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潇湘观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3: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13条,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彻底做到呢?
  
  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单枪匹马冲锋陷阵的英雄,可以看到战胜千难万险的伟人,可以看到临刑视死如归的勇士,可以看到勤奋工作的楷模,但很难看到能够管好自己、不犯任何错误的人,除非他是和尚、教士等专业人士。
  
  问题是富兰克林是红尘中打滚的人物,而且是个钱财越来越多、官职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高的人物。钱权名,无不充满诱惑和陷阱。
  
  要时刻管好自己,以德正身,不犯错误,真是比登天还难。
  但富兰克林就是富兰克林,他下决心做到!
  
  他知道,一下子全做到很难,但要怎样做,才能行得通呢?
  
  正当他苦苦探求之际,忽然看到了一本书——《大学》。中国古代的“四经”之首。从中他发现了自己的知音----孔子。
  
  孔子,他老人家多么有水平啊,几千年以前就讲出我的心里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正心”、“诚意”和“修身”,这不就是 “道德的艺术”,道德修养之法?
  
  此后,富兰克林不再以耶稣为典范,而孔子为楷模,培德修身,完善自我。
  
  受此启发,他完善了修炼办法。
  他把13条美德登册列表,规定自己每星期严格遵守其中一条,每天检查,遵守得好就通过,不好便打黑点记录,下次改正。依次而行,13周完成一个“道德疗程”。完成一条后,再向下一条进攻。
  富兰克林就是用这样一种简单而又艰巨的办法,每天和自己搏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越来越完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3: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还根据道德要求,热心公益,办了一座大学,同时积极捐款建医院、修教堂。
  不但个人如此,富兰克林还想到了国家。他发现,国家由无德之人统治,肯定会出问题;由有德之人统治,才会健康发展。
  那么,何不成立一个由有德之人组成的党派,由这样的党派治理国家?
  富兰克林一想到这一点,感到很激动,觉得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他把这个党命名为“联合道德党”, 打算自己有空的时候来组党,并写一部《道德的艺术》,作为“联合道德党”的基本信条。
  富兰克林对自己的规划很满意。不过,他一直很忙,没有时间来成立这个党派。
  富兰克林还每年编写一本历书----《穷理查年鉴》,在年鉴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创作的格言,比如:
  ----庸人最大缺点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懒惰,比操劳更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亮的。
  ----失足可以很快弥补,失言却可能永远无法补救。
  ----绝望毁掉一些人,而傲慢毁掉了许多人。
  ----挥霍无度的人,等于将自己的前途抵押了出去。
  ----争吵是一种游戏,但没有任何一方获胜过。
  ……
  这些格言,充满人生智慧,富含生活哲理,语言隽永,朗朗上口,结果大受欢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战胜其他人编的历书,连续畅销25年。许多人除了《圣经》,就喜爱看这份年鉴。当时美洲人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的清规戒律,这些格言成为殖民地人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为构建社会新道德,塑造美国新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3: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节 大觉醒运动
  十八世纪开始,美洲大地的宗教热情减退。许多第一代拓荒者,以建立纯洁的宗教社会为己任。到了第三代以后的孙子们,则以发财致富为己任。孙子们说,上帝啊,我不是不信你,只是我太忙,请担待一下,呵呵。
  
  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至于宗教所宣扬的来世该怎么办,到时候再说吧。
  
  第一代拓荒者的宗教,充满对欧洲宗教的反叛,显得生机勃勃、创意十足。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也逐渐演变成新的教条,与充满活力的北美社会相比,有点脱节,激不起大家的热情,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少。富兰克林之所以不再进教堂做礼拜,主要原因就是,宗教,已不能给他以新的启迪。
  
  再则,欧洲的启蒙思想传入美洲,伽利略、牛顿、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的作品,拥有大量读者。科学思想的传播,对神乎其神的宗教,无疑一个巨大的打击。
  
  宗教,眼看就要危险了。
  
  但是,一场席卷美洲的宗教大觉醒运动,改变了这一切。
  
  大觉醒运动起源于欧洲。18世纪20年代末,欧洲两位牧师渡海来到美洲,他们以奋兴方式来传道。奋兴,其实就是兴奋,是指采取充满激情的传教方式,让教徒们兴奋起来,以激发他们的宗教热情。
  
  在他们的启发下,美洲涌现两位天才传教家----爱德华滋和怀特菲尔德,前者点火,后者燎原,掀起了巨大的宗教狂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3: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特菲尔德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卓绝的演说能力和表演天赋,他布道时轻易就能调动听众的情绪,犹如指挥一场交响乐。他声音洪亮,口才极佳,善于表演。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燃起兴奋的烈火。
  
