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潇湘观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独立时代
  
  第一节 乔治三世
  
  “七年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英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按道理,接下来似乎要歌舞庆祝、大封功臣。可是,以威廉.皮特(史称老皮特)为首的政府有功人员,非但没有因功受禄,反而全部失业----遭到清洗。
  
  遭到清洗的远因很复杂,近因还是这恼人的“七年战争”。
  
  1714 年安妮女王去世,辉格党上台执政。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控制着政府和议会,顺便把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变成泥塑木偶。
  
  一朝权在手,便把腐败行。辉格党政府与议会,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裙带关系、操纵选举等司空见惯。全国上下意见越来越多。
  
   “七年战争”战果辉煌,但代价不菲,国家债台高筑,1763 年国债已达13.2 亿英镑。打仗要死人,兵源很快不足,政府横下一条心----抓壮丁;老百姓也横下一条心----骂政府。
  
  但是,有一类人超喜欢打仗,他们希望“七年战争”打成“八年战争”或者“十年战争”,时间越长越好。这类人想必大家很熟悉----那就是人世间“骨骼清奇、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们----大资本家。
  
  打仗,对老百姓而言,是负担沉重、死人翘翘;对大老板而言,是财源滚滚、欢乐今宵。国际战争,为资本家们开拓了空前广大的殖民地市场。
  
  在他们眼里,战争是件让人兴奋的事。
  
  打,给我打,不停地打。灭了法国,灭了普鲁士,灭了西班牙……灭了古巴,灭了印度,灭了菲律宾……把世界全灭了,这样整个地球都是我们的市场了,天下所有人都得买我们的产品,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皮特还是理智的,胃口没他们那么大,他只是要坚决打趴法国。他也忍不住小小地豪言一把:
  
  “不是要(把法国)打得跪下,而是要彻底打翻在地!”
  
  原因很简单:法国是英国商业和海上霸权最可怕的敌人。
  
  与之相反,另外一类人非常痛恨战争。这类人就是贵族地主们。他们虽然可以做到“我的地盘我作主”,但作出来的全是农产品,商业获利有限,战争负担很重。他们也和老百姓一样怨声载道,迫切要求和谈、停战。
  
  他们把这一切乱象,归咎于资产阶级政权,归咎于党派制度。他们怀念起王权时代的的美好时光来。
  
  国王掌权的时候,战争喊打就打,喊停就停,多干脆爽利。不象党派执政,一点豆大的事,都要争个你死我活,让人气得死。
  
  对,还是君主专制好。纵观历史,自古以来地主是政治航船上的主人,而资本家只是乘客,党派更是一种政治罪恶。只有君主和地主贵族,才适合执政。现在,国王不应信奉党派,而应作为万民之父进行统治。如今,只有国王才能把国家从当前的毁灭状态中拯救出来。
  
  王政思潮由此死灰复燃,渐渐风行。
  
  该死的“七年战争”,就这样让社会矛盾尖锐,让政治波诡云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非同一般的人,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长期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
  
  是时候了,民心可用,该出手了。
  
  乔治三世!
  
  乔治三世早年丧父,其母是德国公主。她不停地向王子灌输君主思想,经常告诫儿子“要像国王”。 乔治三世因此从小立下大志,要做一位强有力的君主,干一番大事业。决不能再像乔治一世、乔治二世那样,做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
  
  他一直在等待重掌权柄的机会。1760 年11 月,他在王政思潮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登上王位。机会,终于来了。
  
  他首先利用“七年战争”引起的不满情绪,笼络人心。在1761年的议会选举中,大肆贿赂,击败辉格党。老皮特和财政大臣双双辞职,辉格党寡头统治崩溃。次年依靠托利党,以标得(也称布特)为首,建立了由国王亲信人物组成的政府,史称 “国王之友”政府。乔治三世随后清洗异己,把辉格党人和反对停战的官员,统统赶走。
  
