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司马子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6: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高纬曾经对冯小怜有过承诺,“愿得生死一处”,而此时,自己的冯小怜又在哪里?

  高纬不顾惜任何尊严,对着宇文邕叩拜,用一个乞讨者的语气恳求道:“请陛下还我小怜。”

  宇文邕看着这个臣服在自己脚下的亡国之君,不禁大笑起来,说道:“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也!”

  在宇文邕眼里,冯小怜就是一个亡国的妖女,就是一介“老妪”,宇文邕就像是打发要饭的一般,把冯小怜赐予了高纬。

  高纬终于如愿以偿了,高纬虽然好色,虽然有过很多很多女人,但是唯有冯小怜是他毕生所爱,为了冯小怜,高纬可以不惜一切。

  而此时的高纬,想必也是幸福的,他没有了帝王的尊贵,他只想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追求自己的所爱,与自己最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就这样平静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然而高纬想错了,错就错在自己姓高。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宇文邕可以包容独孤永业,可以包容傅伏,但是他容不下高纬,只要高纬活着一天,就有颠覆大周的危险。

  即使你高纬心甘情愿做一个普通人,那也不可以,保不准就有些居心叵测之人,会利用高纬的存在大做文章,甚至抢班夺权。

  这就是帝王的心思,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高纬,你必须死!

  高纬的幸福时光仅仅维持了半年左右,一桩谋反案便悄然而至。

  告密者称,高纬和穆提婆相互勾结,意图谋反。

  事实上,北齐亡国之后,穆提婆一直在宜州任职,而高纬则始终居住在长安,整日宅在家里陪着冯小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他二人勾结,这怎么可能?

  显然,这是栽赃诬陷,而幕后主谋就是宇文邕。

  谋反只是一个借口,皇帝让你死,你就必须得死。

  高纬大呼冤枉,北齐的宗室也都齐声喊冤,朝堂里一片哭喊之声。

  此时,高延宗也不禁流下了眼泪,哭泣着但不说话,然后,“以椒掩口而死”。

  这里的椒,很多人以为是辣椒,于是便想当然以为,高延宗是被辣椒辣死的,那只能说你太有想象力了,从来没有人吃辣椒会被辣死的。

  事实上,这里的椒,是指蜀椒,又叫川椒,也就是花椒。一般成熟的花椒,都会有一个开口,经常被用作调味品,也被用作中药,这并没有毒性。但是如果是闭口的未成熟的花椒,那么就会有毒,可以让人窒息而死。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蜀椒闭口者有毒,戟人咽,气便欲绝,又令人吐白沫。”

  而高延宗所吞服的,正是这种闭口的花椒。

  高延宗当场气绝而亡,可是北齐宗室们依然在不停喊冤,他们只希望活命,活命而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喊冤?喊破了喉咙都没有用。

  最终,穆提婆和高纬被以谋反罪论处,同时被处死的还有高恒、高湝以及众多北齐宗室,处死的方式和高延宗一样,“以椒掩口而死”。

  但是,其中并没有高孝珩的身影,因为高孝珩在这之前刚刚病死。病死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望,高孝珩无疑是幸运的。

  宇文邕并没有赶尽杀绝,高纬的两个弟弟,一个叫高仁英,是个智障,另一个叫高仁雅,是个哑巴,以及一些血缘比较疏远的高家子弟,宇文邕全都赦免了。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这些人全部都被流放到了巴蜀。

  而此时的杨坚一定见证了这一幕,他亲眼目睹了宇文邕是如何清洗以及屠杀这些北齐宗室的,让宇文邕万万没想到的是,杨坚日后也将如此对待北周宗室,甚至更狠。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杀男人,不杀女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6: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鉴于很多读者,对花椒毒性的知识,并不是很清楚,这里再做一下补充说明,这个不属于正文内容,纯属番外。

