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蒙古之威征八方》:蒙古帝国最远都征服到那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守阳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暴风骤雨前的芸芸三
  此时的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比,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显着很落后,武力打不过蒙古和伊斯兰,富有没有中国地区和伊斯兰地区富有.而英格兰比欧洲大陆又落后一些,根本就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也出了这些刁民,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上看出他们有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已经开始奠定,已经预示了未来要超越和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比如欧洲各地对契约的尊崇.意大利半岛的金融和货币的体系,架构基本已经有现代金融的雏形.英国则开始有了议会这个东西.议会这玩应咋听咋像现代的东西,可人家英格兰在13世纪已经开始有了,在我们东方别说那时候,就是现在,都感觉这东西是大逆不道,这不是要造反么.议会不就是限制王权,你国王不能说啥是啥,提出个想法,的让议会这些议员们讨论一下,可行,合理,就实行,不合理,不好意思您做不成.别以为这是个简单的形式,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是要求平等,公正,公平.

  其实起因很简单,就是要限制亨利不能随便收税.说白了一开始的动因很简单,就是钱的原因,并没有多高尚的理由.开始是贵族带头闹运动,领头的是亨利的妹夫 ,蒙特福特,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啊,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而且让人好奇的是,蒙特福特为首的这些异见份子,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的思维是,主弱臣强,咱可取而代之,他们不是要取亨利而代之,主要目的,建立一种机制,限制王权,而不是消灭王权,要求平等,公开公正.

  别以为亨利能力不强,可以任意蹂躏,其实他任内没少折腾,只是没路易九世折腾的好.最后爆发内战,亨利失败,彻底被架空.蒙特福特不但组织贵族,而且也组织平民参政议政.亨利的老对手路易九世出面调停都没有好使,很多人会奇怪,这亨利一直和法国为了封地打仗,让他们自己人把他废了,不是对法国有利么.这么想的话,您就玩不了政治,请问您的邻国国王被架空,而亨利可是一直以法国为榜样学习来着.那么这种情况如果成功,对法国的稳定肯定有冲击,所以路易九世是挺亨利的.

  不过毕竟是人家内政,最后是靠传奇王子爱德华一世,拯救了这个悲催的老爹,爱德华一世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和本文无关,咱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找一找他的故事看一看,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看不见得,亨利这么个悲催人物能生出这么个生猛的儿子足可以反驳这个说法.他在囚禁中逃了出来组织军队,杀了自己的姨夫蒙特福特.恢复了老爹的统治.虽然表面上似乎革命失败了,其实宪政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改革派战术上失败了战略上胜利了.世界现代民主开始萌芽.

  说得有点多,总之呢,蒙古入侵的时候,英国国内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到1241年,亨利还在琢磨去抢回诺曼底,并且在1242年实施了一次,不过没有意外,是以失败告终.似乎整个西欧对蒙古入侵没啥感觉啊,都在忙自己的事.没听说组织像十字军一样的军队,抵抗蒙古人,就连第八次东征时候爱德华一世还跟着圣路易在突尼斯登陆了呢,其实也不奇怪,那时候信息太不发达,不像现在有媒体有网络,世界另一头发生一点状况,这面分分钟就知道了,如果信息和媒体网络是人类的神经的话,那时候就是神经比较麻木,大条的时代,反应相当的慢.

  别说英国隔得那么远,就连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二世,就在1241年的时候,别忘了这是个什么年份,是蒙古军队对波兰和匈牙利正式发动战争的年份,而且就在这一年,几大战役基本打完,而腓特烈二世正在和格里高利九世打仗.这两位老哥斗得很辛苦,也很用心.

  教皇的杀手锏是绝罚,绝罚的意思就是开除教籍,这个问题相当严重,对于我们无神论者来说绝对体会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开除教籍就意味这你死后不能进入天堂,这个对于基督徒来说是最重的惩罚.1227年格里高利九世命腓特烈二世率领十字军东征,可是到了地方赶上瘟疫,腓特烈就返回了,格里高利感觉腓特烈是故意的,瘟疫只是借口,用绝罚来威胁腓特烈必须东征.

  腓特烈没办法啊,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教皇,无奈下接着东征,不过这哥们到了耶路撒冷的一系列举动,让东西方都大跌眼镜,因为他没动用武力,双方无一损伤的情况下,却达到了历次东征的最好效果.

  这老兄在中东没有开战,不费一兵一卒,而是和伊斯兰世界谈判,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可能是土地换和平之类的,总之效果极佳,双方都很满意,腓特烈二世重建了耶路撒冷王国,自己当上了耶路撒冷国王,这应该是相当大的成就了.这还不算,他把老国王的女儿还娶了.这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对伊斯兰世界的侮辱么,你们基督徒跑我们伊斯兰世界建国,还娶了我们的女儿?可事实正好相反,伊斯兰世界非常满意,对腓特烈二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他是欧洲最好的君主.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各国应该学习学习路易九世,看看他们当年咋达成 和解的.

  给出这个评价的是埃及苏丹,也就是萨拉丁的后人,在当时的西亚有实力的也就是埃及阿尤布王朝.阿拉伯的哈里发已经衰落到需要各伊斯兰国的保护,前面我们说了速不台和哲别已经把西亚折腾的一锅粥,接着扎兰丁回来折腾,接着绰儿马罕讨伐扎兰丁 之后驻扎在西亚根本就没走,而且不断和小亚细亚等国发生战争.

  此时的伊斯兰世界应该是很悲惨的时期,东有蒙古人的入侵,西有十字军的东征.可以说伊斯兰世界已经七零八落,中亚和波斯都陷落了,巴格达也不可能有啥作为,小亚细亚等突厥人早已分裂,在蒙古的打压下苦苦挣扎,叙利亚,巴勒斯坦虽然没被蒙古人入侵,但是十字军在这里和他们缠斗多年,北非自从迦太基衰落以后在没辉煌过,只有埃及还算比较完整,只能他扛起伊斯兰世界的大旗,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伊斯兰世界还是埃及在扛大旗 .

  此时也就埃及说话比较有代表性,他们给了腓特烈二世这么高的评价,这让敌人满意的事,在大后方的格里高利九世那是相当不满意,我是让你去讨伐异教徒,不是让你和敌人谈判的,虽然目的达到了,其实开始十字军东征的口号就是夺回圣城么,可教皇就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和异教徒和平相处,没和自己商量就和敌人谈判,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无外乎这两个方面.

  看到这里本山人不仅想起一句话,今天的儒生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释迦摩尼的罪人,道士是老庄的罪人.那么这个格里高利九世就是耶稣的罪人.你作为基督教的领袖,修为哪里去了?怎么就不能和异教徒和谐共处了?非得闹个有我没你?别说当年基督教就是发源在中东,算起来根本就是同源,同根.基督教源自犹太教,犹太教和伊斯兰的很多 先知和圣人根本就是同一个人.而基督教和犹太教根本没有太大区别么,只不过犹太教认为救世主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到今天犹太教徒还在等着救世主,而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已经出现了,不就是这么点区别么,互相弄得你死我活.

  这些宗教无外乎勾画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蓝图么,大道趋同,最后都走到一个原点,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伊斯兰讲慈爱,基督教讲博爱,归根结底都是讲爱么,就是爱的方式,形式略有不同而已,至于闹得死去活来么,我想这不是当年孔子,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摩尼的原意,孔子当年就要求对于非儒家学说一定要了解,否则你怎么知道他们错在哪里呢?耶稣救妓女的故事更广为流传,释迦摩尼根本就是从外道开始学起.

  有点扯远了啊,只是看当时的基督教真是无可理喻,耶稣如果看到他创建的宗教变成这德行,不吐血而死才怪.相比之下那时候的伊斯兰教比基督教宽容开放得多,除了刚开始崛起的时候烧了亚历山大的图书馆以外,其他时期都很包容,比如西拔牙在伊斯兰统治时期的大学就曾经教出过天主教的大主教,甚至教皇,这个能想象么?反过来一个基督教会的大学教出一个穆斯林大阿訇?

  这格里高利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眼珠差点没掉出来,他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绝罚,并且出兵西西里.这两招都是腓特烈最致命的.但是话说回来,这个斗智斗勇的最高境界是不温不火,说白了就是不能出全力,否则适得其反,你的剑在那悬着,人家就会在意小心,如果你真出剑了,同样你的威力也就让对方看了个底掉,同时破绽也全部露出来了.

  这等于把腓特烈二世逼到绝境,腓特烈已经没有退路和选择,只能绝地反击.我们说了教皇的杀手锏,那腓特烈的杀手锏就是能力加实力.他挥军返回意大利,没费什么事打败了教皇军队,教皇不得不取消了对他绝罚的决定,这不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么.紧接着腓特烈缴平了儿子的叛乱,1236年和1237年分别平定了意大利南部反对他的联盟,1241年击败了热那亚舰队,俘虏了去参加教皇组织召开的谴责腓特烈二世大会的两位红衣主教,自此教皇彻底落到下风.

  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在1241年,也就是蒙军打完匈牙利不久就死去了,很可能是郁闷死的,和腓特烈争斗了几十年,最后竟然一直处于下风,而自己一点对付的办法没有,这也解释了,为啥蒙古入侵的时候,教皇和腓特烈竟然没啥作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最闹心的事.而腓特烈的下场也未必好,因为他也犯了个 招都出尽的毛病.这个和本文无关不在累述.

  简单总结一下,此时的欧洲也是英才辈出,腓特烈二世,路易九世都是排进了自古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帝王,只可惜没有和蒙古人交上手,不然会有很多历史会改写,如果交手了会怎样呢?咱们只能从交过手的战列里分析一下了,因为当时日耳曼人很多参加了这次战争,可以代表一些东西,咱下一章节正式进入蒙古横扫欧洲大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1: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势如破竹
  前面我们简单介绍了波兰分裂成五个小公国,在一百多年前勃列斯拉夫三世死后分裂,到现在已经是他的曾孙子辈了,在首都克拉科夫的勃列四世算是名义上的国王,那时候首都不是华沙,靠近西部的克拉科夫才是波兰的中心.但是他实际拥有的领地就在克拉科夫附近,和东南的一块领地.我们那位可爱的康拉德大公在东北一代,也就是靠近普鲁士和立陶宛地区的地方.不过康拉德是勃列斯拉夫四世的堂叔.

  一个堂兄控制了波兰西边的两个公国,另一个堂叔,也是亨利二世控制了中部和西里西亚,所以也叫西里西亚亨利二世.首先蒙军在1241年初一小股部队突袭了波兰东部,紧跟着撤回了,具体目的不详.很可能是一次试探行为,接着速不台开始分三路正式进入波兰.

  右翼拜答儿部直接进入康拉德的领地.康拉德积聚兵力迎战拜答儿,结局肯定没有意外,这哥们打普鲁士那么个小国最后都闹得自身难保,你说抵抗三万蒙古大军结局会如何.大败之后无力反击,拜答儿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立陶宛和普鲁士以及康拉德的另一部分领土,这些地方根本没有实力做大规模抵抗,拜答儿本身就算是蒙军 偏师,这支小部队更是偏师中的偏师.一路如秋风扫落叶.

  所过地区一片废墟,能跑的赶紧跑,有多快,跑多快,有多远跑多远,跑不了的不是被杀,就是沦为奴隶生不如死,逃出来的人带去了蒙古人恐怖的传说,整个东欧陷入一片恐慌.这里面有很多传言很恐怖,比如说蒙古人不知人间法律,比狮子和狗熊还残忍,他们喝牛羊的鲜血,要是牛羊血喝完,他们就喝浑浊的水甚至地上的泥浆水,他们身材粗短,不知疲倦,上马的时候不踩着三个台阶是上不去的.

  他们毫无人性,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妖魔.他们把城市夷为平地,烧毁森林,摧毁城堡,砍到葡萄树,破坏花园,集体屠杀市民和农夫,如果侥幸饶过,他们也让你在亲人面前互相搏杀,假如你故意不卖力,就让你跑,然后他们骑马追上你砍杀,或者直接用箭射死.

  这股分队横扫波罗的海沿岸的时候,拜答儿主力已经挺近克拉科夫.勃列斯拉夫四世命手下贵族将领率兵抵抗,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欧洲对于军事和战争认识的太肤浅,粗超了,根本一点理论基础和思想都没有,至少在波兰看到的是这样,太原始.康拉德也是组织军队抵抗,到了勃列斯拉夫四世着还是组织军队抵抗,抵抗是没有错,关键是你怎么抵抗,他们很简单就是要和蒙古人野战对决.而他们的军队基本就是一群贵族,骑士和农民的松散组合体,和蒙军比较说是乌合之众一点不侮辱他们.要阵法没阵法,要战术没战术,上来就跟打群架和聚众斗殴差不多.完全靠个人的勇猛拼杀.

  勃列斯拉夫四世也感觉到抵抗不住的门大,所以在前方战士准备迎战的时候,他自己早已打好行囊,随时视情况决定是跑还是留.虽然他这么做显着挺无耻,不过很明智,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1241年3月18日两军相遇与西特拉夫,这场战役本应该很激烈,但是实力相差太悬殊了,就如同两人对弈,一个是九段高手,一个是在街边下过几场棋的毛头小子,这九段咋下咋赢,不用费太多脑子.

  勃列斯拉夫四世的军队全军覆没,将领全部战死,不知道勃列斯拉夫四世用的什么通讯设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携带家小逃入了今天的捷克境内一城堡中,之后不久有躲进了一座修道院.整个克拉科夫中产以上家庭全部逃走,进入匈牙利和日耳曼境内.到啥时候经济条件都是基础啊,有钱的直接移民到别的国家了,那些贫下中农之类,只能往山里沼泽地里逃,无怪乎我们祖先早就说过贫贱不能移啊.

