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lack白夜

《隋唐真英雄》幽默诙谐说正史--作者:北溟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12.        只反暴君不反大隋
      李密知道,在北方的晋阳有一个叫李渊的人;但他并不知道,李渊已经确定了西进大兴的战略方向。
      家人一到,李渊再无后顾之忧,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出兵的详细计划。岂料,紧要关头,刘文静却叫停了:“主公,当务之急并不是出兵。”众人皆惊,当初你老刘不是坚决主张起兵吗?李渊同样十分不解,拿眼问着刘文静。刘文静微微一笑,一字一顿地答道:“联合突厥。”
      此言一出,众人均深感认同。是嘞,突厥人隔三差五就要来晋阳袭扰一番。背后有这么一个强盗式的邻居,试问大家如何能放心西进呢?更何况,马邑还有个刘武周呢!
      所以,刘文静提议,为了放心西进,必须主动放下身段,与突厥结盟。一旦成功,就稳住了始毕,进而也就稳住了刘武周。这样一来,既可以解除西进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借助突厥的声势。
      “结盟突厥”,这是刘文静继“西进大兴”之后提出的第二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政方针。他想得确实很长远很周到,这一番话算是说到李渊的心坎儿里面去了。老李当即拍板儿,派使者带着他的亲笔信和金银珠宝出使突厥。
      数日后,始毕可汗在自己的王庭接见了李渊的使者。使者呈上了李渊的亲笔信。始毕可汗展开信笺,只见上面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大概意思就是说:“我李渊想要大举义兵,去江都迎接主上。一旦成功,我将建议皇帝恢复文帝开皇年间的传统,继续与贵国和亲。可汗想和我一同南下也可以,只要贵军不侵扰百姓就行。当然,可汗也可以坐等我奉上珍宝。”
      始毕可汗那也是一代枭雄,怎会看不出李渊的那点儿小算计。他想了想,在回信中提了两条要求:第一条,你起兵,我支持,但是隋炀帝我觉着还是别接回来了,就让他在江都呆着吧;第二条,“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只要你公开反隋,我必定全力支持。其实就是告诉李渊:我要支持你?行啊,条件只有一个,你得公开反隋,你得和隋炀帝死磕。
      李渊的一帮小弟听了始毕的回复,都很高兴,纷纷请求李渊答应始毕可汗的要求,顺天应人,登基称帝。当皇帝多好的事儿啊!可老李却把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一旦称帝,那就再无退路了。始毕这是逼着我和大隋一刀两断啊。“诸君宜更思其次”,有木有什么更为周到妥帖的点子?
      这一问,连刘文静都没话了。关键时候,裴寂站了出来,提了一个点子,李渊听了,拍案叫好。
      裴寂的主意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儿:只反暴君,不反大隋。一方面,“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另一方面,“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这个办法拿捏得可谓恰到好处,不反大隋,顺了李渊的意思;只反暴君,又顺了始毕的意思。至于旗色将隋朝的红色与突厥的白色融合一体,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当然,这么做显然是有点儿那个了,所以李渊红着老脸说:“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刘文静不甘落后,也提了新建议:“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突厥大兵咱们可以不要,但突厥的战马咱们是急需的。
      李渊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使者又将李渊的决定通知了突厥。突厥那边的消息还没回来,李渊只能按兵不动。
      趁着这阵工夫,老李多次派人到河东打听李智云的下落。
      但打听的结果却是一个巨大的噩耗:李智云被河东官吏解送至大兴,已为留守阴世师所杀。
      李智云是老李最小的儿子。这孩纸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深受李渊垂青。岂料,转瞬之间,父子二人便人鬼殊途了。李渊伤心欲绝,整日里长吁短叹,以泪洗面。
      李智云的死深深地刺激了李渊。如果说,在此之前,他心中多少还有那么一点儿犹豫的话。那么,从这一刻起,这点儿犹豫便荡然无存了。作为一个父亲,他绝不能让儿子的鲜血白流。
      李渊决定:不等始毕的消息了,即刻起兵。
      正当他悲痛万分的时候,西河郡郡守高德儒却给他添上了堵。晋阳周围各郡官吏,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反正是都投靠了李渊。唯独只有这个高德儒不听招呼。老李本来心情就不好,听说这个消息后,气得嗷嗷狂叫。
      六月初五,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军进攻西河。但李渊其实心里对这件事儿挺没谱的,一来二李都是初典兵权,经验不足;二来,“军士新集,咸未阅习”。稚嫩的将军带着稚嫩的士兵,这事儿确实有点不靠谱。所以,老李特意委派自己的得力部下——温彦将随行。
      温彦将,字大有,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此人出身于北朝另一文学世家——温氏家族。他的父亲温君悠曾任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他和他的两个哥哥温大雅和温彦博倍受时人推崇,被公认为“皆卿相才”。
      临行前,李渊特意叮嘱温大有:“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
      在温大有的襄助下,二李所率部队军纪严明,从一开始就与隋军、与其他义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颇得民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二李对待士兵也非常好,“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一时间,义军名声大震。
      仁义之师,无往而不胜。五天后,他们便顺利攻克了西河。义军除斩杀高德儒外,“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四天后,哥俩儿就率军返回了晋阳。哥俩儿用一场速胜向老李交出了答卷。
      西河速胜,彻底扫除了李渊心中多日的阴霾。同时,看到两个儿子成长得这么迅速,他也倍感欣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西河一拔,晋阳周围再无异己。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晋阳起兵
      六月十四日,老李正式建立起起义临时指挥部——大将军府,并将所部划分为左、中、右三军:以李大领左领大都督,统辖左三统军;以李二为右领大都督,统辖右三统军;老李自命大将军,亲领中军。同时,以李三为晋阳太守,全权负责留守事宜。
      此外,老李还授予大批造反骨干分子以官职,以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温大雅为记室,武士彟为铠曹,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王长谐、姜宝谊等分为左右统军。其余众人,也各有封赏。
      人人都以为刘文静的官职会最高,“西进大兴”、“结盟突厥”这都是人家刘文静的功劳。不曾想,一顿封赏下来,反倒是裴寂得了最大的好处,位在刘文静之上。
      散会后,刘文静偷偷扯住裴寂的袖子,酸溜溜地说道:裴长史啊裴长史,你什么时候学会借花献佛、慷他人之慨了?
