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潇湘观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用什么办法好呢?
  
  如果你直接讲,我不交就是不交。那好,查税的警察正找不到抗税典型。你敢抗税,那我抓的就是你。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欣赏大英帝国本土监狱的室内风光。
  
  如果你讲,税太高,我不交。那好,税务官员就会义正词严地反驳你:这点税率也算高?冒搞错吧,税率可是比过去降低了。
  
  如果你讲,我是北美人,干嘛要交这么多的税。那好,有关领导就会耐心的教育你:交税,是我们大英帝国所有子民应尽的义务。帝国本土的子民,税额占到年收入的5%--7%,而北美,这个比率不到1.5%,这是伟大的国王陛下给予殖民地人民的无上恩惠。
  
  #¥%……&*,无言以对了吧。
  
  塞缪尔,关键时候体现出他的关键价值。他反复琢磨《食糖法》,看能不能找到破绽。但是,《食糖法》是经过起草--审议—征求意见--辩论—通过等环节制定而成的,千人看,万人议,千锤百炼,那里还有破绽?
  
  塞缪尔破绽没找到,却从《食糖法》的序言里,得到一个启示:既然此法是经过议会审议批准的,但议会里没有北美代表,那么,这项法律就没有体现北美13州的民意,因而,殖民地人民可以不执行。
  
  塞缪尔把他的发现,浓缩成一句很精练的话:“无代表,不纳税。”
  这样就把抗税与民主权利挂起钩来,明明白白提醒殖民地人民,我们抗的不是税,抗的是英国的侵权行为。
  
  经这么一转换,明明是不愿交税的龌龊行为,变成了维护自由民主权利的神圣行为。由一个财税管理问题,转变为一个政治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代表,不纳税”这句口号,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北美人在这句口号的启发下,更加觉得抗税无罪,维权有理,对英国的“暴政”义愤填膺。
  
  这件事还勾起了许多人对英国的新仇旧恨。长期以来,英国推行十分精明的“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向国外多出售商品,少买进商品,这样总是收大于支,金子银子就源源流入,国家因此越来越富强。
  
  英国对北美一样毫不留情,也采取这种政策,要求北美发展农业,为英国工业配套;然后向北美倾销工业品,导致北美经济依附英国;农产品价格比不上工业品,这样英美之间的贸易,北美一直吃亏,货币大量流入英国,极大地影响了北美的发展。
  
  更令人恼火的是,英国硬性规定,北美销往欧洲的所有商品,必须由英国转口;北美从欧洲进口商品,也必须由英国转口。进出口商品还必须由英国船运送。完全是一种拦路打劫、欺行霸市的行为。
  
  为了对抗这些无理政策,北美人大兴走私。但是,早在1761年,英国为了查处走私,发布法令,准许有关人员进入船只、住宅和企业进行查抄。波斯顿商人受气不过,聘请律师阿提斯打官司。阿提斯在法庭上断然否定英国议会有权发布这样的法令,指出议会对殖民地的权力是有限的。他的话从北传到南,在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还有许多压制北美发展的政策和行为,让北美人窝火。
  
  现在又来个可恶的《糖税法》,英国,你好霸道,好无理,好无耻。
  
  抗议,坚决抗议!坚决抗议英国政府的暴政!
  
  前文已述,这些抗议,对英国政府决策没太大影响。影响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和情绪。殖民地人觉得受了很大的冤屈,而且有冤无处诉,悲情意识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人们的心头,不由燃起了怒火。
  
  汉考克对塞缪尔的主意,大为叹服。塞缪尔这个政治精怪,难得地笑了:呵呵,这算什么。事情,才刚刚开始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代表,不纳税”这句口号,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北美人在这句口号的启发下,更加觉得抗税无罪,维权有理,对英国的“暴政”义愤填膺。
  
  这件事还勾起了许多人对英国的新仇旧恨。长期以来,英国推行十分精明的“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向国外多出售商品,少买进商品,这样总是收大于支,金子银子就源源流入,国家因此越来越富强。
  
  英国对北美一样毫不留情,也采取这种政策,要求北美发展农业,为英国工业配套;然后向北美倾销工业品,导致北美经济依附英国;农产品价格比不上工业品,这样英美之间的贸易,北美一直吃亏,货币大量流入英国,极大地影响了北美的发展。
  
  更令人恼火的是,英国硬性规定,北美销往欧洲的所有商品,必须由英国转口;北美从欧洲进口商品,也必须由英国转口。进出口商品还必须由英国船运送。完全是一种拦路打劫、欺行霸市的行为。
  
  为了对抗这些无理政策,北美人大兴走私。但是,早在1761年,英国为了查处走私,发布法令,准许有关人员进入船只、住宅和企业进行查抄。波斯顿商人受气不过,聘请律师阿提斯打官司。阿提斯在法庭上断然否定英国议会有权发布这样的法令,指出议会对殖民地的权力是有限的。他的话从北传到南,在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还有许多压制北美发展的政策和行为,让北美人窝火。
  
  现在又来个可恶的《糖税法》,英国,你好霸道,好无理,好无耻。
  
  抗议,坚决抗议!坚决抗议英国政府的暴政!
  
