的老乡,相术界的名人袁忠彻,也是太子讨厌的人,他偷偷对盛启东说:“老兄,你不要过于忧虑,我观太子之相,非永寿之人,即便登了宝位,也不能长久。”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袁忠彻竟敢与盛启东说,毫不忌讳,显然这两位在御前行走的神相与神医,他们是共利害的。袁忠彻的话后来果然应验,仁宗只做了一年天子就去世了。

  以上记了两件事,一个是仁宗自观天象,谓己不久于世;一个是相士相面,知其寿不永。好像天上的星星与仁宗的脸皮合了谋似的,都来与仁宗过不去。

  然而性命之夭,必有戕生之利斧,不能说星星如何,面相如何,他便死了。老天爷不让人活,至少也得放个炸雷,劈人一家伙,总不会莫名其妙就让人飞仙吧!

  那么仁宗朱高炽是怎么死的呢?且听明日分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3: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明宫闹鬼

  二 色鬼纵淫

  92

  那么,仁宗到底怎么死的?您恐怕想不到,明仁宗朱高炽之死,竟是明朝十六帝死亡鉴定书中最大的疑案。

  由于仁宗死亡太骤,对他的死因,在当时已不能无疑。成化时人陆釴《病逸漫记》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指出当时社会上对仁宗之死,有2种猜测。而明代中期以后流布较广的《明记略》一书,则指出:仁宗或云死於雷,或云为宫人所毒,或云为内官击杀。尽管清人修《四库全书》时,对这些记载大加刊伐,称之为“委巷之传闻”,是“删除犹有未尽”者,但这些传闻见诸多种野史笔记,流传极广,信者极多。

  仁宗是被雷劈死的吗?民间说“天打五雷轰”,是坏人的专有下场,何以慈仁的仁宗竟致此疑?嘉靖时人张合揭秘说,雷只是个幌子,仁宗其实是被宦官击杀的。他在《宙载》中说:在一个阴雨天,仁宗上罢朝,退回后宫,突然就报“上崩”了——“或疑内侍(即宦官)弑之,适有雷,故内侍云雷震”。

  至于为什么人们会猜疑仁宗是被宦官所弑,张合解释道:“仁宗即位后,恶宦官,每欲诛戮”,结果被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了。他还绘声绘色地说:仁宗入敛时,是没有头的,此“尤为可疑”!这令我想起清朝的血滴子传说,也道雍正皇帝失了脑壳,不禁笑了一下。仁宗爷爷的首级还在不在,无法从文献中考索,只好等献陵发掘时再考证了。

  还有一说,称仁宗是被人下药毒死的。

  下毒者为不知名的宫人,或某位妃嫔(前文已指出,洪熙朝的后宫醋海翻腾,并不宁静),她投毒的目标本是张皇后(即宣宗之母张太后),却不料误中了仁宗。如此说成立,也是冤大头似的枉死,比被雷震死强不了多少,于仁宗名誉,总归是大损。

  仁宗到底是咋死的?陆釴曾好奇地向一位雷姓太监求证,这位太监仿佛一位考古学究,摇首道:“皆不然,盖阴症也。”——这下好了,关于仁宗之死,就有毒杀、弑杀、雷杀、病杀4种死法了,不幸的仁宗,“1000种死法”(这是一部美剧的名称)中,他一人竟占了4种!

  陆先生与我同好,好打听宫闱秘事,颇多独见,景帝被宦官蒋安勒死一说,就仅见于他著的《病逸漫记》一书。景帝之死的异说,不知是否也是向那位雷公公求教来的?阴症是个啥症?雷老公没有详说,或者他附耳对陆釴细细道过了,陆先生不愿赐告。所谓阴症,或许是中医里常说的外邪入阴经,或者就是羞不得见人的代名词。然则此病何以竟致人速死也?我不懂医,不敢乱解,但我敢大胆揣测:此阴症之阴,应该靠阴事之阴多一些,大概也是不好见公婆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0: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92

  仁宗生前最后一年,脾气异常暴躁,很容易激怒,而一旦发作,几乎难以遏制自己的行为。从这些表现来看,他很可能同其父亲一样,也是服用丹药的。

  仁宗临御之初,多次下诏,向群臣求言。可是臣子在朝堂上进言,说话稍直,他又不耐烦听,或“厌其繁琐”,或怪其不敬。比如大理寺少卿弋谦,响应号召,多次上疏言事,仁宗就嫌他“逾分”,“卖直沽名”,每当临朝之际,对弋谦的反感“数形于词气”,话不好听,脸不好看,大概事也难办吧。搞得“朝臣皆悚仄,相与以言为戒”。

  仁宗的心既敏感,性情又易浮动,臣下说话稍不谨,就易激了圣怒。有一次,他差点将有明一代的名臣,任过国子监祭酒的李时勉当朝打死。

  李时勉挨打这件事,据李氏行状(行状是人死后请他人代写的一生事迹,用于供撰写墓志的参考)记载,起因是李时勉的父亲得到朝廷封赠,为报答皇恩,李时勉决定上书言事。

  这位李公本就是个好言敢谏之人,为此在永乐年间吃过不小的苦头。但到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为了应诏答恩,他又开口说话了。时间是洪熙元年五月,也就是仁宗死的那个月。