      裴寂嘻嘻笑道:肇仁(刘文静的字)此言从何说起?
      刘文静冷哼一声:近日我清点军资,多了四十万领铠甲、五万段彩布和九万斛大米,还有那五百名营妓,这些八成是从晋阳宫中来的吧?
      裴寂微笑不语。
      刘文静不好变色,拂袖而去。
      裴寂望着他的背影,眼中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神采。他明白,从这一刻起,他们之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原来,就在几天前,裴寂利用职务之便,将晋阳宫中囤积的所有四十万领铠甲、五万段彩布、九万斛大米和五百名宫女都送到了军中。
      李渊十分高兴,拉着裴寂唠嗑,有意无意地聊起了曾礼貌性上床的张、尹二女,唉呀,咱们皇帝真腐败,真腐败呀真腐败。
      裴寂都快修炼成他肚里的蛔虫,怎会看不出李渊的意思,便道,唐公,您看我把谁带来了。
      可不正是张美人和尹美人。李渊还在装,玄真,你这是何意?别,这样不好,这样就庸俗了……
      十八日,始毕可汗的使者康鞘利来了。
      果然,裴寂提出的“只反暴君,不反大隋”得到了始毕的认可。不过,始毕对于老对手李渊还是有些信不过,虽然口头上答应联盟了,却还是要试一试李渊的真实态度。于是,他让康鞘利送来了一千匹战马,当然了,不是白给,而是送货上门,要价还不低。此外,他还表示:会派兵送李渊入关(潼关),想要多少人由老李说了算。
      始毕的小算盘打得不错,李渊现在的确很缺战马,他就想借着这个机会狠狠敲一笔竹杠。不曾想,李渊的算盘比他打得还要响。他虽然用很高的规格招待了康鞘利,但仅收购了一半的战马。
      刘文静、裴寂等人都想不通:“咱不是缺马吗?始毕可汗送马上门,虽然价格贵了点儿,但咱们正在用马之际,应该全买下来。”他们还以为老李缺钱,就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
      李渊笑了笑,说出了心里话:“突厥人有的是马。始毕可汗算准咱们急着用马,为了趁机谋利,才送马上门。我之所以没全买,不是买不起,而是担心全买了以后,他们会一批一批地送马来,到时候恐怕就真买不起了。所以,我就只买一半,向他们示穷。真要买,也是我出钱,不需要你们出钱。”
      马的事儿就这样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否接受突厥派兵。人家始毕可汗已经表态了,想要多少人马你们说了算。于是,老李就让刘文静和康鞘利一起返回突厥。
      临走之前,老李偷偷地把刘文静叫到了一旁:“小刘啊,跟你交个底儿吧,其实我不想让突厥派兵。因为,这些个土贼居心不良,他们一旦进入内地,肯定会纵兵抢掠。但是呢,为了不让刘武周和他们勾搭在一起,袭击咱们的后方,我还必须得向始毕可汗借兵。不过,你记着,突厥兵少要,有个三五百人充充门面就可以了。突厥马可以多要一些。人吃粮,咱养不起,马吃草,遍地都是。”
      刘文静领命而去!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初五,正值仲夏时分,晋阳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一代枭雄李渊在今日正式起兵。
      在起兵仪式上,老李先是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继而又义愤填膺地批评了自己的混蛋表弟:虽然你是皇帝,虽然你是我表弟,但是,这样下去是不行滴,是会危急到咱大隋的江山社稷滴。
      最后,老李表了态:作为大隋朝最最忠心的臣子——偶唐国公李渊,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复兴大隋尽一份力量。所以呢,我要组织“义兵”,进京匡扶社稷,拥立英明聪睿的表孙代王杨侑做天下的共主。
      同时,老李也对隋朝的官吏们提出了期望。他热切地希望沿路的官吏能够理解他的一番苦心,要积极地响应和帮助自己。当然,如果实在不能理解的话,最起码也不要对“义军”横加阻拦。
      李渊立于高台之上,看着身边文武大臣们热切而满含期待的目光,望着台下气吞山河的队伍和欢呼雀跃的百姓们。此时的他,心情无比复杂。
      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为了大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想到了自己也曾为大隋挥洒热血,驰骋疆场。而如今,他却走上了一条与初衷相背离的道路,所谓“南辕北辙”,大抵如是。造化真是往死里弄人啊!
