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东吴春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十一月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和西路军主帅粘罕在分别攻破了真定和太原城后,继续兵分两路,向黄河北岸进军。
  太原、真定失守的消息传到汴京城中,赵桓同学又一次吓的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召开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题自然还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主战派的重量级人物李纲已经离开了朝廷,因此这一方的力量无法再与主和派抗衡。
  兵部尚书吕好问要求赵桓同学像去年一样立即发动全国性的勤王计划,要求全国的军队再次到汴京城下集合,争取再次打退金国的进攻。
  然而,这次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坚决不同意吕好问的要求,认为这反而会激怒金国人。
  他们要求赵桓同学立马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以平息金国的怒火,不要再进兵汴京城。
  天胜负的天平开始向主和派倾斜,赵桓同学终于决定向投降派靠拢了,于是,他再次派遣康王赵构到金兵大营进行河北三镇的割让交接。
  我们的康王也真够倒霉的,刚逃出虎口,又要被自己的亲大哥再次送入虎口,不过赵构也没办法,谁叫他摊上这么个昏庸的大哥呢?
  皇帝想投降,那是皇帝一个人的意愿,全体宋国军民可不想做投降派,因此,诸路勤王大军自发地组织起来向汴京城下集合。
  老将种师道闻听金兵再次南侵后,心急如焚,不顾重病在身,带领西南两道大军向汴京城进军。
  可叹宋国军民真的是非常的忠君爱国,在皇帝昏庸无能的情况下,还能自发承担起勤王的责任,这比起后来明朝崇祯皇帝临死前的处境不知道要强上百倍。
  但关键时候,朝中的投降派再次坏了大事,唐恪、联南仲等人严令各路勤王大军原地休息,不得向汴京城进军,理由是怕激怒正在进军之中的金国大军。
  所以说,“文人误国”这句话说的没错,有时候文官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往往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结果。
  正在向汴京进军的老将种师道闻听朝廷不许勤王大军进汴京城的命令后,几乎都要急疯了。
  眼看金国大军就要渡过黄河,而宋国在黄河两岸的防守形同虚设,为了宋国的江山社稷考虑,种师道决定再次上书赵桓同学,要求朝廷提前迁都长安,避开金国的锋芒。
  但就是这样一个下下之策,都未能被赵桓同学所采纳,老将种师道闻迅悲痛欲绝,终于在郁郁寡欢之中重病而亡。
  一代名将种师道在宋国遭受耻辱的前夕病故。的确是宋国的一大损失,种家军在宋国三世为将,从种世衡到种种谔再互种师道、种师中,为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就是如此的残酷,种家军的第三代杰出人物种师道和种师中也未能挽救危局之中的宋国,但他们也许是幸运的,因此他们无法亲眼目睹宋国所将遭受的奇耻大辱。
  就在宋国皇帝和一群大臣们昏招送出、一错再错时,金国的十几万大军可就要笑纳大礼了。
  十一月底,东路军完颜宗望的军队渡过黄河,相继攻破黄河两岸的临河县、大名县,德清军、开德府和胙城县。
  而西路军粘罕也是连连告捷,相继攻破威胜军、隆德府、泽州,兵临洛阳附近的孟津。
  但在孟津港,粘罕碰到了一些小麻烦,因为当地的船全部被宋军带走了,整个大军无船渡河,这对以北方人为主的金兵来说的确是个大难题。
  难道合围汴京的计划要再次落空吗?粘罕不信这个邪,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个中原的自然天堑!
  关键时候需要英雄人物出现,完颜娄室的儿子完颜活女再次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这位年青人自从在太原城下击败种师中后,已经获得了金国许多高级将领的赏识,这次主动请求率兵渡河自然使粘罕非常高兴。
  完颜活女亲自带领手下三百名勇士乘夜渡过黄河,并打到了渡口和船只,于是粘罕的西路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这次金兵能渡过黄河,可以说完颜活女立下了头功。
  十一月底,同时渡过黄河的粘罕和完颜宗望终于实现了战前预期的目标,两路路大军会师于汴京城下,完成了对宋国都城汴京城的第二次包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2: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国大军,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真的感到无比的恐慌,他没想到金国大军在撤军才半年的时间内卷土重来,而且势头比第一次更加凶猛。
  更要命的是由于唐恪、联南仲等人的错误命令,各地的勤王大军都未能及时赶到汴京城,目前汴京城中仅有三万多老弱残兵,也根本无法抵挡英勇善战的金国士兵。
  赵桓同学觉得当这个皇帝一点也不好玩,弄不好要掉脑袋,还要赔上亡国之君的罪名。
  小赵不甘心就这样背上亡国之君的罪名,于是,他决定“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方面派遣耿南仲和开封府尹聂昌分别到完颜宗望和粘罕的大营赔礼道歉,答应割让河北和河东的所有土地,宋国和金国以黄河为界。
  但这两位仁兄的任务都没能完成,因为赵桓同学准备出卖国家的消息早就传到了普通百姓耳朵里。
  耿南仲还没到完颜宗望的大营,便被情绪激动的河北军民团团包围,吓得这位仁兄根本不敢提割地的事,结果耿南仲只好撒了个谎说自己来是下诏勤王的,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另一位开封府聂大人可就没那么好运了,聂昌刚到绛州,便被百姓们包围,聂晶可能没有耿南仲那么口才好,结果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另一方面,赵桓同学立即下令各地勤王大军迅速向汴京靠拢,包括已经被贬官的李纲和出使金国的康王赵构也在其中,目的是解救汴京这座危城。
  赵桓同学目前的最大愿望是能够通过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来换取金国的退兵,以保住自己这个岌岌可危的皇位。
  但完颜宗望和粘罕是不会再给赵桓同学第二次机会了,宋国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兵临城下的几十万金国大军使用各种攻城武器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二次攻击。
  而在此时,第一支宋国的勤王大军三万人马赶到了汴京城下,领头的是宋国的青州知府张叔夜。
  说起这位张叔夜,在这以前他最值的骄傲的战功是在山东成功镇压了在中国历史上颇有知名度的一次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并且亲自招降了宋江。
  当然宋江起义只是一次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农民起义,甚至不能和当时的方腊起义相比,但由于后来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制造,再加上后来的小说《小浒传》,把这次农民起义的知名度推向高潮。
  张叔夜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手下败将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会成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甚至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自己。
  能亲自终结宋江命运的当然不会是普通人物,张叔夜一出场便为赵桓同学立下了战功,他率领自己的两个儿子张伯奋、张仲熊与金兵大战四日,于阵前斩金将两名,在和强大的金兵对抗中取得了小胜。
  这场胜利犹如雪中送炭,来得非常及时,赵桓同学非常高兴,对张叔夜大肆奖赏,并让张叔夜率兵入城。
  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的形势由于张叔夜的到来变得开好转,然而赵桓同学手下的文官集团再一次犯下了愚蠢至极的错误,导致了最后汴京保卫战的失败。
  事情的起因在于当时的两位宰相孙傅和何栗,由于宰相唐恪一味的执行他的投降主义路线,受到了汴京城全体军民的一致抵触,最后这位唐宰相不得不辞官回老家。
  因此孙傅和何栗便被任命为宰相,接替唐恪的职务。
  要说孙傅和何栗,比起那个唐恪可要强多了,他俩是坚决的主战派。
  尤其是孙傅,因为以前曾担任过兵部尚书,也算和军队打过交道,因此在金兵攻城的过程中,这位孙大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亲自在城头指挥作战。
  有了这样一位宰相,似乎应该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孙丞相接下来的举动则将成为赵桓同学的噩梦!