  指挥“七年战争”的官员们,打败了法国,没料到也把自己打败了。
  
  标得是乔治三世自小以来就混在一起的亲信兼监护人。由标得组阁,乔治三世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好了,掌了权,接下来就得收拾“七年战争”这摊子事了。这是乔治三世上台后,遇到的第一件大政事,一定要办得漂亮,才能威服人心。
  乔治三世与标得迅速组织和谈,签订《巴黎和约》。为了让议会批准条约,他们故技重演,大肆贿赂议员,一票200 镑,一个早上就花去2.5 万镑,半个月之内就收买了议会的大多数人。
  表决之日,老皮特还心有不甘,神情激昂地发表了长达3 个半小时的长篇演说,极力反对媾和,但表决结果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319 票赞成:65 票反对
  
  条约获得通过,战争结束了。
  
  第一件事就办得这么圆满,乔治三世信心倍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4: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结束了,问题没结束。
  
  第一个问题:印第安人起义。“七年战争”让美洲印第安人深受其害。1763 年,西部印第安人在庞提亚克率领下,发动了大规模起义。乔治三世和标得反复商量,拿钱去安抚,财政上没钱。怎么办?只有拿土地。
  
   10 月,英王颁布诏令,宣布禁止 13 个殖民地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区移民,将西部土地保留给印第安人。
  
  果然,印第安人的起义消停了。这样一来,英国还可以减少北美驻军数量,大大节约了一笔开支。
  
  这件事又办得这么圆满,乔治三世不得不相信自己是英明的。
  
  第二个问题:债务。战争欠下了巨额经费。政府财政的亏空高达1.4亿英镑,这个数字十分惊人。不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难以正常运转,国家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该由谁来买单?
  
  高官们讨论来讨论去,想出了最绝妙、又是最简单的一条好计:收税。向谁收?当然向全社会收。
  
  1763 年初,标得政府宣布征收苹果酒税。
  
  他没料到,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七年战争”已使大家不堪重负,现在还来增税,这完全是混蛋,是暴政。
  
  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贵族地主,此时罕见地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把标得当作共同的敌人,进行猛烈攻击。
  
  攻击来攻击去,标得没啥事,地位稳如泰山。毕竟,要还债务,就得收税。无论哪个上台都得这么做。
  
  这种攻击不凑效,那就换个口味重的。大家就影射标得与乔治三世的妈妈----当朝王太后曾经有一腿……
  
  碰到这类问题,任何人都是越辩越黑。标得开始焦头难额。
  
  有人向标得建议,不要在英国本土收,向殖民地收,这样社会意见就少一些。
  
  标得思考了一下,然后笑了笑,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还是让比我更大胆的人去收吧。
  
  随后,标得辞职,转型成为幕后指挥员。
  
  借他的吉言,一个比他更胆大的人,果然走马上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殖民地的愤怒
  
  接标得班的人叫乔治•格伦维尔,也是“国王之友”圈子中的人,和乔治三世、标得等人的关系很铁。
  但不管怎么铁,他组建的新政府,依然要面对债务问题。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只能开源节流。节流好说,就是精简开支少花钱。关键是如何开源。
  要是能够开动印钞机,大把大把地印票子,那该多好。只可惜,那时候英国还没有纸币。
  其实,乔治三世也好,标得也好,格伦维尔也好,都清楚,开源,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办法,无论你采取何种措施,最终还是要落到企业和老百姓头上。说到底,还是只有一个法子----收税。
  本土肯定是不能再收了,否则,闹事会愈演愈烈,吃不完兜着走。事实上也确实不宜再收了,当时英国本土的税负高达20%。这么高的税负,已经是罕见的了。
  那就只能向殖民地收。
  格伦维尔们又考虑,殖民地到底可不可以收?
  经过深入研究,他们惊喜地发现,可以收!原因是各殖民地并不穷。特别是北美殖民地发展很快,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穷荒之地了,到处可见“相当好的城市, 富足的村庄, 宽广的田野”, “这里所有的居民看起来都吃得好, 穿得好, 住得好”。如果弄个负担不重的税种,北美人应该承受得了。收到的税主要用于北美防务和公共管理,道理上也讲得通。
  再则,殖民地的内部税向来很轻,人均不过3先令,而英国本土人均达12-18先令,是殖民地的4-6倍。
  既然这样,那就收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开征什么税好呢?格伦维尔们又鸭子划水---一下一下地去研究。他们知道,向殖民地征税,可得小心。历史上曾经多次有人建议,向北美加税,但深谙北美情况的各届首相,没有同意。因为北美向来有这样一个特殊传统:
  