      从诞生到现在,他的人生一直很顺。但是,从这一刻起,他的明天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未知数。只因为,他参加了一个惊天大赌。他把合族老小和万千子弟兵的性命全部压上,只为了那个诱人的赌注——皇位。
      在登上高台之前,他当然也有过一丝的彷徨与犹豫。但是,从这一刻起,他再无任何的顾虑。来吧,接受命运之神的安排吧!向西,向西,向着大兴城的方向前进吧!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09: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一路向西
      李密原本以为,关中无人问津,只等着他摆平东都后去取。不曾想,会半道杀出的不只有程咬金,还有个李渊。所以,李密十分着急,立即点起大军,直扑东都。
      倍受刺激的李密表现得十分彪悍,他大胆采用“左骑、右步、中列强弩,鸣千鼓以冲之”的战法,竟将庞玉、霍世举的关中军打得落花流水。隋军再次惨败,东都再度戒严,回洛仓第三次落入李密手中。
      几乎与李密攻夺回洛仓同时,李渊已经率领三万大军抵达西河。就在同时,李渊也率领三万义军抵达西河。在西河,老李干了一件超有范儿的事儿:拜官。当地所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拜为散官;至于其余年龄段的豪杰才俊,则“随才授任,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天的工夫,他就批发出去一千多顶官帽子。
      众人都有些不理解,但谁都没说什么。
      做完了批发,义军继续西进,于七月十四日抵达灵石县,在贾胡堡安营扎寨。前方五十里处便是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霍邑(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十六里)。在那里,隋将宋老生和他的三万部下正在等待着李渊的到来。
      且说李渊造反的消息传到大兴后,代王杨侑、卫文升等人十分惊慌。杨侑指令卫文升等人想尽办法,东拼西凑,四处划拉,总算凑够了七万人马。
      兵有了,还得有将啊。放眼关中,除了赫赫有名的屈突通外,竟再无名将。无奈之下,本着矮个儿里面拔高个儿的原则,卫文升又选了一个虎牙郎将宋老生。
      宋老生,大隋非著名武将。小玉哥曾在前文提过,大隋军队领导班子由上至下分为十二名上将军、二十四名将军、四十八名虎贲郎将、一百九十二名虎牙郎将,共四级。屈突通官拜上将军,乃平定杨玄感之乱的名将。而宋老生呢,籍籍无名的虎牙郎将一枚,在大隋军中一抓一大把。看来,关中真是虚到家了,竟然让小小的虎牙郎将担起上将军的职责。
      经过研究,代王杨侑最终将七万隋军分成两部,一部由宋老生率领,驻守于黄河北岸军事重镇——霍邑,另一部由屈突通统带,驻扎于黄河南岸军事重镇——蒲坂城。
      霍邑,即今山西省霍州市。此地位处汾河河谷南段,“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李渊抵达贾胡堡后,立即对霍邑发动了军事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义军,宋老生选择了坚守。千万别以为他胆子小,事实上老宋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来,义军士气正盛,若与之硬碰硬,恐怕是自讨苦吃;二来,义军远道而来,粮草肯定撑不了几天,一旦耗尽,士气必定衰落,届时,他就会率军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歼灭之。
      然而,有一点却是宋老生万万没有料到,那就是:老天爷居然会站出来帮他。一场连绵的夏雨竟然不期而至,而且看样子短期内根本就没有停的意思。大雨滂沱,道路湿滑,仗根本没法打。宋老生食有肉,居有所,乐得婴城自守,养精蓄锐。
      城外的义军可就苦逼了,刀枪生锈,衣甲发霉,被褥濡湿,个个怨声载道。宋老生估计得没错,李渊确实没带多少粮食。老李本指望着迅速打下霍邑,就地补充给养,岂料竟被一场大雨给搅黄了。眼看着三万多人马坐吃山空,李渊如坐针毡,只得命人回晋阳催运粮食。
      运粮队刚走,始毕可汗的使者就来了。
      刘文静抵达漠北以后,将李渊的意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始毕可汗:“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说实话,这句话的厚颜无耻程度足可与老佛爷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较高下。但考虑到老李只是在放空炮,咱就不与他计较了。
      什么?金银财宝都归我?始毕可汗见李渊居然开出这么高的价码,都快乐疯了,立刻派使者先行赶到霍邑,通知李渊:突厥军队已经上路了。
      这算个好消息,但这个好消息仍然解不开李渊的愁思,因为雨一直下。再这么耗下去,粮草就真得要用光了。李渊急得像热锅上的小蚂蚁,团团转,经常冲着天空大喊:萧敬腾爷爷,快收了神通吧。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3: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纯忽悠
      人一无聊,就会没事儿找事儿。这不,也不知老李是不是秀逗了,竟然想招降李密。
      在目前看来,这基本就是一天大的笑话。要知道,李渊目前在造反圈儿内根本就排不上个儿,手下满打满算只有三万人马;而李密呢,造反派中响当当的一哥,反王当中的反王,麾下控弦之士几十万。你老李要招降李密,这不蚂蚁吞大象——不自量力吗?
      你凭啥?
      凭交情!
      啥交情,同僚之情吗?
      不,世交之情!
      小玉哥在前文提过,西魏曾经有一个豪华组合——八大柱国。这八柱国中除了李渊他爷李虎外,还有一个李姓之人,名叫李弼。这李弼有说教,他是李密的曾祖父。自李虎、李弼一代,两个李家就结下了深厚的交情,延续至今已近百年。论资排辈,李密还是李渊的晚辈,应该称呼老李一声“叔”咧。
      李渊现在就想凭这份世交之情将李密拉过来,他让手下第一写手——温大有的哥哥温大雅修书一封给李密,希望李密能归附他。
      李密看完信,笑了,笑得前仰后合。也难怪,这种奇葩事儿的确是太滑稽了。笑罢,李密脸上掠过一线杀机,正愁该如何对付你呢。他立即命祖君彦写了一封信回复李渊:“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
      啥意思呢?就是说:我和哥(注意,没有叫叔)你虽然家世不同,但咱们都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自认才德微薄,但是四海之内的英雄偏要公推我当盟主。如果能和哥你相互扶持,同心协力,干掉隋炀帝这个大坏蛋,岂不是盛事一桩吗?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我不会臣服你,但你应该臣服我。
      软中带硬、明谦实傲一番后,李密出招了,要求李渊亲自率领数千起兵到河内(河南沁阳)结盟。
      收到信后的李渊傻眼了。答应吧?不行,去了河内,就相当于认了李密的老大,以后就得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了,搞不好哪天就突然“病”死了。不答应吧,似乎也不行,你看李密连叔都不叫了,已经动了暗火,你把他给拒了,万一他率军杀过来咋办?
      是啊,怎么办?