  《本草经集注》蜀椒毒∶用葵子汁煮桂汁、豉汁、人尿及冷水及食土,食蒜鸡毛烧咽并解之。
  《肘后备急方》:中蜀椒毒,中蜈蚣毒。 二毒,桑汁煮桑根汁,并解之。
  《本草纲目》:解毒除烦. 解蜀椒毒. 豆豉苦 ,寒 ,功能解热除烦,调中发汗 .一般当作食 解蜀椒毒,豉汁饮之.
  《千金翼方》:葵根味甘寒无毒,主恶疮,疗淋,利小便,解蜀椒毒。
  《张氏医通》: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戟人咽喉。气欲绝。急以地浆水解之。
  《证类本草》:梅师方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便气欲绝,或下白 ,身体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饮冷水一、二升,忽食饮吐浆,煎浓豉汁服之。
  《金匮要略》:蜀椒闭口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肉桂煎汁饮之。多饮冷水一二升,或食蒜、地浆;或浓煮豉汁饮之。并解。蜀椒味辛辣,性热有毒,闭口者其毒更胜。
  《张氏医通》蜀椒气大热。有毒。味辛麻。闭口者毒更甚。辛则戟人咽喉。麻则令人吐下白沫。身体痹冷也。 冷水。地浆。豉汁。寒凉能解热毒。

  再举几例历史上,用花椒杀人,和自杀的事例。

  《魏书列传酷吏第七十七》
  高遵,字世礼,勃海蓚人。父济,沧水太守。遵贱出,兄矫等常欺侮之……先是,沙门道登过遵,遵以道登荷宠于高祖,多奉以 货,深托仗之。道登屡因言次申启救遵,帝不省纳,遂诏述赐遵死。时遵子元荣诣洛论冤,犹恃道登,不时还赴。道登知事决,方乃遣之。遵恨其妻,不与诀,别处沐浴,引椒而死。

  《北史列传第七十九》
  初, 修,皓之宠,北海王详皆附之.又直阁刘胄本为详荐, 常感恩.高肇素嫉诸王,常规陷害,既知详与皓等交关相昵, 乃构之,云皓等将有异谋.宣武乃召中尉崔亮,令奏皓,胄, 常季贤,陈扫静四人擅势纳贿及私乱诸事.即日执皓等,皆诣 南台,翌日,奏处杀之.皓妻被发出堂,哭而迎皓.皓径入哭别,食椒而死。

  《北史列传酷吏第七十五》
  田式,字显标,冯翊下邽人也。祖安兴、父长乐,仕魏,俱为本郡太守。式性刚果,多武艺,拳勇绝人……式惭恚不食,妻子至其所辄怒,唯侍僮二人,给使左右。从家中索椒,欲自杀,家人不与。阴遣侍僮诣市买毒药,妻子又夺弃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6: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46、杀男人,不杀女人

  宇文邕的虽然把高家的男子几乎杀尽,但是对于高家的女眷,他却一个也没杀。

  也许你会想,宇文邕肯定是个好色之徒,想把这些女人都据为所有。

  想当年秦始皇灭了六国,就是这么干的,把六国的女人全都搜罗到咸阳宫里。还有晋武帝司马炎也是,收纳了吴国孙皓的后宫美女,美女多到不知道晚上该睡哪儿,于是只好驾着羊车,羊车停到哪儿,他晚上就临幸哪个美人。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太侮辱宇文邕的光辉形象了。宇文邕连冯小怜这样的绝代佳人都不稀罕,甚至称呼冯小怜为“老妪”,他怎么可能是好色之徒?

  但如果说宇文邕对高家的女眷一个也没碰,那也不符合事实,按照史书记载,宇文邕起码临幸了一个人,此人就是高绰的王妃郑氏。

  高绰,前两章中提到过,就是高绰给高纬出了个好玩的点子,用一个大浴缸装满蝎子,然后把猴子丢进去,看猴子惨叫的样子,高纬突发奇想,进行了升级和改版,把猴子换成真人,看人在蝎子堆儿里惨叫哀嚎,高绰也从此成为了高纬的铁杆玩伴。

  可是后来,高绰得罪了一个人,此人就是韩长鸾,于是韩长鸾趁机诬告高绰谋反,高绰很快被处死,韩长鸾便利用高纬之手,除掉了高绰。

  高绰死后,他的妃子郑氏便成了寡妇,随着北齐亡国,郑氏也跟随着北齐宗室到了长安。

  一次偶然的机会,宇文邕看到了这个风韵犹存的小寡妇,那种成熟少妇的气息顿时让宇文邕为之倾倒,宇文邕当即便临幸了郑氏,而且郑氏此后还颇受宇文邕宠爱。

  之所以说郑氏颇受宇文邕宠爱,是因为郑氏向宇文邕提出了一个要求,将自己的前夫高绰重新安葬,宇文邕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