  1241年3月23日,蒙军只遇到微弱抵抗的情况下,攻陷了克拉科夫,当时城里还有一勇敢的哥们跑到教堂的尖顶上吹起号角,提醒人们蒙古人来了,大家起来反抗,但是被蒙古骑兵一箭射到了胸口,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号手,到今天,克拉科夫的这座教堂上没到整点都会响起雄浑悲怆的号角声来重温那个哀伤的时刻.看看人家都过去几百年了,怎么对待自己的历史.

  克拉科夫被焚城,可惜了这座和布拉格,维也纳齐名的中欧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大都市变成了废墟.大军继续向西挺进,勃列斯拉夫四世的堂兄根本没敢抵抗,直接逃到了堂叔西里西亚亨利二世那里.拜答儿率军沿着奥得河(这里距离后来德国首都柏林只有60公里,1945年4月,苏联红军就是在这里强渡发起柏林战役 )前进来到西里西亚.

  西里西亚成为波兰最后一直抵抗力量,他的南面和波西米亚接壤,西面和神圣罗马帝国接壤,而来自波兰的难民早已把恐怖传播到这些地方,如果他们不想自己也被入侵,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西里西亚联手对付蒙古大军,按当时欧洲各国的分析拜答儿部至少二十万人.

  亨利二世不敢小视怠慢,拜答儿到达之前他做了很充足的准备,他组织了一支3万人的部队,这在小小的西里西亚可谓倾全国之力,不过史学界一直对这支部队人数有不同的记载,少的有2.5万人,多的达到7万人,但不管哪个数字,都要比拜答儿部的人数要多或者相当,因为拜答儿的右路军就是三万人,而且还分出一支进攻波罗的海沿岸,此时蒙军应该有2.5万人。

  如果说亨利的联军是7万人的话,那么要加上波西米亚的军队,史料记载的数字也很大差异,不过普遍认为五万人,但是这只部队正在从布拉格开拔过来,并没有到。为什么说这是一支联军呢?我们看看这只部队的组成就知道了,亨利二世把这支人数不多的部队分成 了五军。

  第一军;主要由日耳曼和波兰西部矿工组成的,可以说是临时组成的志愿军,由波兰西部的领主莫拉维亚侯爵的儿子也叫勃列斯拉夫率领,外国人的名字就是难记,有时候崇拜谁就起和他一样的名字,和咱们的传统不一样。第二军;克拉科夫逃过来的军民以及大波兰过来的志愿军组成,由克拉科夫逃过来的将领速里斯拉夫率领。第三军是由勃列斯拉夫四世堂兄米切斯拉夫率领的他的领地军民组成。第四军;条顿骑士团,由骑士团大团长率领,骑士团代表神圣罗马帝国,应该是得到腓特烈二世的命令了,就算没有命令,骑士团也一直在中东欧活动,这次抵御外敌也责无旁贷,况且腓特烈二世正忙着和教皇斗法,再说慌忙间也很难组织起一支大规模军队,别忘了他们欧洲养不了太多常规军,发动战争只能给各领主下令,每人能带多少骑士过来,具体带多少就只能各领主自己掌握了。

  第五军;是亨利二世亲自率领,算是这支联军的王牌和主力,是由他的骑士和一些日耳曼雇佣军组成。可以说这五支部队,只有骑士团和亨利二世的部队像个军队样,条顿骑士团不用说了,清一色的重装甲骑兵,人员素质高,装备精良,属于专业军队。亨利二世的部队也装备精良,基本都是重骑兵。当时的欧洲重骑兵是最有战斗力,最有威慑的军队。按照欧洲的传统,可以打仗的是骑士,骑士是职业战士,其他人事没有资格战斗的,当然也没资格拥有战马,铠甲和剑。当然越往后越是没有传统了,特别这次,保家卫国匹夫有责了么。

  看网上很多人说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都参加了这次战役,不过史料上可没有这种记载,只是明确记载了条顿骑士团,不过路易九世确实收到过一封圣殿骑士团大团长的信,里面说了蒙古人的战斗力如何强大,他说欧洲没有任何军队能挡住他们,这封信是不是这次战役后发的不好说,因为很可能是匈牙利战争后发的,因为有史料记载圣殿骑士团参加了匈牙利的战斗。圣殿骑士团主要是由法国人组成的,当然效忠的是法王和教皇。在波兰的战争,法国不一定来得及反应,因为腓特烈二世的反应就够慢的了,不然不会只派条顿骑士团出战,明显可以看出有点手忙脚乱。

  亨利二世安排好以后就准备迎战蒙军了,不知道他为何不等波西米亚的军队,如果加上这五万军队应该更有胜算,此时波西米亚国王正带着他的五万部队在赶来的路上,大约还需要两天,如果亨利二世等着和这支大军汇合后在和蒙军决战,会不会改变战争结果呢?本山人感觉不会,虽然人数上会大大超过蒙军,但是互相没有协调性,不会有什么好的战略战术的安排 ,单单人数的增加只是徒增加一些冤魂而已,有这么严重么?我们看一看这场战役如何打的。

  1241年4月9号,亨利二世在里格尼茨的教堂内做完弥撒以后,带着五路部队出了里格尼茨城,迎战蒙军,在距离里格尼茨城约十公里的平原地带,两军相遇,这一切都对蒙古人太有利了,第一是野战,第二是平原地带,这都是蒙古人最擅长的战法和环境。亨利二世等人可不知道,他们也没有别的打法,认为战争么,就是应该这么打的,不然还能怎么打呢?并没感觉自己处于劣势,自己的重骑兵就是要在平原才能发挥优势。

  但是亨利二世命第一军先冲锋,也就是这场战役是联军首先开始进攻的。第一军是日耳曼和波兰矿工组成的,一色的步兵,我们后人看来感觉亨利很不厚道,自己最精锐的重骑兵押后,让一帮矿工步兵打头阵,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个也未必,按亨利的想法,我有强大的两支重骑兵殿后,也就是有强大的后盾,你们这些乌合之众先冲一下,打败了也无所谓,有我们殿后,可以感觉出来亨利还是很自信的。相比之下,要比其他波兰大公强一些,至少看到点章法。不过这种安排可以说是无知,幼稚。让一帮步兵打骑兵不是不可以,但是绝对要久经训练的步兵,装备要好,但是这些矿工,手里的武器可能要比俄罗斯农民的要好,但是一没铠甲,二没盾牌,三没有经过训练。这就等于送死。

  第一队开始冲锋,两军一交手,蒙军竟然败了,往回跑,这让这些矿工们狂喜,蒙古人不过如此,没那么恐怖么,矿工们撒开两腿就是个追,想象一下一大群日耳曼和斯拉夫大汉手里拎着斧子,锤子在旷野平原上拼杀是如何的彪悍,敌人被杀退,更让这些人热血蓬发,干脆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追,打仗是个力气活啊,跑起来更热,虽然这是4月份。

  不过我们这些熟悉蒙古战法的,这时候立马明白了,蒙古人主动撤退,肯定没好事,他们是故意的,如果联军的第一队略微冷静一下就会知道,你们一帮子步兵两条腿,去追四条腿的,追的上么。蒙军绝对是讲究战术,战法的,这次我在强调一下,别以为蒙古人是靠死打硬拼战斗的,他们只用巧法,能不用蛮力绝对不用。

  拜答儿和联军对阵的时候也讲究层次和阵法的,先和第一队矿工交手的是一只分队,败退下来的目的很简单,以前在其他战场上频繁使用过,那就是让敌人拉开距离,敌人特别是步兵太密集,赶堆了,你骑兵没法发挥优势,就如同足球,看对方防守太严密,就往回传一下球,战线拉开一些,这就有空可钻。骑兵就更需要空间,试想一下,这骑兵冲上去要是那些步兵如果不逃,或者来不及逃,你骑兵势必也冲杀不动,骑兵拥在一起还怎么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1: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进退之谜
  败下来的蒙古军队退的差不多,矿工们追的也差不多.散布在平原上,退下来的分队和一部分主力接应上突然返回,首先弓箭齐发,可怜这些矿工,躲无可躲,藏无可藏,又无铠甲,盾牌,只能任由利箭穿破血肉之躯.跟着骑兵冲入人群,可想而知,刚被弓箭震慑住的没被射死也未必来得及反抗,骑兵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人群中如砍瓜切菜一般,一骑掠过数人倒地.

  第一军的将领,哪位侯爵之子,勃列斯拉夫也在乱军中被杀,第二军和第三军都是波兰各地区逃亡出来的军民,眼看着自己同胞被杀,不可能视而不见,波兰人民,如果我们熟悉波兰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个民族多灾多难,但是从来没有被打趴下,几经被吞并,瓜分,今天照样还是复建了自己的祖国,这是个极其坚忍又尚武的民族.

  但是这两对和第一军区别不大,都是以步兵为主,等他们冲上来接应的时候,第一军基本已被屠杀殆尽,蒙古大军就势冲进了第二和第三军.这种军民结合的部队,完全没有组织纪律可言,完全靠个人的勇猛,各自为战,这正是步兵对付骑兵的大忌,步兵要想有效对抗骑兵,必须相互合作,相互照应,才能形成一个联合体,最典型的就是当年的罗马步兵方阵,我们汉人步兵也发明了不少有效对抗骑兵的办法.

  而今天他们对付的不是普通骑兵,是把骑兵优势运用到极致的蒙古骑兵,他们的特点是,看似散乱,其实非常有组织协调性,就如同当年的女真骑兵,胜败都不乱,败了就有组织的退回,然后重新组织在冲锋,不打个上百回合,在他们看来都不算战斗.这种战法当时就把宋军震慑住了,怎么打仗还有这么打的?按以前的经验基本都是一战决胜负的.

  用动物来形容蒙古骑兵和波兰联军的话,蒙古骑兵更像动物世界里看到的鱼群,或者海豚和虎鲸捕猎,运动时候虽然是由一条条鱼组成,看上去确是个整体,就像每条鱼都收到统一个信号,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同时动作,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协调统一.而联军更像一群各种动物组成的群体,庞大而散乱.

  这和蒙军的组织架构有关,十夫长是最小单位.百夫长控制十夫长,千户控制百夫长,和现代军队的建制相似.这让人想起了德国开创的参谋部制,和军衔制,看着挺简单,但是从根本上决定了部队的战斗力和战争效率.军衔制在我们国家抗美援朝时候还是没有的,结果吃了大亏.一旦排长或者连长牺牲,下面的战士就无人指挥,成了散兵游勇,战斗力极具下降,而军衔制的优点就是,无论哪个部队的士兵相遇,谁的军衔高就听谁指挥.军队的战斗力,基础就是组织和纪律.

  蒙古的战前会议就起到了参谋部的作用,而十夫长,百夫长很类似军衔制.蒙哥军队的战斗力不是空来的.相反我们看联军,根本没有这些组织建制,上来一窝蜂,优势的时候,就是往上冲,败了根本没人组织,四下奔逃.能不能活命就看个人造化了,抵抗就看个人能力,但是步兵对抗骑兵天生条件不足.蒙军在第二军和第三军中基本算是一走一过,就已经尸横遍野.

  接下来是条顿骑士团赶到了,亨利二世的军团还在后面,这让人感觉是亨利二世把他的军队分期分批的送上来被蒙古人屠杀.骑士团上来并没有创造奇迹,很多人会不解,条顿骑士团可是职业战士,无论人员素质,装备都很精良,况且清一色的骑兵,还是重装甲,没道理被蒙古骑兵打败啊,最起码也得给蒙古骑兵造成重创.

  其实呢说奇怪也不奇怪,骑士团的条件确实都具备了,但是没有组织架构,看着比前三支部队靓丽养眼,打起仗来差不多,完全靠个人的勇敢彪悍,各自为战,强就强在,装备太好,又是重骑兵,想象一下一大群重装甲骑兵冲杀过来,何等的气势,对于非专业部队很多直接吓尿了,很多逃跑的勇气有没有都说不好,更别说战斗.

  对于战斗力,应了哪句话,实践出真知,蒙古部队基本都是一路打过来的,说身经百战不为过,别说那些矿工和军民结合体,就是这些骑士团,也都没有蒙古战士经历的多.一般部队经过训练,但是也未必真的能有战斗力,最好训练部队的办法就是实战,打个比方,很多人练过武术,可是真打架的时候,发现根本用不上,反而是一些能够反应比较管用,比如抓,挠,随意的挥拳打.这就是缺少实战.

  蒙古骑兵对付骑士团的重骑兵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弓箭,很多人又开始怀疑,弓箭对于重装甲有用么?这个就要看你的弓箭的技术含量了.当时的蒙古人已经装备多种箭,甚至两把弓.对于距离远近和目标的穿透效果选择不同的箭.骑士团的装甲很精良,里面套着锁子甲,外面还罩着板式铠甲,头上戴着全方位保护的头盔,总重量达到64斤,马身上还披着重甲.冲锋的时候手持长矛和长剑.想想这些加起来虽然保护够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活动不方便.运动起来极不灵活.

  但蒙古人有一种专门对付铠甲的箭头,前面的箭头极尖又长,可以说是当年的穿甲弹. 据一些史料记载,蒙古人的弓箭设计也很特别,他们的箭如果敌人得到,基本用不了,因为和他们的弓不匹配,而敌人的箭在蒙古人手里确实可以随意使用,这跟现代武器的标准很类似,比如你方军队的武器弹药标准如何选择,如果和敌人的统一标准,比如都是零点几几口径的子弹,那么敌人得到你的武器以后,等于变相援助了敌人.