  前文已述,这些抗议,对英国政府决策没太大影响。影响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和情绪。殖民地人觉得受了很大的冤屈,而且有冤无处诉,悲情意识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人们的心头,不由燃起了怒火。
  
  汉考克对塞缪尔的主意,大为叹服。塞缪尔这个政治精怪,难得地笑了:呵呵,这算什么。事情,才刚刚开始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传到英国,格伦维尔内阁嗤之以鼻:没有代表就不纳税,这是什么理由?凡是帝国公民,都要交税,这是公民起码的义务。再说,对代表权不能狭隘的理解嘛,议会里的每个议员,并非只代表选他的那群选民,而是整个帝国全体人民的代表,因此,所有国民都在议会得到“实质性的代表”。 英国许多地方,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在议会也没有代表,难道他们就不用缴税?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格伦维尔政府决定加税,以弥补《食糖法》的税收缺口。这次,他们选择了印花税,这个税种已在英国本土实行多年,现在向殖民地推广,殖民地应该没有理由反对;再则,这个税覆盖面广,大家一视同仁;同时,这个税很轻,大家都承受得起。
  
  基于这些考虑,格伦维尔政府颁布了《印花税法》。
  
  塞缪尔闻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机会又来了。他知道,上次《食糖法》只是开了个头,点着了火。现在,要借助《印花税法》这起东风,把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
  
  要实现心中理想,就必须把民怨搞大,把声势搞大。越大,越能为争取独立创造条件。
  
  格伦维尔千考虑、万考虑,就是没料到遥远的北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还有个名叫塞缪尔的人,用心险恶,借抗税鼓动民愤,暗暗把民意向叛乱方向引导。
  
  塞缪尔冷静地观察形势,判断《印花税法》刚颁布时,是顺风扇火的最佳时机。于是他迅即发表了一个反对加税的宣言,痛斥英国侵犯殖民地人民权利的罪恶行径,重申“无代表,不纳税”的严正立场,大义凛然地宣布,绝不屈服于英国的暴政。
  
  这个宣言,进一步挑动了人们的神经,增旺了群众的怒火。马萨诸塞一下子就有三十七个城镇通过了这个宣言,不久北美六百多个城镇通过了该宣言。
  
  殖民地从各个角度批驳了“实质性代表权”的理论,申明英国议员不可能能够代表北美居民的利益:
  “他(指下院议员)了解我们,我们了解他吗?不。我们能对他的行为加以限制吗?不。他有保护我们自由和财产的义务和兴趣吗?不。他熟悉我们的情况和需要吗?不。那么我们还能期望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除了增税,什么也不会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批来批去,骂来骂去,越批越理直气壮,越骂越理由纷纷。最后骂出经验出来了,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殖民地的大道理----“权利话语”,它将征税和人的自由与权利联系起来,把英国的政策斥为侵害北美居民权利的暴政。其内在逻辑是:
  
  英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由和自然权利,北美移民将这种自由和权利带到了殖民地,北美居民和英国人一样享有它们。税收是人民向政府的一种捐献,必须由人民自己同意,这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英国议会没有北美代表,不能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只有殖民地议会才有权征税;现在,英国未经殖民地议会同意,就向北美居民征收印花税,侵犯了殖民地居民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加以废止。
  
  哈哈,歪理重复100遍,就修正成了正理。殖民地发文件也好,开会也好,游行也好,都用这个逻辑对抗英国佬。“自由”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大家都以“自由”为旗号,占领论战制高点。
  
  但是,无论殖民地如何舆论鼎沸,乔治三世和格伦维尔仍然老神在在。毕竟,这些民主国家的高层领导人,日常要面对的就是口水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民主嘛,不就是围绕议题,你争我骂,吵够了然后投票定输赢。
  
  何况《印花税法》的口水仗主要阵地在北美,国王和首相大部分听不到、见不到。
  
  吵吧,你们吵吧。要化解债务,收税才是王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他们没料到,《印花税法》得罪了殖民地所有的人。由《糖税法》引起的不满,由“无代表,不纳税”这个口号唤醒的维权意识,由“权利话语”形成的自由逻辑,此刻得到快速放大。工厂老板、商人、种植园主、记者、律师、教士、农民等等,无不义愤填膺,到处高呼“要自由,不要印花税”。
  