  也许你觉得宇文邕有点重口味了,不过,只要你想想曹操当年干的那些风流事儿,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这位郑氏被宇文邕宠幸之外,其他的女人,基本都被放任自流了。

  而一向以风流而著称的胡太后,也就是高纬他妈,似乎迎来了一个春天,史书记载她“恣行奸秽”。

  至于胡太后具体是怎么“恣行奸秽”的,史书并未提及。但是有一些好事者,给胡太后编出了一个很有名的段子,说胡太后和她的儿媳妇穆黄花在长安城中沦为了妓女,且喊出了“为后不如为娼”的口号,据我考证,始作俑者就是蔡东藩。

  当然,这就和冯小怜极富香艳色彩的“玉体横陈”的故事一样,只是好事者所编,一笑置之即可,然而现在很多人信以为真,实在是大缪,史书根本没有记载。

  与胡太后的淫荡和风流形成鲜明对比,则是另外一个女人,此人就是高湝的王妃卢氏。

  高湝被杀后,卢氏也成了小寡妇,宇文邕又将卢氏赏赐给了斛斯征。

  斛斯征,也是一位复姓斛斯的鲜卑人,而且当时还是太子宇文赟的老师。

  卢氏非常刚烈,在斛斯征面前始终一付蓬头垢面的样子,不洗脸,不梳头,而且茶饭不思,以绝食相逼,甚至不苟言笑,从未对斛斯征笑过一下。

  斛斯征很无奈,但也没有为难卢氏,他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索性也就把卢氏放走了。

  获得自由的卢氏,从此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不再过问人世。

  一直到了隋朝建立,卢氏才重新站了出来,并且向已经成为隋文帝的杨坚上表,希望能够将高湝及其五个孩子重新予以安葬,杨坚很快便准了卢氏的这一请求。

  介绍完这些女人的结局,接着就要说到那位真正的女主角,也是一代女神——冯小怜。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一代女神的陨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6: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47)一代女神的陨落

  要说冯小怜,当然也要先说到高纬。

  很多人谈到高纬,都是用一种不屑和不耻的态度来对待的,他是一个变态,他残暴不仁,他嗜血成性,他荒淫好色,他自私自利,……

  很多的标签都可以贴在他的身上,这些都没错,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高纬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种。

  当“玉体横陈”的香艳成为一种滥觞之后,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审视一下高纬的爱情呢?

  冯小怜在她最开始进入历史的那一刻,便是以一种惊艳的姿态出现的。

  一个玩尽无数女人的花花公子高纬,竟然会一夜之间被一个还是无名宫女的冯小怜迷得神魂颠倒,并且从此绝爱冯小怜,这是怎样的一种惊艳和妩媚才能做到?

  二人如同坠入爱河一般,“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如胶似漆才能做到?

  而在周齐对决中,高纬为了满足冯小怜一个人的要求,竟然连江山社稷都抛诸脑后,一次次错过绝佳的战机,这又是怎样一种倾国倾城才能做到?

  而无论高纬一路逃窜至何处,他始终与冯小怜形影不离,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死相依才能做到?

  而当高纬和冯小怜作为俘虏被带到长安之时,高纬即便受尽屈辱也在所不惜,而一向胆怯的高纬,竟然以一种极尽卑微的姿态,向宇文邕做出乞求,只为得到自己所爱之人,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至死不渝?

  这一切只有一个答案——因为爱情。

  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简单的生长,依然随时可以为你疯狂。……

  当高纬被以谋反罪处死的时候,我不知道此时的冯小怜作何感想,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可能悲痛欲绝,可能是自叹薄命,也可能她想追随高纬而去,做一对绝命鸳鸯。

  曾经的花前月下,曾经的双宿双栖,一切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一切都化为泡影,从此只能沉淀在记忆深处。

  而作为一个亡国的妖女,宇文邕把冯小怜赏赐给了代王宇文达。

  史书记载,宇文达是一个勤俭节约、廉洁自律、不近女色的道德楷模,手下人劝他聚敛财物,他却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何必为钱财这种小事烦心呢。”明显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典范。

  而宇文邕竟然把绝代佳人冯小怜赏赐给道德楷模的宇文达,其用意昭然若揭,那就是让大周朝的臣子们都看看,冯小怜就是一个红颜祸水,这种货色在我们大周朝,无论扔给哪个男人,都没人要她。

  事实上,宇文达一见到冯小怜,便被冯小怜的姿色所迷恋,顷刻之间便拜倒在了冯小怜的石榴裙下。

  还道德楷模?狗屁!还正人君子?伪君子还差不多!