  后面两队重骑兵,首先和蒙军接战的是条顿骑士团,蒙军的战术倒是简单,先是一阵狂射,应该都是用的穿甲箭,普通的箭对于这种重装甲没啥杀伤力.当两军骑兵冲到一起犬牙交错的时候,也可以说是短兵相接的时候,主要还是放箭.这有点像咱们八路和日本鬼子白刃战,当两军肉搏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把大栓一拉退出最后一颗子弹,然后跟你拼刺刀,一种说法是日本人死脑筋,认为拼刺刀就是拼刺刀,就不带开枪杀人的了,另一种说法是,他们的三八大盖穿透力太强,为了避免误伤自己人所以空枪肉搏.

  而我们的战士基本是能放枪就放枪,但是射箭是个技术活,不比开枪那么容易操作,第一骑术要过硬,第二马上搭弓射箭一系列动作要熟练.这些对于这些蒙古人甚至中亚突厥人,钦察人都不算个事.相反条顿骑士身披重甲,我前面发过这些骑士的图,看他们的头盔,连转头都费劲,武器主要是长矛和长剑,他们的威力主要是靠冲击力,而对于灵活的蒙古骑兵,这招显然威力不大,很多人会怀疑难道重骑兵就不可以配备弓箭么?

  这个谁也没有明文规定,当年的女真重骑兵和西夏的铁鹞子没听说不用弓箭的,但是欧洲在遇到蒙古骑兵之前,没见过这么打仗的.他们当时弓箭根本不是部队的常规装备,也有武装使用,但是对于骑士这种职业军人一般是不耻用这个东西的,认为不够光明正大,就像我们武林高手比武一样,如果用暗器,赢了也不光彩.就在将近百十年后的英法百年年战争时候,法国其实对于英国人组织平民参战并且是弓箭手部队是很不耻的,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手势,竖起中指,大伙都觉得是骂人,侮辱人的手势,其实就是英法百年战争时候留下的,法国人痛恨英国的弓箭手,发誓抓住以后就剁了他们的中指,让他们不能拉弓射箭,后来英国人就竖起中指给法国人看,意思哥的中指还在.

  欧洲倒是有十字弓,也就是咱们说的弩,这东西威力很大,当年秦灭六国的时候是秦国的标准装备.当时的秦国可以标准化生产,这就意味着,战场上弓弩的损坏可以互换零件,最快的修缮武器.但是为什么后来被弓箭取代了呢?就是因为那玩意威力虽大,装弹效率太低.,要想杀伤力大,拉力也要大,有得根本一个人拉不开,有时候不得不配备一个到两个的专门拉弓装箭的人,弓箭未必有弩箭的威力大,问题在于快啊.随时可以搭弓放箭,在蒙军与骑士团对阵的时候应该发箭的速度比骑士挥剑的速度还快.

  欧洲人并没有在这次入侵中学到教训,直到几十年后弓箭才慢慢在部队普及,直到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军队的大规模组织弓箭步兵部队,给法国骑士造成重创,才让欧洲人改变他们的习惯,重骑兵开始慢慢没落,步兵开始成为战争的主角.

  两军交错,蒙古人能用弓箭就用弓箭,用不上的时候,蒙古弯刀绝对要比骑士的长矛长剑灵活,蒙古骑兵运动起来也要比骑士灵活,战败不可避免,等亨利二世的部队冲上来,骑士团也已打得七零八落,亨利二世还想组织逃散下来的散兵重新抵抗.原来的一幕重新上演.看到这里,本山人感觉很熟悉,那就是拿破仑,明成祖朱棣,侵华日军,好像都采用过这种战术.只是武器装备不同.

  拿破仑的经典战法,炮兵先轰,接着步兵冲.朱棣当年几次征蒙古,对付蒙古骑兵就是先用火铳打冲锋过来的骑兵,之后自己的骑兵在冲,日本人的基本是炮兵轰完了步兵冲,步兵冲完了,炮兵轰.蒙古人一样,先是一顿箭阵,接着骑兵冲,伴随着箭阵.西里西亚这支部队全军覆没.最后只有亨利二世在四名骑士的保护下冲出重围,但是也没有逃出蒙古骑兵的追杀,最终被刺于马下,蒙古人把他的头砍下来,每到下面的城市举到枪头上震慑当地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里格尼茨歼灭战,也是二次蒙古西征右路的代表性战役.在蒙古人打扫战场的时候,割下了每个战死者的耳朵,总共割下来九麻袋,里格尼茨人把里格尼茨城自己焚毁,逃到城堡里或者波西米亚.据说在蒙古撤军以后,有人找到了亨利二世的尸体,因为他长了六个脚趾,而且无头.

  正在行军的波西米亚部队听说亨利二世大败以后.文西斯劳斯彻底吓破了胆,急忙停止进军,往回撤,撤回波西米亚还是不放心,干脆撤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毕竟身靠大树好乘凉,心里也有了些安全感.也别怪文西斯劳斯胆小懦弱,亨利二世组织的波德联军实力不比他的小,竟然这么迅速的被歼灭,换做谁也得照照镜子,考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能否比波德联军更有战斗力.

  下面蒙古大军应该进军波西米亚境内,对神圣罗马帝国可以说近在咫尺,骑兵们一撒欢就到了,但是拜答儿并没有继续,而是改了方向,按西方历史的记载是撤退了,这个很奇怪,可以说迷雾重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进退之谜二
  这场战役波兰史料记载说两军对战蒙古人用妖术,本来后两队重骑兵占优势的,忽然蒙军展开一大旗,上有字幕X,边上画着一怪首,怪首口吐烟雾,恶臭难闻,而蒙军在烟雾中根本看不清,就这样后两队重骑兵被打败,这在当时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因为谣言就说蒙古人来自地狱,是恶魔,做点妖法很合理,不过在现在看来这说法不科学啊,有可能有烟雾那就是人为的,要么就是自己国家总是不肯面对自己被打的那么惨的结局,总得找个说得过去的原因.不然不利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培养么.哪个国家和民族没有美化自己历史的习惯呢.


  战役结束后,蒙军挺近格里尼茨,前面说过,市民已经焚毁了城市退进里格尼茨堡,很多逃到临近的其他国家,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城市基本没有城防的,有的话也很简陋,如果说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只有城堡,现在欧洲还有保存完好的城堡,虽然不大,但是很高大坚固,由于小,建的就异常高,坚固么,都是石头建造,因为小,成本也就低,防守起来也容易,这种城堡主要是贵族领主自己用的.

  面对这种这么高,又都是石头结构的城堡,以往的攻城方法基本用处都不大,所以蒙古人只能采用引诱敌人出来的办法,但城堡内的人,不傻,这时候也不是冲动的时候,你爱说啥说啥,唉骂啥骂啥,咱就当听不见.蒙古人只能挑着亨利二世的头在城堡外挑衅,刺激.再不就是往城堡里射箭,其他也没啥办法,因为这对本身就是急行军,带不了大型攻城设备,就算有抛石机,对于这么高的,而且石头结构的城堡,破坏力还是有限,砸,砸不坏,烧吧,石头又不着,用水淹吧,欧洲城堡多建于高地,你去挖人家墙角吧,挖不动.

  没办法,拜答儿只能在附近杀掠一通,后率军进入波西米亚,波西米亚就是今天的捷克大部分包括斯洛伐克一部分.波西米亚已经率军退入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国内军队已经不多,他命自己的悍将思泰伦贝儿回国组织防御,他是欧洲第一个开窍的统帅,他命令只可凭借城堡防守,不能和蒙古人野战,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波西米亚的军民大多退守到各个城堡内,蒙军只能把剩下的能烧的烧了,能杀的杀了,估计能抢的东西也不是很多了.思泰伦贝儿把防御重点放在了奥洛穆克和布尔诺两座大的城堡,现在也是捷克的两座大城市.命一律不得出战,并扎了不少假人放在城头.拜答儿大军到了以后,感觉围城也没啥意义,见城上人头传动,不射还等何时,史料记载,此时箭矢如云之盖天,如雹之坠地.

  最后发现没效果,拜答儿感觉还是诱敌出来决战才是正道,怎么才能让他们出来呢,城堡外有一修道院,修道院虽然坚固,但是没有防御系统,修道院只能闭门不出,拜答儿命人烧,虽然修道院大多是石头结构,但是太小啊,在外面放火,连熏带烤的,里面的人也扛不住,守修道院的士兵不得不出来决战,结果不难预料,如羊入狼群,全部战死,这下诱敌的诱饵就有了,拜答儿命人把骑士的尸体托在马后,不断在城堡外来回奔驰.

  城里很多将士果然受不了这刺激,人可以死,但是不能这么被侮辱死了,思泰伦贝儿很坚决,绝对不能出战.这么连续几天,拜答儿不能因为这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啊,分出几支部队,进攻其他地方,而且几天挑衅下来城内一点反应没有,也有些懈怠,在1241年的6月24日晚,思泰伦贝儿率兵偷袭了蒙古大营,而且在蒙古军队合围之前成功退入了城内.欧洲史料记载蒙军损失挺严重,但思泰伦贝儿部也损失了三百人.

  第二天,城里人听到蒙古大营里有哭声,动静挺大,派人侦查后得之,蒙古统帅拜答儿在昨晚上偷袭战中被杀,蒙古人正杀俘虏祭他们的统帅.三日后,蒙军解围而去,挺近匈牙利和拔都大军汇合去了.这段记载就很有意思了,欧洲史学界普遍用这个来解释为何蒙古大军没有继续向西攻打神圣罗马帝国,进而是法兰西.因为他们这一战失败了并且统帅死了,不得不退军.

  这个分析在当时史料不全,不详细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但是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对的,这城战役是欧洲记载最详细的蒙古入侵史料,看来应该是真的,因为蒙古撤军以后,思泰伦贝儿因为这次保卫战受到封奖.保卫战是比较成功的,偷袭战看来也有,但是说偷袭战非常成功就未必,说杀了拜答儿更是未必.

  这次偷袭战,站在蒙古人角度,波西米亚人算是成功了,因为以前我们介绍过蒙古人扎营的规矩,中军在中间,外围的营,晚上要移营的,所以蒙古人被夜间偷袭几乎不可能,那么思泰伦贝儿部只损失三百人并成功退回城内算是偷袭成功了,看来拜答儿确实是疏忽大意了.

  站在波西米亚人一边算是惨胜,也许他们还没打过一次胜仗这就算是胜仗吧,因为你这算是偷袭,什么叫偷袭?当然是趁人不备么,趁人不备,还损失了三百多人,算是什么胜利?但是确实是给蒙古人打了个出其不意,也造成一定伤亡,不过说是听见嚎哭,就认定是拜答儿死了,很不靠谱,还说派人侦查,更不靠谱,大白天的,谁有胆子敢出城啊?只凭蒙古营内哭号就认定拜答儿死了很难服人.而且有史料证明拜答儿参加了贵由汗的就职典礼.可确实是这个战役不久,拜答儿部就挥军去和拔都部汇合了,而没有在向西侵略,这个如何解释呢?

  这个要把眼光在拉开一点,其实拜答儿部已经抢掠了整个波西米亚,并且接近了奥地利边境,只是剩下这些城堡,里格茨尼不是也没有攻陷就放弃了么,这个和拜答儿部的战略任务有关.我们说过速不台是分三路大军,看兵力分配就知道,当然是拔都和速不台的中路是主力,是承担主要任务的,拜答儿部和合丹部为右路和左路,其主要任务是牵制甚至是消灭威胁中路军的有生力量.也就是说其他两路军是承担战略掩护和辅助作用.话说回来,如果拜答儿真的被杀,试问一下,以当时蒙古人的实力和做法,会轻易放过该地区么,按照他们的习惯做法,必然全力报复,不夷平该地并且屠城是不会算完的.

  当时三路军进军之前的会议应该交代的很清楚,当时的联席会议,有没有地图不知道,应该是有,不然不会安排的这么具体,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匈牙利,为什么神圣罗马帝国没有被安排在主要目标之内呢?因为在普鲁士崛起以前,神圣罗马帝国的战略重点一直在西方,特别是意大利半岛,所以对东方的影响就小.相对的匈牙利对东方的影响就要大,速不台征讨匈牙利主要是打击这个潜在的战略对手,以免俄罗斯被征服地区不稳定.对于西方其他国家不甚了解,等拿下匈牙利在如何对待就不好说了.

  从地图上看,拜答儿部已经打到奥地利边境,奥地利已经是匈牙利并列接壤的西部,也就是说右路把可以造成威胁的力量已经完全去除,拜答儿部的任务已经完成,期间,拜答儿部还一度回到西里西亚,对返回家园的波兰人进一步杀掠.后又进入波西米亚,最后进入到匈牙利,和拔都主力汇合,此时拔都和速不台也晚于拜答儿一天完成了匈牙利的战役.但是中路咱先不表,留在最后,咱先说一说左路的合丹部.

  合丹部进军也是神速,他主要路线就是经过今天的罗马尼亚,当时的罗马尼亚很大一部分属于匈牙利,这路军并没有拜答儿部那么风光,没有经历太多经典战斗,只是在鲁丹城的一次可圈可点.在鲁丹城守军出城迎战,他们视乎收到蒙古人的信息比较少,并没有拿这支蒙军太当回事,合丹部佯败,这里人都是能征善战也不以为奇,回城庆祝,正在城里人摆酒庆贺的时候,蒙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看来当时的欧洲人很单纯,在都忙着开啪体的时候,蒙军轻易的冲进城内,不用说,一场庆宴变成了送行宴,屠城在所难免.