  在某天的夜晚,孙丞相在城头督战了一天,回到家中休息,随手拿起一本丘浚的《感事诗》阅读,突然发现书中提到“郭京杨适刘无忌”等人具有神奇的功能。
  我们的孙丞相可能是最近忙昏头了,太想着在赵桓同学面前立下大功表现自己,居然真的按照书中所写的去找这么几个“神仙”。
  无巧不成书,你说怪不怪,《感事诗》中所提到的郭京居然还真有此人,而且还是近在眼前,就在汴京城的龙卫军中担任一名小卒。
  孙傅是喜出望外,由此他得出结论,这个郭京是天上神仙下凡,派来拯救大宋王朝的。
  如果这位郭京是个普通士兵,那也就算了,大不了跟孙丞相解释一番,说明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可以拯救宋国。
  可偏偏这位郭道长也并非寻常士兵,此人在年青时还曾当过道士,可能还真干过不少“捉妖降魔”的大事,但后来由于“法力”不够,连道士都当不下去了,便混到汴京参军入伍了。
  正巧碰到朝廷的丞相亲自登门求见请求援助,郭道长是兴奋异常,真的把自己当成神仙了。
  于是,这位郭道长开始在孙丞相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法力无边,最厉害的是郭道长还会“六甲兵法”,可以很轻松的把所谓的大太子粘罕和二太子宗望活捉。
  而郭道长所吹嘘的“六甲兵法”听起点还真有点像模像样,在整个汴京城内搜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这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生辰八字必须符合六甲,至于此人是否有能力打仗就不管了。
  郭道长认为按照他的六甲兵法所招募的士兵肯定是天下无敌,什么粘罕啊,宗望啊都不在话下!
  郭道长的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孙丞相给说动了,孙丞相连忙把这位宋国的大救星推荐给赵桓同学。
  本来,赵桓同学对郭道长的什么“六甲兵法”是将信将疑,但这时好久未露面的赵老师却发话了。
  我们前面提到在金兵第一次攻打汴京城时,赵老师选择了逃避,躲到镇江去避难了,金兵退兵北撤后,赵老师一看形势好转,便又回到汴京城,继续他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赵老师的兴趣爱好中有一项便是信奉道教,他还自称为道君皇帝,对于道士的那一套东西他是非常感兴趣的。
  所以一听到汴京城内还有郭道长这号人物,赵老师是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同意。
  老爸同意了,丞相也同意了,赵桓同学没有理由再对郭道长抱怀疑态度。
  于是,圣旨一下,任命郭京为前线总指挥,负责整个汴京城的防御工作。
  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一切招募神兵的工作都由郭道长全权负责。
  要说在汴京城内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也不是难事,但要完全符合郭京的条件却不不太好找。
  但郭道长为了凑人数,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有的是钱,郭道长硬是拉了一大帮市井无赖凑数,终于完成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定额指标,郭道长还美其名曰:“北斗神兵”、“天关大将”、“六丁力士”
  更可笑的是孙傅和何栗两位丞相对郭道长装神弄鬼的这套把戏居然是深信不疑,他们已经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郭京一人身上。
  皇帝、丞相糊涂,但守城的将士们可不糊涂,于是终于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向孙丞相直言,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靠神兵神将打过胜仗义的,如今将所有的法码都加在郭京一人身上,万一失败将无法挽回败局。
  孙傅对此的态度是怒斥进言之人,因为孙丞相已经完全被郭道长的法术所迷惑了。
  只有实战才是检验对错的唯一真理,郭道长的神兵神将是否管用,必须经过实战才能得出结论。
  但我们的郭道长似乎胸有成竹,面对金兵如潮水般的进攻,显得非常镇定,一点也慌乱。
  这下可急坏了孙丞相等人,因为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看神兵神将们的精彩演出,而郭道长的解释是现在还不到最危险的时刻,如果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的神兵神将自然会出战,将金兵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说孙丞相包括赵老师、赵同学等人只能耐心的等待精彩大戏高潮的上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2: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丙辰,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因为这一天正是郭大仙所推算的进攻金兵的最佳时机。
  而老天也似乎非常帮忙郭大仙的忙,汴京城下起了鹅毛大雪,各种预兆显示郭大仙将很可能获得“成功”。
  郭大仙于是发话了,今天将率领所有的神兵神将,包括“北斗神兵”、“天关大将”、“六丁力士”等等,出城迎战金兵。