  此时的宇文邕如同是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巴掌,他本想让大臣们都以宇文达为榜样,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然而事与愿违,自己最信任的道德君子,此刻竟然如此堕落,这真是大周朝的耻辱。

  由于宇文达对冯小怜的过分宠爱,宇文达的正妻李氏开始吃醋了。

  李氏愤愤不平,她自诩贤妻良母,丈夫本也是正人君子,而此刻,自己的家庭全都毁在了这个狐狸精冯小怜身上。

  李氏悲伤欲绝,一度寻死觅活,一哭二闹三上吊,几乎死于非命。

  而冯小怜虽然被宇文达宠爱,但是却念念不忘高纬对自己的恩情。

  有一天,冯小怜怀抱琵琶弹奏着,脑海里却是想象着昔日与高纬的点点滴滴,不觉悲从心来,突然琴弦断了,悲伤中的冯小怜提笔作诗。诗曰: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

  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

  岁月带走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儿,带不走的却是对爱人的深深思念。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8: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47、一代女神的陨落

  (接上文)

  没过多久,隋朝建立了,宇文达作为北周宗室,在隋文帝杨坚的政治清洗之中死去了。

  冯小怜作为一个可以被人随意送来送去的礼物,又一次被送到了李询的手中,然而命运却再一次捉弄了冯小怜。原来,这个李询,就是宇文达的正妻李氏的哥哥。

  李氏就是因为冯小怜这个狐狸精,几次寻死觅活,差点死掉的,作为李氏的哥哥,妹妹的仇,那就是自己的仇。

  李询没有像宇文达那般不争气,他没有被冯小怜的姿色所迷惑,对于冯小怜,他要给他的妹妹报仇。

  李询让冯小怜穿着破衣破裤舂米,同时还让冯小怜干很多脏活、粗活、重活,百般刁难和凌辱冯小怜。

  面对这样的遭遇,冯小怜只能委曲求全,她只是一个被命运所驱使的人,他从来都没有办法去驱使自己的命运,她只能冷笑,冷笑这世态炎凉。

  终于有一天,李询的母亲出面了。

  李询的母亲无法容忍这样一个狐狸精待在家里,自己的女儿也是被这个狐狸精祸害得家破人亡的,她勒令冯小怜自裁。

  三尺白绫之上,一代女神,就此香消玉殒。

  当我们从冯小怜的身上卸去女神的光环,我们所看到的冯小怜,只是一个被命运所驱使的女人罢了,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她的一生都是可怜可叹的。她原本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子,只因为天生丽质,从此便卷入到了政治的漩涡之中,也最终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历史的替罪羊。冯小怜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过,她只是一个被命运驱使的奴隶,她可以迷倒众生,却无法给自己给争取一个幸福的人生。

  冯小怜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女神,任何女子都无法比拟,当然,高纬也是当之无愧的男神——男神经病罢了。

  佛家说,缘定三生,不知高纬和冯小怜是否还有来世的情缘,如果真的有的话,我相信他们一定不会选择生在帝王之家。

  而对于冯小怜这样的女人,历史上往往称之为红颜祸水,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西周的褒姒,以及无数的女人都被贴上了这一标签,然而,一个女人真的有如此能量能够倾国倾城吗?

  北宋的王安石曾有一首诗: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安危,真正依靠的是你们这些谋臣,一个小小的贱妾(诗中指西施)怎能成为国家的祸患?要说该杀,最该杀的就是伯嚭这样的奸佞之臣,这样的话又何必担心宫中的西施呢。

  在一个男权社会中,王安石能够如此批判“女祸论”,实在是非常有远见性的看法,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道学家来说,女人永远都是男人的替罪羊。

  同样,鲁迅在他的《且介亭杂文》中也有着更为彻底的揭露和批判。鲁迅说:

  我从不相信昭君出塞可以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人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这段话不言自明,男权社会里,国家的兴亡岂是一个女人所能左右的,让“女祸论”的谬论见鬼去吧!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胜败有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48、胜败有凭

  有关北齐的所有内容,到这里就算全部结束了,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原本是超级大国的北齐因何而亡?