      这么办!李渊对部下们说:“李密这个人妄自尊大,不是简简单单一封书信就能招来的(你才知道)。如果我们马上与他断绝来往,只会多树一个敌人。我看不如用阿谀逢承之语吹捧他,使他心志骄横,让他替我们牵制东都之兵。这样,我们就可以专心一意地西征了。待到关中平定以后,我们一边养精蓄锐,一边静看鹬蚌相争,再坐收渔人之利也不迟。”
      众人听了都说好。
      于是,老李又让温大雅回了一封短信给李密。
      起手第一句,“吾虽庸劣,幸承馀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极力贬低自己的才华,接下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大唱政治高调,哥是大隋朝的忠臣良将。
      然后,大拍李密的马匹,“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兄弟你就是上天选中的那个人,Only you,you are the One;“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兄弟你好好干,哥看好你哟,将来你当上了皇帝,封哥一个唐国公,哥就心满意足了。
      通篇假大空,只有最后一句前半句是假的,后半句是真的,“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哥不去大兴,哥是去“安辑”汾晋的,档期太慢,河内结盟大会我估计是去不了了。
      李密读过温大雅的信,似乎放佛依稀看到眼泛泪光、满目真诚的李渊在对他说:“弟弟,你可要好好干啊!” 李渊忽悠大法加马屁神功的冲击下,一代枭雄李密马上被轰得五迷三道,不知南北东西。哈哈,连李渊都这么挺我,大业何愁不成?
      房彦藻问李密,大王,咱们还要不要对付李渊了?
      李密摆了摆手,不必了,放他去吧。
      柴孝和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李渊其人能力不俗,如果放他西去,万一关中真被他夺了去怎么办?
      李密十分自信,不会的,三万人马就想吞下关中,你当他是我啊?李渊其胆已破,我放他西去,正是为了让他替我冲击一下关中隋军。只待东都得手后,孤便会率大军长驱直入关中,一石二鸟。
      大王英明!!!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3: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16.        攻拔霍邑
      李渊能摆得平李密,却摆不平老天爷。雨一直下。
      义军也是义军他妈生的,眼看着马上要缺粮断饷了,军心开始浮动。一时间,流言四起。最大的一个流言是这么说的:刘文静没有搞定突厥人,始毕可汗正和刘武周策划着趁虚攻打晋阳呢。要不他怎么去了这么久还没回来呢,八成是被始毕可汗当羊肉给涮了。
      种种流言好似火上浇油一般,让老李坐卧不宁。撤兵的念头也开始浮上他的心头。李渊得,再这么拖下去,就会造成进不能过霍邑、退不能回晋阳的危险局面;与其这样,还不如暂且退回晋阳,伺机而动。
      裴寂等人也持相同观点,他们认为当前面临着四个隐患:首先,宋老生和屈突通都是隋将中的佼佼者,均非易于之辈;其次,李密这个人言行不一,他嘴上虽然说要联合,但内心恐怕不是这么想的;又次,突厥人重利轻义,谁给他们甜头,他们就跟谁好,保不准啥时候会在背后来一刀,不靠谱;最后,马邑的刘武周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正琢磨着怎么吞掉晋阳呢。总而言之,他们也建议李渊暂时回撤晋阳。
      但李建成、李世民哥俩儿就不同意。比如李世民,他就对李建成说了:“宋老生虽然厉害,但是他为人轻狂浮躁,一战可擒;李密舍不得洛口仓,肯定不会向远处图谋;刘武周和突厥人虽然表面上是同盟,但实际上却互相猜忌,难以统一行动。咱们本来就是要兴大义,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之中,怎么能遇到一点儿小小的困难就退缩了呢?”李建成也同意李世民的看法。注意,在很多唐史资料中,李建成赞同这一点被有意地抹去了。
      但李渊还是不听,派左路军先行撤回晋阳。李建成不敢坚持。李世民知道的时候,左路军已经踏上了返程。他十分着急,立刻来找李渊。此时,天色已晚了,李渊已经睡着了。守门的卫兵拦着李世民,不让他进去。李世民越想越着急,越想越气愤,越想越憋屈,便在帐外放声痛哭起来。
      这一哭还真管用。不一会儿,李渊就被吵醒了,出来一看,是他家老二,就将李世民召入帐中。李世民急着说:“爹,咱们不能撤啊。一旦我们返回晋阳,将士们就会离心离德,咱们很快就会完蛋。我们只能向前向前再向前。”
      许是幡然醒悟,许是被李世民的执着打动了,李渊这才松了口:“可是,左路军已经折返了,这该如何是好呢?”
      李世民闻言大喜:“没事儿,他们应该还没有走远,我去追。”出帐之后,李世民找到大哥李建成,两人跨上战马,连夜把左军追了回来。
      或许是因为李世民的坚持感动了老天爷,一切似乎都从这个夜晚发生了逆转。第二天,晋阳的粮食便运到了。三天后的八月初一,大雨也停了。命运女神的天平终于向李渊父子倾斜了。初二,李渊命令部队晾晒铠甲、器械。就在当天夜里,一个高明的作战计划制定了。
      初三一大早,天色仍尚显朦胧,义军就沿着山间的小道,奔霍邑而来。
      城头的隋军哨兵发现异动,立即通报宋老生。此时的宋老生还在做着加官进爵的美梦呢!听说义军来袭,宋老生登时惊出一身冷汗,人一下子就清醒了,赶紧穿好戎装,冲到城楼上查看军情。
      宋老生探头这么一看,只见城下的旷野上,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带着数十骑在那儿扬着马鞭指指点点,似乎在讨论如何围城的事情。
      看到宋老生后,义军就开始骂了。义军天天来叫战骂城,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宋老生安坐在城楼上,喝着茶。可是,今天的义军不一样啊,不仅骂,而且骂得越来越过分,从宋老生本人骂到了宋老生N代之前的祖宗,又从宋老生N代之前的祖宗骂回到宋老生本人。
      起初,老宋还可以忍受。时间一久,宋老生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再也坐不下去了。他气得嗷嗷叫,带着主力分成两路,分别从东门、南门杀出,列阵。
      躲在山坳里的李渊远远瞧见,命令殷开山立即召集主力。
      李渊、李建成率主力在城东PK宋老生,李世民单独率一路人马对付城南隋军。
      两军杀做一团。这宋老生虽然籍籍无名,但其实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李渊、李建成抵挡不住,渐渐显出败像。关键时刻,李世民击溃了城南隋军,赶往城东救援。
      城东,李渊只有招架之力。他急坏了,李渊急坏了,扭头问李建成:“世民怎么还不来?”焦急的李建成抬头向南望去,喜悦的颜色骤然浮上面庞:“爹,二郎来了!”