  但天机不可泄露,郭大仙的神兵神将出城作战,一般闲杂人员是不能旁观的,因此,所有汴京城楼上的守城将士必须下楼休息。
  如今郭大仙的命令如同是金口玉言,即使有人心里嘀咕,表面上也没人敢站出来反对郭大仙。
  于是,汴京城内荒唐可笑的一幕终于出现了,所有的守城将士都下楼休息,汴京城的防御几乎全部撤除。
  而郭大仙则和张叔夜亲自站在城楼之上,命令大开城门,指挥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所谓的“神兵神将”浩浩荡荡地向城外的金兵大营杀去。
  城外的金国大太子粘罕和二太子宗望早就已经严阵已待,不过刚开始郭大仙的神兵神将确实把他俩吃了一惊。
  因为这支军队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军队,整个队伍阵形不整、三三两两,装备奇怪,活像一群逃出城的难民。
  因为本身这支军队就是市井无赖之徒所组成的,根本没有战斗力,只是郭大仙所谓的“法术”支撑着他们的战斗精神。
  但粘罕和宗望似乎天生不怕神魔鬼怪,于是金兵们对这支神秘之师发动了毁灭性的进攻。
  孙丞相、赵老师、赵同学的美丽幻想就在这一瞬间像泡沫般彻底破灭了,在金兵的一阵猛烈攻击后,郭大仙的神兵神将终于原形毕露,一部分被金兵消灭,一部分掉入护城河中淹死,剩余的“神兵神将”们再也得不到神明保佑,纷纷四散而逃。
  这下城头上观战的郭大仙可就真慌了神,本来想靠着这帮自己的“神兵神将”升官发财,却没想到金国人是如此的不好招惹,看来自己以前的牛皮真的是吹大了。
  但郭大仙不亏是大仙级人物,关键时刻还很沉着,对一起观战的张叔夜说道:“敌人太凶猛了,需要我亲自出城做法去搞定他们。”
  于是,这位郭大仙慷慨激昂地骑马出城迎敌,可是出城后,郭大仙并没有施展他的,而是偷偷摸摸地一个人逃离了汴京城。
  事已至此,一切真相均已大白,郭大仙所谓的神兵神将全部是一片谎言,他不过是个靠忽悠人来骗钱骗财的道士,只不过他这次忽悠的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大宋国和皇帝和宰相。
  孙丞相、赵老师、赵同学居然被一个无赖道士给戏耍了一番,真是欲哭无泪,但现在还不到哭的时候,因为郭大仙跑路的后果非常严重,他给粘罕、宗望提供了一个攻破汴京城的天赐良机!
  由于郭大仙的命令,所有汴京城的防御基本上已经撤除,但现在神兵神将也完蛋了,还有谁来守城呢?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粘罕和宗望都是属于非常善于捕捉战机的猛将。
  因此,就在那个风雪交夹的日子,宋国的汴京城相继上演了两部大戏,一部戏是郭大仙的神兵表演,另一部大戏则是粘罕和宗望的攻城表演。
  建都已经近一百七年的汴京城终于被来自东北黑山白水间的女真战士们攻破了,粘罕和宗望也没有想到居然会用这样的方式攻破这座中原宋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对赵老师和赵同学来说,随着汴京城的攻破,一切美梦都已经结束了,“国破家亡”,等待他们的将是未知的可怕命运!
  而粘罕和宗望则完全沉浸在攻占汴京城的喜悦之中,他俩和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大部分来自遥远的北方,即便见过辽国的都城,那也就是上京和中京,其繁华程度根本无法和宋国的汴京城相提并论。
  而宋国汴京城的繁华程度是难以尽言,当时宋国的著名画家张择端曾经用一幅风俗画来描绘清明时节汴京城的风俗风貌,从这幅画中可经看出当年汴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
  能够攻克这座繁华之都,对于整个金国上下都是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当事人粘罕和宗望更是兴奋不已。
  一来,攻克汴京城可以为金国获得大量的金银财宝、军粮物资,使得建国才十多年的金国可以迅速的更加强大。
  二来,攻克了汴京城就等于控制了赵家皇室,也就可以利用赵家皇室的名号来控制整个宋国,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
  这是一个非常雄伟和大胆的计划,即使在阿骨打在位期间,可能这位女真族的头号勇士也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计划。
  但随着金国军事实力和疆域领土的急速膨胀,所有金国的高级管理者们不得不确立新的奋斗目标,而宋国则是他们新的猎物。
  吴乞买和大部分的金国皇室核心成员都已经不自觉地把这一目标当成了金国的基本国策。
  而正当粘罕和宗望在汴京城外的大营中大肆摆酒庆功时,赵桓同学却派了使者前来谈判,表面上说是谈判,其实就是派人来向金国求命来了。
  自从攻破汴京城后,粘罕和宗望好象无意进城,一直在城外呆着,赵桓同学在城里提心吊胆的等着当金兵的虏俘,却没有来抓他。
  于是,赵桓同学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金国人和上次一样只不过想要点土地和钱财,还不至于要宋国和自己的性命,毕竟几年前宋金还签署过共同合作协议。
  因此,赵氏父子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让丞相何栗到金兵大营中进行谈判。
  不过这种谈判完全是不平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地粘罕和宗望手里,他们俩从骨子里看不起赵氏父子,因此粘罕的回答是:谈判要有诚意,必须让赵老师和赵同学亲自来金营谈判,否则就要如何如何!