  在布道中,他强调上帝无处不在,个人要悔改重生,倡导严格的道德和敬虔的生活。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不是人,而是动物或野兽。只有时刻反省,认真悔改,灵魂才能得到拯救。
  
  有一次,怀特菲尔德到费城演讲募捐。富兰克林恰巧也在现场,他不太信教,因此决定,任由怀特菲尔德摇唇鼓舌,自己就是不捐钱。
  
  可是听着听着,富兰克林觉得牧师讲得不错,心软了,就掏出口袋里的铜钱捐了出去。演讲中间,忍不住又把口袋里的银币掏出来了。结束时,他感到牧师讲得实在是太好了,就把口袋里的五把金制手枪全捐了。
  
  呵呵,连不信神的大科学家都被打动了,可见怀特菲尔德的演讲是多么地扣人心弦。
  
  事实也确是如此,牧师走到哪里,那里座无虚席。搬到野外,也人满为患。在波士顿三天,听讲的人达到19000人,超过了当时波士顿的人口总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3: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牧师的演讲水平,比“百家讲坛”的那些个专家高多了。他是当时的流行乐坛,不,流行讲坛当之无愧的天皇巨星!
  
  有一次户外讲道,暴风雨即将来临。一般来讲,应该散场躲雨。可是,怀特菲尔德却指着乌云,充满激情地说:
  
  “看,那人类生命的象征,此时从这里经过,让我们暂时看不见天堂的光明,但它很快会过去。听众们,当你们的生命像乌云一样逝去时,你们将会在哪里?”
  
   一道闪电亮眼,他指着闪电高声说:“看!那是耶和华愤怒的一瞥! ”
  
  当一声巨雷炸响,他作出聆听的样子,说:“听!那是上帝满怀怒气经过时发出的声音!”
  
   当雨来时,他以手遮脸,跪下来祷告。暴风雨过去,天空出现彩虹。他站起来指着彩虹大声说:“看那彩虹,赞美那创造彩虹主……它用荣耀包围着天堂,它是至高者的手所画的弧!”
  
   他的布道演讲,就是这样借景喻情、生动活泼,回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令听者如痴如醉。
  
  有人请求出版这篇讲道,怀特菲尔德回答:“好呀,只要你能把闪电和雷声一同出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人对他说:“我来听你讲道的时候,我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打算打碎你的脑袋。但是你的讲道战胜了我,打碎了我的心。”
  
  牧师们的演讲不单单是打碎了谁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鼓动追随者,为了上帝要独立思考,作出抉择,一旦选择便应义无反顾,坚决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必考虑社会的影响。
  
  从此后,许多人“特立独行,似乎世上再无他人存在。”
  
  “无论何处,人们变得神高气傲,不可一世。对邻居,对亲友,哪怕是最亲近的人,特别是对牧师,更是万般挑剔,毫无慈爱之心;呜呼!”
  
  就这样,大觉醒催化了北美殖民地价值观念的变迁,人们开始怀疑教条和权威,“促使人们敢于批评那些自以为是的达官贵人,抗议对宗教自由的限制,怀疑正统权威的既成真理。……它还要求限制国王的意志和政府权力的专断。”
  
  大觉醒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埋下了自我价值和思想自由的种子。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精神出现了……,个人至上、身心自由,一时奉为时尚。
  
  后来,一个新英格兰的妇女说:大觉醒给我们带来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书籍和数不清的私生子。
  