      宋老生杀得正欢,突然间,他发现南面的山坡上出现了一个义军。老宋乐了,好啊,来吧,来一个我杀一个,来两个我杀一双。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然后又出现了一个……就这样,义军像羊拉屎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南山上,瞬间就聚集成好大好大的一滩羊粪。老宋傻眼了,终于从狂怒中清醒过来,糟了,中计了。他赶紧拨转马头往回撤。
      李世民一路当先,“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
      李渊趁着这个当口,重整旗鼓,乘机在乱军中大呼:“宋老生已经被我们抓到了。”隋军不辨真假,立刻涣散。李渊率军直逼东门。
      宋老生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回到霍邑城下,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原来,城中的隋军守将见情形不妙,早早地将城门关了起来。这个时候,义军的兵将已经如潮水般涌了过来。此时的宋老生依然没有了先前的从容与优雅,忙不择路地跳入了护城河。
      宋老生后悔得肠子都要青了,可惜历史已经不再给他悔改的机会了。因为,他连一句“妈呀”都没来得及说出口,就被唐将刘弘基砍掉了脑袋。
      霍邑城头,“隋”字大旗飘然而落……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2: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官帽大批发
      首战告捷,封赏将士自然是免不了的。
      老李本就是个豪爽的人,大笔一挥:所有参战将士,叙功论赏。他觉得封赏面儿这么大,大家一定不会有意见。不曾想,还有!
      为啥呢?因为,李渊军队的阶级成分比较复杂,既有世家子弟,也有农民,还有奴隶。论功行赏的时候只看功劳大小,不看门第出身,平民以上的阶级就不乐意了:奴隶那样的下等人怎么能得到和我们一样甚至比还要多的封赏呢?what a shame!
      但李渊就问了,刀剑弓矢还认你是什么出身吗?既然“矢石之间,不辨贵贱”,那么“论勋之际,何有等差”?他的这几句话可把那些奴隶出身的士兵们给感动坏了,你看看人家唐国公,那才是真贵族的派头啊!领导这么讲究,啥都甭说了,玩命儿地干吧。
      对自己人,老李的确是没得说;但对于被俘的隋军将士来说,老李真是忒损了。他先是宣称,愿意回家者,无偿发给路费。隋军将士一听,都乐坏了,能回家咯。孰料,老李话锋一转,又说不仅发给路费,还要授予予五品散官。说罢,转身离去。剩下满脑袋都是黑线的隋军将士杵在原地。受了封赏,还还敢回去啊?得了,跟着干吧。
      紧接着,李渊又在霍邑办起了官帽批发会,“劳赏如西河”。好家伙,一天下来,李渊就批发出去四五千顶官帽子,签名签到手发软。不夸张地讲,那时的霍邑,几乎全城皆官。从楼上随手扔块砖下去,砸到十个人,九个都是公务员编,剩下一个还是事业编。
      很多老同志实在看不下去了,物以稀为贵,这官封赏得这么滥,就不值钱了。
      对此,李渊有自己的解释:“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奈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用兵乎!”想让大家支持你造反,不让人家尝到点儿甜头怎么行?反正就是随手写几个官职而已,一不给实权,二不用开工资。
      休整期间,李渊陆陆续续收到了几份情报:
      在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于河间乐寿称长乐王,“置百官,改元丁丑”。
      在山东,鲁郡人徐圆朗起兵反隋,目前已尽得“自琅邪以西,北至东平”的广大土地,有“胜兵二万馀人”。
      在代北,北疆朔方郡鹰扬郎将梁师都杀死郡丞,起兵反隋,北连突厥,先后“略定雕陰、弘化、延安等郡,遂即皇帝位,国号梁,改元永隆”,被始毕册封其为解事天子;与朔方郡相邻不远的榆林郡也出事儿了,一个叫郭子和的人杀死郡丞,“开仓赈施”,公然反隋,被始毕册封为平杨天子。
      在西北,金城府校尉薛举与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分别囚禁郡官,举兵造反。薛举先后招降了陇西最厉害的强盗头子宗罗勐以及部分羌族武装力量,兵势大振,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将整个陇西收入了囊中,于天水称帝建国,国号西秦。李轨不甘落后,接连攻克张掖、敦煌、西平、包罕,“尽有河西五郡之地”。
      李渊感喟非常,群雄竞起,时不我待,还休整个毛啊,出发!
      义军继续南下,直扑临汾郡。临汾全郡上下都找不出几个大兵来,通守面对大兵压境的李渊,打开城门,高喊口号: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对待投降的临汾官民,李渊“慰抚如霍邑”。叫哥。哥!乖,来,官帽子戴上,走你,next。
      古往今来只听过买官卖官的,何曾有送官的美事儿啊。所以,临汾官民高兴得不得了,对李渊大军夹道欢送。李渊骑在马上意气风发,连连感叹,这就是民心啊!