  面对咄咄逼人的粘罕,赵桓同学只好亲自出马和金国谈判,因为他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粘罕和宗望的大军随时都可以冲进皇宫取他的性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2: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赵桓同学的亲自出马并未博得粘罕和宗望的同情,这俩位狂人很不给赵赵桓同学面子,居然躲起来,不见面。
  这下赵桓同学可傻眼了,自己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而粘罕和宗望只不过是蛮荒之地的两部落酋长而已,居然敢如此对待自己,赵桓同学是敢怒不敢言。
  但既然来了,总得把粘罕和宗望的真实意图给摸清楚,赵桓同学只得厚着脸皮去咨询这俩位金兵主帅。
  粘罕和宗望倒也爽快,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他们要求赵桓同学写一份投降书,并且投降书的文笔一定要写的非常精彩,他们主要是想见识一下赵氏父子和文学功底。
  这太好办了,赵桓同学包括赵老师都是写文章的高手,要写一篇投降书还不容易。
  于是,赵桓同学回到宫中同自己的老爸赵老师认真构思、仔细推敲,终于写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篇投降书。
  该投降书的全文内容如下:
  臣桓言: “背恩致讨,远烦汗马之劳;请命求哀,敢废牵羊之礼。仰祈蠲贷,俯切凌兢,臣桓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窃以契丹为邻,爰构百年之好;大金辟国,更图万世之欢。航使旌绝海峤之遥,求故地割燕、云之境,太祖大圣皇帝特垂大造,许复旧疆。
  未阅岁时,已渝信誓,方获版图于析木,遽连阴贼于平山。结构大臣,邀回户口,虽讳恩义,尚贷罪愆。但追索其人民,犹夸大其土地,致烦帅府远抵都 畿,上皇引咎以播迁,微臣因时而受禅,惧孤城之失守,割三府以请和。屡致哀鸣,亟蒙矜许;官军才退,信誓又渝。密谕土人坚守不下,分遣兵将救援为名,复间 谍于使人,见包藏之异意。遂劳再伐,并兴问罪之师;又议画河,实作疑兵之计。果难逃于英察,卒自取于交攻,尚复婴城,岂非拒命?怒极将士,齐登三里之城; 祸延祖宗,将隳七庙之祀。已蠲衔璧之举,更叨授馆之恩,自知获罪之深,敢有求生之理?
    伏惟大金皇帝陛下诞膺骏命,绍履鸿图,不杀之仁既追踪于汤、武,好生之德终俪美于唐、虞,所望惠顾大圣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宋不绝之绪,虽死犹幸。受赐亦多,道里阻修,莫致吁天之请;精诚祈格,徒深就曰之思。谨予叔燕王俣、越王啤、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 徐王棣、和王式及宰相百僚、举国士民、僧道、 耆寿、军人奉表出郊,望阙待罪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谨言。”
    天会四年十二月曰,宋皇帝 臣 赵桓百拜上表
  从这篇投降书中不难看出,赵桓和赵老师确实花了一番心血来写的。
  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赵氏父子的一篇彻头彻尾的痛心忤悔录,从海上之盟谈到张觉叛乱,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意思,我们宋国犯了很多的错误,非常对不起金国,希望金国能够大人不记小人过,放过我们赵氏父子,我们愿意做牛做马来报答你们!
  这篇投降书可能是赵氏父子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他们父子俩人在对待金国国的问题上的确犯了很多非常幼稚的错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赵桓同学和赵老师也顾不得皇帝的尊严了,屈辱地向金国投降,要求金国能够宽大处理。
  于是,这样一篇整个中国历史中最奴颜婢膝的投降书终于正式诞生了,这也多亏了赵氏父子的深厚文学功底。
  在戏耍了赵氏父子一番后,粘罕和宗望终于同意了宋国的投降请求,将这份极具文学价值的投降书送到了大后方老大吴乞买,让金国的所有文武百官们一起欣赏一下。
  虽然投降是同意了,但金国关键还是要得到更实惠的东西,于是,粘罕和宗望又向赵桓同学开出了赔款清单
  这次的清单数目比上次要更加苛刻,因为金国已经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并且已经控制了宋国的皇室成员,可以随心所欲的要求任何形式和数目的战利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2: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氏父子的投降请求终于获得粘罕和宗望的通过了,但要想保住自己的性命,赵桓同学就得在金国面前充分表现自己的诚意。
  粘罕和宗望再得到赵桓同学的投降表后,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汴京城内,他们向赵桓同学要求的第一件事便是要亲自查看汴京城内的国库。
  赵桓同学自然是满口答应,汴京城内共有九十二个仓库,都是宋国自建国一百七十多年来的全部积蓄,结果一夜之间全部被金国的官员查封,也就是说都一次性变成金国的国有资产了。
  但粘罕和宗望觉得宋国这个“大财主”的财富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他们继续向赵桓同学施压,要求得到更大的利益。
  赵桓同学哪敢怠慢,连忙派自己的禁军在整个汴京城中大肆搜刮,每家每户都未能幸免,好不容易搜到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帛一千万匹来孝敬金国大军。
  但粘罕和宗望的胃口实在不是一般地大,为了彻底榨干宋国的经济来源,粘罕再次要求赵氏父子出城谈判,理由是战争赔款的数目还不够。
  赵桓同学都已经被吓坏了,哪里还敢出城啊!
  但宋国皇帝窝囊,大臣们却不窝囊。
  这次是吏部侍朗李若水主动请求跟随赵桓父子出使金营,赵桓和赵老师这才胆战心惊地来到了金营中。
  然而,这次粘罕和宗望决定惩治一下这对百年都难遇的窝囊废父子,于是粘罕要求赵桓同学脱去皇袍,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
  赵桓同学手下的所有随行人员对于粘罕的这一非常过分的要求都是吓的不敢说一个“不”字,包括赵桓同学也不得不准备脱下自己的皇袍。
  这时,李若水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声泪俱下,大声的痛骂粘罕为金狗。
  我们的粘罕先生一时惊呆了,他没想到宋国一个小小的侍朗居然敢当着自己的面骂自己。
  金国的士兵们于是把李若水拖出营外进行痛打,但李侍朗决不屈服,继续痛骂。
  粘罕再一次感到了自己内心的震憾,第一次是在太原城中面对王禀时,而这次却是面对一个宋国的文弱书生。
  因此,粘罕下令将李若水好生款待,千万不能让李若水自杀。
  因为他虽然能在肉体上战胜这名侍郎,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在精神上战胜这名侍郎,他不能让王禀的悲剧再次发生。
  但李若水的态度很坚决,粘罕派去招降的人都被他赶走了,因这他心中有一种信念——忠臣不事二主, 我宁死也不投降你们金国。
  但粘罕决心亲自出面进行攻关,他亲自询问李若水,为何不能废掉赵氏父子,李若水的回答非常坚定:当今主上仁孝慈俭,未有过行,岂宜轻议废立?