  大觉醒运动还产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影响:殖民地北、中、南之间第一次发生广泛联系,13个曾经相互隔绝的殖民地,开始联合起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节 三国逐鹿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历时120多年,在美洲东部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北部新罕布什尔、康涅狄格、罗德岛和马萨诸塞4个殖民地工商业较为发达,统称“新英格兰地区”。
  中部宾夕法尼亚、纽约、新泽西、特拉华4个殖民地以农为主,号称“面包殖民地”。
  南部弗吉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5个殖民字盛行种植园奴隶制。
  其他国家也没闲着。随着英国控制东部,法国人也控制了北部和中部,西班牙人控制了南部和西部。
  这样,美洲的东西南北中,都名花有主。
  但名花的主人并不满足。面对广阔无垠的美洲,三个国家口水直流,都想独占。但他们也清楚,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土地之争,从来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假如你硬是要讲道理,道理也只有一个:拳头!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当然,三国打仗,不单单是为了美洲。美洲不过是欧洲战场的延伸。三国在欧洲打得不过瘾,就扩展到美洲来了。美洲,也是大碗里的一块肥肉,人人都想得而吃之。
  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打仗来解决。为此,几个国家打了四场战争,死嗑了110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场,是1689-1697年的奥格斯堡联盟战争,在北美叫做“威廉王之战”。话说纽约总督唐甘,垂涎于法国殖民地----新法兰西内的动物毛皮,鼓动英国商人深入圣劳伦斯河谷和大湖区,找土著部落去交易。法国人自然不答应。唐甘心生一计,和易洛魁人联手,对付法国人。新法兰西总督也不是吃素的,1687年他先拿易洛魁的塞尼卡人开刀,杀鸡儆猴。此举正中英国人下怀,他们于是向易洛魁人提供武器,唆使他们围攻蒙特利尔,双方不断发生战斗。1689年5月,欧洲爆发“奥格斯堡联盟战争”,北美的零星冲突扩大为规模型战争。开始,英属殖民地受“光荣革命”影响,取胜的少,失败的多,后来才慢慢扭转秃势,双方成拉锯状态。1697年9月,欧洲交战各方签约休战,美洲也罢兵。
  第二场,是1702-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美称作“安妮女王之战”。英国想阻止法国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扼制法国在美洲的扩张。和前一次一样,双方仍以小股武装,与印第安人结盟,互相袭击定居地和军事要塞。在南部,英国人又和西班牙人干上了,几度袭击佛罗里达和圣约翰斯河一带,迫使西班牙人退守佛罗里达半岛。在北部战线,新英格兰人几次打到罗亚尔港城下,但就是攻不进。1710年,英国派正规军和北美民兵协同作战,猛攻罗亚尔港,终于攻下。次年7月,英国组织5000名士兵和多艘战船,大规模进攻加拿大。不料出师不利,8艘战船在圣劳伦斯河人海处触礁,战事遂罢。此次战争,英国人夺取了罗亚尔港、阿卡迪亚、纽芬兰和哈得孙湾。法国和西班牙虽败,但并未动摇根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场,是1739-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北美称是“乔治王之战”。1739年英国对西班牙宣战,但初战规模不大。l744年欧洲的战争升级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国加入。北美英法之间刀枪再举。新英格兰民兵用游击战术打得法国正规军灰头土脸,次年6月攻取路易斯堡。1748年各国订立《亚琛和约》,英国把路易斯堡归还给法国,法国把盂加拉湾的马德拉斯换给英国。
  
  第四场,是1754-1763年的七年战争,北美叫做“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之战”。此战前夕,欧洲各国关系复杂。英法两国互掐,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争夺霸主地位;普鲁士扩张与俄国西进针尖对麦芒。于是,各国根据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划派结盟。
  一派是英国一普鲁士同盟。
  一派是法国一奥地利一俄国同盟。
  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进行了一场长达七年的大规模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战场遍及欧洲、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对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的起因(或者说借口),居然来自于北美。
  《亚琛和约》签字以后,法国人加紧在俄亥俄地区活动,修建了若干要塞,直接威胁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在英属北美引起不小的震动。1753年,弗吉尼亚当局派出一个愣头青军官,带人去和法国军队相抗,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胜利。但在一次战斗中,愣头青军官兵败投降,签订了投降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兵败投降,在那个时代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投降书签出了问题。
  此前,愣头青军官的土著部下杀了一个战俘。但法国人说这个战俘不是战斗人员,而是使节,是想与英国人谈判的使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当时西方人也信奉这一点。
  投降书中又提起了这件事。愣头青军官不认识法文,大笔一挥就签了。
  这下可好,等于承认杀害使节。
  你既然这么不要脸,连使节都杀,那好,我就宣战。
  法国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英战争。后来其他国家也加入,结成两大同盟,杀作一团。
  这个愣头青军官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自己却一无所知,还屁颠屁颠地回去,向长官汇报自己的英雄业绩去了。
  这个小军官,可不是一般人,后面会大书特书。
  1755年,爱德华•布拉多克率英国军队抵达北美,兵分四路,攻击俄亥俄地区法人要塞。孰料出师不利,布拉多克兵败身亡。英军一路溃退至费城。一些和英国结盟的土著部落,纷纷倒向法国。英军情势越来越艰难,几度易帅,但无胜绩。
  1756年,威廉•皮特接掌英国政局,决意扭转北美战局。他不惜财力,出钱出人出船出计划,全力支持对法作战。1759年,英军凭借海军优势,水陆合围魁北克,进行猛烈炮击。9月初发动总攻,两军在城外的阿伯拉罕平原上激战。15分钟后,法军溃败,英军乘势攻人城中。此战是非激烈,两军主帅重伤而亡。次年9月,英军攻克蒙特利尔。法国人胆寒,节节败退,不得不从北美撤军。
  持续一百多年的三国美洲争雄,以英国的全胜而告终。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各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正式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西班牙把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从法国得到新奥尔良和路易斯安那作为补偿。至此,英国获得了密西西比河以东、墨西哥湾以北的整个地域,成为北美霸主。
  可谁会知道,这,竟成为英国悲剧的开始。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4-20 01: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