      随后,义军继续前进,轻而易举地夺了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前方不远处,黄河正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3: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8.        巧渡黄河
      刘文静童鞋终于回来了!
      八月十五日,当李渊大军行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时,刘文静带着蒙古高原的风,风尘仆仆地回来了。牛人出马,当然不会空手而归。跟随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五百名饱战骁勇的突厥骑兵及两千匹精挑细选的突厥战马。
      在严格落实首长指示方面,刘文静绝对堪称楷模。李渊让他少要人,人吃粮养不起,他就只要了五百骑兵来充门面;老李让他多要马,马吃草不花钱,所以他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就向始毕要了两千匹战马。这任务完成得简直太漂漂了。就这,刘文静还一个劲儿地向李渊道歉,对不起,我回来晚了。
      不,你回来得正好。李渊“喜其来缓”,偷偷把刘文静叫到一旁:“吾西行及河,突厥始至,兵少马多,皆君将命之功也。”
      与突厥顺利缔盟,则大军西进再无后顾之忧。义军上下信心倍增。全军继续前进,过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于二十日抵达壶口瀑布。在壶口,义军暂作停留,并成立了水军司令部。然后,李渊就开始尴尬地发愁了。为啥呢?你见过连一只木筏都木有的水军吗?
      好在李渊的统战工作和宣传机器运转得比较好,“唐王起兵,本为百姓”,口号简单易记,深入人心。附近的官民受了鼓动,纷纷将自家的船只、木筏送来,“日以百数”。所以,船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众将都催促老李速速下令,择日渡河。但老李却一点儿都不着急,只是指示众将好生操练水军。只有李建成、李世民、任瑰等少数几个人知道,李渊在等一个人。
      孙华,关中冯翊人氏。大业十二年七月,隋炀帝三下江都前夕,他聚众起兵,区区数月间便成长为关中地区势力最为庞大的一股反隋势力。
      老李看三步走一步,考虑到义军将士多为代北人士,对关中山川地理、民情社情两眼一抹黑,早就寻思着在关中找一个内应了。实力最为雄厚的关中土著——孙华无疑是最佳人选了。所以,义军十八日抵达汾阴的时候,李渊便修书一封给孙华。
      不曾想,事情远比老李想象得要顺利得多得多。因为,孙华对李渊早就怀有感激之情了。为啥呢?列位可能不知道,屈突通除了上将军一职外,还有一个兼职——关内讨捕大使,负责剿灭关内所有反隋势力。大业十年,在关中闹得最凶的是延安人刘迦论领导的义军,“建元大世,有众十万”。五月,屈突通率军与刘迦论打了一仗。战后,刘迦论从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变成了史书上的一个文字符号。
      从那以后,孙华等关中义军领袖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眼瞅着就要被屈突通吃掉了,这时晋阳一声炮响,送来了唐公李渊。屈突通如临大敌,收缩兵力,修缮城池,哪还有工夫搭理孙华他们呢。于是,孙华的日子又开始好过了。
      饮水得思源啊,过上了好日子的孙华对李渊满怀感激。现在,李渊发来亲笔信,恳请义士孙华加盟连锁、共襄盛举,孙华甭提多高兴了。二十四日,他美滋滋地率几名亲信渡河来见李渊。
      老李对孙华的到来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握手与坐,慰奖之”。孙华一介草民出身,哪料到堂堂唐国公居然如此平易近人,越发坚定了归附唐公的信念。不仅好吃好喝好招待,李渊还大笔一挥,封他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领冯翊太守。
      有了孙华所部的策应,李渊立即做出军事部署:由左统军王长谐、右统军刘弘基、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柰四人率六千精兵先行渡河,遏制屈突通大军,而后再策应主力渡河;至于渡河地点嘛,就依任瑰之见,定在梁山。
      有人说了,哎,水泊梁山不是在山东嘛,怎么跑到陕西来了?注意,此梁山非彼梁山。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咱们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过来,先后经过四个大的拐歪,形成个“几”字,然后汇入大海。这个梁山就在“几”字的竖弯钩上,其地大致在今天陕西渭南境内。李渊之所以把渡河地点选在梁山,是因为梁山边儿上就是关中的东大门——潼关。
      王长谐等人从梁山过河后,就到了黄河的西岸。那屈突通又在哪儿呢?蒲坂,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在黄河东岸。那蒲坂离梁山有多远呢?不到六十里,近得不能再近了。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河上有一座古桥——蒲津桥,屈突通的大兵随时都可能从桥上冲过来。所以,王长谐很担心,写信向李渊汇报,说隋军离他太近了,义军随时可能遭到屈突通的攻击。
      直到这时,李渊才把自己的战略意图告诉他了:如果屈突通渡河去攻击你们,那我就趁机去打河东;如果他坚守不出,那么你们就拆掉蒲津桥,使其无法渡河。“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彼不走必为擒矣。”
      王长谐览信后,心中大定。溶溶夜色中的黄河较白天平静了许多,只是汩汩地流淌着。王长谐踱到帐外,举目远望:河对岸是一望无际的黑暗……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4: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        计锁屈突通