  李时勉为人耿直,说话不懂得绕弯弯,“仁宗皇帝见所言峻直,怒甚,中官从而挤之。次早临朝,震怒,命将官以所执金瓜扑之”(《明史》还有“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的情节)。当时就打断3根肋骨,差一点毙命。

  第二天,仁宗将他降为交阯道御史。姓李的,你不是喜欢说话吗?那好,仁宗命他每天审一囚,言一事,实际上是为了琢磨他的傲骨。不料李时勉竟作真了,3天内果然连上3章。仁宗勃然大怒,以为李时勉不服气,故意挑衅,就将他拿下诏狱,施以严刑。亏得诏狱掌刑的锦衣卫千户某人曾受过他的恩,秘密请来医生,给他疗伤,才侥幸不死。

  仁宗到“大渐”那一天,对此事犹有余恨,他切齿对夏原吉说道:“时勉当廷辱我。”一念此事,还是忍不住勃然暴怒。当晚,他就死了。

  从实录的记载来看,仁宗之死,确为暴亡,完全出乎他自己以及廷臣的意料之外。他死在五月,上一个月的初五日,他还下敕给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告诉他明年春天将还都南京,教他立即提督官匠人等,赶紧修理南京宫殿。同时派皇太子朱瞻基(即宣宗)赴南京坐镇居守。如果仁宗身有痼疾,有性命之忧,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放继承人外行,还劳师动众实施迁都的计划。进入五月,一切政事都很正常,仁宗还多次通过敕谕的形式向群臣发表讲话,每天坚持上朝。为了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在朝进言无忌,他还忍不住大发雷霆,狠狠揍了李时勉,将二人贬官。夜里,天象报告就说:金星犯舆鬼。这是很不好的天文现象,不是预示着诛杀大臣,就是国内有“兵起”,善观天象的仁宗很可能为此加剧了忧惧。

  第二天仁宗就“不豫”了,这病来得迅猛,仁宗也清醒地认识到了,所以他立即命阁臣书敕,派太监海寿飞骑南下,召皇太子来京。次日,实录中出现“上疾大渐”这个词,这是帝王死亡的专用语。在仁宗去世的当天,即“遗诏天下”。

  这份遗诏不是仁宗自己写好藏起来的,而是由阁臣在皇帝灵前匆匆拟定的,经重臣集体会商,经张皇后确认无异议后,由礼部向天下发布。遗诏文字不长,才三百余字,除了按惯例以“先帝”的口吻对“朕躬”一生事业做出简单的总结(基调是谦逊,将一切成就推功于祖先的遗泽),对大丧期间天下臣民应守的礼仪做出安排,它关键是要宣布由皇太子朱瞻基继承大位。

  由于太子未至,皇位空悬,内廷没有为仁宗发丧,而“沐浴、袭奠、饭舍如礼,设几筵宫中,朝夕哭,上食”。但仁宗还没法入敛,因为皇帝死得太突然,毫无准备,直到仁宗驾崩,司礼监才着急忙慌地准备“作梓宫”(皇帝的棺椁)。可以想见,当时宫内全无措备,内内外外都是手忙脚乱。

  仁宗很可能是服毒过量,才骤然死亡的。但他进毒,并非如传言所说,是妃子要毒害张皇后,结果毒酒被仁宗误服,仁宗所服之毒,应是炼丹家炼出的金丹。这从仁宗死亡的地点可以看出。仁宗并没有死在“天子正寝”乾清宫,而是死在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这座宫殿至今还保留了部分明代的建筑型材与风格,它始建于永乐年间,供奉的是永乐皇帝的保护神真武大帝,该殿是宫中进行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虽然没有任何材料记述,仁宗晚年,每天在钦安殿里干些什么,但显然和尚庙里不会住着道姑,仁宗在这里除了烧符炼丹,也别无好事可做。可能因为他身子弱,烧炼时操之过切,内火旺盛,经常嘴里喷火,脾气十分暴躁。但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铸成大错,竟然中毒而亡。

  仁宗生活的不幸——对皇位二十多年的惟谨惟危、险象环生的等待,威严苛刻的父亲、强势的妻子、不友的弟弟、争宠的妃嫔,和他本人软弱的性格——驱使他去毒品中寻找片刻的安宁。对于臣民,仁宗被包裹在“圣君”的金纸之下,只是一个没有内心世界的偶像,但对于作为“人”的仁宗,宫中却对他抱有更多的同情和怀念。

  景泰三年十一月的一天,景泰帝清晨起床后,急忙令御用监太监尚义到内库领衮服一袭,速去仁宗献陵祭告焚化。原来景帝昨夜梦到皇祖仁宗了。天可怜见!开创“仁宣盛世”的仁宗昭皇帝,死后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在冷飕飕的陵寝里熬不住了,只好跑来跟孙儿乞讨。

  景帝怎么知道他梦到的就是皇祖仁宗呢?仁宗死时,景帝还未出生,在他逝世27年之后,怎会无端地漂移入孙儿的梦中?有意思的是,景帝梦到的仁宗皇帝,没有升仙成佛,金光闪闪,却是那样一副惨兮兮的潦倒模样!

  我想,与民间一样,内廷也流传着一些关于仁宗的故事,但多数是不光彩的,与他在国朝正史中的仁德圣明的形象大为不同,仁宗在宫廷遗存的记忆中,是可怜不幸的,故而他出现在景帝的潜意识时,竟是一夜惊梦。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4-19 2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