  大家都想,要抢在11月正式生效前废除《印花税法》。
  
  塞缪尔以无比精准的历史感,判断出这是提升抗英水平的天赐良机。现在,舆论已成,民愤昂昂,嘴巴仗已打到顶点,必须采取行动,激化矛盾,把斗争推向新阶段。
  
  塞缪尔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反王,他像船长一样,用一双强有力的手,暗暗操纵反叛(革命)这艘巨轮的航向,而知道的人不多。
  
  他之所以这么沉稳有力,手段百出,是因为他精心准备了20多年。
  
  现在,他清楚,搞革命,君子不但要动口,更要动手。 目标就是那些印花代销商,手段就是无事生事。
  
  8月14日,塞缪尔安排“罗亚九君子”俱乐部,带领一群波士顿市民,举着马萨诸塞印花代销商安德鲁•奥利弗的模拟像,上街耀武扬威地游行,将模拟像挂在一棵树上(后来被命名为“自由树”)。总督伯纳德看着太不像话,令人去取下,谁知手下不敢去,因为群情激忿。担心如果硬闯的话,可能模拟像未取下,自己的小命先被别人取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督一看局势不对,紧急召集参事会商量对策。对策未想出,游行队伍已到市政厅门前。人们对着总督突然高呼三声,并配上满眼的蔑视和愤恨。总督一帮人吓得心惊肉跳。
  
  接着游行人员推倒奥利弗的店铺,打破住所窗户,烧毁模拟像。后来破门而入,搜寻奥利弗本人,幸好他早已溜之大吉。
  
  首席法官带一帮人前来劝解民众,话没讲几句,石块已经飞来,法官大人赶紧撤下,再也不敢出头。
  
  总督命令民兵指挥官,召集民兵来维持秩序。民兵指挥官不久回报:总督大人,没有一个鼓手敢击鼓传令。
  
  总督大人一脸错愕,束手无策。
  
  第二天,奥利弗惊魂未定,一群人却找上门来了:
  亲爱的奥利弗,你还是辞去代销商职位吧。否则的话,你本人没问题,但你的房子马上有问题;你现在没问题,但不保证将来没问题。
  
  话说到这个份上,奥利弗还敢怎样,赶紧表态:一定辞职,一定辞职。
  
  其实他尚未任职,几个月以后才收到任命书,但这份任命书已经成了废纸一张。
  
   初战告捷,塞缪尔十分满意。但也仅仅是初战,还需掀起风潮。
  
  于是,波士顿的群众暴力活动日甚一日。民众一到晚上就举火为号,高呼“自由和财产”的口号,冲击支持印花税的官员,有的拆房,有的烧火,有的闯入地窖,把人家珍藏的葡萄酒喝光……
  
  最倒霉的是一个名叫托马斯•哈钦森的人,他本人不赞成《印花税法》,但有人说他拥护此法。这下可好,他家大门被斧头砸开,一帮人闯入,恣意洗劫,凡不能搬走的东西全部砸毁,房屋也被拆得稀烂,结结实实遭了一回无妄之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波士顿民众的反抗活动,很快向四周扩散。许多殖民地后来居上,反抗活动更加热闹。
  
  罗得岛的纽波特市,一乱就是3天,印花代销商的房舍惨遭毒手。总督想调民兵维稳,结果一个也调不到。因为多数民兵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少数没加入的,拒绝服从命令。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调警察叔叔呢?呵呵,那个时代还没有警察呢。
  
  塞缪尔看到北美反抗活动此起彼伏,笑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知道,抗议活动虽然热闹,但可能不会持久。要持久推动活动,需要建立组织。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建立组织的时机也成熟了。
  
  塞缪尔发现,《印花税法》如果真的实施的话,对汉考克这类走私商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即使走私,也要签合同、写货单、立字据,这些都要贴印花才生效。一贴印花,走私行为就会曝光。一曝光,人、货、税三样老底会揭开,汉考克们就难逃严惩的命运。
  
  建立组织,先可以从这些人开始。这些人钱财多、影响大、危机感强,适合成立相应组织。
  
  他找到汉考克密谋:现在大家都想对抗税法,民意如火,民心可用。我们应该带头建立组织,把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壮大力量,决不能再游兵散勇单打独斗,否则,无法对抗强大的政府。
  
  汉考克深以为然。不过,汉考克认为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抗税。而塞缪尔的目的,则深远多了,而且不可告人。
  