  如果这是一道历史问答题考试题目的话,我们可以罗列很多原因:

  政治上,主昏臣奸,骄奢淫逸,政治腐败;

  经济上,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

  军事上,战略失误,指挥无方,赏罚不明;

  ……

  这些作为原因并没错,也很正确,但是这些却都是大话、空话、废话,根本无法说明兴亡的原因所在。

  因为绝大多数王朝的衰落都可以套用这些理论,试问,哪一个朝代衰败没有以上这些原因?因而,这些都只是表层次的原因,共性的原因。

  那么,除了以上这些表层次的原因,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民族融合,这或许才是一把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东汉三国时期,就有大量的胡人南迁,并且定居于中原周边地区,当时由于受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所以这些胡族并未对国家政权形成威胁。

  但是到了西晋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大量繁衍,对中原地区形成合围之势。当时就有识之士对这些不断壮大的胡族部落表示出了担忧,比如江统的《徙戎论》就提出将这些胡族外迁,然而当时的西晋皇帝是是晋惠帝,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朝政被贾南风所把持,所以根本没有采纳江统的意见。

  江统提出《徙戎论》之后不到十年,就发生了著名的永嘉之乱。所谓永嘉之乱,就是匈奴攻陷了西晋首都洛阳,并且匈奴汉国皇帝刘聪将晋怀帝司马炽俘虏。

  自从永嘉之乱以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开始大举入华,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因而传统史家将这段历史称之为“五胡乱华”。当时在北方中原地区,形成了众多的胡族政权,主要是十六个,因而这段历史也称作“五胡十六国”。

  与五胡十六国同时发生的,则是西晋皇室以及众多汉族高门的衣冠南渡,从此,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方是由汉族建立的政权,北方中原地区则是由胡族建立的政权。

  结束五胡十六国纷争的是由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且在北魏孝文帝的治理下,北魏政权一度繁荣昌盛。而南方则是上演着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轮番更迭。

  在这种的历史大背景下,当时身处北方的汉族群体就和胡人统治者形成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最具代表性的冲突事件,就是北魏太武帝时期所发生的“国史之狱”。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之后,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功,于是便任命司徒崔浩领衔一帮文人学者编纂国史。然而崔浩编纂国史的过程中,却把鲜卑拓跋族很多不堪的丑恶的历史也写进去了,结果太武帝拓跋焘震怒,下令将崔浩灭族。

  然而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灭族事件,崔浩是汉人,是当时北方最大汉族门第中最高的清河崔氏,而他的母亲卢氏则是汉族门第仅次于清河崔氏的范阳卢氏。国史之狱发生后,北方汉族门第最高的两大氏族,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被全部族灭,同时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因为和崔浩有姻亲关系,也一样被灭族,前后被杀者甚众,这场历史事件就叫做“国史之狱”。

  因为编修国史宣扬国恶而导致国史之狱,后世很多史学家对此都表示怀疑,事实上,国史之狱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编纂国史只是一条导火线。

  真正的原因则是,崔浩主张建立一套姓族与人伦、高官与儒学的合二为一的贵族政治,这一施政主张提高了汉族的地位,侵害了拓跋贵族的利益,进而形成了激烈的胡汉矛盾,这一矛盾最终酿成了国史之狱的爆发。

  国史之狱后,胡汉矛盾却并未化解,而这一矛盾也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而由胡汉矛盾,进而可以化成两股历史潮流,一是汉化,代表着文明和先进,二是胡化,代表着野蛮和落后。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48、胜败有凭

  (接上文)

  到了冯太后执政以及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在这祖孙二人的大力经营改革之下,对北魏实行了全面的汉化,包括三长制、租调制、均田制等等,甚至于把都城从边塞地区的平城(今大同)迁到了中原地区的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这一时期,北魏也真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并没有让胡化的逆流退出历史舞台,它只是被暂时掩盖了。迁都洛阳之后,平城则迅速衰落,大量的鲜卑旧贵族,一直驻守在的平城以外的六个军镇,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这六镇,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而宇文泰和杨忠就出自武川镇,高欢则出自怀朔镇。这批鲜卑军人都是鲜卑化的,待遇等各方面都不及洛阳的官员,受到来自中原人士的歧视,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