  合丹部经历像样战斗也就三次.就控制了整个罗马尼亚,然后南下直抵多瑙河北岸,在沿着多瑙河逆河而上.经过被称为巴尔干大门的铁门要塞(铁门位于多瑙河与喀尔巴阡山之间,山脉被河流冲断,河岸边的狭窄小路就是铁门,地势极为险要.)进入匈牙利平原,从左翼屏蔽住了保加利亚的力量,而拜占庭早已进入战略收缩期,一直受到四周的侵略和战略挤压,武力上没有威胁,虽然在文化和宗教上,他们对东欧影响很大.

  合丹顺利的完成了左翼任务,和拔都速不台主力汇合,不过此时速不台已经结束了和贝拉四世的决战.开始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但在1241年3月份,中路大军已经到达喀尔巴阡山隘口,并且一举突破匈牙利防线,这事发生在3月12号.看来匈牙利的贝拉四世并没有做好抵抗的准备,因为早就有大量的难民包括俄罗斯和波兰的王公们逃到了匈牙利,特别是钦察忽滩部早在俄罗斯被缴平前已经逃到了匈牙利并受到贝拉四世的收留,他不可能不知道蒙古大军一路冲着他来了.

  原因呢,不外乎两点,第一;这哥们不好战,第二;国内政局不稳.,在蒙古入侵的时候,他刚刚继位不过4,5年,他一上台,就开始清算他老爸的政敌们,匈牙利国内还有不少贵族,有意请腓特烈二世来做匈牙利国王,一不小心信还让贝拉四世得着了,这放谁身上也得收拾,贵族你可以收拾,不过西方没有什么连坐,灭九族的做法,导致这些贵族的家族对贝拉很不满,还有贝拉四世强收一些领主的土地为己有,这个影响就更大了,西方一直是私有化,你剥夺人家私有财产,到哪里都说不过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决战匈牙利
  贝拉所做的一切,在我们东方人看来没啥稀奇,不过是想中央集权么,这么多措施不但得罪了贵族,平民对贝拉四世收留忽滩等库曼人是极为反感的,毕竟都是游牧民族,自由闲散惯了,不如定居民族那么安分,几万人呢,难免有个偷偷抢枪,骚扰个妇女啥地.但贝拉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当初提出条件的,1239年,贝拉亲自去边境迎接忽滩,说来我们匈牙利可以,但是要全部皈依基督教.这个在我们没有信仰的人看来有点理想主义或者唱高调,但是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这个很重要,熟悉基督教历史的人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人开发新大陆,传教就是其中一个目的之一,别管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做的确实很认真.

  贝拉也不傻,他让忽滩这四万帐钦察人必须按要求分散到匈牙利各地生活居住,很明显,这么大一支部落的钦察人聚集在一起,肯定是个不稳定因素,哪天心情不好,这匈牙利是谁的都不好说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毕竟人家收留了,分开就分开吧,总比给蒙古人当奴隶强.

  但1241年的3 月,蒙古大军已经突破匈牙利边境,消息已经从边境传来,贝拉赶紧 召集领主和贵族们开会,这次开会主要目的就是讨论怎么对付蒙古入侵,另外忽滩和他们的钦察人又成为焦点.忽滩态度很明确,我可以组织我们钦察人一起抵抗蒙古人,但是除了贝拉没人相信他,因为他们连贝拉都不相信,贝拉没办法只能先把忽滩囚禁起来,这时候是团结这些贵族的时候.

  如何对付蒙古人,其实说白了就是贝拉要求各领主出钱出人.这些贵族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您看是不是土地国有的事咱们就别搞了啊,原来是我们的还归我们呗?贝拉也很干脆直接,这个真不行,抵抗侵略不是为了我啊,是为了保护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子女.意思是你们爱出不出兵,反正收回来的地我是不还地.

  这些贵族对这位国王是一点招没有,你说真不管吧,他说的也没错,大敌当前蒙古人来了谁也捞不着好,你说管吧,都这时候了这国王还是和咱们较劲.最后虽然心里有气也不得不出兵,但是这也给后来埋下隐患,将士的战斗力,士气成问题.此时的贝拉感觉不如曹丕和光武帝刘秀来的聪明,要想成大事,有时候就得和实力阶层达成妥协,当年光武帝就是靠士族阶层起家的,等当了皇上本想打压这些士家大族,但是引起强烈反弹,没办法还得妥协,曹丕要是不和士族地主阶层达成妥协,是没办法当上皇帝的,三国中也不可能一枝独秀统一其他两国,当然妥协的弊病就是士族势力越来越大,尾大不掉.贝拉是大有宁可国被灭,也不让你们做大的想法.

  贝拉一方面在国内召集兵马,另一方面向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神圣罗马皇帝菲特烈二世,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求救.咱前面介绍过,此时的腓特烈而是正在和格里高利九世斗法呢,已经进入高潮阶段,而且他本人就在意大利用兵,这时候贝拉的求救信到了,贝拉的意思是如果您回兵来救,把鞑靼人赶出匈牙利,我将举国以事皇帝,这个就相当于承认自己要做神圣罗马帝国的属国,无形当中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又极大扩大了.

  但腓特烈二世并没有动心,他给贝拉回了一封信;我这还没打完仗呢啊,如果半途而废,你说之前的心血和财力物力不都白费了么,假如我去打鞑靼人,他们本来没想侵略我,我这一打不是惹祸上身?到时候教皇因为这事怪罪我,我也不好交代不是,要想基督世界和平,必须意大利安宁,这样帝国就没有后患了啊,到那个时候,我一定出兵平了鞑靼.这哥们现在不但有西西里纠结症,又患上了意大利和教皇纠结症,大有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

  但腓特烈绝对不是昏君,能进入世界君王前百强那可不是混出来的,马上安排国内做好抵御蒙古人的准备,并且给英国等国去信,大体意思是咱们要做好准备了,这鞑靼人大有征服我西方全境,灭我基督信仰之意.

  格里高利九世正发愁如何对付腓特烈二世,贝拉的信就到了,这不能不表个态啊,毕竟是基督教世界的领袖,他也给回了一封信,大体意思以安慰为主,唉,这事啊是我们人类之罪招致的天灾啊,我们对上帝的畏惧之心不够,应该求上帝的怜悯,要抱着赎罪的心,但是呢,上帝就是惩罚一下我们,先持罚罪之鞭,终伸慰抚之手(原来上帝之鞭出自这里),还进一步强调,你看看那那个腓特烈,他要是能真心悔过,教会还是可以原谅他的么,这才是上帝的荣光,宗教之福啊.这样基督教世界才可以安宁,对你们国家才能有效帮助不是.

  看到这里估计看客们都看不下去了,贝拉更是无奈了,你们俩有完没完,我是求救信,你俩个磨磨唧唧的,都啥样了还在给我的信里吵嘴架.不过格里高利也确实给其他基督教国家也写了信,意思是,赶紧能援助匈牙利的赶紧援助,否则匈牙利被破,下一个可能就是你们,贝拉要全力以赴保家卫国,护卫宗教,你们各位要是能伸出援助之手,我将给你们和圣地十字军一个待遇,都免去罪赎.这哥俩说了一大通,谁也没有给予实际帮助.

  贝拉四世算是看清楚了,别人是指不上的,也是靠不住的,靠山山倒,靠河河干,最后还得靠自己.他一面纠集军队,一面命瓦陈主教护送自己的家眷到奥地利边境,以防情况不好赶紧往奥地利逃.贝拉集结完部队以后,没有把和西岸的布达城作为大本营,而是在河东岸的佩斯驻扎.这可以看出贝拉是不打算做被动防御的,不敢说要主动出击,最起码要主动防御.

  这里我们不得不交代一下布达佩斯城,其实在中世纪以前,布达佩斯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多瑙河西岸的是布达城,河东岸的是佩斯城,布达城是公元一世纪建城,这里群山环绕,遍布丘陵,布达城就位于其中,是匈牙利历代首都所在,王宫和教堂等 都在布达城,这在匈牙利平原还是比较难寻的环境,因为整个匈牙利平原就是群山环绕的大平原,很难有山和丘陵地带.

  佩斯城是公元三世纪才建城,当年估计是屌丝聚集的地方,主要是商业区.这里地势平坦,那时候只有两座浮桥连接东西两岸,白天连接,晚上在断开.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河上在建上大桥,两座城市成为了一个城市叫布达佩斯.所以说贝拉把军队集结在东岸,证明是想主动面对蒙古大军,如果被动防御,只会把大军布防在多瑙河西岸,这样凭借多瑙河天险,抵抗蒙古人应该更有把握.

  贝拉集结部队在佩斯的时候,拔都,速不台大军已经一路烧杀抢掠距离佩斯城只有两天路程,但是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在城外不断挑衅匈牙利人,贝拉的态度很坚决,咱们还没准备好不能出战.但大主教玉果邻受不了了,也没见这些蒙古人长着三头六臂的,这么嚣张,怎么就不能出战?看着人也不多么,先打一家伙,灭灭他们的锐气 .读到这里,我们都感觉有点奇怪,一个宗教领袖,怎么脾气这么火爆,信奉宗教人士一般都应该是最冷静,理智的人啊.而且要带兵出战,相当于我们一个寺庙的主持,守城的将军还沉得住气呢,他先忍受不了了要带兵出战.

  那时候欧洲的宗教势力可比咱么预想的要大,他们不单是主持宗教事物,而且还是领主,手里都有人有钱的.不然欧洲一旦有战争不是跟教皇有关就是教皇参与其中,不单是靠舆论压力和精神诱导,那是真能纠结军队的.这位玉果邻大主教率领一队重骑兵出击.

  蒙古人当然不会傻到真的和你短兵相接.当然是徉败,玉果邻一看扬名立万的时候到了,如果赢了首战,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在匈牙利将无人可及,没看之前出城迎战,贝拉也控制不了这位主教么.这么一路追杀过来,竟然被蒙古人带进一片沼泽地.他们本来就是重骑兵,湿地根本扛不住这个压力,纷纷被陷进沼泽,蒙古人就势放箭,各位骑士也是相当忠诚勇武,纷纷用自己身体挡住射来的箭,最后在四位骑士的拼死护送下,玉果邻才逃回了佩斯.

  这虽然是一场小战斗,但是高下立判,到底谁是外来侵入者?谁是当地人?当地人竟然让一群外来者引入沼泽?可以看出当时的欧洲人对于战争认识的太肤浅简单,一交手人家就败了,你就不会多想想是不是有什么蹊跷?轻易来的胜利一定要小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是.另外佩斯城周围哪里有湿地沼泽,这家跟前的东西都不知道?又不是远在别的国家,你地形地貌不了解.这就在首都跟前.

  相反蒙古人可以说做足了功课,早就把当地的地形地貌摸的一清二楚,这是蒙古典型的诱敌战.这玉果邻本想癞蛤蟆打立正露一小手,没想到这丢了大人了.回来给贝拉四世一顿埋怨,埋怨他为什么不及时支援,后来想想这个埋怨的也太牵强,人家贝拉早就说不能出战的,而且你这一路狂追,追进沼泽去了,谁看得见啊.他就又想起一替罪羊,这大人物一般很难面对自己的失败的,败了也得想办法把自己摆脱干净,找一个替罪羊背黑锅.

  这替罪羊谁呢?就是忽滩,玉果邻说,什么鞑靼人,根本就是库曼人么( 这个也确实,蒙古大军里很多钦察人),我看就是忽滩他们的阴谋,他们来假意投降做内应,然后内外合击.贝拉当然不会那么傻,听他也就那么一说,不过民众可就毛了,你看看之前我们就看这些库曼人不是什么好鸟,果然是没冤枉 他们.宁犯天条不犯众怒,这众怒可了不得,一旦犯起来谁也控制不了.

  民众纷纷跑到忽滩被囚禁的宅邸.大伙是越吵情绪越高,最后发展成暴动,冲进了忽滩家里,忽滩这时候就是长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啊,只能拼死反抗.摊上这种事,反抗与不反抗都没有意义.你越是反抗被攻击的越是猛烈,最后忽滩不支被杀,头被砍下来扔到了大街上.这件事直到蒙古撤退后才彻底澄清,根本不该人家忽滩什么事,冤死了.

  但是忽滩一死,事可就大了,本来匈牙利人和钦察人之间的族群矛盾就很尖锐,这忽滩一死,钦察人群龙无首,而且钦察人都知道忽滩死的冤啊.纷纷起来杀匈牙利人,每杀一人嘴里都说,为忽滩受此刀.匈牙利各地也听说这事,他们老早就想把这些钦察人赶走,这下机会来了,各地也都在杀钦察人.这大敌当前,没等开战,国内先乱了个一塌糊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决战匈牙利二
  在匈牙利国内大乱之时,蒙军也不断扫荡周边地区,另一位主教戈罗差请求贝拉四世出兵剿灭这些蒙军,因为此时的蒙军已经分散成小股部队,对不同的目标袭击,贝拉依然保持冷静,极其沉得住气,就是不动,导致附近两座城市被毁,很多教会的领地被占,财物被掠夺.其中一个主教瓦剌丁,不得不率众投奔贝拉,在路上发现一股蒙军追踪他们,人数不是很多,瓦剌丁一下来了精神,这个可以打一下么.