  我不知道,赵氏父子当时是否在场,如果他们能听到这番话,不知道心里是一番什么滋味?
  粘罕对于李若水对赵家皇朝的愚忠是非常生气,他便指责宋国首先违背盟约。
  李若水面对粘罕毫不畏惧,反而再次大声痛骂粘罕失信在先。
  粘罕的忍耐度已经一到达了极限,他再也无法容忍这位李侍郎,因为他发现自己无法在精神上战胜李若水,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肉体上使李若水消失。
  但李若水自从出城以来便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他临刑前继续痛骂粘罕等人。
  金国的监军们可没粘罕那么好的耐性,便残忍地将李若水的嘴唇划破、舌头割掉。
  李若水终于为赵桓父子尽忠了,临终前他还留下了感动天地的诗句: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读到这里,我真的想说一句,李侍郎是宋国的第一号大忠臣,自古宋国的忠义之臣从没有像李若水这样的,他将永远活在宋国人民的心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是这样评价这位李侍郎的,“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
  而在李若水慷慨就义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他的主人赵氏父子一直在做着旁观者的角色,赵佶和赵桓看到李若水宁死不屈的表现后,吓的魂飞魄散,只是一味的向粘罕和宗望乞求活命!
  粘罕和宗望是绝对不会杀死这对活宝父子的,在他俩眼里,赵氏父子根本不能和李若水相比,他们从内心看不起赵氏父子。
  李若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金国将士的尊重,而赵佶和赵桓甚至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他们情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慷慨的成仁。
  虽然吴乞买最终同意了赵桓同学的投降请求,但金国为了攻打宋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怎么着也要赵桓同学大出一次血。
  因此粘罕和宗望率兵在汴京城内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主要是搜索皇家、宗室、国戚、富商家的藏金,共搜索了八天,得到金二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帛一百万匹。
  而几乎所有的金国将士搜索的目标均为金钱、财宝、美女,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位仁兄进入汴京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量收集宋国的图书、宋国朝廷的议制度礼乐等文献资料。
  有人对这位仁兄的做法表示非常不理解,于是这位仁兄便解释道:“我们刚刚消灭了辽国和宋国,应该学习辽国和宋国的先进制度,从辽国和宋国亡国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鉴,制定出金国的朝廷礼仪制度。”
  这位仁兄名叫完颜宗宪,是老国相撒改的儿子,粘罕的弟弟。
  而与粘罕不同的是,宗宪不喜欢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而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历史,宗宪在十六岁时便开始进入金国的学馆学习。
  有一次正好吴乞买到学馆视察,想考考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宗宪面对金国皇帝对答如流,表现的非常出色,给吴乞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宗宪还精通女真、契丹、汉语等三门语言,是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天才。
  这在当时崇尚武力的金国众臣中,完颜宗宪确实算的上是个比较另类的人物,当然完颜宗宪在今后的政治生涯中还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国天会七年三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全城大搜刮,粘罕和宗望除了得到了大量的金银钱帛外,还得到了宋国的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古器。
  该拿的东西都已拿到手,接下来便是处理各种类型的俘虏,赵佶和赵桓是必须要扣押的,赵氏家族的绝大多数皇后、嫔妃、公主、皇子都被抓到了金营中。 就连汴京城内许多平民百姓家的少女以及大量的工匠、和尚、道士、相士、医生、妓女都在被抓之列。
  也就是说,粘罕和宗望把汴京城内凡是具有一定长期固定职业的人员都变成了金国的俘虏,昔日繁华热闹的汴京城变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然后,粘罕和宗望决定结束这次非常成功的宋国之行,原因有两个:
  一、自己的皇帝吴乞买已经发话,要求迅速将宋国的俘虏们进献,吴乞买要享受一下作为战胜国的喜悦心情。
  二、这次出兵虽然攻克了汴京城,但几乎整个河南地区还在宋军的控制之中,河北还有大量的宋国勤王部队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要不是有赵佶和赵桓这两个奇货可居的家伙作人质,他们能否顺利回家还很难说?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粘罕和宗望决定正式撤军回国,但原宋国的占领区不能没人管理。
  于是按照吴乞买 “以汉制汉”的想法,粘罕和宗望找了个原宋国的官员充当金国占领区的傀儡皇帝,这次他们找的是原宋国的宰相张邦昌。
  至于粘罕和宗望会选择张邦昌这样一个人物,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因为张邦昌经常代表宋国出使金国,粘罕和宗望对张邦昌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感觉张邦昌是个比较胆小、容易控制的人物。
  张邦昌虽然是个十足的投降派,但当皇帝这种事可不是好玩的,说什么他也不敢答应。
  粘罕和宗望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粘罕威胁张邦昌如果不肯当这个皇帝,金兵便要血冼整个汴京城。
  
  因此在金国的强势压力下,张邦昌只得就范,这也就决定了张邦昌以后的悲惨命运。
  公元1126年三月初一,金国正式册封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负责统治管理河南、河北、山西等金国的占领区,当然这个大楚国是属于金国的附属国,一切都要听从金国的指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1: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决了后顾之忧后,粘罕和宗望正式开始撤军北返。
  公元1127年四月初,粘罕和宗望兵分两路向北方撤军,宗望押送赵佶及大部分皇子、皇孙、公主、嫔妃向滑州进发,而粘罕则押送赵桓及部分文武大臣向郑州北进。
  这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身份、地位最为高贵的战俘团,其中包括两名皇帝、几十名皇后、嫔妃、皇子、公主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工匠等等。
  在行进的路上,赵氏父子和他们的皇后、嫔妃、公主们受尽了磨难,以往养尊处优的皇家成员们哪里受过这等苦啊!