  英国政府有权在殖民地征收关税。但征收内部税,则必需殖民地议会批准。任何未经本地议会同意的税收,均不得强收。
  
  殖民地居民就这么牛。
  
  面对这样的牛地牛人,还是小心为上,免得激发矛盾,无事找烦恼。
  
  所以历史上殖民地只收点代役租和关税。关税好理解。那个代役租,是指业主授给居民土地,居民向业主所支付的“劳役、佣金及地租”。早期居民有钱的交钱,没钱的交物(农产品),没钱没物的就出力做工代替(劳役)。后来以交钱为主,这就是代役租。
  
  这代役租有多重呢?很轻,通常每100英亩土地才交2至4先令,几乎是象征性的。业主还不敢加码,一加码,居民就跑到别的殖民地去了。这样就形成了轻徭薄赋的传统。
  
  格伦维尔们知道代役租不能加,就在关税上打主意。他们发现,殖民地海关管理混乱,走私严重,关税大量流失。如果加强管理,打击走私,调整税种,一定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格伦维尔们一阵兴奋。
  
  格伦维尔向议会提出向殖民地增税,他的动议,深得英国朝野许多人士的拥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1764年,英国政府正式颁布《种植地条例》,一般称《糖税法》,对殖民地外国糖蜜税,由过去每加仑6便士减为3便士。为弥补西印度群岛种植者的损失,将外国所产食糖关税从每112磅5先令提高到1镑2先令;禁止外国朗姆酒输入北美;对直接进口的葡萄酒课以高额关税;对咖啡、靛蓝、纺织品等外国商品征收新税。
  
  英国朝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觉得这些税负担不重,又主要是针对外国产品,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食糖在北美是一项大宗走私商品,新英格兰的商人十之八九是走私商人。《糖税法》的实施,不仅影响走私商人,而且提高了进口物资价格,进而带动企业生产原料涨价和居民物价上涨。
  
  《糖税法》的实施,打击了一大片。
  
  同年,格伦维尔政府还颁布了“通货条例”,禁止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
  
  由于北美以农业为主,工业品主要靠英国输入,这样对英贸易形成了巨大逆差。北美用货币购买英国工业品,天长日久,出现硬币荒。殖民地曾发行纸币,以供流通和偿还英国债务。但这种纸币经常贬值,英国债主很不满,所以政府干脆颁布该法令,禁止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
  
  这样一来,北美居民手里更加没现金,许多人无法还债,或者缺乏流动资金投入生产,因此失业、破产的很多,沉重地打击了殖民地的经济。
  
  面对这样的脑残政策,北美居民不反抗,不闹腾,那是无法想象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糖税法》酝酿之际,北美就开始请愿了。公布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响彻北美。马萨诸塞等8个殖民地议会通过了抗议书。
  