      自坐镇河东以来,为对付能征惯战的李渊,六十一岁的老将屈突通可谓想尽了办法。他通观全局,精心挑选了两城一仓共三个点。
      两城者,其一为关中东大门——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其二为河东地区西大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潼关安则关中安,蒲坂存则河东存,而潼关和蒲坂之间只隔了一道黄河。最妙的是,河上有蒲津桥,无论哪一城遇到危险,则另一城之援军可迅速驰援。只要这两城牢牢地控制在屈突通的手中,则李渊之军绝对无法安心东向或者西进。一仓者,关中最大的粮仓——永丰仓是也。只要此仓在手,屈突通无论想坚持多久都可以办到。
      屈突通亲率主力坐镇蒲坂,以大将刘纲驻守潼关,以华阴令李孝常驻守永丰仓,自以为天衣无缝,固若金汤。
      计划本来是不错的。可惜,关键时刻,屈突通却犯了一个错误。他武断地认定,李渊的军队缺少舟船,短期内必定无法过河,于是便极为缺心眼儿地率众固守蒲坂城,而不是多派侦骑至河边巡视。这种不作为的恶果是:等他一觉醒来的时候,王长谐的部队已经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离潼关不远的梁山。
      李渊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轻轻巧巧地就将屈突通的防御体系撕了一个口子。屈突通若是去攻打王长谐,他就会率军沿壶口南下,直取蒲坂城;屈突通若不去攻打王长谐,则他随时可率主力渡河西进。屈突通暗自懊悔不已。
      刚过河的那几天,王长谐紧张得不得了,饬令部队夜晚加强巡逻,以防屈突通来袭。结果,一连等了十多天,都不见河对岸采取什么行动。王长谐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了。连李渊也不免有些骄傲了,公然宣称什么“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余里,不敢来战,足明其众不为之用”。
      没曾想,九月初七深夜,屈突通的得力部将虎牙郎将桑显和带着五千骁果军就来了。在所有人都放松警惕的时候,屈突通出手了。义军猝不及防之下,吃了大亏。要不是孙华和史大柰的骑兵及时赶到,王长谐和他的一班小弟就只有到黄河里当水鬼的份儿了。
      本来呢,桑显和只要顺着蒲津桥退回河东岸就好了。可这位仁兄八成是被义军打怕了,过河后竟然命人一把火把蒲津桥给烧了。他的这个举动无形中帮了李渊一个大忙。如果说当初王长谐偷渡梁山是将屈突通的防御体系撕开了一个口子的话,那么桑显和火烧蒲津桥的举动则让他的一番宏伟规划彻底付诸东流。
      屈突通气得暴跳如雷,大骂桑显和无能。果然,第二天一大早,李渊便率主力进围河东城。屈突通无奈,转而采取守势,高挂免战牌,“婴城自守”。
      老这么拖着终究不是个办法,义军高层再一次发生了分歧。
      一派以裴寂为首,主张先消灭屈突通、再进军大兴:“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大兴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大兴恃通为援,通败,大兴必破矣。”
      但李世民却有不同的看法:“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大兴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李渊左右权衡,最终决定采取折中说,分兵两路:一面留大将吕绍宗率军万人继续围攻蒲坂城,一面由老李自提大军在王长谐的策应下,由梁山渡河。
      与此同时,王长谐在河西地区不断扩大战果。韩城、冯翊、朝邑、蒲津、中潬等郡县望风而降。倍受屈突通信任的华阴令李孝常也举永丰仓而降。对屈突通打击最重的事情发生在九月十二日,李渊率主力渡河,“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
      局势豁然开朗,六天后,李渊再次分兵,派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慰抚使窦轨会同先前渡河的王长谐等诸军一万人屯驻在永丰仓,遏制潼关隋军;派次子敦煌公李世民率领刘弘基、慰抚使殷开山等诸军一万人进攻渭北。
      消息传来,屈突通坐不住了,他立即留得力干将尧君素镇守蒲坂城,亲率主力尾随老李西进。但李渊早在永丰仓安下了钉子,李建成、刘文静等人守得滴水不漏。屈突通粮草不足,只得折向潼关,打算去投奔潼关守将刘纲。
      没想到,李建成抢先一步,派王长谐攻占了潼关都尉南城,并斩杀了刘纲。屈突通无奈,只得退保潼关都尉北城。
      而此时,早已出发多日的李世民正在坦途大道上一路狂奔。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4: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        威名娘子军
      和老爹一样,李世民原本以为关中的内应只有孙华一个,然后真等到踏上关中大地后,他才发现,内应简直海了去了。
      小玉哥在前文说过,李氏一脉世居关陇,什么六大爷、七大姑、八大姨啊,全都在以大兴为圆心的关中地区居住着。李渊父子在晋阳竖起义旗后,关中的李氏亲族或主动或被迫,纷纷起兵响应。
      但谁都没有想到,最先响应李渊的竟然是一个女人,李渊的三闺女柴李氏,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李渊和正妻窦夫人的嫡女,李建成的亲妹妹,李世民的亲姐姐。此女自幼便胆识过人,长大后被李渊嫁给了出身将门的太子千牛备身柴绍。
      举义之前,李世民遵照李渊的指示,写信给柴氏夫妇,让他们火速赶往晋阳避祸。柴绍接到信后,颇为踌躇。为啥呢?因为,如果带上柴李氏,铁定会引起朝廷的警觉;如果不带吧,将来老丈人举兵,爱妻必为朝廷所害。柴绍很为难,就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和老婆说了:“尊公举兵,今偕行则不可,留此则及祸,奈何?”