  人多可以欺负人少,有时候也不见得是真理,看对象是谁,蒙古人不是每人不都是几匹马么,其他马上绑上假人,诱惑敌人,实际兵力埋伏起来.瓦剌丁很无邪,很单纯的就进了敌人的埋伏圈.后果不用多说,还好没有全军覆没,带着残兵败将逃进了佩斯.这一阶段可以看出欧洲宗教势力真的很大,应该是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之一,另外猛的感觉贝拉城府很深,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也许我们阴谋论惯了.不过你不得不承认在此时的匈牙利乃至波兰,贝拉是唯一可以投靠的势力,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一方面各方势力看出蒙古来势汹汹,不投靠贝拉难以自保,另一方面贝拉没有被动等待,而是派人拿着带血的宝剑,到各个领地召集领主们参战.这带血的宝剑是匈牙利的传统,表示情况万分紧急,危急存亡之秋了.在1241年的4月份匈牙利部队已经结集八万之众,另有的说法是有十万之多,也有说七万的,总之是比蒙军要多,而且要比拜答儿部遇到的波兰联军要精良,没听说有农民工组成的军团.有人会疑问匈牙利有这么多执业军人么?这个没法考证,不过应该是倾全国之力了,而且应该有外籍军团,比如圣殿骑士团,或者别的欧洲国家自愿军团,当时的欧洲国家概念并不那么明显,反而大家都是基督徒,反抗异教徒更有号召力,比如今天伊斯兰世界的许多极端组织,都是很多国家的穆斯林参加的,咱们中国的穆斯林不也有参加车臣战争的,都是宗教把他们团结在一起.

  贝拉掂量掂量分量感觉差不多了,可以和蒙军一决雌雄,他等的就是这个时刻.贝拉率领所有兵力出击蒙军,而此时蒙军反而有点措手不及,万万没想到,一直被动防守都谈不上,根本就是抱着头挨打的匈牙利人突然组织了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还主动出击了.在佩斯城外和贝拉对阵的只有拔都一部,其他部队都分散出去烧杀抢掠去了.

  这让蒙古军对第一次感到异常被动,各种衡量指标都不占优势,本来拔都和速不台这支主力军就6万人,加上签军和民夫也就7,8万人,但是这些签军和民夫主要是后勤保障,干点力气活的,此时有都分散出去,拔都和贝拉的兵力相差太悬殊,而且地势全是平原,双方只能野战对决,虽然蒙古人有弓箭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是重骑兵冲锋的最有利地形,士气方面,匈牙利人已经被蒙军蹂躏多时,仇恨与反抗情绪早就爆棚,另外还有宗教的凝聚力,在各项指标的综合下,蒙军完全处于劣势,别忘了这支部队不是波兰的矿工步兵兵团,没有盔甲没有盾牌.

  拔都被动迎战,但是在匈牙利重骑兵的冲击下,一侧的阵脚被冲乱,拔都正打算收缩阵型,缓缓撤退以保实力,突然东北角又冲杀过来一支部队,拔都大惊,这次恐怕要载了,冲到视线之内才发现是速不台率着部队杀了回来.这说是雪中送炭都太轻了,简直就是救火队来了.拔都部士气大振,但贝拉更是谨慎,发现蒙古有援军,也急忙收兵,双方暂时对持下来.

  速不台和拔都一商量,这么打不行,眼看匈牙利兵盛,还这么野战争锋,必然吃亏,就算不败,在远离根据地的情况下和别人打消耗战也受不了,时间一旦拖长,各国援军都杀过来,后果不堪设想.你败了不一定有人来帮你,但是你要是占优势了,很多人都会来支持你了,按咱们民间打架的说法,打便宜拳谁不打啊.

  但名将就是名将,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速不台当然不可能只有一种预案.一定是有N个方案来对应,这一开始的长驱直入,直取首都的战略算是A计划,很明显被贝拉粉碎了.速不台拿出了B计划,那就是主动撤退,退到对我方有利地形在和敌人决战,我方必须掌握主动权,这就是名将,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变化中寻找新的机会.

  速不台和拔都集结部队后开始往回撤.他心里应该有一块比较理想的决战地点.贝拉也没有急攻猛进,因为重骑兵追以轻骑兵为主的蒙古人是不占优势的,一旦出招过猛很容易露出破绽,贝拉很明显就是要和蒙古人决战,如果你们一直退下去,我就直接给你们撵出匈牙利,我的战略目标也算实现了,所以也算稳扎稳打.

  速不台这一路退下来也没有找到适合的时机,看来贝拉此时的战略战术还是很对路的,没有落到三峰山之战的金军的下场.速不台命军队保持和匈牙利军队的距离.看来双方都很谨慎,高手对招,往往避免大开大合,别看打的没那么眼花缭乱,但是随时暗藏着凶险.这么一路退到距离佩斯160公里的撒约河.河上有一座石桥,速不台命一小部分部队守石桥,大部队继续后撤到距离河5公里远的一片多沼泽,地势险要的地方扎营,这是蒙军少有的保守战法,但是绝对是最优的选择.

  贝拉想打的就是在开阔平原上,两军正面野战对决,欧洲的战争也是一直这么打的,贝拉此刻完全有信心打赢这一仗的,但速不台绝对不可能和贝拉打这种完全控制不了,不可以预知的战争,速不台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决战,两人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决战,但是方式方法不同.

  蒙古军一过撒约河,形势就有了微妙的变化,此刻是考验统帅的时刻了.贝拉大军也已经赶到河西岸,两军此时隔河相望,你贝拉是过河呢还是不过河呢?不过河自己理想的决战就没法实现.过河呢?前有强敌,后有大河,有没有这个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此时贝拉还是占有主动,就看你如何选择,都是有利有弊,所以说领导和统帅不是那么好当的,人最难受的时候不是多苦,多累,是抉择的时候.

  贝拉首先夺回了石桥,蒙古人没能守住,此时的贝拉还是占有主动权,速不台在周边遍布沼泽的地方扎营就是防备这个,一旦匈牙利大军强渡河,自己在这个险要地势,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也是速不台的C计划.但是贝拉并没有选择过河背水一战,而是一贯的保守做法,留在河西岸扎营.贝拉感觉这样最稳妥,和蒙军隔着大河这样心里最踏实,而且大营被贝拉布防的极为稳妥,用补给车等围在外围.此时感觉贝拉这么干没什么不妥之处.

  但是,不知不觉中,微妙的变化产生了.那就是贝拉的主动权没了,你隔着一条大河,你还想什么战术,战法可以用呢?贝拉想停下来, 想一想,看一看.那就要看看速不台给不给你机会和时间了,如果速不台也想等一等,看一看,那么结果就难说,但是速不台之所以是速不台,就是他不可能给你任何机会和时间的.这就是战争的精妙之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微小的变化足可以扭转全局.

  1241年4月7号,蒙军开始东撤,4月11日两军在撒约河两岸对峙,贝拉完全控制了石桥.就在当晚,速不台开始展开行动.他的安排也不复杂,分三路,几个王带一路从上游渡河,上游水浅,可以直接涉水渡河,拔都一路主攻石桥,自己帅一路从河的下游渡河,但是河下游河宽水深,只能够扎木筏渡河.

  就在决定出击的时候,一个俄罗斯的俘虏,偷逃到贝拉这里,但是他不是蒙古决策人员,只是看到蒙军要行动,似乎要强攻石桥,这个情报对于贝拉一方可以说价值不大,本来他们也是把石桥作为主要防御点.他不认为蒙军可以渡河和他们作战.速不台知道了有投降告密的,也没有太担心,因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但不影响他计划的实施,没准还对自己有利,可以把所有注意力吸引到石桥方向.

  但是别以为速不台的计划就是万无一失的,时间上就没有安排明白。速不台在河的下游,水深河宽,一时半会渡不过去,上游虽然容易,但是也远一些,也没能及时过河,而拔都在上下两路都没有过河的情况下,自己先开战了。这当时没有通讯设备和计时器都挺害人啊,人家贝拉早就准备好了,主持石桥防御的是贝拉的弟弟和那个主教玉果邻,这场战斗拔都损失挺严重,包括他一员爱将八哈秃战死,这种阵地攻防战,蒙古人是没有太大优势的,你放箭,人家有防御掩体和盾牌,你硬攻,人家欧洲人人高马大不惧你肉搏。

  这次主动撤退,虽然有速不台和拔都的主观想法,同时也是匈牙利大军给造成的压力,在经过这么一场战斗,让很多蒙古人有了退堂鼓的想法,包括拔都在内的几个王,传信给速不台,说敌人太多,不如咱们先撤军,过后再说。这段是元史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匈牙利兵力绝对占优,而且战斗力很强。速不台的回答很干脆;要撤你们自己撤,我不打过多瑙河,不攻占马扎儿城绝不回撤。这才是统帅么,将是兵的胆,关键时刻大伙就是看你统帅的态度,你要是犹犹豫豫,这个后果很麻烦。

  既然速不台拍板了,此时的蒙古人又都是自信心爆棚的时候,谁肯做临阵退缩的胆小鬼呢?蒙古人何时怕过死。拔都头一拨进攻无疑是惨败了,匈牙利上下此时也安心了,把他们痛扁了一顿,最起码今晚上肯定消停了,匈牙利大军沉浸在一片平静安详之中。就在他们以为可以睡个安稳觉,凌晨睡得正香的时候,拔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击。

  这次完全改变了战法,不是靠人硬冲,而是用抛石机,史书上记载是 七台炮。这个炮肯定不是后来的火炮,应该就是抛石机,我们前面发过抛石机的图片,里面有大型的是攻城 用的,也有小型的近中程用的,这次用的肯定就是这种型号的。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就是重型武器。更重要的发射的不光是石头,还有类似瓷藜棘的自制火药弹。匈牙利人哪里见过这种武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撒约河之战
  不知道是速不台教给拔都的还是拔都自己想明白的,总之改变的战术,一下扭转局面.蒙古人射过来的石头不稀奇,这电光爆炸的东西,真是吓着匈牙利人了,不但人,马更受不了.拔都部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夺占了石桥,贝拉不得不全力抵御拔都的进攻.正在双方激战的时候.蒙古其他两路人马已经渡过河杀了过来.

  这个太突然了,简直就是惊喜连连,不过惊喜过度就是惊恐了. 先是一顿炮火让匈牙利人长了见识,还没等心情平复呢,两面又冲过来两路大军夹击,这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没一下溃败算是厉害了.贝拉赶紧组织退守进大营.就这样,六万军队包围了八万甚至是十万军队.这在军事史上挺奇葩的,听说过以少胜多的,没听说人少可以把人多的给包围住,很奇妙,匈牙利部队在那时还真就没啥办法脱困.

  那么下面的问题来了,下一步匈牙利方面怎么打,怎么突围呢?全线突围还是集中力量一个方向突围,其实这些都不是个事,问题是,匈牙利各部被打蒙了.完全陷入恐慌当中,士气成了问题.如果能安静一会,大伙平复平复,贝拉或者玉果邻等谁出来弄个励志演讲,心灵鸡汤之类的,情况就恢复了,关键是速不台不给你时间,不给你机会啊.正好匈牙利部队被围在中间,大量架设抛石机,什么石头,火药包的就是往里投.

  有的资料上说,此时蒙古人是用了火炮的,很可能是后来火炮的雏形.本山人感觉不太可能,如果有这么给力的武器,攻打南宋的时候就不至于那么费劲了.有的人会疑问他们远隔千里会带这些重型装备么,其实带人就行了,欧洲一直环保做的不错,不像咱么总是毁灭性开发.木材多得是.

  匈牙利一方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么被动挨打不是个事,贝拉的弟弟戈罗曼,主教玉果邻(又是这位,还真是有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被蒙军打颓了)还有圣殿骑士团决定突围.此时已经是傍晚十分.这种突围也没什么不对,关键是只有这三个部队出击,并不是整个匈牙利部队的整体计划,这就显现出欧洲部队的另一个不足,那就是没有在一起训练过,也没有协调,配合.贝拉等主帅也缺乏组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形不成整体,力量就大打折扣了.为什么这么肯定只有三个部队出战呢?因为贝拉的嫡系部队至少没动,后来出现的状况也表明大多数部队没动,如果好好组织一下,分工协调,突破重围不是不可能的.

  三支部队突围,蒙古部队正好和匈牙利部队相反,绝对的有组织,有协调配合.没啥悬念,被打了回来,也别怪贝拉组织不起来有效反攻,匈牙利大营一片混乱,被蒙军的火药弹和火箭攻击的四处起火,又要防备随时从天而降的各种攻击物.戈罗曼和玉果邻还是要尝试突围.匆忙间在箭与火之中鼓励大家又组织起突击部队,这是戈罗曼和玉果邻和骑士团还是不服,没被打颓,还抱着希望 ,但蒙军就是专治各种不服.

  他们从大营里冲出来两眼一抹黑,哪里清楚蒙军怎么布防怎么打法,而此时的蒙军绝对是知己知彼.对匈牙利方面就是个门清.这也正是速不台要打到的目的,他要打的就是这种战争.他们一冲出来,蒙军,正面攻击的正面攻击,侧面攻的侧面攻,背后下手的背后下手.放冷箭的放冷箭.别埋怨欧洲人不能打,是蒙军太狡猾.

  这次败的可叫一个惨字得了,圣殿骑士全部战死,余下的没死的也全部带伤撤回了营内,这一晚上匈牙利方面再不敢出战.第二天被围困到中午,戈罗曼再一次组织突围,这大白天的,情况能好一点,不过他率部正和蒙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后方出现状况.营内大乱,原来他们硬要突围的地方没突围出去呢,营内一个方向反而突围出去了 ,这是匈牙利方面的理解,至于为啥突然出现一条生路他们没闹明白,第一反应可以逃出去了.