  而孝文帝英年早逝之后,朝政迅速腐败,朝中贪腐横行,权臣擅权,苛捐杂税,赋役劳役繁重,各地的起义也是如火如荼,六镇起义,只是社会矛盾的一次大爆发。

  当六镇弥漫起烽烟之时,居住在洛阳的皇室贵族早已腐化堕落,很快,六镇起义迅速波及了整个中原大地,最终,北魏政权被瓦解,形成了东魏和西魏两大政权。

  东魏地处在华北以及沿海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实力最强,其掌门人便是高欢,高欢实际上继承了六镇绝大部分的实力。而西魏地处关中,经济欠发达,人口也不多,其掌门人便是宇文泰。

  由于高欢和宇文泰都是出自六镇起义之中,他们都是鲜卑化的,对孝文帝原先的汉化改革也是极力排斥的,因而,东魏和西魏建立之初,胡风盛行。

  高欢祖籍渤海,属于渤海高氏,祖上是名副其实的汉人,虽然血缘上是汉人的血统,但高欢以鲜卑人自居,别人也把高欢当做鲜卑人来看待。总而言之,高欢是一个被鲜卑化了的汉人。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高欢一个人如此,整个高家都是如此。高洋的妻子叫做李祖娥,出自汉家大族赵郡李氏,当时有很多人反对李祖娥当皇后,他们认为李祖娥身为汉人根本不配母仪天下(“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而高洋的太子高殷因为有“汉家性质”,高洋一度想废掉高殷。可以说,整个高家是彻底胡化的,对于汉人都是有极深的成见的,矛盾很深。

  而东魏北齐的鲜卑大族们的势力也都凌驾于汉人之上,而这种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实际上一直伴随着东魏北齐的历史,这不仅是民族矛盾,更是社会矛盾,例如当时汉族文官崔季舒等人的被杀,就是这种胡汉矛盾的政治斗争的一大表现。

  而我们反观宇文泰,宇文泰同样也是出自六镇军人,也是鲜卑化的军人,西魏建立之初的政策也是兴胡排汉的,这和高欢并无两样。不过,宇文泰虽然表面上反汉化,但他对于汉人并不敌视,而是用一种包容的姿态去吸纳对方。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苏绰,他本是汉族知识分子,却受到了宇文泰的格外赏识,而苏绰给宇文泰提出的《六条诏书》,实质上是一种儒家治国思想的体现,宇文泰本人更是对《周礼》推崇备至。如此一来,东魏和西魏、北周和北齐对于汉化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

  在宇文泰的改革中,每一项改革其实都是披着鲜卑化的外衣,实质上却是在走孝文帝汉化的老路。事实上,在西魏胡化和汉化其实是并行其道的,换种说法,宇文泰这就相当于是对当时胡汉文化进行了一次大整合。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八柱国的人员成分,除了宇文泰本人和皇室元欣之外,宇文泰手下是六个柱国,其中有三人全都是汉人,分别是李虎、李弼、赵贵,汉人竟然占到了一半的比例。

  而到了周武帝宇文邕时代,宇文邕的大力灭佛,实质上是把儒家思想放到了首位,确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统治思想。同时,宇文邕继承和发扬了宇文泰的改革之策,对于人才也同样是不拘一格的,不分胡汉,比如他最信任的大臣王轨,便是出于汉家大族太原王氏。

  而真正导致北齐衰落,北周强大,以致最终北周灭齐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对胡汉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式上,无疑宇文家族在这一点上要比高家做得高明很多,因而胜败的天平必然是倾向于宇文家族,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的偶然因素,以及一些个人的因素。如果坐在北齐皇帝宝座上的是宇文邕一样的明君,坐在北周皇帝宝座上的是高纬一样的昏君,历史将走向何方,我们根本无法预判。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一切胜败皆有凭证。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神秘的黑衣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49、神秘的黑衣人

  我们今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俯察历史的成败得失。

  相比较而言,古人是不幸的,因为古人往往很难解释清楚历史演变的规律,他们会把历史的兴亡归结于君王的德行、臣子的忠奸,以及天命的安排。

  而古代人所信奉的莫过于天,他们相信上天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于是,谶语、星象、天灾等等就成为了预示国家兴亡的象征,如果国家五谷丰登,那么就预示着国家兴盛,如果国家天灾不断,那就预示着上天的警告或惩罚,比如斛律光之死,与其说是死在韦孝宽之手,不如说是死于古人的天命观。