  七月初,两路大军终于在燕京府会师,赵氏父子在患难中再次相逢,抱头痛苦。
  但还没等赵氏父子们喘过气来,粘罕和宗望又马不停蹄的押送着这支三千多人的战俘团走向最终的目的地——金国上京会宁府。
  公元1128年夏,经过近一年多,六千多里路的长途跋涉,赵氏父子终于来到了金国和首都会宁,也就是从现在的河南开封一直走到了黑龙江的哈尔滨。
  赵氏父子满打算见着金国皇帝,还可以讨个一官半职来度过余生,因为他们的先祖们就是这样对待投降者的,赵匡胤是优待一切肯向自己投降的君主。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屈辱无比的悲惨命运。
  金国的第二任皇帝吴乞买对来自南方宋国的皇室成员们没有半点的好感,有的只是厌恶和憎恨。
  于是他下令所有的宋国皇室成员必须身着普通金国百姓的服装,袒胸露背,到阿骨打坟前,进行“牵羊礼”仪式。
  何为“牵羊礼”仪式?“牵羊礼”是女真族人的一种受降方式,就是宰杀绵羊后,剥下羊皮,披在战俘的身上。
  本来这是一种对待女真战俘的仪式,而如今吴乞买却用来对待宋国的皇室成员们,其目的便是想羞辱这些所谓的皇亲国戚们。
  只有稍微有点自尊心的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但可惜宋国的皇室成员中只有一个人无法忍受这种耻辱。
  赵桓的朱皇后选择了另一种解脱方式——自杀,但绝大多数的皇室成员们和赵氏父子一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宁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勇敢的去死。
  至少朱皇后是幸运的,她不会再遭受金国的污辱了,但其它人可没那么幸运了。
  大部分女性们被分配给金国的将士们为妻,地位高的嫔妃们主要都许配给金国的皇室成员们,普通的宫女稍微长的好看点便被金国的士兵瓜分,而长的普通的宫女则被发配到浣衣局干苦力。
  男性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部分男性成员被迫成为金国贵族们的奴隶,难逃最终悲惨的命运。
  而两位重要级人物赵佶和赵桓更惨,吴乞买为了达到羞辱赵氏父子的目的,给他俩赏了两个官位,赵佶叫“昏德公”,赵桓叫“重昏候”。
  这完全是对赵氏父子的嘲讽和污辱,不过仔细想想,这两个名字也比较符合赵氏父子的所作所为。
  宋朝靖康年间的皇室成员所遭受的这段屈辱历史使每个宋国人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它将成为每个宋国人挥之不去的伤痛。
  从此以后,宋国和金国结下了深仇大恨,直至金国的最终灭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个问题,为什么金国的女真贵族包括最高统治者要如此对待宋国的皇室成员呢?
  因为即使和金国世代结仇的辽国也未曾受到如此的奇耻大辱,耶律延禧被俘后,还被封了个海滨王,虽然没过几年稀里糊涂地死了,但至少未曾遭受金国的污辱。
  而相反与金国无怨无仇,甚至前期还签订友好合作条约的宋国为何会让金国如此的大动肝火呢?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女真的高级领导人包括吴乞买在内都是习武之人,勇猛强悍,他们从骨子里是看不起赵氏父子这类出而反而的懦弱文人。
  尽管耶律延禧也很昏庸,但至少人家有勇气和金国对抗,虽然输了战争,但至少赢得了女真人的尊重。
  而相反,我们的赵氏父子本事没有,却老想着吃现成饭,动不动就想沾点别人的便宜,这种出而反而、爱占便宜的性格激怒了英勇善战的女真人,使女真人对宋国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仇恨感。
  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两次汴京大战,金国的将士们终于见识到了中原宋国的富庶和繁华,他们第一次产生了想长期占领这块土地的野心。
  因此要彻底征服这块土地,就得彻底征服宋国,吴乞买想通过这种方式从精神上彻底征服宋国,使宋国的百姓们臣服于金国。
  但吴乞买想错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非但没能使他统治整个中原的美梦成真,相反却唤醒了整个中原人民的血性,使金国成为整个中原人民的百年仇敌。
  而带领中原人民进行抗争的是则另一个赵家皇室成员所建立的新国家,也正是由于这个国家的原因,导致了一百多年后金国的最终灭亡。
  这个国家就是康王赵构所建立的另一个宋国,史称南宋,而被金国所灭亡的宋国,史称北宋,新的南北对抗赛即将开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1: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金国与南宋的南北对峙
  公元1126年十一月,宋国的康王赵构在其亲哥哥的要求下,被迫第二次出使金营进行谈判。
  在第一次出使金营过程中,赵构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摆脱了金国的控制,安全地回到了汴京城,但距离这次虎口脱险还不到一年时间,他的那位好大哥决定再次把他送到“老虎嘴里”。
  但君命难违,赵构只好再次硬着头皮跨过黄河,寻找完颜宗望的金国大军进行所谓的和平谈判。
  如果赵构就这样很顺利地找到完颜宗望,并进行谈判的话,那么他的结局将和他的父亲兄弟们一样,受尽凌辱而死。
  但这位仁兄的运气很好,就在他到达黄河北岸的磁州时,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改变整个宋国命运的重要人物。
  此人名叫宗泽,目前的职务是磁州知州,这位宗泽老先生出生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自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宗泽自小勤奋好学,三十多岁时通过以殿试开始踏入仕途。
  但宗泽和李纲是同类人物,喜欢说实话、做实事,在担任地方长官的过程中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确实是个非常深爱百姓爱戴的父母官。
  但宋金战争的硝战火迫使宗泽开始为自己国家的前途担忧起来,于是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主动向赵桓同学请缨,要求上前线抗击金兵,于是,赵桓同学便委派他为磁州知州。
  所以说无巧不成书,宗泽在磁州正好碰到了赵构等一行谈判团成员。
  得知赵构等人此行的目的后,宗泽是极力反对。
  因为他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宗望和粘罕等人已经包围了汴京城,汴京城危在旦夕,赵构此去谈判已经毫无意义,弄不好就要有去无回。
  出于对自己国家的忠心,宗泽是极力劝阻赵构留在磁州,共同抗击金兵。
  其实赵构本来就不想去谈什么判,只是皇命难违,现在他的那位皇兄自身难保,他还有必要去听他指挥吗?