  如果他们看过中国的兵书就应该知道了,这是速不台故意的,虽然速不台也没看过兵书,没上过军校的理论课,但这些战法他比那些理论家运用的成熟,这叫围必缺之,围三缺一.很多人,咱不说这些也会很熟悉,三峰山之战,速不台就是这么干的.一面缺口一旦打开,如掘坝之水,匈牙利各部纷纷涌向这个缺口,正和蒙军交战的部队也没了斗志,这还打个毛啊,有活路可走谁走死路.

  一直沉得住气的贝拉这会也沉不住气了,组织自己的嫡系部队要接着和蒙古人打,到不是他的嫡系部队素质和觉悟比较高,因为贝拉在他的部队驻扎的时候本来帐篷扎的就密集,中间还用绳索相连,不知道当初的目的是什么,不过此时倒是显现处它的作用,那就是他的嫡系部队一时涌不出去.贝拉要组织继续战斗,不知道是他不认可失败还是知道这条逃生之路才是真正的死路.

  但是他把部队带出去容易,让他们战斗可就难了,这时候其他部队都在逃跑谁还有心思打啊.没等和蒙古人照面呢 先散伙了.这时候贝拉不逃也得逃了.

  贝拉此时是一点办法没有了,也只能逃,不过他可不跟着大多数人跑,因为他知道那明明是一条死亡之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从前面他要带剩余的部队不是逃而是打,就能看出来,他还是很明智和清醒的,他只带着几个贴身随从,在附近的林子里躲了起来,不是他不想挽救其他人,是已经无能为力,之后感觉安全一些以后,不是往西逃而是相反往东逃,正乱的时候安静躲起来,是因为那时候活动目标最容易被攻击,往东逃很简单,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蒙军的注意力当然全部集中在通往佩斯的路上,大多数逃亡的匈牙利人也都在这里。果然如贝拉所料,他安全的逃到了匈牙利与俄罗斯交界的喀尔巴阡山脉,并在这里遇到了他的女婿,波兰的大公勃列斯拉夫二世。之后辗转绕远路渡过多瑙河,回到多瑙河以西的匈牙利。回看贝拉这一段,可以说他算是尽了努力了,应对也很得法,外交手段也用了,在全国那么多矛盾和混乱情况下组织了一支庞大军队,战法和战术上也没有什么太大可挑剔之处。唯一能说的就是这哥们时运不济,谁让他碰上速不台了呢。

  这支蒙古大军如果不是速不台统领,前面没啥悬念,但是和贝拉组织的这支大军对阵,可以说胜败不敢预测,至少已经退军了。史料记载的很明白,在撒约河之战前,众王基本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马扎儿人的兵力太盛,最好撤军。是速不台力排众议,以一人之力乾纲独断,才有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虽然贝拉暂时逃过了蒙军追杀,但别高兴的太久,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里是别怕挨打被侵略,就怕被蒙古人惦记上,因为只要他们惦记上,那是没完没了啊,特别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不弄死你是不会算完的。这个后面接着聊,再看大部队遭遇了什么。

  前面咱说了那是一条死亡之路。大多数人被杀死在通往佩斯城的路上,铺满死尸的路达到两天路程。蒙古人追杀的方法也很特殊,他们不急着杀,而是追,把匈牙利人彻底追散了,累了,在开杀,因为这时候是反抗能力最低的时候,有很多被撵进了沼泽地。普通士兵不说,光大主教就被杀了五位,贵族领主无数,看来知识改变命运也不一定对,这些主教都是当时最有知识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是学历最高的人,但是见识,见地却不如贝拉兄弟俩,为啥说贝拉兄弟俩呢?因为贝拉的弟弟戈罗曼也逃了出去,也是绕了远道,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这次大战匈牙利大军可以说是全军覆没,逃出来的寥寥无几。蒙军一直追杀到杀无可杀,往回撤,收拾战利品,在其中一具尸体身上收出了贝拉的王印,贝拉是跑了,自己大印留下了。拔都一看这东西很有用,马上命人伪造了一个国王的诏书盖上贝拉的大印,送往匈牙利各地,大体意思就是;别害怕这些侵略者,别离开自己的家,我虽然被偷袭弃营出走,但上帝会帮助我们的,不久我就重新和他们决战,你们就给我祈祷吧。拔都的意图很简单,在家都消停等着我去抢你们杀你们。

  这些匈牙利人 果然信了,其实之前,戈罗曼逃到佩斯城的时候已经告诉大家赶紧逃,但是没人听,今天国王都说了没事,还逃什么逃。结果蒙古稍做整顿,就重新向佩斯城挺近,而河西大多数匈牙利人都聚集在佩斯城。蒙军来到佩斯城下,但匈牙利已经在也组织不起来什么军队了,老本基本在撒约河之战拼光。没用两天被攻陷,蒙军屠城后纵火而去。

  下面欧洲可就要进入夏季了,这个时候是蒙古人休养生息的季节,同时多瑙河也不容易渡过,蒙军干脆在多瑙河东岸住了下来,这对于蒙古人当然是最愉快享乐的时间,但是对于所在地的匈牙利人简直就是灾难。此时右路的拜答儿部和左路的合丹部也都赶到了匈牙利平原和速不台汇合。

  他们除了修整养马之外另一个主要活动就是屠杀蹂躏当地人,在以往的中西亚和欧洲的战争多是各个军队和贵族之间的事,特别是欧洲战争主要是贵族的事,虽然平民也会遭到或多或少的波及,不过很少有蒙古人这么特意屠杀蹂躏平民的事。所以蒙古远征才被人们所诟病。

  比如在一个州,很多当地人都逃到了山里躲了起来,蒙军就宣称在某个日子之前出来到规定地点,就可以免死,于是很多人就出来了,毕竟在大山里躲着,又没吃的,又没住的,哪里有家里舒服,既然可以免死还是回家的好,蒙古人也确实没杀,而是把他们的村子派人监控起来,相当于村子变成了一个大监狱,囚犯是村民,狱警是这些蒙古人或者钦察人。当时蒙古人都和当地人混居在一起,表面上到是挺一片和气的,当地人为了讨好蒙古人纷纷把自己的妹妹,女儿送到蒙古人那任其享用,村花是要献给将领,蒙古人到也没那么无情,反而会给村民们一些牛肉和羊肉,作为奖励。但是等秋收一完事,蒙古人命村民带着所有家眷和贡品都到一个地点集合,村民这一夏天也没感觉出什么不妥,纷纷都去了,结果人一聚齐,全部被屠杀。因为秋收已经完事,这些人已经没有利用价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岌岌可危
  蒙古人在多瑙河以西这一住就是夏秋两季,不夸张的说,已经做到了千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十室九空.一方面是蒙古人的屠杀,另一反面能逃的谁还不逃啊.相比之下,因为多瑙河的天险,河西的人们暂时躲过了一劫.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一次宴会中,拔都埋怨速不台在撒约河之战中没能及时救援,导致自己进攻石桥失败,还损失了一员爱将八哈秃.速不台一听,反驳到;上游水浅,可以涉水而过,你们中游有石桥,我在下游水深要现扎木筏,当然时间要长一点,你们根本不考虑这些,先行动,今天埋怨我救援迟,这是啥道理.当时拔都似有所悟.过后又一次宴会中,拔都说;确实是啊,这次能大破匈牙利,都是速不台的功劳.也确实是么,没有速不台的坚持,恐怕这会他们已经回到钦察草原放羊去了.

  此事可以看出,撒约河大战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策划布置的那么完美,另外可以看出拔都的为人,一般做到这个位子上的人,很难容得下别人的反驳和批评的,大多好大喜功,功劳我来顶,黑锅你们背,虽然你速不台功劳大,声望高,但毕竟是我们黄金家族的奴才.之所以拔都能忍受速不台的反驳,主要他有能容人之量,还是那句话,术赤家族那么多人,但是唯独都拥戴他,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上次和贵由等人闹矛盾的时候也看出他这个品质,他不是怕贵由,他是有政治头脑,不让事态扩大.此人有撒因汗之称不是虚名,撒因汗意思就是"好汗".当然这都是自己人对他的评价,敌人对他的评价可跟好搭不上什么边,不过也不得不佩服的他军事能力,虽然速不台起了很主要的作用,但是别忘了,他是主帅,齐桓公有管仲,其实大多数事都是管仲干的,但谁能说齐桓公不英明神武呢.

  终于到了冬季,这一年还真是匈牙利难得的冷冬,按咱们的习惯叫法是百年一遇.匈牙利平原那真是得天独厚,冬暖夏凉,可偏偏蒙古入侵了赶上个冷冬,多瑙河结冰了,蒙古大军想渡河,但是又怕这冰撑不住.大伙一合计,出了个办法,把大量牲畜散放在多瑙河西岸,然后蒙军都远远的撤走,对岸的匈牙利人看着西岸的这么多牲畜眼馋啊,但是谁敢过河,有命来,肯定没命回去.不过等了好几天发现对岸真的没有蒙军出现,慢慢有胆大的过河来抢牲畜.发觉真的没危险,于是一场抢牲畜大赛开始.

  蒙古人并不急,反正这些牲畜是要过河的,总得有人把它们弄过去,等它们抢完了,蒙古大军才缓缓的来到河边,这个做法挺奇怪,难道是蒙古人物质极大丰富了,要来个福利大赠送?其实不然,速不台它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匈牙利人验证一下冰封的程度,是否能经得住大军渡河.所以匈牙利人抢这些牲口他们并不着急,反而着急他们不早点过来,早点抢走,发现是可以渡河的么,等大军一过河,原来的牲口加上河西匈牙利人现有的牲畜,一块就都回来了,连本带息.

  过河以后布达城不堪一击,攻陷后被焚毁,而最难攻陷的是思忒里果牙城,这个城具体是现在的哪个城,本山人没考证出来,应该距离布达佩斯不是很远,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是匈牙利的旧都.城外挖了深壕,城墙也很坚固,城里人想这应该能抵御住蒙军的攻击,但他们想的太天真了,他们这城防相比中亚和东亚的城防,简直是幼儿园级别的.蒙军先在距离城较远的地方扎营,然后架设了三十台抛石机,后驱赶俘虏用树木搭建栏栅,把抛石机挡在后面,开始不间断,三班倒的向城里发射炮石,并且利用 俘虏民夫向深壕和城墙下堆土.

  城里有大量的日耳曼,法兰西,意大利商人,发现这么下去早晚得被攻破,竟然来了个坚壁清野,城里能烧的全烧,能杀的牲畜全杀,只带了金银财宝躲进比较坚固的房子里.当然攻陷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城里也没有太多,太像样的军队防守,还别说城防不够坚固,等城被攻破,城里人这种坚壁清野的做法更激怒了蒙古人.既然你们什么也不想让我们得到,我就让你们直面死亡的恐怖,城墙都挡不住他们,就你们那些看似坚固的石头房子能挡住?

  在城外用木头围城木墙,一个人不许放过,城里顿时陷入血雨腥风,在其中一个大宅子里发现聚集了三百名贵妇,她们拿出所有财物,并愿意做牛做马服侍蒙古人,只求免死,本来按蒙古人的规矩,抵抗是要屠城的,不过呢,对有手艺的,对女人往往是要留下,但这次一律不免,三百贵妇全部被杀.

  虽然思忒果里牙被攻陷,但是城里有一城堡,并且建于高岗之上,一西班牙裔的伯爵坚守,这种欧洲城堡确实是易守难攻,蒙古人暂时真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蒙古大军开始分头对多瑙河西岸展开攻略.另外出现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堡未被攻陷,这个城市叫阿勒伯住里亚,因为此城四面都是沼泽地,没法用兵,另外一座还是城堡,叫圣马儿丁堡,因地势险要暂时也没被攻陷,其他地方基本都以陷落.

  不过相比河东岸,河西岸要幸运得多,如果说东岸是被飓风刮过,那么西岸就是被龙卷风刮过,虽然灾情也不小,毕竟受灾面积要小得多.因为蒙古人还没来得及刮飓风,时间有限.那么蒙古人在多瑙河西岸烧杀抢掠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贝拉哪里去了?

  他跑了,他和摩坷末不一样,他已经尽力了,手里再也没啥可以和蒙军对抗的牌,不想死只能够逃,逃到哪里呢?只能去实力雄厚,又英明雄才的腓特烈二世那躲避.他连教皇都可以对抗,还有什么他不敢的呢.腓特烈对贝拉非常之热情,来吧,快点来吧,为了打消贝拉的犹豫,亲自到多瑙河边上去迎接他过河.

  我们先前看贝拉似乎政治上很老道的感觉,可惜碰上一个不但老道,而且无所不用其极的对手,贝拉忘了,虽然腓特烈能力超强,但是能力超强的人做起坏事来,恐怕更具有破坏力,这就是人类在政治学上的悖论,人们当然愿意选一个能力强的人领导自己,但是能力强的人做起坏事来也很强,如何让一个能力强的人自我控制住自己,这一直是人类追寻的.

  贝拉忘记了,之前他和腓特烈有过一段纷争,那就是匈牙利内部很多人要腓特烈来做匈牙利国王,腓特烈也挺当回事,没想到被贝拉及时识破.贝拉还一度对腓特烈用兵,还好事态没有继续恶化.但是一直也没有化解这个矛盾,今天腓特烈大献殷勤,你贝拉就没考虑考虑,有点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意思?