  在南北朝的后期,就流传有这样一条预言——“亡高者黑衣”。

  这条预言是怎么来的,按照《北齐书》里面的记载,是出自一名术士之口,这条预言的意思是,将会有一位黑衣人降临到人世,最终灭亡高家。

  当时正是东魏时期,高欢当权,这条预言所针对的无疑就是高欢一家。

  高欢本人非常迷信,这条神秘就像瘟神一般时时刻刻在高欢的耳边回荡,让高欢坐卧不宁,高欢总是在想,这个黑衣者到底是谁。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寺林立,大量的人口投身于佛寺之中,因而南北朝时期僧人遍地。按照当时佛家的习俗,僧人所穿衣服的颜色,就是黑色。

  因而,“亡高者黑衣”这里的“黑衣”极有可能指的就是寺院里的僧人。从此,高欢对身着黑衣的僧人非常反感,每次出行都不愿和僧人碰面。

  不过,这里的黑衣人在当时来看,未必就是指僧人,与东魏遥遥相望的西魏,所崇尚的颜色就是黑色,因为西魏是水德,水德崇尚黑色。

  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一套非常重要政治学说——五德始终说。

  要解释五德始终说,那就要先了解一下五行,首先我罗列一下五行与颜色和方位的一一对应关系:

  木,主青,主东方

  火,主赤,主南方

  土,主黄,主中央

  金,主白,主西方

  水,主黑,主北方

  五行学说的诞生时间非常古老,五行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尚书·洪范》,因而,五行的产生时间绝对要比《尚书》更加古老和久远。

  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最先提出了五德始终说,五德所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德性。邹衍将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应用到了王朝的兴衰更迭上,每一个王朝都代表这一种德性,朝代的更迭,也就意味着五德的一次相生或者相克的过程,这也就成为了后世王朝证明自己合法性的一种理论依据。

  北魏拓跋氏自称是黄帝之后,所以北魏建国之时为土德,崇尚黄色。一直到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时期,孝文帝开始重新议定德性,认为北魏承袭的是晋朝的历史,晋朝是金德,金生水,因而北魏应该是水德,崇尚黑色。

  到了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天下大乱,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

  宇文泰认为自己的西魏才是正朔,所以仍然承袭北魏的水德,崇尚黑色。同时,宇文泰小字黑獭,带有黑字,而且史书记载宇文泰“生而有黑气如盖”,“背有黑子”,种种异象都暗示着宇文泰和黑色有着不解之缘。

  与宇文泰相对立的高欢,把持东魏政权,他认为东魏才是正朔,所以也承袭北魏的水德。按理说,水德尚黑才对,但是高欢偏偏要崇尚黄色。至于高欢为什么要崇尚黄色,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推测,可能是因为高欢反对孝文帝汉化,所以高欢便尊奉北魏初期的尚色黄色。

  由此看来,“亡高者黑衣”的预言,似乎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预示着宇文家才是灭亡高家的罪魁祸首。

  但是,历史的答案果真如此吗?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谁才是真正的黑衣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50、谁才是真正的黑衣人

  事实上,高欢时期根本就没有“亡高者黑衣”的预言,《北齐书》所记载高欢忌讳黑色,以及高欢每次出门都不愿意和僧人碰面,这些记载都不可信。

  因为一些佛家典籍比如《续高僧传》记载,高欢对于僧人的态度是非常友好的,甚至于多次接待僧人来邺城问话,并且对僧人盛情招待。

  从东魏北齐的历史来看,高家对于佛教始终非常推崇,并不存在忌讳之说。

  “亡高者黑衣”的预言,确切地来说,应该是在北齐建立之后才产生的。

  《北齐书》记载,高洋有一次问左右的人说:“什么东西最黑?”左右回答道:“最黑的莫过于漆。”

  古代的漆,都是天然漆,是从漆树上提取的汁液,这种汁液被涂抹在器具上,这种器物就叫做漆器。

  这种汁液经过日晒之后,就会形成黑色的漆膜,不仅可以防止虫蛀,同时它很难褪色,也起到美观的效果。

  但是,古代的漆并不像今天的漆一样有五颜六色,古代的漆普遍都是黑色。

  高洋听完这番话,若有所思,高洋突然敏锐地意识到,“漆”与“七”同音,进而又联想到了自己的七弟,即同父异母的高涣。

  高洋认为,“亡高者黑衣”恐怕指的就是自己的七弟高涣。

  高涣自小便孔武有力,并且在战场上立有功勋,而高洋在高欢的众多儿子中并不突出,甚至还被自己的大哥高澄所瞧不起,高洋的内心难免不自信,再加上此时“亡高者黑衣”的预言,因而,高洋对自己的七弟高涣起了杀心。