  于是,赵构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北上,而是留在磁州和宗泽共同抗敌。
  从表面上看,赵构似乎已经被宗泽等人的劝谏所感动,决心为自己的国家而奋斗,但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赵构内心世界来分析就并非如此了。
  赵构的内心世界倒底是如何考虑的呢?宋国的前途和命运已经危在旦夕了,如果汴京城被金国攻破,那么唯一有可能继承赵桓同学衣钵的便是这位赵构兄弟了。
  作这一个年仅二十岁的皇室年青人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所以赵构为了宋国的命运,更是为了自己的命运,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非常正确、非常明智的选择。
  而此时已经被金兵团团包围的赵桓同学发出了勤王令,任命自己的亲弟弟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召集全国的军队向汴京城靠拢,一切以救授汴京为首要任务。
  这对赵构来说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的一面是自己可以明正言顺的掌握国家的兵权,坏的一面是救援汴京城是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救援成功,自己仍然当自己的亲王,寄居赵桓脚下;万一救援不成功,弄不好还要成为金国的俘虏,连命都保不住。
  于是,赵构采用的是拖延战术,迟迟不确定正式出兵的日期。
  忠心耿耿的宗泽自己是不会猜到赵构的真正想法的,还是一味的催促赵构尽早确定出兵的日期,但总是被赵构以这样或那样有理由拒绝。
  就在两位正副主帅为出兵之事相互争论不休时,宋国的百年都城汴京府终于失陷了。
  我想,汴京城的失陷对于所有宋国人来说都是件非常悲痛的事,但可能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赵构,赵构内心可能是非常希望这件事情的发生。
  既然汴京城已经攻破,那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于是赵构假惺惺地开始了他的救援行动了。
  于是他派副元帅宗泽带着二千多名士兵出兵救援,如果成功,那就是他的功劳,如果失败也对他没什么大的损失。
  但我们的宗泽先生虽然只是个文官,但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含糊。
  公元1127年一月初,宗泽跨过黄河后居然连赢了金兵十三次,虽当然这也和当时战无不胜的金兵内部产生了很大的轻敌情绪有关,但在当时金国势头正猛时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赵构对宗泽取得的骄人战绩是非常的吃惊,本来想让宗老头子在金国人面前碰几个钉子,不要再谈什么出兵救援之事,结果适得其反,反攻汴京的形势一片大好,只要自己再带着勤王的大部队出兵策应,说不定真有可能把自己的父亲和大哥们救出来。
  但这不是赵构的本意,赵构认为救出自己的父亲和大哥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和利益,因为他的政治野心和目的不可告人。
  于是,赵构面对这样一片反攻汴京的大好形势,再次选择了躲避,但他也没闲着,而是带兵在山东一带收复失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宗泽只是个文官,只懂得忠君爱民,政治斗争的残酷他还没有体会到。
  无奈之下,宗泽只有孤军奋战,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使命。
  公元1127年四月,完颜宗望和粘罕决定带着宋国的皇室成员们返回金国,这对赵构来说不啻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妨碍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一切障碍即将消失,自己马上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宋国的下一任接班人,从这点上说赵构似乎还有点要感谢宗望和粘罕呢?
  但偏偏宗泽老先生又开始多事了,他听说金兵即将带着赵氏父子渡黄河时,便要求赵构召集勤王部队在金兵北归的路上设伏截击金兵,救出赵氏父子。
  这是个非常完美的计划,顺便还可以击败不可一世的金兵,但宗泽实在是太天真了,他不知道赵构此时非要自己的父兄于死地!
  所以,宗泽所希望的勤王部队连个影子都没出现,金兵顺利一带着赵氏父子渡过了黄河,回到了金国。
  宗泽到此时是欲哭无泪,所有的希望均已破灭,宋国的灭亡似乎不可避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国的所有皇室成员都被宗望和粘罕一网打尽,国家连皇帝都没了,当然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
  但宗望和粘罕忘了一条漏网的大鱼,赵佶老师的亲生儿子康王赵构,赵构的命非常不好,经常被他大哥派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锻炼。
  而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赵构的运气好的出奇,带着出使金国的重任,逃过了所有皇室成员都曾经受过的奇耻大辱。
  现在,他成了宋家皇朝最后的独苗,也就是唯一在血缘上最接近赵氏父子的继承人,整个宋国的复国大业必须要由赵构同志来完成。
  宗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其它大臣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赵构成了当时宋国全国上下的国宝,人人都要千方百计的保护他。
  因此,宋国的右倾机会主义文官们又死灰复燃,代表人物是跟随赵构一起勤王的两位副元帅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位仁兄看到形势突变后,立即转而拥护赵构,要求赵构称帝,延续宋国的国脉。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赵构称帝是唯一能挽救宋国命运的途径,赵构称帝名正言顺,没有任何问题。
  公元1127年五月,也就是宗望和粘罕离开汴京北返一个多月后,赵佶老师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宋国的南京(今商丘)正式称帝,改号为建炎,历史上便把赵构所建立的这个宋国称为南宋,而之前灭亡的宋国称之为北宋。
  虽然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宋国的皇帝,但还有一个人让赵构非常不高兴,原因就在于粘罕等人所建立的傀儡“楚国”。
  粘罕和宗望走之前,强迫张邦昌当所谓的“大楚国”皇帝,帮助金国治理河南、河北一带的占领区,但张邦昌的这个“大楚国”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几乎没人一个宋国的百姓拥护张邦昌的这个傀儡政府。
  因此,在金兵北撤后,张邦昌很自觉地脱掉龙袍、去掉帝号,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因此整个“大楚国”的寿命也就只有短短的三十二天。
  但听说赵构在商丘称帝后,张邦昌马上赶到商丘向赵构负荆请罪,史书记载张邦昌见到赵构后是“伏地恸哭请死”谓“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赵构对于张邦昌的为人是十分了解的,何况他们俩还一起出使过金国呢?要说张邦昌在朝中陷害忠臣、干点坏事是很有可能的,但要说张邦昌心甘情愿地去当这个大楚国的皇帝,恐怕是没那个胆子。
  但张邦昌可能平时在朝中坏事干多了,又搞了个什么金国的傀儡皇帝当,就这一项罪名都够他死好几回了,即使赵构想放他,手底下的众从大臣们肯干吗?