  汉考克出面,首先找到那些走私商人,再联络社会上其他人,在他的极力鼓动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集体抵制商品进口。
  
  汉考克还告诉英国的生意伙伴,《印花税法》不除,我的生意欠款,一分也不付。有样看样,其他人也纷纷这么做。
  
  纽约的抗议者从汉考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这件事上得到启发,成立了抗税组织----“自由之子”社。反过来,波士顿又受此影响,也成立了“自由之子”社。跟着奥尔巴尼、纽波特、普罗维登斯、诺福克、新泽西、马里兰和北卡罗来纳等地,纷纷成立类似团体,他们彼此协商,协同行动,成为抵制运动的组织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波士顿民众的反抗活动,很快向四周扩散。许多殖民地后来居上,反抗活动更加热闹。
  
  罗得岛的纽波特市,一乱就是3天,印花代销商的房舍惨遭毒手。总督想调民兵维稳,结果一个也调不到。因为多数民兵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少数没加入的,拒绝服从命令。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调警察叔叔呢?呵呵,那个时代还没有警察呢。
  
  塞缪尔看到北美反抗活动此起彼伏,笑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知道,抗议活动虽然热闹,但可能不会持久。要持久推动活动,需要建立组织。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建立组织的时机也成熟了。
  
  塞缪尔发现,《印花税法》如果真的实施的话,对汉考克这类走私商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即使走私,也要签合同、写货单、立字据,这些都要贴印花才生效。一贴印花,走私行为就会曝光。一曝光,人、货、税三样老底会揭开,汉考克们就难逃严惩的命运。
  
  建立组织,先可以从这些人开始。这些人钱财多、影响大、危机感强,适合成立相应组织。
  
  他找到汉考克密谋:现在大家都想对抗税法,民意如火,民心可用。我们应该带头建立组织,把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壮大力量,决不能再游兵散勇单打独斗,否则,无法对抗强大的政府。
  
  汉考克深以为然。不过,汉考克认为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抗税。而塞缪尔的目的,则深远多了,而且不可告人。
  
  汉考克出面,首先找到那些走私商人,再联络社会上其他人,在他的极力鼓动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集体抵制商品进口。
  
  汉考克还告诉英国的生意伙伴,《印花税法》不除,我的生意欠款,一分也不付。有样看样,其他人也纷纷这么做。
  
  纽约的抗议者从汉考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这件事上得到启发,成立了抗税组织----“自由之子”社。反过来,波士顿又受此影响,也成立了“自由之子”社。跟着奥尔巴尼、纽波特、普罗维登斯、诺福克、新泽西、马里兰和北卡罗来纳等地,纷纷成立类似团体,他们彼此协商,协同行动,成为抵制运动的组织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 1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反《印花税法》的胜利
  
  “自由之子”社的同志们,闹事闹出了味道,闹出了激情,成天寻找攻击对象。他们所过之处,再也没人敢做印花代销商,没人敢赞成印花税。凡是赞成印花税的就是敌人,凡是反对印花税的就是朋友以此划线,一分为二,没有中间路线。
  
  塞缪尔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由之子” 攻击的对象都是小人物。这不够,得攻击大人物,才更有影响力。
  
  攻击大人物,不是一般人敢做的。大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尊崇,能量很大。平时大家敬仰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去攻击。
  
  塞缪尔明白,不打倒权威,革命就不会深入。打倒权威,要得有人带头示范,才能打破这份心理禁忌。
  
  这种事,找别人不一定能成。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上。
  
  1765年8月,波士顿的居民惊讶地从《波士顿纪事报》看到,人神共愤的《印花税法》,竟然是波士顿总督大人出的主意,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制定的。
  
  这还得了,闹了半天,原来总督大人才是北美人民苦难的根源,是殖民地一切乱象的罪魁祸首。
  
  总督吃里爬外,是十足的坏蛋,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这样的坏蛋罪加一等。
  
  打倒总督!打倒总督!
  
  晚上,一群义愤填膺的造反派冲进总督家里,总督吓得仓皇而逃,结果屋内被砸的稀巴烂。
  
  第二天,总督对着《圣经》起誓:自己与《印花税法》的颁布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我历来都强力反对印花税。
  
  总督的话音未落,第二天报纸上又登出,造反派那天晚上在总督家抄到了证据,事实无可辩驳的表明,总督就是《印花税法》始作俑者。
  
  但证据是什么,谁也没看到。总督不明不白地成了冤大头。
  
  报纸上的文章是塞缪尔写的,这份报纸是汉考克资助的。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2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