  整整的,贝拉一到了奥地利境内马上被控制了,腓特烈翻脸比翻书还快.意思很简单,当初你对我用兵,这时候是不是到了偿还的时候了,很明显这是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别人有难,我就在背后添一刀.虽然这种行为很不齿,但很有效,这也是他们家族的传统,他爹当年不就逼着狮心王理查俯首称臣,还捞了大把赎金,闹得英国国内大刮地皮.今天同样,贝拉也明白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只能尽量满足腓特烈,否则不是钱能解决的了,整个匈牙利都是人家的.

  贝拉不但缴纳了大量赎金还送给腓特烈三个州,可以说这礼送的可算是极致了,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但腓特烈可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的主,没有那么容易满足,竟然公开用兵还要趁机夺取靠近奥地利附近的州,这个就很过分了,人一旦过分,就会天怒人怨,此举让匈牙利人反而更拥护自己的国王,导致匈牙利境内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族群撕裂.很多日耳曼人被杀.

  腓特烈被这事闹得名誉极差,异教徒在匈牙利虎视眈眈,你却在对兄弟下手,整个欧洲人会怎么看他,贝拉此时趁机逃出了奥地利,接着逃往克罗地亚,此时的克罗地亚是匈牙利的领土,当时的匈牙利可比现在的匈牙利风光多了,罗马尼亚大部分,现在的克罗地亚,黑山,波黑,塞尔维亚大部分都在匈牙利版图之内.

  贝拉满以为这下可以躲过蒙古人的追杀了,可咱前面说过,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放在贝拉这里是,宁可让腓特烈算计,不能让蒙古人惦记,只要让他们惦记上,哪管你逃到天涯海角,他也要追上你,杀了你.这不派合丹率一路大军专门追杀贝拉.他们这一路循着贝拉的足迹也来到了和意大利半岛隔着亚得里亚海海相望的克罗地亚.

  所过之地,不用提,一个惨字得了,见城攻城,见人杀人.只有个别城堡可以抵御,而且还是要合丹确认贝拉确实不在这里,这些城堡也确实难以攻破,先打到了克罗地亚的斯普利特,后又打到了现黑山共和国的科托尔,已经发现贝拉逃到了塔尔马提亚群岛中的一个岛上.合丹已经做好准备,把沿岸都把守住了,贝拉一看情况不妙也准备上船接着逃.可没多久,合丹撤军了,洗劫了科托尔之后途径塞尔维亚会匈牙利与拔都大军汇合去了.

  这让贝拉又喜又奇.怎么就撤军了呢?真如教皇所说,上帝要伸出抚慰之手了?同样另一只大军已经挺近到距离维也纳不远的诺伊斯塔特.刚才提到的这些城市都是现在还存在的城市.欧洲史料记载是是奥地利大公和 很多位知名公爵,侯爵,还有主教联手防御,后蒙军退.这一退也显得莫名其妙,因为当时诺伊斯塔特的贵族虽然不少,但守军不多.前面是贝拉很费解,这下轮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们费解了.当年速不台和哲别第一次征俄罗斯的时候就让当地人莫名其妙的了很久,不知道哪里来的一直军队,一路烧杀抢掠之后突然就消失了.哥走了江湖上只留下哥的传说.

  其实很简单,1241年的12月11日,蒙古大汗窝阔台突然驾崩.而各家族的长子几乎都在西征的前线,当年成吉思汗有遗命,一旦大汗去世,成吉思汗的子孙无论在哪里都要回到蒙古大本营,一方面祭奠大汗去世,另一方面开忽勒里台大会,选举下一任大汗.这是蒙古帝国的首等大事,其他一切事必须退让给这突发事件.

  也就是说窝阔台之死挽救了欧洲.前面记述的,最远蒙古大军已经打到了维也纳附近,南面合丹打到了和意大利隔海相望的克罗地亚,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直部队已经接近威尼斯,不过正史当中少有记载.就这样正在欧洲诚惶诚恐中,蒙古大军突然在欧洲消失了,他们取道塞尔维亚,然后进入保加利亚,随便把保加利亚这个新兴国家给打颓废了,欧洲的记录中蒙古大军就彻底消失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次西征之迟来的恐惧
  我悄悄的走,正如我蔫不登的来,挥一挥弯刀,留下一片残骸.1242年9月分,拔都帅大军取道保加利亚,后进入俄罗斯,1243年初到了伏尔加河,拔都是不用回蒙古大本营了,他要留下来建设自己的王国,至于谁当大汗,他已经不在意.

  在临走的时候,他答应当地人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因为蒙军中有很多匈牙利的俘虏和民工,这些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满怀希望的兴奋的往家奔,走出三四里,蒙军骑兵就追了上来,全部沦为弯刀和箭下的冤魂,还好他们是在怀着希望的时候被杀的,当通知被解放的那一刻,应该是他们这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了.

  古时候的信息不发达也有一个好处,就是痛感传递比较缓慢,反应比较迟钝,蒙古大军都撤军了,西欧各国才陷入大规模的恐慌,贝拉在确切的知道蒙古已经撤军的情况下才返回了匈牙利,哎呀,那真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一下子就把匈牙利打回石器时代.屋漏偏逢连夜雨,匈牙利有接着赶上天灾,至于什么天灾没有记载,估计旱灾的可能性大,灾害的程度比蒙古人入侵还大,看来上帝真是要惩罚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本来已经被蒙古人破坏,掠夺的七七八八,天灾又导致田野荒芜不治,地无所出,全国陷入大饥荒,有记载说,乡村人都居住在窝棚和地穴里,衣衫褴褛,面皆菜色,穷困潦倒到了极点.

  有数据统计,当时匈牙利人大约200万,此时较少了一半人口剩下100万.贝拉回来首先着手重建,自己掏钱买来种子分给农民,先恢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开始加强国防建设,原来泥土结构的城堡,和城墙都换成石头的,并在匈牙利边境修建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他认为蒙古人一定会在回来的,这不光是他这么认为,整个欧洲都是这么想的.因为想不出任何理由不回来.

  结果等了N多年,蒙古人在也没有回来,这条本来打算防御蒙古人的防线没有派上用场,不过呢在奥斯曼土耳其崛起以后,有效的抵御了土耳其人,匈牙利又一次成为基督世界的防御桥头堡,看来老天酬勤,匈牙利这次抵御住了土耳其的扩张,捍卫了基督教世界不被异教侵略.

  贝拉一方面重建国家,另一方面继续外交攻略,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已经死了,新上任的教皇没到一年也见上帝去了,教廷暂时没法行使权利,但是1243年一位猛人被选举为新教皇,那就是英诺森四世,他坚决不和腓特烈二世妥协,腓特烈说,你在叫板我就废了你们教宗,捣毁你们罗马,当年我们祖宗查理曼大帝没干的事今天 我要干了.

  英诺森四世表示我惹不起你我还躲不起你么,主要是我意大利在你德意志的包围之中,我走,先搬到了热那亚,后干脆把教廷搬到了法国的里昂.我在法国呢,你倒是来打一个试试?这个腓特烈还真是没有办法,当时的法兰西比神圣罗马帝国要实力强,因为基本已经是中央集权,而神圣罗马帝国在进一步的封建,而且法国在路易九世的治理之下,可以说繁荣昌盛,腓特烈对教廷用兵又名不正言不顺,这仗没法打.

  结果教廷就占了主动权,干脆直接对腓特烈实行绝罚.也就是开除教籍了,以前开除教籍,你腓特烈可以大军压境逼迫教皇,现在这招没法用,一下子使腓特烈陷入了绝境,国内的反对实力就势崛起,一旦你这个皇帝不是基督徒了,那么你皇帝的合法性也就没有了,在1246年的一次和反对他的同盟军的战役中失败,最后于1250年病逝,死的时候挺凄惨.从此教廷的头号对手被去除了.

  在这位铁腕教皇面前,贝拉的外交就更容易一些,比如先前他答应过如果腓特烈出兵援助他,他可以称臣的,甘愿做神圣罗马帝国的藩属,今天蒙古人走了,但是自己确实答应过这事,万一腓特烈拿这个说事,怕是不好办,于是向教皇说您看这事?教皇本来就是要和腓特烈对着干,他能让腓特烈如了愿么.就问,他们出兵了么?贝拉;出倒是没出,不过他倒是吩咐他儿子准备了.教皇;那不还是没出么,虽然你答应过,但是他们也没履约,这可以不算.贝拉一听这算是心里落了贴了.

  又一想,这先前留下的尾巴隐患是去除了,不过这蒙古人在打过来,不是还要求腓特烈,于是向教皇提出,是不是可以组织十字军帮助自己防御,教皇说没问题,而且真的发出号召组织十字军.1243年的6月,就有传言说蒙古人又杀回来了,后来确认是传言,才停止组织十字军.英诺森四世在位这十多年,除了和腓特烈斗争,组织防御蒙古人和与蒙古的外交成了他的主题.

  在当时西欧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抵抗不了蒙古人进攻,他们自己总结的很到位,和鞑靼人比较,我们君主之权日弱,封建之势日盛,整个欧洲分裂成若干小国,互相敌视,凡有大事,非集会不能决之,基督教界道院积习,蛮族来犯,竟然没有筹备防御决策者,这也是英诺森对格里高利九世最大的诟病,他认为格里高利对蒙古人入侵应对的太不给力.

  相比蒙古人的战术之忧,我们只有少数披重甲的骑士,剩下的都是半裸露的乡民,不知战术,不知服从,统率不能一致,用这样的军队和百战之军对抗,每战必败是必然的.而且鞑靼人善骑射,两军未接,箭先过来了,视持矛剑的勇士如无物.

  看上面欧洲人的反思那真是相当的到位,就是今天人总结一下也无出其右.欧洲人实事求是的反思精神太值得人学习了,虽然个别史料也有婉转夸大行为.看他们反思自己体制上的弊端,似乎对君王集权非常的向往,法国也确实一直在走这么一条路.不过一直也没走成,因为他们的传统在那,而中央集权也确实有他的优势,那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战争的时候,这种制度是很有优越性的,按我们的说法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动员所有的资源.

  但是集权有集权的弊病,那就是要求统一,不但领土统一,思想也要统一,一旦要独尊某种思想,那这个民族或者国家就麻烦了,避免不了的就是,僵化,最后腐朽,没落.因为君王集权,要求的就是服从,你总整一些不可确定的思想和哲学,很不利于我的统治,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他们需要的是奴才,我说啥你照着办就得了,别问为什么,而有思想的人总会问一些为什么之类的话,这个很麻烦.

  这些教条的东西别聊那么多太沉闷.在说欧洲,这恐怖的气氛一直蔓延着,路易九世的老妈就曾经很惊慌的问路易;这鞑靼人要打过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啊?看来这老妈的信仰还是没有开悟,有信仰的人别的不说,其中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生死看的比没信仰的人要开,或者说对死亡不那么恐惧,每每看到身边人临死对死亡的那种恐惧,我都不得不感叹,有信仰还是好的啊,至少面对死亡的时候可以平和一些.路易回答的很淡定;别怕,该咋办咋办.

  之后教皇召开的会议,或者法王自己召开的会议,如何防御蒙古人都是重要话题之一.而且就在1245年,教皇就派教士去哈剌和林面见贵由.首先劝蒙古人要皈依基督教,其二劝其少杀戮特别是针对基督教徒(他们忘了自己的十字军是如何屠杀穆斯林的了)最后问出最关键的就是,未来还有什么打算?是否还要对欧洲开战?这是欧洲最关心的.这个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一直折磨了欧洲人几十年.

  开始总是防备着蒙古人有打过来,中间有不少次都是谣传,刚要走出心理阴影期,波兰立陶宛又和鞑靼人开战了,欧洲人的心又提了起来,后来发现又是虚惊一场,突然蒙古人在小亚细亚有大打特大,落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这个心理折磨不比已经被征服民族好受到那里去,因为头上总像悬着一把剑,但是就是不确定啥时候掉下来.

  不过等他们听说了俄罗斯人的遭遇以后,心理就平衡多了,因为自此以后俄罗斯人一直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生活的那叫一个惨,以至于后来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每提到这段历史都很隐晦.不是因为物质上的或者人身上的折磨或者苦难,主要是太没有尊严.和个人一样,自己丢人的事谁愿意提起啊.

  拔都回到伏尔加河,因为之前说过拔都早已被伏尔加河的景色所震撼,很自然的选在伏尔加河下游的一个地方建设自己的首都,就是撒莱城(今天阿斯特拉罕附近),因为此时的蒙古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有很高的优越感的,虽然也在城内建了宫殿,但是自己基本还是住在一豪华的大帐内,有的说按五行的说法金居中最为尊贵,所以他的大帐为金顶大帐,所以他的汗国也叫金帐汗国,也有叫钦察汗国,因为此地是钦察人的地方,就算被蒙古人征服,但是人口也主要以钦察人为主,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钦察人的叫法了,和蒙古人等混居后,可能现在的鞑靼人更多的是钦察人的血统.因为金帐汗国的纯蒙古人真心不多,如果按成吉思汗死时的那十二万九千部队算,术赤家族只分的了5000人,加上家属也没多少人.这样也解释了后来为啥在没有对欧洲发动进攻,因为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单靠金帐汗国一国之力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他们的地域已完全够辽阔.