  众怒难犯,再加上赵构也对张邦昌胆敢在他眼鼻子下称帝的行动非常不爽,于是,张邦昌被贬到潭州彻底软禁起来了,最的被赵构随便打了个理由赐死,结束了他一月皇帝的生命。
  漏网之鱼赵构居然在商丘再次举起了复兴宋国的大旗,这么大的事情自然逃不过金国皇帝吴乞买的眼睛。
  吴乞买本以为粘罕和宗望已经把赵氏家族的男姓成员一网打尽,从此宋国已无存在的必要,但横空又冒出来个什么康王赵构,居然还接过了赵桓同学的班,又搞起了复国大业,这对吴乞买来说真是郁闷之极。
  不过最郁闷的还不是吴乞买,而是二太子完颜宗望,这位二太子在第一次接触赵构时,犯了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居然把赵构当成普通的朝中大臣看待,结果把一个未来的皇帝给放跑了。
  这种错误换了谁都无法接受,于是完颜宗望可能深受赵构事件的刺激居然病倒了,而且病的非常严重。
  公元1127年六月,也就是在完颜宗望押解宋国皇室成员到达燕京时,完颜宗望因病去世了,作为阿骨打儿子中间能力最强的一位,完颜宗望的过早去世对于整个金国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损失。
  但吴乞买无需担忧,因为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人物即将出场,接替完颜宗望职位的是他的两位弟弟,一位叫完颜宗辅,是阿骨打的第五个儿子,另一位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完颜宗弼,也叫兀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2: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完颜宗弼本名斡啜,又叫兀术或斡出、晃斡出,是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在金国上京的民间还流传着有关他出生时的一些神奇传说。
  当完颜宗弼即将出生时,在宗弼的生母元妃乌古论氏的产房上方突然乌云密布,随即一声惊雷炸天了天空,随后天边飘过一朵紫色的云彩笼罩了整个产房,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的完颜宗弼出生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完颜宗弼是伴随着祥云而出生的,于是部落的成员们认这这个小孩子长大后必定会大福大大贵。
  而完颜宗弼从小便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他从小便豪爽垣荡、胆略过人,并且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尤其是女真人的骑射功夫,宗弼是非常的厉害,几乎是百发百中。
  可以说完颜宗弼几乎继承了他父亲阿骨打的全部优点,是阿骨打后代中非常厉害的一位人物。
  虽然宗弼在阿骨打的几个儿子中间显得出类拔萃,但有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影着他的前途和命运,那就是他的身份问题。
  因为完颜宗弼的母亲乌古论氏仅仅是阿骨打的元妃,论资历无论和阿骨打的几位正妻们相比。
  在当时的女真部落中,阿骨打共有四位妻子后来被追封皇后的称号,头一位是圣穆皇后唐括氏,生了阿骨打的嫡子完颜宗竣,第二位是光懿皇后裴懑氏,生了阿骨打的长子完颜宗干,第三位是钦宪皇后纥石烈氏,生了阿骨打的次子完颜宗望,第四位是宣献皇后仆散氏,生了阿骨打的第五个儿子完颜宗辅。
  而阿骨打的母亲从身份上讲根本无法同前面四位皇后相提并论,因此宗弼在阿骨打诸子中的地位也就不那么显眼了。
  但宗弼却并未就此灰心丧气,而是勤勤肯肯、任劳任怨地跟在自己的几位大哥后面,为金国的命运南征北战。
  宗弼第一次在战斗中崭露头角是在公元1121年冬攻打辽国上京的战争中,在那次战争中,宗弼身穿白色盔甲,身先士卒,如入无人之境,杀入辽军阵营。
  而后又在追击耶律延禧的战争中,宗弼随着大军风驰电掣般追赶,缴获了耶律延禧的大量辎重和财宝,因此在当时的金国上下,人人都称赞宗弼为“少年勇锐、冠绝古今”。
  宋金战争爆发后,宗弼又跟随自己的大哥完颜宗望第二次南下攻打汴京府,宗弼做为先锋负责攻打汤阴县。
  在攻打汤阴县的过程中,宗弼一马当先杀入宋军营中,把整个宋军吓得四处逃散、溃不成军,结果宗弼还顺便招降了三千多宋军。
  不过此时的宗弼并不知道,这个叫汤阴的小县城还诞生了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将成为宗弼一生最为强劲的对手,他的名字叫岳飞!
  而后宗弼更干了件差点提前改变宋国命运的大事,在赵佶老师出逃汴京,南逃毫州的过程中,也不知怎么就被宗弼发现了,结果这位仁兄光想着立功,也不向宗望请示,带着手下的几百名骑兵孤军深入,狂追赵佶。
  不过宗弼的运气很不好,让赵佶老师给跑了,虽然没能活捉赵佶,但却获得了三千匹战马,也算是立下了一件大功。
  如果要是宗弼的这次冒险突袭成功的话,那么整个宋金两国的历史都将重新改写!
  虽然,宗弼在对辽和对宋的战争中一贯表现非常勇猛,但他最多也就是担任个先锋之类的角色,至于统帅的职位一般都是由他的几位叔你或大哥来担任。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哥宗望的突然病逝给宗弼提供了踏上金国军事政治舞台的良好机会!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

GMT+8, 2024-3-28 1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