      岂料,柴李氏听了,竟从容一笑:“我还以为多大的事儿呢!你就赶快走吧。我一个妇道人家,很容易避祸。而且,我心中已经有一个大计划了。”
      柴李氏素来刚强,柴绍见她如此自信,也不好再说些什么了,便独自踏上了前往晋阳的路程。这一路上,他还一直在琢磨,我老婆到底有啥大计划呢?直到李世民率前锋部队进入三秦大地后,柴绍的这个疑问才有了答案。
      原来,柴绍前脚刚走,柴李氏后脚就回到了鄠县(今陕西户县)的家中,变卖了全部家产。她用所得钱财招募了一支人马,于司竹起兵,响应李渊。一介女流的柴李氏当然不懂什么是政治,但她确信父亲既然孤注一掷要走这条路,自然有他的道理,而她既是将门之女,又是将门之妻,在父族、夫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绝不能袖手旁观,她要为父亲、哥哥、弟弟、丈夫这些她所深爱的男人们而去勇敢地战斗。
      柴李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骄傲地打出了“娘子军”的旗号,并由此成为继商王武丁王后妇好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位确实可考的女将军。如果说大唐女性是中国历史上最惹眼、最正能、最杰出、最给力的女性团体,则其领军人物当属柴李氏无疑。
      继她之后,李渊的堂弟李神通联合本地豪侠史万宝等人,举兵反隋;李渊的另一个女婿左亲卫段纶(高密公主之夫),也于蓝田举兵。
      柴李氏先后说降关中地区的反隋义军领袖何潘仁、李仲文(李密的堂叔)、向善志、丘师利等人,并且接连攻克鄠县、盩厔、武功、始平诸县,部众也发展到了七万多人,对隋都大兴构成了严重威胁。李神通与段纶也各有万余人马。李渊过河后,李神通、柴李氏、段纶均派人前来联络。李渊指示他们全部听李世民的统一调遣。
      屈突通坐困河东,关中缺将少兵,几为坦途。李世民率前锋部队一路高歌猛进,义旗所至,“吏民及群盗归之如流”,兵力也由出发时的一万人暴涨至九万人。颇有心计的小李童鞋“收其豪俊以备僚属”,将一大批人才招徕到麾下。这其中比较著名有丘师利、丘行恭兄弟,才外还有隰城县的一个小科员,他的名字叫做房玄龄。
      不久,李渊传来命令,令李世民将所部一分为二:由刘弘基、殷开山率兵六万西略扶风,南渡渭水,直指大兴旧城;李世民会同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部,共计十三万人,直扑司竹,进取阿城。
      两路义军迅速完成任务。前方不远处就是帝都大兴了!九月二十八日,李世民派人向李渊请示,要求老李前来坐镇指挥总攻事宜。
      李渊接信后,立即做出部署:永丰仓方面,除刘文静率本部人马继续驻守永丰仓,防备屈突通外,其余人马由李建成统带,西进攻克大兴近郊的长乐宫;李世民方面,统率各路人马进驻大兴旧城,与刘弘基、殷开山部会合;李渊则率本部人马赶往大兴。
      李渊严令部队遵守军纪,“所过离宫园苑皆罢之,出宫女还其亲属”,“各依垒壁,毋得入村落侵暴”。义军“军令严整,秋毫不犯”,深得民心。
      形势发展至此,连傻子都看得出来,关中已是李渊的囊中之物了。于是,延安、上郡、雕陰等郡县陆续请降。
      大兴已成孤城!!!
      警报传至江都,隋炀帝气得跳脚大骂屈突通、卫文升无能。他发诏书给屈突通,责令他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大兴,否则,提头来见。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7 天前
  • 签到天数: 8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0: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21. 猪一样的队友
      坐困潼关都尉北城的屈突通此时正无比地纠结着。从九月中旬到十月初,虽然只有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但在他看来,却好像几个世纪那么久远。
      老将军倥偬一生,征战无数,对当前的局势他看得很清楚:江都山高水长,鞭长莫及,东都则为李密所迫,自顾不暇,能救大兴的,有且只有他一人了。他在潼关多耗一天,大兴就多一分危险。
      尤其是当李建成也率军西去的时候,屈突通意识到,大兴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如果他再不行动,大兴必入敌手,大兴陷则关中没,关中没则天下危矣。可是,李建成虽去,刘文静还在。可恶的刘文静死死地盯着他呢。
      皇帝的诏书到了,言辞无比地激烈与锐利。没办法,事已至此,明知山有虎,也只能偏向虎山行了。虽然桑显和很蠢,但屈突通仍旧要用他。他把桑显和叫来,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夜袭刘文静,要求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儿:不胜不归。
      桑显和见领导下了死命令,只得硬着头皮上阵。但刘文静太谨慎了,他早就设置好三道防线。纸面上的突袭战变成了实打实的攻坚战。
      这一仗,隋军真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竟接连突破义军两道防线。不仅如此,即便是刘文静亲自坐镇的第三道防线也被隋军多次突入。刘文静佯装镇定,指挥部队到处封堵。乱军当中,老刘中了一支冷箭,义军士气顿时受挫。
      眼瞅着这第三道防线就要被拿下来了。关键时刻,桑显和竟然做出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部队原地休整,埋锅造饭,吃饱再战。
      桑显和筒子显然是一个爱兵如子的人。爱兵,这当然是没有错的;可这爱要爱的是时候,是场合。桑显和的错误就在于: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地爱心泛滥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义军的第三道防线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了,任他刘文静诸葛亮附身,也断难翻盘。桑显和只要再发动一次冲锋,仅仅只需要一次,义军就得彻底玩儿完。可他却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停了下来。
      战机一纵即逝。正是趁着隋军五脏庙的功夫,刘文静调整了部署,重新构筑起第三道防线。说来也巧,恰在这时,一支外出的义军骑兵从南山归来,人数仅有百人。这支部队看到隋军后,立即发起进攻。
      隋军正吃得爽呢,哪想到会有人偷袭,顿时大乱。刘文静连呼天助我也,命令防线内的义军全部压上。结果不用多说,大家也能猜到。在义军的内外夹攻之下,战场局势顿时扭转。隋军大部被歼,小部投降,桑显和这个奇葩单人匹马逃回城中。
      屈突通听了败报,差点儿没晕过去。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只因为用错了一个人,竟丧失了这么多将士的性命。这个打击来得太大太戏剧性,隋军主力一朝覆灭,就算明天刘文静放他西去,也没用了。
      帐外,他的坐骑非常配合地嘶鸣了一声。屈突通面如死灰,这匹战马是当初代王杨侑送他出京时特意赠送给他的。代王的马还在,可代王的人他却恐怕是救不了了。
      闭上眼,他看见了自己的前途。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4-16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