  很快,高洋便把高涣抓获,关押在了笼子里,一年后,又将高涣处死,这才作罢。

  事实上,因为“漆”与“七”同音,高洋便杀死了自己的七弟高涣,这未免有些猜疑心过重,而高涣却不明不白地做了一个冤死鬼。

  根据佛家典籍《续高僧传》和《广弘明集》的记载,向高洋说漆最黑的人,是一个僧人,此人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僧稠。

  僧稠,是南北朝后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德高僧,就如同唐太宗时期的玄奘。《续高僧传》记载,僧稠曾经应高洋之邀,来到邺城,弘法传教,就连高洋在僧稠面前,都自称弟子,可见僧稠在当时地位之高。

  正是因为僧稠的德高望重,因为高洋对僧稠的敬重,高洋才把埋藏在心底的疑问和盘托出,而当僧稠对高洋说漆最黑之时,高洋也才会如此深信不疑,并且联想到了“漆”与“七”同音。

  如此看来,高涣被杀的悲剧,实际上是僧稠间接造成的。

  我们不禁有这样一个疑问,僧稠为何要说漆最黑?

  答案是避嫌,推脱,祸水别引。

  因为南北朝时期僧人穿黑衣,僧稠为了避嫌,于是故意在高洋面前混淆视听,说漆最黑,进而把高洋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然而超出预料的是,高洋却联想到了自己的七弟高涣。

  问题再一次回到了原点,即僧人的问题上,难道这里的黑衣人就是指的僧人?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13: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50、谁才是真正的黑衣人(2)

  在《续高僧传》中,其实还有“亡高者黑衣”的另一个版本——“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也”。

  仔细分析一下这句话,“高座”无疑是指代高家,“逢灾”显然也是暗示高家将会遇到灾祸,“黑沙弥”所指的就是穿黑衣的和尚。

  “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也”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穿黑衣的僧人将会灭亡高家。

  可见,“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也”完全是“亡高者黑衣”的2.0版本,而且更加直接地指出,黑衣人就是僧人。

  从来都没有空穴来风的谣言,一切的谣言,其实都是人为的。

  可以看出,制造这两条谶语的人,一定是和僧人有过节,同时也和高家有过节的。

  我们把问题再转移到“亡高者黑衣”这条预言最初的起源上。按照《北齐书》的记载,这条预言是出自术士之口,而术士往往是道教徒,或者是信奉道教的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都是并行其道的,道教和佛教都曾兴盛一时,而到了南北朝后期的北朝,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宇文氏和高氏对于道教和佛教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在西魏,宇文泰承袭北魏的传统,非常尊崇道教,对道教的推崇胜过佛教。《隋书·经籍志》记载:“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

  一直到周武帝宇文邕亲政之后,宇文邕大举灭佛,但是在灭佛的同时,却是存道的。并且,宇文邕在灭佛之后不久,就建立了通道观,组织了大批道士编纂了一部非常宏大的道家典籍《无上秘要》。

  而我们反观东魏北齐,高氏对待佛道两家的态度和宇文氏截然相反。

  北魏时期,皇帝即位之时,都要去道坛,接受符箓。这一制度,宇文氏一直都继承了下来,而在《北齐书》中,却从未有过一次皇帝即位登临道坛,受符箓的记载,并且,道坛最终被废。

  公元555年,即北齐天保六年,北齐皇帝高洋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道运动。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记载:“齐主还邺,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于前,遂敕道士皆剃发为沙门;有不从者,杀四人,乃奉命。于是齐境皆无道士。”

  这场灭道运动,使得北齐境内的道士顿时销声匿迹,所有的道士全部剃了头发,做了和尚。

  而在《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的卷二九、卷三十中,叙述了从北魏寇谦之以来的二十三位北朝道士,其中西魏北周一共占了十一人,东魏北齐却连一个人也没有。从这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东魏北齐对道教是非常蔑视的。

  (本节未完待续)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19 1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