  但是,抗议无效!法案继续执行。
  
  北美闹腾一下,是可以理解的。格伦维尔经常面对英国的抗议闹事者,这是民主社会常见的批量产品,因此他不以为意。
  
  他在意的是《糖税法》实施后的收益如何。
  
  结果让他非常失望。
  
  原来估算,每年收益可达4.5万英镑。实际远低于这个数字。就是到了1768 —1771 年间, 每年进口糖蜜关税还仅有1.4万英镑。
  
  其原因是,法案的实行并没刹住走私,偷漏税依然严重。格伦维尔们对这点估计不足,可能相隔遥远,也不太清楚实际状况。
  
  收入这么少,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要实现预期目标,还得另想办法。
  
  格伦维尔绞尽脑汁,想到了印花税。这个税覆盖面广,收益应该不错。
  
  他先征询几个殖民地驻伦敦代理人的意见,试探试探可行性。他强调,殖民地和母国拥有共同利益,理应和母国一起分担防卫责任。
  
  他说的没错,很有道理,几位代理人无法反驳。
  
  后来只有康涅狄格总督跳出来反对,说印花税是内部税,没经殖民地议会同意不能收,否则会引起不满,影响双方发展。
  
  这样软绵绵的话,等于没说。
  
  收税会引起不满,难道这点我还不清楚?格伦维尔想了想:仅有不满算什么大事,这说明可以收。不收,债务怎么办?
  
  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1765年3月,格伦维尔政府颁布《印花税法》,规定:
  
  写公文、办执照,要贴印花,交税;
  
  定契约、签合同,要贴印花交税;
  
  报纸、杂志、书籍、广告单据,都要贴印花交税;
  
  连死人立遗嘱,也要贴印花交税;
  
  否则无效!不准流通!
  
  印花税涉及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几乎覆盖了所有居民。大家平白无故多了一种税,当然不肯服从。有的欠税,有的抗税,有的逃税,有的拖税,就是不交。
  
  乔治三世、格伦维尔估计可能有些反应,但没料到有这么大的反应。毕竟,他们计算过,这个税说起来很大,实际很轻,人均仅有1先令。
  
  人均负担1先令,这算个多大的事,值得这么瞎咋呼吗?
  
  收,继续收!
  
  领导总是比群众聪明,格伦维尔们就这么认为。居民闹事,早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为了防止闹大,他们想出了个“妙招”,颁布《驻兵条例》。规定北美驻军如果住房不够,可以占用公房和民房,老百姓必须无条件提供食宿。
  
  看起来这与收税毫无关系。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谁不交税,军队就会住谁的房子、吃谁的饭,不单让你全家住不安生,还要把你家吃穷,看你还敢调皮不?
  
  这下可惨了。
  
  殖民地居民用脚趾思考,也知道怎么回事,愤怒得无以复加。
  
  在北美人眼里,英国政府成了欺压殖民地的暴政策源地,军队成了侵犯人民自由的暴徒集团,税官成了不择手段的地痞无赖。
  反了,咱小老百姓反了!
  
  北美十三州,燃起了熊熊烈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哈佛三英
  
  1764年英国政府颁布《糖税法》后,北美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大受影响。其中北美首富约翰.汉考克受到的影响尤其大。
  
  首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应该是个大腹便便、精明成熟的中老年人。但这个首富汉考克,当时却只有27岁。
  
  27岁的首富,可能吗?那时候没有一本万利的房地产业可干,也没有增长超速的信息产业可营,更没有一夜暴富的股票可炒,他凭什么成为首富?
  
  答案是继承。他老爸是首富。
  
  他老爸还不是他的亲生父亲,真实身份是他叔叔。
  
  他叔叔托马斯.汉考克是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奇人。他从学,靠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当上了哈佛学院教授;他从业,从书铺伙计做起,靠经商成为北美首富;他从政,当选为波士顿议会的召集人,成为当地最有权势的人。
  
  这样的人真是罕见。
  
  但人生不可能事事圆满。托马斯善于生财,却不善于生人,年纪一大把还没有一男半女。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开放,一任妻子无生,可以换个试试。那时大多数人对待婚姻还是比较严谨的,结了婚就是结了婚,很少越位的。
  
  眼看万贯家财后继无人,他时常长虚短叹。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3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