  征西回来以后术赤一系的金帐汗国版图已经基本落定,那就是西到多瑙河下游,东到额尔齐斯河,南到高加索,河中地区.北到俄罗斯和保加儿.其中拔都的大哥在今哈萨克斯坦地区建立了白帐汗国,弟弟昔班被封到乌拉尔地区建立了蓝帐汗国,虽然名义上属于金帐汗国,实际独立性很强.

  这里关键先关注一下对俄罗斯的统治,开始呢,拔都也想干脆直接自己统治,派达鲁花赤,但是发现效果不理想,俄罗斯人的反抗情绪很强烈,他们反而采取了另一种统治策略,那就是还是由你们自己的大公统治,我主要抓两点就可以了,第一税收,我蒙古人的目的不就是想弄钱么,何必自己直接去管理统治那么麻烦,不管什么方式,收上来钱是硬道理,第二兵役和徭役,规定没十人中必须出一人,至于怎么做到,那是你们大公的事.

  这在我们的统治制度里很难出现,又不算是藩属, 又不算自己直接统治.类似于殖民,但是比殖民控制的要深,虽然看是很松散的统治,似乎有很自治,其实不然,蒙古人对俄罗斯人的人口普查的很精确仔细.有数据现实,当时俄罗斯人一度达到过1000万人口.而且大公的任免完全要汗国的大汗同意后任命才有效,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各大公纷纷极尽讨好蒙古大汗之能事.如果有达鲁花赤去各地巡查,各大公,还要要出城跪迎,并要献大量礼品.这就说明一个普通蒙古人的地位比俄罗斯大公还要高.期间一旦出现不想当傀儡的,还想保留点自尊的不是被杀,被毒死,要么就派兵剿灭.

  这种历史持续了200多年,应该是俄罗斯最屈辱的历史,不过呢,蒙古人对两种人格外开恩和看重,一个是教职人员,一个是商人.在蒙古人眼里,商人是最重要的,他们感觉这些人很神奇,只要你想要什么他们总是能给你弄到,教职人员,他们都很尊重,而且还免税,免服役.虽然后来金帐汗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但是没有就势打压俄罗斯的东正教,也许他们理解的宗教更为宗教之根本.都是和他们长生天一样的神么.没感觉有什么区别.这里暂时不多说,后面 还有陆续的介绍.下一节咱们视线又要回到亚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12: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宋之战之力挽狂澜
  匆忙的结束了西征,我们不得不回回过头来介绍一下1235年先于二次西征的蒙宋战争,因为近么,所以要早开战,这是窝阔台时期二次三大征的重要一次,按激烈对抗程度来说,绝对要比东征和西征的要强,范围要广,规模也要大得多,正因为西征比较引人注目是因为,欧洲是现代文明的中心么,关注度也比较高,蒙古人西征那么远,直接和后来成为列强的西方直接对阵,也比较有看头,其实那时候的欧洲真的算是第三世界.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很落后,只是很基础的一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已经有了要崛起,领先世界的苗头,但是当时没人这么觉得,他们自己也没这么觉得,辉煌的罗马文明已经被深埋在地下,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欧洲曾经那么辉煌过.

  相比另外两个战场,蒙宋之间的战争才是真正的战争.欧洲根本没什么抵抗力么,有势如破竹不为过,根本不是对手,而高丽战场,虽然没有被灭,根本就是龟缩在海岛上,我不跟你打.在对战宋朝的时候,蒙军第一次尝到了什么叫失败,什么叫对手.

  1235年窝阔台先派王楫出使南宋,谴责南宋在1234年的背盟行为,也确实是南宋有错在先,双方说好了的,已陈州蔡州为界,以南归宋,以北归蒙古,结果理宗这个愤青想趁机收回河南之地,想一黄河为界.结果出兵后毛也没捞着,还赔了夫人又折兵.更严重的是给蒙古南侵找到了好的不能再好的借口.这次北伐的失败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宋理宗年轻轻的颓了,从此以后在不敢想北伐收复失地的事,而且防御上也极其被动.

  这一年窝阔台开始对三个防线同时用兵,其他两个方向咱已经叙述完毕,对南宋可谓最大手笔,分了三路大军,第一路二王子阔端,塔海,主攻方向四川,算是西路军.第二路三王子阔出,忒木的,塔察,张柔,主攻方向京湖地区,也就是荆襄或者湖北方向,第三路口温不花(别勒古台之子),察罕,史天泽,主攻江淮,也就是安徽淮河流域.具体兵力不详,后几次出兵弄不弄就是号称80万,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中国史书上这些数字一直不太靠谱,总之呢兵力肯定是多于南宋的.因为主力除了蒙军还有契丹军,归降的金军,西夏军,汉军.

  三路大军几乎同时出发,但是结果很不同,开始最顺利的是中路阔出的部队,可以说一路非常顺利.连破襄阳,随州,郢(ying)州以及击溃了荆门军,枣阳军,还有德安府.整个京湖防线土崩瓦解,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呢?而且一提枣阳军,我们熟悉前面的应该想起这是孟珙父子一直经营的地方,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击垮吧.

  其实这段孟珙根本不在京湖地区,更不在枣阳,自从上次蔡州之战结束后,孟珙升官了,被调到黄州,也就是今天的黄冈市 任知黄州,节制黄,蕲(qi)光三州及信阳军兵马,黄州已经在长江边上了,距离前线还很远.而此时镇守襄阳的是赵范,这里很多将士都是北边投过来的汉人甚至是金军,当时孟珙的父亲就是组织了难逃过来的难民为忠顺军,这些人本来就是很难管理,孟宗政死后,无人能镇得住这些人所以才把孟珙调过去,现在有换人了,还是很难管理,更严重的是,投降过来的金军很受歧视,要是平时也就忍一忍算了,这次蒙军打了过来.这些人趁机反了.

  他们先烧了军械库,后投降了蒙古,没有投降的南军也一片大乱,整个襄阳陷入一片混乱,他们也趁机抢掠,可惜了襄阳,自岳飞收复后的130年来,生聚繁庶,仓库充盈,城高池深,攻守武器24库,未经一战不是被焚毁就是被蒙军占有,这是宋朝的极大损失,更要命的是,京沪防线的关键结点就是襄阳,这道防线一破,宋军只能退守长江一线,那将是极为被动的,也就没了战略纵深和缓冲,对兵力部署也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这些都可以说明,宋理宗并没有做好蒙古南侵的心里准备和军事准备.你是颓了,不过你也不想想你打完人就这么消停的完事了?此时的蒙古正是历史中扩张欲望最强的时期,就算你不惹他,他也会想方设法来惹乎你的.宋理宗在焦头烂额的情况下想到了孟珙.唯有此人能力挽狂澜.

  那孟珙这几年闲着了么?没有,他忙着建构黄州的防御,他很清楚,蒙古人早晚会成为南宋的大敌,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安排在哪里,就把当地的防御做好,他在黄州做的和枣阳差不多,一方面别人认为是累赘的难民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他反而主动接收,然后屯田.他的想法很简单,兵有保卫民的天职,那么民有养兵的义务,兵民相依,他的屯田的做法确实把这种军民鱼水情弄得红红火火.

  但是他以前负责的都是局部,现在蒙古大军全方位的上千公里的战线进攻.而京湖全线崩溃,你孟珙能否力挽狂澜主持整个全局?他的才华能否支撑他的责任?不管你做没做好准备,历史的重任已经放在了他的身上,他责无旁贷.

  为什么此时才想起来动用孟珙呢?因为朝廷很忙,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或者史料里宋朝是个很孱弱的朝代,总是被人欺负,就是没有争气的时候,其实这都是对宋朝的误解,应该这么说,宋朝的体制不适于战争状态,其实你要是本人生活在宋朝应该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舒适,当然要除了战乱时期.

  宋朝的制度设计应该说非常合理,为了制约地方做大,特别是军队和军人的实力,宋朝采取了文官管理军队,比如枢密院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武将除非像岳飞这个程度的也顶多做到 副枢密使,而且也就算是名誉副主席,这个和主席和常务副主席根本两回事.而且行政划分上都错开,比如财政是江苏和浙江放一起管理,行政就江苏和江西放一起,军事上可能就是江苏和安徽放一起了.总之人事,行政,财政,军事都是错开的,这个互相制约,牵制,地方不可能产生和中央抗衡的势力.

  文官管理军队,这个美国现在就是这个制度,而我们在宋朝时候就有了,枢密院有调兵权,将帅的任免权,军队的军官,有管理权,指挥权,但是没有调兵权.很多时候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个就不可能出现唐末的藩镇和军阀.

  除了这些制度设计以外,宋朝在管理上也很人性化,比如不管多大的罪,不许杀士,当然岳飞除外,岳飞是把赵构得罪的彻彻底底,赵构打心眼里恨岳飞,而且赵构经历过暴民,经历过苗刘兵变,所以对武将的提放更甚于其他宋朝皇帝.很多人会说宋朝皇帝就是妒贤嫉能,就是喜欢奸臣讨厌忠臣,别这么说,赵匡胤设计制度的时候就已经把人性看得透透的.他们是经过五代十国的,短短几十年王朝频繁更替,不就是权臣做大取皇帝而代之么.当年的曹操何其有理想,就是要祛除奸佞,恢复汉室,结果自己做大了,你看看不一样野心也变大了.王莽篡位前,都称他为圣人了,不还是篡位了.人的欲望和心态是随着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环境变化的.不是一层不变的.

  人无所谓忠奸好坏,除了圣贤和大奸大恶之人,大多数人都是灰色中间地带的人,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就看在什么环境和制度下.所以赵匡胤和柴世宗他们设计制度的时候就很清楚,人性不靠谱,制度才靠谱.说宋朝管理人性化,还有清明上河图上就有表现,比如皇帝下旨,要求官员出行要从简,像电视剧里那么浩浩荡荡的鸣锣开道,在宋朝几乎没有的,因为从宋朝开始没有宵禁了,在宋以前,中国是没有夜生活的,都有宵禁政策,唐朝也一样,而且做生意都有固定区域,但是在宋朝开始,可以临街就做买卖.取消宵禁也就是说人从原来的两顿饭改成三顿饭了.记着啊,从宋朝开始我们中国人才开始吃三顿饭.

  皇帝要求官员出行从简,是因为路边都很多做买卖的,你出行那么隆重,很影响老百姓做生意.大家可以参照今天啊,是否可以临街随便摆摊做生意啊.由于士人没有死刑,顶多流放,所以宋朝的知识分子那叫一个爽,按今天的话说,言论比较自由,皇上也可以批评的,宋真宗时候就发狠要杀一官员,后来宰相说不可以杀,因为有祖制么,宋真宗感叹说;唉,一件快意的事也做不得.

  宋朝这种制度设计很适合平时管理国家,所以宋朝才那么繁华富庶,而且宋朝也算高薪养廉了吧,宋朝虽然小说里不少奸臣,但是没听说出现巨贪和权臣的.待遇高,环境宽松,知识分子还是有底线,有操守的.但是话说回来这些东西都不适合战争状态.最适合战争状态的就是独裁,集权.而什么民主,宽松之类的制度都不适合战争状态.金军南侵时候,宋朝的制度弊病表现的最明显.比如罗马和现代的美国,都有制度规定,战争状态下可以授权首席行政官和总统独裁的权利,你这时候玩民主,讨论来讨论去的,这仗还打不打?没等你讨论完,敌人都打过来了,但是独裁者在这时候犯错误怎么办,特别很多人不太懂军事,军队更不能搞民主了,你说要是摊上个无能将军不就惨了么,所有有了后来的参谋部.

  而我们开始说朝廷很忙呢,就是忙活这个事呢,京湖防线崩溃,宋朝的知识分子们就开始批判端平入洛.但是这是是宋理宗一手操办的,那就批宋理宗.弄得宋理宗灰头土脸,又是下罪己诏,又是大赦天下.但这些也阻止不了舆论的讨伐,最后总得有人背黑锅啊,但皇上不能被停职降级,只能把两个宰辅换了.我们可以看出不怪统治者都不喜欢言论自由,一旦自由了,有的没得一顿瞎发表言论,其实这些知识分子也不想想,就算没有端平入洛,蒙古就不南侵了么?只不过把这事给提前了.

  这就是啥事都有利必有弊.在和平环境下,自由是最好的,但是非常情况下自由就敝处大了,都发表意见,你说到底听谁的?你做啥都有人批评,有人反对,你干啥都不对.你说这你怎么干事呢,在和平时期没问题,多讨论讨论,防止犯错误么,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是最不容易犯错的制度,你少犯点错误,就是最大的建设.因为政府掌握这巨大的权利和资源,一旦犯错将是不可逆转的,有那么一句话么,真正的爱国者是不让这个国家受政府的迫害.

  宋理宗焦头烂额的情况下,无计可施,提出议和,结果招来更大的批评,理宗彻底蒙了,到底要人家怎样么.人在逆境中会逼发出潜能,突然灵光咋现,想到了孟珙,赶紧派孟珙去,扭转战局不就一好百好了么.宋理宗只能把宝压在孟珙身上,祈祷他能扭转危局.

  等孟珙接到命令,阔出大军已经打到了蘄州(今湖北蕲春),孟珙急忙赶往蘄州,但是这支蒙军统帅是塔察,这可是拜把子兄弟啊.塔察很清楚孟珙的实力,或者对兄弟不好下手,他没打蕲春绕过去直奔江陵(今湖北荆州).这事可就大了,蒙古大军可是头一次饮马长江,如果江陵失守,蒙军可以直接渡江进入湖南,那样在想在陆地上拦住蒙古铁骑难度可就大了,还可以顺江而下,而且可以和四川的蒙军在长江上会师,那形势可就不妙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6 2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